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評價李鴻章

歷史人物評價李鴻章

發布時間:2021-02-28 00:31:02

⑴ 歷史對李鴻章的正確評價是什麼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1)歷史人物評價李鴻章擴展閱讀: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

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

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制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⑵ 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的再評價

歷代評論:

慈禧稱贊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專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屬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局面還不穩定,要是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在也沒人出主意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李鴻章天資聰慧和記載的一樣,將來有不凡的成就,或者做的更好)

梁啟超在他所寫的《李鴻章傳》中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2)歷史人物評價李鴻章擴展閱讀

李鴻章,晚清名臣,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參考資料

網路-李鴻章

⑶ 歷史上對李鴻章的評價

清朝時,李鴻章簽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之前有沒有收回扣?(回扣是西方貫用的賄賂手法,暗中回扣給代表之人讓他讓利),尤其是不平等條約《中法越南條約》,但李鴻章的巨額財富說不清,道不明。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李鴻章曾串通日本間諜。無風不起浪,因此聯想,李鴻章遭遇日本人槍擊,子彈入骨,這情節跟台灣總統陳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計轉移視聽,尺度剛好不致命。然後日本配合減白銀一億兩,天衣無縫。因此李鴻章再次坐穩宰相之位。後來跟俄國簽1896年《中俄密約》時,沙皇以300萬盧布賄賂李鴻章。最後只付50萬盧布 ,從收買合作關系變為打賞了,因為清朝已經不值得尊重了。李鴻章氣憤難耐,臨簽約時,拒絕與俄方簽約。
李鴻章甲午戰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管海陸軍,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學畢業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總司令),理由陸軍比海軍勇猛,必須由陸軍之人帶領海軍,其私心之重,可謂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因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師成了李鴻章的私家軍。丁汝昌不但沒有基本海戰常識,還把陸軍的歪風帶到海軍,艦隊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水手紀律鬆懈。艦艇機器維護極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貨,錢到那裡去了?軍火采購也存在嚴重問題,李鴻章親戚包辦軍火采購,炮彈質量問題很大,根本就不能用來發炮。在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前嚴重錯判局勢。看看北洋陸軍豪無氣節,未打爭先恐後逃亡,致使北洋海軍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北洋陸軍跟北洋海軍比,有天壤之別,不說就知道誰之錯。竊鉤者誅, 盜國者侯,淋漓盡致!
問題是,李鴻章成立北洋水師處心積慮,把它變成了自己的私家軍,那算什麼功勞?那隻能算掠奪他人之功,那懂得珍惜水師成立之不易,沒有親身經歷,那知道培養水師人才之辛酸。北洋水師一步到位,班底全部來自福州船政,除了水師提督(總司令)丁汝昌之外,他本身海軍知識和管理一片空白。國內艦船也是來自福州船政造船廠,李鴻章不過是借用左宗棠和沈葆楨的功勞,來標榜自己洋務的成就而已。不要忘了,福州船政創立人是左宗棠,經營人是沈葆楨。李鴻章本身沒有知恥近乎勇的隱忍,沒有與時俱進的觸角,更沒有為宰相的胸襟,顯而易見是,爭權奪利,諉過於人,粉飾洋務,粉飾貪贓,這些才是李鴻章的真能力。否則北洋水師怎麼可能全軍覆沒。除了私心之外,中國隨便任何一位庸碌之才也不可能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是有才,因其私心過重成了低劣之才,連庸碌之才也不配。

⑷ 李鴻章歷史評價

借用毛澤東對李鴻章的評價〝舟大水淺〞意思是〝志大才疏〞,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借用左宗棠對李鴻章的評價〝誤盡蒼生〞意思是〝禍國殃民〞倒行逆施,胡作非為。

