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雙百」人物王瑛在擔任四川南江縣紀委書記期間,堅持原則,一身正氣,柔肩擔道義,鐵腕懲腐惡,親自查辦
(1)她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高度的責任感,堅持正義的標准做人做事;愛崗敬業,積極服務社會版,奉獻社會;以權國家需要為最高需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切等等。 (2)根據自己所了解的「雙百」人物事跡回答即可。 (3)這種觀點是錯誤的。①祖國的存在和發展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自覺承擔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是每位公民應盡的義務。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對於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而奮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4)我們青少年應以「雙百」人物為榜樣,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與祖國的繁榮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狀,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揚偉大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
❷ 細數泉港歷史名人有哪些
呂夏卿(1015~1068)北宋史襲學家。字縉叔。泉州鯉城區人
呂惠卿(1032~1111)北宋大臣。字吉甫。泉州晉江人
梁克家(1127~1187)南宋宰相。字叔子。泉州晉江人
黃克晦(1524~1590)明代詩人。字孔昭,號吾野。泉州惠安人
王慎中(1509~1559)明文學家。字道思,號遵岩居士,又號南江。泉州晉江人
張岳(1492~1552)明代大臣。字維喬,號凈峰。泉州惠安人
陳琛(1477~1545)明理學家。字思獻,號紫峰。泉州晉江人
❸ 南充革命偉人作事作文
我的家鄉南充古樸,鍾靈毓秀,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因立城久遠,人才輩出、文化傳統深厚,故市內佳境眾多,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擁有全國和省、縣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多個,旅遊景點60餘處,既有名揚遐邇的勝跡名苑,天生麗質的自然風光,還有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有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古城閬中,白塔古廟及嘉陵江第一山錦屏山的秀色,白去山俊美,升鍾水庫清幽,太蓬山、金城山、凌雲山宗教文化,定會使遊人流連忘返.閬中滕王閣、觀星樓、漢恆侯祠、萬卷樓、張憲祠、李淳風墓、袁天罡墓以及漢將軍王平墓將勾起你的懷古幽幽情思.兩千多年的栽桑養蠶歷史形成絲綢文化,更是獨樹一幟.朱德故居、羅瑞卿故居、張瀾紀念室定將涌騰起人們對偉人雖去,但風范永存的激情.川北大木偶、川北燈戲、川北皮影、川北剪紙將縮小語言、文化時空差距,使人們為之傾倒.目前,南充市已開通兩條國際旅遊線路:一條是「將帥故里游」,一條是「三國遺跡尋蹤游」.區內南部以歷史人文旅遊資源為特色,北部山區以自然山水旅遊資源為主.
曾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大巴山山區一帶,留下了近代中國革命許許多多的遺址遺跡.全區被列為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30多處.米倉山東段、大巴山區優美的自然風景光彩奪目,如南江光霧山景區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秀麗多彩,通江諾水河景區山清水秀、洞穴成群,鍾乳石景觀造型精美、玲瓏剔透.區內已建立了達縣真佛山、通江諾水河、南江光霧山、宣漢百里峽等以自然風景為主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還有巴中南龕坡-陽靈山、蓬溪赤城湖、遂寧廣德-靈泉、開江寶石湖、達縣明月江等市(縣)級風景名勝旅遊區,以及營山太蓬山、南充西山和南部升鍾水庫等旅遊點;開辟了達縣鐵山和西山、南充金城山、大竹五峰山等省級森林公園.
早在公元前316年即為巴國轄區,秦設巴郡,漢置安漢縣,自隋唐以來均為郡、州、道、府、路、署、縣所在地,以文化發達,人才輩出著稱.漢將紀信,風流才子司馬相如、蜀將張飛、王平、宋將張憲都是歷史上的名將,三國碩儒譙周,唐代尹氏兄弟狀元(尹樞、尹極),宋代陳氏兄弟狀元、宰相(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都是南充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新中國成立後,南充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級行政區)、南充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川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臟」之稱.
