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找一則歷史故事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內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容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B. 幫我找個歷史故事
敢問一下這位兄台,是要那個類別的歷史故事?
堯舜讓位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音yáo)、舜(音shùn)和禹(音yǔ)。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
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很合適。」
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讙兜(音huāu dō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
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
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音gǔsǒu,就是瞎老頭兒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以,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准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您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乾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讓」(禪音shàn)。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C. 尋找一個歷史故事!拜託了!
太公釣魚來 說的是這樣一自個故事:商紂暴虐,周文王決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師傅之命,下界幫助文王。但姜子牙覺得自己半百之齡、又和文王沒有交情,很難獲得文王賞識。於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一河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鉤釣魚。大家知道,魚鉤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鉤 、不用魚餌,釣到了很多魚。文王見到了,覺得這是奇人,於是主動跟他交談,發現這真是個大有用之才,招入帳下。後來姜子牙幫助文王和他的兒子推翻商紂統治,建立了周朝。
D. 找10篇300字中國歷史故事
要有標題!
E. 尋找名人故事
韋編三絕
十一、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 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 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十二、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
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
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十三、斷齏畫粥 ( àn jī huà zhōu )
北宋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給後人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受到了人們的贊譽。可是他幼年卻很不幸,出身貧寒,無力上學,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間僧房中去讀書。
在寺廟讀書期間,他將自己關在屋內,足不出戶,手不釋卷,讀書通宵達旦。
由於家貧,生活得也十分艱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凍後,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吃二塊,晚上再吃二塊,沒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飯。生活如此艱苦,但他毫無怨言,專心於自己的讀書學習。
後來,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艱苦仍好學不輟,就回家告訴了父親。同學的父親聽說後,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貧窮處境,於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魚肉等好吃的東西,叫兒子帶給了范仲淹。
那個同學將做好的魚肉送給范仲淹,說:「這是我父親叫我送給你的,趕快趁熱吃吧!」
范仲淹回答說:「不!我怎麼能夠接受你的東西呢?還是帶回去吧!」
那個同學以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辭,連忙放下東西,就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同學又來到范仲淹的住所,發現上次給他送的好吃的東西絲毫未動,已經變壞了。就責備范仲淹說:「看,叫你吃你不吃,東西都變壞了,你為什麼不吃呢?」
范仲淹回答說:「並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經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餚,以後再過這種艱苦的生活就不習慣了,所以我就沒有吃。感謝你父親的一片好意。」
那個同學回家,將范仲淹的話如實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誇獎說:「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日後必定大有作為呀!」
范仲淹正是憑著「斷齏畫粥」這股苦讀的勁頭,最後終於成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
十四、愛迪至12歲時開始他艱苦的闖盪生涯,他作過火車上的報童,學會了發報技術,到過波士頓、紐約,一直到24歲時才有了自己的工廠和美滿幸福的家庭,愛迪生在1878年時宣布要發明一種光線柔和、價格便宜的安全電燈。為了找到合適的燈絲,愛迪生試驗過硼、釕、鉻、碳精以及各種金屬合金,共1600多種材料,歷時13個月,但是都沒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風,說愛迪生這次是「吃進了自己啃不動的東西」。一個曾經在愛迪生那裡工作過的物理學家稱這個試驗是「大海撈針」。但是,愛迪生不怕失敗,堅持試驗,下決心要從大海中撈起針來。功夫不負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時,愛迪生點亮了用碳化棉絲作燈絲的燈泡,他親自觀察和做記錄。這一次,燈泡明亮、穩定,1小時、2小時、3小時、……燈泡一直亮著。從19日、20日到21日,沒有一個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時,當點燃到第45個鍾頭的時候,愛迪生叫助手把電壓加高一點,燈泡更亮了。又過了幾分鍾,燈絲終於燒斷了。12月21日,紐約先驅論壇報用整版篇幅詳細報道了燈泡試驗成功的消息。愛迪生獲得了全部專利,人們公認白熾燈是由他發明的。1879年除夕,愛迪生把60個燈泡點亮了掛在門羅公園里,當時下著大雪,竟有3000多人頂著大雪來參觀。
