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羅馬有哪些英雄人物
凱撒
公元前64年至44年凱撒、龐培、克拉蘇所在的前三頭政治時期,結束了以元老院為權力中心的議會制。克拉蘇死於征服帕提亞帝國的戰役中,後來凱撒消滅了龐培。
凱撒在生前並沒稱過帝.只是個權傾一時的獨裁者。,後人用他的名字凱撒代表羅馬國王的稱號。公元前44年3月15日,凱撒被國內反對派布魯圖(Brutus)和卡西烏斯(Cassius)陰謀刺殺。
屋大維
公元前43~27,凱撒的甥孫,也是義子。屋大維成為繼承人也就是歷史上的奧古斯都大帝。他與安東尼、雷必達的統治被稱為後三頭政治。後來,屋大維消滅了安東尼和雷必達,屋大維成為羅馬的第一位正式皇帝,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17年,軍閥屋大維正式確立個人獨裁統治,因其採用「元首」稱號,這種制度被稱為元首制。元首制實際上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安東尼
公元一至二世紀是羅馬帝國的強盛時期,帝國疆域空前廣大,北部邊界到達現世歐洲的英國、德國西部、奧地利、匈牙利和羅馬利亞等地,東邊一度達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麵包括非洲的埃及和蘇丹北部、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西邊面臨大西洋。
安東尼皇帝統治時期,局勢仍比較穩定,尚能維持帝國現狀。
(1)羅馬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他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並且對外擴張,使帝國北疆達到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 27 年開始到 192 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 3 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
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 98 年 -117 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道幼發拉底河、南有埃及、迦太基,北達萊茵河、多瑙河,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
192 年,安東尼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殺,羅馬出現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史學家將 193 年塞維魯王朝建立,到 235 年這段時期稱為後期帝國時期。始於安東尼王朝後期的社會、經濟和軍事危機,在公元 3 世紀達到空前規模,以致一些史家又劃出一個三世紀危機時期 (193 年~ 284 年 ) 。
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和隸農的起義遍及各地, 3 世紀 60 年代在高盧開始的巴高達運動,對統治階層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⑵ 羅馬歷史有什麼重大人物和事件
重大事件:公元前七世紀建立羅馬城 公元前五世紀變成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7年成為羅專馬帝國屬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 和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476年滅亡
東羅馬1453年滅亡...
公元一世紀 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境內誕生..
重大人物:凱撒, 蓋烏斯·屋大維 ,君士坦丁,查士丁尼,
⑶ 羅馬歷史重大事件與著名人物
