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出塞歷史人物

出塞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8 03:37:48

① 古代出使西域的有哪些人

古代出使西域的有張騫、常惠、馮奉世、馮夫人(馮嫽)、蔡倍、秦景、班超、玄奘曾路過西域.

② 昭君出塞涉及的三個人物分別是

王昭君、呼韓邪單於、漢元帝。
昭君出塞: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真實故事回。王昭君,名答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③ 《出塞》中作者寫的是哪個人

王昌齡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後又先後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後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塞,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這里指匈奴的軍隊。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度:越過。
陰山: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譯:
依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萬里出征的將士呵仍未歸還。
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
決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賞析:
與多數邊塞詩盡力描寫戰爭生活的艱苦險惡不同,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反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簡評: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互文見義,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互文見義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木蘭詩》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詩人是想告訴我們雄、雌兩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所以叫人難以辨別。詩歌短小精悍,故時常以此互文見義法來表達。「萬里長徵人未還」,指歷代封建君主們好大喜功,勞師遠征,曠日持久,以至多少徵人拋屍萬里荒塞,與故鄉親人永遠訣別。這既是歷史的事實,又是唐代的現實。
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在對歷史滄桑的慨嘆中,體現著詩人對於時空永恆,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悲劇;而在歷史與現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飽蘊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爭啊,使多少徵人拋親離鄉,暴屍邊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於是,詩的結尾唱出了千古徵人們的一個共同心願:希望戍邊將帥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英勇善戰,體恤士兵,早日打敗入侵的敵人,讓士兵們回鄉與家人團聚。這種最起碼的願望中卻體現著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理性深思,凝聚著無數徵人對和平的渴望,對家人的思念,也譴責了那些懦弱無能的領兵將帥。唐人詩歌中時而以「秦漢」代指現實,對現實做婉言諷喻。這首詩歌的側重點依然落實在現實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詩歌中的用典。詩歌語言朴實平淡,絕少雕飾,但由於這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歷史憂思結撰而成的詩歌語言,故全詩自然通脫,讓人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悲壯美。全詩體制短小,卻洋溢著縱橫古今的氣魄,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④ 《出塞》中引用了哪兩個歷史人物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內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容度陰山。

2003年,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對「龍城飛將」的注釋做出修改:「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衛青李廣,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⑤ 出塞的背景故事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⑥ 昭君出塞圖描寫的歷史人物及生活朝代

昭君出塞圖描寫的歷史人物是王昭君,西漢時人。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為「明妃」,王明君。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⑦ 出塞的資料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回:

秦漢以來答,明月還是那樣照著關塞,
離家萬里遠征,將士至今沒有回還。
只要讓龍城飛將軍(李廣)還在,
就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題解: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英勇善戰。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境內,古代常憑借它來抵禦匈奴的南侵。

很詳細,自己看吧:)

⑧ <<出塞>>的作者是_____時期的詩人______

【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作品】:出塞[1]
【內容】: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2]
不教胡馬度陰山。[3]

【注釋】:
出塞,樂府《橫吹曲》舊題。龍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作盧城。龍城也就是盧龍城。龍城飛將:指西漢時名將李廣。《漢書·李廣傳》載: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戰,匈奴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右北平唐時改為平州,治所在盧龍,即今河北省盧龍縣。陰山:西起河套,東抵小興安嶺,橫跨今內蒙古自治區,漢代為北方天然屏障。

【簡析】:
詩人抓住月照關塞的典型環境,極其概括地從秦漢時代的邊境戰爭寫到唐代,又借對歷史上的名將的懷念,表現自己對朝廷不能平定邊患的不滿。全詩音韻鏗鏘,氣勢雄渾壯闊。

【作者小傳】: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詩擅長七絕,能以精煉的語言表現豐富的情致,意味渾厚深長。其邊塞詩很著名。有《王昌齡集》。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作品】:出塞[1]
【內容】:

涿州沙上飲盤桓,[2]
看舞春風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淚落,[3]
蒙蒙吹濕漢衣冠![4]

【注釋】:
[1]塞:邊塞。指宋和遼交界的地方。
[2]涿州:今河北省涿縣。沙上:沙丘,平原。飲:飲酒,進餐。盤桓:逗留。
[3]這句說:邊塞古起雨來,百姓看到宋朝使臣哭了起來,好象雨水把淚水催落下來一樣。
[4]蒙蒙:形容雨點細小。漢衣冠:指宋朝使臣的衣著。這句說:邊塞蒙蒙細雨把宋朝使臣的衣著淋濕了。(燕淚落和漢衣濕在雨里同時出現,暗示宋使看到燕地百姓哭泣,深受感到,也跟著掉淚。)

杜甫還寫了好多出塞詩,分前出塞與後出塞喲.

