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喜歡歷史人物400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國諸雄爭霸。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我最崇拜的人無論是在小說里,還是在戲台上扮演,都有過他的出現,他就是人人稱為「奸雄」的曹操。曹操多才多藝,對書法、音樂、圍棋都非常精通。他文武兼備,能這么出類拔萃,還歸功於他孜孜不倦的學習,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其好學程度可見一斑。
曹操集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他的詩時而豪邁:「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時而散發著一絲絲的憂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時而流露出自己的雄心壯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更是一個視「才」如命的人,在當時那個動盪不安的年月,他唯才不求,但凡有學之士前來投靠,他會放下架子,不計前嫌,委以重任。他也清醒地意識到,要找到「千里馬」,自己就必須做一個好「伯樂」。任人唯賢,歷史上又有幾位統領、帝王能做到?
我喜歡曹操,不僅因為他博學多才,更因為他珍視人才。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而被人們歸為「奸雄」之列,實在不公。我們看人還是要多看看他的優點,至於其它,還是留給歷史去評說吧。曹操「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是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的,「學海無涯苦」,只有「苦作舟」,才能「更上一層樓」!
❷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講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個據一方,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喻,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讓他在10天之內造好10萬只箭。諸葛亮對周喻說,3天內就造好10隻箭,第3天讓周喻派500個士兵來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叫來魯肅來幫忙,撥來20條快船,每船30個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蓋好,不讓魯肅告訴周喻,第1天和第2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3天4更時,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接到船里,船用繩索連著。江面上霧很大,船到了曹寨對面不到20里的地方,諸葛亮下令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曹操見霧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滿了箭後,諸葛亮讓大家說「謝謝曹丞相的箭」,一會船順風順水的劃走了。
這個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為什麼諸葛亮要選擇四更時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個原因,1.江面上霧非常大。2.天黑。3.周喻這時在休息。4.天黑,霧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
這個故事看完後,我覺得諸葛亮非常的會謀劃,他的大腦中充滿了智慧,我們要學習諸葛亮,遇到難事要自己多動腦子,不能全靠別人來幫助你,我們要讓腦筋多轉,讓我們更聰明。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霍去病
自古英雄出少年。
霍去病(公元前 140 --- 公元前 117年),西漢王朝著名的抗擊匈奴將軍,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少年軍事將領。漢武帝皇後衛子夫的外甥。
公元前二世紀初,匈奴冒頓單於統一了匈奴各部,匈奴迅速強大起來。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結果被冒頓單於殺得大敗,幾乎被俘。以後的漢文帝,漢景帝也因國力不夠強盛,只好與匈奴實行和親政策,忍辱負重。
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與匈奴的斗爭已達到白熱化程度。匈奴屢次入侵,漢武帝一改以前的和親政策,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正式發起對匈奴的反擊戰爭。
這時,剛剛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出征,漢武帝見霍去病少年英武,遂封他為「驃姚校尉」,挑選了800名精銳騎兵歸他指揮。霍去病率領這800騎兵,遠離大部隊數百里,在茫茫大漠里奔襲數百里尋找敵人蹤跡,對匈奴首腦部分發起閃電般的襲擊。殺敵2000多人,內有多名匈奴貴族。漢武帝知道後大喜過望,封霍去病為冠軍侯。霍去病的首戰,就以驕人的戰果向世人宣布,一位少年將軍橫空出世了。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成功的指揮了河西之戰。
河西地區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祁連山一帶,是漢朝通向西方的黃金通道。當時的河西地區一直被匈奴侵佔,成為匈奴渾邪王的領地。漢武帝想與西域各國取得聯系,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於是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發動了河西戰役。
在河西一戰中,霍去病指揮數萬騎兵,迂迴數千里,消滅了數萬匈奴,接著又接受了匈奴渾邪王的投降,霍去病成功的收復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之路。
霍去病指揮的河西之戰沉重的打擊了匈奴的力量。匈奴人非常傷心,他們悲哀地唱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在匈奴人的心目中,這時年僅20歲的霍去病,已經成為了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少年戰神。。
