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延邊朝鮮族有什麼感人的故事和人物
呵呵,如果沒有看錯的話,應該是《黃海》(又名:追擊者2/黃海殺機)把中國描寫的很破很黑暗主人公金久南是一個延吉的計程車司機,他去韓國本來就是帶著殺人的任務去的,是為了還媳婦出國所借的6萬元錢。應該不是真人真事改的【大體情節概括】首先這是一部2010年韓國的犯罪電影,民族為朝鮮族(中國)、朝鮮族(韓國)。講述了中國延邊朝鮮族黑幫滅了韓國首爾黑幫同時也使自身滅亡的故事[大體就是如此。]貫穿整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久南,是中國朝鮮族,也是我們的同胞。為了尋找妻子和還債,被僱傭去韓國殺人,最後死在了船上被丟在海中。【電影人物解析】>>>最強悍的男人——————綿正鶴。他是中國延吉市朝鮮族自治區的朝鮮族。1人殺掉12個韓國黑幫輕而易舉!朝鮮族強悍的男人!>>>最機智的男人——————金久南。他是中國延吉市朝鮮族自治區的朝鮮族。1人耍了20多個韓國警察,並讓韓國警車連撞5輛以上!>>>最倒霉的男人——————教授金。他是首爾的資產階級,也是首爾的黑幫老大的弟弟。本來金久南要殺他,但卻被別人提前殺了!>>>最無能的男人——————金社長。他是首爾的資產階級,也是首爾的黑幫老大。他懦弱,不會打人,最後被彪悍的綿正鶴殺死了!【電影中可笑的地方】雖然說中國的朝鮮族自治區屬於延邊城市,經濟並不發達。但導演刻意用延吉市最破爛的街景作為對中國城市的印象,這一點等同於醜化中國!同時將80年代初期的布局呈現出來,對於不了解中國的韓國觀眾,會誤以為中國很落後,尤其是那些地下賭場的場景和街道的景象,和現在的延吉市是差若天淵的!而與之成為鮮明對比的就是首爾的整齊和干凈,以及高樓大廈。這里導演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他將中國的一個民族自治區中的小城市和他們韓國的首都相比,這一點可以看出,韓國人的首都也只能和我們的小城市比一比才能凸顯出他們的發達。而電影中韓國人歧視朝鮮族也是屢見不鮮。朝鮮族在韓國成為下等人,做勞工,不被公平對待也是常有的事情,尤其在黑幫打那些抓來的朝鮮人的那一幕就可看到。【總結】這個電影民族特性很強。情節基本屬於中國朝鮮族同胞耍了韓國警方,滅了韓國黑社會的普通情節,沒有任何亮點。如果一定要說亮點,那就是金久南竟然在20多個警察,5、6輛警車的追捕下讓他們自相撞毀,在50名以上的警察帶著警犬搜山都沒有抓住。這就是亮點。凸顯了韓國警察的無能。總之,是一般般的電影,帶有明顯的醜化中國。如果有了有色眼鏡,那它就永遠不能成為好電影。
❷ 請簡述朝鮮族歷史
在數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萬年,公元前1000年開始從中國傳入青銅製造技術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由中國傳入冶鐵技術進入鐵器時代。
最早有文字記錄的是箕子朝鮮,中國先秦時代東北地方政權;
衛氏朝鮮,中國漢代地方政權。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統一其舊域後
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後被高句麗所滅。
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唐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6年,由於出現反抗以及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在935年被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
❸ 朝鮮族的起源
朝鮮族在中國是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亦是中國第14大民族。中國現代朝鮮族大多是19世紀後遷入中國的朝鮮族人的後裔。吉林、黑龍江、遼寧以及內蒙等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城市是現代朝鮮族聚居地,開放的沿海城市也是朝鮮族活躍地區。
朝鮮族的起源是公元前11世紀,原來居住在中國北方的一部分殷商族人開始遷徙到朝鮮半島,箕子東走應當是這一遷徙在史籍上的反映。
據中國史書記載,殷商末年著名的賢臣、紂王的叔父箕子,眼見紂王暴虐無道,屢番苦諫而失敗,反遭囚禁,直到周武王滅商之後才獲釋放。
箕子不忍殷商被滅,偷偷回到自己的封地,率數千族人向東逃到朝鮮半島。周武王封箕子為王,建都平壤,稱箕氏朝鮮。
箕子所率領東走的殷商遺民給大同江流域帶來了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同時也帶來中國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他們與當地的穢人相互結合,形成朝鮮半島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3)朝鮮族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朝鮮人的起源,在朝鮮半島還流行檀君開國的神話。檀君神話最早記載於13世紀的朝鮮文獻《三國遺事》中。
相傳在公元前2300多年的中國上古唐堯時期,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喜愛人間世界,帶3000仆從降臨於朝鮮半島的太白山頂神檀樹下,建立「神市」。
他率領風伯、雨神、雲師,還帶領教臣民懂得農耕、醫葯、木工、紡織、捕魚等360多種謀生之道和技藝的能工巧匠來到朝鮮半島。他制定各種法規、刑罰,進行賢明的治理。他的王國內有一頭熊和一隻老虎同住在一個洞穴中。
它們向桓雄祈求,希望能變成人。桓雄給了他們一把靈艾和20枚大蒜,告訴它們,如果它們吃了大蒜和艾蒿後,在百天內不見陽光,就能變成人。老虎因缺乏毅力而失敗了,熊經受住了考驗變成一個美女。熊女無人婚配,又在檀樹下祈求懷孕。
桓雄暫變成人與她婚配,生了兒子。這個孩子就是檀君王儉。檀君在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以平壤為都城建立了王國,定名為「朝鮮」。他後來隱居於阿斯達山,成了山神,一直活了1908歲。
朝鮮人至今仍在開天節紀念檀君,並一度實行檀君紀年,可見這種關於朝鮮民族起源的傳說非常深入人心。
後來的檀君教、大倧教都是崇拜檀君的宗教。在現代檀君廟里,有很多虔誠的信徒向檀君神像頂禮膜拜。歷史上的朝鮮半島曾先後有過許多民族定居,發生過一系列民族融合,最終才形成今天的朝鮮民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朝鮮族
❹ 朝鮮族的民族歷史
史前時期
