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代十國歷史雜亂,這一時期有哪些名人
張承業 康君立 鄭買嗣 王建 楊行密 朱溫 劉守光 楊師厚 敬翔
毋乙 馬殷 李茂貞 高季興 王衍回 王審知 徐溫答 鄭遨 李嗣源
劉隱 郭崇韜 孔謙 景進 豆盧革 馮道 孟知祥 李存瑁 朱友貞
魏仁浦 薛元賞 仇士良 范質 張全義 崔胤 錢鏐 任寰 王晏球
楊干貞 荊浩 安重誨 趙在禮 劉昫 錢元瓘 李昪 徐知誥 劉龑
石敬塘 晉高祖 安重榮 李守貞 景延廣 段思平 李昊 劉知遠 劉旻
後漢高祖 桑維翰 杜重威 慕容彥超 劉仁瞻 王峻 韓煕載 郭威 周太祖
石重貴 王朴 周行逢 鄭璠 張遇賢 李璟 南唐中主 孟昶 柴榮
周世宗 劉承鈞 錢俶 李筠 董源 徐煕 李煜 李後主 劉鋹
一定要採納哦!
B. 五代十國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樞密使郭威,投身行伍。他受後周世宗柴榮器重,於征伐南唐時屢建戰功。柴榮病重時,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後周恭帝即位後不久,趙匡胤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
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並回京逼迫恭帝禪位。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除此之外,還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謚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有詩作《詠初日》傳世。
2、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型大小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
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
在位短短的5年間,柴榮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歷法,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盡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
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徵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嘩眾取寵,只作作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採納了大臣王朴《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一大計,付諸實踐。
3、後周太祖郭威(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出仕後漢,累有大功,拜鄴都留守、樞密使。後漢隱帝劉承祐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處死郭威。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動兵變,向南攻破開封,推翻後漢。
次年,郭威建立後周,年號廣順。在位期間,崇尚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促進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趨向好轉。
顯德元年(954年),因病駕崩,時年五十一,謚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嵩陵。遺詔令養子柴榮即位。
郭威稱帝之後,馬上就著手治理國家,進行改革來增強國力。他從小經歷了很多苦難,對民間疾苦也有親身體會,所以首先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這方面郭威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罷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消營田務。
在早年朱溫征伐淮南時,朱溫將繳獲的上萬頭耕牛給百姓使用,然後向百姓收牛租,幾十年之後,到後周時仍然在收,當年的牛早就死了。郭威下令廢除這項既過時又累民的稅收。至於營田務,是唐末以後在中原地區設置的由戶部直接管理的農業生產機構,所屬的農民負擔很重。
郭威廢除營田務後,將原來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牛及其他農具都賜給他們永久使用。這項措施加上牛租的廢除,極大地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其間,有人建議將一些好的營田賣掉,就能得到數十萬緡錢來充實國庫,郭威卻說:「讓百姓得利,就像國家得利一樣,朕要這些錢干什麼?」此外他還下詔,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來加收百姓賦稅,原來普遍存在的正稅以外的雜稅一律廢除。
4、劉知遠(895—948年),即後漢高祖(947年―948年在位),河東太原人,沙陀族。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稱帝後改名為劉暠。
幼時不好嬉戲,個性厚重寡言。長大後,面有特象,為當時人所咋異。雄武過人,勇猛善戰,事後唐明宗及後晉高祖時頗得戰功。
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稱帝,復為天福十二年。其統治期間,各地割據成勢而朝廷難控,並且手下多貪婪之輩,因此形成弊政,一時斂賦成災。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病崩於萬歲殿,廟號高祖,謚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葬於睿陵,位於今禹州市西北三十公里的柏嘴山之陽。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進犯京師,俘虜了後晉少帝石重貴北去,後晉滅亡。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具辦漢族的禮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詔令改晉國為大遼國,大赦天下,稱年號為會同十年。
