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人知道山東招遠境內的路姓來源嗎
尋根溯源 路姓來源有六:1、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據《唐太原令路公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曾孫帝嚳之孫曰玄元,因功封於路中,歷虞夏稱侯,子孫以國為氏。2、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封炎帝庶子於潞地(今山西長治一帶),春秋時有潞子嬰兒,其後以封地為氏,後去三點水為路姓。3、出自女雲姓,為陸終後裔(其實亦為黃帝後裔)。據《困學紀聞》與《姓考》所載,黃帝裔孫陸終,第四子名求言(一名鄶子),受封於路,子孫以路為姓。4、以縣名得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路,原作潞,初為水名,後為縣名(故城在今北京通縣東八里),居者有以縣名為氏者。5、出自隗姓,炎帝之裔。黃帝封炎帝之裔於路,即春秋時赤狄潞子(今山西潞城一帶),後滅於晉,子孫以國為氏(疑與②同源)。6、出自他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沒路真氏後改為路姓;今滿、侗、景頗等民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 玄元。黃帝子名玄囂,玄囂生子帝嚳,即高辛氏。帝嚳有子摯,摯生子玄元,在唐堯時為部落首領,後玄元因功被封為路中侯,歷經虞舜時期和夏朝,一直為侯爵,其子孫以國為氏,稱路姓。並尊玄元為路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路姓源起十分龐雜,在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路姓已經十分搶眼,如有巨鹿東里(今河北平鄉西南)人路溫舒,漁陽(今北京密雲)人路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路建,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路粹,太原(今屬山西)人路佛……。可見在此際,路姓已分布於今河北、北京、河南、山西等北方大地,並且已有路姓落籍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期,路姓繁衍得依舊興盛,尤其在今河南省境,路姓就出現了五個郡望:即襄城郡、陳留郡、河南郡、內黃縣、潁川郡。表明在今河南之襄城、開封、洛陽、內黃、禹縣一帶路姓人枝繁葉茂,風光顯赫。除此之外,路姓人在今河北大名、寧夏固原、陝西西安一帶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人丁興旺,一直延續到隋唐兩朝。尤可一提的是繁衍在今河北大名的路姓人,在此際竟現於史,名人不斷。當然,此際劇烈的社會動盪,也導致數量眾多的路姓人取道南下江南,並且在今浙江金華一帶形成路姓東陽郡望。隋唐時代,路姓上述郡望依舊興盛,並且以陽平等路姓郡望為中心擴展至今山東境內,如唐代宰相路岩為魏州冠氏(今山東冠縣)人,其家族在當地頗具盛名,世代顯貴,而且人口繁衍興盛,後路岩因故被貶嶺外,其子避地湖南,住永州祁陽,當為路姓入湖南之始。宋時,其後路振由永州祁陽徙居潭州湘潭(今屬湖南)。明初,山西路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天津等地。此後至清,路姓由於仕宦、謀生、避災等原因散居全國各地。如今,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路姓約佔全國漢族路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郡望堂號 路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陽平郡,治所在元城(今河北大名東);2、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3、襄城郡,治所在今河南襄城;4、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5、東陽郡,治所在長山(今浙江金華);6、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7、內黃縣,治所在今河南內黃;8、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9、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
堂號:「五金」、「陽平」等。
B. 山東的古代名人及生平事跡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這里曾產生過許多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
在學術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墨子、荀子、莊子、鄭玄、仲長統等;
在政治軍事方面,有管仲、晏嬰、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諸葛亮、戚繼光等;
在歷史學方面,有左丘明、華嶠、崔鴻、馬驌等;
在文學方面,有東方朔、孔融、王粲、徐幹、左思、鮑照、劉勰、王禹、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馮惟敏、李開先、李攀龍、蒲松齡、孔尚任、王士禛等;
在藝術方面有王羲之、顏真卿、李成、張擇端、高鳳翰等;
在科學技術方面,有魯班、甘德、劉洪、何承天、王朴、氾勝之、賈思勰、王禎、燕肅等;在醫學方面,有扁鵲、淳於意、王叔和等。
他們的思想、理論、智慧和學術成就,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文聖",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2500多年前誕生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曲阜市,其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產生著重大影響。孔子還被譽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兵聖",孫武,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誕生在黃河三角洲一帶,其軍事著作《孫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軍界和商界推崇的經典。
"書聖",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