考古研究發現,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一般觀點認為朝鮮民族是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而衍變而來。
檀君朝鮮
傳說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神話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中。
辰國
辰國被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中央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辰國之王。
箕子朝鮮
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朝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朝鮮《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衛滿朝鮮
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前三國時期
這一時期鐵器被廣泛生產和運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主要分布著扶余、高句麗、沃沮、東濊等部落國家。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其中的真番、臨屯二郡很快被撤消,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後又吞並樂浪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三韓聯盟。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
三國時期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
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里,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
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
統一新羅時期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立[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高麗王朝時期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993年,高麗契丹戰爭後高麗按協議與宋朝斷交,並獲得鴨綠江以東故地。並在以後兩次戰爭中擊退契丹的入侵。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高麗蒙古戰爭,高麗國王逃至江華島;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蒙古則答應撤軍。元朝建立後,不肯降元的三別抄繼續發動抗元戰爭;1273年,元軍佔領濟州島,高麗蒙古戰爭結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時期
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
朝鮮王朝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的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史稱「壬辰倭亂」,中國稱「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朝鮮國王投降,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
1863年,朝鮮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朝鮮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朝鮮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成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即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內亂,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次為借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陽,強迫朝鮮簽定《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平息內亂。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以後朝鮮停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
1895年4月,清朝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獨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在俄國支持下,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李氏朝鮮改國號為「韓」。
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朝鮮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訂《乙巳保護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910年8月,日本迫使大韓帝國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大韓帝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朝鮮純宗。
1919年3月1日,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語,朝鮮半島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生在漢城(首爾)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喚起人民的反抗意識,民眾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合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