河西之戰結束後,漢武帝為了獎勵霍去病的軍功,在長安為他建了一座豪華的住宅。霍去病當即以鏗鏘豪邁的語言回答:「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公元前119年,為了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而霍去病毫無爭議的成為了漢軍的主帥。在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的過程中,霍去病率部長途奔襲兩千多里,對匈奴左賢王部進行攻擊,消滅匈奴7萬多人。霍去病在匈奴人的狼居胥山上建立起高壇舉行祭天封禮,以此慶祝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羅斯貝爾加湖,方才凱旋迴朝。回朝後被漢武帝拜為大司馬一職。而這時的霍去病年僅22歲。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不幸病逝,年僅24歲。在他從18歲到24歲這短短的幾年中,他參加的大規模征討匈奴的戰爭就有6次。這些在乾旱荒涼的沙漠地區的進行的戰斗,雖然條件非常的艱苦,但是霍去病在戰爭中取得了全部戰役的勝利,為西漢王朝的安定立下了赫赫戰功!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就是霍去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李白有詩《胡無人》贊霍去病雲: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這首詩彷彿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廣袤的大漠荒涼寂靜,寒風如霜。奔襲千里的騎兵汗濕鎧甲,嚴陣以待。旌旗掩掩之下,跨坐在西域汗血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現在,只要大將軍揚眉劍出鞘,這嚴陣以待的數萬鐵騎就會如怒海驚濤長驅千里勢不可擋···
❸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余(約合180厘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借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么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么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講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個據一方,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孫權手下的大將周喻,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讓他在10天之內造好10萬只箭。諸葛亮對周喻說,3天內就造好10隻箭,第3天讓周喻派500個士兵來到江邊搬箭。諸葛亮叫來魯肅來幫忙,撥來20條快船,每船30個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蓋好,不讓魯肅告訴周喻,第1天和第2天,諸葛亮沒有動靜,第3天4更時,諸葛亮秘密的把魯肅接到船里,船用繩索連著。江面上霧很大,船到了曹寨對面不到20里的地方,諸葛亮下令士兵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曹操見霧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滿了箭後,諸葛亮讓大家說「謝謝曹丞相的箭」,一會船順風順水的劃走了。
這個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為什麼諸葛亮要選擇四更時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個原因,1.江面上霧非常大。2.天黑。3.周喻這時在休息。4.天黑,霧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
這個故事看完後,我覺得諸葛亮非常的會謀劃,他的大腦中充滿了智慧,我們要學習諸葛亮,遇到難事要自己多動腦子,不能全靠別人來幫助你,我們要讓腦筋多轉,讓我們更聰明。
❹ 假如我是誰(歷史人物)
如果你是歷史的人物,那麼你肯定會去改變歷史,因為你已經知道歷史了。
❺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
我對上面的進行總結成你要的哈。
《我喜歡的歷史人物——周瑜》
在滔滔歷史江河之中,可以流芳百世,代代相傳的英雄人物多不勝數。尤其在那些亂世時期,有謀有略的人,譜寫了無數令後世咋舌的傳奇。
三國兩晉之時是中國最風流瑰麗的年代,特立獨行的人比比皆是,我何以獨喜口碑並不甚佳的周瑜?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國中諸葛亮那篇內容真實的祭文得知:「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財,讓舍以居...」這樣的人確實讓人為之淚漣而心折。他「青年有俊聲」,少年得志統領三軍,南平長江,西治巴蜀;治軍有度才服程普,力辯群臣寧戰不降;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決勝千里的帥才;羽扇綸巾,輕袍緩帶是儒士風范;狂吟舞劍,聽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風雅;時人無不知「曲有誤,周郎顧」,一曲《長河吟》與《廣陵散》一般成為世間絕響。這樣的人生還嫌不夠精彩,又與小喬配為佳偶,琴瑟相合羨煞世人。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無比輝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傷。羅貫中對他的詆毀,把屬於他的羽扇綸巾作為了諸葛亮的標志,甚至把他的死歸結於他氣量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這樣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寵愛將為人的最佳特質都給了他,又將惋惜與悲哀都留給了與他同時和他身後的世人。
歷史人物總有不少求身後虛名的,甚至於為此顛倒黑白,但周瑜不同,他對後世評鑒不計較,他是活在當下的,把一生的光輝,譜寫在三國動盪的時代。是一個值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❻ 以自己是一位歷史人物的身份寫一篇日記!!!