墨子,墨派學說創始人。
莊子,道家代表人物。
管子,齊國名相、著名經濟學家。
山東歷史上還出現過儒學代表人物孟子、曾子。
賈思勰,以《齊民要術》聞名的古代農學家。
孫臏,以《孫臏兵法》著名的古代軍事學家。
諸葛亮,三國名相,被中國人尊為智慧的化身。
劉勰,以《文心雕龍》聞名的文學理論家。
辛棄疾,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代表。
李清照,婉約派詞人代表清代著名文學家。
蒲松齡,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
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
張擇端,宋代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等一大批著名歷史人物。
甘德,戰國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氾勝之,古代科學家。
在當今中國的政界、軍,界、經濟界、科技教育界、文化藝術界等,都活躍著一批山東籍的知名人士。
山東當代名人錄:
遲浩田 男,漢族,1 9 2 9 年7 月生,山東招遠人,1 9 4 6 年1 0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 9 4 4 年6 月參加工作,1 9 4 5 年7 月入伍,解放軍軍事學院合成系畢業,大專文化,上將軍銜。
1 9 4 4 年至1 9 4 7 年任膠東區招遠縣齊山區中隊文書,1 9 7 3 年至1 9 7 7 年任北京軍區副政委,《人民日報》社負責人、副總編輯。1 97 7 年至1 9 8 7 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參謀部政治部主任(1 9 8 2 年免兼職),濟南軍區政委。1 9 8 7 年至1 9 9 2 年任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總參謀長。1 9 9 2 年至1 9 9 5 年任中央
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1 9 9 5 年至1 9 9 7 年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1 9 9 7 年至1 9 9 8 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1 9 9 8 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 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劉文嫡:中國女子畫院執行院長\中國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畫院美術編輯\國家一級美術師\碩士研究生.
早年結識王雪濤、李可染、葉淺予,在他們的指導下,精心學習繪畫,後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研究生學位,已形成自己的風格,其作品被韓、日、新、美、德、泰、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博物館、藝術館及人民大會堂、中南海、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曾應邀赴美、日、韓、新、德、意、比、泰等國家進行訪問及藝術交流。
作品出版: 《劉文嫡畫集》 貓趣卷\《劉文嫡畫集》 人物、童趣卷\《劉文嫡畫集》 花鳥山水卷
編繪了60多部兒童文學及畫集,目錄: (卡通圖卷請點擊卡通欄目)
文學版本及繪畫版本等30多部(集),並入編10條大典,其中《中華民謠一百首》在中央電視台學習詩歌欄目中。
孫其峰,原名奇峰,曾用名琪峰。山東省招遠縣人。早年畢業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科。曾先後從師於徐悲鴻、黃賓虹、李苦禪、王友石、汪慎生等名家。擅山水、花鳥畫、書法、篆刻,兼治畫史畫論,堅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應物象形、以形寫神」的創作方法。他融會貫通古今諸家之法,吸收百家之長,以自己提煉的簡練概括的藝術語言寫物象之神。曾任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天津市書法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等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精研理法,長於著述,著有《中國畫技法第一輯》、《孫其峰畫集》、《孫其峰書畫選集》等書行世。
C. 煙台名人、龍口市名人、萊陽市名人、萊州市名人、蓬萊市名人、招遠市名人、棲霞市名人、海陽市名人
著名作家——李宮俊
著名演員——趙文瑄
著名演員——唐國強
著名演員——鮑國安
D. 舉人的清舉名人錄
舉人(201人) 杭齊蘇,順治二年(1645年)舉人,見進士。
傅以漸,順治二年(1645年)舉人,見進士。
任克溥,順治二年(1645年)舉人,見進士。
毋光啟,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
劉世永,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
龐如龍,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見進士。
劉元運,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見進士。
杭如蘇,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京闈,邳州知州。
楊逢春,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見進士。
馬如錦,順治五年(1648年)舉人,青州教授。
鄧秉恆,順治五年(1648年)舉人,見進士。
王臨元,順治五年(1648年)舉人,見進士。
周希聖,順治五年(1648年)舉人。
傅予潤,順治八年(1651年)舉人,見進士。
李景明,順治十一年(1654年)舉人,京闈。
朱訓誥,順治十四年(1657年)舉人,見進士。
杭克贊,順治十七年(1660年)舉人。
許聖朝,康熙二年(1663年)舉人,見進士。
傅正揆,康熙二年(1663年)舉人,見進士。
韓鼎盛,康熙二年(1663年)舉人,見進士。
李輔世,康熙八年(1669年)舉人,見進士。
耿願魯,康熙八年(1669年)舉人,見進士。
薛天瑞,康熙八年(1669年)舉人。
邢彰,康熙十一年(1672年)舉人。
蘇俊,康熙十一年(1672年)舉人。
彭軏,康熙十一年(1672年)舉人,京闈,見進士。
孫光岳,康熙十一年(1672年)舉人,京闈。
