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淄博的歷史故事

淄博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8 00:25:51

1. 在歷史上,淄博都有哪些名人

淄博這個地方出現過很多歷史名人,其中包括姜子牙、齊桓公、房玄齡以及蒲松齡等人。先秦時期大小諸侯國林立,其中齊國的疆域主要集中在山東一帶,其都城臨淄便位於現如今的淄博市內。因為這個原因,出自淄博的歷史名人中有不少人都與齊國有關,姜子牙與齊桓公便就是如此。

除了以上這些歷史名人之外,出身淄博歷史名人還有唐朝時期的著名宰相房玄齡。房玄齡年僅十八歲便成功科舉中榜並憑此順利入仕,入仕之後依附於秦王李世民。之後他為秦王發動玄武門之變出謀劃策,待秦王順利奪權之後他便越發得到重用。在李世民所設立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房玄齡便是其中一員。

此外,備受百姓敬仰的財神李詭祖、寫出《齊民要術》的賈思勰以及《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等人也都是來自於淄博的歷史名人。

2. 淄博有哪些歷史故事啊要簡短一點的!不超100字。快!!!!!!!!!!!急!!!!!!!!!!

秦滅韓之戰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軍攻滅齊國(今山東境)的作戰。齊國自專濟西之戰(前283年)受到燕軍重創以來,實力一直未能恢復。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方針下,採取一切非軍事手段,爭取齊國中立,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齊君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對秦亦採取結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國抗秦。由於齊王建「事秦謹」,所以「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丞相後勝為秦國重金收買,只幻想與秦聯盟,既不與各國合縱抗秦,也不在本國加強戰備。齊王完全聽信了後勝的主張。

巨鹿之戰
中國封建社會最早的統一戰爭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屬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戰國時期,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中國境內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

3. 臨淄境內的歷史名人和歷史故事

臨淄原名營丘,因東臨淄河,被齊獻公更名為臨淄。

淄河

淄河又稱淄水或淄江。因齊故城臨近淄水,由此而得名臨淄。淄河是山東重要河流之一,是淄博境內最大的河流,也是臨淄人民的母親河。

淄河發源於泰沂山脈及東南部的魯山山脈,經博山、淄川兩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再北去廣饒縣匯流小清河,全長122公里。臨淄境內河段42.5公里,流域面積227.1平方公里,河床寬一般在500—800米,最寬1公里以上。

上游多支流,河岸峰高,落差大,行洪快,力量最大時2030立方米/秒。因其河床沿山坡斷裂層伸延,多滲漏,故有「淄河十八漏」之說。每逢雨季,山洪爆發,巨濤滾滾,汪洋一片,驚心動魄,使人望之生畏。及至夏季,涓涓細流,靜靜地流淌,沙底可見,細鱗游泳,兩岸垂柳拂面,又使人心曠神怡。

臨淄歷史悠久,太古太昊伏羲氏興起在齊地。這里又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故墟。古帝少昊之世,以鳥為圖騰的爽鳩氏族部落聚居在這里。

虞舜時期至夏代,有季氏族部落居住在這里。殷商時期,有姜姓逄伯陵氏居住在這里。殷商末年,有蒲姑氏居住在這里。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於齊地。建立周代齊國,都治營丘。傳至六世胡公靜,為避東方萊夷侵擾,被迫遷都薄姑(今博興縣境內)。公元前859年,七世獻公率營丘人殺其兄胡公,返都營丘。因臨淄水,故更名臨淄。此後,臨淄為齊都城,歷時638年。

姜氏自太公始,經西周、春秋時期,傳位31代,治齊達六七百年之久,史稱姜齊。公元前386年(康公十九年),大夫田和遷康公於東海,篡權自立,仍都臨淄。改

4. 淄博歷史上的名稱

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回3月9日設立淄博市。答
張店區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 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5. 淄博市的由來