南充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辛亥革命時期,南充就是全川民主革命斗爭的中心區域之一.在新民主義革命時期,南充有7萬多人參加紅軍,其大多數人血灑疆場,解放後有2.72萬人被定為革命烈士.朱德舊居、朱德紀念園、羅瑞卿故居、張瀾紀念室、張思德事跡陳列室、順瀘起義遺址等,是當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充是古天文研究的中心.西漢偉大的天文學家、歷史學家落下閎在其家鄉閬中蟠龍山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民間觀星台、創制了第一台渾天儀,奠定了世界最早的渾天說的基礎,發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明確文字記載的歷法——《太初歷》.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研究天文學的深厚傳統,吸引了無數天文學家到閬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天文研究的燦爛星空.
❹ 南江正直出過哪些名人
這是去支教呢,還是去面試啊,要有思想准備哈,上面問的這幾個,沒有一個在南江縣內算得上好的,如果有妹子在那邊,打算安家落戶,順便在這學校找一份工作,到是可以考慮。
❺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南氏的大人物。
南霽雲(?-757),唐將領。頓邱(亦稱頓丘、敦丘,在今河南清豐南寨)人。善騎射,少為舟子,後為張巡將。安祿山反,從巡守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區),既而城中食盡,霽雲奉命突圍出,乞師於賀蘭進明;進明無出師意,又欲留他,設宴饗之;霽雲拔刀斷指,不食而去。復冒圍入,後城陷被執,賊欲迫降。巡呼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霽雲曰:「欲將以有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遂與巡同被害。
南巨川,唐文學家。魯郡(今山東兗州)人。盛王府錄事參軍南琰之子。開元二十七年(739)登進士第。至德二載(757)任給事中,奉使吐蕃。後坐事貶崖州,經岳州,賈至有詩贈之。著有《續神異記》,載冥祥靈驗故事,今不存。
南卓,唐學者。字昭嗣。初游學於吳、楚,羈旅十餘年。大和二年(82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任拾遺時,因諍諫貶為松滋縣令。會昌元年,任洛陽令,後為婺、蔡二州刺史。大中中,官黔南觀察使,卒。卓善詩文,亦通音樂。其任洛陽令時,數陪白居易、劉禹錫宴遊論文,因談及羯鼓事,白、劉二人遂勸其撰《羯鼓錄》。此書分前後二錄。前錄首敘羯鼓形狀,次敘玄宗以後諸故實。後錄載宋璟知音事,亦附以羯鼓諸宮曲名,為研究唐代音樂之重要資料。另著有《唐朝綱領圖》、《南卓文》等
南企仲,明臣。居益族父,萬曆八年(1580)進士。授刑部主事。歷文選郎、太僕卿。請亟罷吏、刑二部尚書李戴、蕭大亨官,帝大怒,降企仲官一級。復被張鳳翔彈劾,削籍。天啟時,累遷南京吏部尚書,以老致仕。
南居益(?-1643),明將領。陝西渭南人,字思受,號二太。萬曆進士。天啟時,曾巡撫福建,荷蘭海盜騷擾漳、泉,擊退之,並築城鎮海港,平息海患。後被削籍。崇禎元年(1628),起為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後代張風翔為工部尚書,不久削籍歸鄉。十六年,李自成攻克渭南,迫降不從,次年絕食而死。著有《青箱堂集》等。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於中國浙江樂清柳市區長岐鄉南宅(今屬黃華鎮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其他南姓名人有周將領南仲;春秋魯國季氏字臣南遺、南蒯,齊史官南史,晉美女南威;戰國韓大臣南公揭,衛大臣南文子;遼狀元南承保;明大臣南師仲、南大吉、南居業、南仝,史學家南軒;清大臣南洙源,將領南天祥、南天章等。近當代南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南萍,物理學家南秀華、南京達,電力專家南志遠,化工專家南仁植,材料專家南策文,天文學家南仁東,農學家南文元、南都國,植物學家南寅鎬,地質學家南延宗,數學家南基洙,醫學家南龍哲、南征,經濟學家南漢宸、南鍾萬、南江,企業家南存輝,法學家南英,哲學家南同茂,歷史學家南炳文、南致平,政治學家南俊英,圖書館學家南潤根,翻譯家南致善、南映一、南金子、南英植,編輯家南尚鉉、南雲瑞,古典文學專家南矩容,新聞家南振中,作家南新宙、南豫見、南翔,詩人南永前,書法家南祥安、南朝明、南君求,畫家南惲笙、南海岩,版畫家南洪申,表演藝術家南慧雲,田徑教練員南康榮,航模運動員南雍,80後網路詩人南博清等。
❻ 請問有誰知道四川巴中有什麼名人嗎
劉伯堅無產階級革命家
