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介休的歷史故事

介休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23:41:00

A. 綿山的歷史典故,誰能略為詳細的告訴我

位於介休市東南,距市區20公里,是晉國名臣介子推殉難的地方,也是一處融自然山水和佛道文化為一體的景區。
綿山主要風景點有龍頭寺、抱腹寺、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等。龍頭寺位於綿山入口處,寺分上下兩層,這里地勢險要,綠樹如茵。抱腹寺是綿山一處不可不去的險絕之地,整個寺廟的 20多間大殿都深藏在抱腹岩下,風雨雪都無法侵入,這種建寺環境實屬罕見。寺內還有許多唐、宋、金、明等朝的碑刻,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唐汾洲抱腹寺碑」。
介子推殉難的地方就在抱腹岩上的鐵索嶺頂部,這里峰巒疊翠,綠意盎然。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於外,介子推跟隨他漂泊了 19年,並在他飢不能食之時「割股奉君」,是當時有名的忠臣孝子。後來重耳復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卻沒有邀功請封,而是帶著老母親隱居在綿山。晉文公得知此事後,隨即趕到綿山請介子推出山,奈何他高低不肯出來,於是晉文公就放火燒山,以為這下介子推一定會出來。大火連燒三日,整座山都燒完了,仍不見他的人影,派人進去一看,原來介子推真是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老母親抱著一棵樹燒死了。晉文公懊悔不已,於是用這塊殘木作了一雙木屐,以此提醒自已不忘介子推,「介休」之名亦是從這件事而來。

B. 介休的名人 簡介以及他的事例

介子推

C. 介休歷史凌園有那些歷史人物

介休歷史陵園的名人
1、歷史人物
介子推(?—前636年),春秋時晉國人,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從臣之一。相傳有「割股奉君」之舉,後重耳即位為晉文公,介子推不言祿偕母隱居於綿上,晉文公下令燒山逼其出山受封,母子抱木被焚。晉文公為悔己過失,旌表功臣,封綿山為介推田,號為介山。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當清明節前二日不忍心見火,進行冷餐,寒食節由此而來。
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稱有道先生,東漢末年介休人,博通典籍,精天文,善文辭,且「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成為東漢一大名士。曾寬衣博帶周遊郡國,發動組織耿直官僚、名士、太學生聯合起來,同宦官集團進行斗爭,成為太學生首領。後因黨錮之禍歸里,「閉門教授,弟子以千數」。建寧二年(169)卒,時年42歲。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介休城內文家莊人,北宋著名宰相。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50載。任職期間,勤於政務,聲譽較高,備受敬重,被封為潞國公。紹聖四年(1097)病逝於洛陽,謚曰忠烈。
馬天來,字雲章,北宋國史院編修,博學多才,言辯有則,善畫竹石,喜賦詩,有大家風范。開興元年(1232)卒於京師。
張煊(1604—1651),字葆光,介休城內北街人,明崇禎元年(1628)進士。曾任山東安丘縣知縣,官至河南道御史。彈劾不避權貴,時稱鐵面御史。後因其得罪權貴,被誣陷至死。
田莊儀(1629—1727),女,字鳳池,又字禮常,號西河女史,清康熙年間詩人。其父田呈瑞,曾任蘭州道台。田莊儀自幼秀俊聰穎,淡雅庄肅,不喜鉛華,專心致志於學,尤喜文學詩歌,著有《庄鏡》集。
梁錫(1697—1774),字魯望,號確軒,介休南靳屯人,清乾隆年間著名經學家、教育家。一生安貧東道,潛心讀書,從容治學,勤於文章政事。著作有《易經揆一》、《春秋廣義》、《易經補義》等。
董柴(?—1777),字也愚,號惟園、愚亭。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介休人,著名詩人。曾任安州知州等職。為官期間,勤政愛民,功績卓著。主要著述有《補恩錄》、《半壁山房詩集》、《如蘭集》等20餘種。
宋廷魁(1710—?),字其英,介休張良村人,乾隆年間詩人,書畫家、戲劇家。主要作品有《竹溪文集》、《雪籟樓》,特別是戲劇《介山記》為當時上乘之作,李文炳、方蒼分別為之作序。
范毓檳(1678—1757),介休張原村人,清代著名皇商,主要從事以進口日銅供清廷鑄錢的中日貿易,康熙五十九年(1720),因幫助清廷征剿准噶爾叛亂有功,賜太僕壽卿。
侯蔭昌,字古棠,介休北賈人,為平遙「五聯」票號東家,經過道光、咸豐、同治幾個時期,分庄發展到上海、蘇州、北京、天津等50個城市,到光緒年間總資產達七八百萬兩,為顯赫一時之富商巨賈。
冀以和(1831—1900),字達堂,又字協邦,號靄一,又號芸階。介休北辛武冀氏商業世家的第十八世主東,是冀氏商業資本發展到鼎盛時期,而又瀕臨徹底衰亡的一個關鍵人物。於同治三年(1864)與其弟冀以正將布莊改為票號,開始專營匯兌和存放業務,兩家票號總號設在平遙城,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十餘家分庄。因結交清政府的一些官僚,在很短時間內,票號業務大為活躍。晚年時,票號因遭一公案影響,幾致倒閉,冀以和本人也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病卒在家。
薛鳳儀,字桐威,介休城內人,為晚清至民國初年山西著名詩人、文史學家。曾應聘到太原創辦圖書館。主要著作有《石友山房詩集》、《滋荃閣文集》、《石契》、《石友山房印稿》等。
2、現代革命人物
梁露(1905—1935)字慶雲,介休城內小東街人。1927年任中共介休縣委書記,1928年國民黨省黨部清黨時離介出走,後到陝西軍閥井岳秀部隊繼續黨的地下工作。1935年被敵發現殺害。
馬邦原(1905—1938),原名馬彥俠,介休張蘭鎮人。中共介休縣委成立時,任組織委員。1938年清除「托派嫌疑」中,受極左路線含冤離世。1981年平反。