劉知遠遣牙將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詔令褒揚嘉獎,稱劉知遠為兒子,並賜給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禮法,貴重的大臣才能得到這種賞賜,就像按漢族禮儀賜給假節一樣。
王峻拿著木拐,契丹人望見他都紛紛到路邊避讓。王峻回來後,對劉知遠說契丹政治混亂,一定不能攻佔中原,於是便商議建國。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擊下退出後,天福十三年(948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稅,大赦天下,稱帝。
5、後晉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太原人,粟特族,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
年輕時朴實穩重,寡於言笑,喜讀兵書,重視李牧、周亞夫行事,隸屬於李克用義子李嗣源帳下。參與後梁朱溫與李克用、李存勖「梁晉爭霸」。沖鋒陷陣,戰功卓著。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拜河東節度使,封趙國公,賜號「扶天啟運中正功臣」,君臣相互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為後唐兵馬圍困於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稱帝滅亡後唐,定都汴梁,建立後晉。
天福七年(942年),憂郁成疾,病逝,時年五十一,廟號高祖,謚號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於顯陵(今河南宜陽縣)。
石敬瑭為了謀求自保,向遼太宗求救。表示願意稱臣於契丹,並答應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禮,而且在事成之後把雁門關以北十六州的土地獻與契丹。打敗唐軍後,接受耶律德光的冊封為晉帝,他信守前言,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當時石敬瑭45歲,耶律德光只有34歲。
C. 五代十國著名人物
1、李存勖
後唐庄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後唐開國皇帝,晉王李克用之子。
李存勖在唐末官至檢校司空,遙領晉州刺史,後襲父位為河東節度使、晉王。他驍勇善戰,長於謀略,在王位十五年,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使得晉國逐漸強盛,中興唐朝霸業。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史稱後唐,並於同年十二月滅亡後梁,盡取河南、山東等地,定都於洛陽。
李存勖在位期間,並岐國,滅前蜀,得鳳翔、漢中及兩川之地,震動南方割據諸國,「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
但他沉緬於聲色,治國乏術,用人無方,縱容皇後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疏忌殺戮功臣,橫征暴斂,又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死於興教門之變,時年四十二歲。在位三年,廟號庄宗,謚號光聖神閔孝皇帝,葬於雍陵。
2、王延羲
王延羲(?―944年),本名王延義,後改名王延羲、王曦(又作王羲),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
閩太祖王審知少子,閩嗣主王延翰和閩太宗王延鈞之弟,閩康宗王繼鵬的叔叔,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939年—944年在位。
王延羲於王繼鵬在位時任左僕射、同平章事,因王繼鵬猜忌宗室,遂裝瘋賣傻,因此被軟禁自宅。
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鶴軍使朱文進、連重遇反,迎王延羲進宮並殺王繼鵬,延羲遂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稱臣於後晉,但在國內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樣。
然而王延羲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猜忌宗族,比王繼鵬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有規勸,王延羲反而回信怒罵,並差人探聽王延政的隱私,二人因此結怨。
天福九年(944年),王延羲被朱文進、連重遇刺殺,謚號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廟號景宗。
3、朱溫
梁太祖朱溫(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時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參加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攻陷洛陽、長安等地,大大動搖了唐王朝的統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歸附唐軍王重榮、楊復光部,與李克用等聯合鎮壓黃巢軍。因鎮壓黃巢軍有功,被唐僖宗賜名「全忠」,任河南中行營招討副使。
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軍節度使,繼而又進封梁王。他以河南為中心,極力擴大勢力,逐漸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據勢力。
