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年來團溪歷史上的名人
1.肖之亮(.06~1981.01),名汝富,別名肖導群、肖聲、肖春、周明等,今遵義縣團溪人,擅長書畫篆刻和戲劇創作,代表作有獨幕話劇《生路》《襯衣》《小棉襖》《三升米》。
2.蔡恆昌(1905~1977),今遵義縣團溪鎮樂稼人,著名花燈藝人。蔡恆昌出生在耕種為業的花燈世家。1935年冬,中國工農紅軍搶渡烏江後,路經團溪時,蔡恆昌目睹紅軍的所作所為,懷著崇敬的心情,用具有傳統而古老的花燈藝術形式,創作了一折《紅軍燈》,以此來歡迎紅軍,並於其中動員幹人弟兄,團結起來鬧革命。由此蔡家花燈率先具有了革命的新意,受到紅軍指戰員和幹人弟兄的擁護與愛戴。
3.吳作棻,諱文芳,字南屏,清光緒6年(1880)生於遵義縣團溪鎮汪家寨吳氏老宅。吳作棻於清光緒19年(1893)考中秀才。1909年貴州成立咨議局,吳作棻被選為議員,同年出任貴州憲政預備會機關刊物《貴州公報》主編。1911年滇黔起義後,吳作棻先後任貴州護國軍東路司令部秘書長兼咨議官、關嶺縣知事。1912年6月作為洪江軍事會議代表,吳作棻多方斡旋促成了「滇軍回滇,黔軍回黔」之會議紀要。1913年4月8日國會成立於北京,吳作棻任中華民國國會首屆參議院議員。首屆國會於11月13日被迫中止,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1915年袁世凱復僻帝制,全國共討之,吳作棻在省城貴陽主編《鐸報》揭露袁氏倒行逆施罪行。1916年6月29日,黎元洪令恢復《約法》,續行召集國會,8月1日正式復會,吳作棻仍任參議院議員。1917年6月12日國會復遭黎元洪解散。國會第二次解散後,國會議員紛紛南下護法,8月25日復會於廣州,稱「護法國會」。因不足法定出席人數,又稱「非常國會」或「國會非常會議」,為第一屆國會之繼續,吳作棻出任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1922年8月1日第一屆國會復會。10月11日在北京舉行第三期常會,吳作棻仍任參議院議員。第二年10月5日曹錕賄選大總統,全國一片嘩然。後吳作棻言不被用,居家鬱郁成疾,加之軍閥專橫,國是日非,終因一病不起,於1924年病逝於北平,享年44歲。1925年其靈柩歸葬故里遵義縣團溪鎮汪家寨。
2. 共青團歷史上優秀人物事跡
就五分,我查資料還得查半天,不幹
3. 關於民族團結的歷史人物
摘自消失的滇緬公路
2015-04-26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雲南驛曾經是茶馬古道重鎮,抗戰運輸重要轉運點,但這座有著傳奇歷史的地方近來很少有人光顧。
幾位工人進行著新修水泥路的收尾工作,他們不了解這條路的歷史,掙錢養家是最根本的需求。
兩位村民在老雲南驛機場的土台上為莊稼澆水。土台其實是七十年前保護戰機的「機窩」,因為變成了耕地,才有幸有被夷為平地。
2011年秋,幾位農民擔著煙葉從這條有著七十多年歷史的抗戰公路上走過。
2014年11月21日,秋末正午,雲南大理州祥雲縣雲南驛村路邊的華美餐廳,准備午休的陳曉軍套上外衣。突然上門的客人讓他有些意外——半年來,除了頭年就定好的外國旅遊團外,極少會有遊客上門來。
「自打六月,雲南驛這條十二公里長的老滇緬彈石路被徹底毀掉改成水泥路,除了定好行程的美國旅遊團外,只有極少數對滇緬公路與抗戰遠征軍歷史有著深厚感情的人還會來此,尋找滇緬公路和作為駝峰航線第二大機場——雲南驛機場的痕跡。」
陳曉軍原本在大理的一家銀行工作,兩年前,對滇緬公路興趣濃厚並看好這方面旅遊產業的他辭職來到雲南驛,開飯館和小型展覽館,過上另一種生活。半年前,陳曉軍租下村口老滇緬路邊的一處餐廳開始經營。雖然一直有傳言,說村前的這條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彈石路會被改成水泥路,但陳曉軍和很多關心抗戰歷史的人都覺得不可能——這是見證歷史的十二公里道路,怎麼可能說挖掉就挖掉呢?
