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能給人們啟示的歷史故事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公元前二世紀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是在這個朝代初具規模的。但因為父子兩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統治僅有15年。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韓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軍事統帥。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軍事統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商,又不願種地,家裡也沒有什麼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地的一個小官有些交情,於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費飯,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於是韓信很惱火,就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只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在韓信的家鄉淮陰城,有些年輕人看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裡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韓信會怎麼辦。只見韓信想了好一會兒,一言不發,就從那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實韓信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於改朝換代之際,於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後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只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後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兩人經常討論時事和軍事,蕭何認識到韓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於是極力向劉邦推薦,但劉邦仍不肯重用韓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韓信悄悄離開劉邦的軍隊,投奔別的起義軍。蕭何得到他離開的消息後,也沒向劉邦匯報,趕忙騎馬去追韓信。劉邦得到消息,以為是二人逃跑了。過了兩天,蕭何和韓信回來了,劉邦又驚又喜,責問蕭何是怎麼回事。蕭何說:「我是為您追人去了。」劉邦大惑不解:「過去逃跑的將領有幾十個,你都不去追,為什麼單單去追韓信呢。」蕭何說:「以前逃跑的將領都是平庸之輩,容易得到,至於韓信是難得的奇才。如果您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劉邦說:「那就讓他在你手下作個將領吧」。蕭何說:「讓他做一般的將領,他未必肯留下來。」劉邦說:「那就讓他作一個軍事統帥吧。」從此,韓信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位將軍。在後來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他每戰必勝,立下了赫赫功勛。
⑵ 60個歷史小故事及歷史啟示
我靠鹵煮30分就打法了?100分,手打六十,給分析,干不幹?
⑶ 歷史故事給我的啟示
比如說:秦始皇的暴政讓我門懂得了要勤政愛民.他的焚書坑儒,讓我們知道了要保留歷史的燦爛文化.他的 做法不 對
⑷ 四個歷史小故事並說出啟發
孔子有一個學生叫顏回。他出生貧寒,上學的生活十分的苦。他每天早上吃的稀飯,中午吃的是糠。但是他為了讓其他的同學不去幫助他,他說自己的生活很好。當別人問他中午吃什麼:他說吃的什麼兩碗米飯一碗湯。這樣的生活當然不錯呀。其實他中午吃的兩碗糠,然後把油放在嘴上,看起來吃的好的食物。當同學了解到這些情況是為了不傷他的自尊,決定採取把錢放在路上讓他撿。當他看到這些錢時。他沒有拿。寫了一句好在此:天賜顏回一定金,外財不發命窮人。這個故事故事我們要有高尚的品德。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傢伙,難道他要向上市祈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十七世紀,丹麥和瑞典發生戰爭,一場激烈的戰役下來,丹麥打了勝仗,一個丹麥士兵坐下來,正准備取出壺中的水解渴,突然聽到哀啍的聲音,原來在不遠處躺著一個受了重傷的瑞典人,正雙眼看著他的水壺。
"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麥士兵走過去,把水壺送到傷者的口中,但是對方竟然伸出長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邊,只傷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報我。"丹麥士兵說:"我原來要把整壺水給你喝,現在只能給你一半了"。
這件事後來被國王知道了,特別召見這個丹麥士兵,問他為什麼不把那個忘恩負義的傢伙殺掉 ?
