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興化歷史名人

興化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8 04:28:29

㈠ 興化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興化名勝古跡
2007-06-07 19:29:35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於興化東城灣古板橋鄭家巷。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乾隆元年前曾居於此。故居坐北朝南,有門樓,上下屋,小書齋,小庭院天井,廚房等,屋內陳列有關鄭板橋的文物資料、書畫、塑像等。
一座普通的民宅,就因其主人的非凡影響,而令遊人刮目相看,這便是海內外文人墨客心儀神往的興化「板橋故居」。
走進故居,迎面可見趙朴初、劉海粟題寫的「鄭板橋故居」和「鄭燮故居」兩塊大匾。
故居為粉牆灰瓦,面積雖不大,倒可暫避喧囂。院中信步,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里回響。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銜人物。鄭家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弟。鄭板橋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代,直至乾隆元年,他44歲中進士後才從這里走出家門。
板橋故居在興化東門外的鄭家巷。興化的竹子並不多,可這一帶很特別。從古板橋進城,須經過一條二百餘步的竹巷。竹巷裡,家家以竹為業。板橋在這種隨處見竹的環境里生活,怎能不產生愛竹憐竹的情懷。
「無竹不居」,是板橋的一大偏愛。板橋故居書房的檐下,種著一叢青竹。板橋在書房裡便可透過窗紙,欣賞竹影,就像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裡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一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他在濰縣罷官離去時留給當地父老的詩畫仍是竹的題材,在一幅墨竹圖上,他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裡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一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他在濰縣罷官離去時留給當地父老的詩畫仍是竹的題材,在一幅墨竹圖上,他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牌樓

四牌樓,明代建築,位於興化城中心的十字街口,其飛檐拱頂,古樸莊重。四牌樓的四面和拱頂內壁,掛滿了大大小小共47塊匾額。以紀念興化歷代名人。
興化這個小縣城在宋,元,明,清四代中,考中進士的竟達88人,平均每6年就有一個中進士,官至閣老(相當於宰相)的 有三人。在文化界,藝術界,學術界享有盛譽的亦有多人。如被譽為東方黑格爾《藝概》的作者劉熙載,為《四庫全書》纂寫提要的纂修官任大椿,《古文觀止》中「報劉一丈書」一文的作者宗臣,《封神演義》的作者陸西星,《水滸》的作者施耐庵,與魯迅同時接受聘書擔任文學研究員著述員的李祥...
而四牌樓的每一塊匾額都是為了紀念一位名人,背後都有一段光輝的業績。比如:《開科第一》的匾額就是紀念宋朝興化進士楚珙,《狀元宰相》則是敘述明朝宰相李春芳。《東海賢人》贊美哲學家韓樂吾,贊美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的《七步才子》...
文革動亂,四牌樓被毀,重建的四牌樓基本上保持了原貌,47塊匾額再度輝煌。

李園、船廳

李園、船廳位於興化城中武安街13號。原為清代富商李小波私家花園,大門朝東,有門樓隱壁二門、南北耳房、前庭井、坐北朝南花廳。入李園園門便是船廳,開闊一間,進深七間,內外形似遊船。西側有踏道似跳板,有坐登欄桿,室內有楠木雕落地荷門。
廳頂卷棚歇山瓦頂,船廳西首為船頭有漢白玉船樁,船廳西南沿廊至方廳、接桂花樓又庭園花台、古木參天,幽靜典雅,具晚清風格揚州園林特色。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熙載故居