6號午夜,一輛載有31名土耳其遊客的大巴車在市內「凱旋路」上,因轉彎不及時而沖下山坡,造成12人死亡和18人受傷,其中4人傷勢嚴重。
這31名土耳其人是來自伊斯坦布爾的一個由350人組成代表團的一部分,而發生事故的大巴車是8輛車組成的車隊中的第7輛。
義大利首都羅馬建在7座山丘之上,被稱作7丘之城,因此市內道路坡多,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西西里奴隸起義
公元前3至2世紀,羅馬的奴隸制獲得發展,奴隸和奴隸主階級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奴隸主殘酷壓迫和剝削奴隸,激起奴隸起而反抗。從公元前2世紀初起,奴隸不斷發動武裝斗爭。公元前198年,一些拉丁城市中的迦太基奴隸曾密謀暴動,後因叛徒出賣而失敗,被處死者達500餘人。公元前196年,伊達拉里亞發生了鄉村奴隸和農民起義,波及全區,羅馬派去一個軍團才把起義鎮壓下去。公元前186年,南義大利的阿普利亞牧奴發動起義,起義者達7000餘人,使該地區的道路和牧場都變成了危險地帶。這些斗爭預示著大規模起義風暴即將來臨。半個世紀之後,西西里奴隸大起義便爆發了。
西西里土壤肥沃,素以糧倉而著稱。在那裡奴隸制大田莊產生較早,大田莊中聚集著成百上千個奴隸,大多數來自同一民族或地區,有利於反抗斗爭的組織發動。恩那城的庄園主達莫披洛斯以虐待奴隸出名,他不僅不給奴隸起碼的衣食,還打發奴隸搶劫過路的旅客,並要分贓一半。奴隸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公元前137年夏,在敘利亞籍奴隸攸努斯領導下,400名奴隸以鋤頭、鐮刀、斧頭、長竿、短棒為武器,沖進恩那城,得到城裡奴隸的響應,佔領了城市。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在恩那城建立了政權,取名「新敘利亞王國」,攸努斯被推選為國王,取號「安條克」。在國王之下,還設立一個由足智多謀的奴隸組成的顧問院。恩那城建立起來的奴隸政權,固然帶有東方王國的色彩,但它在本質上是作為與羅馬奴隸主政權相對抗的一種獨特的奴隸政權形式而出現的。
恩那城奴隸起義,得到西西里其他地區奴隸的積極響應。在該島西南部阿格里根特,西里西亞籍奴隸克勒翁領導一支5000人的起義隊伍,與攸努斯匯合起來。克勒翁尊重攸努斯,自願當其副手。起義范圍迅速擴大,西西里東部和中部許多城市如墨薩納、托洛明尼亞、卡塔涅、列昂提尼等,先後落到起義者手中。起義者人數日益增多,據狄奧多拉記載,達到20萬人之眾。起義奴隸到處摧毀大庄園,殺死庄園主,但他們對小庄園特別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則加以保護,因而得到當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同情和支持。
起義軍屢敗羅馬軍隊。公元前134和133年又擊敗羅馬兩個執政官分別帶領的羅馬軍團。公元前132年,羅馬派遣大軍前往鎮壓,攻陷起義軍主要據點馬爾干提納和托洛明尼亞,最後圍攻恩那城。在突圍中,2萬奴隸陣亡,克勒翁英勇犧牲,攸努斯被俘後死在獄中,起義被殘酷鎮壓下去。
不久,西西里又爆發了第二次奴隸起義。這次起義的直接原因是由總督涅爾瓦停止釋放奴隸而引起的。當時羅馬在北非進行朱古達戰爭,又和北方入侵的日耳曼人作戰,需要大量軍隊。但許多行省和同盟國的自由民因債務淪為奴隸,不能提供兵源。因此,元老院下令行省總督審查自由民出身的奴隸,予以釋放。西西里總督涅爾瓦釋放了800名奴隸,後因接受奴隸主的賄賂,停止了審查。於是,渴望自由的奴隸憤然舉行起義。公元前104年,西西里西部赫拉克利城附近的奴隸在薩維阿斯領導下首先發動起義,後在卡普里恩山建立根據地,並擊潰涅爾瓦派來的軍隊。不久,在利利貝附近又聚集了一支在阿鐵尼奧領導之下的起義隊伍。為了聯合起來進行斗爭,這兩支起義隊伍在特里奧卡拉城會師,並在該城建立政權,共推薩維阿斯為王,取號「特里豐」,阿鐵尼奧為軍事統帥。下設議事會,作為共商大計的機構。大批奴隸和農民投奔起義隊伍,力量迅速壯大,挑選強壯的奴隸組成2萬步兵和2000騎兵的起義軍。公元前103和102年,起義軍先後擊敗了兩個執法官帶領的羅馬軍隊。這時,起義烽火燃遍西西里大部分地區。起義軍分兵出擊,四齣活動,搗毀大庄園,襲擊行省機構,毀壞驛站,切斷城鄉交通聯系。
