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莫高窟歷史故事

莫高窟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02 06:09:34

1.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二十字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南部,穿過河西走廊的古代絲綢之路,到這里,就走到了進入西域的最後一個邊關重鎮。
敦煌最重要的價值,是那黃沙淹沒不住的敦煌石窟群,莫高窟是敦煌石窟群體的代表窟群,它鑿建於今天敦煌市東南25的公里鳴沙山的斷崖上。
自公元366年開始,在其後的一千年中,這里連續開窟造像,鱗次櫛比的佛窟分布於高15至30多米的斷崖上,形成南北長1680米的石窟群,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彩塑、壁畫於一體的綜合藝術。
早期的彩塑主體造像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情,但是只要當地的人動手去模仿、去製作,就必然會將自己的審美理想和本土文化參與進去。
到了隋代,彩塑已經完全離開了牆壁,充分發揮了彩塑的主體性、獨立性的特長,隋代後期的大部分彩塑,已經接近標準的中國人的身體比例了。
唐代,敦煌彩塑的體積、規模和數量空前增多,體裁廣度和藝術成就都超越前代,後世也無法超越,盛唐之風深深的體現在敦煌彩塑藝術中。
北大佛像是莫高窟最大的塑像,高34.5米,它的氣定神嫻,是唐朝鼎盛國力的體現。 隋、唐兩代是敦煌飛天藝術的極盛時期,完成了中國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歷程。飛天的演變反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在藝術手法上,中國的線條勾勒表現後,又用西方的「暈染法」填充顏色,所以人物表情才這樣生動,這樣富於質感。
敦煌壁畫中的樂舞是屬於全人類的藝術精品,就是這個「反彈琵琶」的舞姿引發了舞劇「絲路花雨」的創作靈感,取得名揚海內外的巨大成功。
在壁畫中,有音樂體裁的洞窟200多個,不同類型的樂隊有500多組,各類樂器40多種,共4500多件。 「胡旋舞」以表演旋轉為主,而且節奏很快。這種大型樂舞表演的場面,只有憑借敦煌壁畫所記錄的內容「一窺豹斑」。
1900年5月,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打進了中國的國都北京。就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的第二個月,道士王圓籙請一位姓楊的先生抄寫莫高窟壁畫上的題記,楊先生拿準備用來照明用的芨芨草捅開了藏經洞的秘密。
王圓籙將幾卷經卷送到敦煌縣令汪宗翰手裡,汪宗翰又把經卷送給了甘肅學台葉昌熾。金石學家葉昌熾,立刻建議把所有經卷送省城蘭州保管。不料,省政府竟然捨不得出運費,僅在公元1904年3月下令,由敦煌縣衙清點。
1906年2月,一個為英國服務的匈牙利猶太人斯坦因來到中國。他從土耳其商人那裡聽說敦煌王道士手裡有古書,於是,不顧一切地趕到了敦煌。
斯坦因用七晝夜的時間,肆意挑選著文物,選中了3000多卷保存完好的經卷,500幅以上的繪畫,裝在29個大木箱里,悄悄地離開了敦煌。
16個月後,這些珍寶到達倫敦大英博物館,震動了整個歐洲,斯坦因的發現被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法、日、俄和美國迅速組織探險隊,從不同的方向趕往中國。
法國人伯希和用預先制好的化學膠布,粘走了26方最精美的壁畫,還盜走了幾尊彩塑,包括高1.2米的半跪觀音。俄國人勃奧魯切夫,早在1905年,就從王圓籙手中騙去一批文書經卷。1914年,另一個俄國人鄂登堡也來到敦煌,剝去一批壁畫,盜走一些彩塑。1911年,日本大谷探險隊趕到敦煌,從王圓籙手裡買到300多卷寫本經卷和兩尊精美的唐代塑像,連同盜掘到的大量吐魯番文書。
大英博物館內的敦煌文物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從文字方面說,有漢文、突厥文、西夏文、吐蕃文、吐火羅文、回鶻文、梵文等多種,對於研究這些古老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敦煌藏經洞的文獻,幾乎涉獵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有醫學穴點陣圖,有軍事文書,有詩稿小說,有舞譜,有乘法口訣,還有 字帖,地契,賣身契,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唐代的繪畫作品流傳至今的極為罕見,而藏經洞出土了大量的唐朝繪畫。大英博物館內的敦煌繪畫最為精彩。
敦煌藏經洞文獻的流失,導致了國際性敦煌學的產生,然而,敦煌文獻流失到世界許多國家,又打亂了敦煌文獻的系統性,給敦煌學的研究發展帶來了困難。 1909年金石學家羅振玉在蘇州胡同一家字畫裝裱店發現了伯希和送來的古代文書,他找到了自己的同學一起要求伯希和在六國飯店當眾展示他手裡的古董,伯希和說出這些古書來自風沙彌漫的敦煌莫高窟。這以後羅振玉等人每天都要到八寶胡同伯希和住所來觀看、抄錄伯希和手裡的敦煌文獻。中國的敦煌學就這樣在匆忙中開始了。
羅振玉將敦煌劫難的情況報告給了學部左丞喬書南,由他下令給陝甘總督,就地封存莫高窟藏經洞,並且撥款庫銀6000兩,讓敦煌縣令收集失散的文物。
王圓籙在押運車輛到來之前,悄悄地把許多珍貴寫本藏在了兩個大轉經桶里,這些珍貴文獻最終被1914年第二次來到敦煌的斯坦因,和日本大谷探險隊運到了國外。而運往北京的敦煌文獻,沿途受到各地官吏燕過拔毛似的掠奪。
當時許多知名學者,投入到了這場文化搶救運動,語言文學家劉半農率先到達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自發地抄錄了104件敦煌文書。
然而,學者們所關心的敦煌莫高窟正走向絕境。石窟因為嚴重的自然風化,而千瘡百孔,時刻都有坍塌的危險,村民們仍然按照慣例到莫高窟前去養馬、去生火、做飯。
1920年,一批在十月革命中流亡出來的白俄官兵竄入中國境內,被中國地方政府扣留,敦煌的官員把殘破的莫高窟作為監獄,竟把他們全部關了進去,於是這里留下了斯拉夫語的下流話和他們部隊的番號,還有煙熏火燎的痕跡。
1941年,藝術大師張大千來到敦煌。7個月後,他到了蘭州,把他在敦煌臨摹的部分作品託人帶到成都,辦了一個「西行記油畫展」。第二年,他帶著妻兒全部住進了莫高窟。張大千把五層洞窟全編上號碼,臨摹作品達276件,張大千三年畫壁,感動了許多人,教育部西北考察團從蘭州奔赴敦煌。
考察團到了敦煌榆林窟,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於右任也來到了敦煌,張大千要求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對莫高窟進行保護。
於右任向國民政府提議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曾在法國巴黎留學的中國青年常書鴻被提名主持這項工作。敦煌的生活艱苦而單調,不能忍受困境的妻子不辭而別。然而,常書鴻不肯放棄責任,更不肯放棄理想。
緊隨常書鴻的腳步,段文傑,樊錦詩等一批又一批學者,在敦煌研究院,堅持推進常書鴻開創的事業,敦煌藝術瑰寶的保護與研究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發展。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
