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有哪些功成身退的人物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內學者。傳說他幫容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
㈡ 功成身退的歷史名人
歷史上功成身退的名人還有:
漢代張良、東方朔;
三國曹操的謀士徐庶
美國總統華盛頓。
㈢ 中國歷史上,功成身退,全身而退,最成功的例子有哪些
飛鳥盡,良工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
張良。
㈣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做到了功成身退的
1.范蠡
滅吳之後,勾踐封范蠡為上將軍,范蠡給勾踐上書說:我聽說主憂臣勞、主辱臣死。當年大王受辱於會稽,我之所以沒死,只是為了今日。現在是我該為會稽之辱死的時候了。勾踐對他說:我剛要把越國分一部分給你來酬答你的功勞,你如果不服從,我就殺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時候了,他喟然嘆息說:我從計然那裡學到的本領,已經讓越國富強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於是在一個深夜,范蠡攜帶金銀細軟、帶領家屬和手下,駕一葉扁舟泛於江湖,開始了經商致富之路。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風雨同舟的同僚文種曾有知遇之恩,遂投書一封,勸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富貴,你為何還不離去?」文種看到書信後,便稱病不上朝。後來有人誣告文種要造反,勾踐便賜劍一把,令其引頸自殺。勾踐賜死的命令也堪稱經典,他給文種下令說:當年你獻給我七條計策,我只用了三條便滅掉了強吳,還有四條在你那裡,你到地下我先王那裡去試試那四條吧。文種便自殺了。
范蠡在齊,改姓換名,親自率領兒子們耕作於海邊,齊心合力,同治產業。由於經營有方,沒有多久,產業竟然達數千萬錢。齊國人聽說范蠡的賢明,要請他作齊相。范蠡卻喟然嘆道:」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這都是布衣百姓能達到的極致了;久受尊名,終不是什麼好事!「於是,他把家財都分給親友鄉鄰,只帶著最值錢的珠寶,從小道離開了齊國,來到了陶,變易姓名為陶朱公。由於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來貿易非常發達,范蠡便做起了買賣,沒有幾年,又置下了千金的產業。天下人都稱贊陶朱公是最會作買賣的人。
由於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吳越爭霸的傳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憑借自己的才能,適度掌握著進退之間的步伐,後人曾經有評論說:「文種善圖始,范蠡能慮終」,相比起來,文種的結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顯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詩:唐代 溫庭筠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
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㈤ 古代有哪些激流勇退、明哲保身,或者功成身退的故事
范蠡 ,字少伯,生卒年不詳,漢族,春秋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著專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屬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激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變官服為一襲白衣與西施西出姑蘇,泛一葉扁舟於五湖之中,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乃我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㈥ 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有哪些人做到了功成身退
在古代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沒有死在創業初的路上,而是等到功成名就,建功立業之後卻死在了自己的領導者的手中。能夠功成名就之後還能活下來的少之又少。這些人大多不貪圖名利,懂得如何自保。
「狡兔死,走狗烹」意思就是兔子死了,狗也就沒有用了,就將狗殺了吃掉。在古代很多君王與自己的手下不就向獵人與獵狗一樣嘛。君王基業建立,手底下人沒有用了,又害怕他們造反,就將他們殺死。但是也還是有一些人能夠做到功成名就之後成功身退的。
像蠡這樣的歷史人物還有很多,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張良。這些人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心智,如果我們當代人懂得這其中的道理,或許在某些為人處世方面會更加的如魚得水吧。我們不得不稱贊古人的智慧。
㈦ 張良功成身退的事例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於張良的籍貫,史學界說法不一。《史記》只稱「其先韓人也」,韓《後漢書》則說:「張良出於城父」,因而,留下了後遺症。目前,河南新鄭、禹州、郟縣,安徽亳縣等都認為張良是當地人,造成很大的混亂。
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都詳細記載了他的業績,並說他的先祖是戰國時的韓國人。然而卻未明確書寫他的家鄉故里。歷代文人學者因他曾經游歷下邳而認為他是下邳人;有人以為他曾經封為留侯認為是陳留人;有人還以歷代傳說他出於城父認為 他是今安徽亳城或今河南寶豐人,以至眾說繪紜,莫衷一是。
張良的故里究竟在哪裡,筆者經過詳細考證和實地考察後確認:張良是漢初襄陵龜山張相,即今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鄉張相村人。
近日,鄭州的一些專家通過大量的文獻考證,認為張良應該是新鄭人。他們的根據主要有三點:其一,《史記》為證。《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父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童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其二,《漢書》為證。《漢書》記載:「良祖開地相韓41年,父平相韓46年,共連續相韓87年,其家當在韓都。」其三,良父卒,良年少,其出生地當在韓都。韓滅時,張良僅家童就有300人,這樣的大家族也只能在韓都才有。
根據以上三點,可以推斷,張良出生和青少年時代均在韓都,所以,張良只能是韓都人,也就是新鄭人。說張良是禹州人不足為信。
張良先祖原為韓國穎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游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史書中出生地的記載索隱:良既歷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顧氏按:《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正義:括地誌雲:「城父在汝州郟城縣東三十里,韓也。」史書對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韓國人,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而其生年不詳,只說韓被秦滅時(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韓國做官。而他的父親死在韓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說最遲在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為年少,所以可以想見韓國被滅之時張良應是二十幾歲而不到三十歲的青年。而張良卒於高帝崩後八年,所以應當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歲左右。