D. 介休的來歷是

介休是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曲沃庄伯伐翼,晉翼侯奔隨版,隨在今介休城權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境內有綿山風景區。

(4)介休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文明史逾2800年。

介休處於太原經濟圈節點,與汾陽、孝義共同構成太原經濟圈次中心,介休還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介休境內已發現的陸棲動物有60餘種,其中鳥類19種,哺乳類16種,爬行類27種,兩棲類2種。大型動物有山羊、豺、狼、豹、野豬等。

在野生動物中,豹、梅花鹿、金雕三種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穿山甲、馬鹿、勺雞等十種屬於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啄木鳥、刺蝟、豹貓等六種屬於山西省保護動物。

中草葯材有豬苓、地骨皮、香加皮、荊芩、山桃仁、酸棗仁、麻黃、黃芩、板藍根、紫蘇、椿根皮、綿貝、元胡、大葉三七、荔枝草、野山參等。

E. 介休名字由來

秦代,始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

西漢,屬並州刺使部太原郡。平周邑改名為平周縣,屬西河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復名界休。平周縣廢置。

三國時,界休屬並州西河郡,鄔縣屬太原郡。

西晉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鄔縣屬太原國。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介休城為劉淵軍攻破。此後,北方發生少數民族長期戰亂,介休地域主屬變換不定,縣邑建置時有時無。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復置介休縣,屬吐京鎮西河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復置鄔縣,屬並州太原郡。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西河郡治被六鎮起義軍攻破,介休縣治也被攻破僑置平陽郡界。北魏永安年間(528~529年),介休縣僑置汲郡界(今河南省衛輝市境),屬司州五城郡。

東魏天平年間(534~537年),孝靜帝派朔州軍人駐介休城鎮守,立為南朔州,但領軍人,不領郡縣。縣境僑置定陽郡平昌縣,寄駐介休30多年。北齊天保年間(550年)之後,鄔縣廢置。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屬介休郡。

隋開皇初年,撤銷介休郡,平昌縣屬西河郡。開皇十年(590年)縣境西南析置靈石縣。開皇十八年(598),平昌縣復名介休縣,屬西河郡。隋義寧元年(618年),復置介休郡,縣屬介休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縣屬介州。唐貞觀元年(627年),撤銷介州,縣屬河東道汾州。唐天寶元年(742年),屬西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屬汾州。五代時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屬河東路汾州。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孝義縣並入介休縣,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復置孝義縣。