十五、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裡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裡值錢的東西,然後再在葯店給父親買葯。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葯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裡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後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後的日子裡,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後到葯店去買葯,家裡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裡的事情,然後再到當鋪和葯店,之後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裡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每當他氣喘吁吁地准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後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里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朴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十七歲時從三味書屋畢業,十八歲那年考入免費的江南水師學堂;後來又公費到日本留學,學習西醫。1906年魯迅又放棄了醫學,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學校教過課,成為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魯迅是中國文壇的一位巨人,他的著作全部收入《魯迅全集》,被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廣泛地在世界上傳播。
郭沫若苦學二三事
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才學卓著的文豪。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他在文學藝術、歷史考古、古文字學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有重要建樹。與此同時,他勤奮苦學的精神也十分感人。
郭沫若在小學一年級讀書時,老師講歷史課--《十六國春秋》,其中有許多胡人的名字,跟外國人的名字一樣,非常難記,因而記人名便成為當時歷史課的一隻「攔路虎」。為了克服這個困難,一天,郭沫若約了一位要好的同學躲進一間陰暗的自修室里,兩人苦讀硬記,進行比賽,直到把整本歷史課本一字一句背得滾瓜爛熟才走出屋子。
在後來的日子裡,即使在年假期間,郭沫若都手不釋卷,天天苦讀。有一年年假期間,他把太史公司馬遷寫的《史記》,從頭到尾通讀了一遍,並一篇一篇地進行分析、校訂和評價,在旁邊寫下批註,連《伯夷列傳》里有一句被歷代注家解釋錯了的話,他都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並加以校正。對其中一些精闢言論和難得的資料,郭沫若視為珍貴財寶,不惜時間和精力整篇整段地用毛筆把它抄錄下來,放在案頭,隨時翻閱學習。
朱德求學
四川東北部,蜿蜒的嘉陵江東岸,有一個山城——儀隴。
1886年12月1日,朱德同志誕生在馬鞍場琳琅寨。朱家坐落在半山坳里的一處獨立家屋。
這是一個「客家」家庭,他們的祖先是從遙遠的廣東韶關遷移來的,在這里落戶已經是第八代了。
朱德同志從四五歲時,就幫助母親勞動,到八九歲就能挑能擔,能耕能種了,從學塾回家,母親總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他把書本一放,就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他上午讀書,下午種地,農忙時候,便整天跟著母親在地里勞動。
1892年,他剛剛上學,是跟一位姓鍾的先生讀書。1893年,他轉到丁先生那裡讀書,丁先生是榜上題過名的秀才,他的私塾就設在一個有高樓和花園的大院里。朱德同志勤勞聰慧,刻苦用功,在這里兩年,他讀了《詩經》等10幾本書。
到了9歲,朱德同志隨著伯父和幺叔,搬到相距六七里地的大灣去住了。
搬到大灣,朱德同志到席聘三先生家去讀書,席先生家離大灣有8里地,一天要來回跑四趟,響午回家肚子餓得咕咕叫,還得快跑,傍晚回來,怕天黑了,也得快跑。朱德同志說,「所以養成走路快的習慣。」
正當朱德同志開始長大成人的時候,他的心田得到席先生甘泉的澆灌,席聘三先生很有骨氣,很有朝氣,深通人情世故,他屹然立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里,是一個奇特而又卓越的人物。他的思想是開明的,他對歷史上有些稱王稱霸的英雄是持輕蔑態度的;他對當時的貪官污吏,更常常罵得狗血淋頭。他有著濃厚的民族意識,雖然學富五車,卻不肯報考,連一個秀才都不是,從20幾歲教書,到那時已是70多歲了,他是一個真正的白丁,卻是一個真正的好先生,朱德同志是年紀幼小的一個學生,他的聰穎才華,受到先生的贊賞。他在這兒聽講了《四書》、《五經》、《二十四史》。但一個好的教育家,他不僅僅將學問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與行為影響著學生,席聘三先生成為朱德同志新思想的啟蒙者。
席聘三先生不是封建堡壘的護衛者,他愛喝酒,酒後放言高論,他說
「人不做事業就沒有什麼用。」
「要能做事業才能救世界,不能救世界便沒有道路好走。」
「神仙不是人做的事情,那是沒有路走的人去做的。」
於是,尋找道路,成為朱德同志思考的問題了。他想:狀元是點不成的,這樣的文章,不知哪一年才點得上。他受「富國強兵」思想的影響,立志要去做一個軍人。
朱德同志對新文化感受力很強,他如飢似渴地研究科學,他靠自修,開始學數學。兩三年前他已是一個珠算能手,這種算賬清帳的本領,對於他學數學有很大的幫助,一直學到比例、開方。他都沒有怎麼覺得困難。更重要的是新思潮這一線光明,一旦沖破黑暗,他的心靈就像展開翅膀一樣飛翔了。他滋長著這樣一個思想:「既然有一個世界,去看看世界就好了。」
F. 尋找下面的歷史故事情節。。。謝謝
溫酒斬華雄
^^
袁紹和曹操開戰那是官渡之戰,華雄不是袁紹手下大將。
溫酒斬專華雄講的是十八屬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故事。在汜水關前,各路諸侯豪傑大戰華雄未果,袁術恐先鋒孫堅立下頭功不發糧草,以至孫文台兵敗汜水關,大將祖茂被華雄所斬,之後袁紹問誰人可斬了華雄,於是關羽主動請纓,但因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術的恥笑,說:「一個小小的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覺得他是英雄,說:「此人長相非凡,旁人焉知其為馬弓手?」於是遞給關羽溫酒一杯說:「將軍且飲了此杯以壯膽氣」,關羽卻道:「待我斬了華雄後再飲未遲!」於是拍刀上馬頃刻提了華雄首級回營,此時酒且尚溫!