結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老路被挖掉了,一點沒有遲疑。
滇緬公路,從緬甸臘戍到中國昆明的公路,它原本是為了搶運中國政府在國外購買和國際援助的戰略物資而於1938年開始緊急修建的,從中國昆明到緬甸臘戍,再與那裡的中央鐵路連接,直接貫通緬甸仰光港。
1937年底,滇緬公路沿線近30個縣的勞工約20萬人被徵集來建設這條公路,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孩子,因青壯年大部分都應征入伍。築路大軍中有多個民族,漢、彝、傣、景頗……隨著公路向西延伸,修路的成員就以當地少數民族為主體了。他們沒有先進的工程設備,用大石碾等傳統工具,在一批專家的指導下支撐著公路向前。1938年8月底,經過20多萬人的艱苦努力,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矚目的滇緬公路終於通車。滇緬公路竣工不久,就成為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唯一的運輸通道,這是一條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築成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新中國成立後,滇緬公路國內段改稱昆畹公路,1990年又改為320線。隨著歷史的變遷,老滇緬路的影子越來越少;隨著雲南驛這十二公里老滇緬路的消逝,能讓人們留下那段抗戰歷史的記憶越來越少……(本文摘自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2014年11月21日刊發的新聞)
專題:歷史的交通記憶——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4. 共青團史上屬於浙江籍的代表人物
賀威聖,男,漢族,浙江象山人,1902年出生,1926年11月13日犧牲。
賀威聖出生在富裕家庭。「五四」運動爆發後,他參與組織象山學生聯合會,他被推為會長,組織遊行示威,印發傳單,張貼標語,查禁日貨。1920年春,到上海進入澄哀中學和上海公學。1922年夏,他聆聽孫中山先生在滬江大學演說,深受教育。1923年,他考入滬江大學,宣傳孫中山主義而遭校方退學。1924年轉入上海大學社會科學系。同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冬,根據中共江浙區委指示,他回象山發展一批黨員,組建了中共象山支部,發動象山各界進步團體和人士,參加國民會議促進會。1925年2月4日,成立了「象山國民會議促進會」。同年4月,他在《火曜》上發表了《追悼孫中山和被壓迫民眾》等文章,鼓舞了人們的鬥志。「五卅」慘案後,他被選為「上大」"臨時委員會領導成員,擔任上海"全國學生聯合會"宣傳部長、上海工商學聯合執行委員兼宣傳部主任。1925年6月3日回寧波,當晚在寧波後樂園、青年會連續講演「五卅」慘案經過,激起各界人士的義憤,工人、學生3000餘人舉行追悼會、遊行示威、焚燒日貨。賀威聖返滬後,擔任青年團上海市閘北區委書記兼上海全國學聯主任秘書、宣傳部長。這年9月,他擔任改組後的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兼工人部、青年部部長。1926年7月,他任中共杭州地委書記,領導杭州、嘉興、湖州、蕭山、金華等市、縣的革命斗爭。同年11月3日,賀威聖在杭州城站仕學旅館被捕,11月13日被殺害在清波門外梅東教場。
王一飛,男,漢族,浙江上虞人,1898年出生,1928年1月18日犧牲。
王一飛出生於舊知識分子家庭。1910年考入紹興山會初級師范學堂讀書,1913年畢業後回家鄉執教。1920年10月,入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並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春,赴蘇俄留學,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3年,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莫斯科地方委員會委員長。1924年6月,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青年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並列席了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還參加了國際革命互濟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遵照黨組織決定,由「東大」轉至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25年春奉命回國,參與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籌建工作。9月,任中共上海區委書記兼宣傳部主任,著手整頓區委組織,加強黨的組織領導,積極發展工人運動。12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繼續負責籌建軍委,竭力解決幹部、設備和通訊聯絡等困難。還頻繁往來上海、長沙、漢口之間,秘密准備接應國民革命軍北上,指導建立上海工人自衛武裝。1926年9月,中共中央任命他為軍事特派員,赴江西前線視察。並受中央委託,與蘇聯軍事總顧問加侖將軍進行聯系,協調工作,交流情況,商議打敗軍閥孫傳芳的軍事戰略。經過兩個月的考察,及時向中共中央提出了詳盡的報告。1927年3月,任中共上海區委主席團成員,參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與周恩來等負責人一起,分析江浙一帶的軍事、政治形勢,研究加速工人武裝起義的具體措施,並親自指揮了南市區的工人起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上海堅持地下斗爭。在黨的「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5月,隨中共中央軍委機關赴漢口。7月,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並以中央軍委代表身份參加了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中共中央緊急會議。與毛澤東、任弼時等人一道,為結束陳獨秀投降主義路線錯誤,制定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正確方針做出了貢獻。「八七」會議以後,代理中央軍事部的領導工作,赴鄂北指導籌劃起義,按實際情況,做出了果斷的決策。10月1日,受命為中央特派員,赴湘召開中共湖南省委緊急會議,改組湖南省委,確定湖南工作的方針。同月,被中共中央任命為湖南省委書記,積極進行地方黨組織的整頓、改組工作,並籌劃武裝起義。12月10日,任暴動總指揮,發動了長沙「灰日」暴動,親率數十名武裝工人進攻敵軍衛戍司令部。因敵我力量懸殊,暴動失敗。1928年1月中旬,在長沙被捕。在獄中,暗示黨組織派來探監的同志:為了保存更多的革命同志,保護地下省委機關;不宜再派人前來探監或送禦寒衣物。1月18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教育會坪。生前,他曾翻譯出版了《共產國際黨綱草案》、蘇聯郭范侖科的《新社會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研究觀》和季諾維也夫的《俄國共產黨歷史》等著作。