劉熙載故居,位於興化府前街西首,清代文藝評論家劉熙載(1813-1881)曾生活居住過的地方。現有坐西朝東門樓,坐北朝南前堂後屋。家居式穿堂、天井、古桐書屋等建築。正堂屋懸咸豐皇帝御書「性靜情逸」匾額。室內陳設古樸典雅。並陳列劉熙載所著《概論》、《四音定切》、《說文雙聲》等文物資料。劉熙載在興化諸多歷史名人中,其學問可稱是最為浩博而精深者。對此,近人嘗概言其要,雲其「博學而多能,於六經子史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又治音韻、算學,卓有成績,於文藝各門,博綜約取,尤多建樹。」
《藝概》一書,於論者之「性質特徵,體制流變,創作規律,鑒賞方法」無不涉及。且充分體現出豐富的藝術辨證思想和美學審視的對應范疇,從而確定了他在中國學術和古典文藝批評以及傳統美學等方面的獨特地位。意蘊富厚的寶貴遺產,已越來越多的為世人所重視,成為有關專家、學者不斷開掘、探索的礦藏。他有兩處故居。
一處是今已移位而座落在府前街北側一巷口的「劉熙載故居」;從大門曲折而入即見一座北朝南寬敞明亮的客廳,客廳西為一小隔間,再西有一小門,進內則是劉熙載的讀書之處古桐書屋,身入其間,恍如隔世。一方小小的天井,有樹木,有花草,上見密葉巢鶯,下聽好鳥啼花,這種曲徑通出,花香室雅之處,可以想見劉熙載當年的「性靜情逸」之致。
另一處是在原城隍廟,即今寶嚴寺東巷西側一水井旁邊。劉熙載先世為阜寧縣人,乃翁早逝,幼而失怙,出於生計所迫,遂由其母攜至興化,與尚健在的外祖母朝夕為伴,相依為命。劉熙載深知祖、母撫孤艱辛,乃焚膏繼晷,刻苦攻讀,遂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應禮部試而中進士。劉熙載享有皇家俸祿以後,便購房一處,即後之名為古桐書屋者所在地,置老母及家小於其中。同治三年(1864)督學廣東,未滿任乞歸以後及晚年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十四年因中風返興,均居於此。

拱極台

拱極台古名玄武台,始建於宋朝初年,台高6米,佔地 1300平方米。位於興化城北海子池畔,始建於宋,明嘉靖年築「玄武高台」,亦名「玄武靈台」。上有海光樓、綠波亭等建築。台上原來建有襟淮樓,周圍有昭陽書院、屈子祠、綠波亭、海光樓等。遠遠望去,樓台亭閣,錯落有致,樹木蔥蘢,鳥語花香。這兒曾是興化古城著名的游覽勝地。古今文人墨客,曾在拱極台上吟詩作賦,留下了不少掛作,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曾在海光樓住過較長的時間,一邊寫《桃花扇》,一邊寫下14首有關拱極台的詩詞。
題為《館拱極台撥悶》的一首七律這樣寫道:「拱極台高俯碧流,隔溪風物眼中收。宰官亦且乘漁艇,水鳥公然宿縣樓。海上鄉書常隔月,雨余荷氣忽成秋。昭陽北去無窮浪,早閉門窗憶舊游。現在,經初步整修的拱極台,門樓矗立西首,紅柱碧瓦初見輝煌。南河邊石砌河岸,清水常流。河對岸的北公園,皆樹木花草、樓台亭閣。遊艇從海池中劃來,可以直接通拱極台下。人們坐在遊艇中,仰望拱極台,吟誦前賢詩詞佳句,足以發思古之幽情。

玄武靈台景區

海池河畔的「玄武靈台」景區,樓台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
據史籍記載,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興化知縣陳垓為防禦金兵和剛崛起的蒙古兵等北方軍隊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島和河道開挖的積土,圍繞縣衙署四周築成長約3.5公里的土城和東南西北四門以及四座水關,並在縣衙以北的土城南側構築高台;根據五行方位及其對應「四象」中的玄武(神龜),將此台命名為「玄武台」。同時,在「玄武台」上建成寓意「攻佔防守」且與淮河一衣帶水的「襟淮樓」。元時知縣詹士龍於此讀書,故又名讀書樓。
1538年,知縣傅佩開辟玉帶河引水入海池,為鞏固城防重修此台,並改名拱極台,台高6米,長16米,寬15米,佔地約1300平方米。正門有石刻「拱極」兩字。東西兩側各有圈門可以出入,東面平台為昭陽書院,天井北三間為紀念屈原的屈子祠。西過月洞門為綠波亭,,亭北為海光樓。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秋,駐守揚州的抗清英雄史可法與其義子副將軍史德威赴興化督查城防,登臨「拱極台」察看地形,將「襟淮樓」改稱為「海光樓」,並即興題「海光樓」匾額懸於樓上。清代避聖祖玄燁諱,曾改名元武台,1686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館於此。
「玄武靈台」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官員100多人的謳歌和贊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碑記10多篇,賦3篇,詞8闕,序(跋)文8篇。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台唱和集》和《興化拱極台志》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台」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台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㈡ 興化歷史上有沒有出過姓曹或姓趙的名人