唐昭宗天復元年(901年),朱溫率軍進入關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遷洛陽,不久將昭宗殺死。
立昭宗兒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又稱昭宣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通過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稱帝,建國號梁,改年號為開平,史稱「後梁」。
乾化二年(912年),朱溫因繼立問題,被親子朱友珪弒殺。朱溫在位六年,卒年61歲,上謚號神武元聖孝皇帝,廟號太祖。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4、郭威
後周太祖郭威(904-954年),字文仲,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隆堯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王朝建立者(951—954年在位)。
身材魁梧,勇力過人。出仕後漢,累有大功,拜鄴都留守、樞密使。後漢隱帝劉承祐厭為大臣所制,派人前往鄴都處死郭威。
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發動兵變,向南攻破開封,推翻後漢。次年,郭威建立後周,年號廣順。在位期間,崇尚節儉、虛心納諫、改革弊政,促進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形勢趨向好轉。
顯德元年(954年),因病駕崩,時年五十一,謚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廟號太祖,葬於嵩陵。遺詔令養子柴榮即位。
5、柴榮
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型大小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
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
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
D. 歷史最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出現過那些名人
1、梁太祖朱溫
梁太祖朱溫(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開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五代時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碭山(今安徽碭山縣)人,唐僖宗賜名「朱全忠」,即位後改名朱晃。
2、楊行密
楊行密(852年-905年),原名行愍,字化源,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長豐)人。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史稱南吳太祖。楊行愍原為廬州牙將,中和三年(883年)拜廬州刺史,歸淮南節度使高駢。光啟二年(886年),因高駢要求,改名楊行密。
乾寧二年(895年),封弘農郡王。吳越王錢鏐派兵攻打楊行密,兵進蘇州。楊行密命周本御敵,卻作戰失利,失蘇州。楊行密經過充分准備,派李神福進攻錢鏐,於杭州大敗錢鏐軍隊並活捉其大將顧全武。經過長期混戰,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立足。天復二年(902年),進封吳王。
楊行密於江淮舉起割據大旗,遏止朱溫南進步伐,成功避免全國更大范圍動亂。其奠基之吳國,實現由藩鎮向王國的轉型,南方割據勢力與北方中原政權並存的局面得以實現,為南唐奠定基礎,開啟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先河,有「十國第一人」之譽。
3、李茂貞
李茂貞(856年-924年5月17日),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至五代時期藩鎮、軍閥,官至鳳翔、隴右節度使,封岐王。李茂貞初入鎮州博野軍,以軍功升任隊長,之後所屬軍隊擊敗了黃巢的部將尚讓,李茂貞以軍功遷神策軍指揮使,光啟二年(886年)。
李茂貞以護唐僖宗之功拜武定節度使,並改名李茂貞。光啟三年(887年),唐僖宗由鳳翔返回長安,遭遇藩鎮李昌符攔截,僖宗命李茂貞追擊,李茂貞不負僖宗所託將李昌符擊敗斬殺。李茂貞晉升為鳳翔、隴右節度使,大順元年(890年)封隴西郡王。
4、閩太祖王審知
閩太祖王審知(862年—925年12月30日),字信通,一字詳卿,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威武軍節度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出身貧苦,後在唐末民變期間,與兩位兄長一起加入王緒的農民軍,隨之轉戰福建。後王潮廢殺王緒,諸將便擁戴他為首領。
5、後梁末帝朱友貞
後梁末帝朱友貞(888年-923年),又名朱鍠、朱瑱,五代時期後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溫第三子 ,朱友珪異母弟。朱友貞是朱溫嫡子,初封均王,擔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朱友珪篡位後,被授為東京留守、開封府尹,與趙岩、袁象先、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
乾化三年(913年),禁軍兵變,誅殺朱友珪。朱友貞遂在東京稱帝。他在位期間,疏遠敬翔、李振等舊臣,重用趙岩、張漢傑等無能之輩,在梁晉爭霸戰爭中勝少敗多,接連喪失國土,以致國勢日衰。
E. 我想了解五代十國時著名歷史人物和事件