任彥昉,克溥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舉人,京闈。
朱克濟,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人。
郭藩,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人,見進士。
郭治,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人,見進士。
劉鏻,康熙二十三年(16845年)舉人,京闈。
傅永征,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舉人。
任士璜,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舉人。
朱輝珏,鼎延孫,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舉人,京闈。
鄧圻,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舉人。
李紹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舉人。
鄧苞瑞,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舉人。官石城知縣。 靖玉柱,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舉人。
朱丕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人。
蔣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舉人,見進士。
鄧鍾岳,秉恆曾孫,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舉人,京闈,見進士。
臧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舉人。官淄川縣教諭。
朱續志,輝珏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舉人,見進士。
歸璉,康熙五十年(1711年)舉人,京闈,見進士。
杭士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舉人。
杭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舉人,解元。
高之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舉人。
傅永祥,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舉人。
劉肇慶,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舉人。
何世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舉人。
鄧澤大,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舉人。
安洪德,躍拔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舉人,官四川雅州知府。
鄧澤永,澤大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舉人,見進士。
朱續京,輝珏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舉人。
朱續澤,輝珏子,雍正元年(1723年)舉人,官甘肅安定知縣。
胡士英,雍正元年(1723年)舉人。
張圻,雍正二年(1724年)舉人。
朱輝召,雍正二年(1724年)舉人。
鄧鍾音,鍾岳弟,雍正四年(1726年)舉人,官揀選知縣。
王福仁,臨元孫,雍正四年(1726年)舉人,京闈,官榮成教諭。
劉鶴年,雍正四年(1726年)舉人。
鄧鍾敘,鍾岳弟,雍正七年(1729年)舉人。
鄧鍾一,鍾岳弟,雍正七年(1729年)舉人。
蔣熉,雍正七年(1729年)舉人,官海陽教諭。
安洺德,洪德弟,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京闈。
鄧汝礪,鍾音子,乾隆元年(1736年)舉人,官莒州學正。
任兆熙,彥昉曾孫,乾隆元年(1736年)舉人,見進士。
陳珩,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
鄧汝明,乾隆六年(1741年)舉人,官欽天監時憲科博士。
鄧汝襄,鍾敘子,乾隆六年(1741年)舉人。
鄧汝賢,鍾一子,乾隆六年(1741年)舉人,官濰縣教諭。
任兆松,乾隆六年(1741年)舉人。
劉丙升,乾隆六年(1741年)舉人。
李雲杭,乾隆九年(1744年)舉人,官寧海學正。
竇五桂,乾隆九年(1744年)舉人。
任宣錫,彥昉孫,乾隆九年(1744年)舉人,京闈,官貴州普安縣知縣。
李倓,乾隆十二年(1747年)舉人,見進士。
祝三祝,乾隆十二年(1747年)舉人,官長山教諭。
郭作謀,乾隆十五年(1750年)舉人。 鄧鍾岱,乾隆十七年(1752年)舉人。
任兆駿,宣錫子,乾隆十七年(1752年)舉人,官廣東番禺知縣。
傅永綍,以漸孫,乾隆十七年(1752年)舉人,京闈。仕至浙江台州府同知。
李季亨,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
任銳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舉人,解元。
鄧玉樞,澤大子,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舉人。
朱光雯,續京子,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舉人,仕至登州府教授。
張兆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
鄧汝敏,鍾岳次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仕至溫州總捕同知。
朱續罩,鼎延曾孫,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京闈。
李擢,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
王用明,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官山西芮城知縣
鄧汝功,鍾岳長子,改名汝勤,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舉人,見進士。
董酉亭,改名猷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舉人,見進士。