我看毛澤東 毛澤東是一代偉人,不僅影響中國,也影響世界。 有人說,近代中國有三個為解放和振興中華民族做出巨大貢獻的最偉大的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也有人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有兩個劃時代的大思想家,這就是孔夫子和毛澤東。
這兩種說法我認為都很有見地。不管是從中國近代史這個角度,還是從中國幾千年歷史這個角度,毛澤東都佔有突出的歷史地位。孔夫子到現在已有2400多年,他的思想至今還深深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影響著人們。毛澤東這樣一個人物,他的思想也會深遠地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
毛澤東給我們留下的大量文稿,是一個大寶庫。 我始終認為毛澤東是中國億萬被剝削、被壓迫、被屈辱人民的大救星。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出現了空前大團結的喜人局面,建立了中國五千年歷史上第一個清正廉潔的中央人民政府。無論是貞觀之治、開元天寶、康乾盛世,都不能和這個政府相比。 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是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毛澤東同志在艱苦漫長的革命歲月中,表現出一個革命領袖高瞻遠矚的政治遠見,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得心應手的斗爭藝術和駕馭全局的領導才能。他是從人民群眾中成長起來的偉大領袖,永遠屬於人民,為世界一切正直的人們所尊重。他的革命實踐和光輝業績已經載入史冊。他的名字、他的思想和精神永遠鼓舞著中國共產黨人和各族人民,繼續推動著中國歷史的前進。毛澤東同志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❼ 我遇見了歷史人物_____ 半命題作文
我遇見了李白
窗外的天邊,一片紅霞,好似一幅愜意的油畫。
夕陽無限好,可我卻高興不起來。枯燥的教學題讓我頭暈腦漲,我獃獃地趴在書桌上,有些疲倦,漸漸進入了夢鄉。
「啊,這是哪裡?」我望著眼前的一切,叫出了聲。此時的我,正坐在柔軟的草坪上,藍藍的天,白白的雲,一條小路通向不遠外的森林。美麗的景色吸引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走進了森林。一會兒,我發現了出口。好奇心驅使我去看個究竟,當我走出森林時,被驚呆了。一條寬大的瀑布從山間懸崖往下傾,濺起層層水花,十分壯觀。我環望四周,突然發現了一個古色古香的亭子。我向亭子走去,發現裡面坐著一個人,他身穿著寬大的長袍,留著長長的頭發,一副古代人的打扮。
只見他一揮長袖,搖頭擺腦地大聲念著:「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沒等他說完,我不禁接了下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那個人一臉驚奇地看著我,問:「你怎麼知道我才想的詩?」「你想出來的詩,難道你是李白?」我問。他聽了更是一臉疑惑,說:「你還知道我的名字?」聽了他的話,我恍然大悟,原來到了唐朝,還遇到了李白。我努力控制自己的興奮,說:「我當然知道您,您可是詩仙啊。」李白聽了,微微一笑:「那都是別人說的,我不敢當啊。」
我和李白交談了很久,他豐富的知識和謙虛的態度讓我十分敬佩。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做學問就應該謙虛請教別人,自己也必須努力。
突然間,我醒了過來,才知道是在做夢。想到李白話,我開始認真的做起作業來。
❽ 假如我是-"歷史人物"
光緒,把慈禧幹掉
學習西方科技與文化
廢除八股文
= =
其實我也覺得穿越到洪秀全身上比較好
❾ 假如我是。。。(歷史人物)半命題作文600字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讀了抄《三國演義》,我最喜襲歡裡面的曹操。雖然曹操經常上諸葛亮的當,他的軍隊也常常被打得落花流水,但我還是喜歡曹操。因為他講義氣、重感情。肯定是寫《三國演義》的作者偏向齊備大軍,才會讓曹操次次都慘敗在劉備手裡。
假如我是曹操,我會趕在劉備前面去「三顧茅廬」,也會洞察民情,為人民造福,讓諸葛亮對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假如我是曹操,我不會殺了神醫華佗,而讓他去為人民大眾解除痛苦。我要讓眾人心裡明白,我是一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我還要讓諸葛亮自願投靠我軍,說服劉備,讓他的蜀國和我的魏國合並為一國,聯合起來攻打吳國,讓周瑜氣得兩眼發黑、火冒三丈。
假如我是曹操,我決不會讓周瑜的苦肉計得逞,就算黃蓋被打得半身殘廢,也不收留他,免得他刺探我國的軍事秘密!曹操就是因為信不過自己身邊的人,甚至信不過自己,才鑄成大錯,後悔莫及。唉!曹操呀曹操,我不會像你那麼多疑,我相信我自己,准會打個漂亮仗!
假如我是曹操,我會保持自己的紳士風度和形象。我要說到做到,一言九鼎,一切以大局為重,不因小而失大。顧全大局,我就能勝利。
❿ 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
開放分類: 詞語
歷史簡單的概括就是:發生在以前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事.那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情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
歷史人物的定義(解釋)
歷史人物是指那些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的人.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如果單講物,在物裡面人物便是非常重要的.