興化有個趙海仙名醫,據說曾給皇帝看好病,後獎給他一座樓,現保存在東門洋樓巷叫趙海仙洋樓.沈國俊回答

㈢ 求詳細解答:歷史名城興化名人

如:賞笑冰家鄉萬畝荷塘綠

㈣ 興化有那些名人

歷史名人
鄭燮,漢族,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生於1693年11月22日,卒於1765年1月22日,享年73歲。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藝術名人,「揚州八怪」之首,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一生可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等五個階段。
相關景點:興化市博物館、鄭板橋故居、四牌樓(城區);鄭板橋陵園(大垛鎮)
施耐庵(1296~1371),原名施彥端,字肇端,號子安,別號耐庵。漢族,江蘇興化大營鎮施家橋村人。元末明初作家。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滅張士誠後,到處偵查張士誠的部屬。為避免麻煩,施耐庵徵求興化好友顧逖的意見,在白駒修了房屋,從此隱居,專心於《江湖豪客傳》的創作。《江湖豪客傳》成書後,定為《水滸傳》。
相關景點:興化市博物館(城區);施耐庵陵園(新垛鎮)
劉熙載(1813~1881),清代文學家。字伯簡,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江蘇興化人。道光進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廣東學政。後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多年,是我國十九世紀時期的一位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被稱為「東方黑格爾」。著作有《藝概》、《昨非集》、《四音定切》、《說文雙聲》、《古桐書屋六種》、《古桐書屋續刻三種》。其中以《藝概》最為著名,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文學批評論著。
相關景點:劉熙載故居(城區)
李春芳,男,嘉靖十年(1531)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擢進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狀元,授翰林學士,與張居正同科。隆慶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1571年)任當朝首輔。經6次升遷,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為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拜相。到隆慶二年(1568),58歲的李春芳繼徐階升任首輔,「累加少師兼太子太師,進吏部尚書,改中極殿」(《明史》列傳第81),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狀元宰相。性恭謹,治諭平恕,時人比之—李時。才雖不及,清廉過之。卒,謚文定。春芳與嚴訥、郭朴、袁煒同有「青詞宰相」之稱。著有《貽安堂集》十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相關景點:狀元坊、四牌樓(城區)
李鱔,男,(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 ;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當代名人
鈕經義
鈕經義,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0年12月26日生於興化,1995年12月16日卒於上海。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53年獲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等職。專長有機合成、蛋白質結構分析與多肽合成。1958年起開展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1959年,發現合成胰島素原C肽的新方法。在國內首創多肽合成研究工作,合成催產素。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3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張桃芳
張桃芳,江蘇興化人,世界十大狙擊手之一,1931年生,1946年任兒童團團長。1951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阻擊戰中,張桃芳任狙擊手,斃敵214人,被志願軍總部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特等功、二級英雄和朝鮮一級國旗勛章。1954年調入空軍。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朝鮮戰場回國後,以自己的優異出色再一次脫穎而出,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新式戰斗機飛行員,有上千小時安全飛行記錄。退役後進入濰坊空軍某師任政治教導員。1980年退休。2007年10月29日,因病在濰坊逝世,享年77歲。
侯逸凡
侯逸凡,1994年生於江蘇興化,國際象棋女棋手,世界女子棋手中最年輕的國際特級大師,2010年女子國際象棋世界錦標賽冠軍,史上最年輕的世界棋後。她5歲半學下國際象棋,9歲進入國家隊訓練。她下棋有思路,有特點,被譽為「中國的天才少女」。
谷笑冰
谷笑冰,國際象棋國際特級大師,國家隊隊員,江蘇省國際象棋女隊主力隊員,央視國際象棋欄目講解人。先後在興化市實驗小學、江蘇省興化中學、南京體育學院附中就讀,現為南開大學新聞系四年級學生。品學兼優興趣廣泛,曾被全國少工委表彰為全國好少年。為江蘇女隊多次進入全國團體前三名屢立戰功。曾戰勝世界冠軍謝軍、許昱華、諸宸等名將。2003年成為江蘇省第一位國際象棋女子國際特級大師,2004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王振義
王振義(1924.11.30- ),江蘇興化人,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主要貢獻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分化,提高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緩解率和長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存玉
王存玉,江蘇興化人,中國內地首位當選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的學者,1985年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口腔系,1989年獲北京醫科大學(現北大醫學部)臨床醫學博士學位。於1990年赴美留學,先後在密西根大學、加州大學任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口腔生物學和醫學系主任、講席教授。
畢飛宇,1964年生,江蘇興化人,畢業於揚州師范學院。《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代表作有《青衣》、《平原》《慌亂的指頭》等。2011年8月,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㈤ 江蘇省興化市的歷史文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北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地勢低窪,形如「鍋底」,故有「水鄉」之稱。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興化縣志》(張志)載詩雲:「我邑獨少宛馬來,大澤茫茫不通陸;外人羨著桃花園,萬錢爭租一間屋」。
相傳, 春秋時興化屬吳, 戰國時屬楚, 為楚將昭陽的食邑。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後裔, 曾與魏戰於襄陽, 以下八城有功,受封於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 秦漢隋唐時,興化先後隸屬於臨淮、廣陵、江都,皆古揚州地,其范圍在海陵(今泰州)之北, 鹽瀆(今鹽城)之南。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公元920年),自海陵縣劃出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興化縣治的開始。五代《南畿志》亦有類似記述,並載當時的興化縣隸屬於江都府。《文獻通考》記述,吳改江都府,置興化縣。南唐時屬海零(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揚州,後改泰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興化縣治,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友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復隸高郵。