F. 山西省介休市有什麼歷史文化底蘊

《水經注》、《左傳》等早期典籍都有記載。
介休三賢:介子推、郭林宗、文彥博
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前718年)。時,曲沃庄伯伐翼,晉翼侯奔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祿,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不出,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郭泰,字林宗,號有道,東漢末年儒林宗師,太學生領袖。無愧碑
文彥博,灌水浮球成語典故講的就是他小時候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頃公12年(公元前514年)始置鄔縣(在城東10公里今鄔城店一帶)。戰國時期屬魏國。
秦滅六國時,於魏趙邊界休整,之後攻趙,秦代因此置界休縣,與鄔縣同屬太原郡。
西漢屬並州刺史部太原郡。新莽改界休為界美,東漢復名界休。
西晉,杜預臆說界休當為介休,晉武帝司馬炎遂改界休為介休,屬西河國。
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年以後),介休縣並入永安縣(即今孝義)。北周富政元年(公元578年)置介休郡,介休縣屬介休郡。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改介休縣為平昌縣。
隋開皇18年(公元598年)平昌縣復名介休縣,屬西河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介休郡改名介州縣,屬介州,兼領平遙縣。
五代時介休縣屬太原府汾州。
元代,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冀寧路汾州。
明代屬山西布政使司汾州。
清代屬山西省汾州府。

G. 介休的簡介,詳細一點。

歷 史 沿 革·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總面積744平方公里,總人口37.25萬人。 介休歷史悠久,國內史籍最早記載介休歷史為周代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時,曲沃庄伯伐翼,晉翼侯奔隨,隨在今介休城東,當時為晉大夫士會食邑。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返國賞隨臣,介子推不言錄,與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子推竟與母抱樹而死。後,介休即依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自公元前514年起,介休歷史上先後東部建置鄔縣,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設郡縣,城區建置界休,以後改為界美、介休、平昌。東魏時,定陽郡一度僑治境內。北周時期,曾設置介休郡。隋、唐時期一度設介休郡、介州。鄰縣靈石公元590年建縣前,一直為介休地域。隋、唐時設介休郡、介州時,兼領平遙縣。孝義歷史上曾幾度並入介休縣。宋、元、明、清時期,介休縣域和領屬關系基本保持不變。1992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下文,介休撤縣改設縣級市,行政區域不變,依舊隸屬晉中行署。現轄7鎮3鄉、232個行政村,5個街道辦事處。

·自 然 環 境·
1、面積及方位
介休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太行山北側。地跨東徑111°44′10″— 112°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北起義安鎮任家堡村,南至綿山頂端艾蒿坡;西起義棠鎮圪塔頭村,東至張蘭鎮南窯頭村。東北與平遙、汾陽接壤,西南與靈石相連,東南與沁源毗鄰,西北與孝義相望。東西最寬處38.5公里,南北縱長38公里,總面積744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0.47%。
2、地貌
介休整個地勢形態呈南高北低,海拔在740—2487米。南部為山區,主峰有綿山、天峰山等,屬太岳山脈,面積31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42.09%;中部為丘陵區,面積191.7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5.86%;北部為平川區,面積為237.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05%。
3、氣候
介休處於中緯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域,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年份均在200天以上,
2500小時左右。丘陵山區少於平原,南部少於北部。據1954—1994年氣象資料統計,全市年平均氣溫為10.4℃,冬夏季氣溫變幅較小,總的分布趨勢是由南向北升高,由平川向丘陵山區降低。全市年平
均降水量為477.2毫米,一般集中在7至9月。無霜期平均為175天,其分布趨勢為平川丘陵長於南部山
區。

