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宋之前的有名的歷史人物
包拯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縣人,宋真宗咸平二年生(公元999年)終年64歲。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舉進士,初知天長縣,徙端州,後入監察御史,經三司戶部判官,又改任三司戶部副使、轉運使,推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又徙廬州,江寧府,召權開封府尹,後為龍圖閣直學士。包拯性剛直不阿,執法如山,鐵面無私,重名節而風動天下,婦孺皆知,聞其名貴戚官宦也為之斂手。謂之「關節不利,有閻羅包老」,「笑比黃河清」。在權知開封......[詳細]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詳細]
柳永
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詳細]
張自忠
張自忠將軍: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詳細]
梁紅玉
梁紅玉,宋代楚州(今淮安)北辰坊人,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父親行伍出身,後征方臘戰敗獲罪被殺,紅玉由此淪為京口營妓。 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強弓,在京口宴會上認識卓爾不群的名將韓世忠,兩人惺惺相惜,隨成眷屬。北宋滅亡後,金軍繼續南下,在京口與韓世忠的部隊遭遇。 梁紅玉英姿颯爽,紅妝披掛,揮動金山戰鼓,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大敗金兀術,並圍困金兵於黃天盪達四十八天之久,由此名震華夏......[詳細]
辛棄疾
(1140 - 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佔。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詳細]
趙光義
宋太宗(939~997年)趙炅,漢族,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母親杜太後。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趙廷美大8歲。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歲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是宋朝的第二個皇帝。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詳細]
趙恆
宋真宗趙恆,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998-1022在位)。 宋真宗,名趙恆(公元968~1022年),原名趙德昌,後又改名元休、元侃。宋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55歲,葬於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家莊)。 趙恆,先後受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太宗晚年迷信相術,曾召一僧人入宮給子侄諸王看相。僧人看了幾個子侄,只有趙恆還在睡覺,沒有出來。僧人卻奏告說:「......[詳細]
趙禎
生卒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農歷四月十四日——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農歷三月二十九日,北宋皇帝。在位期間西夏對宋發動戰事,雙方損失都很大。最終達成和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歲賜」西夏以 銀、絹、茶。宋中期土地兼並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最終失敗。宋仁宗 facts and information本名 趙受益即位名 趙禎(立為皇太子時更名)廟號 仁宗......[詳細]
趙曙
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實,後改名趙 宋英宗畫像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實。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詳細]
趙頊
宋神宗,英宗長子,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英宗趙曙長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國公;後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受封淮陽郡王;治平元年(1064)進封潁王。治平三年立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為神宗,時年20歲。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詳細]
趙煦
宋哲宗趙煦(1076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北宋第七位皇帝(1086年—1100年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於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宋哲宗(1076年—1100年)趙煦,漢族,宋神宗第六子。哲宗憲元繼道顯......[詳細]
趙佶
