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描述一個歷史人物

描述一個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8 03:47:25

① 介紹一位歷史名人

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內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容,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②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③ 介紹一個你喜歡的歷史人物

秦始皇沒有想做什麼豐功偉績,做的事只不過是在維護自己的統治,統一貨幣,統一計量,統一文字,這些都是統治所必需的,一個國家的文字計量貨幣自然要統一,不管誰做皇帝都是會這么干,這要算「功績」,有點勉強,最多不過是歷史責任。而長城是為了自己的領土不被異族人侵略,郡縣制很科學但是不過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權而已。相比之下令人欽佩的倒是滅六國的雄心壯志。
說到底,秦始皇這些維護統治的做法只不過在後代人眼裡成了豐功偉績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個朝代,不知道你會不會有豐功偉績的想法,下面兩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奪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發曾經犯過逃亡罪的人、入贅其他家庭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奪取「陸梁地」,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個郡,安置強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將辦案子不公的獄吏發配去築長城,或遷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築朝宮,又征發受宮刑處罰的罪犯和刑徒七十餘萬人修建阿房宮或驪山的陵墓。

這四項中的第二項,實際是此前出動五十萬大軍征南越的繼續,因為一直沒有取勝,才又補充了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後,除了戰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鄉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動到三十四年已經基本結束。第三項的數量顯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還是強制性移民。可見常年的征發是造阿房宮、驪山陵墓與築長城這三項,前兩項征發了七十萬,後一項沒有具體數字,但蒙恬出兵三十萬,即以此作為經常保持的一個數額,三項合計共一百萬。

至於其他經常性的項目,如修長城、戍邊、從軍(包括護衛秦始皇出巡)及地方性的征發,是由日常的徭役承擔的,而據專家研究,漢朝的日常徭役與秦朝並沒有什麼差別(如見黃今言著《秦漢賦役制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因此,秦始皇額外征調的人力是100萬,按正常制度征發的不計。

另一方面,秦朝的人口不止二千萬,根據我在《中國人口史》研究的結論,秦朝人口最多不少於四千萬,所以征發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應低得多,只佔2.5%左右。

退一步說,即使秦始皇征發的人力高達總人口的15%,也還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因為在當時,十幾歲的孩子就能從事農業生產,超過六十歲的男子照樣在服役或勞動,在平均壽命不高的情況下,這樣年紀的人本來就不多。到西漢惠帝時還征發婦女參加長安城牆的修建,可見必要時婦女也能征發,而且當時的婦女一般都從事生產勞動。西漢初的晁錯就有這樣的說法:「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可見秦朝與西漢時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很高,如果秦始皇只征發15%的人口,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這樣說來,難道秦始皇征發的徭役不重嗎?不是,而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另外兩個方面,一是秦始皇的強制性移民,一是為了維持這類強制移民和額外征發人口的生存而消耗的人力。實際上秦始皇征發的勞動力不知要比15%高多少倍。

自發性的移民不可能獲得官府的資助,也不必依靠官府的救濟,他們一般都事先有所准備,或者在定居後立即自己生產維持生存的糧食。但強制性的移民就不同了,他們在遷移途中和定居之初的生活和生產用糧必須由官府解決,一部分強制移民定居的地方根本不可能生產糧食,或者這些移民不會自己生產糧食。

同樣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秦始皇進行的強制性遷移主要有:

第一,二十六年半「天下豪富」十二萬戶遷至咸陽,以每戶五口計,應有六十萬人。三十五年,又將咸陽居民中的三萬戶遷至麗邑(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五萬戶遷至雲陽(今陝西淳化縣西北)。不過這八萬戶中的大部分應該屬於此前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所以未必另外增加新遷入的移民。

第二,三十四年,在蒙恬驅逐匈奴後,在從榆中及黃河以東,直到陰山一帶,新設立了四十四(一作三十四)個縣,強制遷入的人被安置在這些新縣。三十六年,又向北河、榆中遷去了三萬戶,給每戶的戶主拜爵一級的獎勵。以每縣五百至一千戶的規模計算,第一批移民應有十至十五萬。第二批移民應有十二至十五萬,合計估計為三十萬。