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從1932年起,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現代
1945年2月,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共同託管;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鮮半島獲得解放,美國和蘇聯隨即改變計劃,商定以北緯38°為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三八線)同時,蘇聯、美國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南半部,朝鮮半島從此處於分裂狀態。。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朝鮮半島南部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朝鮮半島北部於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48年10月,蘇聯把朝鮮半島北半部的行政權移交給朝鮮政府,同年12月25日,蘇軍全部撤離朝鮮。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韓國軍隊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面臨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在這時,朝鮮領導人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同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幫助朝鮮作戰。
經過反復的拉鋸戰以後,1953年7月27日,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雙方最終決定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軍隊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以監察朝韓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10月1日,美國和韓國共同簽署了《韓美共同防禦條約》,根據這一條約,美國長期在韓國駐軍至今,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
❺ 朝鮮族的風俗,文化和歷史
朝鮮族
chaoxian zu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1923842人。
民族概況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吉、遼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文。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朝鮮族人口數為1923842。
中國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3省的朝鮮人。他們定居下來以後,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一個民族。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有一部分中國朝鮮族的祖先早在明末清初即已定居在東北境內。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壓迫,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椎,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清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
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不堪忍受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朝鮮族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06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朝鮮聚居區以後,朝鮮族人民便開始了抗日活動,從自發的到有組織抗日活動層出不窮。1927年10月,在朝鮮地區開始建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朝、漢聯合抗日游擊隊在各地建立起來。在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中朝鮮族占絕大多數,第一、七軍中朝鮮族戰士也約佔半數。1938年秋,有8名漢族、朝鮮族女游擊隊員在強大敵人面前,射完最後一顆子彈,砸碎武器,縱身跳入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光榮犧牲,譜寫了著名的「八女投江」的悲壯抗日詩篇。數以萬計的朝鮮族戰士在抗日戰場上捐軀。在解放戰爭時期,僅延邊參軍的朝鮮族就達5萬人。朝鮮戰爭爆發後,大批朝鮮族青壯年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鄰國同胞並肩戰斗,為朝鮮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社會經濟