·民 俗 文 化·
介休自古「商賈雲集,民物浩穰」。明清時期,縣城四條大街店鋪林立,「儼如都會」。張蘭、義安、洪山、義棠鎮市面除有京貨、雜貨等商號外,還有錢庄、當鋪、金珠鋪等商行。張蘭鎮每年九月下旬古廟會,屆時有文水皮貨、沁州麻貨、渾源挽具、上黨葯材、內蒙古騾馬上市交易。介休歷來挾資走外經商者眾多,清代前期,被朝廷賜為皇商的介休張原村范氏為對日貿易中首執牛耳的洋銅商。道光年間,山西初期設立的15家票號中,介休北賈村侯氏領其中6家,資本計有七八百萬兩,為票號「匯通天下」的第一富戶。同治年間,介休北辛武冀氏兄弟也將乾盛享布莊和德記布莊改為票號,躋身於三晉票號巨擘之列。
介休人文薈萃,舊有「三賢故里」之稱(春秋時介子推、東漢郭林宗、北宋文彥博)。歷代國手名人蔡邕、李世民、張九齡、李商隱、趙頊、顧炎武、傅山及本籍人茹倫常、宋廷魁、鈕福全、田莊儀及「綿山四山人」董、梁、王、任等為介休壯麗山河傾倒,先後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絕句。介休達人代起,緣因歷代當政者注重教育,善於教化。山西宋代以前有縣學僅永和、介休、稷山數處,介休在唐咸享三年(672)始辦縣學,明代又在文廟旁建育才館。清代介休考中進士人數達64人,僅次於安邑、平定、陽城,位居全省第四。
介休傳統手工業源遠流長。唐代以前,洪山采坪溝已開設三窯,即煤窯、泥窯、碗窯。唐末宋初,洪山陶瓷業和縣城釀醋業已規模生產。介休陶瓷以洪山白瓷為主,其印花刻花器製作筆意潑辣奔放,不失民窯本色。唐、宋時期,介休已有燒造琉璃記載,到明代,介休琉璃燒造達到極盛,現存張壁古堡、城內城隍廟、師屯北廣文濟寺、靈石資壽寺等琉璃建築皆為介休匠人傑作。介休陳醋具有色黑亮、味香美、不變質等優點,據傳,明代安徽潁州的大升陳醋,清代山西清徐的老陳醋,分別為介休人侯大升、王來福傳藝。清代咸豐年間,義安「咸亨涌」釀造的木瓜黃酒,醇香適口,色澤鮮艷,民國18年(1929)曾獲巴拿馬國際賽酒會銀質獎。
十里鄉俗不同,介休城鄉歷來為一日兩餐,(70年代後城區機關因作息時間改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習俗。另外,據史籍,介休鄉民樸直,急貢賦不敢後;士懼禮法,重氣節與清廉。但邑人中也有競相與奢和崇佛重禱之陋習。據歷代《介休縣志》記載,介休較大的寺廟堂祠有149外之多(含佛寺77處,道觀47處),香火盛俗,昭昭若揭。
介休人民有光榮斗爭傳統。公元304年,匈奴族劉淵起兵反晉,派將喬??攻陷介休,介休縣令賈渾夫婦抗節不屈,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千百年來彪炳中華青史。八年抗日斗爭中,介休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建起軍隊,開辟了根據地和堡壘村,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與日本侵略者開展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到解放戰爭中,介休縣中共黨員隊伍發展到986人,民兵隊伍壯大到3100人,154名優秀幹部隨軍南下,參加了解放全中國的行列,8376人組成的支前隊伍參加了解放太原戰役,《人民日報》曾頭版刊登《介休民工支前立功》報道。戰爭年代,介休有1694人慘遭日本侵略軍殺害,縣委書記商功叔、縣長高劍平、工人游擊隊指導員韓奎等一批好乾部為革命出了寶貴生命。