唐高祖李淵(566~635)。
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柄,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後姐,故特見親重。
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
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制及租庸調制,重建府兵制,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復雜的斗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李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勛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借故殺了劉文靜。秦王李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斗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向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產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並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廟號高祖。葬於獻陵。
※※※※※※※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
唐代皇帝。唐高祖李淵次子。隋末,李淵先後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於大業十三年(617)在晉陽起兵,接著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太原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左三軍;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
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著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為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為人下,於是以李世民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為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斗爭。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貞觀。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貞觀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東突厥,俘虜頡利可汗,解除了北邊的威脅;九年,平定吐谷渾,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於其地置西州,並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對東突厥降眾及依附於突厥的各族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受到他們的擁戴,因而被尊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親於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發展了漢、藏兩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爭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災難,最後無功而還。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為庶人。唐太宗為防止身後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以後的唐高宗。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後輔佐李治。去世後,葬於昭陵。
※※※※※※※
隋煬帝楊廣(569~618)
中國隋代皇帝。即楊廣。604~618年在位。楊堅次子。一名英。開皇元年(581)封晉王。八年冬,為行軍元帥統兵伐陳。開皇二十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七月文帝死,相傳為楊廣暗害。楊廣即皇帝位。煬帝即位後,發展科舉制,設置進士科。下令進行貌閱、括戶,擴大了國家的賦役對象。大業五年(609),隋煬帝親征,平定吐谷渾。隋煬帝仗恃國力富強,驕奢淫逸,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即位後幾乎每年征發重役。他為營建東都洛陽、開發運河、修築長城,10餘年間調發擾動不下1000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隋煬帝年年遠出巡遊,每次出遊都大肆營造離宮,擾掠地方,浪擲人力物力財力,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煬帝親征吐谷渾後,又下詔征天下兵進攻高句麗(位於今朝鮮半島)。大業八年至十年,曾3次向高句麗出兵,由於當時農民起義已遍及全國,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後只好議和收兵。大業七年,王薄率領民眾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南)起義,隋末農民戰爭終於爆發。十三年四月,李密率領的瓦崗軍逼圍東都,並向各郡縣發布檄文,歷數隋煬帝10大罪狀。十四年(618)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虎賁郎將司馬德戡、元禮和監門直閣裴虔通等,煽動軍士進入宮中,縊殺煬帝。
※※※※※※※
李密(582~619)
中國隋末農民起義中瓦崗軍後期領袖。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大業九年(613)參與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起兵反隋。玄感敗,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崗軍。同年十月,因李密勸翟讓迎擊隋悍將滎陽通守張須陀所統精卒,大敗隋軍,故翟讓命他分統一軍。李密軍令嚴肅,賞賜優厚,士卒樂意為他所用。他建議襲取興洛(後改洛口)倉,開倉賑濟,擴充隊伍,然後進取東都。大業十三年,瓦崗軍攻取洛口倉,招就食飢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李密長於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十三年初,李密獲准建立蒲山公營。二月,翟讓推李密稱魏公於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徠各路反隋武裝,由此李密在各路起義軍中確立了盟主地位。這時,李密和翟讓之間因處理隋降官、分配軍資等問題,發生火並,李密殺翟讓及從者數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殺隋煬帝,率眾10餘萬西歸。皇泰主命李密討伐化及。李密七月出兵東討化及。兩軍在童山激戰,化及兵敗北走。李密雖勝,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損傷,王世充組織了2萬多人馬,乘機進擊,李密軍大敗,本營覆沒,親將秦叔寶、程知節(初名程咬金)、牛進達等被俘,單雄信投降。李密走投無路,乃於九月渡河至河陽降唐。十一月,李淵遣李密等到山東去招收舊部。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唐將盛彥師邀擊,斬李密於邢公峴。
※※※※※※※
裴元慶
裴元慶在《說唐》里排名第三,也使一對大錘。裴元慶本來隨父親裴仁基討伐瓦崗寨,屢戰屢勝。但是由於隋庭腐敗昏庸,主帥張大賓嫉賢妒能,加上徐懋功使了反間計,裴元慶父子險些被推出去砍了腦袋瓜子。裴元慶一怒之下大鬧隋營,投奔了瓦崗寨。會戰四平山的時候,曾一錘震得宇文成都吐血而逃。不過當時情形裴元慶可以說是撿了個便宜。所以他的排名仍然是在宇文成都之下。後來隋煬帝召李淵父子勤王救駕。李淵不願和救命恩人秦瓊作對,派女婿柴紹跟秦瓊串通好,所有瓦崗寨的將領背上插桿黃旗,李元霸看見插黃旗的就放過去,沒有黃旗的照死里揍。只有單雄信和裴元慶自恃武功高強,堅持不肯插旗。結果裴元慶和李元霸對了三招後就支持不住了。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手下從來沒有一合之將,因此對裴元慶起了惺惺相惜之心,放了他一條生路。到評書末尾攻破揚州時,宇文成都到底還是被裴元慶殺死在戰場上。