他輕松的回答:"我不想殺受傷的人"。
這個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別人忘恩負義之後,仍有饒恕的心,這是第二次的饒恕,也是一種更偉大的情操。
有一個人經過熱鬧的火車站前,看到一個雙腿殘障的人擺設鉛筆小攤,他漫不經心的丟下了一百元,當做施捨。但是走了不久,這人又回來了,他抱歉的對這殘障者說:"不好意思,你是一個生意人,我竟把你當成一個乞丐"。
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經過火車站,一個店家的老闆在門口微笑喊住他。
"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那個殘障的人說,"你是第一個把我當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算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
你怎麼看一個人,那人可能就會因你而有所改變,你看他是寶貴的,他就是寶貴的。一份的尊重和愛心,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們,不仿用心的看待這個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個人及自已,你將會發現,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⑸ 五個歷史故事 要啟示
1、越王勾踐忍辱負重的復國事例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為「卧薪嘗膽」,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民奮圖強
2、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公元前二世紀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是在這個朝代初具規模的。但因為父子兩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統治僅有15年。秦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韓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軍事統帥。
韓信是中國古代一位著名的軍事統帥,他出身貧賤,從小就失去了雙親。建立軍功之前的韓信,既不會經商,又不願種地,家裡也沒有什麼財產,過著窮困而備受歧視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與當地的一個小官有些交情,於是常到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費飯,可是時間一長,小官的妻子對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飯的時間,等韓信來到時已經沒飯吃了,於是韓信很惱火,就與這位小官絕交了。
為了生活下去,韓信只好到當地的淮水釣魚,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見他沒飯吃,便把自己帶的飯菜分給他吃,這樣一連幾十天,韓信很受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你的。」老太太聽了很生氣,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誰還希望你報答我。」韓信聽了很慚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在韓信的家鄉淮陰城,有些年輕人看不起韓信,有一天,一個少年看到韓信身材高大卻常佩帶寶劍,以為他是膽小,便在鬧市裡攔住韓信,說:「你要是有膽量,就拔劍刺我;如果是懦夫,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圍觀的人都知道這是故意找茬羞辱韓信,不知道韓信會怎麼辦。只見韓信想了好一會兒,一言不發,就從那人的褲襠下鑽過去了。當時在場的人都哄然大笑,認為韓信是膽小怕死、沒有勇氣的人。這就是後來流傳下來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實韓信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看到當時社會正處於改朝換代之際,於是專心研究兵法,練習武藝,相信會有自己的出頭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國各地反對秦朝統治的農民起義爆發了,韓信加入其中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軍隊的首領就是後來成為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劉邦。最初,韓信只是做了一個管押運糧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後來他認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兩人經常討論時事和軍事,蕭何認識到韓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於是極力向劉邦推薦,但劉邦仍不肯重用韓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韓信悄悄離開劉邦的軍隊,投奔別的起義軍。蕭何得到他離開的消息後,也沒向劉邦匯報,趕忙騎馬去追韓信。劉邦得到消息,以為是二人逃跑了。過了兩天,蕭何和韓信回來了,劉邦又驚又喜,責問蕭何是怎麼回事。蕭何說:「我是為您追人去了。」劉邦大惑不解:「過去逃跑的將領有幾十個,你都不去追,為什麼單單去追韓信呢。」蕭何說:「以前逃跑的將領都是平庸之輩,容易得到,至於韓信是難得的奇才。如果您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劉邦說:「那就讓他在你手下作個將領吧」。蕭何說:「讓他做一般的將領,他未必肯留下來。」劉邦說:「那就讓他作一個軍事統帥吧。」從此,韓信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位將軍。在後來幫助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他每戰必勝,立下了赫赫功勛。
3、米開朗基羅「以退為進」的故事
碰上僵局,或者對方一直不掀牌,讓你莫測高深的時候,打破僵局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先讓一步。
聰明的米開朗基羅義大利藝術家被公認為最偉大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衛像。
各位可知道,當米開朗基羅剛雕好大衛像的時候,主管這件事的官員跑去看,竟然不滿意。
「有什麼地方不對嗎?」米開朗基羅問。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員說。
「是嗎?」米開朗基羅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聲:「可不是嗎?鼻子是大了一點,我馬上改。」說著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當當地修飾起來。
隨著米開朗基羅的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員不得不躲開。
隔一會兒,米開朗基羅修好了,爬下架子,請那位官員再去檢查:
「您看,現在可以了吧!」
官員看了看,高興地說:「是啊!好極了!這樣才對啊!」
送走了官員,米開朗基羅先去洗手,為什麼?
因為他剛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塊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樣子。
從頭到尾,他根本沒有改動原來的雕刻。
但是,各位想想:如果米開朗基羅不這樣做,而跟那位官員爭,會有這么好的結果嗎?