H. 介休 名勝古跡 作文

游介休

前幾天,我們全家去了綿山旅遊。綿山位於山西省中南部,以春秋介子推而享譽海內外,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山。
綿山綿亘百里,古樹繁茂,飛泉流瀑,洞中藏幽氣冠群山。原始森林滿山覆蓋有珍貴中葯草千餘種。綿山被遊人譽為「天然氧吧」。我早就聽說這里很好玩,因此來到這里,我很興奮。
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是水濤溝,這里是一處拜神仙、遊仙境、得仙氣的靈地,基本是自然景觀。這里有「五虎山」、「之章醉酒」、「刀劈石」、「連年有餘」、「五龍瀑」,等景點。我覺得這里特別清爽,趕走了夏日的暑氣,讓人忘掉了一切煩惱憂愁,讓你感覺到置身於天堂。這里有大片的瀑布群,那氣勢和聲音讓人流連往返。
接下來我們去了棲賢谷。我們首先乘電梯垂直上升了180米,看到了「六丁六甲保介子」、「天界石」、「鹿鶴泉」、「回首望月」等景點,非常美!聽管理人員的意見,我們選擇了沿峭壁、走天梯的路線下山。這條路很險,走的很刺激,但的確是一種挑戰自我的選擇。路由一塊一塊的間隔3050CM的鐵板或木板組成,旁邊有可以攀沿的鐵鏈。最高的地方距離水面有幾十米,最低的地方可以在水中行走。這里真的是懸橋飛瀑,曲徑通幽。年齡大、體制弱的人在這里會感到不適,但我覺得路非常好玩,上上下下,旁邊的峭壁一會凸出,一會凹陷,頭上有飛瀑,腳下有激流,上面有滴水,下邊又濕滑,那聲音、那氣勢,讓我覺得很刺激。棲賢谷路險景美,如果有機會,推薦你也來走走看看,不知是否與我有同感。
當天晚上我們住在了「雲峰墅苑」賓館,這是一個高達15層的大酒店,在這里可看到綿山的夜景,那真是絢麗多彩,宛若仙境,真是「此景只應天上有」啊!
第二天,我們從鐵索嶺上了山尋找「正果寺」。真的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真正感覺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終於「修成正果」,找到了「正果寺」。正果寺里有唐宋歷代高僧坐化成真的包骨真身像十二尊,被考古學家譽為世界奇跡。寺里熱心的老道把我抱起來,讓我看見了那千年不化的白骨。
綿山風景區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秀美的自然風光,獨特的魅力,帶給我的是無窮的享受和震撼。
再見了綿山,我還會來看你的!

游介休
說起介休,它源自一個古老的故事:春秋時期,介子推跟隨重耳逃亡在外,有一次,重耳實在餓得不行了,介子推就忍痛把自己腿上的一塊肉割下來給重耳吃。可當重耳當上王以後,卻忘記了介子推的大恩大德。於是介子推就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後來,有人在晉文公重耳面前提到此事,重耳馬上派人請介子推做官,雖知,介子推卻不肯下山,有人出了個「好」點子,讓重耳火燒綿山逼介子推下山。沒想到介子推竟然抱著母親燒死在一棵柳樹旁。晉文公重耳非常後悔,就把這塊土地更名為介休(介子推休亡)。
介休是一座繁華的小城,有整齊的高樓大廈,品種齊全的商鋪和各具特色的公園。
介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煤炭、石膏礦和鋁礬土等,介休還有許多特產呢!一個個香甜可口的貫餡糖,匯入了一滴滴勤勞的汗水;一壺壺酸味濃郁的老陳醋,凝結了勞動者歡樂的笑聲。
介休的風景優美,綿山就是一個例子。聆聽著泉水叮咚叮咚聲和小溪流水的清脆歌聲,令人心曠神怡;聞著花香撲鼻的氣味,使人精神百倍;看著小鳥在枝頭間飛來飛去,使人覺著如詩如畫。還有,秦柏嶺的柏樹,相傳是秦代種植的,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了,要十五個小朋友才能把它抱住呢!介休的張壁古堡,是有名的古代軍事建築。後土廟是琉璃藝術的瑰寶、襖神樓、源神廟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希望對你有幫助 (*^__^*) 嘻嘻……