宋徽宗(1100-1126),即趙佶(1082-1139),北宋第八代皇帝,宋神宗子,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在位期間,重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建立專供皇室享用的物品造作局。又四處搜刮奇花異石,用船運至開封,稱為「花石綱」,以營造延福宮和艮岳。他信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建宮觀,並設道官二十六階,發給道士俸祿。在位期間,爆發方臘、宋江等領導......[詳細]
趙桓
即宋欽宗 ,北宋末代皇帝(1100—1156)。 是宋徽宗長子,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二十三日生,母顯恭皇後王氏宋欽宗坐像。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卓有成效,金兵北退。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 靖康元年 (1126年)金人復來,十一月金兵圍困汴京開封,親自前往金營議和被扣留。 靖康二......[詳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人(今江西東鄉上池村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國首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其亦擅長詩詞,流傳最著名的莫過於〈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詳細]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精忠報國之人,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南宋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一。漢族。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岳飛,字鵬舉,20歲投軍抗金。紹興十一年(也就是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其事莫須有」(難道沒有這樣的事嗎)的罪名將岳飛治罪,在臨安大理寺獄中被獄卒拉肋(猛擊胸肋)而死(也有人說是賜毒......[詳細]
趙昚
宋孝宗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紹熙五年六月初九),漢族,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養子,原來是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chēng)。宋孝宗被普遍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在位27年,淳熙十六......[詳細]
蔡必勝
蔡必勝(1139~1203),字直之,原籍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後徙居溫州府平陽縣萬全鄉步廊村(今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南宋孝宗趙詄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武舉第一人。該科共錄取武進士30人。蔡必勝曾祖蔡岳,祖父蔡欽事跡已不可考。父親蔡蔚,曾被朝廷贈予武德郎。蔡必勝自幼習文練武,人品、學問出眾。中武狀元後,被授予江東將軍。自赴任之日起,蔡必勝就表現出與常人的不同。按照軍隊常規,將官參見主帥,......[詳細]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唐......[詳細]
趙構
宋高宗(1107年-1187年),名趙構,字德基,南宋開國皇帝,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高宗,名趙構(公元1107年-1187年),字德基,漢族。北宋滅亡後,在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讓位後病死,終年81歲,葬於永思陵(今浙江......[詳細]
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漢族。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1965年(74歲)從美國返回中國大陸。1969年逝世於北京。宗仁和白崇禧人稱「李白」。二人是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地方軍事勢力–桂系的中心,多年來一直合作無間。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合一起驅趕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時,率廣西軍隊攻至......[詳細]
趙惇
趙惇(1147年——1200年),廟號光宗,南宋第三位皇帝(1190年——1194年在位),在位5年,享年54歲,死後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宋光宗宋光宗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較昏庸的一位。他受父宋孝宗禪位而登基做皇帝以後,已經43歲。宋光宗體弱多病,又沒有安邦治國之才,而且光宗聽取奸臣讒言,罷免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又由當時著名的妒婦,心狠手辣的李皇後來執政,奸佞當道,朝政從宋孝宗......[詳細]
趙擴
宋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1168-1224) 宋寧宗趙擴中國南宋皇帝,年號慶元。即趙擴。宋光宗次子,漢族。1194-1224年在位。淳熙十六年(1189)拜少保、武寧軍節度使,進封親王。紹熙元年(1190)立為儲嗣。五年為宗室、樞密院事趙汝愚和外戚韓侂胄所擁立。即位後,曾以趙汝愚為相,不久罷免,依任韓侂胄,使其專權長達14年。嘉泰四年(1204),採納韓侂胄的建議,追封岳飛......[詳細]
趙昀