淄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齊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淄博還是齊文化的發祥地。 淄博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一處發祥地,經歷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西周建立後,姜尚封齊,開創"泱泱大風"的齊國文化。淄博地區作為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數百年,被譽為"海內名都",至西漢前期仍"鉅於長安"。 齊國故城
淄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臨淄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齊國都城長達800年之久。在此期間,風雲變幻,波瀾壯闊,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管仲、孫武、晏嬰、田單、司馬穰苴等名君賢相、英帥良將,不僅創建了"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揚"的這個海內外聞名的東方名都,也創建了一部雄壯曲折的齊國史。在先秦的歷史舞台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悠久的歷史,為淄博遺留了大量的文物古跡,臨淄故城及其周圍地帶文物古跡浩繁,被譽為"地下博物館"。臨淄的後李文化在我國北方屬首次發現,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文化在淄博皆有跡可尋。清代文壇大家蒲松齡和他的巨著《聊齋志異》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關注,淄川區蒲家莊,也成為一個風光優美、宛若仙居的聊齋文化旅遊區。清代文壇領袖王漁洋、趙執信和蒲松齡被後人並稱為孝婦河畔三名人,蘊藏深厚的齊文化,使淄博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積淀深厚的文化旅遊之都。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
淄博歷史悠久,沂源人是山東境內最早活動的古人類。臨淄作為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的齊國都城長達800年之久。
重要事件
1、山東(淄博)境內最早的人類是沂源人,生活在 四五十萬年前。
2、公元前481年,田氏代齊 是淄博地區封建生產關系開始確立的標志。
3、淄川最初的縣名是般陽縣。淄博市的各區縣中設置縣制最早的是臨淄。
4、為研究春秋時期齊國的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的是殉馬坑。它可以和秦始皇兵馬俑媲美。淄博龍山文化的代表是 桐林田旺遺址。
5、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是稷下學宮。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給予高度評價。
6、淄博煤田的開采始於唐朝。淄博瓷業興盛時期是 宋金 兩朝。
7、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淄川爆發了劉德培起義,他建立了大漢政權,還仿照捻軍,實行五旗制。
8、1916年,山東護國軍政府在 周村 成立。
9、山東抗戰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的轉折點是 魯村會議。
10、1937年12月,姚鍾明、廖容標領導了黑鐵山起義成立了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
11、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在淄川的 大荒地(今洪山)召開前委擴大會議。
12、1947 年7月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發起了 南麻戰役。
13、淄博解放是1948 年。

6. 淄博的發展史

淄博地區歷史悠久。公元前 四千五百年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已在張店區的浮山驛,冢子坡,臨淄區宋家莊,後李冠庄。薛家莊,淄川區的口頭等地發現多處: 淄博原系淄川與博山兩縣簡稱。1938年10月下旬,清河特委分為淄博,清河兩個特委。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設專員公署,屬魯中行政公署領導。管轄博山,淄川兩縣和博山市,專屬機關駐博山,至此淄博才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行政區劃名稱確定下來。1964年1月,二次成立淄博特區,仍管轄兩縣一市。同年7月,撤銷,淄川博山兩縣並入魯中區一專區。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8月成立魯中南區淄博特區,管轄淄川博山兩縣,張店周村兩市,和博城,黑山,原山三個直轄區專屬機關駐博山。1949年7月淄博特區與華東財政經濟辦事處工礦部合並,成立淄博工礦特區,屬山東省政府領導,管轄淄川博山兩縣 張店周村兩市。1950年5月,淄博工礦特區與清河專區合並。成立淄博專區,管轄:博山 淄川 桓台 臨淄 長山 鄒平 章丘 章歷八縣。11月,專區內部又劃出淄博 張周兩市。1953年7月,淄博專區改為淄博工礦特區.1955年3月,淄博工礦特區改為淄博市,管轄博山 張店 周村 洪山 昆侖 黑領 楊寨七個區,為省轄市。1958年9月,全市管轄博山 淄川 張店 周村四個區,市委 市人委機關駐博山。1959年1月淄博市與惠民專區分設,恢復為省轄市,管轄淄川 博山 張店 四個區,市級機關由博山遷至張店。1969年12月,昌濰專區的臨淄縣劃歸淄博市,改為臨淄區,全市管轄五個區。1983年10月,惠民專區的桓台縣又劃歸淄博。後來的 高青和沂源我就不知道哪一年的了。。。

