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歷史人物階級屬性
嚴復:資產階級維新派
魏源:地主階級抵抗派
2.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一、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原則
(1)必須運用客觀、公正而合理的基本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必須堅持用實踐的標准。
實踐是檢驗任何真理的也是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唯一標准。
有的歷史人物的活動的主觀動機雖然是好的,但是實踐效果不一定好。
有的雖然主觀動機不好,但是客觀效果卻是誰也意想不到的,可能也能促進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必須堅持用生產力的標准。
衡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標准,主要是看這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或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了還是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的進步,這就是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歷史作用的最基本的標准。
促進的就是進步的,反之就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
為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當先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都要把其放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或特定的歷史階段)進行考察和評價。
首先要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
如果脫離了時代,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評價任何一個 歷史人物時,都應當尋找該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
(2)必須運用全面的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應把所有人物的所有活動或歷史事件集中起來,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評價。
絕對不能只根據某一人物的某一件事,進行片面的或局部的分析和斷定。
(3)必須運用「史論結合」的原則。
「史論結合法」是評價歷史問題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一種評價方法。
評價時應當有史又有論,而且史實要典型,要有較強的說服力;
結論要客觀、公正、合理、准確而精練。
二、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2)應當堅持以「階級角度」來衡量,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是一定社會的一定階級的利益的代表,為本階級服務,充分體現了本階級的一些階級利益。
應當准確地確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階級屬性。
綜上所述,在評價任何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時,都必須堅持以上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基本標准。
只有這樣,才能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進行全面而准確的評價,從而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科學的歷史結論。
3. 怎樣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這個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標准苛求古人。
2.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的分析,一分為二,切忌絕對化,任何絕對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確的論斷。
3.要對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點帶面。
4.要史論結合,不能空下結論。先要敘述史實依據。然後得出結論,做到有理有據。
5.要有正確的評價標准,看其歷史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或個人品質是優是劣來進行評價。然而許多歷史人物的活動充滿矛盾,評價時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據主流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3)歷史人物屬性擴展閱讀:
歷史人物的評價原則:
1.一分為二的原則: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即進步與落後、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優點與缺點……傑出歷史人物也不例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因而在評價傑出人物時也應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
2.時代性原則:這一原則就是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要將其放在他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時代。這種特定的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台,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不能超越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例如,對於商鞅的評價主要是基於他積極變法的歷史事實,其改革的結果是在秦國建立起封建制度,使之走向強大。