I. 有關介休老故事的日記

剛下火車就大吃一驚。導游介紹西安的第一句話竟是:「沒有到過西安就不算到過中國!」不禁啞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國人的中國人。再看周圍,稍感安慰,同一團中有數位五十多歲的團友,他們竟做了半個多世紀的「假」中國人。話雖有些不妥,但西安之於中國的重要性盡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歡叫這座城市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長安。更有甚者要求國家更改城市名稱,叫「長安」或「西京」。我想,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內涵,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沉澱。盡管有高樓大廈、有高速公路、有商業中心,但西安保留著全國最完整的古城牆,為了保護地下文物,他們甚至放棄建設地鐵。這種對文化傳承的堅持在過於重視經濟建設的今天尤為寶貴。
西安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繼而,我發現了她的堅持。
第一站是西嶽華山,初中時就讀過「山河表裡潼關路」的詩句,華山之險,歷來稱頌。在周圍黃土高原的大背景下,華山的岩石變得十分突出。黃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壘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憑借索道,我們輕而易舉地征服了北峰。但相比於其餘的東、南、西、中四峰,北峰不過是半山腰上的一個平台。也許是古人知道華山難爬,所以稱此為北峰,聊感安慰而已。抬頭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剛剛還埋怨這來回110元的索道費太貴,現在才發覺值得,否則爬死也到不了山頂。
沒有爬到頂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遊的第一大遺憾——沒有徵服華山。但是,看過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險峻,相信不虛此行。
如果要評一個「最名不符實獎」,我想西安將有兩樣東西入選。一是羊肉泡饃。來西安前總認為它是陝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象徵,一見之後,不過是將羊肉湯澆在碎面餅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個便是鍾樓。初到西安,問當地人何處最好玩時,十有八九都推薦了鍾樓、鼓樓。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於上海。記得當時有人到上海來玩,總會被問「大世界去白相過嗎?」去過,那很好。沒去過,哎呀,你怎麼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啊。於是,我對鍾樓、鼓樓也充滿期待。
鍾樓位於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圍車水馬龍,因此鍾樓就好象車流中的一座孤島,需要由地道才能抵達。沿著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鍾樓的入口。拾級而上,才發現那不過是一個二十多米高的平台。所謂「一覽」西安市區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說「鳥瞰」了。匆匆游覽一圈便走了下來,心中還暗自慶幸——還好沒有買鍾樓、鼓樓的套票。第二天,從買套票的團友之抱怨聲中,我更覺慶幸,似乎還有些幸災樂禍了。
到中國就一定要來西安。
來西安又怎能不去看兵馬俑?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館展出了數座由陝西空運來的兵馬俑。那時也沒覺得如何,不過是幾個泥人罷了。然而,當真正站在兵馬俑博物館的一號坑前時,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構築起的氣勢絲毫不遜於千軍萬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圍有不少外國遊客,大多數人對中華文化少有涉獵,但他們同樣在那裡嘖嘖稱奇。他們所感到的,不是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藝,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氣勢。人們說音樂是無國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動世上幾乎所有的人,兵馬俑有何嘗不是如此?
在兵馬俑博物館內參觀了一圈,已覺雙腳無力,心想秦始皇也夠猛的,光陪葬的軍隊就怎麼多。然而,當看到幾十平方米的秦陵復原模型角上一小塊標著「兵馬俑遺跡」的模型時,我真有些驚呆了。我已經找不出詞語來形容秦始皇以及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與憤怒——為這座陵園的盪然無存而可惜,為項羽當年的暴行而憤怒。
如今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據說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而沒有進行發掘。因此我們只看到了根據《史記》記載復原的墓內情形。豪華、奢侈等詞已不能描繪其中的裝飾,我也只能再次發出一陣陣驚嘆。看過模型,卻已再無氣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華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體力)。於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遺憾——沒有將秦始皇踩在腳下。
旅遊途中,聽到了一副有趣的對聯。上聯:翻身要靠共產黨。下聯:發財不忘秦始皇。橫批:感謝老楊。「老楊」即是1974年發現兵馬俑的四位姓楊的當地農民。巨大的陵園因項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寶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長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卻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當地人民手中。因為旅遊業,秦陵、兵馬俑所在的臨潼區已成為西安最繁榮的地區之一。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曾有一種說法:看近幾年的中國要去廣東,看近幾十年的中國要去上海,看近幾百年的中國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則要去西安。似乎一個「古」字足以成為西安的定語。
但是,我為西安鳴冤,因為西安有華清池。且不說當年蔣介石「督戰」時住的五間廳,單是驪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見證中國的五十多年歷史。自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後,它的名字歷經「總統蒙難亭」、「捉蔣亭」、「兵諫亭」的變化,每一個名字都是一段歷史。如最後的「兵諫亭」是近幾年為緩和海峽兩岸矛盾所改的。歷史總是由小處折射,由此可見一斑。

閱讀全文

與介休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