7. 淄博的歷史人物,歷史故事

一、見異思遷

齊桓公向管仲請教治國的對策,管仲說:「聖君治理天下,讓士民群集在一起研究學問,就不會因為看到別的事物而轉移注意力了。」這也說明齊桓公這個人,原本就是一個見異思遷的人,只是因為管仲的輔助和提醒,他的毛病才沒有過早的暴露出來。

二、寧戚飯牛

齊桓公聽到寧戚在車下喂牛時,拍擊牛角大聲唱歌,因此認為他是個有才乾的人。後指貧寒士人自薦以求得重用,也可以看出齊桓公圖霸之時,求賢若渴的人才政策。

三、老馬識途

齊桓公追擊山戎時迷路,管仲讓老馬帶路走出迷谷。現在這個成語比喻閱歷多,經驗豐富的人能看清方向,辦事熟悉。後遂以「老馬識途、老馬知道、馬老知道、老馬知路、馬識路、老識塗」等比喻富有經驗,能為先導;用「識途(塗)馬、識途驥」等比喻富於經驗、知是識非的人。有經驗的人對情況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四、風馬牛不相及

齊桓公攻打蔡國獲勝後,又命令諸侯聯軍繼續向南挺進楚國。楚國使者責問桓公,說齊楚相距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討伐楚國是沒有緣由的,現在這個成語比喻事物之間毫無關系,也說明齊桓公的霸業已經發展到南方地區,直接與楚國相爭,希望楚國也能夠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

五、勿忘在莒

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小白,曾去莒國避難,一心成就一番霸業,勤學苦練,廣攬賢能。成為國君之後,他選賢任能,改革齊政,使國富兵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

「九合諸侯」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結盟,齊桓公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盟主。在治理國家過程中,以管仲為首的扶臣常提醒齊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崢嶸歲月,對齊桓公成就大業,起到了很大作用。

六、天威咫尺

周襄王賞賜齊桓公,並說桓公受賜時可不必行君臣之禮。齊桓公回答說:「天子的威望近得就在我的面前,不足一尺之地。」然後就跪拜叩首才接受賞賜。天威咫尺比喻帝王或朝廷的威嚴或威望,也是齊桓公霸業的巔峰時刻,表明齊桓公還是始終堅持「尊王攘夷」的大政略。

8. 淄博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大概距抄今七千年至四千年之間。
生活在淄博地區的遠古先民在勞動、生息、繁衍中創造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譜寫了新石器文化的篇章。數千年來,淄博地區屬郡、屬國、屬州、屬府、屬道,歷代迭次交易,沒有形成統一的地方行政建置,僅有隸屬於不同郡、府、州的縣,其中較完整的有臨淄、淄川、桓台和博山。[4]

淄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縣,為齊郡郡治。

張店原為昌國縣,於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縣,隸齊郡。
高青原為狄縣,秦置,隸臨淄郡(齊郡)。
淄川始稱般陽縣,於西漢初年置縣,隸濟南郡。
桓台始稱新城縣,於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置縣,隸濟南路總管府。
博山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縣,隸青州府。