第三,強制遷至南越的人口,我在《中國移民史》中估計為十至十五萬。

第四,二十八年遷往琅邪台的有三萬戶,此外還有遷往巴蜀、越地等。

由於遷移對象和遷入地不同,一部分移民必須依靠官方供應糧食,而另一部分則能夠就地供應或自己生產。第一項遷入咸陽的十二萬戶「天下豪富」不可能自己從事生產,咸陽地區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糧食或土地。第二項遷入北方邊疆北河和榆中的約三十萬人,也不可能馬上做到糧食自給,特別是移民初期的安置和生產,都必須由官府從外地輸入糧食。而遷入琅邪台、南越、巴蜀、越等地的移民一般都能就地自行生產糧食,不會增加官府的供應和運輸負擔。

同樣,被額外征發的100萬人並不是從事農業或其他生產,而是修宮殿,建陵墓,築長城,守邊防。他們服役的地點是咸陽一帶和北部邊疆,當地無法供應他們的食糧,必須由外地輸入。所以在這些年間,秦朝政府要為在咸陽地區的六十萬移民、七十萬刑徒和北部邊疆的三十萬將士供應糧食,在三十四年開始的若干年間還得為北部邊疆的三十萬移民提供全部或部分糧食。

秦朝主要的糧食產區在關東(指函谷關以東,大致即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地區),只有關東才有富餘的糧食可供輸出。其他地區不是沒有富餘糧食,就是限於交通條件,輸出相當困難。但從關東向關中的咸陽和北方邊疆運送糧食大多隻能通過陸路,無論是使用人力或畜力,即使不考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運送者本身在途中就要消耗大量糧食。漢武帝時的主父偃曾說:「秦始皇北擊匈奴,又使天下飛芻挽粟,起於黃、腄、琅邪負海之郡,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石。」(見《漢書·主父偃傳》)一鍾相當六斛(石)四斗,三十鍾等於一百九十二斛,也就是說,從今山東半島中東北部將糧食運到河套,有效輸送量只有0.52%。即使考慮到從關東其他地區輸出的距離較短,估計實際輸送量也只有1-2%。

這樣的結果是否有誇大呢?我們可以找到其他例證。據北宋沈括的計算,平均每個民夫只能背六斗米,而自己每天要吃掉二升。民夫返程也得有糧食吃,實際每天的路程要消耗四升。用牲口的話,可能多運一些,但趕牲口的人要消耗糧食,牲口也要耗費飼料。如果牲口在途中死亡,損失就更大。(見《夢溪筆談》卷十一)。如果民夫每天能走四十公里,如果他的行程達到十五天,即六百公里,他正好將自己背的糧食全部耗盡;如果他走十四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糧食,只能供應一個人吃二天,有效率為6.7%。要維持一個人全年的糧食就得有一百八十人次來保證。假定由專人負責,至少需要十五個人。要供應北部邊疆六十萬人的生存,至少要動員九百萬人專門運輸。從太行山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到河套的距離遠不止六百公里,所以只能採取接力的辦法,由更多的勞力分段運輸,那麼以上的估計是最低限度。即使考慮到關中離糧食產區較近,又能利用一部分水路,刑徒的供應標准很低,要供應在咸陽地區的一百三十萬人,也是一項極其沉重的負擔。

所以秦始皇時征發的勞力絕不是人口的15%。以4000萬人口計,額外征發與專門運送糧食的人一度高達二千萬左右,即總人口的50%。正因為如此,為了維持日常農業生產,連老弱和未成年男子與婦女都必須動員了。秦朝之所以還能維持一段時間,那是由於:此前多少有些糧食積蓄;咸陽的一百三十萬人與北部邊疆六十萬並非足額,並不斷有人逃亡;最高供應量只維持了一二年,其中部分人陸續開始從事農業生產,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壓力。但無論如何,秦始皇對人口的徵集已經達到極限。這固然使秦始皇自食惡果,但人民蒙受的損失更大,在秦漢之際,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直到漢武帝時還沒有恢復到秦朝的人口高峰。