汪壽華,男,漢族,浙江諸暨人,1901年出生,1927年犧牲。
汪壽華出生於鄉村舊知識分子家庭。1917年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勤奮好學,追求新思想,大量閱讀《新青年》、《星期評論》等進步書刊。並聯合同學,組織了學生「書報販賣團」,以「鍛煉心身,改造社會」為宗旨,積極推銷全國進步書刊。「五四」運動時期,參加了杭州學聯的聲援活動。1920年2月,積極投入維護新文化運動的「浙一師風潮」。2月,赴上海參加工讀互助團。9月,入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俄文,並參加了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4月赴蘇聯學習。因交通受阻,滯留在西伯利亞的伯力、上烏金斯克一帶從事華工工作。在這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海參崴創辦「五一俱樂部」和「遠東中國礦工工會」,開設補習學校,熱情幫助工人提高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得到華工信賴。1923年當選為赤塔遠東職工會中國工人部主任,曾代表遠東職工去莫斯科參加國際反帝同盟東方局會議。1924年被選為海參崴職工蘇維埃委員,同年底奉調回國。1925年1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5月,任上海總工會宣傳科主任。在「五卅」運動中以傳單、壁報、演講等形式,開展反帝宣傳活動。同年8月起,任中共上海區執行委員會委員、區委工農部主任、區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上海總工會中共黨團成員和代理委員長等職。在國民黨反動派幾次查封上海總工會、四處搜捕他的險惡形勢下,經常變更化裝,改名換姓,深入工人群眾,堅持每天工作十幾小時,頑強地領導上海工人運動。1926年5月,參加中共上海區委成立的行動委員會,組織、發動「五卅」周年紀念活動,並與趙世炎等人一起,指揮了「五卅」周年紀念大會和群眾示威遊行。打破了自「五卅」慘案後上海工人運動一度沉寂的局面。5月以後,任上海區委軍事特別委員會成員、領導罷工的特別委員會書記、工人自衛團指揮處領導成員、職工運動委員會主任、上海特別市民公會中共黨團成員和上海總工會主席團成員等職,為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積極准備工人武裝起義。多次發動了上海各行業工人大規模罷工斗爭,擴大總工會組織,參與了上海工人第一、二次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192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決定組織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任領導起義的特別委員會成員和上海總工會委員長,發動工人組織糾察隊,秘密進行武裝訓練,還與上海各派政治勢力進行統戰聯絡工作,及時將了解到的政治、軍事情況向黨中央和上海區委匯報。3月21日,根據黨的決定,下達了全市80萬工人總罷工的命令,並迅速轉入武裝起義。夜以繼日地協助總指揮周恩來等指揮戰斗。起義勝利後,當選為上海特別市臨時市政府委員。在中外反動派勾結,鎮壓工人運動之際,帶領上海工人反擊了敵人製造的一系列破壞行動。4月11日,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大流氓杜月笙出面「邀宴」他,以相商「機密大事」。同志們擔憂他的安全,為了探知敵人的動向,他表示:「我過去常和青洪幫流氓打交道,不去反叫人恥笑;為了黨和工人階級的利益,寧願犧牲一切。」當晚,進入杜宅即遭國民黨反動派綁架,被裝入麻袋秘密運至楓林橋殺害。同年5月1日,《向導》周報發表文章表示:80萬上海工人誓為汪壽華等死難烈士報仇。
沙文求,男,漢族,浙江鄞縣人,1904年出生,1928年犧牲。
沙文求出生在鄉村行醫家庭。1920年秋,考入寧波效實中學。在「五四」運動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下,追求真理,尋求革命之路。1924年夏,進入上海國語師范補習學校。1925年春考入上海大學社會系,系主任瞿秋白向其灌輸革命思想,使他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同年5月30日,參加震動全國的上海南京路近萬人遊行示威。1925年秋轉入上海復旦大學。同年冬回寧波。經中共寧波地委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6年初,黨組織派他回家鄉從事農民運動。同年4月成立了鄞縣沙村農民協會,發展農會積極分子入黨。1926年5月成立中共沙村黨支部,任書記。同年7月奉命進入廣東大學。以馬列主義的觀點,撰寫文章抨擊戴季陶的反共謬論。1927年上半年,擔任廣東大學共青團支部書記。中共廣州市委和省港罷工委員會決定紀念「六一九」省港罷工兩周年,時參與組織2萬多工人參加了紀念大會。同年6月29日,廣東大學當局開除其學籍,但他仍留在廣州堅持斗爭。12月11日,擔任廣州市委委員兼少年先鋒隊隊長,指揮30支宣傳隊到各區宣傳鼓動,組織共青團員、少先隊員維持廣州市社會秩序,展開肅清殘余反革命分子的戰斗。12月13日,任工人赤衛隊隊長,率隊員同敵人短兵相接,逐街爭奪,展開巷戰。廣州起義失敗後,化名史永,擔任共青團廣州市委宣傳部長,後任團市委委員兼秘書長。1928年8月,不幸被捕,被秘密殺害在廣州紅花崗。
裘古懷,男,漢族,浙江奉化人,1904年出生,1930年8月27日犧牲。
1920年,裘古懷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省立寧波第四師范,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4年,參加國民黨。1925年「五卅」運動中擔任寧波學生聯合會副主席,參與領導青年學生反帝反封建運動。1925年10月,到廣州進入黃埔軍校,參加了第二次東征。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第四軍政治部從事宣傳工作。著名的賀勝橋、汀泗橋、武昌攻堅戰中,他均在葉挺團敢死隊沖鋒陷陣。後任第24師政治部宣傳科長,寫了不少揭露封建殘余和國民黨右派的檄文。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在潮州戰役中負重傷才回寧波治療。1927年底,奉命到杭州,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團省委主持軍隊幹部的訓練。1928年,先後擔任中共浙西特派員、省委特派員、團省委書記,赴蕭山、金華、東陽、義烏、龍游等10多個縣的農村調查,幫助指導整頓組織,發展農運。同年8月,參與組織蘭溪農民暴動。1929年1月,總結檢查了青年團對群眾工作的教訓,擬制了《建設群眾基礎與青年工作》的通告。同年1月16日晚在杭州清泰路豫安旅館被捕,囚禁「浙江陸軍監獄」。在獄中,他為中共特別支部委員,參與領導了多次獄中斗爭。編輯《火花》、《洋鐵碗》等秘密刊物,被敵視為「五個頑匪」之一。1930年8月27日壯烈犧牲。