⑹ 富有哲理的與歷史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回或學別人答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犧牲一切。也能知道父母的教育是對孩子的將來有密切的關系
⑺ 具有啟示意義的歷史故事
1 錢可通神
唐朝宰相張延賞有一次過問一場冤獄,要有關獄吏十天內查明判決。第二天一早,他見案頭放著一份小貼子,上寫:「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緊。第三天,又見有小帖子,寫明「錢五萬貫」。他更加光火了。要求兩天內結案。第四天,又見小帖子,寫明「錢十萬貫」。這一下,他氣餒了,說道:「錢到十萬,已可通神,我還管得了嗎!」見唐張固《幽閑鼓吹》。後以「錢可通神》極言錢的誘惑力之大。
2 騎豬
唐朝武則天時,河內王武懿宗,率軍去趙州一帶打仗。懿宗聽說敵方有數千騎從北而來,便棄甲而逃,其實當時雙方相距還有七百里之遙。後來懿宗回師京都,置酒慶功。張元一在武則天面前寫詩嘲笑他,有「忽然逢著賊,騎豬向南竄」之句。武則天問:「懿宗難道沒有馬嗎?為什麼要騎豬?」張元一說:「騎豬是是夾豕走也。」按:豕即豬,豕與屎同音,夾豕走,意思是來不及大便,夾著大便就逃走。見唐孟棨《本事詩。嘲戲》、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後以騎豬指倉皇逃跑。
3 鳥盡弓藏
把鳥射完以後,弓就用不著了。漢高祖劉邦的妻子呂後懷疑韓信謀反,把他抓起來。韓信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應該死了。」見《史記。淮陰侯列傳》。又《越王勾踐世家》也載有范蠡的話:「飛鳥盡,良弓藏。」後以「鳥盡弓藏」為事後拋棄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風誤點
三國時,曹不興給孫權畫屏風,不小心,誤點了一滴墨,便將它畫成一隻蒼蠅。孫權看到後。以為是真蒼蠅,用手去趕它。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曹不興》,後以「屏風誤點」形容畫藝高超。
5 蒲柳先秋
晉代人顧悅之與簡文帝同歲,但頭發早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經霜彌茂。」意思是我像蒲草與柳葉一樣,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樹和柏樹,雖然經歷霜雪,卻越來越茂盛。簡文帝說他答得很好。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書。顧悅之傳》。後以「 蒲柳先秋」為體質弱的典故。
6 棄席
春秋時,晉國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隨他出生入死。後來,他加國為晉文公。在途經黃河邊時,下令把原來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籩豆(食具)等都丟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後面。跟隨他流亡的人中有個叫咎犯的聽後大哭。重耳問他:「回國應該高興,你為什麼樣哭呢?」咎犯說:「你所丟棄的,正是流亡中賴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
⑻ 歷史故事及感悟300字
勵志小故事及感悟:一隻破水桶的啟示
一位農夫有兩只水桶,他每天就用一根扁擔挑著兩只水桶去河邊汲水。
兩只水桶中有一隻有一道裂縫,因此每次到家時這只水桶總是會漏得只剩下半桶水,而另一隻桶卻總是滿滿的。就這樣,兩年以來,日復一日,農夫天天只能從河裡擔回家一桶半水。
完整無缺的桶很為自己的完美無缺得意非凡,而有裂縫的桶自然為自己的缺陷和不能勝任工作而羞愧。經過兩年的失敗之後,一天在河邊,有裂縫的桶終於鼓起勇氣向主人開了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這邊有裂縫,一路上漏水,只能擔半桶水到家。」
農夫回答它說:「你注意到了嗎?在你那一側的路沿上開滿了花,而另外的一側卻沒有花?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有漏,於是在你的那一側的路沿撒了花籽。我們每天擔水回家的路上,你就給它們澆水。兩年了,我經常從這路邊採摘鮮花來裝扮我的餐桌。如果不是因為你的所謂的缺陷,我怎麼會有美麗的鮮花裝扮我的家呢?」
感悟:
(1)我們每個人都好比那隻有裂縫的桶,各自都具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缺點。倘若我們懷著一顆包容的心,懂得發現對方的長處,並且能夠揚長避短,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和豐富多彩。
(2)人和事物都有兩面性——優點和缺點。辨證思想告訴我們,優點和缺點都不是絕對的,哪怕再不好,都有它的價值所在,要學會利用身邊所有的資源。
⑼ 歷史小故事與道理
秦始皇統一中原以後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陽宮擺席慶賀頭一年打敗匈奴等少數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員全都出席了。有七十個在學術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宴會進行當中,博士的領袖周青臣舉酒頌揚秦始皇的功德,他說:「早先秦國的疆域不到一千里,依賴陛下的英明,消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原,趕走了蠻人和夷人。如今凡是太陽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服從陛下的統治了。陛下廢除了分封制,設立了郡縣制度,從此免除了戰爭的禍患,使得天下人人都能過著安樂的日子。這樣的太平時世,必定能代代相傳,直到千秋萬世。陛下的威德,真是上古的那些三皇五帝也望塵莫及啊!