9. 淄博歷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淄博歷史名人
蒲松齡,世界短篇小說之王,所著《聊齋志異》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光輝的短篇小說集。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山東淄川人,出身於一個破落的讀書世家。由於受家庭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少年時代就醉心於科舉,19歲時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振一時,但後來卻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不得不以教書授徒為業。72歲時才授例得一名歲貢。正是這種坎坷的生活道路,使他對清王朝黑暗的統治有深刻的體會。為了發泄自已的不滿,他「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駐成孤憤之書」,寫就一代名著《聊齋志異》。這部著作是他一生心血的結晶,現行本共有491篇作品,有的作品出自作者的見聞,有的作品是對過去題材的發展和創造,但絕大多數篇章是根據搜集來的民間傳說編寫的。他通過塑一些可受的妖狐鬼怪形象,盡情地鞭撻了腐朽的封建社會和科學制度,熱情地謳歌了自由、個性解放和反封建禮教精神,滿懷激情地贊頌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揭露了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榨。反映社會現實,為勞動人民伸冤,是這部著作最深刻的思想內容之一。
齊桓公(?—前643),名小白,系姜齊第15代國君,在位43年。公元前685年, 齊襄公被殺,小白與公子糾回國爭位,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帶鉤,幾乎喪命。小白乘勢裝死,騙過管仲,加緊趕路,在高等人的接應下,奪得君位。他應鮑叔牙之諫,從魯國接回管仲,任以國政,尊為仲父;進行改革。他依靠群臣智謀,實行「參其國而伍其鄙」、「作內政而寄軍令」、「相地而衰征」等政策,又即山鑄錢,煮海為鹽,使齊國大治,國富兵強。外交上親鄰國,退還所佔魯國、燕國的土地,討伐淫亂諸侯,一戰即服萊、莒等31國。當時,周室衰微,諸侯強暴,狄人南侵,中原不安,他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幫助燕國打敗山戎;並存邢救衛,制止了戎狄對中原的進攻;又聯合中原諸侯南攻蔡、楚,與楚盟於召陵;還曾平定東周王室的內亂,干預諸侯國君的廢立。前651年舉辦葵丘之會,周襄王派人參加。他在位43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等人相繼死去,桓公不聽管仲遺言,又起用佞臣易牙、豎刁、開方三人。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三人乘機作亂,桓公被餓死,屍體停放67天才得收斂。齊國由此中落。今臨淄區鄭家溝南二王冢傳為他和齊景公的墓。齊故城西北有高台,名「桓公台」,傳說是他會見諸侯和檢閱兵馬的地方。
鮑叔牙(?—前644)齊人,與管仲為友。以善於知人為後世所稱道。公元前694年,齊襄公淫亂無常,襄公諸弟紛紛外逃。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鮑叔牙輔小白,逃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國內亂,國君被殺,他得到消息,帶小白搶先回國,打敗公子糾,奪得政權。小白即位為桓公,要任他為相。他推辭說:「您要治理齊國,我與高即可勝任;若想稱霸諸侯,非管仲不可。」又說管仲有五大長處,都超過自己。他勸小白別計一箭之仇,請回管仲,委以重任。管仲相齊後,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國政。管仲下世後,鮑叔牙繼管仲為相,周年而歿。後來,鮑叔知人與管鮑之交的故事一直作為美談,流傳於世。管仲曾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淄博歷史名人(古代部分) 1,趙執信 生於康熙元年(1662年)卒於乾隆九年(1744年),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殿試二甲進士, 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升右春坊右贊善兼翰林院檢討, 2,趙振業,明天啟乙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入清以後,作過山西、江南兩布政司參議。青州府益都縣顏 神鎮人。趙執信曾祖父。 