張秋人,男,漢族,浙江諸暨人,1898年出生,1928年2月8日犧牲。
張秋人出生於佃中農家庭。1915年考入紹興越才中學,1917年轉入寧波崇信中學學習。1920年夏,因積極參加五四運動而被剝奪免費保送上大學的資格,被迫赴上海求職。在上海,結識了陳獨秀等人,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投身於革命活動。1921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黨創辦的上海平民女校義務教員,並協助指導杭州等地的建團工作。同年夏,經陳獨秀介紹往長沙會晤毛澤東後,應聘為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英語教員,以此為掩護,積極參與湘南地區中共領導的青年和學生運動。1923年5月因發動學潮被迫離湘返滬。8月,出席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24年1月,被選為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委會候補委員。6月,任青年團江浙皖區兼上海地方執委會秘書(即書記)。9月,補選為團中央委員,並任團中央局農工委員。在三省一市從事青年運動和國民革命,開展建團、建黨工作。同時,領導江浙滬一帶反對帝國主義宗教侵略的「非基督教大同盟」,此間多次回寧波、紹興等地指導群眾愛國運動,親自撰寫文章,帶頭遊行和演講。1924年9月25日,團中央派他任《中國青年》編輯,並為《團刊》和《平民之友》撰稿。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發表了《廣州的青年革命軍》等十幾篇文章。1925年1月,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委會委員。從5月起,全力投入「五卅」慘案後的反帝愛國運動,組織發動滬、杭、甬、紹等地群眾的聲援斗爭。同年秋,任蕪湖第一個中共支部書記和團地委負責人,領導當地黨團員,團結國民黨左派,加快了當地的革命形勢的發展。1926年3月,黨組織調他去廣州繼毛澤東、沈雁冰之後接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機關刊物《政治周報》編輯,主編了8―13期。他連續發表文章,分析、評論當時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鼓動人民進行革命,顯示了傑出的宣傳鼓動才能。5月,任教於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不久,調到黃埔軍校任政治教官,講授各國革命史、國民革命概論和蘇俄研究等課程。和惲代英等人一起,以各種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宣傳黨的民主革命綱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遭國民黨反動派重金通緝,離廣州經武漢,於7月初秘密到達上海。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為加強中共浙江省委的領導力量,他遵照黨中央決定,冒著極大的危險,於9月27日前往杭州,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到任後當天即召開在杭中共黨員活動分子會議,改組了省委。9月29日,在西湖劉庄附近遭國民黨特務逮捕。被捕前,他一面用英語囑咐妻子趕快回旅館轉移黨內文件;一面縱身跳入湖中,把藏在身邊的黨員名單踩入湖底泥中,保護了黨的機密和組織的安全。1928年初,他被當作「要犯」轉押於杭州浙江陸軍監獄。在獄中,他置生死於度外,每天堅持讀書五、六小時,還向難友們講述各國革命歷史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道理,鄭重勉勵難友:「我們共產黨人,活一天就要為革命工作一天。在監牢里既然不能為革命工作,就要認真學習,豈能坐以待斃!」直到犧牲前一天晚上,還講了京漢鐵路「二七」大罷工的歷史,給難友們上了最後一課。1928年2月8日,敵人傳喚他開庭,他明白已到了最後時刻,遂將衣物送給難友,從容訣別。在獄中刑庭上,他趁敵人不備,抓起審判桌上一塊硯石,猛力擲向法官,並掀翻了審判桌。在刑場上,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必然成功!」等口號,連中7彈,壯烈犧牲。遺體由其兄遷葬回家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修葺了烈士墓,並列為省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葉天底,原名霖蔚,學名天瑞,又名天砥,1898年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謝家橋的一戶書香之家。1915年畢業於上虞縣第一高等小學。同年秋到經亨頤創辦的上虞驛亭敬修小學補習。第二年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
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是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校長經亨頤提倡德、智、體、美四育全面發展,因材施教。葉天底富有藝術才華,善繪畫,能篆刻,尤其愛好西洋畫。他參加了由一代名師李叔同先生指導的「桐蔭畫會」和「樂石社」,是李先生的得意門生。
1920年2月,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杭州發生了著名的「一師風潮」,葉天底在這一斗爭中表現突出。風潮以後,經亨頤校長等被迫離職,葉天底憤而離開學校。有的同學為他惋惜,勸他等畢業後再走。他堅定地回答:「讀書並不是專為文憑而讀。」