宋理宗趙昀(1205-1264)原名趙與莒,1222年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公元1224-1264年在位。宋理宗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南宋皇室的一個親戚,他是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他的前任宋寧宗死後,宰相史彌遠矯詔廢太子趙竑,立貴誠,即為宋理宗。 宋理宗早年同娶謝道清和賈涉之女,因賈小姐容貌傾城而專寵賈氏。後因楊太後和大臣的緣故......[詳細]
趙禥
宋度宗,名趙禥(1240年-1274年)榮王趙與丙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宋度宗趙禥宋理宗沒有兒子,收其為養子,先後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太子。理宗於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淳」。 度宗即位後,孱弱無能,其荒淫甚於理宗,整天宴坐後宮,與妃嬪們飲酒作樂。。《續資治通鑒·宋紀一百八十》上所記載:「帝自為太子,以好內聞;既立,耽於酒色。故......[詳細]
李師師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象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過了一年,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又鄰居撫養長大,漸漸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膚白皙,被經營妓院為業的李媼將她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一時間李師師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後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親芳澤。......[詳細]
李唐
李唐(1066—1150年)宇欷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未,為翰林待詔。他對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獸等,幾乎無一不工,其中造詣最深的是山水畫,其次是人物畫,畫牛也很出名,有一位叫蕭照的人,在中原紛亂時朗「流入大行山為盜」,一天,李唐被掠,檢其行囊,盡是粉彩畫筆。蕭照早聞李唐大名,便離開群盜,隨李唐南渡,經傳授,蕭照屆然也成了畫家。李唐到了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年已八十,沒有去朝廷報到......[詳細]
寇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於雷州。皇佑四年......[詳細]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黃庶是專學杜甫的詩人,舅父李常是藏書家。黃庭堅自幼好學,博覽經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進士第。神宗熙寧時期,黃庭堅先後任汝州葉縣(今屬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屬江西),政令清簡平易。七年,移監德州德平鎮。元□時入京編修《神宗實錄》,其間......[詳細]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學傳統,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後漢書•范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跡勉勵兒子砥礪名節。當蘇軾21歲出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圍中如魚得水。蘇轍記述蘇......[詳細]
米芾
中國畫《米芾拜石圖》米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漢族,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勛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軍。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後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初師當時某位秀才,後是歐陽洵、柳公權,字......[詳細]
李清照
(1084—約1155)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員外郎、京東路提點刑獄。後因被列入元祐黨籍而罷官。母王氏,亦知書能文。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養。早年隨父住在汴京、洛陽,工書能文,兼通音律。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時與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夫妻志同道合,感情甚篤。喜好收藏金石碑帖,共同搜求尋訪,鑒賞研究。夫婦也都愛好詩詞,時相唱和。......[詳細]
張先
張先(990~1078) 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於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明道元年(1032)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判官。皇□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任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四年(1059),知虢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家居。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詳細]