春秋時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後楚國在此被晉國擊敗,重新為鄭國屬地,楚國後來就將陳地的夷改為城父。戰國時期兩個城父並存,西城父(漢時更名為父城)屬韓國,即今河南平頂山寶豐縣東部及郟縣東南部一帶,東城父(此名沿用)屬楚國,在今安徽阜陽潁上縣一帶。所以張良的故鄉應為潁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潁川城父,即漢之父城縣,城在今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然而,當時父城制下地域廣闊,張良故里如不在當時的縣城,則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張良離開家時僅二十餘歲,後長期展轉各地。漢建立後,被封為留侯,而留位於今江蘇省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內,這里是張良初遇漢高祖之地。死後,他的兒子張不疑繼任留侯。《史記》雲:「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國除。」此時,失去爵位的張不疑會不會帶領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為歷史疑案。
㈧ 中國歷史上,功成身退、全身而退,最成功的例子有哪些呢
自古以來,君和臣的關系是很微妙的,功高震主,君怕臣篡位;伴君如伴虎,臣怕君忌憚。歷朝歷代的的的開國功臣,除了極少數人得以善終,大多數人最後都逃脫不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結語
出征前王翦不斷的向秦王贏政討封賞,並不是他真的貪財,而是深黯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為了消除君王對自己的顧忌,不得作除貪財的行為,就是向君王表明,自己胸無大志,只是一個貪圖錢財老人罷了。
然而當王翦成名就之後,仍居功不傲。他不貪戀權位,選擇急流勇退,辭官歸隱,成為了極少數得以善終的開國武將。
㈨ 中國歷史上,功成身退、全身而退,最成功的例子有哪些
1、張良明哲保身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斗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
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
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但呂後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後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前186年(漢高後二年),張良病逝,謚號文成侯。
2、范蠡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
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
3、石守信杯酒釋兵權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級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他嘆了一口氣,口吐苦衷,
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裡一直念及你們的功德。但是啊,做皇帝太難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緩緩說道:
「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姬,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而且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罷去禁軍職務,地方任節度使,
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 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
於是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把張令鐸的女兒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4、孫武飄然高隱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孫武五十多歲的時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孫武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爭謀劃出力,轉而隱居鄉間,修訂其兵法著作。
5、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字子儀,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市華州區) 人。唐朝傑出名將,政治家、軍事家。早年以武舉中第,入仕從軍,累遷九原太守,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
至德二年(757年),輔佐廣平王李俶收復兩京,遷司徒,封代國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書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擔相州兵敗之責,罷職賦閑。寶應元年(762年)初年,河東兵變後,封為汾陽王,起兵平定叛亂,事後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冬天,吐蕃攻破長安後,奉命調兵遣將,驅逐吐蕃敵軍。廣德二年(764年),仆固懷恩引領吐蕃和回紇入侵時,單騎說服回紇,合兵大破吐蕃。
大歷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後,拜太尉、中書令,充皇陵使,賜號「尚父」,增加食邑,剝奪實權。建中二年(781年),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謚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
㈩ 歷史上,功成身退的名人﹖
1、王翦急流勇退也是非常機智。曾多次放下將領的身份,低聲下四的求秦王戰勝之後給自己房產,田地。他的手下非常不解。於是便找機會問他。他說,我當然是不喜歡田產房屋的。將帶領基本全國大部分軍隊在外,我們的王難免會猜忌。我跟他要地是讓他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因為那麼低三下四的求賞賜。手下這才恍然大悟。
2、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3、范蠡為早期道家學者,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後定居於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
第一,陶朱公范蠡真的是能者通吃,干什麼都不成問題。天才。
第二,陶朱公范蠡,准確看透人性。知道越王勾踐能共苦,不能共甜。
第三,看出越王勾踐死期將至。雪恥之後的狂妄自大。果真勾踐的越國稱霸後不久便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