列舉三大事件:中法越南條約,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戰爭在越南境內初起,清廷命李鴻章統籌一切邊防戰事。李鴻章則認為「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 導致或故意導致福州馬江中法海戰的下級官員張佩綸,福建海防事宜,兼署船政大臣下死命令不可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也斬。福州水師被全部憋死在馬江。以李鴻章的私心不把最先進的福州水師憋死在馬江,他的北洋水師無法獨得海軍大權和經費。張佩綸因下揣上意有功被李鴻章招為女婿。福州水師船艦被法軍全部擊沉於馬江後,引起中國官兵同仇敵愾,然後中法進入大戰,清兵在余州大捷,收復10餘州縣。然後鎮南關大捷, 先後收復廣威府、黃崗屯、鶴江等地。此後,一路勢如破竹,乘勝追擊法軍,攻克文淵城,直逼諒山,終獲諒山大捷。南洋水師也告捷,重創兩艘大法艦,法國軍艦在港外游弋,不敢內侵。台灣對法軍也有基隆和淡水捷報。此刻法軍怕了,法國遊行四起,政府內部也群起斥責內閣總理茹費理的遠東政策,迫使內閣要求停戰和談。李鴻章同意了,最後居然簽了法國最初的條件,不平等條約。而站在左宗棠一邊,對法軍英勇抗戰的將領也對李鴻章主和不服。李鴻章指使親信潘鼎新、劉銘傳等陷害定邊軍首領王德榜、台灣兵備道劉敖,將他們充軍流放致死。而左宗棠突然死亡。
因李鴻章簽了〝中法越南條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又得到很多權益,法國有中法越南邊界越境特權,中國西南門戶洞開﹐法國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今湛江市)﹐無須交戰,並使之與越南一度變成法國的勢力范圍。李鴻章簽了〝中法越南條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它隱藏著非常大的利益交換,變相割地,因為西方慣用的回扣賄賂,就是你給越多利益,從利益里回扣越多的錢給你,李鴻章賣國怎麼可能不大手筆。主和派會演變成仇殺程度,可見除了枱底賄賂利益,別無其他解釋。以李鴻章的才智想不到後果?如果,萬分之一的機會,他真是蠢才治國,那他只能是滔天大罪和大罪之分。

假洋務實貪污和賣國:1871年-最早入侵中國的電報通信是英國、俄羅斯、丹麥,密秘鋪設從香港至上海、日本長崎水線,全長2237海里。秘密從海上將海纜鋪入揚子江、黃浦江設到上海市內陸。中國所有商業和政府的高層秘密都在英國,俄羅斯、丹麥、以及後來強大的日本掌控之中。中國人從法國得到電報機的知識,於1873年,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電報機,1875年在福建船政學堂附設了電報學堂,培訓電報技術人員。這是中國第一所電報學堂有全面成熟的電訊技術。並先在福州鋪設後又在台灣鋪設。電報是自己研發的,有自己的電碼術語和技術,不易被截獲。呈報給清政府,李鴻章出面拒絕採納,然後於1880年利用中堂(宰相)之權行貪腐之私,派手下盛宣懷建立國辦電報業,錢去了盛宣懷就是去了李鴻章口袋裡。表面是國辦電報業,實是跟丹麥勾結,國內通訊不設防,沒有自己的電報機和技術,全部仰賴西方技術,令中國電訊業倒退幾十年。洋務的目的就是有自己的科技,自己掌控,李鴻章倒行逆施,中國那能不弱不窮。

李鴻章甲午戰爭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管海陸軍,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學畢業丁汝昌為海軍提督(總司令),理由陸軍比海軍勇猛,必須由陸軍之人帶領海軍,其私心之重,可謂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因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師成了李鴻章的私家軍。丁汝昌不但沒有基本海戰常識,還把陸軍的歪風帶到海軍,艦隊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水手紀律鬆懈。艦艇機器維護極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貨,船速減了三分之一,錢全部到了李鴻章口袋裡去了。從甲午海戰沉船打撈上來的炮彈,發現中國彈頭是泥沙彈頭,日本彈頭是高爆火葯彈頭。因此懷疑李鴻章甲午期間串通日本間諜所為何事。這些彈頭都是李鴻章指定親戚包辦。北洋海軍在如此條件之下死傷大半,日艦根本無法擊沉,方伯謙決策正確撤離,因此可以確定方伯謙是被李鴻章殺人滅口,並嫁禍於他。《馬關條約》事件: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甲午戰爭期間,李經方支援糧食給日本在華進攻的部隊。並且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李鴻章甲午期間曾經串通日本間諜,因此事干係太大,軍機處看禮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詞奏摺後,沒敢呈給光緒皇帝,原因無他李鴻章權勢已到一手遮天之地步,所以李鴻章輕易逃過刑罰。但無風不起浪,因此聯想到,李鴻章遭遇日本人槍擊,據清朝調查,槍手手按轎夫肩上,近距離射擊,子彈入觀骨下非致命點,只開一槍,槍威力偏小,槍手然後若無其事的離開。李鴻章手按面部走回住處。這情節跟台灣總統陳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計轉移視聽,尺度剛好不致命。然後日本媒體配合減白銀一億兩,天衣無縫。因此李鴻章再次坐穩宰相之位。李鴻章當時絕對有必要演這一出戲。日本減少賠款的原因不過是世界列強干涉而已,《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六天後的4月23日,俄羅斯、德國和法國聯手,就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日本減少一億兩是急著簽約,三國介入有可能拿不到錢。在談判期間俄國一直通過外交干涉,甚至於不惜一戰。李鴻章為什麼不利用俄國為中國爭取?因此也可以理解為,李鴻章為日本爭取了兩億銀兩索賠。日本為了記念李鴻章功績,把一條街命名為李鴻章道。