葉天底離開杭州去了上海,由陳望道推薦,在一家印刷所校對《新青年》文稿,結識了正在上海組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沈玄廬。一天,沈玄廬贈給葉天底一幅《竹石畫》,畫意是一塊大石頭下,一支竹筍頑強地破土而出。陳望道在這幅畫上題詞:「石壓筍,筍斜出,搬開大石頭,新竹根根筆頭直。」葉天底非常贊賞這種精神,他把此畫作為座右銘,掛在書房,勉勵自己應該像竹筍那樣不屈不撓地與反動勢力斗爭。因校對《新青年》文稿的關系,葉天底與陳獨秀、邵力子、楊明齋等交往頻繁,在他們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當時,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正在積極進行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工作,葉天底參加了陳獨秀召集的在新漁陽里6號密商組織的籌備會議。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葉天底和俞秀松、施存統、袁振英、金家鳳等8人成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發起人和第一批團員。
翌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為培養革命幹部,在新漁陽里6號開辦了一所外國語學社,由楊明齋負責,俞秀松任秘書,葉天底和施存統等主持團務。葉天底在此攻讀俄語和馬克思主義著作,思想認識大大提高。他認為中俄兩國情況盡管有差異,然而中國的問題,也只能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能解決,俄國人走過的革命道路是值得學習的。1921年春,葉天底獲准赴蘇學習,但因其猝發傷寒,未能成行。後來團組織因種種原因奉命臨時解散,他趁此回家養病。
葉天底在病中終日思考的仍是革命事業。這年夏天,他給上海的朋友寫信說:「『墮落便是心死』,我身不死,我心決不先死……我昨天已有信給望道先生和別的友人了。問幾個共產黨機關中有否缺少辦事,倘若接到他們的信,說缺人辦事,我立刻要帶著葯罐去。」
同年秋,葉天底病情稍有好轉,即到上虞第一小學任教。他利用教師這個有利條件,積極推行新國語運動,提倡白話文,在師生中傳播革命思想。
1922年9月上虞春暉中學正式開學,葉天底應聘到該校教務處工作。在冬季農閑時節,利用工作之餘,他和同事們在校外辦起農人夜校,組織附近農民學習文化,啟發他們的思想覺悟。葉天底撰寫了《白馬湖上伴農民讀書半年》一文,記述了這一段經歷。
這期間,葉天底還堅持研究文學藝術,經常作畫或寫文章,寄到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表,並把自己的作品輯成《處女》一書。他運用文學作品的形式,通過典型塑造,揭露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罪行,喚醒民眾,投身反帝反封建運動。1921年五一節他創作了一幅版畫《世風》,曉風(即陳塑道)為之題詞:勞工們組織起來!團結起來!去維護社會正義,去救護受飢餓的人們!《世風》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1923年秋,葉天底到上海東方藝術研究會學習,他刻苦學習和研究「繪畫學問」,繪畫水平提高很快,藝術視野大大開闊。後來,他擔任了該會《藝術評論》編輯,撰寫了不少藝術評論,如《中國畫再沒有發展的餘地》,《畫室里十分鍾間的冥想》等等,從藝術的角度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認真的思考。與此同時,他還常去上海大學聽課,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並與陳獨秀、瞿秋白、羅亦農、惲代英等著名的共產黨人頻繁交往,深受他們思想的熏陶,他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日益提高。同年底,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24年7月,葉天底去蘇州樂益女中任教,授國文、圖畫兩科,他以教師職業為掩護,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翌年9月,直屬上海區委領導的中共蘇州獨立支部在樂益女中秘密建立,葉天底擔任支部書記。在他的領導下,支部發揮了極強的戰鬥力,使樂益女中一度成了蘇州人民革命斗爭的中心和據點。
1926年春,葉天底患病從上海回到了家鄉。臨行時黨組織交給他兩項任務:一是養好病;二是在家鄉發展黨的組織,開展農運。
葉天底回到家鄉後,遵照黨的指示,積極開展了革命活動。他結交了縣教育會的會長劉介安,並應該會聘請主編《教育月刊》。他做活了主編這篇大文章,以教育為題,發表了一系列評論文章,號召革命青年「勇敢地堅決地去指導農民團結起來,做反抗貪官污吏劣紳土豪工作」。同時,他利用手中的筆在當地報紙《上虞聲》上發表了《團結》一文,深刻地揭露封建軍閥、土豪劣紳的反動行徑,號召勞動大眾起來推翻黑暗的社會。他拖著病體奔走呼號,又竭盡所能舉辦了上虞縣平民習藝所,收容流浪兒童,組織他們學習手藝,生產自救。通過這些活動,葉天底在上虞各界人民中贏得了崇高的聲譽,並為上虞縣的建黨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26年7月16日,他主持召開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的成立大會。這次會議通過了四項決議:建立國民黨上虞縣臨時執委會;開展農運,組織農民赤衛軍;改組縣警隊為工農糾察隊;爭取國民黨左派,發展共產黨員。從此,上虞的革命活動在黨的領導下蓬勃地開展起來了。
在葉天底領導的中共上虞縣直屬支部的發動下,中共黨的隊伍不斷擴大,同時國民黨黨員的發展工作也頗見成效。當年底,全縣即建立了11個國民黨區分部,發展黨員100多人。他抓住時機,召開了全縣黨員大會,成立了國民黨上虞縣臨時執行委員會。在會上,葉天底被選為執行委員並兼農工部部長。他組織農民協會,積極領導農民開展反封建打土豪和「二五」減租等革命斗爭。葉天底的舅舅俞恆山是個惡貫滿盈的土豪,當地老百姓都叫他「東門老虎」。在革命與親情之間,他毅然選擇了前者。在縣城,他主持了斗爭俞恆山的大會,為老百姓伸了冤,出了氣,他大義滅親的正義之舉大大激發了農民兄弟投身於打土豪反惡霸斗爭的熱情,推動了上虞農運的發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上虞的局勢急劇逆轉,國民黨右派勢力乘機反撲。葉天底召開黨支部緊急會議,決定埋藏武器,分散隱蔽。當時葉天底正患重病,農友們不避風險,連夜用轎子把他抬到一個叫十八折的山區隱蔽起來。國民黨右派勢力幾次派兵搜捕他,都撲了空。
5月初,大捕殺的局勢稍稍緩和,葉天底就秘密前往杭州。他通過統戰關系,取得了國民黨省黨部新委任的上虞黨務指導員鄭師泉(國民黨左派)的同情和支持,又和錢念先等4人回到上虞,秘密重建中共支部,並公開成立進步組織「石榴社」,還出版了一份《石榴報》。接著,他又秘密組織農會,取出埋藏的武器,成立小型的農民武裝隊伍,上虞的革命活動又逐步活躍起來了。
8月間,葉天底到紹興參加了九縣聯席會議。會議號召各地積極開展「二五」減租,恢復農民武裝,准備秋收暴動。葉天底回到上虞後,積極貫徹會議精神,訓練農民自衛隊,成立漁民友誼社,創辦《星期周刊》。10月下旬,全縣2700多農民集合在縣城運動場,向縣政府請願,要求實行「二五」減租。經過堅決抗爭,於當日下午,迫使縣長方贊修簽字,取得了斗爭的勝利。