無獨有偶,常常被後人與秦始皇並稱的漢武帝,又重演了竭盡民力的暴行。漢朝當時的總人口還不足四千萬,但漢武帝征發徭役的程度並不低於秦始皇,強制性的移民則規模更大,《史記》、《漢書》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

元光五年(前130年),在巴蜀征調數萬人修築通往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又征發數萬士兵修建通向雁門郡的道路。

元光六年,調動數萬士兵開鑿漕渠,歷時三年。

元朔二年(前127年),片發十餘萬人築朔方城,並修復蒙恬所築的障塞。募集十萬人遷往朔方。

元朔五年、六年,衛青率十餘萬騎兵兩次征匈奴。

元狩二年(前121年),征發數萬人開鑿朔方渠,經過二三期還完不了工。霍去病兩次率數萬騎兵征匈奴。李廣、張騫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擊。匈奴昆邪王投降,出動二萬輛車迎接。

元狩三年,遷移關東貧民七十餘萬口於西北地區(今內蒙古、陝北、甘肅、寧夏等地)。

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征匈奴,用於運送糧食和物資的步兵有數十萬。

關於這些大工程、大規模出征和強制性移民所造成的影響,《史記·平準書》有具體的敘述:

那時候,漢朝開辟通向西南夷地區的道路,幹活的有幾萬人,他們吃的糧食都是從千里外運來,比率是每十鍾才能運到一石,用錢在少數民族地區收購徵集,花了幾年時間路還沒有修通。……整個巴蜀地區的租賦都不夠抵銷這筆開支。……在東方的行動遠達滄海郡(今朝鮮半島中部),人力的耗費與在西南夷地區差不多。又出動十餘餘人修築朔方城,運輸糧食的路線非常遙遠,整個太行山以東地區都受到影響,花了數十億錢,國庫更加空虛。

第二年,大將軍率領六位將軍又出征匈奴,獲得匈奴人的頭一萬千五顆,有功將士接受賞賜的黃金有二十餘萬斤,被俘的數萬匈奴人都得到豐厚的賞賜,衣食都由官府供給,而漢朝的軍人和馬匹死了十餘萬,損失的武器、物資和運輸費用還沒有計算。於是大司農報告國庫中沒有存錢,賦稅已經用盡,還不夠給戰士發餉。

那年秋天,匈奴的渾邪王率領數萬人來投降,於是漢朝出動二萬輛車迎接他們。到達後,接受賞賜,包括有功之士。那年的花費有百餘億。

接著將貧民遷至關以西,又充實到朔方以南新秦中地區,有七十餘萬口,衣食完全靠官府供應,還貸給他們生產資料,派政府的代表分地區進行督導,路上出差的官員和車輛不斷。花的錢以億計,不計其數,於是國庫完全用空。

漢武帝征發及遷移民眾最多時超過一百萬,遠達河西走廊和河套,從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在這幾年間他們完全是依靠政府供應糧食和生產資料的。即使以長安為起運點,到目的地的距離大多在一千公里以上。就是府庫充足,僅運送這些糧食至少得出動一千五百萬人。加上其他日常的征發,漢武帝對人口的徵集並不亞於秦始皇,也達到了總人口的50%。之所以漢朝的經濟沒有完全崩潰,是因為朝廷畢竟還有多年的積蓄,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不長,遷往西北的近百萬移民在幾年內陸續轉化為定居農民,並逐漸做到了糧食自給。但漢武帝如此大規模的征發造成的後果極其嚴重,此後的漢朝君臣都認為在他統治期間「戶口減半」。據我在《西漢人口地理》一書中研究,漢帝期間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四百萬,實際損失人口達一千五百餘萬。

本文不想全面評價秦始皇和漢武帝,但希望提醒某些人,在贊揚他們開拓疆土,征服其他民族,興建巨大工程的「豐功偉績」時,要了解他們利用專制手段征發人力的極端程度,不要忘記他們對人類犯下的罪行。