不久,起義者遇到了不利情況。薩維阿斯在公元前102年不幸死亡,使起義者失去了一位傑出領袖。糧食匱乏也使起義者面臨困境。羅馬在戰勝日耳曼人後,便集中力量鎮壓奴隸起義。公元前101年,執政官阿克維里烏斯率領大批軍隊進攻起義軍,在墨薩納附近發生激戰,阿鐵尼奧英勇犧牲,起義軍敗退特里奧卡拉。不久特里奧卡拉陷落,許多奴隸被俘後都被釘死,剩下1000名奴隸堅持斗爭,後來受騙歸順阿克維里烏斯,竟被賣為角鬥士。他們發現受騙後,互相刺殺而死。
西西里兩次奴隸起義,因歷史條件和奴隸階級本身的局限性,最終歸於失敗。但起義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起義奴隸曾建立自己的政權和軍隊,標志著羅馬奴隸起義斗爭發展到較高水平。西西里奴隸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揭開了共和後期大規模社會斗爭的序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格拉古兄弟改革
第一次西西里奴隸起義烈火尚未完全撲滅,羅馬城鄉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領導下,掀起了一場以土地改革為中心的社會改革運動。當時羅馬土地集中和農民破產已造成嚴重社會後果,失地農民迫切要求重新獲得土地,而貴族中一些有識之士鑒於農民破產有損兵源和安定,也在籌劃復興小農的土地改革方案。格拉古兄弟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循著羅馬貴族的傳統仕途先後擔任神職和軍職,在人民中頗有威望。他們根據形勢發展,從奴隸主階級長遠利益出發,懷著富國強兵之志和憂國憂民之心,積極投身於社會改革運動。
公元前133年,在羅馬平民和貴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擁護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隨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規定,每戶家長佔有公有地限於500猶格,如有兒子,則其子尚可各佔250猶格,但每戶佔地總數不得超過1000猶格。所佔公有地永久使用,免交租金。超占部分收歸國有,劃為30猶格的份地,分給無地農民。此種份地須要交納少量租金,世襲使用,不得出賣或轉讓。肥沃的坎佩尼亞土地,不在此法案范圍之內。提比略提出土地法案後,遭到元老貴族極力反對。他們唆使提比略的同僚保民官奧克塔維烏斯使用否決權阻止法案的通過。元老貴族的破壞和人民的擁護,都推動提比略採取激烈的措施,召集公民大會付諸表決,結果,奧克塔維烏斯被罷黜,並通過了土地法案。同時,選出提比略本人、他的岳父克勞狄烏斯和他的弟弟蓋約三人組成委員會,負責處理收回和分配土地事宜。可是,法案的實施遇到許多實際困難,元老院拒不提供必要的經費。於是,提比略趁帕加馬國王將其王國遺贈給羅馬之際,提議把該王國金庫作為貧窮農民的補助資金,並把該王國的處理權交給公民大會。這就和一向把持外交和財政大權的元老院發生嚴重沖突。為了實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競選連任下一年保民官。元老貴族以連任保民官出乎常規為借口,乘機攻擊提比略心懷叵測,欲施暴政。公民大會選舉時,農民忙於夏收而無暇進城,貴族反對派策劃陰謀,尋釁滋事。大祭司長納西卡糾集一群元老、被保護人和奴隸,沖進會場,在混戰中打死了提比略及其擁護者300餘人,當晚把死難者屍體扔入第伯河。
提比略殉難後,改革運動並未停止。元老院不敢貿然取消土地法。三人土地委員會經改組後仍繼續活動。據李維記載,公元前125年羅馬公民人數約有39.5萬人,比公元前131年增加7.5萬人,一般認為這是失地農民分得份地而具有公民資格的結果。但是,土地分配日漸困難,大土地所有者百般隱瞞地產,產權糾紛也難以裁決,而且還牽涉到義大利同盟者的交界地區,引起同盟者的不滿,他們也要求獲得羅馬公民權。因此,土地改革運動便在更加復雜的形勢下高漲起來。