一、佛像畫。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
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
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
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二、經變畫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變文"。
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高懸,車後旌旗飄揚,前有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鑽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四、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五、裝飾圖案畫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於石窟建築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六、故事畫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於是,在洞窟內繪制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
1、佛傳故事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 作橫卷式六條並列,用順序式結構繪制,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巨制連環畫,在我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捨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4、佛教史跡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聖跡、感應故事、高僧事跡、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於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於正面牆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5、比喻故事畫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七、山水畫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像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圖」。
壁畫內容除以上七類外,還有建築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布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如:統治階級的出行、宴會、審訊、游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制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藝術,也是歷史。
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另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
壁畫之謎:
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研究人員一直期 待從莫高窟北區找到關於壁畫作者的千古謎底,他們認為,莫高 窟北區的243個洞窟是敦煌畫師的住所。而最近來自北區洞窟 的考古報告表明,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製佛經的地方, 這使關於壁畫作者的千古之謎更加撲朔迷離。
敦煌莫高窟有735個洞窟,其中近500窟繪著巨幅壁畫 ,總面積達45000多平方米,繪畫時間長逾千年,被譽為世 界最大的畫廊。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馬德說,根據對壁畫題記和敦 煌文獻的研究,大約只有公元10世紀左右的壁畫畫工有零星資料 ,而在4世紀到9世紀的壁畫中,找不到關於作者的任何資料。 他說,浩繁的敦煌文獻和大量壁畫題記中,有關壁畫作者的題記 和文獻記載,總共只有40多條,有名有姓的壁畫作者僅有平咄 子等12人。 在開鑿於元代的第3窟南北兩壁,畫著極其精美的千手千眼 觀音像。這兩幅千手千眼觀音像以線寫形,以色顯容,用遒勁有 力的線條勾勒人物輪廓,輪廓內再淡施暈染,有些不施色彩卻見 肌膚,人們公認這是敦煌壁畫的極品。壁畫的落款為"甘州史小 玉筆",專家認為史小玉應是今甘肅張掖人,史小玉很可能是藝 名而非真名,至於其生平更無從考證。
無法確定絕大部分敦煌壁畫作者的另一個困難是,宋代以前 的畫師們一般沒有落款。在壁畫的所有題記中,也很難見到有關 畫師的記載。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4種:首先是來自西 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 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 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 ;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在敦煌文獻中,所有的畫師都被稱為畫匠或畫工,可見畫師 們主要來自民間,社會地位並不高,他們創作壁畫時很可能就住 在陰暗潮濕的洞窟里。壁畫中大量的田間勞動場景,活生生地再 現了當時的經濟狀態和科技水平;唐代壁畫中的嬰兒車等生活用 具,更是為神秘的佛教壁畫增添了世俗社會色彩,給今天的參觀 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中國千年民間風俗畫卷。也許,正因為畫師 們熟知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才使他們巧妙地把佛國的空靈與人 間的真實融為一體。
敦煌畫師們繪成了精美絕倫的壁畫,而關於他們的記載又幾 乎是空白,所以,他們的生平總能激起現代藝術家的無窮想像。 從《絲路花雨》到《大夢敦煌》,兩部關於敦煌的著名舞劇,講 述的都是平民畫師歷經磨難、獻身敦煌藝術的悲壯故事。
也許敦煌壁畫畫工之謎永遠無法解開,但輝煌的壁畫已經為 這些無名藝術家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赫赫聲名。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2. 莫高窟的歷史故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