王作喆,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舉人。
丁文煜,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舉人,見進士。
任天元,改名逢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舉人,福建大挑知縣。
趙大利,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舉人。
范珹,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舉人,京闈。
朱績,乾隆四十四年(1755年)舉人,仕至直隸元氏縣知縣。
王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
靳文鍾,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舉人,官景山官學教習,報滿即選知縣。
任兆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舉人,北闈,仕至蘇州知府。
靳文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大挑江蘇知縣,官太湖同知,江寧藩
庫大使。
朱光岩,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舉人,見進士。
梁本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舉人。
葉起元,改名蘭,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舉人,大挑江西知縣。
張象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舉人。
葉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舉人。
趙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舉人,見進士。
王衍慶,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舉人,仕至福建興化知府。
馮瀚,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舉人,見進士。
臧曇,改名新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舉人,官江蘇鹽城知縣。
朱光碧,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
梁本恭,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見進士。
任廷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
劉溶,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
傅秉寬,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
任郿佑,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北闈,見進士。
靳文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舉人,見進士。
梁本寬,乾隆六十年(1795年)舉人。
楊兆煜,嘉慶三年(1798年)舉人,官即墨教諭。
王志誠,嘉慶三年(1798年)舉人。 吳塤,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
朱棨年,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官黃縣教諭。
傅京輝,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見進士。
王篤慶,嘉慶六年(1801年)舉人,見進士。
葛建杓,嘉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
楊景芳,嘉慶十五年 (1810)舉人。(賀州同古壩人)
畢亨,榜名以田,原為文登人,嘉慶初遷至東昌,嘉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大挑江西知縣。
傅繩勛,嘉慶十八年(1813年)舉人,見進士。
李保泰,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舉人。
李霖澤,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舉人,見進士。
李懷敏,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舉人,官福山教諭。
楊以增,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舉人,見進士。
鄧琳枝,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舉人,仕至曹州府學訓導。
靳登泰,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舉人,見進士。
朱崇慶,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見進士。
楊玠 ,道光元年(1821)舉人。(賀州同古壩人)
王寶藩,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
邱鳳苞,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
劉塤,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
李汝霖,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見進士。
任文甲,道光八年(1828年)舉人。
葉俊昌,道光十一年(1831年)舉人,見進士。
潘榮漢,道光十一年(1831年)舉人,官直隸曲陽知縣。
葉林昌,道光十一年(1831年)舉人。
李朴,道光十一年(1831年)舉人,十二年壬辰(1832年)恩賜國子監學正。
王恩泰,道光十四年(1834年)舉人,官河南鞏縣知縣。
葉錫麟,道光十七年(1837年)舉人,官高苑縣教諭。
安慶瀾,道光十七年(1837年)舉人,見進士。
傅浚,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
浦雯若,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
任文鑒,天元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時年62歲。
