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都知道哪些關於五四青年節的故事
1919年復5月4日,以北京大學為首制的三千多名大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斥責軍閥政府准備在《巴黎和約》簽字的賣國罪行,學生們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誓死爭回青島」等口號示威遊行。他們不顧軍警的阻撓鎮壓,痛打了駐日公使並火燒了交通總長曹汝霖的住宅。
反動軍警逮捕了30多名學生。第二天,北京學生舉行總罷課,全國各地學生也紛紛響應。6月3日,北洋政府在北京大規模逮捕學生,更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全國各地工人也都先後舉行罷工,聲援北京的青年學生,形成了全國性的反帝愛國斗爭高潮。
在全國人民強大的壓力下,北洋軍閥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撤銷了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並通知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這樣,「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勝利。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1950年4月,團中央又確定5月4日同時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紀念日。
Ⅱ 五四運動小故事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以戰勝國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
1919年2月11日,專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屬,梁啟超一行赴歐洲進行國民外交,會見英法等國代表,請他們支持中國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
在會見各國代表的過程中,梁啟超發現「巴黎和會」的實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宰割弱小民族、進行分贓的「強盜會議」。他立即發電報給密友林長民。
林長民,福建福州人,才女林徽因的父親,烈士林覺民的哥哥。
1919年5月2日,林長民在《晨報》上發表《外交警報敬告國民》一文。文章雖僅300餘字,但行文慷慨悲壯,語調激昂,其效力不啻於一枚重磅炸彈,激發了國人的關注和不滿。
北平愛國學生原定5月7日的遊行行動因此提前三天舉行,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Ⅲ 有關五四運動的英雄事跡
1、邱少雲
(1)邱少雲(1931——1952),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出生於四川銅梁縣(1997年後屬重慶市)關建鄉的一個貧農家庭。15歲那年被國民黨抓去當兵,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鮮作戰。
(2)1952年10月,為打擊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5軍第29師第87團第9連戰士邱少雲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沖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
(3)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雲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4)戰後,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文藝工作團贈給特等功臣邱少雲烈士錦旗上寫道:「獻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偉大戰士邱少雲永垂不朽」。志願軍第15軍全體指戰員獻給邱少雲烈士家屬的錦旗上寫道:「祖國人民的光榮」。
Ⅳ 五四運運動小故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發動了愛國的「五四」運動,次日消息傳至天津,天津各校學生積極響應,成立了「天津學生聯合會」,隨後又成立了以女校為主的「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
當時年僅16歲的鄧穎超任「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的演講隊長,「學生聯合會」的演講部長。當年那個年代,女生不能同男生一樣在街頭演講,鄧穎超她們到偏僻地區、貧困區挨家挨戶宣傳,喚醒大家的愛國之心,抗議北洋政府的鎮壓。
五四運動, 「反對包辦婚姻「,「男女平等」,「戀愛自由」 等新思想也傳入天津。鄧穎超等女性積極分子在新思想的傳播中起到了帶頭作用。她們提倡將男女分別的學生聯合會合並,男同學受到新思潮的影響,也打破了重男輕女的舊思想,男女平等的社會風氣蔚然成風。
(4)五四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覺醒,首先表現在它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939年五四運動20周年時,毛澤東同志發表紀念文章指出,五四運動 「表示我們中國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快要進到一個轉變點了。
幾十年來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屢次地失敗了,這種情形,現在要來一個轉變,不是再來一次失敗,而是要轉變到勝利的方面去了」。五四運動成為近代中國人民走上徹底反帝反封建斗爭道路的歷史起點。
毛澤東同志指出:「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
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和不妥協性是以愛國主義的偉大民族精神彰顯出來的,它與之前中國人民進行的斗爭相比,超越歷史地表現為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整體性覺悟。
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發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一次集體行動,參與其中的不僅有起著先鋒隊作用的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廣大工人、商人、教師、市民以及農民群眾都以極大熱情投身五四運動的浪潮之中。