裴仁基,裴元慶父子的原型很明顯,肯定是瓦崗名將裴仁基,裴行儼父子。裴氏父子原是隋將張須陀部下,張須陀在大海寺中伏戰死,敗於李密後,爺兒倆就投降了瓦崗軍。武德元年(618),李密擊敗宇文化及後,王世充進攻李密,雙方在偃師對峙。裴仁基認為瓦崗軍戰事不斷,將士傷亡很多,疲憊不堪,而王世充軍容正盛,又因缺糧而急於決一死戰,不可正面直攖其鋒。他建議把守要道阻攔王世充,同時分兵三萬,趁洛陽空虛進逼王世充的老巢。如果王世充回兵就按兵不動,如果王世充再出兵偃師就再進逼洛陽,讓他疲於奔命。這個計策很不錯,李密以前打敗宇文化及的時候就用的是同樣的辦法。當時李密命徐世績守黎陽,自己守清淇,宇文化及進攻一邊,另一邊就從後面牽制,搞得宇文化及疲憊不堪,最後在童山腳下被李密打敗。李世民在柏壁擊敗宋金剛的時候也用的是這個策略。這就象我聽說過的一個故事:兩個獵人從狼窩抓了兩只小狼崽子,各抱著一隻分別爬上兩棵樹。母狼回來後,獵人輪流揪小狼崽子的耳朵,小狼輪番叫喚,母狼被調得在兩棵樹之間跑來跑去,最後活活累死。不過這一次李密過於自信,堅持正面迎擊王世充。大部份將領支持李密。裴仁基苦苦勸說不行,嘆息說:「魏公以後一定會後悔今天的決定。」結果正如所料,李密在北邙山下被王世充擊敗,緊跟著偃師失守,裴仁基和裴行儼都作了俘虜。李密這一敗,瓦崗軍一蹶不振,無奈退出爭霸天下的游戲,投降了唐朝。後來裴家父子投降了王世充,一個被封為禮部尚書,一個任左輔大將軍。但是,由於這父子在軍隊里威望太重,遭到王世充的猜忌。裴仁基父子內心不安,聯合宇文儒童,宇文溫,崔德本等人謀劃推翻王世充,重新擁立被王世充廢掉的皇泰主楊侗為君。事情敗漏後被誅滅三族。
※※※※※※※
宇文成都
《說唐》里的宇文成都是排名第二的好漢,使一條鳳翅鎦金鏜,號稱無敵大將軍,自出道來只在李元霸和裴元慶手下吃過虧。據說排名第四的雄闊海曾在京城的元宵夜賣一把硬弓,除了雄闊海自己,看弓的人沒有一個能把弓拉滿,最接近的是秦瓊,也只拉了個半滿。宇文成都巡夜路過,忍不住一試身手,硬弓應聲而開。可是宇文成都太沒禮貌,一使勁故意把弓給拉斷了,雄闊海大怒。因此引出群雄大鬧元宵夜,宇文成都也吃了大虧。後來三十六家反王把隋煬帝圍困在四平山的時候,宇文成都以一敵三,大戰分別排名第四,第五,第六的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招架不住,逃回本陣,路上被裴元慶截住。宇文成都人困馬乏,被裴元慶一錘震得吐了血。
可是歷史上好像找不到宇文成都的原型。宇文化及有兩個兒子,宇文承基和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在聊城(今山東聊城)被竇建德擊敗處死的時候,這兩個兒子也一起被處死了。《新唐書》里提到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就是投降唐朝的那個,撫養幼弟(應當不是宇文智及,宇文智及早死了)和兄長的遺孤,為當時人們所稱道。那麼宇文化及應該還有一個由宇文士及撫養大的兒子。不過我也沒發現史書上對這個兒子的記載。看來宇文成都純粹是後世藝人的杜撰了。
※※※※※※※
李元霸
唐高祖李淵有個兒子叫李玄霸是不假的。古代「玄」字和「元」字通假,在人名里更是經常混用。問題是歷史上的李玄霸十幾歲就夭亡了。有人說李元霸的原型是李道玄。我查了查李道玄的資料,依稀有一點相似。
評書里的李元霸是隋唐第一條好漢,天生神力,遇到異人傳授了一身通天徹地的武功,使一對斗大的金錘,出世以來從未遇到敵手。李元霸的神力和武功被誇張得很利害,說他自小喝水經常把家裡的金銀銅鐵杯子不小心捏碎。見到無敵大將軍宇文成都後不服氣,要和宇文成都比試力氣。宇文成都能舉一個千斤重的銅獅子,李元霸則一手一個,舉著兩個銅獅子在宮里散步。隋煬帝被困四平山,李元霸隨父親前去救駕,大顯威風,把三十六家反王殺得四散奔逃,漫山遍野地追亡逐北,手下沒有一合之將,只有排名第三的裴元慶擋了他三錘。這樣勇猛,凡人哪收拾得了他,最後只好讓老天收了去。據說李元霸怕打雷,聽見雷聲害怕,就把大錘扔到天上想把雷公砸死,結果大錘掉下來把自己給砸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扔東西,亂扔東西污染環境,會砸到花花草草,砸到小朋友,最糟糕的是會砸到自己。
歷史上的李道玄是李世民的族弟,他們的曾祖父都是西魏上柱國李虎。李淵稱帝後封李道玄為淮陽壯王。這個李道玄可夠陽壯的。劉武周派大將宋金剛攻打李淵的老巢並州(今山西太原),齊王李元吉不戰而逃。秦王李世民力請出兵,在介州(今山西介休)擊敗宋金剛。李道玄當時還只有十五歲,估計這是他第一次上陣打仗,結果第一個殺上城頭,立下頭功。後來又跟著李世民討伐洛陽王世充,轉戰河南,圍困洛陽,立下累累戰功。竇建德出兵支援王世充,李世民與之對峙於洛陽東北的軍事重鎮虎牢關。李世民一向喜歡帶著小部隊的輕騎兵偵察敵情,曾因此多次遇險,這次又遭遇竇建德的大部隊。李世民命令李道玄埋伏在路旁,敵軍到後殺出來,竟然殺退了敵軍。一支小小的偵察部隊,再怎麼勇敢,畢竟寡不敵眾,我實在想像不出來李道玄是怎麼殺退敵軍的。
李道玄作戰風格與李世民非常相似。李世民有一支精銳的輕騎兵部隊。會戰的時候,甚至親自率領這支部隊迎頭殺入敵陣,銳不可當,通常能一直殺到敵人的隊尾,貫通到底,再殺回來,反復沖擊,直到敵人陣形大亂,喪失鬥志,大部隊同時掩殺過去。這個戰術幾乎是百戰百勝。在黃易的《大唐雙龍傳》里對這個戰術評價很高,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鑿穿」戰術,寇仲就一再使用這個戰術,其實純粹是抄襲李世民。而李道玄跟隨李世民轉戰泗水的時候,經常是這支精銳部隊的主力之一。《新唐書》里說李道玄「貫賊陣出其背,復引還,賊皆靡,所發命中。」擔任這種作戰任務對武力要求最高,要求個個都是以一當百的猛士,可以想像李道玄的武力值至少也在95以上。《新唐書》里還說他「每赴敵,飛矢著身如蝟,氣益厲。」渾身上下被射得像刺蝟一樣,真讓人矯舌難下,但我也不由得懷疑那些箭是扎在他身上還是扎在甲胄上。如果是扎在身上,那李道玄可以驕傲地對被射死在小商河的楊再興說:「你不中!」如果是扎在甲胄上,李道玄可以對草船借箭的諸葛亮說:「你也不中!」