11月,中共浙江省委遵照八七會議精神,決定進行浙東大暴動,以上虞、象山港為暴動的中心區,葉天底負責組織和指揮工農武裝占據上虞城,消滅反動武裝。葉天底抱病與黨支部幾位同志研究了行動方案,決定分頭發動農民,組織人員,調配武裝力量,制定行動路線,待命行動。不料,行動尚未開始,省委機關卻被敵人破壞,《浙東暴動計劃》被搜去,葉天底等各地暴動領導人也成了敵人重點搜捕的對象。
11月中旬的一天,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派人到上虞逮捕了卧病在床的葉天底,把他用轎子抬到縣政府。縣長親自審問他:「葉先生,只要你告訴我上虞共產黨組織的情況,我可以替你求個情,讓你留在家裡治病。」葉天底冷冷地答道:「上虞入共產黨的只有我一人,我替勞苦大眾做工作!」縣長見問不出什麼來,第二天就把他押送省黨部,關入浙江陸軍監獄。
葉天底入獄後,病情日愈加重,但他仍不忘團結難友,與逞凶稱霸的獄吏進行斗爭。他常對難友們說:「一個人能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工作,那是最幸福的。世上沒有一件事業比這更高尚更偉大」,以此鼓勵難友在監獄里堅持斗爭。
敵人多次提審,葉天底守口如瓶。敵人見提審達不到目的,又企圖從政治上「軟化」他,要他自首,說:「只要你在自首書上簽一個字,就可以釋放。」他斬釘截鐵地回答道:「要我簽一個字,我寧可死。」敵人又降低要求說:「只要你講一句――『我以前走錯路了』,就可以放你。」他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天底走的是光明正大的道路!沒有錯!」敵人不甘心失敗,又找來葉天底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時的一個同學對他進行勸降,結果被他怒斥一頓,羞愧而走。一計不成,敵人仍不甘心,又裝作關心葉天底的病情,讓他「監外就醫」。表面上讓他出獄到杭州親戚家裡養病,暗中卻派特務嚴密監視。葉天底識破敵人的詭計,在「監外就醫」期間,謝絕一切熟人前往探望。他對親友說:「我天底相信共產黨,加入共產黨。現在因患病被敵人抓住,我遺憾的只是我替黨做事太少了。我既然被抓,就不免一死,我早就預備好,天為棺材蓋,地為棺材底,為共產主義而死是光榮的。我要鄭重告訴各位,誰要在我面前說一聲『自首』,那就是對我的污辱!」敵人的陰謀又破產了,無計可施,不久又把他關進了監獄。
葉天底估計敵人會很快對自己下毒手,遂於1928年2月3日,給哥哥寫了一封絕命書,其中寫道:「我決無生路,不死於病,而死於敵人之手。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義之花。……我決不願跪著生,情願立著死!」2月8日拂曉,敵人用門板把病得不能動彈的葉天底抬到獄中刑場上。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葉天底撐著幾乎癱瘓了的病體,挺起胸膛,昂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葉天底犧牲時年僅30歲。
葉天底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政治活動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革命文藝戰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的革命事跡陳列於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傳播馬列在滬蘇,躬親實踐於家鄉」這是對葉天底革命生涯最精闢的概括。
5. 中國共青團的發展史
中國共青團的發展史: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由俞秀松、施存統等8人正式發起建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派出了許多黨員去加強對各地團的早期組織的領導工作。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市東園開幕,中國共青團正式成立。
1925年1月26日至3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發表了《大會宣言》,並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根據2019年5月官網顯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下設12個中央機構及21個直屬單位,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共有共青團員8124.6萬名。
其中學生團員5795.1萬名,共有基層團組織357.9萬個,其中,基層團委20.4萬個,基層團工委1.6萬個,團總支16.5萬個,團支部319.4萬個。
(5)團的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1983年9月13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短文提到:團徽的設計者李國靖,1987年10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人物專訪《自己動手裝點前進的里程碑——訪十三大代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文中介紹到常沙娜的事跡時說,還有共青團員胸前的團徽,也是由她設計的。
在團中央書記處委託下,1994年1月5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成調查組,開始了一場跨度40年、涉及海內外的艱難調查。
最後,團徽設計者的問題逐漸清晰了1956年4月,團中央向各級團組織徵集團徽的設計圖樣和詞曲作品,同時還通過當時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鍾靈在部分專業美術工作者中開展徵集工作。
當時作為中央美院實用藝術系的青年教師常沙娜參與並負責該院校內的團徽圖樣的設計徵集工作,1957年5月9日團的二屆五中全會和5月下旬舉行的團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曾將所徵集的設計圖樣展出以徵求與會者意見,但與會者均認為沒有令人滿意的作品。
1958年的一天,團中央書記處提出由《中國青年》雜志社的美術編輯綜合幾個設計圖樣的長處。當天,美術編輯李國靖擔負這一任務,並很快交了3幅設計圖。這3幅設計圖經團中央書記處討論後,決定刊發於1958年第8期《中國青年》雜志封底,向全團進一步徵求意見。
1959年初,李國靖又根據要求將三幅設計合並成標准圖,把第二圖樣上寫有中國共青團5個字的綬帶放到第一圖樣中去,而團旗則參照第三圖樣的方案進行修改,使團旗有飄動感。