公元前133和132年,提比略之弟蓋約在羅馬平民的支持下連任兩屆保民官。任職之初,蓋約即向反對改革的權貴發起進攻,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罷免的高級官員和保民官再次任職,規定非經人民審理不得判處公民死刑,然後便轉向社會和經濟改革。他不僅恢復提比略的土地法案,而且還實行一些其他的重要法案。因為公有地分配已近枯竭,所以他提出殖民法作為土地法的補充,在南義大利建立了米奈維亞和奈普圖尼亞等殖民地,甚至設想建立海外殖民地。為了防止糧荒,他實行了糧食法,由國家從海外購入穀物,儲存於公共糧倉,以低於市價每月一次定量賣給公民。蓋約還實施築路法,親自籌劃修建一些大道,以改善交通運輸,同時解決無業平民就業問題。又實施軍事法,禁止徵召17歲以下的人服役,由國家出資供給公民戰士軍裝。為了爭取騎士支持改革,蓋約實行亞細亞行省包稅法,規定該省採取包稅方式徵集什一稅、關稅和牧場稅,由監察官把包稅權拍賣給騎士。同時還制定審判法,打破了元老對法庭的壟斷,使騎士獲得擔任法庭成員的權利,並懲處司法審判方面的腐敗行為。此外,還頒布法律,規定元老院應在執政官選舉前確定其卸任後擔任哪一行省總督,以免以最好的行省私相授受。
元老貴族施展詭計,反對改革。他們利用蓋約的同僚保民官德魯蘇提出法案,建議在義大利建立12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移民3000人。在當時義大利已無可供殖民之地,德魯蘇的殖民法實屬欺人之談,旨在籠絡人心,破壞改革。他還蠱惑人心地提出禁止鞭笞拉丁人的法案。針對反對派的陰謀,蓋約藉助同僚保民官盧布里烏斯提出新的殖民法,即在原迦太基領地上建立朱諾尼亞殖民地,安置6000人,一些義大利人可能也包括在內。公元前122年春,蓋約到北非籌建殖民地,反對派乘機造謠惑眾,破壞蓋約的殖民計劃。蓋約返回羅馬後,斗爭進入決定性階段。他採取堅決措施,毅然提出公民權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義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權。但是這一法案不僅遭到元老貴族的激烈反對,而且也引起那些不願把公民權分給義大利人的公民強烈不滿。而大批義大利同盟者在當時又被排斥於羅馬城之外。因此,法案未能通過,蓋約的威信隨之下降。同年夏,蓋約競選第三任保民官失敗。在他卸任後,反對派便進行報復。取消北非殖民地的法案被提到公民大會,集會時雙方發生沖突。元老院借機鎮壓改革派,蓋約及其支持者佔領阿芬丁山進行抵抗。最後,蓋約被追逼而死,3000餘名支持者慘遭殺害,他們的屍體也被投入第伯河。
格拉古兄弟實行改革,企圖通過限制佔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給農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並,保護小農經濟,以維護羅馬國家的社會基礎和軍事力量。但是,當時羅馬處在城邦危機時期,小農的分化和破產已成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已不可能維持小土地所有制。蓋約死後不久,羅馬又通過了允許出賣份地的法案,土地委員會也被取消。不過,格拉古兄弟改革在歷史上仍有重要意義。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土地集中進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蓋約在形勢推動下由單純的土地改革發展到實行多方面的社會改革,沉重地打擊了元老貴族勢力,改進了國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機能。這些都是符合當時羅馬社會發展要求,在後來羅馬歷史發展過程中得到肯定和充實,因而具有明顯的進步性。
馬略軍事改革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社會內部斗爭繼續發展,形成所謂民主派和貴族派,雙方在朱古達戰爭(公元前111—105年)期間和戰後展開激烈的斗爭。當時,努米底亞王室發生內訌,朱古達佔領塞爾塔城後,利用當地居民反羅馬情緒,殺死了住在該城的羅馬和義大利商人以及高利貸者。羅馬於公元前111年向朱古達宣戰。戰爭伊始,羅馬貴族政治和軍事制度的腐敗暴露無遺,高級官員和軍事指揮官接受賄賂,士兵為所欲為,軍紀鬆弛,士氣渙散,致使戰爭連連敗北。公元前109年,執政官麥特魯斯到達北非,整頓了軍隊,開始扭轉局面,但未能迅速結束戰爭。騎士因其利益受到損害大為不滿,加劇了他們與元老貴族的矛盾。