李道玄是個環保主義者,從不亂扔東西,所以不但不會砸壞花花草草,更不會被自己的兵器砸死。他最終是死在劉黑闥手裡。這個劉黑闥是唐朝的噩夢。他原本在王世充手下,湮沒無聞。後來被徐世績俘虜後獻給竇建德,成了竇建德的大將。竇建德戰敗被俘殺後,劉黑闥回到老家種菜。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竇建德的舊部范願,劉雅,董康買,高雅賢等人找到劉黑闥的菜園子,力勸他起事反唐。劉黑闥經不住勸,就作了這幫人的首領,先後兩次起兵與大唐對抗,把整個河北,山東和山西都置於他的鐵蹄之下。劉黑闥是個軍事天才,一旦遇到表演的舞台就爆發出耀眼的光芒,所到之處幾乎百戰百勝。武德五年(622年),他和李世民相持於?乘?(今河北曲周西)。兩軍在一個河谷平原激戰,從清晨直到晚上不分勝負。最後李世民使了招毒辣的,派人把河流上游的水堵上,到了晚上雙方都精疲力盡的時候,突然開閘放水,戰場上水深一丈多,雙方數萬人都餵了魚鱉。劉黑闥從戰場上逃了出來,從此手下無可用之兵。而唐朝實力雄厚,死了幾萬士兵,很快又可以調集另一支部隊。武德六年(623年)劉黑闥被李建成,李元吉擊敗後,被叛徒擒住獻給唐朝。
劉黑闥第二次起兵的時候,李淵派李道玄率軍討伐,以史萬寶為副將,與劉黑闥戰於下博(今河北深縣)。李道玄率精銳輕騎突擊劉黑闥,約定好史萬寶領大部隊隨後進發。史萬寶是隋朝名將,資格很老,不把李道玄放在眼裡,認為李道玄雖然是名義上的主將,實際上只是在老將的輔保下掛個名立點戰功罷了,真正的指揮決策還是在自己手裡。史萬寶認為,李道玄這樣急行軍,士兵必定疲憊不堪,最後會困頓失敗。他的計劃是,按兵不動,犧牲李道玄,李道玄死後,劉黑闥必定揮兵輕進,這樣唐軍主力可以結陣迎擊,以逸待勞。不想李道玄的前鋒部隊被劉黑闥消滅後,唐軍全都沒有了鬥志,因此大敗,只有史萬寶獨自逃了回去。李道玄就這樣白白作了犧牲品。他是唐朝開國戰爭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
史萬寶輕視李道玄,自作主張是可以理解的。隋文帝楊堅曾派次子楊廣掛帥帶領韓擒虎,賀若弼平定南陳,織田信長曾派長子織田信忠為總大將進攻武田勝賴,豐臣秀吉也曾派養子,著名的大草包豐臣秀次征討過紀州和四國。讓繼承人掛個名,在老將的幫助下立戰功樹威望,這是許多當權者的選擇。打起仗來真正決策的多半還是老將。可惜的是史萬寶不該犧牲李道玄。尤其是他遇到的是軍事天才劉黑闥,別說犧牲一個李道玄,就算連他自己也犧牲了,恐怕也不能引劉黑闥上當。
李道玄以主將的身份,不老老實實坐鎮中軍,身先士卒當前鋒,這也是敗亡之本。主將應該像電影《影子武士》里的武田信玄一樣:「山,是不動的!」李道玄明顯是受了李世民的影響。李世民最喜歡身先士卒沖入敵陣。李道玄戰死後,李世民傷心地自責說:「自從起兵以來,道玄經常是跟隨我征戰。他每每見到我深入敵後,都能最終戰勝敵人,總是羨慕我,所以才會效仿。可惜這么年輕就死了!」李道玄戰死時只有十九歲。
※※※※※※※
王世充(?~621)
中國隋末割據者之一。字行滿,本姓支,出自西域。世充利口善辯,涉書傳,好兵法,且明習法律。隋開皇中,為左翊衛,以軍功拜儀同,轉兵部員外郎。大業年間,累遷江都(今江蘇揚州)丞,兼領江都宮監。他阿諛順旨,獲得煬帝寵信,背地裡陰結豪強。大業十二年(616)遷江都通守,鎮壓河北格謙余部及南陽盧明月。次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進逼東都。煬帝命世充為將軍,統率諸軍10餘萬屯洛口拒戰。十四年,世充領兵數萬渡洛,被起義軍擊敗,只剩千餘人,走保河陽(今山西沁陽南)。隋越王楊侗召令他還洛,屯含嘉城。煬帝死後,世充與元文都、盧楚等奉楊侗為帝(史稱皇泰主),楊侗以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同年七月,世充殺文都、盧楚,專制朝政。時李密雖破宇文化及,還屯金塘(今河南洛陽市北),但兵力損失很大。世充乘機進擊,大敗之,李密勢蹙降唐。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廢皇泰主,稱帝即位,建元開明,國號鄭。三年,唐高祖李淵遣秦王李世民攻鄭,進逼東都,世充乞援於夏主竇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敗夏軍於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陽降,鄭亡。七月,世充為仇人獨孤修德所殺。
※※※※※※※
花木蘭
《古樂府》有木蘭詩詠其事。姚瑩康(人名)的《輶紀行》以為是北魏人,宋翔鳳(人名)《過庭錄》以為是隋恭帝時人,程大昌《演繁露》因為《木蘭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則認為木蘭非隋即唐之人。姓氏不可考,或以為姓花。