王厚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署安徽鳳陽知府。
鄒石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見進士。
王寶權,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見進士。
任矩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
葛文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官候補知縣。
劉錦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官諸城縣教諭。
張維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舉人,官高苑縣訓導。
朱學篤,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舉人,見進士。
傅沅,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官山西大寧、福建將樂知縣。
王師曾,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見進士。
張芳亭,咸豐元年(1851年)舉人。
楊紹和,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見進士。
李宗泰,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見進士。
傅斯懌,咸豐二年(1852年)舉人,見進士。
朱學箋,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見進士。
周世干,咸豐九年(1859年)舉人。
楊紹程,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
蕭含英,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山東高原儒教正堂。
相龍章,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大挑一等試用知縣。
高承基,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官江蘇布政司理問。
孫夢麟,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見進士。
范志泰,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官益都教諭。
王寶台,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
傅潽,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官內閣中書,浙江嚴州府同知,升知府。
王師德,同治元年(1862年)舉人,官分發兩淮試用鹽大使。
靳春泰,文鍾子,同治三年(1864年)舉人,官陽信縣訓導,欽賜國子監學正。
鄔 彬,同治六年(1867年)舉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員外郎
楊保彝,以增孫,紹和子,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仕至候選道。
朱名達,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官滕縣教諭。
任鎔,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
任環增,同治九年(1870年)舉人,北闈。
潘士峨,同治十二年(1873年)舉人,官朝城縣教諭。
彭福源,同治十二年(1873年)舉人,官招遠縣教諭。
葉允平,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官臨朐縣教諭。
任金如,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官山西墳口通判。
顧仲安,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見進士。
朱名通,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
楊毓春,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官山西候補知縣。
李延慶,光緒十一年(1885年)舉人,見進士。
周之渭,改名晉祺,光緒十一年(1885年)舉人,官新城訓導。
景鍾馴,光緒十一年(1885年)舉人。
鄒道沂,光緒十四年(1888年)舉人。
孟智偉,光緒十五年(1889年)舉人,官朝廷尚書。
傅昉安,光緒十七年(1891年)舉人。
王一鶴,光緒十七年(1891年)舉人,官安徽候補知縣。
任光弼,光緒二十年(1894年)舉人。
余培干,光緒二十年(1894年)舉人官,臨朐縣訓導。
傅旭安,光緒二十年(1894年)舉人。
葉嗣淇,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官廣西候補知縣。
靳綬熙,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官河南候補知縣。
王博文,光緒二十三年 (1897年) 舉人,官河南三門峽。
E. 山東昌邑有什麼名人
海軍艦隊副司令員齊安聚
齊安聚(1919——1963),山東省昌邑人。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長,海軍長山要塞司令員,海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等職。[詳細介紹...]
抗日先烈張智忠
張智忠,中共昌邑縣委的創始人之一,1943年因叛徒告密在招遠縣梧桐夼村再次被捕,慘遭日偽軍殺害,年僅34歲。[詳細介紹...]
陳干:早期同盟會會員
陳干,生於1881年12月29日,卒於1927年6月,年四十六歲。是山東省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詳細介紹...]
清朝名醫黃元御
黃元御(1705一1758),清朝乾隆年間名醫,從36歲開始著述,到去世前成書13種,約200百萬字。去世後其著述全部被收入《四庫全書》。[詳細介紹...]
明少保兼戶部尚書黃福
黃福(1363-1440),字如錫,別號後樂翁,昌邑市黃家辛戈村人,歷仕至少保兼戶部尚書,卒增太保,謚「忠宣」。一生歷任六朝,為人公正,勤於學問。[詳細介紹...]
南宋參政知事辛次膺
辛次膺(1091-1170),字起季,山東昌邑人。官至參政知事(相當於副相),南宋名臣。生性耿直,敢於直言,為官五十餘年,無任何私情為人議論。《宋史》評曰:「南宋直言之臣,宜為首稱焉。」 [詳細介紹...]