此時,軍人出身的馬略嶄露頭角。他和騎士有著密切關系,在平民中也有一定威信。在民主派的支持下,馬略當選為公元前107年執政官,獲得朱古達戰爭的指揮權,並在後幾年中連任執政官,率軍作戰。在此期間,為了增強羅馬軍事力量,取得戰爭勝利,馬略實行了軍事改革。羅馬原來實行公民兵制,公民須有一定財產資格才能參軍服役。由於戰爭需要大量兵源,財產資格便逐漸降低,在布匿戰爭中最低財產資格曾降到4000阿司。同時在軍隊中也出現志願兵,不過他們多半為服役期滿的老兵。到公元前2世紀,特別是在格拉古兄弟改革失敗後,羅馬兵源危機日趨嚴重。馬略為了迅速徵集軍隊,取消了財產資格限制,吸收無產者入伍,即以募兵制代替了公民兵制。實行這一制度,使他很快徵集到補充北非軍團所需的新兵,大約有5000—6000人。不過,馬略採用募兵制後,公民兵制並未完全廢除,在公元前1世紀,當招募志願兵不能滿足需要時,往往又強制徵集公民參軍。馬略實行募兵制後,士兵除獲得薪餉外,還可得到國家提供的武器給養,不再在軍餉中扣除。服役期限也有明確規定,一般認為馬略把士兵服役期限延至16年,服役期滿的老兵可從國家分得一塊份地作為補償。隨著財產資格的取消,羅馬公民在軍團中只當重裝步兵,而騎兵和輕裝步兵改為從同盟者和行省中徵集。
馬略軍事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改革軍團組織。為了加強軍團的機動靈活性,馬略在軍團中推行聯隊制。聯隊是介於軍團和連隊之間的組織,配有600名重裝步兵,能夠單獨執行戰術任務,獨立進行軍事行動。每個軍團有10個聯隊,每個聯隊轄3個連隊(6個百人隊)。聯隊制軍團的作戰陣式仍保持三列隊法,前列配置4個聯隊,後兩列各有3個聯隊,各列聯隊之間留有空隙,前後列聯隊交叉排開,以便插上和退卻。馬略還統一軍隊的武器裝備,重裝步兵一律配備投槍和短劍,並改進了投槍構造和運載工具。此外,馬略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把當時角斗學校訓練方法引入軍中,以提高士兵的戰術技能。在訓練中,注重鍛煉軍隊適應艱辛的作戰環境和生活條件。為了提高部隊的機動性和獨立作戰能力,馬略要求士兵在行軍中除攜帶武器外,還背負行軍背架,內有挖掘工具和其他裝備,以致於當時馬略軍中士兵獲得「馬略騾子」的謔稱。
經過軍事改革和整頓,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大為提高。馬略依靠改組的軍隊,於公元前105年勝利結束了朱古達戰爭。這時,原住在波羅的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為尋找新的居住地,向西南遷徙,侵入那爾旁高盧,威脅義大利。羅馬派兵抗擊,屢遭失敗,損失慘重。公元前102年馬略第四次就任執政官,率軍與條頓人激戰於阿克維·塞克斯提埃,條頓人幾乎全軍覆沒。次年,又在維爾凱列附近大敗森布里人。日耳曼人的入侵終被粉碎,消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公元前101年,馬略的副將瑪尼烏斯·阿奎里烏斯率軍鎮壓了第二次西西里奴隸起義。
馬略軍事改革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這次改革沖破舊的城邦制度的傳統,改變了羅馬以公民兵為基礎的軍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無業遊民加入軍隊,部分地解決了小農破產而引起的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國家安定。同時,通過廣開兵源和提高軍隊戰鬥力,解決當時羅馬軍隊出現的問題,符合奴隸主階級加強統治和進行對外戰爭的需要,進一步推動羅馬奴隸制國家的發展。另一方面,這次改革對羅馬社會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改革導致羅馬軍隊社會成分的變化,使羅馬軍隊由農民為骨乾的公民兵變成了以無產者為主要來源的職業軍隊。改革後逐步建立起來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變羅馬土地問題的性質,即由破產農民要求恢復土地的斗爭變為老兵爭取份地的斗爭,這就在共和後期羅馬社會斗爭中增添了新的因素。職業軍隊長期追隨和服從自己的統帥,而統帥則籠絡收買軍隊,並利用軍隊作為爭權奪利乃至奪取政權的工具,這樣就為後來羅馬奴隸主權貴建立軍事獨裁提供了條件。