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謚「忠獻」,親撰並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詳細]
王曾
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仁宗時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為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曾規諫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詳細]
王旦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 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子。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3年),澶淵之戰時,從真宗至澶州,因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疾,馳還權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真宗行0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詳細]
宗杲
宗杲(1089——1163),字曇晦,別號妙喜老人,寧國市橋頭人,佛教禪宗「看話禪」創始人,人稱「定光佛」。棄承仕道,宜從出家宗杲俗姓奚,出生在一個祖上為官,但已「家道日微」的小康家庭。自幼聰敏好學, 12歲就送入鄉校學習儒家及諸子百家學說,家庭對他寄於厚望,希望能繼承家風,步入仕途。北宋時社會上學佛之風十分濃厚,宗杲的母親就是一個十分虔誠的佛教信徒,受家庭和社會的習染,宗杲從小就表現出對佛教的......[詳細]
曹瑋
曹瑋(973年7月22日 —1030年2月21日 ),字寶臣 。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真宗、仁宗時名將,宋初名將曹彬第四子 。曹瑋出身將門,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少年時便隨父親在外任職。真宗即位後,任內殿崇班、渭州知州。他馭軍嚴明,賞罰立決。知鎮戎軍時,招降外族、襲破李繼遷,並據地形修築工事、鞏固邊防。李繼遷死後,曹瑋上疏請趁機攻滅李氏政權,但未獲准許。他親自率軍帶回歸......[詳細]
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著有《洗冤集錄》。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宋慈 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居建陽。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出身在一個朝廷官吏家庭,父名鞏,曾做過廣州節度推官。宋慈少年受業於同邑吳稚門下,吳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詳細]
錢乙
錢乙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錢乙的一生,在......[詳細]
② 宋朝重要的歷史人物
帝王 ________ 太祖(開創宋朝基業 制定祖宗家法) 太宗(統一中原主要地區 第一位把重心當在安內的宋朝帝王) 真宗 (宋朝帝王懦弱 無能的開始 裝神弄鬼) 仁宗(本朝名臣倍出 其仁慈安詳尊重大臣) 神宗(支持王安石改革銳意進取的君主) 徽宗(中國歷史上藝術水準最高的帝王 崇信道教的帝王) 高宗(殺害名將岳飛 任用奸臣秦會) 孝宗(南宋最有上進心的帝王)
文臣_______ 趙普(開國政策的謀劃者) 寇準(直臣 抗戰者的代表) 韓奇 范仲淹(主持西北抵禦西夏邊防的主將 並是慶歷新政的領導者) 包拯 王安石 司馬光 李綱 富弼 文天祥 陸秀夫 張世傑
武將 ________ 潘美 石守信 曹彬 楊業 狄青 岳飛 韓世宗
文人 三蘇 歐陽修 黃庭堅 柳永 姜夔 陸游 辛棄疾 曾鞏 李清照 秦觀 晏殊 楊萬里
奸臣 王欽若 蔡京 秦儈 賈似道 史彌遠
書畫家 王筌 徐熙 張擇端 徽宗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李成 范寬 郭禧
哲學家 王安石 周敦頤 程頤 程顥 張載 朱熹 陸九淵 陳亮 葉適
科學家 沈括 畢升
③ 列出每個朝代一位歷史人物及大事
1.秦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 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2.漢朝 漢文帝 漢景帝(文版景之治)張騫(絲權綢之路)。
3.東漢末年 官渡之戰 曹操 vs袁紹。
4.三國時期 赤壁之戰 諸葛亮 周瑜。
5.隋朝 605年 楊廣 大運河的開通。
6.唐朝. 李世民 貞觀之治 武則天(唯一的女皇帝)。
7.宋朝 趙匡胤建立。 南宋(岳飛抗金)。
8.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
9.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燕王朱棣(明成祖)發動 靖難之役,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10.清朝 皇太極建立清朝,康熙帝(收復台灣、抗擊沙俄)林則徐虎門銷煙、甲午中日戰爭、辛亥革命。
④ 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每個朝代推薦一個歷史人物
管仲 衛青 曹操 嵇康 劉裕 蕭道成 元善見 楊堅 李世民 李煜 宋廉 耶律楚才 成吉思汗 朱元璋 弘歷
⑤ 著名歷史人物簡介
1、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
