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舉一篇歷史故事,談談如何鑒賞歷史故事
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奮勇殺敵,最後壯烈犧牲,雖然有他的犧牲,但不專可否認的是從各方屬面看,棗宜會戰依然失敗了!!
鑒賞歷史故事時要回到當時歷史的大背景下去考慮問題,對個人和歷史事件的評價要以此為基礎,從局部和整體兩個角度來看,上述這件事里對張自忠英雄的評價是局部,棗宜會戰失敗是整體
㈡ 家長對孩子講的歷史故事會怎樣評價
講故事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能夠增強孩子的語言表回達能力的發展,答這些是對孩子的一生都有用的。孩子通過父母講的故事去感知和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豐富的閱讀環境,呵護孩子的閱讀興趣。
當孩子纏著父母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這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父母不要不書本丟給孩子,聽說讀寫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個過程。好的閱讀習慣是從聽爸爸媽媽講故事開始的。父母給孩子講完故事以後,不妨告訴孩子故事是在哪一本書里看的,激發孩子自己閱讀的興趣。
㈢ 求歷史故事100字左右,加評價
韓信來-胯下之辱
韓信少孤貧,有志源無力。釣魚於淮陰,寄[註:依靠或依附]食於漂母,母每日飯信。信曰:「後必重報。」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信嘗入市,被屠宰所欺,戲曰:「子能舍死,持刀殺我;如不能,出我胯下。」信不得已,俯過胯下,市人皆小信怯。後蕭何[註:劉邦的丞相]三薦於漢王[註:漢王指劉邦],築壇拜信為大將,佐漢有功,封信為三齊王
評價:漢初三傑之一,絕代名將.「連軍百萬,戰必勝,攻必取」.
是劉邦建立漢王朝的第一功臣,當時有人這樣評價韓信:「功高無二,略無世出。」,奈何功高震主,也是第一個被殺的功臣.可悲可嘆.
他的一生,從市井小混混到統兵百萬的大將軍,堪稱奇跡.為後世留下了無數傳說和典故.大丈夫能屈能伸,甘受胯下之辱的博大胸懷,至今依然激勵著許多正遭受著各種各樣的挫折,窮困潦倒,卻誓死不向命運低頭的好男兒,去發奮圖強.
㈣ 求歷史人物故事和評價,簡短點的
關於朱元璋的故事和評價:
很多人說朱元璋殺比較殘忍,但其實總的來說後人對他的評價還是功大於過的。他畢竟是建立了大明王朝,開辟了明朝276年的基業。他本身是老百姓出生,所以非常能夠體會到老百姓的疾苦,在他統治期間,有老百姓綁著官員上京受審的情況,這是在其他朝代很難看到的。他本身不識字,但他做皇帝的時候已經初通文墨,而且還能夠寫詩了,他有首詩是這樣寫的: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這詩雖然看起來比較淺言易懂,但還是很大氣很有帝王氣的。朱元璋也是中國歷代皇帝之中少數的非常勤政的皇帝,他自己在遺詔中寫道自己是「日勤不怠」,確實是這樣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深夜才入睡。每天要處理400多件事情,批閱200多份奏章。明代剛開始的時候規制還不夠健全,很多大臣喜歡寫官樣文章,寫了幾十頁紙也沒有說到正題,有一次朱元璋火起來了,拉了個大臣過來打了100板子說:「看你們以後還敢這樣寫了。」結果規定了奏章的格式,你最多寫多少字,寫清楚寫明白了就可以了,之後朱元璋的工作量才減輕了很多。朱元璋統治時期也是非常痛恨貪官的,在他統治期間凡是貪污60兩銀子以上的扒皮實草懸於衙門口,給下任接任官員看,以作警示。有人說他殺人過多,用刑過猛,但總的來說他是針對貪官污吏的,不是針對老百姓的。
㈤ 舉例談談如何鑒賞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具有內容的史實性和借鑒意義等特徵。我們鑒賞歷史故事, 一是要依據史實,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理性的、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判斷; 二是要以史為鑒,在發掘了故事的歷史意義的基礎上努力發掘其現實意義,即探究故事對於現實的借鑒意義。 比如我們讀《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有「廉藺交歡」的故事,寫的是藺相如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兩件事情中為趙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以後,頻頻陞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深感不滿,揚言要當眾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處處避讓,甚至有時連上朝都託病推辭,使得他的門客大惑不解。藺相如耐心解釋,說自己並不是怕他,主要是考慮到秦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是因為趙國有他和廉頗兩個人。如果他們將相不和,就會給秦國以機會。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廉頗得悉以後,深為藺相如為了國家而忍辱負重的精神所感動,於是負荊請罪,最後廉藺交歡,將相和睦。 讀這個歷史故事,我們首先要根據廉藺二人的言行舉止對他們做出客觀的評判。藺相如在受到人身攻擊時能以大局為重,表現了一位政治家的非凡風度和寬廣胸懷;廉頗起初為名利所惑,顯出他嫉妒的小心眼,但他後來知錯能改,負荊請罪,也確實難能可貴。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聯系實際對著兩位言行舉止做更深的思考,我們在國家和個人、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出現矛盾的時候,是否需要藺相如那種「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精神呢?當我們發現自己犯了錯誤的時候,是否也需要廉頗那種知錯能改,負荊請罪的精神呢?毫無疑問,這兩位歷史人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樣鑒賞歷史故事才會有意義,不然「以史為鑒」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當然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鑒賞故事曲折生動的情節,感受故事的藝術魅力和作者超凡的藝術表現才能。
㈥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6)評價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㈦ 求成語故事,名人故事,歷史故事主要內容和評價共10個
松柏之志 :謂堅貞不移的志節。
宗世林是東漢末年南陽人,他和曹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他非常瞧不起曹操的為人,不願和他交往。後來曹操官至司空,總攬了朝政大權,對他說:「現在我們可以交往了吧?」 他拒絕說:「松柏之志猶存。」