同盟者戰爭 羅馬征服義大利後,經過長期的政治統治和經濟文化交流,義大利逐步羅馬化。一些具有部分羅馬公民權的公社地位上升,獲得完全的羅馬公民權。在新建的拉丁殖民地中,羅馬移民越來越多,新老拉丁殖民地都享受拉丁公民權。但是,眾多的義大利同盟者的地位非但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惡化了。他們在名義上是羅馬的同盟者,實際上則是羅馬統治下的屬民。同盟者沒有羅馬公民權,不能參與羅馬政治活動和擔任官職,也分不到公有地和戰利品,但卻要為羅馬提供輔助部隊,而這種「血稅」隨著戰爭的頻繁和擴大日益加重。羅馬元老院加緊控制和經常干預同盟者的內部事務,同盟者還受到羅馬人的歧視和虐待。因此,同盟者對羅馬的統治和壓迫深為不滿,他們強烈要求獲得羅馬公民權和其他權利,或者與羅馬完全脫離關系,爭取獨立地位。於是,義大利同盟者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便和羅馬社會改革運動匯合起來。
在羅馬統治階級中,不少有識之士主張給予義大利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公元前125年,執政官弗拉庫斯首次提出向同盟者授以公民權的議案,但由於元老院的阻撓,弗拉庫斯被派往高盧出任總督而被迫放棄了提案。此事引發了弗列蓋列城居民起義,後遭羅馬鎮壓。公元前122年蓋約·格拉古又提出公民權議案,大批同盟者湧入羅馬表示支持,但被執政官趕出城外,結果議案未獲通過。公元前103和100年,薩杜爾尼努斯兩次當選為保民官,他依靠平民和騎士的支持,頒布了糧食法等法案,並與馬略結盟強行通過土地法案,將阿非利加和那爾旁高盧行省的公有地分給馬略老兵,每人100猶格,其中包括服役期滿的義大利同盟者。可是,薩爾尼努斯運動以失敗告終,使同盟者的幻想再次成為泡影。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魯蘇企圖調和矛盾,實施糧食法和殖民地法,向貧窮公民廉價售糧並分配坎佩尼亞和西西里餘下的公有地,還提議法庭成員由元老和騎士共同組成,授予義大利同盟者以羅馬公民權。可是,這個妥協方案遭到普遍反對,不久德魯蘇也被暗殺了。義大利同盟者通過和平和合法途徑爭取羅馬公民權的希望完全破滅,於是他們憤然拿起武器,發動了同盟者戰爭。
義大利同盟者以馬爾西人為核心,秘密結成反羅馬聯盟。他們互相交換人質,商議聯合發動起義。公元前91年,皮凱努姆的奧斯庫倫城首先起義,參加反羅馬聯盟的城市和公社紛紛響應,除伊達拉里亞人和翁布里亞人以外,幾乎所有的義大利同盟者都捲入了起義。起義的同盟者建立聯盟共和國,定都於皮里根尼的城市科非尼姆,更名為義大利,並按羅馬國家模式,設立公民大會、元老院、執政官等。還發行鑄幣,鐫有公牛掀翻母狼的圖案,象徵義大利戰勝羅馬。起義者的軍隊有10萬人,馬爾西人西羅和薩莫奈人穆提魯斯作為義大利執政官並擔任起義軍統帥。羅馬徵集了18個軍團,派遣執政官率領出征,一些著名將領如馬略和蘇拉等擔任副將。戰爭主要分成南北兩大戰場進行。戰爭初期,起義軍在南北戰場都占據明顯的優勢。迫於形勢的嚴重性,羅馬元老院採取讓步政策,對同盟者進行分化瓦解。公元前90年底,羅馬通過尤利烏斯法,向所有迄今仍忠於羅馬的義大利同盟者和拉丁殖民地以及在羅馬軍隊服役的同盟者授予羅馬公民權,很可能還向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羅馬公民權。這一法案的公布,有效地制止了起義的擴展,加強了羅馬的統治基礎。伊達拉里亞人和翁布里亞人率先取得了公民權。公元前89年初,羅馬又頒布了普勞提烏斯-帕皮利烏斯法,進一步補充了尤利烏斯法的實施細則。於是戰爭局勢發生變化,羅馬逐漸掌握主動權,在兩個戰場上都發起了進攻。在北方戰場,羅馬軍隊擊潰北上的起義大軍,佔領了奧斯庫倫。不久,西羅率軍向南撤退,同盟者的首都失陷。在南方戰場,蘇拉擊潰薩莫奈人的主力部隊,攻佔其首府波維亞努姆。但西羅撤到薩姆尼烏姆與穆提魯斯匯合,以愛塞爾尼為中心,堅持抗擊敵人,甚至一度收復波維亞努姆。後來,終因力量懸殊,在公元前88年被鎮壓下去。同時,阿普利亞的起義軍也遭到失敗,同盟者戰爭遂告結束。