G. 幫我找一篇歷史小故事
呆若木雞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斗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斗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斗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斗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斗雞訓練好了,那隻斗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斗雞!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H. 尋找一個歷史故事
其實這樣的故事很多,如始皇帝、漢武帝、唐明皇這幾位,都是雄才大略的主,回但在晚年的時候分別寵幸趙高答、江充、楊國忠等小人。被這些人的花言巧語和投其所好的做法所蒙蔽,將權柄輕易的授予了他們,結果趙高先是勾結李斯篡改聖旨賜死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立胡亥為二世,繼而指鹿為馬,大肆捕殺異己,只短短幾年就將大秦推上了不歸路。
江充一個地地道道的小人,只是抓住了武帝晚年昏聵不明的特點,勾結巫師羅織罪名,陷害衛太子,太子忍無可忍,先殺江充,後矯召發動兵馬自衛,結果兵敗自殺,此案牽連人數眾多,死了好幾萬人。最後武帝查明真相後,後悔不已,乃命夷江充三族。又作「思子宮」,於衛太子被害處作「歸來望思之台」(既望思台),以誌哀思。
楊國忠借其妹妹楊玉環被玄宗寵幸,而不斷加官進爵,但此人不學無術,只是一味的羅織罪名打擊異己,搞的大唐烏煙瘴氣,最終被胡人安祿山瞅准機會一舉造反,導致大唐的中落。
I. 想找一個歷史故事(世界史)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上千名日本侵略軍遭大批鱷魚襲擊並被吃掉的故事成為了戰爭奇聞。
位於孟加拉灣東岸緬甸的蘭里島以風景秀美而著稱。小島周圍水面波平如鏡。水中
到處矗立著數不清的莽莽蒼蒼的「山脊」。其實,這些「山脊」是鱷魚———這是一座著名的鱷魚島,島上長年棲居著數萬只鱷魚。它們藉助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特有的保護色,一直平靜地生存和繁衍。
1945年2月19日,太平洋戰爭已接近尾聲。在孟加拉灣海域巡邏的英國艦隊截擊了一支企圖從海上撤回日本的侵緬日軍船隊。仇人相遇,分外眼紅。海面上頓時硝煙彌漫。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戰。由於英軍艦隊實力遠勝日艦,不一會兒,日軍的幾艘護航炮艇就被擊沉了。裝載有1000多名日軍的兩艘運輸船不得已慌忙駛到蘭里島附近,並在那裡登陸,企圖將蘭里島作為陣地負隅頑抗以待援軍。英國艦隊跟蹤而來,對上島日軍實施猛烈炮擊,但島上日軍的頑強抵抗仍給英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許久未能結束戰斗。激戰到傍晚,英國艦隊司令官見一時很難消滅這股上島的日軍部隊,決定一邊對小島進行海上封鎖,一邊研究和制定第二天的作戰方案。各艦指揮官接到命令後也陸續地來到了旗艦上。
入夜,槍炮聲漸漸沉寂。疲憊的日軍七零八落地躺在地上。正當他們准備好好睡一覺再來應付第二天的戰斗時,突然,他們白天沒有注意到的那些鱷魚躥出水面,張開血盆大口向他們兇猛地撲過來。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當英日海軍白天激戰時,鱷魚都被嚇得藏入了水中。天黑以後,隨著潮水退去,一群群鱷魚都被岸上死傷士兵身上發出的血腥氣味吸引出來,這可是一頓美餐啊!已經疲憊不堪的日軍被突如其來的鱷魚的兇猛進攻驚呆了。他們雖然拚命用機槍、步槍向鱷魚射擊,但還是招架不住鱷魚群的輪番攻擊。頃刻間,慘叫哀號之聲響徹整個海島。
這時,在島外,英軍旗艦上的軍官們正在討論作戰計劃。突然,艦上哨兵急匆匆地跑來報告說,島上日軍突然傳來激烈的槍聲和亂哄哄的喊叫聲,估計可能是與其他部隊發生了戰斗。這個情況讓英軍非常困惑。司令官詢問值班軍官有沒有其他部隊同英軍聯系。值班軍官回答說沒有。怎麼辦?司令官稍加思索,下令先派遣一艘小艇去探查情況。
東方發白的時候,前去偵察的小艇飛速地返回旗艦報告。這些從艇上下來的偵察兵個個臉色蒼白,一副恐懼的樣子。「報告長官,全是死人,還有鱷魚!」被驚嚇過度的偵察兵語無倫次地說。
當英國軍隊上島時才發現,滿島都是被鱷魚撕碎了的日軍屍體和上百具被槍彈擊斃的鱷魚屍體。整個小島都被血水染紅了。最後打掃完戰場,英軍僅找到了20名倖存下來的日軍士兵。他們都全身驚悸,不停地抽搐。看來,這些倖存者的神經也已經徹底崩潰。
就這樣,由於鱷魚的幫忙,英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殲滅了上千名日軍。
——這個不錯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