6. 共青團的歷史人物及大事件有哪些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共青團簡介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原名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首先在上海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前後,全國各地在准備建黨的同時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5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統一的組織。1925年1月,在團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11月,為團結一切抗日青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黨決定將共青團組織改造成為民族解放性質的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黨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議建立民主青年團。1949年元旦,黨中央又作出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1949年4月,召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1957年 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會還決定把解放前後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青年團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歷次代表大會銜接起來。「文化大革命」10年,團的工作被迫處於停頓狀態。1978年10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2年12月,共青團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8年5月,共青團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3年5月,共青團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8年6月,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2003年7月,共青團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現任團中央委員會。
共青團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團的全國領導機關是團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團的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團的全部工作。團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常務委員若幹人,組成常務委員會。選舉第一書記1人和書記若幹人,組成書記處。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常務委員會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它選出的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行使職權,負責全團的日常工作。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解放軍、武警、全國鐵道、全國民航、中直機關、國家機關、中央金融、中央企業等都有團的省級及下屬團的地方領導機關和基層組織。截止到2004年底,全國共有共青團員7188萬人,為歷史最高水平;基層團委21.2萬個,團總支23.4萬個,團支部254萬個;專職團幹部19.1萬人。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現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努力為黨輸送新鮮血液,為國家培養青年建設人才,團結帶領廣大青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1988年5月共青團十二大決定,從1988年起,用兩三年時間在全國逐步實行團員證制度,並決定《光榮啊,中國共青團》為共青團代團歌。共青團的機關報刊是《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雜志。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勝利;左上角綴黃色五角星,黃星周圍環繞以黃色圈圈,象徵中國青年一代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團旗為長方形,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
7. 能幫我找下史上最傑出的共青團的傑出人物么
.陳天橋 .馬雲.張樹新 .史玉柱.丁磊 .老榕 .邊城浪子.錢天白.王洪 .高春輝 .張朝陽丁磊 男,漢族,籍貫浙江寧波。1971年生人,1993年畢業於中國電子科技大學,1993年-1995年就職於浙江省寧波電信局,1995年-1996年就職於Sybase廣州公司,1996年-1997年就職於廣州飛捷公司,1997年創辦網易公司,現在任網易首席架構設計師。 2000年6月,網易股票在納斯達克掛牌,這時候科技股已經開始崩盤,所以網易的股價從第一天開始就節節下滑。2001年,網易將被收購的傳言層出不窮,最有可能的一個買家 香港有線寬頻終因網易財務問題放棄收購。網易沒賣成,反倒讓丁磊決定靜下心來本分地經營網易。2001年9月,丁磊對外界說,他希望靠在線游戲《西遊記》和簡訊服務、股票點播、以及一個類似MSN Explorer的新產品來贏利。這正是網易因財務問題被Nasdaq摘牌,股價定格在64美分,最狼狽不堪的時候。不過,後來網易在簡訊和網路游戲上的成功,似乎不完全是一種運氣。 2002年第二季度,網易首次實現凈盈利,網易股票開始領漲納斯達克。2002年,網易成為納斯達克表現最優異的股票。2003年,網易股票繼續在中國概念股中保持領跑地位。2003年10月10日,網易股價升至70.27美元的歷史高點,比年初股價攀升了617%,比2001年9月1日的歷史低點攀升了108倍。丁磊成為第一個靠做互聯網做成富豪的國內創業者,丁磊成為首富,第一次讓中國富豪的財富數字可以被清晰而准確地度量。 張朝陽:搜狐掌門人,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50位數字英雄之一。 高春輝:在網民中擁有相當的知名度,沒有參加過高考,卻負責開發過高考評卷軟體。其主頁的日流量 最高竟達90GB。 王洪:因在網上開設投訴某筆記本電腦的「IT315「主頁招惹官司,而成為1998年互聯網上的名人。 錢天白:被稱為中國網民第一人。