夏煥文,字蔚堂,昌邑宋庄鎮大章村人。清光緒間貢生;生卒年不詳,卒於1951年。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補遺。 煥文一生酷愛書法,早年即潛心臨池,主張追本求源,取法高古自漢魏入手,先進而後出,由形似而神追。而當時社會書壇,多拘囿官閣體中,大膽革新者少,而他卻力主放寬眼界,師從古法而不泥古,走書法創新之路。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1746208
還有很多,這里有網址http://www.wf-0536.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1
http://tieba..com/f?kz=433791808
F. 歷史人物的故事
這個命題不太成立吧。趙雲並沒有受到諸如排擠被雪藏,所以談不上不被重用。前期劉備沒根據地時,趙雲就是劉備的重要將領,到後面劉備據荊益兩地後,無非是趙雲沒有成為一方封疆大吏,難道這就算不被重用了?論地位,趙雲肯定比不得關張,畢竟恩若兄弟的待遇可是關張的特殊待遇,馬超本身就有地位,且來投後立了大功,黃忠斬夏侯奪漢中。這四人作為軍中領軍人物無異議。而封疆大吏的挑選上啟用魏延不是趙雲,劉備也沒看走眼。可見劉備的確是慧眼獨具。畢竟黃忠也沒有當封疆大吏嘛,劉備是只選合適的。所以最終結論就是:劉備勢力擁有的名將太多而已。
死之其二就是胡軍兒,胡軍兒武功也十分高強,曹操對此人也敬佩三分。在一次出征中,被劉備軍中招遠埋伏,胡軍兒為護曹操,被趙雲斬與馬下。曹操為此心痛不已。更有當時青州有名的四將,在戰役中與趙子龍對陣一一落敗。更有曹營之說,聽子龍二字,如聽鬼差抓人,驚嚇不已。
那趙雲的武功又出自何處呢?武功世家還是高人指點,歷史自有分曉。據歷史記載,趙雲小時,對武就有極強的天賦,也曾拜訪過一個叫童淵的高人。童淵仙風道骨一身白衣,在趙雲眼中有一種仙人的感覺,此時的童淵也打量著趙雲,看出趙雲之武術天分,心中自由計算。毅然收下趙雲為徒,傳授武功。趙雲天資聰慧,並能夠學以自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槍法,並在公孫瓚的戰役中運用此槍,從此走上三國名將道路。
G. 甘肅歷史名人有那些
1、秦始皇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H. 招遠好嗎
是個很好的地方
在中國的山東半島上,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這里遍地藏金,以擁有全國最大的黃金礦田和全國最高的黃金產量而被譽為"中國的金都";這里是"龍口粉絲"的發祥地和主產區,以生產優質的粉絲而被世人稱為"銀絲之鄉";這里是最早引種日本紅富士蘋果的地方,以產量高,果質好而被稱為"中國紅富士之鄉";這里旅遊資源豐富,物業興旺、人和景明,是一塊實現金色夢想、充滿希望的投資熱土。她就是中國的金都-山東招遠。
招遠市地處山東半島西北部,位於東經120°08′~120°38′,北緯37°05′~37°33′之間。東接棲霞市,西靠萊州市,南與萊陽、萊西兩市接壤,北以龍口市為鄰,西北瀕臨渤海,海岸線長13.5公里。全市總面積1433.18平方公里。招遠黃金資源遍布全境,儲量豐富,開采歷史悠久,素有「金城天府」之稱,是全國第一產金大市(縣),2002年1月被中國黃金協會命名為「中國金都」。招遠是譽滿中外的「銀絲之鄉」,是龍口粉絲的發源地和主要產地。
所屬地區: 山東省煙台市
電話區號: 0535
郵政區碼: 265400
面積: 1433.18平方公里
人口: 58萬
方言: 膠東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半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中國黃金實景博覽苑
車牌代碼: 魯FG 魯YG 魯FH 魯YH魯FJ魯YJ
名人: 遲浩田 姜異康 劉文嫡 孫其峰 劉春紅
特產: 黃金 龍口粉絲 紅富士蘋果 花崗岩
I. 萊州市現代名人、蓬萊市現代名人、招遠市現代名人、棲霞市現代名人、海陽市現代名人、長島縣
李宮俊、王成斌、張少華、任敬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