3.階級性原則:歷史人物大都生活於階級社會中,因此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
4.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生在明確評價標准和原則之後,要將其觀點表達出來,就必須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即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以歷史事實或者具體史料為依據,才能得出相應的觀點,既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不能堆砌材料和歷史事實。
歷史人物,它指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足跡,歷史上有記載,對人類歷史起到推動作用的人物。
評價歷史人物是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考古學佐證。歷史簡單的概括:以前發生的對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的事,歷史人物也就不難理解了,當然就是在這些事件中起主導作用的人了。歷史人物是構成歷史的重要要素,構成歷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如果單講事物,在事物裡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參考鏈接:
網路-歷史人物 (史學名詞)
4. 為什麼歷史教科書上介紹近現代歷史人物時要註明其階級屬性
我國歷史教科書中的「階級」主要來源於馬克思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多年來一直占據著史學領域。到目前為止,新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力求整合多元的歷史唯物主義,但馬克思仍然是主要的力量,尤其是在近代政治史教學中,涉及到陣營和問題的地位,我當然是向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唯物主義的。
總結:因此我們要看到歷史教科書是和諧的一天,那一天,沒有基礎性正義的暴政,不再有激烈的斗爭和來之不易的勝利,你看到一個漂亮的中國歷史,Junqiang Ming Chen,loyal Xiaozai,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共濟會,一起生活在歷史的消息廣播版的教科書。
5. 三國時期主要武將、文官的屬性
等級】:武將的等級越高,能率領的軍隊數量越多。【歷史系】:判斷人物是否屬於歷史名將。如果人物是歷史名將,則該欄內會顯示該歷史名將的真實姓名,以區別於普通武將;如果人物不是歷史名將,則該屬性欄內為空。【類型】:武將【忠誠】:武將招募時的初始忠誠為80。當忠誠<30時,武將會離開主公另謀發展。玩家可在點將台內,查看武將列表,點擊武將的名字即可進入該人物的屬性面板,對其進行賞賜可以提高忠誠度。【俸祿】:玩家需要消耗銅錢來支付武將的俸祿。武將的等級越高俸祿也就越高。當玩家的銅錢量不足以支付其俸祿時,武將的忠誠就會下降。【經驗值】:武將通過打擂台、打仗累積經驗值進行升級。人物的經驗點累積到升級需要的值後就會自動升級並重新開始積累經驗。【體力】:武將體力值隨等級的提升而增加,武將參加打擂或戰斗時單挑都會損失體力值。每小時系統自動恢復10%的體力值。【力量】:在率領部隊戰斗中會對部隊攻擊效果產生影響。【敏捷】:與部隊速度共同影響戰斗出手順序和反擊概率(不論是否玩家是否使用反擊計策)。【統帥】:主要影響防禦加成,影響演算法與力量值影響進攻加成一致,同時影響單挑後部隊士氣的增減。【等級】:文官的等級越高,在任命為城池或營寨的軍師時,可以對全城池或營寨的所屬部隊,產生防禦力加強的影響。【歷史系】:判斷人物是否屬於歷史名將。如果人物是歷史名將,則該欄內會顯示該歷史名將的真實姓名(如圖-14),以區別於普通文官;如果人物不是歷史名將,則該屬性欄內為空。【類型】:文官【忠誠】:文官招募時的初始忠誠為80。當忠誠<30時,文官會離開主公另謀發展。在聚賢樓內,查看文官列表,點擊文官的名字即可進入該人物的屬性面板(如圖-14),對其進行賞賜可以提高忠誠度。【俸祿】:玩家需要消耗銅錢來支付文官的俸祿。文官的等級越高俸祿也就越高。當玩家的銅錢量不足以支付其俸祿時,文官的忠誠就會下降。【經驗值】:文官通過打擂台、擔任太守和隨軍謀士累積經驗值進行升級。人物的經驗點累積到升級需要的值後就會自動升級並重新開始積累經驗。【體力】:文官體力值隨等級的提升而增加,文官參加打擂、執行偵察或是但是謀士時使用計策都會損失體力值。每小時系統自動恢復10%的體力值。【魅力】:可在尋訪歷史名將時起較大作用,同時如果文官任命為武將的謀士,則在該武將部隊使用計策是會增加計策威力和抵禦對方計策的能力,如果任命為軍師,則影響攻擊或被攻擊時士氣的增減幅度。【智謀】:在任命為武將謀士或軍師時,影響該武將部隊使用或被使用計策而引起狀態(如:混亂等)的概率以及己方從中計狀態恢復的能力,同時影響玩家使用反擊計策時的反擊概率。【內政】:在任命為城池的太守後,則可對城池的資源產出產生增產影響,對稅收產生增收影響。
6. 高中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高中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要運用階級分析法分析
階級分析法定義:用馬克版思主義的階級理論、觀權點,觀察和分析階級社會中各種社會現象的基本方法.
運用這一方法應該做到:重視研究歷史上階級和階級斗爭賴以存在的經濟關系,揭露隱藏在政治思想斗爭背後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階級的物質利益,注意從經濟上闡明階級斗爭的特點和規律;對於重大的歷史運動、歷史事件的研究,要從當時社會經濟關系的分析著手,去認識參與其中的各個階級的政治面貌、立場態度及其力量對比,從而認識該歷史運動、歷史事件獨特的歷史風貌;分析一個階級或社會集團,要從它所代表的經濟關系的特點的分析著手,去認識這個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面貌、思想特點,從而准確把握它的立場、言論和行動;分析一個歷史人物,必須從具體的歷史事實出發,考察他們的活動對哪個階級有益;分析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現象,則也應將其置於當時的生產力狀況、經濟關系狀況和階級狀況中去觀察.