這是鴉片戰爭後反帝反封建斗爭沒有過的局面,中國人民以偉大覺醒鑄刻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斗爭徹底性的歷史烙印。
Ⅳ 五四運動期間的故事
看這些網址對你有沒有幫助
http://info.datang.net/W/W1228.HTM
http://ke..com/view/14478.htm
Ⅵ 急求五四中的感人事跡
1919年1月28日,美、英、法、日、中國在巴黎討論中國山東問題。 戰敗西德國將退出山東,日本代表牧野先生卻要求無條件地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利益。 中國代表顧維鈞聽了,站起身面對其他四周代表問道西方出了聖人,他叫耶穌,基督教相信耶穌被釘死在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聞名的古城。而在東方也出了一個聖人,他叫孔子,連日本人也奉他為東方的聖人。 牧野先生你說對嗎?」 牧野不得不承認是的。」 顧維鈞微笑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認孔子是東方的聖人,那麼東方的孔子就如同西方的耶穌,孔子的出生地山東也就如耶路撒冷是東方的聖地。 因此,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撤冷一樣!(china can not miss shandong as same as the west world can not miss jerusalem)」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巴黎和會的三巨頭聽完顧維鈞擲地有聲的聲明,一齊走上前握住他的手,稱他為中國的青年外交家」。 但最終,在大國操縱下,還是把山東權利轉讓給日本。面對如此現實,代表團心灰意冷,名存實亡,有的代表離開了巴黎,團長陸征祥住進了醫院⊥會最後一段時間里,顧維鈞獨自擔當起了為中國作最後努力的職責,一直堅持到和約簽訂前的最後一刻。然而,不管顧維鈞如何努力,都沒有結果,中國的正當要求一再被拒絕。保留簽字不允,附在約後不允,約外聲明又不允,只能無條件接受。如此情況下,顧維鈞感到退無可退,只有拒簽,表明中國的立場。他把這一想法匯報給陸征祥,陸征祥同意了他的意見。於是,1919年6月28日,當簽約儀式在凡爾賽宮舉行時,人們驚奇地發現為中國全權代表准備的兩個座位上一直空無一人。中國用這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憤怒。簽約儀式的同時,顧維鈞乘坐著汽車經過巴黎的街頭。他在回憶錄中說汽車緩緩行駛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覺得一切都是那樣黯淡--那天色,那樹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這一天必將被視為一個悲慘的日子,留存於中國歷史上。同時,我案子想像著和會閉幕典禮的盛況,想像著當出席和會的代表們看到為中國全權代表留著的兩把座椅上一直空盪無人時,將會怎樣地驚異、激動。這對我、對代表團全體、對中國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
Ⅶ 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歷史故事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飲食文化變化
棒子茬粥,雜面的饅頭,見不到油花兒的炒菜,每餐必見的鹹菜,對於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所有這些不僅是食物還是一個年代的象徵。逐漸地竟成為了那個年代的飲食習慣,當然不管你是否喜歡這樣的飲食習慣,總之你只能接受:粗茶淡飯。而今,有資料清晰顯示了從過去20多年來我國居民從膳食質量不高、體力活動較多的狀況,到現在膳食脂肪過多、體力活動量越來越少的轉變。這種轉變首先發生在城市家庭,然後在農村家庭;並從高收入群體向低收入群體過渡。
目前我國的膳食結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動物性食物及脂肪攝入量迅速增加,谷類食物攝入下降,蔬菜水果吃得越來越少。
過去20年間,我國居民膳食攝入的油脂越來越多,所吃的肉食成倍增長。其中,城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食為人體所提供的能量比例,由1992年的15.2%增加到2002年的19.2%。人們所吃水果、蔬菜的種類與數量,不但沒隨市場上水果、蔬菜種類與數量大量增多而增多,反而在減少。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水果消費量由1992年的80.1克下降到2002年的69.3克,蔬菜則由319.3克下降為251.9克。居民的膳食正在慢慢變甜,有些人已漸漸地把飲料當成了日常飲用水。1992年至2002,年我國居民的體力活動狀況顯示,家用電器、汽車等的出現,使人們日常的體力活動強度下降。
好的信息是,我國居民每人每日食鹽的平均攝入量由1992年的14克降為2002年的12克,其中城市由13克降為11克,農村由14克降為12克,但仍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不超過6克)的兩倍。
靜觀二十年以來國人在飲食習慣上的變化竟是喜憂參半,可喜的是:百姓的膳食消費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憂的是:國人在飲食投資上並不科學。加上日常生活中運動量普遍減少,因此也導致了部分疾病的產生,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動脈硬化、血栓等。僅十年來我國18歲以上的居民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壓患病率就上升了31%。
二十年前人們怎麼也不會想到今天有這么多人為減肥煞費苦心,生活的優越反而為健康上了一道枷鎖,高熱量的攝入讓我們離慢性疾病越來越近。
鴉片戰爭之後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慘最具磨難之時,幾乎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都踐踏過中華大地。1840年,英國在美法等國的支持下,以鴉片貿易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用軍艦和大炮先後攻佔了廈門、廣州、浙江、天津、上海、南京等地,迫使清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帝國主義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鴉片的大量輸入,經濟的海盜式掠奪,精神思想的奴化,帝國主義列強與腐朽反動的封建統治者勾結,迫使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也改變了中國文化的歷史進程。資本主義的炮艦政策使沉睡的中國人覺醒。