劉伯堅,四川省平昌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黨員,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1926年在馮玉祥部任政治部部長。離開馮部後,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1931年底,參與領導和指揮了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寧都起義,並擔任由起義部隊改編的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中央紅軍長征後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4日,劉伯堅率部隊突圍時不幸負傷被捕。3月21日,劉伯堅在江西省大余縣金蓮山上被敵人殺害,時年40歲。
張思訓
宋代天文學家 張思訓,四川巴中市巴州區人。北宋天文學家。 曾是司天監學生,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張思訓造出以水銀(避免溫度變化影響)為動力流體的水運「渾象」。《宋史·天文志》記載:「其制:起樓高丈余,機隱於內,規天矩地。下設地輪、地足;又為橫輪、側輪、斜輪、定身關、中關、小關、天柱;七直神,左搖鈴,右扣鍾,中擊鼓,以定刻數。每一晝夜,周而復始。又以木為十二神,各直一時,至其時則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隨刻數以定晝夜短長;上有天頂、天牙、天關、天指、天抱(托)、天束、天條,布三百六十五度,為日、月、五星、紫微宮、列宿、斗建、黃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進退。」後來宋太宗命人於皇宮內打造,一年有成,放置文明殿東鼓樓下,命名為「 太平渾儀」。到了蘇頌時(1088年)已經毀損,無人知其製法
晏陽初
晏陽初於1890年10月出生,中國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早期開展平民教育運動時,認為中國的大患是民眾的貧、愚、弱、私「四大病」,主張通過辦平民學校對民眾首先是農民,先教識字,再實施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養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並主張在農村實現政治、教育、經濟、自衛、衛生和禮俗「六大整體建設」,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著有《平民教育的真義》、《農村運動的使命》等,1943年晏陽初被美國「哥白尼逝世四百年全美紀念委員會」評為「對世界文明貢獻較大的10人」之一。 1945年11月13日被美國舊金山市授予「榮譽公民」稱號。 1967年5月2日被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獎章「金心獎章」。 1987年10月15日美國總統里根在總統辦公室授予晏陽初「終止飢餓終生成就獎」。
29名巴中籍共和國建國將軍
吳瑞林, 男 ,巴州區化成鄉人 ,海軍常務副司令員, 中將 ;
王明坤, 男 ,巴州區清江人, 陝西軍區副司令員, 少將 ;
王良太, 男, 巴州區人, 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 少將 ;
鄧仕俊,男, 通江縣苦草壩人,南京軍區司令部顧問, 少將 ;
劉自雙, 男, 巴州區 人,福州軍區空軍顧問 ,少將 ;
朱兆林,男 ,平昌縣板廟鄉人, 北京軍區軍政治部副主任, 少將 ;
朱士煥,男 ,通江縣石門鎮人, 沈陽軍區後勤部政委, 少將 ;
馮丕成, 男 ,巴州區漁溪鎮人, 成都軍區後勤部部長 ,少將 ;
陽自碧, 男, 南江縣八廟鄉人,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 少將 ;
李勃, 男, 平昌縣馬鞍鄉人, 濟南軍區顧問, 少將 ;
何正文, 男, 通江縣板橋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少將 ;
何雲峰, 男 ,平昌縣張公鄉人, 成都軍區副政委 ,少將;
吳榮正,男 ,通江縣臘溪口人, 貴州省軍區副司令員, 少將
吳仕宏, 男, 通江縣流二溝人, 南京軍區副司令員、顧問, 少將;
吳忠, 男, 南江人, 廣州軍區副司令員 ,少將 ;
陳其通, 男, 巴州區人, 文化部、宣傳部副部長, 少將 ;
陳彬, 男 ,通江縣麻石場人, 國防科工委主任 ,少將;
張德貴, 男, 巴州區恩陽鎮人, 呼盟軍分區第二政委, 少將 ;
張顯揚, 男 ,通江縣碧溪場人, 福州軍區副司令員, 少將 ;
張榮森,男, 通江縣人, 中共貴州省委書記, 少將 ;
張世蓋,男 ,巴州區恩陽鎮人, 二炮司令部顧問, 少將;
胥光義, 男, 平昌縣人,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少將;
姜鍾 ,男 ,平昌縣人, 總參三部部長、黨委書記, 少將;
趙蘭田, 男, 平昌縣岳家鄉人, 軍委空軍顧問, 少將 ;