五代十國存在於公元年-公元960年期間。五代有時也稱為五代十國,一般認為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同時,在這五朝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和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重要時期。從出版史角度看,後唐長興三年(932)至後周廣順三年(953)刻成的九經,是中國第一部監本九經,宋人稱其為「舊監本」或「古京本」,是中國後世一切監本九經的祖本。這部九經,歷時近二十年,中經後唐、後漢、後周三朝更替,終於得以完成。這實在是個奇跡,它反映了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另外,孟蜀的母昭裔,不僅刊刻了《昭明文選》、《初學記》、《白氏六帖》諸書,而且還於廣政十四年(951),經營了「廣政石經」的刊刻。這個石經和以前的石經有一重要不同,那就是,它是連同注文一起刊刻的。宋八洪邁評價其「猶有正(貞)觀遺風」。此外,後晉的劉等,還撰成了《唐書》二百卷,這就是「二十四史」中的《舊唐書》。吳越的羅隱,是這一時期較有名的文學家,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今可見者,有《四庫全書》所收《羅昭諫集》八卷。西蜀的韋庄、歐陽炯,南唐的馮延巳、中主李景、後主李煜,都擅長寫詞,均有不少名作傳世,開宋詞鼎盛之先河。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是留傳至今的繪畫珍品,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五代十國年代表
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 後周
吳 南唐 吳越 楚 北漢
南漢 前蜀 後蜀 南平(荊南) 閩
F.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出現過哪些名人
唐末,籓鎮之禍,宦官之亂,黃巢起義,朋黨之爭令光輝燦爛的唐帝國終告崩潰。起而代之的是中國繼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的另一次大分裂時期。自唐末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國號為梁,建都於開封。朱梁以後,繼起的朝代,分別是唐、晉、漢、周,與梁合稱為五代。除五代外,當時中國南方境內還有許多其他的割據勢力,即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等十個王朝,統稱為十國。史稱五代十國,但實際的國卻不止十個。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勗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榷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榷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榷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郭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郭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國別
建都
開國帝王
原官爵
興亡
年數
亡於
五
代
後梁帝國
開封
朱溫(全忠)
梁王.宣武節度使
907-923
17
後唐
後唐帝國
洛陽
李存勗
晉王.河東節度使
923-936
14
後晉
後唐明宗
後晉帝國
開封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
936-946
11
遼
後漢帝國
開封
劉知遠
北平王.河東節度使
947-979
33
宋
後周帝國
開封
郭威
鄴都留守
951-960
10
宋
後周世宗
十一國
岐王國
鳳翔府
李茂貞
歧王,鳳翔節度使
907-924
18
後唐
南楚王國
長沙府
馬殷
楚王.武安節度使
907-951
45
南唐
吳越王國
杭州
錢鏐
吳越王.鎮海節度使
907-978
72
宋
前蜀帝國
成都
王建
蜀王.西川節度使
907-925
19
後唐
南吳王國
江都府
楊渭
吳王.淮南節度使
910-937
28
南唐
桀燕帝國
幽州
劉守光
燕王.盧龍節度使
911-913
3
後唐
南漢帝國
興王府
劉岩
南海王.清海節度使
917-971
55
宋
南平帝國
江陵府
高季興
南平王,荊南節度使
924-963
40
宋
閩帝國
長樂府
王延鈞
閩王,威武節度使
933-945
13
後唐
後蜀帝國
成都府
孟知祥
蜀王.西川節度使
934-965
32
宋
南唐帝國
江寧府
李升
齊王.鎮海節度使
937-975
39
宋
後主 李煜
G. 五代十國有哪幾人》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一共有20多個國家和割據政權,涉及到許多政治軍事人物。短短專的54年間,又有許多民屬間各界人物。
著名的有:李克用、朱溫(朱全忠)、李存勖、劉仁恭、劉守光、王鎔、李茂貞、王建、孟知祥、孟昶、高季興、馬殷、劉隱、錢謬、楊行密、李煜、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柴榮、柴宗訓、趙匡胤、趙匡義、韓熙載、。。。。。。。。
H. 五代十國風雲人物有那些,他們給歷史留下了什麼
五代十國啊 我想像
嗯 最有所作為的是後的郭威、柴榮,他們的作為奠定了後周的經內濟軍事基礎,奠定容了宋王朝一統天下的根基。
下面應該是錢鏐吧,天生的領袖,一己之力成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最終建立吳越國,值得稱道的是,吳越國是五代十國中歷史最長的,而且終其始末未遇戰亂,有人建議他填平西湖,可保錢氏五百年基業,他回答,老百姓需要西湖,我寧可不要這數百年基業,我想兩浙地區今天的繁榮便始自錢鏐吧。
要說風雲人物,南唐的李煜李後主怎麼也得說,他的詞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座高峰,意境深遠、思想厚重、感情真摯,而且從不用典。
趙匡胤:改變歷史的人物,東征西伐,締造了宋王朝,最後的贏家。
李存勖:也是一代英雄吧,寵幸伶人,生死國滅,怪癖皇帝。
耶律德光??最起碼人家入住過中原,奠定了日後宋王朝最難纏的死敵遼的地位>
剩下的就一蟹不如一蟹了,比起五胡十六國來五代十國似乎稍顯平淡。不是很亂的亂世.