《木蘭從軍》為戲曲劇目。隋唐故事戲。本為《古樂府》詩。乃敘述古孝女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累建功跡,歷十二年始歸,眾方知其為女子的故事。後流傳甚廣,漸改編為雜劇、小說。
相傳,花木蘭為商邱人。長的嫵媚端莊,貌美聰慧。由於在家中是老大,從小練就了一副好身手。父親名叫花孤,是一位老軍官。因為邊防緊急,皇上下令徵兵,花孤因為年老體弱不能從軍,而又不能抗拒軍令。於是花木蘭就從織布機上走下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花木蘭守衛邊關十二年,沖鋒殺敵,英勇陷陣,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將軍。當她凱旋迴家時,已年近三十了,就連她的手下也不知道他是一個巾幗女流。等大家護送她回家時,才知道一直以來英勇的將軍花木蘭原來是位女郎。
※※※※※※※※※※※※※※
※※※※※※※※※※※※※※
主題:Re:說說《隋唐演義》等英雄排名
《隋唐演義》是我認為最好的演義小說之一,其中描述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象秦瓊、程咬金、李元霸、徐茂公、羅成這些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這些英雄人物在歷史上大多確有其人,但其事跡往往與演義上描寫的相差不少,有的甚至是大相徑庭。在此向大家介紹一下,也好讓大家了解一下隋唐好漢的真實故事。
1、秦瓊字叔寶
演義:《隋唐演義》中的主人公,仗義疏財的山東好漢,先為瓦崗寨大元帥,後投奔李唐,成為李世民手下的數一數二的大將。
歷史原型:初隨隋將來護兒、張須陀鎮壓起義軍,以勇悍聞名。張須陀被瓦崗寨擊殺,秦瓊轉投隋將裴仁基,後隨裴仁基降瓦崗寨。及瓦崗寨李密兵敗,秦瓊又為王世充將,但他不齒王世充為人,公然反叛投唐,從此成為李世民的部將。秦瓊先後隨同李世民征討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屢立大功,逐漸成為秦王最為器重的部將,被封為翼國公(死後改封胡國公)。玄武門之變,秦瓊參與誅殺建成、元吉,但此後多病,蓋因征戰時老傷所致。貞觀十二年(638年)病死,陪葬昭陵,其畫像繪於凌煙閣。
評論:秦二哥實乃一勇夫爾。
2、程咬金字知節
演義:《隋唐演藝》中又一位主人公,外號『混世魔王』,人如其名,乾的混事數不勝數,曾為瓦崗寨大魔國國王,後投降李唐,憑小聰明和運氣也立了不少大功。一生運氣極好,活到一百多歲,歷經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六朝,可以說是隋唐英雄中第一福將。
歷史原型:自幼就以勇武聞名鄉里,尤其善於馬上使槍,後投李密,統率李密最精銳的近衛軍。李密兵敗,程咬金成為王世充部將。但程不願為王世充部下,遂說動秦瓊等多員勇將一起叛逃,投入秦王李世民帳下。程咬金在李世民對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的戰爭立下不少戰功,被封為宿國公(後改封盧國公)。後遭到太子一黨陷害,遂勸秦王先下手為強。玄武門之變後,歷任高官。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統率大軍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但因屠殺降軍,喪失人心,最終無功而返,因此被免官。但不久又被唐廷起用,此時咬金年事已高,遂向朝廷告老還鄉。麟德二年(665年)病死(活得確實比較長),陪葬昭陵。
評論:除了活的長,其他沒什麼特別的。
3、李元霸
演義:隋唐第一條好漢,手持兩把大錘,縱橫天下,但因違反師訓,先後殺死了使用鎦金鏜的伍天錫、宇文成都,遭到天譴,被雷電劈死。
歷史原型:名李玄霸,李淵第三子,早死,無後,後追封為衛王。
評論:反正死的早,就任由演義作者發揮了。
4、羅藝
演義:原北齊將領,秦瓊的姑父,後被楊林招降,被封為『北平王『,以『羅家槍『聞名天下,最後被竇建德部將蘇定方射死。
歷史原型:又名李藝,出身將門,善射,勇於攻戰,為隋虎賁郎將,守北平,屢破四方賊寇。適逢天下大亂,羅藝趁亂起事,占據北平,自稱幽州總管。宇文化及、竇建德、高開道等反王先後譴使勸降,羅藝都不準,獨降於李唐(有眼光)。被唐皇封為燕王,賜姓李。在征討劉黑闥的戰斗中,羅藝立功不小,但他自恃功高,狂傲無禮,曾一度被免職。後因突厥屢屢南犯,羅藝又被重新啟用,鎮守涇州。太宗繼位,羅藝因是太子建成一黨,恐遭迫害,遂發動叛亂,占據幽州,但不久為部將所殺。
評論:羅藝原來是太子建成一黨,誰能想到?
5、羅成
演義:隋唐第七條好漢,羅藝之子,秦瓊的表弟。英俊貌美,武藝高強,自視甚高。曾奪得天下第一武狀元,後投唐,為唐軍第一勇將,立下赫赫戰功,曾一人獨擒八大反王。此後遭到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陷害,中蘇定方之計,被亂箭射死。
歷史原型:羅藝有子,但史書並未記載其事跡。
評論:又是一個使作者得以充分幻想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