3,趙進美,明崇禎庚進士,入清以後,官至福建按察使。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人。趙執信叔 祖 。 4,孫廷銓,字枚光,顏神(今博山)大街人官至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要職。1662年(康熙 元年),官拜內秘書院大學士,入參機務 5,蔣天珍,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太常寺卿,國子監祭酒從四品,捐地建博山爐神廟,洪覺寺,並重修 紅門,及顏文姜祠建築群,蔣今長之子,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6,蔣今長,清嘉慶年間山東博山人,官居中書科中書舍人,捐修博山顏文姜祠山門,永濟橋,玉皇宮等建築, 三子蔣天珍,蔣天錦,蔣天鈞皆在京為官。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7,董永,西漢千乘人(今淄博市高青縣高苑城古城)被列入宣傳封建倫理道德的《孝子傳》。後來董永 被封了個小官,死後葬在周村城東南方的大埠山上,其墓至今仍保持原祥。11,陳仲,名定,也叫陳 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戰國時的著名賢士。 8,林放,字子邱,春秋魯國人,是孔夫人的得意弟子之一 9,歐陽高,字子陽,高青人,西漢今文《尚書》歐陽之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10,胡母生,字子都,臨淄人,西漢今文經學之一公羊學派的代表人物。 11,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時期名臣。臨淄人, 12,王應統(1664—1715),字緒光,號敏齋,祖籍山東長山縣,出身書香門第 為山東總河中軍副將改 任神木副將。後又歷任江南總漕中軍副將,文登副將等。提升創業河北總兵,鎮守懷慶。 13,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另柳居泉士,山東淄川人 創作出《聊齋志》異為後世留下了不朽的 文學遺產。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14,畢自嚴,周村王村鎮西鋪村人, 明天啟年間官至戶部尚書。子畢際有。 15,畢際有,周村王村鎮西鋪村人,曾官至江南揚州,後因事受牽連,罷官回鄉。父畢自嚴。 16,劉鴻訓(1565—1634),字默承,號青岳,周村太和庄(又叫劉家寨子)人崇禎即位任命這禮部尚書 ,東閣大學士又提拔為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即宰相),主持朝政。 17,劉一相(1542—1624),行二,字維衡,號靜所,又號頃陽。周村太和庄人被任命為山西澤洲高平縣 知縣升為南京吏科給事中遷為陝西按察院司僉事,分巡隴右道 山衛知事。山西稷山縣知縣 18,孟雒川 ,濟南府章邱縣舊軍鎮人,阜祥,泉祥,瑞蚨祥,瑞蚨祥東家 19,史朝佐,字君輔,祖籍武定州人。被皇帝授翰林院庶吉士、監察御史任為貴州巡撫被晉升為太僕寺少 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晉升他為兵部右侍郎、兵侍郎等職 20,顧炎武,字寧人,又名絳、亭林,曾自稱蔣山庸,江蘇崑山人 21,李少君,字雲翼,武帝時期齊國方士,臨淄人, 22,淳於意 (約公元前205-?)臨淄人,西漢初期著名醫學家,因曾任齊太倉長 23,薛鳳祚(Xue Fengzuo, 1600-1680)中國數學家、天文學家。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卒於 清康熙十九年(1680)。字儀甫,山東益都金嶺鎮(今山東淄博)人。 24,扁鵲,姓秦,名越人,又號盧醫,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 前三一O年),祖國醫學的開創和奠基者,齊國人,被後世譽為「醫聖」。 25,賈思勰,生卒年不詳,北魏(公元386~543年)時人,曾任高陽(今山東臨淄西北)太守。所著《齊 民要術》為我國人類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巨著, 26,李化熙(1593-1669),字五弦,號長白小樵。祖籍山西省盂縣,李化熙先後被任命為河州府推官、 河間府推官、天津兵備道、四川巡撫等職。他接皇帝聖旨周村今日無稅,天天今日。 27,轅固,又名轅固生(「生」是「先生」的意思),今桓台縣田莊鎮轅固村人,是西漢《詩》學四大流 派之一《齊詩》的創始人。 28,蔣天鈞,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官居禮部次郎,與兄弟蔣天珍捐地建爐神廟,修洪覺寺(蔣家祠堂)今博山 公園北, 並重修紅門,及顏文姜祠建築群 。