傅崇碧, 男 ,通江縣沙溪鄉人, 北京軍區政委 ,少將;
程登志,男 ,巴州區人, 旅大警備區政委, 少將 ;
蒲大義, 男, 平昌縣鎮龍鄉人, 雲南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 少將 ;
熊國炳,男 ,通江縣洪口鄉人,西路軍政政委會委員;
邱大銀,男,巴州區光輝鄉哨台村人,空9軍後勤部副部長,少將.
王瑛
女,回族,1961年11月~2008年11月27日,出生於四川省阿壩州小金縣,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198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7月畢業於西南民族學院畜牧系;1982年8月至1986年3月在原巴中縣畜牧局工作;1986年4月至1987年4月在原巴中縣整黨辦工作;1987年5月至1994年4月在原巴中市紀委工作,歷任紀委委員、信訪室副主任、紀委常委;1994年5月至1997年11月在原巴中地區紀委工作,任信訪室主任;1997年12月至2000年1月在中共南江縣委工作,任縣委常委、縣直工委書記;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任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2001年3月至2002年7月任縣委常委、組織部長;2002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縣委副書記、縣紀委書記、縣總工會主席;2006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王瑛同志系省第八次黨代會代表,市第一屆、第二屆紀委委員。 2008年11月27日,王瑛同志在赴重慶治病途中,不幸逝世。 2002年10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2003年被巴中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巴中十年創輝煌」勞動模範,被省紀委、省監察廳表彰為「辦案先進個人」。2007年1月被中央紀委、人事部、監察部表彰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標兵」。2009年2月24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決定追授王瑛「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王瑛創造性地提出了簡稱為「五個零」的王瑛工作法。即建立投訴中心,為民服務零距離;召開專題聽證會,干群關系零隔閡;開展「三最佳」創評,監督監察零空檔;評選誠信先進,再塑形象零起點;實行投訴查結制,案件查處零擱置。通過開展「五個零」的活動,南江的投資環境大大改善,2003年以來,先後有15多個省市的50多家客商來南江投資興業,總投資達到6個多億。 2008年11月底,當聽聞王瑛去世的噩耗後,數名背二哥趕赴巴中,代表數百名南江背二哥,在靈前打出「王瑛書記,一路走好」的標語,感動無數巴中人。
朱以庄
男,漢族,1955年10月生,四川巴中市南江縣人,198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8月參加工作,四川省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2008年7月起,任瀘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吳偉仁
男,漢族,1953年10月生,四川巴中平昌縣人。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數學會均勻學會副主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國防科技評審組副組長、國防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會副主任。近十多年來,先後在航天一院、航天總公司、航天210廠、國防科工委科技質量司等技術管理崗位上任主要領導。獲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政府終身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現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宋永華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漁溪人,出生於1964年1月,教授。1984年畢業於原成都科技大學(前成都工學院,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現四川大學)獲學士學位,1989年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獲博士學位,1991年3月由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出站,作為訪問學者留學英國。