⑸ 歷史如何評價李鴻章這個人物

張謇評論某人復時說:「以四制朝之元老,籌三省之海防,統勝兵精卒五十營,設機廠、學堂六七處,歷時二十年之久,用財數千萬之多……曾無一端立於可戰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張謇評論的是李鴻章。
(2019·隨州)李鴻章晚年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洋務運動治標不得力,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
《中國現代的區域研究》中記載:「1880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委派候補知縣戴華藻集股兩萬兩白銀,開辦中興礦局,均為商股。」由此可以判斷中興礦局的經營方式是官督商辦。

⑹ 歷史人物評價李鴻章的歷史評價求助

歷代評論
慈禧稱贊復他是「制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曾國藩的評價:「少荃天資與公牘最相近,將來建樹非凡,或竟青出於藍也未可知。」
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稱: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梁啟超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⑺ 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的全面評價 2000字左右 不要太多字 是歷史題

後世評價】
縱觀李鴻章一生,可圈可點處眾多,但是在皇權體制下,沒有實現其抱負,這是民族和個人的悲哀。
建國後對李鴻章的評價大有偏頗,往往把李鴻章臉譜化為賣國賊,這個觀點和歷史是不符合的。
李鴻章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896年李鴻章訪美時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他面龐慈祥,雙眼明亮,閃爍睿智,包含幽默。他從不向人提要求,但總能獲得滿足。他很輕松地與人交談,不會使人緊張……對婦女禮貌,喜愛兒童。
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時,更折服了美國人,他們是這樣描述的:……他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了17年前與格蘭特將軍會面時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經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李鴻章在美國所受到的接待的規格、禮遇和受歡迎的程度,是後來訪過美的中國領導人如鄧小平等人無一能望其項背的。而李鴻章對美國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國人的好感,終於在後來八國聯軍事件的談判中得到了回報。
但李鴻章也不會放棄任何一個為在美華人移民爭取權利的機會,在訪美結束後,他有意避開了美國西部,而選擇了加拿大作為他回國的路線,引起了美國記者的注意,就此事對他采訪。李鴻章借機請求美國媒體幫助中國移民:「我期望美國的新聞界能助中國移民一臂之力。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助華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華法案。」
李鴻章為了廢除強加在中國人頭上的鴉片貿易還做了許多努力,為此在1894年8月27日會見了世界禁煙聯盟執行秘書英國人約瑟弗. G.亞歷山大————後鴉片貿易為英國國會議案所禁止。
李鴻章也得到同時代優秀人物的認可,比如(在義和團之亂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出面與諸大臣商議對策。北京不保,萬一太後與皇帝在戰亂中罹難,中央政權面臨崩潰,國家將陷入徹底無序的混亂。為免出現這種情況,群臣合議,到時就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中國差點驅逐滿清,提前共和。
李鴻章重視西方科學,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赴美學習現代科技知識。這批留學生曾經考入耶魯等名校,詹天佑就是這批留學生的代表。此外,中國的電報業也是由這批學生開拓的。李鴻章積極學習新鮮事物,一次問一個留洋生什麼是「拋物線」,小夥子解釋了半天,李仍一頭霧水。小夥子急了:「撒尿就是拋物線!」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時間極力否定「帝國主義」曾經在中國存在的美國哈佛漢學家費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總算是良心發現,說了些公道話:「列強未能『分裂中國』的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善於巧妙地利用一個國家來牽制另一個國家 。」而且這個避免八國聯軍肢解中國的人物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但是甲午戰敗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個人。因為工業化的日本和農業化的中國作戰,勝負在戰爭前已經決定了。李鴻章是晚清最傑出的外交家,他的後半生致力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在當時那種國際大環境下他已經盡到一個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對他咒罵痛斥之時,確實「不可不深自反也」,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