蔣今長之子。死後葬於博山城西二槐樹。 29,高珩(1614~1696)字蔥佩,號念東,淄川人,明·崇禎十六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宮至刑 部左侍郎,為清初有名詩人, 30,劉德培(?~1863)字雪田,後改為春田,淄川區開河村人反對清王朝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 31,孫之獬,山東博山和尚房村人,明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清兵入關請降, 清世祖賜禮部右次郎 32,畢道遠(1810-1889)字仲任,號東河。淄川縣萬家莊(今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萬家莊)人。初任翰林院 散館檢討、山西正主考官、記名御史、司經局洗馬。1851年(清咸豐元年)充國史館纂修,後歷任翰林 院侍講、侍讀學士,文淵閣校理,順天鄉試同考官、廣西正主考官,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 郎、兵部侍郎,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總督倉場。1882年(清光緒 八年)授都察院左都御史、順天鄉試副主考兼署兵部尚書。後任禮部尚書、經筵講官、武英殿總裁、 玉牒館副總裁兼管順天府府尹。 33,焦雲龍(1840-1901)字雨田。長山縣丁家莊(今屬淄博市周村區賈黃鄉)人。歷任陝西省三原、安康、 富平、長安、咸寧等縣知事,綏德、商川知州,潼關廳同知等職 34,蔣其綸,清道光年間山東博山人,著名篆修。清人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三十卷初刻本題:"漢太尉 南閣祭酒許氏記,安邱王筠撰集,相國壽陽祁春浦夫子鑒定,益都陳山嵋、晉江陳慶鏞訂正,博山蔣 其崘書篆。" 35,呂尚 姓姜,名尚,字子牙,東呂鄉東呂里人(今日照市東),其先祖伯夷掌管四岳有功,封於呂( 今河南宛縣),子孫從封地改姓,故名呂尚。封呂尚為齊侯,都營丘,是為齊太公。36,齊桓公 (?~公元前643年)呂(姜)姓,名小白,是春秋時呂(姜)氏齊國第十五代國君。推行「尊王攘 夷」的政策,救亡扶危,以順討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7,晏嬰(約公元前585年~前500年)字仲,謚號「平」,故後人也稱其為晏平仲,或尊稱為晏子。齊國 夷維(今山東省高密)人。他繼任齊國正卿,歷仕靈公、庄公、景公三朝,執政近五十年,是春秋時期 和管仲齊名的政治家。 38,仇維禎,字庸足,淄川縣東官莊村人出生於窮苦人家,在明朝天啟、崇禎年間,先後任戶部、禮部、 刑部、兵部四部尚書,領北京兵部大司馬銜。順治皇帝下旨賜御葬,並親筆御書塋林正面碑文:「贈 資政大夫、南京戶部尚書、北京兵部大司馬仇公維禎之墓。」並讓山東巡撫張玉衡親自督建仇家石林。 39,管仲(約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時期潁上(今安徽省潁上南)人管仲輔 佐齊桓公近40年人們把他安葬在齊國都城臨淄城南的牛山上,為他樹立了高大的石碑,永遠紀念他對 後世的功德。 40,鮑叔牙 (?~公元前644年)臨淄人,春秋時齊國大夫,管仲、鮑叔牙多年友善,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 從公元前681年開始,齊桓公在這一旗幟下向外發展,取得了極大成功,雄霸中原三十多年。的治世 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 41,田穰苴 生卒年代不詳,春秋末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因曾居官大司馬,故歷史上多以司馬穰苴稱他。齊 景公親到城外迎接,並拜他為大司馬,使掌兵權。 42,齊威王(?~公元前320年) 名因齊,田齊桓公田午之子。公元前356年繼位,在位36年。以善於納 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43,孫臏 戰國時傑出軍事家。齊國阿(山東聊城地區)人,是春秋時期著名兵法家孫武的後代,原名孫賓 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現了《齊孫子》即《孫臏兵法》竹簡。經整理考證,得知《孫臏兵 法》分上下兩編、30篇,1.1萬多字,是我國古代軍事著作 44,齊宣王 (?~公元前301年) 田辟疆,公元前320年繼齊威王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公元前314年 ,燕國發生內亂,他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佔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幾乎滅亡了燕國。 