於每個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所代表的階級,社會關系等要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在這基礎上來分析他們的行為,這樣也就比較客觀公正了,一般都極大的體現其所維護的根本階級利益的.
7. 歷史中金木水火土屬性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金的特性
8.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一.評價歷史人物應堅持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堅持兩點論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應從積極性和消極性、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方面全面評價。 (2)階段論和方面論結合的原則:在縱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有階段上的劃分,從不從階段上作出不同的評價;在橫的關系方面,歷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是英雄與暴君集於一身,評價時應採用方面論的方法。 (3)發展性和長遠性的原則:從整個人類歷史發展角度去評價,從是否順應歷史進步潮流、是否體現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角度去評價。 (4)主流性原則:要分清歷史人物的主流與支流,政治活動與個人生活方面的差別,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個人道德標准代替歷史進步的標准。 (5)適度性原則:評價歷史人物不能標新立異,不能違背主流學術觀點,不能違背一般人的善惡標准。 (6)階段性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的觀點與階級分析的方法,但反對貼階級標簽,反對苛求古人。 (7)實踐的原則:從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實踐效果好壞及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評價。 二.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1)要確立歷史人物的時間背景:在評價任何一個歷史人物時,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內進行考查,即尋找改歷史人物個人活動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之間的關系。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背景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的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2)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在評價歷史人物時,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3)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這是確定歷史人物歷史作用的最根本標准。對不同類別的歷史人物,在確定其歷史作用時應有不同側重。 (4)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呼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①「階段論」的方法:該方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 ②「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該法的特點是評價人物脈絡清晰,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特別適合活動范圍廣泛,活動內容復雜繁多的歷史人物。 (5)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有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在具體評定時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 三.注意進行歷史人物評價過程中的幾個常見誤區 (1)要正確處理歷史人物與人名群眾的關系。要明以下四點: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再次要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同當時人民群眾的生產特徵、階級斗爭之間的聯系;最後還要確定歷史人物的作用要恰當評價,不能任意誇大。 (2)要正確處理階級分析與個人出身的關系。不能僅據個人出身來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因為單獨的個人不總是以他所屬的階級為轉移(中國近現代許多革命家的經歷即可證明)。也不能以貼階級標簽的方式代替階級分析。如對剝削階級出身的人或其代表人物統統加以否定就是一種典型的「貼標簽」。 (3)要正確處理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之間的關系。既要注意主觀動機,又要看客觀後果。尤其應把客觀後果放到評判的首位。這樣處理二者的關系是歷史的復雜性所要求的,動機和效果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又是矛盾的,「好」的動機有可能帶來「壞」的後果;「壞」的動機在特點條件下又能帶來「好」的結果。如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其動機和效果就背道而馳需要此觀點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4)要正確處理道德評價和歷史評價的關系。不能用一些過時的或抽象的道德標准來評價歷史人物,也不能用現在的道德觀去苛求古人。主要應著眼於他的歷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說成是「漢賊」,就是從封建正統的道德觀出發,用道德評價取代歷史評價,是錯誤的。 四、比較歷史人物的方法 (1)同時代歷史人物的比較:可以從歷史人物身上尋找時代背景。比如,孔子與柏拉圖的比較,華盛頓與拿破崙的比較等。 (2)同類歷史人物的比較:可以從中尋找歷史的發展規律,比如,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比較,資產階級時代的華盛頓與孫中山的比較等。 (3)同背景下歷史人物的比較:比如,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政治家的比較,追求民族獨立的孫中山、凱末爾和甘地的比較。
9. 三國演義中各人物的特性,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