朝鮮族聚居的地區,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是我國主要林區之一。在長白山下,朝鮮族人民開拓了這塊富饒的疆土。朝鮮族在東北邊疆開發荒地初期,糧食缺乏,以野果、野菜充飢;住的是極簡陋的茅草屋;用的是木犁,沒有耕畜便靠人力墾拓。到1881年在延邊地區先後墾拓的土地達5300多公頃。1884年在朝鮮族專墾地區開墾的土地已達12000多公頃。長期以來,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部分人從事林、副業。19世紀70年代,他們在吉林省通化縣大甸子等地,試種水稻獲得成功,後相繼在臨江、懷仁、興京、柳河、海龍等地和延邊部分地區擴種。1906年朝鮮族農民在和龍縣勇智鄉大教洞開掘渠道,引水灌溉,使稻穀產量提高,從此延邊地區的稻田面積逐年增加,成為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水稻產區。用此地水稻加工的米白而油性大,營養豐富,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但少數持有特殊權勢的滿族、漢族「佔山戶」用各種手段強占農民用血汗開拓的大片土地,使農民變成自己的佃戶或僱工。同時,在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朝鮮族地區處在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並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租佃關系有「活租」和「定租」兩種。「活租」租率達50%。此外,還有各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民國時,僅延邊地區地方官府徵收的稅目就有30種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朝鮮族地區先後解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1946年進行了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朝鮮族人民在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2年9月3日成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雜居在各地的朝鮮族也先後建立了幾十個民族鄉。
為了充分利用朝鮮族聚居區的地上地下資源,發展民族經濟,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事業蓬勃發展起來。延邊州已擁有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紡織、橡膠、化肥、造紙、印刷、食品、陶瓷、制葯等工礦企業,工業體系初具規模,成為我國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基地之一。工業總產值逐年增加。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延邊是中國北方的水稻之鄉,其品種優良,氣候條件好,他們積極引進科學技術.使水稻連年增產。水果品種齊全,以聞名全國的蘋果梨為大宗。烤煙產量也很可觀,是我國的主要烤煙產區之一。人參、鹿茸也是該地區傳統產品,久負盛名。延邊自治州內有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縣縣通火車。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延邊在對外開放方面得地勢之利。琿春經濟特區已經國務院批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經濟增長具有強勁之勢。
文化藝術
朝鮮族人民具有悠久而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尤其是能歌善舞,節日或勞動之餘,都喜歡用歌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歡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會」。伽椰琴彈唱、頂水舞、扇子舞、長鼓舞、農樂舞等都是受人喜愛的傳統歌舞節目。朝鮮族舞蹈優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裊娜,如仙鶴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剛勁跌岩,活潑瀟灑,反映了明朗激昂與細膩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朝鮮族歌曲具有旋律流暢、婉轉、明朗的特點。著名的歌曲有大合唱《長白之歌》、獨唱《閨女之歌》等,著名的民歌有《桔梗謠》、《阿里朗》、《諾多爾江邊》等,人人會唱。
朝鮮族的體育活動也有特點。摔跤是他們的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從鄉到村一般都有自己的足球隊,一般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即組織踢足球。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女子足球隊。每逢節、假日,常舉辦以足球為中心的多種體育比賽。由於足球運動普及,延邊已成為全國聞名的「足球之鄉」。盪鞦韆和跳板是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朝鮮族人民特別重視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就興辦了不少學校。有「寧肯啃樹皮,也要讓兒女上學」的好傳統。解放後,各地紛紛建立「家長會」、「董事會」等民間辦學組織,自籌資金、材料,辦起了幾百所中小學。早在1949年在延吉就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少數民族綜合大學——延邊大學。後來陸續創辦了延邊醫學院、延邊農學院、延邊教育學校等高等院校和延邊藝術學校等十幾所中等專業學校和1000多所中小學校。各級教育網已經形成。各類院校已造就出的一代代朝鮮族的高、中級知識分子,遍布中央、省和朝鮮族地區的各條戰線。在延邊地區還建立了各種成人教育學校。農業、林業、文、史、教育等各種科研團體,為延邊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朝鮮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按照傳統習慣,近親、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習俗。父子關系是一切人倫關系的基礎。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多數地區居民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的則實行火葬。