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頌揚,心裡甜滋滋的,他連連點頭誇獎周青臣道:「說得好!說得好!」但是這一番頌揚卻觸怒了另一些滿腦子舊思想的博士們,有個叫淳於越的博士,他聽周青臣說分封制不好,郡縣制好,心裡十分難過。他趕快往前走幾步,急急忙忙地對秦始皇說:「陛下!我聽別人說,殷周兩代的國王傳了一千多年,他們分封子弟功臣做諸侯,像眾星拱月那樣拱衛中央朝廷,那個制度本來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統一了中原,子弟卻毫無地位和實權。將來萬一出個像當年齊國田常那樣謀篡王位的亂臣賊子,又有誰能挽救得了那種局面呢?我聽老一輩的人說過:事情不照老規矩辦而想要長久,根本就不可能。現在周青臣又當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過錯,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還是應當重新謀慮關於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於越又一次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聽了心裡有些厭煩。他叫大家再議論議論,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這時候已經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對淳於越的謬論,他對秦始皇說:」古今時代不同,情況已經隨著時代改變了,我們決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來實行。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法令已經統一,老百姓應當努力種田做工,讀書人應當努力學習現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還有那麼一些讀書人,總是死抱住老一套東西不肯放,老是根據過去古書上的記載來攻擊當前的政治制度,這對於陛下的統治是很不利的,必須予以嚴厲禁止。我建議史官所收藏的圖書,凡屬不是秦國的歷史,全都拿來燒了;不是政治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詩經》、《尚書》,而是私家收藏的這一類書籍,一律焚燒掉,杜絕混亂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覺得事情確實是這樣,如果聽任那些有舊思想的人到處宣揚舊制度,的確會妨礙他的統治。於是他決定接受李
⑽ 古代歷史故事 有啟示和勵志的就行 急!60分
蘇秦刺股:
蘇秦勸說秦王的奏摺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張仍未被實行。蘇秦黑色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黃金也用完了,錢財一點不剩,只得離開秦國,返回家鄉。
回到家裡,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過錯啊!」
於是他半夜找書,擺開幾十隻書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書,埋頭誦讀,反復選擇、熟習、研究、體會。讀到昏昏欲睡時,就拿針刺自己的大腿,鮮血一直流到腳跟,並自言自語說:「哪有去游說國君,而不能讓他拿出金玉錦綉,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
滿一年,研究成功,在宮殿之下謁見並游說趙王,拍著手掌侃侃而談,趙王大喜,封蘇秦為武安君。
(10)歷史故事及啟示擴展閱讀
蘇秦軼事:
蘇秦來到楚國,過了三個月才見到楚王。交談完畢後就向楚王辭行。楚王說:「我聽到您的大名,就像聽到古代賢人一樣,現在先生不遠千里來見我,為什麼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聽到您的意見。」
蘇秦回答說:「楚國的糧食比玉還貴,楚國柴禾比桂樹還貴,通報人員像鬼一樣難見,大王您更像天帝一樣難得見面;現在要我拿玉當糧食,拿桂當柴禾燒,通過小鬼見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聽後慚愧不已:「請先生到客館住下吧,我知道錯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秦刺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