1987年9月20日他發出了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1990年,代表中國在 國際互聯網路中心注冊了我國的頂級域名CN。 郭良:中國第一套網路文化叢書主編。 邊城浪子:其名來自邊城和從事編程兩層含義。1998年他製作的泰坦尼克網站和參與製作的世界盃網站, 被認為代表了中國主頁製作的最高水平。 張樹新:1998年IT業內毀譽不一的焦點人物。是中國扯起第一面網路服務商大旗的巾幗豪傑。 老榕:一篇《金州沒有眼淚》使老榕成為1997年中國網際網路上最知名的人士。在日前開庭審理的網路電話 案中,老榕又作為網上名人出庭作證。 陳天橋,浙江新昌人,1973年5月出生。是復旦大學1990屆經濟系的傳奇人物。於1994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一畢業他便當上了當時經營得十分紅火的上海陸家嘴集團所屬子公司的副總經理,後為該集團總裁王安德先生的秘書。4年的秘書工作使他近距離接觸到了傳統行業的管理辦法與管理風格。 4年之後,陳天橋離開了陸家嘴,轉投到了一家證券公司,1999年,陳天橋以50萬元啟動資金和20名員工為基礎,創立了盛大網路有限責任公司,推出網上虛擬社區。2001年初,陳天橋最終決定公司轉型,與ACTOZ簽下了合約,開始經營網路游戲《傳奇》。在經歷了大多數公司都未能倖免的網路寒冬之後,陳天橋捕捉到了「網路游戲」這個日後讓盛大一鳴驚人的機會,先後代理運營《傳奇》、《瘋狂坦克》、《泡泡堂》等多款大型網路游戲。 陳天橋堅定地認為,網路游戲是實現互聯網盈利的最好選擇。他說:「娛樂永遠是人類的本能需求,網路游戲模擬了真實世界裡的人際交流,幫助人們實現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的需求。只要在網路上找到樂趣,用戶就願意付錢。」在陳天橋的帶領下,盛大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同時在線用戶數的網路游戲運營商,到2003年9月底,盛大網路的注冊用戶近1.5億人,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00萬,擁有中國網游市場65%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互動娛樂產業的領先者,被國外媒體譽為世界三大網路游戲運營企業之一。而陳天橋本人也以40億元的身價躋身2003年中國內地富豪榜前10名之列,成為又一個網路神話。 陳天橋被國外媒體稱為「中國互動娛樂業第一人」。現任中國游戲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上海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會長、上海游戲專委會主任委員、上海信息服務業協會副理事長、共青團中央第十五屆候補中央委員。
8. 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偉大歷史人物有誰及其有什麼事跡
一、黃愛,男,漢族,湖南常德人,1897年出生,1922年01月17日犧牲。龐人銓,男,漢族,湖南湘潭人,1897年出生,1922年1月17日犧牲。1921年12月25日,在中共湖南支部的直接指導下,聯合湖南學聯發動組織了湖南工界1萬多人參加的反對太平洋會議的遊街大會。1922年1月16日晚,在領導湖南第一紗廠工人進行年終要求加薪的斗爭時,兩人一起被捕。1月17日凌晨被軍閥趙恆惕殺害。李大釗在紀念文中說:「黃、龐兩先生用他們的鮮血,為我們大書特書了一個新紀元」。周恩來曾作《生別死離》悼念詩。1922年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還曾決定將其遇難日1月17日定為中國勞工運動紀念日。
二、林祥謙, 男, 漢族,福建閩侯人,1892年出生,1923年02月07日犧牲 。1923年2月1日,他參加了京漢鐵路總工會在鄭州隆重舉行的成立大會。湖北督軍肖耀南指派督軍署參謀長張厚生試圖鎮壓和解散該公會,2月7日被捕,當晚遇害。解放後,在烏龍江畔的枕峰山上興建了祥謙烈士陵園,朱德同志提寫了「『二七烈士永垂不朽」。
三、顧正紅,男,漢族,江蘇阜寧人,1905年出生,1925年5月16日犧牲。1925年2月,上海22個日本紗廠4萬多工人,在黨的領導下,為反對日本資本家無理開除工人舉行大罷工,顧正紅參加了工人糾察隊。1925年5月15日因抗議日資關閉長門拒絕中國工人入廠,被日本資本家開槍擊中,次日傷重不治,壯烈犧牲,時年20歲。他的英勇犧牲,燃起上海工人的反帝怒火,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在上海建立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其家鄉被命名為正紅鄉、正紅村。
9. 誰知道共青團的歷史偉人(人物也可以)
共青團的歷史偉人都被追加共產黨員了.
10. 關於團結合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
管鮑之交
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卻逃跑了,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裡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王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王被殺死,國家沒有了君主。王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歷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王子糾殺死,把管仲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幫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制定規范的國家制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只能請管仲當丞相。」齊桓公不同意,他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就算好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王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了,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鮑叔牙死後,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嘆說:「當初,我輔佐的王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
其他的如劉備三兄弟和諸葛亮合作共謀大業等也都是團結合作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