2004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並榮任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首批特聘海外評審專家、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澳門特區政府科技顧問等。2007年元月出任西交利物浦大學常務副校長。他於1991獲Royal Society Visiting Fellowship。 「兩個第一」從四川巴中走出的宋永華創下兩個第一:英國首位來自中國內地的院士,英國大學首位華人副校長
❼ 平江縣古代出過什麼大人物
平江縣在近代孕育了60多位晚清和民國時期的軍政要員和92位國民革命軍抗日將版領。這里更權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工農紅軍的搖籃之一,曾經發生過「三月撲城」、「平江起義」、「平江慘案」等重大革命事件。為了共和國的誕生,平江20多萬兒女壯烈犧牲,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2.1萬多人,占湖南烈士總數的五分之一;先後走出了64位共和國將軍和100多位省、部級幹部,是中國三大將軍縣之一。以下為平江將軍名錄【上將】張震、蘇振華、傅秋濤、鍾期光、張海陽【中將】賴毅、鍾赤兵、歐陽文、張令彬、邱創成、吳信泉、劉志堅、甘渭漢、方強、方正平【少將】方正、方國安、方國南、孔峭帆、葉楚屏、呂展、李元、李基、李光輝、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楊尚高、吳自立、何能彬、何輝、何維忠、餘光文、余非、張書祥、張平凱、張正光、張闖初、林勝國、羅湘濤、鄭貴卿、鍾偉、鍾明彪、秦化龍、徐德操唐明、黃連秋、黃勝明、喻縵雲、謝忠良、福林、裴周玉、方南江、李柏濤、李作之邱明、張小陽、張連陽、張寧陽、黃彬、喻集禧、王赤軍、張振乾、黃躍進
❽ 餘姚的著名人物
虞世南,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餘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於他,故字伯施。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嚴光,又名嚴遵,字子陵,漢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於姚北黃清堰村(現下河嚴家村),是一位歷代傳頌的高風亮節之士。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於餘姚城內的瑞雲樓,是心學大師,教育家、軍事家、書法家。
朱之瑜,字魯嶼,號舜水,出生於餘姚城內,是中國明清之際的學者,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驅。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稱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史學家、學問家。
虞國,漢代人。是孝義傳世、德行遠著的學者名宦。
董襲,餘姚人中難得的一員勇猛的武將,為經營江東(長江下游地區),建立孫吳政權的基業立下汗馬功勞。
虞翻(164年—233年),是三國時期的經學家。
虞喜(281年—356年),字仲寧,是東晉時期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
虞預(約285年—340年),字叔寧,東晉的歷史學家,是天文學家虞喜之弟。
胡沂(1107年—1174年),字周伯,是南宋時期學者,有膽略的諫臣。
孫介,字不朋,餘姚燭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學者。因著《雪齋野語》一書被人們尊稱為「雪齋先生」。
王逨(1116年—1178年),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陽),幼年隨父遷居姚江,是為餘姚人,南宋學者。
方山京,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間人,出生於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狀元。
趙善譽(1143年—1189年),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開封),生於餘姚。是宋太宗趙光義後裔。
孫應時(1154年—1206年),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年—1241年),初名公弼,後改名翥,字九萬,號菊磵,餘姚石山樟樹人(今屬慈溪)。是南宋時期「江湖派」詩人中的詩家。