朝鮮族比較喜愛素白服裝。婦女服裝為短衣長裙,叫「則高利」和「契瑪」。男子服裝為短上衣,外加坎肩,褲腿寬大。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漬(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愛吃打糕、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現在不少人學習漢族烹飪技術。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內房屋的建築面向東南、南和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室內有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近年來家庭中的陳設日漸講究。朝鮮族人民非常講究禮節,注重衛生,尤忌隨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潔。
朝鮮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清明上墳添土,中秋除草,並進行祭祀,以示對故人的哀思。此外還有3個家庭節日,即:嬰兒誕生一周年,「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後兩個喜慶日,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壽、祝福。
朝鮮族信仰宗教的人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佛教在朝鮮族中有悠久的歷史,佛教的某些禮儀和習俗早已滲透於朝鮮族人民生活之中,成為民族風俗。但是,現在佛教在朝鮮族中影響不多。近年來,因為受到韓國的影響,在我國朝鮮族中,信仰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但朝鮮族沒有全民性的統一宗教。
朝鮮族文化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娛樂
朝鮮族人民非常熱愛體育運動。摔跤是他們古老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踢足球更是男子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延邊素有「足球之鄉」的美稱。盪鞦韆和跳板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愛的娛樂和體育活動。
跳板:朝鮮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朝鮮族聚居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節舉行。參加者多為女子,比賽進行時以2—4人為一組,分別站在一塊長約5米的蹺蹺板兩端,它有「抽線」和「表演」兩種。「抽線」在蹺蹺板兩端各置一團線,抽出線頭系於比賽者的腳踝上,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比賽者彈跳時所抽出的線的長度、高度,來判定勝負。「表演」則有自選動作和規定動作兩種,主要根據比賽者的跳動動作難度和姿勢進行評分。
盪鞦韆:也叫「打鞦韆」,是朝鮮族傳統體育項目,尤其受到婦女們的喜愛,並經常進行該項目的比賽。比賽時評定優勝者有幾種方法:一種是以鞦韆架前方高樹上的樹葉或花朵為目標,用腳碰著或咬掉樹葉(花朵)者為勝;一種是在踏板底下掛一根長繩,測量鞦韆盪起的高度,高者為勝;還有一種是在鞦韆架前方豎兩根樹桿,桿上橫拉一根系有鈴鐺的繩子,盪鞦韆者以碰鈴次數多少決定勝負。
摔跤:素有「摔跤之鄉」之稱的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摔跤歷史。每逢端午節或中秋節,四方摔跤手雲集,爭奪錦標,人們常選一頭肥壯的黃牛作為獎品給優勝者。比賽時,雙方穿上特製的服裝,右腿上扎一束白色的帶子,各自將左手套進對方的帶里,右手抓住對方的腰帶,裁判一聲令下,雙方同時立起,比高低,經過多局較量,獲勝者牽著黃牛在鑼鼓聲中繞場一周。
鐵連極:朝鮮族武術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武術套路以器械為主,其中「鐵連極」為著名器械。鐵連極類似我國傳統武術的大梢子。在一根齊肩高的棍端,有一圓環,環上套連著三根並列成放射狀的短節,長度尺余,舞動起來雙手握棍,風格勇猛,控制范圍大,有砸、掄、掃、纏、蓋、架、格等技法,配合多種身形,異常精彩。
頂瓮競走:朝鮮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常在勞動之餘舉行,參加者均為女子。比賽開始前,參加者先頭頂一盛有10斤水的瓦瓮,站在出發線上,裁判員發令後,即快步疾走,每次賽程為一百米或二百米。走時,以瓦瓮不倒,水不濺出和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
朝鮮族的服飾
朝鮮族人比較喜歡素白色服裝,以示清潔、干凈、樸素、大方,故朝鮮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稱,自稱「白衣同胞」。婦女穿短衣長裙,這也是朝鮮族婦女服裝的一大特色。短衣朝鮮語叫:「則高利」,是一種斜領、無扣用帶子打結、只遮蓋到胸部的衣服;長裙,朝鮮語也叫做「契瑪」,腰間有細褶,寬松飄逸。這種衣服大多用絲綢縫制而成,色彩鮮艷。朝鮮族男子一般穿素色短上衣,外加坎肩,下穿褲腿寬大的長褲,褲腳繫上絲帶。外出時多穿斜襟以布帶打結的長袍,現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鮮族的飲食
朝鮮族的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魚肉蛋奶製品和海鮮產品為輔,基本上以素食為主,同以吃葷的民族有明顯的區別。辣泡菜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菜。另外,打糕、 冷麵、大醬湯、辣椒和狗肉也是他們非常喜愛的。
打糕: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並稱引絕餅已稱為傳統食品之一。如今,凡逢佳節或紅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來招待親朋好友。顧名思義,打糕是打出來的。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或糜子;所灑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紅豆外,還可以用黃豆、綠豆、松子、栗子、紅棗、芝麻等。製作時,先將粘米淘凈蒸熟,放在打糕槽內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塊而成。吃的時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塊,蘸著糕面吃。