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

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

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2)莫高窟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跡,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跡,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

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

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

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布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

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

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3. 敦煌莫高窟經歷了哪些歷史大事件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莫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4. 莫高窟有什麼故事或者傳說嗎

敦煌莫高窟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其中的傳說故事有很多。不過,有一個故事我想大多數人都有聽說過,那就是九色鹿的故事。

1981年中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動畫電影《九色鹿》,承包了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而這部動畫片就是從敦煌壁畫《鹿王本生》的故事中改編而來。

莫高窟有七百多個洞窟,其中的傳說故事更是數不勝數,希望在將來會有更多的故事和九色鹿一樣為大家所熟知。

5. 敦煌莫高窟的傳說故事40字

敦煌莫高抄窟的傳說:

據莫襲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雲游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

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里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里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6. 關於敦皇莫高窟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

十九世紀末,道士王圓到莫高窟。此時莫高窟十分荒涼,崖間上的通道多數已經毀於戰火,一些洞口已經崩塌,底層的洞窟已為黃沙掩蓋,這里只有一些粗通漢語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後,香火漸盛,他把信徒們施捨的錢財節省下來,開始按照自己對道教的理解來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層洞窟中的積沙。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古物的價值,腐敗的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
1921年,在蘇俄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白匪軍逃竄到莫高窟,他們在壁畫上任意塗抹、刻畫,並在洞窟內燒炕做飯,致使大批壁畫被火燎煙熏。
1924年,美國華爾納曾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並掠走彩塑。
敦煌遺書和文物的散失對中國文化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但客觀上卻推動了東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們進行整理和研究,並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門新的學科——敦煌學,敦煌學的興起引起了學術界對敦煌莫高窟的重視。
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中國的歷史學、考古學和美術工作者到敦煌進行考察的人逐漸增多。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宣傳,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
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擔負起了保護洞窟臨摹、研究敦
藏經洞唐代寫經《妙法蓮花經·卷六》局部
煌壁畫的職責;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國家列為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8月,敦煌縣改為縣級市,1988年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7. 莫高窟的神話故事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還有唐宋木構建築五座。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西方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8.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餘個,敦煌藝術是佛教題材的藝術。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內容非常豐富。敦煌石窟藝術是產生和積存在敦煌的多門類的藝術綜合體,它包括了敦煌建築、敦煌壁畫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瑰寶,它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稀世之珍,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珍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築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構窟檐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也出現不少代表時代的古建築圖樣,可說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資料,具有研究歷史和藝術的價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築,由於時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現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種:1.禪窟(即僧房)。2.塔廟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壇窟。5.大佛窟(及涅盤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與莫高窟隔河相望。主體建築為二層平頂樓房,該建築約一半隱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層窗戶及寬闊的屋檐。與莫高窟的環境相協調。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分為佛像畫、經變畫、民族傳統神話題材、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畫、故事畫和山水畫。
敦煌飛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