同盟者戰爭是義大利同盟者要求羅馬公民權,即爭取與羅馬人在政治和社會方面平等權利而發生的,因而具有民主運動的性質。同盟者在戰場上雖被羅馬人打敗,但經過戰爭終於達到他們的目標。羅馬不得不把公民權授予波河以南所有的義大利同盟者。然而,羅馬對這些新公民作了限制,把他們單獨編成8個(或10個)特裡布斯,使他們在表決中對擁有35個特裡布斯的老公民處於劣勢地位。不過,從此同盟者的上層得以躋身於羅馬顯貴的行列,而廣大中下層居民也享受到羅馬公民權帶來的財產權、婚姻權、稅務豁免權以及人身的保障,等等,從而擴大了羅馬國家的社會基礎。同時,這次戰爭沖破了舊的城邦制度的框架,改變了義大利社會政治結構,把羅馬控制下的義大利各城市和部落組成的聯盟,變成了以羅馬為核心的義大利統一國家,因而也加速了義大利各地區和羅馬的融合過程。總之,同盟者戰爭對於羅馬社會歷史發展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蘇拉獨裁 正當羅馬和同盟者酣戰之時,在小亞細亞發生了密特里達提戰爭。本都國王密特里達提六世乘羅馬無暇東顧之機,於公元前89年進軍亞細亞行省,當地居民苦於羅馬的壓榨,把他當作解放者。佔領小亞細亞後,密特里達提派兵從色雷斯進入馬其頓,同時本都艦隊控制了愛琴海。此時,雅典也發生反羅馬的起義,希臘各邦紛紛倒向密特里達提一邊。因此,羅馬在東方的霸權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
同盟者戰爭結束後,羅馬抽出力量對付東方,但在派遣戰爭的統帥人選上,貴族派和民主派發生了爭執。公元前88年,在元老院主持下,擔任當年執政官的蘇拉抽簽獲得了指揮權。可是,蘇拉的軍隊尚未離開義大利,馬略和保民官盧福斯結盟,在公民大會通過提案,免除蘇拉的指揮權而代之以馬略。蘇拉旋即帶兵向羅馬進軍,開創了羅馬人進攻自己祖國的先例。蘇拉攻下羅馬後,殺害了盧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並宣布馬略等人為「公敵」。還廢除民主派法律,規定任何議案不經元老院批准,不得提交公民大會表決,所有議案一律提到森都利亞大會。恢復了元老貴族的統治,蘇拉於公元前87年率軍出征東方。他在希臘圍攻雅典,血洗了這座文明古城。接著又戰勝本都和希臘聯軍,挫敗了密特里達提進入歐洲的計劃。
這時,羅馬的形勢發生逆轉,馬略從北非返回義大利,在伊達拉里亞糾集軍隊,聯合執政官秦納佔領了羅馬。他們進行血腥報復,捕殺蘇拉的擁護者,取消蘇拉的法律。公元前86年馬略和秦納當選為執政官,但馬略就任第七任執政官後不久即死去,大權落在秦納手中。秦納採取一系列有利於騎士和平民的措施,如取消部分債務,實行幣制改革,把義大利新公民分配到35個特裡布斯等。不久,秦納死於兵變,但羅馬政局仍控制在民主派手中。
與此同時,小亞細亞也起風雲。當地居民不堪忍受密特里達提專制統治和戰爭負擔,相繼發動起義。秦納當政時曾派弗拉庫斯率軍代替蘇拉出征,但他因內訌被殺,接替其職務的費姆布里亞轉戰到小亞,佔領了帕加馬。蘇拉副將魯庫魯斯指揮的艦隊也奪回了愛琴海的島嶼。這樣,小亞細亞的希臘城市重又歸於羅馬。軍事上的失敗迫使密特里達提求和,而蘇拉也急於結束戰爭,趕回羅馬奪取權力。於是,雙方於公元前85年締結了和約。密特里達提放棄戰爭以來所佔領土,交出艦隊,賠款2000塔蘭特,蘇拉則承認他為本都國王和羅馬的同盟者。第一次密特里達提戰爭結束後,蘇拉策反了費姆布里亞帶領的軍隊,並在小亞嚴厲懲罰親密特里達提的城市,在行省攤派巨額軍費和賦稅,恣意劫掠和搜括行省居民。
公元前83年,蘇拉率領4萬大軍在南義大利的蒲隆地西烏姆登陸。克拉蘇和龐培等一批貴族青年聞訊後立即投奔蘇拉。民主派在小馬略等人領導下組織抵抗。最後,蘇拉在科利那城門外擊敗民主派和薩莫奈人的聯軍,以征服者姿態進入羅馬。他宣布「公敵」名單,大肆屠殺民主派分子和無辜平民,搶劫其財產和土地,至少有40名元老和1600名騎士遭到殺害。同時,釋放原屬其政敵的1萬名奴隸,組成一支衛隊,賜姓「科爾涅利烏斯」(蘇拉之姓)。蘇拉還對背叛的義大利城市實行殘酷報復。他在沒收的土地上建立10個軍事殖民地,安置了12萬老兵,這些老兵成為蘇拉建立軍事獨裁的重要支柱。
穩定局勢後,蘇拉開始實行所謂憲政改革。他授意攝政弗拉庫斯恢復獨裁官職位,並將此法案提到公民大會通過,批准蘇拉為獨裁官,任期不限。無限期獨裁官職務使蘇拉集國家大權於一身,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者。這在實際上破壞了共和制的基本原則,但他卻又維持共和機構和官職,並在共和體制下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他從忠於自己的騎士和義大利自治市貴族中,選拔300人補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額增至600人。