45,田 單 臨淄人,系田氏王族遠房子孫,世居安平(今臨淄區皇城鎮石槽盛),戰國末以敗燕復齊之 功,封安平君,相齊襄王。 46,左思 (約公元250~305年)字太沖,臨淄人,西晉時著名文學家。《三都賦》構思十年乃成。一時京 城豪貴之家競相傳抄,洛陽紙張為之昂貴。左思由此,名傾「太康文壇」。 47,左棻(?~公元300年)字蘭芝,臨淄人,西晉時女文學家,是我國最早的女詩人。晉武帝貴人也。永康 元年三月十八日薨 四月廿五日葬峻陽陵西徼道內 48,房玄齡 (579~648)名喬,字玄齡,號喬松,臨淄人。公元637年(貞觀十一年),唐太宗詔封房玄齡 等14位開國功臣為世襲刺史。卒後,太宗令其陪葬「昭陵」,謚號「文昭」 49,段成式 (約803~863年) 字柯古,臨淄人,唐代文學家。系唐朝開國功臣段志玄裔孫。官至太常少 卿 50,高溪 字型大小白兔先生 男 春秋齊國世臣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等作亂,殺齊襄公自立,他用計誅除亂黨, 擁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 51,寧戚 又作寧武 男 衛固人 春秋時齊國大夫,相國管仲用為大司田,主管農業生產,著有<<相牛經>> 一卷 52,國佐 男 春秋齊國世臣 公元前589年晉,魯,衛,曹合兵伐齊,齊敗.他游說晉國主將欲克,訂盟於袁婁 53,王廷揚,山東周村人康熙二十三年中武 舉,但不喜做官,一生隱居於市 王應統父親 54,劉孔懷,山東周村劉家寨子人,劉洪訓之子 55 ,左熹, 臨淄人過太原相、弋陽太守,後升殿中侍御史 左思父親 56,段文昌,臨淄人唐穆宗時(812~824)宰相。段成式父親 57,段安節,臨淄人唐代音樂家,官朝議大夫,著有《樂府雜錄》《琵琶故事》各1卷。段成式之子 58,徐文驤,周村油坊街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進士、曾任刑部主事, 59,韓源 周村韓家窩(阿)村人 太僕寺卿管少卿事 60,韓取善周村韓家窩(阿)村人(萬曆五年,1577年)又考中進士,任工部主事。山西按察司分巡冀北道按察使 61,韓萃善 周村韓家窩(阿)村人,明萬曆二年(1574年) 考中進士,授官常州府推官; 62,徐華清(1788-1850)字際唐。臨淄縣(今淄博市臨淄區)徐家圈村人臨淄歷史上惟一的武狀元直隸提標 右營游擊,後升任甘肅省參將升哈密協副將擢升福建陸路提督。後謚「威振侯 63,翟鳳翀(公元1577-1634),字爾騰,號凌玄,山東淄川西河人,明末名臣。歷任直隸吳橋(今河北省吳橋縣)、邱縣(今河北邱縣)等地知事,河南道御史、遼東巡撫、山西按察使經歷、南京光祿少卿、大理寺少卿、督察院右僉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職 64,任浚(睿),字文水,號海王(一說字海王號汶水)。生於明萬曆二十三年(乙未,1595),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正月初二日,年六十二歲。益都縣夏庄(今博山區下庄鄉下庄村)人。 初任芮城知縣,又調任榆次,御史監軍大梁清軍入關後,任浚被召入京,授戶部左侍郎,督理京雀錢法。又晉都察右都御史。因管漕糧有法,三年後遷為刑部尚書 65,孫寶侗(1638--1677)字仲愚(一作仲孺)清初顏神鎮人,是相國孫廷銓的次子(長子寶仍是趙執信的岳父王漁洋的妹夫),著有《惇裕堂集》行世。

10. 淄博有哪些歷史故事

秦滅韓之戰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軍攻滅齊國(今山東境)的作戰。齊國自濟西之戰(前283年)受到燕軍重創以來,實力一直未能恢復。秦國在遠交近攻的方針下,採取一切非軍事手段,爭取齊國中立,以削弱六國抗秦的力量。齊君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對秦亦採取結好政策,不敢支援其他五國抗秦。由於齊王建「事秦謹」,所以「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齊丞相後勝為秦國重金收買,只幻想與秦聯盟,既不與各國合縱抗秦,也不在本國加強戰備。齊王完全聽信了後勝的主張。

巨鹿之戰
中國封建社會最早的統一戰爭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餘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戰國時期,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中國境內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史稱戰國七雄。

閱讀全文

與淄博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