9. 誰能講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1、曾逗樂總理的 「東方微笑」

"東方微笑"指的就是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小沙彌"。

小沙彌身著衲衣,頭顱略向右下傾,面露微笑,那笑容顯得那麼單純、毫無機心,甚至有些頑皮,他動人的笑容非常具有的感染力。

據說,當年朱鎔基總理在游覽麥積山石窟時,當看到微笑的沙彌時,也被逗得笑了起來。能夠看到"東方微笑"真身的人不多,但美的吸引力是不可低估的。

2、割肉貿鴿

古代有位屍毗王,發誓救護一切眾生,證菩薩道。帝釋天得知後,想要試試王的誠心,就命令毗首羯摩天變成一隻鴿子,帝釋天自己變成一隻餓鷹,追逐鴿子直至屍毗王前。

他為了救助一隻被鷹追逐的鴿子,不惜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並將自己的身體全部獻出,以喂鷹換取鴿子的性命。他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3、半夜逾城

這幅圖是佛祖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這幅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做太子時,為尋求「解脫」之道,立意出家,不聽父親的再三勸阻,趁其宮里所有人昏昏入睡之時半夜騎馬出城,而城門緊閉,正在為難之際,突然四大天王從天而降,各自抬起一隻馬蹄騰空而起,迅速越過城門的情景。

4、九色鹿救人

九色鹿在河邊救起一位溺水人,名叫調達,調達發誓,感激不盡永不泄密。王妃夢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衣服,重賞知情人,調達見利忘義告密九色鹿的住地。九色鹿逐被國王圍困,在危機之中,向國王講述了救人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棄射殺九色鹿,而調達頓時滿身生瘡。

5、胡商遇盜

絲綢之路中,一群高鼻深目,頭戴白皮小氈帽的胡商,突然遇到懸崖幽谷中竄出三個手執長刀的強盜攔劫貨物,胡商們驚恐萬狀,被嚇的呲牙咧嘴。胡商放下錢袋與絲綢,口念觀音名號,最後盜匪竟然被感化。