④ 介紹一個歷史人物

秦武王(前328—前307年),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太子嬴盪即位,他就是秦武王。秦武王身高體壯,勇力超人,重武好戰,常以鬥力為樂,凡是勇力過人者,他都提拔為將,置於身邊。烏獲和任鄙以勇猛力大聞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為將,給予高秩厚祿。齊國人孟賁,力大無窮,勇冠海岱:陸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龍,一人同時可制服兩頭野牛。聽說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西赴咸陽面見秦武王,被任用為將,與烏獲、任鄙享受一樣的待遇。

早在秦惠文王時,張儀就入秦獻計:秦軍東進中原,先取韓國軍事重鎮、周都洛陽的門戶——宜陽,以宜陽為跳板,控制東西二周和周天子,以據有九鼎為象徵,挾天子而令諸侯,建立中原霸主之業。由於當時秦惠文王為鞏固後方而集中兵力滅蜀,暫把張儀之計擱置一旁。秦武王即位後,已經滅蜀,後方鞏固,國力正盛,秦武王欲對外征伐,自然想起了張儀前言。他對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說:「寡人生在西戎,沒有到過周都洛陽,不知中原怎樣繁華。寡人渴望有一天,駕車進入周王畿游歷,親目一睹天子重器九鼎。若能如願,死也心甘。不知二位,誰能為寡人伐宜陽,進中原?」樗里疾回答:「韓國宜陽城堅兵精,路遠道險,倘若魏、趙二國出兵救宜陽,秦軍孤軍深入險境,一旦失利,後果不堪設想」。

秦武王聽了,很不高興。這時,甘茂說:「伐韓宜陽,必先破韓魏聯盟,只要魏國助秦,趙國就不可能越魏救韓,韓被孤立,宜陽城就可能被秦軍攻破。」秦武王大喜,即派甘茂出使魏國。甘茂以共享伐韓之利相引誘,與魏王建立了秦魏共伐韓國的聯盟。甘茂怕秦武王在伐宜陽期間,聽信樗里疾之言而變卦,特派副使向壽報告武王:「魏王已經同意與秦國共伐韓國。雖然得到魏國支持,還是不伐宜陽為好。」武王聽了,很不理解,親自趕到息壤召見甘茂,問甘茂為何改變伐韓計劃。甘茂說:「宜陽城池堅固,兵精糧足。秦軍冒千里之險攻宜陽,決非短時能夠湊效。如果攻宜陽時間延長,必然有人在大王面前誹謗,大王聽信小人之言,臣攻宜陽不僅失敗,還要身敗名裂。」武王堅定地說:「寡人不聽小人之言,願與你定息壤之盟,為你解後顧之憂。」於是君臣當面簽訂盟約。接著以甘茂為大將,領兵五萬伐宜陽。甘茂攻宜陽,長達五個月,沒有見效。這時,右丞相樗里疾對武王說:「秦軍攻打宜陽城已經五個月,精疲力盡,銳氣大喪,再挺下去,恐怕形勢要發生變化,不如班師為好。」武王聽了,就派人召甘茂班師回朝。甘茂寫信一封,讓來人帶給武王。武王拆信一看,只有「息壤」二字,恍然大悟。於是派出五萬援兵,令烏獲帶領往助甘茂。甘茂得到生力軍,兵力大增,遂以烏獲為先鋒,擊退韓國援兵,攻陷了宜陽孤城,斬殺韓軍七萬人。韓國元氣大喪,急忙向秦國求和。