朝鮮冷麵:朝鮮族傳統食品之一。朝鮮冷麵的歷史很長。據日本史書記載,17世紀上半期,朝鮮僧天珍已將製作冷麵的方法傳到日本。朝鮮族人不僅在炎熱的夏天愛吃冷麵,即使在寒冬臘月里也喜歡坐在炕頭吃冷麵。特別是每年到農歷正月初四中午,朝鮮族有全家一起吃冷麵的習俗。據民間傳說這一天吃面條,可以「長命百歲」,故冷麵也稱做「長壽面」。冷麵的主要原料是蕎麥面、小麥面和澱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樹皮面和土豆澱粉製作。做法是在蕎麥面中加澱粉、水,和勻成面條,煮熟後用涼水冷卻,加香油、辣椒、泡菜、醬牛肉和牛肉湯製成,吃起來清涼爽口,味道鮮美。
耳明酒:喝「耳明酒」是朝鮮族的風俗。正月十五早晨,空腹喝耳明酒,以祝耳聰,此酒並非特製,凡是在正月十五早晨喝的酒,都叫「耳明酒」。
三伏與狗肉醬湯: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可是朝鮮族在三伏天卻有宰狗吃狗熱湯的習俗。這種醬湯別有風味,在三伏天吃狗肉醬湯可大補。朝鮮族大多數人愛吃狗肉。然而在節日,或辦紅白喜事時是絕對不準吃狗肉的。這是一種習俗,也是一種禮節。
五穀飯:朝鮮族吃五穀飯由來已久。新羅國時;把正月十五這天叫做「烏忌之日」,用五穀飯祭掃烏鴉。每逢正月十五,農民用江米、大黃米、小米、高粱米、小豆做成五穀飯吃。還拿一些放到牛槽中,看牛先吃哪一種,便表示哪種糧食這一年能獲豐收。這種風俗,至今還在民間流傳。
米酒:朝鮮族愛喝的一種飲料。米酒是他們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來訪,主人總要端上來一碗自家釀制的米酒。這種酒比黃酒的色稍白一點,而且還略帶甜味。這種米酒後勁十足。長輩一起喝酒時,要把頭移到旁邊去喝,切不可面對著長輩舉杯飲酒,否則就是對長輩的不尊重。
辣白菜:朝鮮族最愛吃的傳統食品之一。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後,他們就開始製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慾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倍受歡迎,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朝鮮族的居住
朝鮮族的村落,多位於山坡下的平地上。在鄉下常見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兩種形式。村內房屋的建築多面向南或東南、西南,有瓦房與草房,房牆外多刷白色。屋頂多四個斜面構成,主室上蓋為大「人」字形,兩翼斜坡較小,用穀草或灰瓦片覆蓋。每套房屋正面開一扇或四扇門,同時開窗。後面一般亦設門和窗。房內一般分寢室、客室、廚房和倉庫等。有的在正房蓋廂房,作為住房和倉庫。室內用土磚或平埋的片石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離地60—70厘米,外有台階。
朝鮮族的婚戀
婚姻方面,朝鮮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按傳統習俗,近親、同宗、同姓不得通婚。「男主外,女主內」是一種普遍的習俗。解放前,婚姻都由父母包辦,早婚較普遍,也有招婿、童養媳等現象。朝鮮族婚俗從說媒到結婚要經過六次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和「迎請」。「納采」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提親時送的禮物。「問名」禮是占卜新娘將來的運氣好壞而打聽其母姓名的禮儀。「納吉」禮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通知吉日。 「納幣」禮是新郎家給新娘有送的青緞、紅緞等財禮,「請期」禮是新郎家把選定的婚期以書面形式送到新娘家徵求意見,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娘家則根據姑娘的具體情況回復。「迎親」禮,即新郎迎接新娘,也最為隆重。朝鮮族婚禮的儀式很復雜,在延邊,婚禮一般分兩段進行:先在新娘家舉行,後在新郎家舉行。在新娘家舉行謂之「新郎婚禮」,在新郎家舉行謂之「新娘婚禮」。新郎婚禮一般要按奠雁禮、交拜禮、房合禮、席宴禮等順序進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後,便獨自回家,隨後新娘等待選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樣搭起醮禮廳,為新娘擺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認,施禮,被請去招待,至此,婚禮才告結束。朝鮮族結婚後一般都不離婚,他們在婚禮中舉行獻木雁的儀式,象徵夫妻白頭到老的願望。
朝鮮族的喪葬
朝鮮族多實行土葬,有的地區也實行火葬。朝鮮族老人死後,親人三天內不準洗臉、理發,也不準吃干飯,而且必須穿孝。親友來弔唁,首先在遺體前三叩首,再同死者親屬相互二叩首。舉行埋葬一定要在單日。入殮時要給死者穿新衣,原來的衣服則燒掉。三天後埋葬。埋葬前要請風水先生選墓地,墓地多選在山坡的陽面,頭朝山頂腳朝下。埋葬後,墳前置供品,叩首。以後要連續祀三天,飯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雲」,第二天叫「拜雲」,第三天帶供品到墳地叫「三雲」。以後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節等都要祭祀。
朝鮮族的節日
朝鮮族的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一年主要的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等。
朝鮮族春節: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的節日生活豐富多彩。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簫的樂曲聲,將人們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等,競賽場上,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有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著他的兒孫健康、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樓」,隨著長鼓、洞簫、嗩吶樂曲聲載歌載舞直到盡興。