楊璲,字元度,號西園,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學,是宋代理學在姚江的傳人。王綱(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學知名,是思想家王陽明的六世祖。
謝遷(1449年—1531年),字於喬,號木齋。是明代前期秉節直諒的大臣,為當時世稱的「天下三賢相」之一。
孫燧(1460年—1519年),字德成,號一川。出生於橫河孫家境一個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謀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難的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年—1537年),字本端,號小野,出生於餘姚北城武勝門內清暉佳氣樓。是明代的文章家。
徐愛(1487年—1517年),字日仁,號橫山,餘姚馬堰(現屬慈溪)人,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的最先及門弟子,妹夫。是王學的主要傳人。
徐珊(1487年—1548年),字汝佩,號三溪,王陽明學生,是一位不畏權貴的志士,嚴尊師說的王學傳人。
韓應龍(1498年—1536年),字汝化,是明代餘姚三狀元之一。
錢德洪(1496年—1574年),名寬,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於餘姚緒山(即龍泉山)北麓的瑞雲樓,又曾在緒山就學,因此取名緒山,學者尊稱他為緒山先生。是五代吳越國君錢鏐的第十九世裔孫,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進士。
趙錦(1516年—1591年),字元朴,號麟陽,是王陽明弟子中最年輕的學生,明代的學者型官員。
諸燮(1522年—1566年),字子相,明代餘姚人,歷官兵部主事、邵武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關,忠貞為國。精理學,一洗陳言。
謝志望(1528年—1555年),字見甫,系謝遷之長玄孫,是明嘉靖年間浙東地區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際明,號惟聖,生活於明正德至萬曆年間,是明代的軍事家。
葉憲祖(1566年—1641年),字美度,一字相攸,號六桐、桐柏,園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的戲曲作家。
沈國模(1575年—1656年),字叔則,號求如,晚年居住橫嶴之石浪山,又號石浪老樵,是晚明王學傳人,姚江書院的首創者。
史孝咸(1582年—1659年),字子虛,號拙修,出生於城南半霖史家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後裔,是姚江書院首創者之一。
黃尊素(1584年—1626年),字真長,號白安,城東黃竹浦人,明季東林黨骨幹人物,思想家黃宗羲的父親。
朱啟明(1590年—1671年),原名之琦,字伯球,號蒼曙,出生於餘姚城內龍泉山麓。他是明軍將領,明末清初學者朱舜水的胞兄。
韓孔當(1599年—1671年),字仁甫,是姚江書院第二代主講。
孫嘉績(1604年—1646年),字碩膚,天啟年間閣老孫如游之孫。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傳贊》、《存直錄》等作。
呂章成,字裁之,號餘民,是明末清初餘姚的一位身懷奇才的氣節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華街(今朗霞街道天華)人,明末抗清志士。
鄭遵謙,字履恭,餘姚臨山衛人,少年時即有俠義心腸,輕財好義,是明末一位堅持民族氣節,為大義而斷絕親情的抗清英烈。
史標(1616年—1693年),字顯臣,是沈國模弟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是姚江書院第三代主講。
王翊(1616年—1651年),字完勛,號篤庵,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將領,民族英雄。
黃宗炎(1616年—1689年),字晦木,號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通德鄉黃竹浦人,黃宗羲胞弟,抗清義士、學者。
黃宗會(1618年—1663年),字澤望,號縮齋,世稱石田先生,黃宗羲二弟,清初學者。
徐景范,字文亦,號正庵,是清代中興「姚江書院」的王學傳人。著有《四勿徽錄》、《學問偶存》、《五經疑》、《紀史》、《正庵詩稿》等作。
黃百家(1643年—1709年),黃宗羲第三子,字主一,號不失,別號黃竹農家,通德鄉黃竹浦人,清初史學家,是近代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者。
邵廷采(1648年—1711年),原名行中,字允斯,後改名廷采,字念魯。餘姚城區人,是清朝初期浙東地區的重要史學家。
勞史(1655年—1713年),字麟書,號餘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間的平民學者。