⑻ 對於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你有什麼評價

"東方俾斯麥","再造玄黃之人","大清國唯一可與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這些都是站在當時金字塔頂端人物的評價,難道還不夠嗎?難道他們集體眼瞎了?難道他們還不如念了幾年洗腦書的鍵盤俠?

⑼ 從正反兩面評價歷史人物李鴻章要有史料依據

梁啟超說:「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才識過人,只是生不逢時,值得同情。至少李鴻章在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外交的現代化上還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在經濟現代化方面,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創辦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北洋艦隊、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礦務局、派遣中國第一批學生留美等等。這些實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洋務運動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改革開放。
在外交現代化方面,應該說,中國的現代化外交是從李鴻章開始,歷史上的中國外交都是進貢關系,真正與世界列國平等外交應該是從李鴻章開始,李鴻章應該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出使日本(雖然簽了馬關條約),晚年有周遊列國,與各國政要交往,各國對李鴻章的評價都還很高。
歷史畢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鴻章簽了那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自然首當其沖,不過,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還是應該客觀地紀念這位洋務運動的老前輩,這位創立多項實業的老前輩,這位開創中國現代外交的老前輩。
當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大門的時候,面臨著內憂外患。一些封建士大夫視而不見,或者認為外國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槍洋炮當作妖法,對他們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懼;或認為外國利器神妙莫測,無法學習;認為學習西方就是以夷變夏。李鴻章當時中國極少數能夠正確對待西方技術的人之一,他在頑固派的阻撓和謾罵之下,極力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出現了第一個大型兵工廠,第一座煉鋼爐,第一條鐵路,第一個煤礦,第一個紡織廠,第一支近代海軍,第一艘輪船,第一個到西方的留學生等等,洋務派創造了中國近代的許許多多的第一,無疑為中國的近代化邁出了第一步。
大多數人都會為他一生所從事的「洋務」而痛罵他,誠想,那時除了李鴻章,還有哪個頭上是頂戴花翎,腦後拖著辮子的官員可以同外國人周旋。李鴻章做為大清國的「外交家」,在戰敗求和談判中,除了把損失減到最小,他也是無可奈何,每次談判,他總是面臨兩難選擇,他除了通過權衡從中兩害取其輕,對於其他,他是無能為力了。每一次在國家臨危機時,總要出來收拾殘局的李鴻章,被國人視為賣國賊,但國人可曾想過,每次簽定了不平等條約,他自己也要遭愛多少傷痛與心痛的折磨,尤其是在日本馬關,他不僅在馬關遭受刺客的襲擊,更在傷痛之下,仍堅持與日本,極力維護清政府的利益,卻在帶著臉上的綳帶與《馬關條約》國時受到各方面的壓力。其中的困處,除了親身經歷,是不能能徹知曉的。
李鴻章不僅在「洋務」方面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經濟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貢獻,借著大清國的財力,更是憑借自己卓新的思想與觀念,。李鴻章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近代軍事企業;上海洋槍三局。不僅於此,由於李鴻章的主持與參與,洋務派還興建了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李鴻章為大清國國計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業,令他身後的國人一直在受益。他是對中國近代化產生了到關重要影響的洋務運動的中堅。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動盪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因此,國人在咒罵痛斥這時,確實深深自省,確實不可放棄」國民之責任」。評價一個人,中國人一向的定論與百年以來的世界輿論截然不同,有人對李鴻間的評價是: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銳的手腕。在中國,評價一個人尤其是像李鴻章生成大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樣的人是很容易同時也是很艱難的事情,但無疑的事,李鴻章肯定是十九世紀,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

⑽ 李鴻章歷史評價是什麼

李鴻章的歷史評價: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人物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評價李鴻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