秦軍佔領宜陽,周都洛陽門戶洞開。秦武王親率任鄙、孟賁精兵強將大舉進攻洛陽。周天子無力抵禦,只好出迎秦軍。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廟,往觀九鼎。只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在殿堂之內。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貢金鑄成,每鼎代表一州,共有荊、梁、雍、豫、徐、青、揚、兗、冀九州,上刻本州山川人物、土地貢賦之數。武王逐個審視,看到雍州鼎時,對眾臣說:「這鼎有人舉過嗎?」守鼎人回答:「自從有鼎以來,沒有聽說也沒有人見過舉鼎,這鼎重達千鈞,誰能舉得起呀!」武王問任鄙、孟賁二將:「兩個人,能舉起嗎?」任鄙知道武王恃力好勝,婉言辭謝:「臣只能舉百鈞之物。這鼎重千鈞,臣不能勝任。」孟賁伸出兩臂走到鼎前,說:「讓臣試舉,若舉不起來,不要怪罪。」說罷,緊束腰帶,挽起雙袖,手抓兩個鼎耳,大喝一聲「起!」,只見鼎離地面半尺高,就重重地落下,孟賁感到一陣暈眩,站立不住,幸被左右拉住,沒有倒庄地上。武王看了發笑:「你能把鼎舉高地面,寡人還不如你嗎?」任鄙勸道:「大王萬乘之軀,不要輕易試力」。武王固執不聽,卸下錦袍王帶,束緊腰帶,大踏步上前,任鄙拉著武王苦苦勸阻,武王生氣地說:「你不能舉,還不願意寡人舉嗎?」任鄙不敢再勸。武王伸手抓住鼎耳,心想:「孟賁只能舉起地面,我舉起後應移動幾步,才能顯出高低」。於是,深吸一口氣,使出乎生力氣,喝聲:「起!」。鼎被舉起半尺,武王接著移動左腳,不料右腳獨力難支,身子一歪,鼎落地面,正砸到右腳上,武王慘叫一聲,倒在地上。眾人慌忙上前,把鼎搬開,只見武王右腳足骨被壓碎,鮮血流了一灘。等到太醫趕來,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仍然自言自語;「心願已了,雖死無恨。」入夜,武王氣絕而薨。周赧王聞報大驚,親往哭吊。右丞相樗里疾護棺回咸陽,立武王異母弟贏稷為王,是為秦昭襄王。安葬之後,樗里疾追究責任,將孟賁五馬分屍,誅滅其族;獎勵任鄙勸諫之能,升為漢中太守;同時諫議秦昭襄王,追究甘茂聳恿武王入周觀鼎之罪。甘茂聽到風聲,害怕治罪而逃到魏國,至死不敢還秦。

⑤ 介紹一位歷史人物。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後張堪受薦拜官。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次年,遷太史令。以後曾調任他職,但5年後復為太史令。總計前後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於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後,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職遠低於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⑥ 介紹一位歷史人物,急!

關漢卿抄(約1220年──1300年)襲,元代雜劇奠基人。是中國古代戲劇創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號已齋(一作一齋)、已齋叟。漢族,伍仁橋人(今河北安國),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1]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一生寫了60多種,今存18種,[2] 最著名的有《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關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聖人」。

⑦ 如何描述歷史人物

描述歷史人物,應站在跨出是非功過的角度。因為作為人,都有其優缺點,不是每個專被宣傳屬為正面形象的歷史人物都是完人的。正所謂人無完人。當然要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不該說的不能說,要適應主流社會。比如說寇準。在大部分的傳說中,寇準被描述成一個清廉,剛正不阿的主流形象,其實寇準的個人生活,並非傳說的那麼清廉
,關於這段你可以查閱一些書籍 或者在網上進行搜索。除他以外,戚繼光,海瑞等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望多閱覽書籍 可以找到很多反例等等。
體會精神吧 我都困死了。。

⑧ 介紹15個歷史人物

⑨ 用兩三句話簡單介紹一個歷史人物故事

1、趙高

秦朝二世皇帝的時候,丞相趙高想造反,他把一隻鹿獻給二世並且指鹿為馬,為了回看誰是答自己人還詢問了下大臣,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殺了。

2、項羽

楚漢交戰時,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兵少糧盡,被漢軍和諸侯的軍隊層層包圍起來,夜間聽到漢軍四面都唱楚歌,項羽吃驚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為什麼楚人這么多呢?」

3、劉備

漢末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的茅屋去邀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打天下,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來。

4、苻堅

前秦苻堅帶兵攻打東晉,被打得大敗,逃走時聽到風聲 和鶴叫都以為是追兵。

5、楊時

宋代楊時在下雪天拜謁著名學者程頤,程頤瞑目而坐,楊時不敢驚動,在旁站立等待。程頤醒來,門前積雪已經一尺深了。

閱讀全文

與描述一個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