風起雲飛 (fēng qǐ yún fēi ) 意思是:「風起雲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後來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可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里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叫宰予,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很好,但後來漸漸發現,他既不孝敬父母,也沒有仁德,而且十分懶惰,白天睡大覺。孔子說他「朽木不可雕」。後來宰予參與作亂,被殺死。
孔子另有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長得體態不雅,相貌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從來不去巴結公卿大夫。後來,追隨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的聲譽傳遍四方。
孔子聽說了,感慨地說:「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夜郎自大 (yè láng zì dà)
夜郎是漢朝時西南地區的小國家(今貴州省桐梓縣),它國土小,它只有漢朝一個縣大,人口也少,沒有什麼物產。 有一次,漢朝使者來到夜郎。因為道路不通,夜郎國國王不知道漢朝的廣大,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
「夜郎自大」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
守株待兔 (shǒu zhū dài tù)
宋國有個農夫,一天,在地里幹活時,看見一隻兔子飛奔過來,撞在樹樁上,折斷脖子死了。從此他每天到地里也不幹活,只是守著那棵樹樁,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什麼也沒等到,反而被人們恥笑。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過僥幸獲得成功。
食言而肥 (shí yán ér féi)
春秋時代,魯國有個大臣叫孟武伯,他最大的毛病是說話不算數。有一天魯哀公舉行宴會招待群臣,孟武伯參加了。在宴席上,孟武伯不喜歡另一位大臣鄭重,便故意問他:「鄭先生怎麼越來越胖了?」哀公聽見了,說:「一個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諾言,當然會胖起來呀!」
晉朝有個人叫殷羨。曾經做過豫章郡的太守,當他卸任離開豫章回京城時,很多人托他帶信,他都答應了。當他走到長江邊時,便把這些信全部扔到水裡,說:「都請到水裡去吧!要沉要浮隨你們自由,我殷羨不當太守了,可也不能給人家當信使啊!」
無為而治 (wú wéi ér zhì)
由於舜品德高尚,堯派他來管理天下。
當時中原到處是洪水,以前堯派鯀去治理洪水,9年後失敗了,舜就派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負眾望,13年後平息了洪水。舜和堯一樣,對老百姓很寬厚,多採用象徵性的懲罰,犯了該割掉鼻子罪的人,讓穿上赫色衣服來代替;應該砍頭的人只許穿沒有領子的布衣。為了讓老百姓懂得樂舞,舜派夔到各地去傳播音樂。有人擔心夔一個人不能擔當重任,舜說:「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精通音律的人,一個就足夠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孔子贊嘆道:「無為而治,說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靜靜坐著而已。」
雙管齊下 (shuāng guǎn qí xià)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叫張燥,他擅長畫山水、松石,特別是畫松樹尤其叫人稱絕。 張燥作畫的時候,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他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筆,可以同時在紙上作畫。一管筆畫蒼翠的松枝,另一管筆畫枯乾虯枝,畫出的松樹惟妙惟肖,誰看了他的畫都感到驚奇,人們都說他是神筆。 張燥還有兩個畫畫的絕招:一是用無筆頭的禿筆繪畫;二是用手指畫畫,他拿一塊白絹,用手指蘸上顏料,左抹右塗,一會兒就作成一幅山水樹木的作品。
栩栩如生 (xǔ xǔ rú shēng)
我國古代哲學家莊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經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忘與!」意思是說,莊周作了一場夢,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覺得非常快活得意,簡直忘記了世界還有莊周這么一個人。
襄王聽了庄辛的話,感到振奮,封他為陽陵君,採用了他的計謀,收復了不少失地。
防微杜漸 (fáng wēi dù jiàn)
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後專權,竇憲兄弟把持了國家的軍政大權,朝政混亂不堪。竇氏家族仗勢橫行鄉里,魚肉百姓,人們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發生日食。司馬丁鴻上書漢和帝說:「太陽是君王的象徵,月亮是代表臣子的。日食現象象徵君王的權力被臣子侵奪,陛下千萬要小心。在歷史上,日蝕出現過三十六次,國君被臣子殺死的有三十二人,都是因為臣子的權力太大了!」「日蝕的出現,是上天在警告我們,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啊。穿透岩石的水,開始時都是涓涓細流,參天的大樹,也是由剛發芽的小樹長成的。人們常常忽略了微小的事情,而造成禍患。如果陛下能親自處理朝政,從小地方著手,在禍患剛露頭的時候防止它,這樣國家就能夠長治久安了。」
㈧ 求歷史小故事+點評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版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權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比喻「害人之心不可有」不要一味取笑他人,以免自取其辱。
㈨ 舉一則你讀過的歷史故事,談談如何鑒賞歷史故事(《閱讀與寫作》作業)
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奮勇殺敵,最後壯烈犧牲,雖然有他的犧牲,但不回可否認的是從各方面看,棗宜會答戰依然失敗了!
鑒賞歷史故事時要回到當時歷史的大背景下去考慮問題,對個人和歷史事件的評價要以此為基礎,從局部和整體兩個角度來看,上述這件事里對張自忠英雄的評價是局部,棗宜會戰失敗是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