元代(公元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公元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清(公元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佔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我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不久又建立了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當時的興化縣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我軍首次解放興化城。1946年冬,我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佔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我控制之中。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揚州地區。

進入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近又改隸新成立的泰州地級市。

興化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古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明代接連有三個宰相:高谷、李春芳和吳【生生】;著名的文學家《水滸》作者施耐庵、中原才子宗臣(《古文觀止·報劉一丈書》作者);清代又有「揚州八怪」兩怪鄭板橋、李【魚單】以及劉熙載、任大椿、李詳等文化名人。

㈥ 興化歷史名人劉熙(什麼)

劉熙載啊,抄劉熙載(1813~1881),襲清代文學家。字伯簡,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江蘇泰州市興化人。道光進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廣東學政。後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多年。他是我國十九世紀時期的一位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被稱為「東方黑格爾」。在興化的四牌樓公交站一直往北走,一家比較小的千代香的東邊有個小屋子就是劉熙載的故居。望採納。

㈦ 興化有哪些名人

鄭板橋和施耐庵

㈧ 江蘇興化古縣衙已有1000多年歷史,有哪些名人在這做過官

興化,為江蘇省泰州市代管縣級市,坐落在江蘇省中部、江淮之間、里下河腹地,河網密布、水系眾多,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魚米之鄉,興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古時稱為昭陽、楚水,從這里走出了施耐庵、鄭板橋、劉熙載等歷史名人。


與興化縣衙一牆之隔的地方還有一座小型私家園林,為李園船廳,穿過一道月洞門即可走進李園,這是清代時期當地富商李小波的私家別院。

李園船廳規模很小,核心建築是這座船廳,很多人會好奇,這里又沒有水為何會修建船廳?其實這與李園一牆之隔的建築有關,那是一座監獄,因經常聽到腳鐐聲,於是修建了這座船廳,因腳鐐聲與拋錨聲格外相似,寓意一帆風順。

㈨ 江蘇興化最著名的名人故居在哪裡,都住過哪些名人

自古以來這里就人才輩出,文化底蘊格外深厚,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就出生在興化,所以來到興化,“鄭板橋故居”那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

㈩ 興化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元末明初文學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
明初學者、文學家解縉,主持撰修內《永樂大典容》
明代文學家宗臣,明代「後七子」之一
明朝277年間,有三位相國出自興化,先後為高谷、李春芳和吳甡
明末清初書畫家宗元鼎,時稱「廣陵五宗」之一
清初肖像畫大師——禹之鼎
清朝康雍乾時期「揚州八怪」中的兩位大書畫家:鄭板橋、李魚單
清朝道光年間文藝評論家劉熙載,撰有
《藝概》,被稱為「東方黑格爾」
當代名人:
軍中將星——解厚銓、蔡祖銘、王鳳銀
兩院院士——朱亞傑、李德平、李繼侗、鈕經義、王振義
國象大師——谷笑冰、侯逸凡
文化名流——袁木、周志高、江南春、顧保孜、傅家寶、畢飛宇
創業楷模——劉錦蘭、朱同林
教育英傑——葛家澍、李春芬、任德麟、張長寬
金融驕子——戴鳳舉、丁冬放
台僑同胞——冷欣、余井塘、張鴻吉
佛教高僧——慈舟、霜亭、震華

閱讀全文

與興化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