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於有熊 ,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新顯王王曼長子、西漢孝元皇後王政君侄,篡奪皇位。新朝開國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人雖然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實際上卻是沽名釣譽之輩。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在漢哀帝早亡、皇權旁落的情況下,王莽乘機竊取大權。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4、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5、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⑥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⑦ 十位歷史人物簡介,謝謝
曹操復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制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據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份,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⑧ 歷史人物一覽表
夏 後羿,女嬌,妹喜,夏啟,夏桀
商 妲己,伊尹,比干,婦好,商容,西伯侯姬昌,崇侯虎, 聞仲,箕子,微子,伯夷 ,叔齊 ,紂王,還有盤庚。
周 武王,呂尚,周公,幽王,褒姒,郝王
春秋戰國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諸子百家,田忌,孫武,伍子胥,孫臏,樂毅,吳起,李牧,白起,屈原,荊軻,龐涓,夫差,勾踐,介子推
秦 嬴政,2勢,趙高,李斯,蒙恬,蒙括,王翦,項羽
漢 劉邦,韓信,蕭何,陳平,張良,呂後,東方朔,王昭君,灌嬰,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班超,班固,武帝,文帝,景帝,光武帝,霍光,司馬遷
三國 三國人物實在太多,只有復制了
梓潼 龐義
安定 程銀
建鄴 張英 陳橫
北海 孫乾 武安國 王朗 國淵
會稽 周昂 周昕 樊能 虞翻
晉陽 李肅 曹性 郝萌 楊丑 穆順 方悅
天水 華雄
下邳 呂岱 糜竺 曹豹 車胄 陳珪
北平 魏攸 鞠義
薊 蔣義渠 吳巨
武威 賈詡
洛陽 韓浩 蔡琰 韓玄 楊奉
漢中 張魯
長沙 區星
鄴 蘇由 潘鳳 沮授 田豐 審配 呂翔 呂曠
陳留 典韋 夏侯淵 夏侯敦 劉馥 毛玠
長安 傅異 杜畿
南皮 文丑 顏良 高覽 焦觸 逢紀 李孚 季雍 晆元進 韓呂子
濮陽 董昭 於禁 程昱 陳宮 李豐
宛 黃忠 許攸 張勛 韓胤 紀靈 楊弘 俞涉 樂就 梁綱 橋蕤 婁圭
襄平 公孫度
汝南 袁胤 許靖 袁渙 雷薄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凌操
平原 華歆 崔琰
許昌 鍾繇 荀彧 戲志才 辛評 郭圖 荀椹
小沛 劉勛
江州 嚴顏
廬江 周泰
許昌 荀彧 陳群 郭嘉 戲志才 鍾繇 許褚
長安 張既 傅異 金旋
南皮 牽招 焦觸 李孚 張南
壽春 劉繇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下邳 車胄
襄陽 向朗 杜畿
成都 張任 張松 王甫 吳蘭
洛陽 盧植 韓玄 徐晃 蔡琰 司馬朗
濮陽 程昱 王忠 伊藉
平原 崔琰
陳留 梁習 滿寵 毛玠 劉馥
襄平 國淵
北海 孫乾
薊 鄒靖 徐藐 吳巨
晉陽 郝萌 楊丑 卞喜 張燕 韓遁
鄴 趙范 趙雲 呂翔 呂曠 蘇由
宛 黃忠 陳震 婁圭 李嚴
汝南 程秉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呂范 袁渙 李通
吳 凌操 嚴畯
會稽 賀齊 董襲 虞翻 樊能 周昕
建鄴 呂岱
天水 王異
建鄴 陳橫 張英
洛陽 徐晃 韓玄 楊修 蔡琰 楊奉
柴桑 蔣干 呂蒙
武陵 潘浚
長沙 桓玠
濮陽 王累
陳留 梁習
長安 皇甫嵩 金旋
壽春 蔣欽 劉馥
成都 秦宓 王甫
襄陽 向朗 杜畿
鄴 趙范
南皮 郭援 李孚
長安 張既 傅異
平原 崔琰
零陵 劉度 刑道榮
建寧 李恢
襄平 國淵
晉陽 王凌 卞喜 張燕 韓遁
下邳 糜氏 陳矯 車胄
廬江 魯肅 宋謙 大喬 小喬 周泰
北平 閻柔
汝南 魏延 張閻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李通
北海 孫乾 程秉
薊 徐藐
宛 甘寧 婁圭 李嚴
汝南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趙雲 陳到 魏延
壽春 張閻 陳蘭 雷薄 步騭
長沙 桓玠
宛 婁圭 李嚴
天水 王異 楊肁
安定 韓德
成都 秦宓
建鄴 呂岱 謝旌
濮陽 胡班
洛陽 司馬懿 賈逵 司馬孚 關平
建寧 李恢
武陵 鞏志
鄴 樊氏
薊 田予 徐藐
晉陽 張燕 王凌
小沛 溫恢
武威 蔡琰
北海 吳質
廬江 魯肅
襄平 國淵
武陵 廖立
零陵 程秉 刑道榮
晉 衛瓘,王羲之,王獻之,司馬炎,謝安,謝玄
隋 楊堅,楊素,楊廣,宇文化及,楊玄感,竇建德
唐 李淵,李世民,魏徵,李建成,李元吉,房玄齡,李隆基,楊貴妃,李白,杜甫,秦瓊,尉遲恭,武則天,郭子儀,安祿山,史思明,韓愈,柳宗元
宋 趙匡胤,趙光義,楊業,佘賽花,徽宗,欽宗,趙構,岳飛,宗澤,韓世忠,李綱,蔡京,高俅,童貫,岳雲,王安石,3蘇,司馬光,歐陽修,
元 鐵木真,忽必烈
明 朱元璋,朱棣,朱允文,常遇春,徐達,劉伯溫,戚繼光,鄭成功,李自成,朱由檢,劉瑾,魏忠賢,石謙
清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乾隆,紀昀,和珅,鰲拜,明珠,索額圖,陳廷敬,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洪秀全,石達開,慈禧,光緒,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李光地,施琅,吳三桂
手打不容易,有用就採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