1851年(清咸豐元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歷時達14年,以後相繼出現了包括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中國科學化運動等近代革新運動,通過學習和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文明,來改造中國現有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使中國走上了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西方醫學與護理學藉助數量可觀的傳教士、醫生和護士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傳入我國。1840年前,僅限於澳門和廣州兩地,1844年擴展到廈門、寧波、上海、福州等沿海城市,後逐漸深入內地,並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僅僅半個世紀,西醫醫院、診所、醫學院校、護士學校、醫學雜志則遍及整個中國。
從1840至1949年,中國近代護理事業的初創與發展,受宗教、戰爭和科學的影響,歷經100多年的風風雨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歷經磨難,飽經滄桑。
Ⅷ 五四時期的歷史故事
歷史長河大浪淘沙,送走過多少歲月;時代畫卷波瀾壯闊,記載了無數英傑。
憶往昔,按卷沉思,竟難忘那燕園的紅牆;竟難忘那十月的潮思;竟難忘「還我青島,還我中華」的競相奔走,擊博耳鼓的陣陣呼聲。風雲為之含悲,草木為之變色,泰山為之震動。
80年後的今天,我們又一次站在五四運動的紀念碑前。回望那個壯懷激烈的年代,那些站在時代潮頭的年輕的身影,是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激活了一個時代,激活了一個民族,他們的精神激勵著五四以後一代代青年高舉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旗幟,努力探索、不斷創新。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振興貢獻著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時光白駒過隙,靜聽時代的脈搏,五四精神的熊熊烈火仍在中國一代代青年的心中燃燒著、噴薄著。前仆後繼的中國青年踏著時代的鼓點,緊追著時代的步伐,昂首向前、英雄倍出。昨天的雷峰、李向群,今天的邵雲環、許興虎、朱穎,他們都是懷著對祖國、對人民滿腔的情和愛,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不正是「五四」精神在新時期的具體體現嗎?
二十一世紀的鍾聲即將敲響,眺望未來世紀曙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逐步呈現,資源競爭、市場競爭和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可見,中國跨世紀的一代青年所處的環境不亞於五四時期青年們所處的境遇。尤其是在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野蠻轟炸再次證明,美帝國主義仍如豺狼虎豹般無時不在打著中國的主意。近十天來,我國各族人民高舉著五四的光榮傳統,搖旗吶喊、義憤填膺。中國人民是不可欺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Ⅸ 五四運動的先進事例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2、新思想與社團
革新思想在晚清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陳獨秀所創辦的《青年》雜志(後改名為《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社團組織在中華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3、抵制日貨
1928年5月,南京成立了「首都各界反日運動委員會」,痛陳國力衰微,經濟絕交乃是阻止日軍侵略的惟一方法,號召對日進行經濟戰。
一場聲勢浩大的抵制日貨運動,在當時執政黨的大力推動下,激盪全國。違反抵制日貨者,甚至被剝奪一定的公民權。這種經濟上的堅壁清野,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悲壯抗戰。
4、上海工人罷工
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以響應學生。上海日商的內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紗廠、日華紗廠、上海紗廠和商務印書館的工人全體罷工,參加罷工的有兩萬人以上。
1919年6月6日、7日、9日,上海的電車工人、船塢工人、清潔工人、輪船水手,也相繼罷工,總數前後約有六、七萬人。上海工人罷工波及各地,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舉行罷工和示威遊行,自此起,運動的主力也由北京轉向了上海。
1919年6月6日,上海各界聯合會成立,反對開課、開市,並且聯合其他地區,告知上海罷工主張。通過上海的三罷運動,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等人到北京前門外鬧市區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聲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學生商人勞工軍人等,惟有直接行動以圖根本之改造」。
陳獨秀因此被捕。各地學生團體和社會知名人士紛紛通電,抗議政府的這一暴行。面對強大社會輿論壓力,曹、陸、章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
1919年6月12日以後,工人相繼復工,學生停止罷課。
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上簽字。
5、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概括地講: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我們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仆後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五四運動的詮釋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
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真善美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一種青春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