陳梓(1683年—1759年),字敷公,字右民,號一齋,又號客星山人。姚北臨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間的詩人。著有《四書質疑》、《經義質疑》、《刪後詩文存》、《客星零草》、《寓峽草》、《九九樂府》、《一知雜著》、《定泉詩話》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的天文歷算學家。
盧文弨(1717年—1795年),字紹弓,好磯漁,人稱抱經先生,是清代的經籍校勘學家、藏書家。
邵晉涵(1743年—1796年),字與桐,又字二雲,號南江,是的歷史學家,浙東史學的殿軍。
翁元圻(1751年—1825年),字載青,號鳳西。清代學者,書法家。
黃澄量(生卒年未詳),字式筌,號石泉。梁弄人,諸生,清乾嘉時藏書家。
葉樊(1791年—1836年),字季衛,號槿圃,餘姚城北武勝門人。是清代餘姚地區的橋梁建築師。好土木營建,尤長橋梁建築,相繼督造修建餘姚東門外皇山橋(今改建混凝土閘橋)、跨舜江的通濟橋(今存,為餘姚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城石巍橋(今河填橋廢)、轉良橋(今稱最良橋)。又捐資3萬緡,擴建北門外候青橋,改3孔為5孔,民感其德,改名季衛橋。橋成,越年卒。建宅壽山堂即今王陽明故居
朱蘭(1800年—1873年),字久香,號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東門外醬園街人。清中晚期聞名全國的考試官。
黃春生(1811年—1861年),鄭巷黃李鮑村人,是清咸豐年間餘姚「十八局」佃農起義的領袖。
黃炳垕(1815年—1893年),字慰亭,號了翁,是清代後期的天文、歷算、史地學家,是黃宗羲的七世孫。
翁慶龍,初名琳,字巳蘭,號解虛心室主人。清代學者翁元圻曾孫,晚清的書法家。
虞悰(434年—499年),字景豫,出生於虞氏豪強大族之家,是南北朝時期的貴官巨宦。
阮令瀛(474年—540年),原姓石,是南北時期蕭梁朝的文宣皇太後。
顧全武(866年—930年),少年時曾做過和尚,故又名顧和尚。是五代時期餘姚人中的吳越王錢鏐胡名將。
孫子秀(1212年—1266年),字元實,號靜見,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較有才氣,注重儒學的官員。
謝丕,字以中,號汝湖,泗門人,明大學士謝遷之子。又是奸相嚴嵩的知心朋友。
呂本(1504年—1587年),字汝立,號南渠、期齋,出生於餘姚南城的玉蘭堂。明代餘姚三閣老之一,亦是依附嚴嵩奸黨的親信之一。
翁大立(1517年—1597年),字儒參,明代中期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貢獻的大臣。
孫如游(1549年—1624年),字景文,是忠烈公孫燧的曾孫,明代餘姚三閣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餘姚雙雁鄉上王村(今東南街道茭湖上王村),為明神宗的皇後,世稱孝端皇後。
駱尚志,號雲谷,浙江紹興餘姚人,明萬曆年間神機營參將,臂力驚人,能舉千斤,且擅長劍術。參加明軍入朝作戰,取得不錯戰績。
高士奇(1645年—1704年),字澹人,號瓶廬、江村,原籍餘姚匡堰鄉(今屬慈溪市)。是清代的書畫、古董鑒賞家、收藏家、歷史學家。
邵友濂(1840年—1901年),原名維誕,字小村,是清末的外交大臣。
高似孫,字續古,號疏寮,原籍鄞縣,晚年遷居餘姚。是宋代的方誌學家和目錄學家。
朱然(181年—249年),字義封,三國時期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是餘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長官。
宋漢章,餘姚豐南郎霞宋家人。近代銀行家,上海中國銀行負責人。
黃楚九,名承乾,字楚九,號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於餘姚通德鄉黃竹浦(今屬梁輝鎮)醫葯世家,為上海大世界的創始人。對近代醫葯業和娛樂業的發展作出過貢獻。
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然,後改夢麟,字兆賢、少賢,號孟鄰,筆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誕生於餘姚老蔣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浙江大學校長、北京大學校長、西南聯合大學主要領導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是教育活動家。
楊賢江,餘姚雲和鄉楊家村人。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導師、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別號克難居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於餘姚鳳亭鄉,為中國農學家。