10. 關於莫高窟的傳說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屍毗王割肉救鴿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跡,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跡,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
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布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
佛陀曾向弟子開示累世修菩薩行的事跡,在眾人的恭敬虔誠中,佛陀以手輕觸大地,顯現六種震動之瑞相,一座七寶佛塔從地湧出。弟子阿難開啟塔門,見一七寶函,其內雪白舍利無數。佛陀觀見,隨即贊頌曰:「菩薩殊勝功德,是勤修六度行。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無倦。」佛陀教導比丘們,應該頂禮此舍利!因為舍利是無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繼而宣說這則「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薩道乃至成佛的精進,而這則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南壁中以本生故事畫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來。
久遠以前,有位國王名號大車,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訶薩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賞山野谷地,來到一處竹林。見一母虎新產七子,看似多日未進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說:「七隻幼虎纏身,母老虎無暇覓食,最後餓壞了,一定是把幼虎給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憐啊!這些老虎勢必無法活命,我有什麼能力幫助它們呢?」
小太子摩訶薩埵不發一言,深思我這身體千百劫來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實利益,今日為救老虎,何不能舍棄呢?此身之大用,在於能行大善業、於生死輪回中作大慈航。若舍離這些,此身不過一具軀殼罷了。我應舍對身體的執著,以求無上究竟涅槃,離悲憂無常苦惱,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眾生無量法樂。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願力又增強其信念。但顧慮兩位皇兄,故請其先行回宮。
於是摩訶薩埵太子來到虎穴,脫去衣裳,掛於竹枝,然後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餓極耗弱,無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見狀,就以干竹枝刺頸出血,捨身飼虎。一時感得大地六大震動,如風激水,涌沒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眾華,繽紛墜遍竹林。虛空一切天人,皆共贊嘆。這時餓虎舐血啖肉皆盡,唯留余骨。
國王皇後身處宮中,忽夢不祥。這時驚聞宮女稟報,小太子外出歷久未歸。國王派員四處尋找,最後得報王子捨身之事。國王皇後悲不自勝,一起前往王子捨身之地,唯見遺骨四處交橫,母後傷心欲絕,如魚處陸、若牛失犢,情何以堪。國王諭令左右收拾薩埵太子遺骨舍利,啟建寶塔供養。菩薩捨身飼虎的聖地,就在尼泊爾一帶,至今仍為佛教徒所朝聖供養。此亦為許多佛教石窟壁畫之題材。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五百強盜成佛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畫展現了五百「強盜」成佛的景象,從前,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斗,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發、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蔥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著。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嚎叫著。
凄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葯,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說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佛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後,當年的五百強盜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敦煌莫高窟的價值相關內容
#p#副標題#e#
敦煌莫高窟的價值
佛教價值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敦煌石窟佛教尊像中,菩薩的容貌姿態是最優美、最豐富、最動人的,菩薩像展示了東方女性美的魅力,她的塑像被世人稱為「東方維納斯」,她的畫像被世人稱為「東方聖母」。
敦煌石窟中,幾乎窟窟都有說法圖,經變畫。這些說法圖和經變畫中都繪有各式各樣的菩薩,有的洞窟中四壁都繪小菩薩,還有許多單幅的菩薩畫像。敦煌石窟中有上千幅的說法圖和經變畫,僅經變畫中的菩薩像,就會數在萬計,是世界上保存菩薩畫像最多的佛教石窟。
藝術價值
敦煌藝術是歷代畫家們創意性的傑作。在壁畫當中,沒有完全相同的東西,即使是描繪同樣經變內容的藝術作品,畫家們也是根據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
社會價值
敦煌藝術在社會價值方面也有充分體現。首先,壁畫中以描寫人物為主,因此,其中有大量的服飾及紡織物的圖形,不但歷史風格各異,而且有許多少數民族和國外的服飾紋樣。這充分體現敦煌這顆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昔日的輝煌,這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服飾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在敦煌壁畫中,還表現了歷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如: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商貿;軍事和體育方面的珍貴畫面和史料;也是中國古代生活的寫照;中國古代科技史的記錄等等。另外,敦煌也可以說是一座民俗史博物館。1000年間的中國古代民俗概貌活現於壁畫之上,不僅包括現今已看不到的事象,還包括流傳到今天的民俗民風。由於紙絹繪畫作品不易保存,宋代以前的民俗畫真跡已絕無僅有,敦煌壁畫堪稱珍貴記錄。
石窟的規模
在莫高窟第323窟發現的唐代聖唇元年(公元698年)李克讓修復莫高窟佛龕時所寫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當中記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歷史和緣由;
據稱在苻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兩位僧侶樂尊和法良行經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身,立即四齣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
數量:
自此,這一千多年間便不斷有人在敦煌開鑿石窟,據一些古書記載,石窟數量達千餘個,至今在敦煌地區的石窟區,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等。單是現存在莫高窟的就有700多個,隨著日後考古工作的發掘,數字將不斷增加;在這些洞窟中,只是對留有壁畫或塑像的洞窟安排編號,目前就已有492個。
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保存著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紇、西夏、元、清、民國等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若把這些壁畫以一平方米橫向排列,長度可達45公里,是一座博大精美、無可比擬的歷史畫廊,所以人們喜歡把莫高窟比作'牆壁上的圖書館'。在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還保存著歷代彩塑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以及唐、宋、清、民國等時期的木構建築10餘座。另外,莫高窟曾於1900年發現藏經洞,保存了4至11世紀的佛教經典、經濟文書、文學、科技、史地資料以及帛畫、紙畫、織染刺綉等文物五萬餘件。
最大面積的敦煌洞窟:是莫高窟第61窟,橫約13米。
最高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96窟,足有9層樓之高,裡面的彌勒佛像高33米,外建的九層樓更成為莫高窟最大建築,也是莫高窟的標志。
最小的敦煌石窟:是莫高窟第37窟,小得連人也不能進入。
敦煌石窟的繪畫總面積單計莫高窟的便有45000平方米,若把它比作縱高1米的一幅畫來計算,橫長足有45公里之多,這種規模使敦煌石窟堪稱世上最長最大的畫廊。

閱讀全文

與莫高窟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