上元節:朝鮮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這天,朝鮮放要先到祖墳送燈,然後在堂內烯「屬」燈,院內掛天燈、院門兩旁掛壁燈,還要到河裡放燈船。這一天還要吃葯飯、五穀飯,喝聰耳酒。葯飯以江米、蜂密為基本原料。摻大棗、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葯飯原料較貴,不易湊齊,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黃米、糯米、飯豆五種做的「五合飯」代替。以盼望當年五穀豐收。上元節有許多游戲,過去有火炬戰、車戰、拔河等。火炬戰,即賽火,看誰的火炬最亮,燃的時間最長。車戰,是比誰的車結實。所有娛樂活動,全村人都來參加。圍觀者敲鼓助威,熱鬧異常。取勝者唱歌、跳舞,歡慶勝利。晚上,大家舉著火炬上東山高處迎圓月,誰當年有福,誰就能望見初升圓月,迎月之後,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橋。踏橋,也叫跺橋。朝語中「橋」和「腿」兩詞同音,跟橋意為練腿。踏橋時,每人要在橋上往返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共次數必須與自己的歲數相等,以求祈福禳災。
嬰兒生日節:即嬰兒周歲生日節。在朝鮮族的人生儀禮中,嬰兒的一周歲紀念日最受重視。嬰兒一周歲紀念日的慶祝活動也非常隆重。嬰兒生日到來之際,嬰兒的媽媽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給孩子穿上一套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然後把孩子抱到已准備好的生日桌前,讓嬰兒「過目」專門為他擺設的「涉獵物」。桌子上會擺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筆、書、小槍等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客人到齊後,嬰兒的媽媽就叫孩子從桌子上五花八門的東西中隨便拿自己喜歡的中意之物。當孩子伸手從桌子上拿一樣東西時,客人們就歡騰起來,說一些使祝興的話。這個過程人們叫做嬰兒受生日席桌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有老人給孩子脖子套上一團素白色線的習俗,以示希望孩子象雪白的線團那樣做一個潔白的人,能像長長的線那樣命長延壽。
洗頭節:陰歷六月十五日是朝鮮族的洗頭節。這一天被視為黃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邊洗頭,傳說用向東流的溪水洗頭是很吉利的。晚上,人們還要在家裡舉行洗頭宴,唱洗頭歌,然後全家老少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回婚節: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周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六一節:「六一」節是國際兒童節,但在延邊已演化成新的全民節日。在延邊,人們把「六一」兒童節活動當成一項重大的愛幼活動。「六一」這一天,往往萬人空巷,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湧向公園進行游園活動。
朝鮮族的風俗
禮儀:朝鮮族講究夫慈子孝,長子贍養父母,人們非常鄙視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朝鮮族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相見也用敬語。吃飯時長輩動筷子後其餘的人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里,若放在桌上則表示已吃完。與長者同路時,年輕人須走在後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須向老者說明原委。
花甲宴席:朝鮮族每個家庭都很重視老人的花甲壽辰。父母誕辰60周年那天,子女們要為老人舉辦「花甲宴」(也叫花甲禮)。花甲宴上,子女親戚歡聚一趟,老兩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裝的子女按輩分長幼為序排開坐下。祝壽開始,從長子夫婦起,到孫子止,依次斟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謝老人的辛苦操勞及養育之恩。禮畢後子女盛情款待親朋好友。
參考資料:http://www.china.org.cn/ch-shaoshu/index6.htm
❻ 朝鮮族的歷史人物
1.箕子
朝鮮傳說在公元前12世紀,中國商朝的遺臣箕子帶領部份商朝遺民在檀君回朝鮮的北方建答立了箕子朝鮮。
2.衛滿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西漢的燕王盧綰北走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
❼ 延邊朝鮮族的歷史
我就是延邊人啊!我來告訴你吧
朝鮮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其他地方,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及內地的一些城市也有分布。人口192.38萬人(2000年),吉林省有1145688人。
中國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三省的朝鮮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東北境內。自19世紀中葉起,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遷入,尤其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至延邊等地。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又有大批朝鮮人遷人中國東北各地。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系屬尚無定論;朝鮮文創於1444年,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
解放前,朝鮮族地區處於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並有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少數滿族、漢族「佔山戶」強占農民開拓的土地,致使農民淪為其佃戶和僱工。同時,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租佃關系有「活租」與「定租」,租率達50%。還有多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