吳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於餘姚鎮精忠鄉東溜場村(今屬慈溪),現代園藝學奠基人,逝世前為中國園藝學會名譽理事、浙江農業大學一級教授。
谷鏡,公歷1896年9月26日生於浙江餘姚梁輝鄉楊梅潭村,為中國現代病理學創始人,病理學家和醫學教育家。
黃雲眉,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於餘姚城內筍行弄銹衣坊。字子亭,以「半坡」為號,教育家、歷史學家,現代史學界公認的明史專家。1965年曾將舊籍245種,3130冊贈送給梨洲文獻館及餘姚梨洲中學。
嚴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於餘姚低塘姆湖嚴家村。社會學家,中國犯罪學的開拓者。嚴景耀、雷潔瓊夫婦俱為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
胡考,祖籍餘姚。1912年12月23日生於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於北京。是集畫家、小說家、詩人於一身的藝術家。
王仲犖,1913年11月9日生於餘姚(一說生於上海),一名頌平,又名元崇,為中國現代史學家。
楊積芳(1856年—1938年),字馥笙,號福蓀、寄篁,又取號東漁,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橋住過。編纂有《六倉志》,留有《東漁印存》。
郭靜唐(1903年—1952年)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與樓適夷合辦《餘姚評論》、《餘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年—1967年)餘姚候青門高家弄人。與親戚郭永泉合資創辦「餘姚唯一特產製造廠」,生產筍乾菜,以「唯一」商標向政府注冊。
裘樹堂(1906年—1990年),又名柱常,筆名裘重,出生於餘姚龍泉山北麓的鄔家道地。為上海《新聞日報》的編委,中國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另著有《黃賓虹傳記年譜合編》。
樓適夷(1905年-),中共餘姚第一任支部書記。1944年12月到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浙東行政公署擔任文教處副處長。參加過抗美援朝。1980年寫有散文《誇我的故鄉》《適夷散文選》。
陸一飛,又名瑞雲,字挹斐,1931年出生於餘姚桐江橋。中國山水畫家,有不少畫是餘姚山水,出版過專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出生於餘姚鎮,北京天文台研究員。1989年在歐洲南方天文台發現一顆閃爍綠色光環的行星狀星雲,被國際天文界命名為「胡星」。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大陸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戲劇學院校長。
沈君山,1932年8月29日生,浙江餘姚人,家世顯赫,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物理博士,曾任職於普林斯頓大學,美國太空總署太空研究所及普度大學。1973年回台灣後,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兼理學院院長,後曾擔任行院政務委員,並於1993年當選第一屆民選校長。
❾ 南的南姓名人
(1918年—2012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1918年出生於中國浙江樂清柳市區長岐鄉南宅(今屬黃華鎮殿後村),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現居江蘇。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
其他南姓名人有周將領南仲;春秋魯國季氏字臣南遺、南蒯,齊史官南史,晉美女南威;戰國韓大臣南公揭,衛大臣南文子;遼狀元南承保;明大臣南師仲、南大吉、南居業、南仝,史學家南軒;清大臣南洙源,將領南天祥、南天章等。近當代南姓名人有解放軍將領南萍,物理學家南秀華、南京達,電力專家南志遠,化工專家南仁植,材料專家南策文,天文學家南仁東,農學家南文元、南都國,植物學家南寅鎬,地質學家南延宗,數學家南基洙,醫學家南龍哲、南征,經濟學家南漢宸、南鍾萬、南江,企業家南存輝,法學家南英,哲學家南同茂,歷史學家南炳文、南致平,政治學家南俊英,圖書館學家南潤根,翻譯家南致善、南映一、南金子、南英植,編輯家南尚鉉、南雲瑞,古典文學專家南矩容,新聞家南振中,作家南新宙、南豫見、南翔,詩人南永前,書法家南祥安、南朝明、南君求,畫家南惲笙、南海岩,版畫家南洪申,表演藝術家南慧雲,音樂奇人《南衛東,南衛平》兄弟,田徑教練員南康榮,航模運動員南雍,導演南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