不過王昌齡的這首是最出色的.

⑨ 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秦時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賞析}: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王昌齡」。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
高適、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
《出塞》是王昌齡的一首七言絕句。它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描寫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徵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於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倘若來自龍城天水的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指天水,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單指李廣一人,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
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後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超前、無所畏懼的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應當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同時期杜甫的《兵車行》可以作為參考。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最能體現國運盛衰的作品。詩評家常稱贊「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
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意境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起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漢代名將李廣的懷念,指責了詩人所處時代守邊將領的無能,盼望出現良將,驅逐敵人,保住邊疆。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在描寫景物中,給予了深厚的感情。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廣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語意含蓄,情感深沉。詩中充滿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激情。

⑩ 出塞贊頌的人物

漢代李廣
《出塞》
盛唐開元、天寶(713—756)數十年間,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繁榮時期。當時對西北邊疆的征伐、守衛,戰爭頻繁,征戍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許多詩人從不同角度接觸到這個題材。其中許多詩人都有過邊塞生活的經歷,他們用詩描寫塞外景色,抒寫將士精神生活,復雜矛盾的感情,充滿了悲涼、豪邁、浪漫的情懷。王昌齡就是邊塞詩人中之佼佼者。

《出塞》閱讀賞析

王昌齡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授汜水尉。之後又先後擔任過校書郎、江寧令、龍標尉等職,後世稱為王江寧或王龍標。他的詩激昂慷慨,深摯凝練,表現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他特別擅長五言古詩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七言絕句成就為最高。《出塞》、《從軍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詩近180首。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出塞:古代樂府中的一種軍歌。塞,指邊境上險要的地方。

關:關塞。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指漢代名將李廣,勇敢善戰,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龍城,即盧龍城,是李廣駐軍的地方,在今河北省盧龍縣。

不教:不讓,不使。

胡馬:胡人的兵馬,這里指匈奴的軍隊。胡,古代漢民族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通稱。

度:越過。

陰山:陰山山脈,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南部。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今譯:

依然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萬里出征的將士呵仍未歸還。

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

決不會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

賞析:

與多數邊塞詩盡力描寫戰爭生活的艱苦險惡不同,這首詩著重表現的,是對敵人的蔑視,是對國家的忠誠,是一種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前兩句寫皎潔的明月和雄偉的城關,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次反侵略戰爭的回憶,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後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不惜為國捐軀的戰斗精神。這首詩由古到今,有深沉的歷史感;場面遼闊,有宏大的空間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

簡評:

「秦時明月漢時關」是互文見義,即秦漢時的明月,照著秦漢時的邊關。互文見義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木蘭詩》說:「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詩人是想告訴我們雄、雌兩兔都是「腳撲朔」、「眼迷離」,所以叫人難以辨別。詩歌短小精悍,故時常以此互文見義法來表達。「萬里長徵人未還」,指歷代封建君主們好大喜功,勞師遠征,曠日持久,以至多少徵人拋屍萬里荒塞,與故鄉親人永遠訣別。這既是歷史的事實,又是唐代的現實。

這首詩視野開闊,由秦而漢,由漢而唐,時間縱越千年,空間橫跨萬里,氣象蒼涼雄渾。在對歷史滄桑的慨嘆中,體現著詩人對於時空永恆,人生短暫,以及個人無法主宰自我命運的悲劇;而在歷史與現實的比照與反觀中,更飽蘊著詩人的深沉痛訴:無休止的戰爭啊,使多少徵人拋親離鄉,暴屍邊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於是,詩的結尾唱出了千古徵人們的一個共同心願:希望戍邊將帥能像飛將軍李廣那樣英勇善戰,體恤士兵,早日打敗入侵的敵人,讓士兵們回鄉與家人團聚。這種最起碼的願望中卻體現著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理性深思,凝聚著無數徵人對和平的渴望,對家人的思念,也譴責了那些懦弱無能的領兵將帥。唐人詩歌中時而以「秦漢」代指現實,對現實做婉言諷喻。這首詩歌的側重點依然落實在現實社會,我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詩歌中的用典。詩歌語言朴實平淡,絕少雕飾,但由於這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歷史憂思結撰而成的詩歌語言,故全詩自然通脫,讓人體會到一種天然的悲壯美。全詩體制短小,卻洋溢著縱橫古今的氣魄,明朝李攀龍將這首詩推崇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閱讀全文

與出塞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