朝鮮族擅長在寒冷地區種水稻。克服了圖門江、鴨綠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澤多和寒冷、無霜期短等困難,使水稻在我國東北生長。延邊已成為東北地區著名「水稻之鄉」,所產大米,色白如雪,油性大,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朝鮮族聚居地區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素稱「長白林海」,是我國重要林業基地。所產的人參、貂皮、鹿茸角被奉為東北「三寶」。密林中還棲息著東北虎、梅花鹿、灰鼠等珍貴動物。延邊黃牛是我國五大地方良種牛之一。
❽ 朝鮮族的來歷
朝鮮族是由相鄰的朝鮮半島陸續遷入、定居東北地區而逐漸形成的我國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鮮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我國華北、東北境內。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有更多的朝鮮人接連不斷地從朝鮮半島遷入,這是中國朝鮮族的主要來源。由於當時朝鮮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
特別是1869年前後朝鮮北部遭受了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飢寒交迫的朝鮮農民紛紛背井離鄉,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一帶開墾,同漢、滿等族人民雜居共處。
(8)朝鮮族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風俗習慣
朝鮮族的傳統服裝與其生活方式相吻合。朝鮮族居住以火炕為中心,平時男人盤腿而坐,而婦女坐相一般是雙膝著地的脆式,所以衣著多是寬松式。朝鮮族一般喜著白衣素服,顯示出喜愛清凈樸素的特性,故有「白衣民族」之稱。
朝鮮族風味小菜很有特點,以腌、拌為主要形式,尤其著名的是腌小菜,這是一年四季不可或缺的。朝鮮族很講究腌,各家為腌小菜都備有大小不同的壇缸,腌菜有白菜、蘿卜、纓菜、黃瓜、茄子、大頭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為有名。
傳統的朝鮮族住房很有特色,房屋一般建在沿山的平川地帶,房屋正面朝陽,依山傍水,保持樸素潔凈,盡量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婚姻是人生大事,作為締結良緣的婚禮受人重視是必然之事。習慣上,朝鮮族婚禮按「婚儀」、「納采」、「納幣」和「迎親」等程序進行。婚儀是父母通過媒人商議好子女婚事,納采為訂婚儀式,納幣是新郎家送彩禮以示對女方家許婚的謝意。
❾ 朝鮮族的起源
朝鮮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長期以來在朝鮮半島或是聚居或是與其他民族雜居。1677年,清朝為保護其民族發祥地,將包括長白山區在內的中國東北地區實施了封禁令,持續近200多年。不過,公元1700年之後一些不堪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自然災害的朝鮮人仍然攜家眷、牽牛馬而潛居中國東北謀生。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難,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日俄對東北的爭奪戰爭使搖搖欲墜的清廷意識到人煙稀少對東北邊疆防衛的巨大不利影響,於是正式徹底廢除了延續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使更多朝鮮人進入東北。
隨著日本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朝鮮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抗日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❿ 朝鮮族的歷史
朝鮮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吉林省其他地方,黑龍江、遼寧、內蒙古自治區及內地的一些城市也有分布。人口192.38萬人(2000年),吉林省有1145688人。
中國朝鮮族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三省的朝鮮人。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東北境內。自19世紀中葉起,陸續有較多的朝鮮人遷入,尤其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荒後,大批朝鮮人遷至延邊等地。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並朝鮮,又有大批朝鮮人遷人中國東北各地。
朝鮮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系屬尚無定論;朝鮮文創於1444年,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
解放前,朝鮮族地區處於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並有一些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少數滿族、漢族「佔山戶」強占農民開拓的土地,致使農民淪為其佃戶和僱工。同時,朝鮮族中,也分化出極少數地主。租佃關系有「活租」與「定租」,租率達50%。還有多種名目的超經濟剝削。
朝鮮族擅長在寒冷地區種水稻。克服了圖門江、鴨綠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澤多和寒冷、無霜期短等困難,使水稻在我國東北生長。延邊已成為東北地區著名「水稻之鄉」,所產大米,色白如雪,油性大,與京津的「小站稻」齊名於世。朝鮮族聚居地區有大面積原始森林,素稱「長白林海」,是我國重要林業基地。所產的人參、貂皮、鹿茸角被奉為東北「三寶」。密林中還棲息著東北虎、梅花鹿、灰鼠等珍貴動物。延邊黃牛是我國五大地方良種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