I. 為什麼少見五代十國的英雄人物
五代的開國之君,都是前朝的藩鎮,靠軍事割據發展起來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仍,政權屢有更迭。在五個朝代中,後梁維持的時間最長,也只有十七年,其次後唐十四年,後晉十一年,而後漢僅僅四年,後周九年,都不足十年。其實,即使在一朝之內,其權位之爭亦超乎尋常。如後梁太祖朱溫登上皇位才五年,就被其次子朱友硅所殺。而朱友硅上台不久,又被其弟朱友貞所殺。再如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亦曾以兵奪權,未能成功,反丟了性命。明宗去世之後,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僅只一年,其位即被明宗的養子李從珂所奪。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
五代的第一個朝代是由朱全忠篡唐而建的朱梁王朝,改進了唐朝的一些政弊,後梁被世仇李存勖的後唐所滅。
後唐有比較開明的皇帝唐明宗李嗣源實施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使社會出現小康的局面,但他的後繼者卻被他的女婿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向北方的契丹人借兵所滅。
石敬瑭認比他年紀小的契丹帝為父,被契丹帝冊封為大晉皇帝,定都開封。但源源不絕的財富卻流入契丹人的國庫,以至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不甘如此,在大臣景延廣的建議下以向契丹稱「孫」不稱臣的借口,企圖改變對契丹的依付關系,但契丹人用揮兵南下滅後晉,虜石重貴來作為答案,並在開封建立大遼,耶律德光自立為帝。
後晉滅,但遼政權無力在中原立足,撤回北方,立李從益為中原之主,太原劉知遠殺死李從益,奪取中原,自立為帝,建立大漢帝國。
他的兒子劉承佑因殺大將郭威不成卻被郭威所代為大周,郭威和他的養子柴榮後周是五代中的明君,在他們的經營下,後周漸強,並逐步統一中國,但柴榮的繼承者是七歲的小孩,無力掌管天下,終大將趙匡胤在陳橋被手下黃袍加身,代周立宋。後來宋王朝在趙匡胤的經營下,終統一中國,結束五代時的大分裂。
這一段歷史,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即在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後唐、後晉、後漢的開國之君都是沙陀人。同時,北方的契丹人亦不斷強大,他們互相勾結利用,逐步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和軍事集團,為以後宋、遼、金對峙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埋下了深深的禍根。
相對於五代來說,十國的情況則要好得多。在這十國之中,除劉崇的北漢在北方(約今山西、陝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諸國皆在中國的南方,它們少受中原干戈的影響,政局相對穩定,政權維持的時間也遠比五代為長,如最短的前蜀亦有三十四年,是後梁的一倍,而最長的吳越,竟達八十五年之久。這對中國南方的開發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吳越,就曾於公元910年修築了捍海塘,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吳越走上了富裕之路。由於北方戰爭頻仍,不少中原人士移徙南方以避禍亂,他們帶來了北方的生產技術和科學文化,對南方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吳的開創者楊行密,在鎮壓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中被唐朝提升為淮南節度使。902年,唐昭宗封他為吳王,建都揚州。到楊溥在位時,丞相徐溫等立楊溥為天子,國號吳。
但此時,楊氏大權早已旁落。937年,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廢楊溥自立,國號唐,建都金陵,改姓名為李昪,史稱"南唐"。到後主李煜時,為北宋所滅。
唐壁州(四川導江)刺史王建,從894年開始,先後兼並西川、東川和漢中之地。後梁建立,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前蜀"。子王衍繼位,以奢侈荒淫、刻剝百姓著稱。925年,後唐庄宗派兵滅前蜀,用孟知祥(李克用侄女婿)為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
926年,孟知祥入成都,整頓吏治,減少苛稅,攻佔東川。934年,他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當年孟知祥死,子孟昶繼位,又攻取鳳州,疆域與前蜀相同。但孟昶和王衍一樣,刻剝慘毒,奢侈成性。965年為北宋所滅。
吳越的創建者錢鏐,在893年被唐昭宗任命為鎮海節度使。不久,因討越州軍閥董昌有功,升任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吳越王,都於杭州,擁有兩浙之地。這一地區戰爭很少,生產發達,經濟繁榮。錢氏政權五傳至錢俶,於978年降北宋。
唐末,馬殷割據湖南。907年,後梁封他為楚王,都於潭州(長沙)。927年,後唐又封其為楚國王。馬殷死,諸子爭立,政局混亂,951年被南唐攻滅。但南唐滅楚不久,楚將劉言又起兵擊敗了南唐軍,繼續據有湖南。以後劉言被其部下殺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權又先後統治湖南。963年為北宋所滅。
893年,王審知隨其兄王潮據福州,897年,繼王潮為威武軍節度使。909年,後梁封他為閩王,據有泉、汀等地。王審知死後,繼位的都是暴君,內亂不休,945年被南唐攻滅。
905年,劉隱為唐靜海軍節度使。907年,後梁封他為大彭郡王。隱弟劉龑繼位後,擴大了勢力范圍,於917年稱帝,國號越,建都廣州,次年改國號為漢,史"南漢"。南漢君主都極其奢侈,統治十分殘暴,境內階級矛盾非常尖銳,971年為北宋所滅。
907年,後梁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24年,後唐庄宗封他為南平王,都於江陵,僅有荊州一地,至唐明宗時才得歸、峽二州,是十國中最弱小的一國。963年亡於北宋。
北漢為後漢高祖弟劉崇所建。951年,郭威代漢。劉崇據河東之地,在太原稱帝,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北漢"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十分尖銳。979年亡於北宋。
J. 魏晉 南北朝 五代十國有哪些著名人物 及其故事
1、魏晉南北朝指的是三國曹丕建立魏國到隋朝統一這個時期,現在歷史上通常講三國兩晉南北朝。
①魏晉時期
魏是三國時期的曹魏,由漢丞相曹操打下基礎,曹丕篡漢建立。
司馬氏建立的西晉、東晉(這個時期北方正處在五胡亂華時期)
著名人物:魏晉時期有著名的「魏晉風度」傳頌,指的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其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賢」,即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故事: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氏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②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著名人物:拓跋珪,北魏開國皇帝。
故事:開創北魏,勵精圖治,參合陂之戰擊敗後燕,打敗袁紇部,滅西燕,擊破劉顯 ,攻滅劉衛辰,打敗高車三十餘部
2、五代十國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十國: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北漢等十個在中原周邊出現的十個割據政權。
著名人物(因為太多,列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
①朱溫:後梁太祖。五代十國後梁建立者。其父早死,他幼年隨母在蕭縣地主劉崇家當牧豬傭工。黃巢起義時,他前往投軍,轉戰南北,逐漸升任為大將。黃巢攻入長安後,他被任命為同州防禦使,奉命進攻河中,卻屢被擊敗。他多次請求黃巢派軍增援,不被理睬,隨即歸附唐朝。唐朝任命他為金吾大將軍、河中行營招討副使,並賜名全忠。天祐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 ,改名晃,建都開封,國號為「梁」。
②李煜:南唐後主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庄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