元老院恢復了舊日的權力和特權,在立法上任何提案非經元老院審議不得提交公民大會;在司法上原由騎士控制的常設刑事法庭收歸元老院掌握。保民官的權力被剝奪殆盡,其立法創制權受到元老院的鉗制,司法指控權也被廢除,否決權則受限制,還被禁止繼任其他高級官職。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蘇拉把執法官由6人增至8人,財務官由12人增至20人。2名執政官和8名執法官任職期滿後出任10個行省的總督,他們就職於哪個行省則由元老院決定。並規定行省總督無權發起戰爭,禁止總督帶兵離開行省或把軍隊調出行省境外。蘇拉還重申和規定高級官職的年齡資格、任職間隔期,以及財務官以上高級官員卸任後進入元老院等制度。為了加強和鞏固統治,蘇拉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設立了7個常設刑事法庭,制定了審判程序。法庭的法官
⑷ 羅馬的歷史英雄人物有哪些
尤利烏斯·愷撒
奧古斯都(屋大維)
安東尼
圖拉真
費邊·馬克西姆斯
蓋烏斯·馬略
瑪爾庫斯·克拉蘇
聖布魯圖斯
君士坦丁一世
貝利薩留
⑸ 羅馬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哪些
愷撒(公元前101-公元前44年)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出身貴族,年輕時熱衷政治,表現出很強的野心。擔任過執政官、高盧(現法國)行省總督。在軍閥爭斗中,他率軍回義大利奪權,改變了共和制度,利用鐵腕獨裁手段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公元前44年3 月死於元老院刺客手中。他的主要著作《高盧戰記》和《內戰記》,是他自己親身經歷的戰爭回憶錄,文筆清晰簡朴,行文巧妙,是初學拉丁文者的必讀之書。
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是羅馬最傑出的演說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優秀的代表,羅馬文學黃金時代的天才作家。他的典雅的拉丁文體促進了拉丁文學的發展,從而影響了羅馬以及後來歐洲的教育。
西塞羅出身於富裕的騎士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後在著名的修辭學家、法學家和斯多噶派哲學家所辦的學校接受教育。受完教育後,他起初從事律師工作,不久後步人政界,並且步步高升,公元前64年當選為執政官,登上了國家的領導崗位。在羅馬共和末期,因他死守共和制而被羅馬「後三頭同盟」的官員捕殺。
《論雄辯家》(DeOratore)是西塞羅論述教育的主要著作,發表於公元前55年。在此書中,他談論一個演說家所必需的學問和應該具有的品格。
《外國教育史教程》吳式穎主編
維吉爾
羅馬最偉大的詩人維吉爾並非羅馬生人,他早年住在曼圖亞附近安第斯一個小村的農莊裡,父親是個富足的農民,使維吉爾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的維吉爾先後被送進克雷莫納和米蘭的學校學習。他17歲時赴羅馬,向當時最優秀的老師學習修辭學和哲學。
凱撒與龐培之間的內戰結束後,他家的農田被沒收.然而卻因此結識了一些有權勢的朋友,實可謂因禍得福。這些朋友又把他介紹給屋大維的朋友們.不久,屋大維成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奧古斯都傑出的內政部長梅塞納斯與他結下經久不渝的友誼,並成為他的主要保護者。由於梅塞納斯的慷慨幫助,使他從經濟的窘迫中擺脫出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去。
維吉爾對希臘詩人進行了研究,模仿忒奧克里托斯寫出《牧歌》,這些田園詩再現了美麗的義大利風光。他接受梅塞納斯的建議,創作了一部較嚴肅的詩篇《農事詩》,詩中描繪出農事技巧和農村生活的魅力,這一詩作確立了他在那個時代的詩壇魁首的地位。
《農事詩》問世後的翌年,他開始創作宏偉的史詩《埃涅阿斯紀》,詩中的主人公是特洛伊傳說中的義大利國家的締造者埃涅阿斯。他致力於這部史詩的寫作達10年有餘,但不幸在赴希臘的訪問中染上致命的熱病.臨終時他說,《埃涅阿斯紀》還要經過三年時間的加工修改才能成為一部完美的作品,因此他懇請將詩稿毀綽,但奧古斯都為人類保留下這部堪稱舉世佳作之一的史詩手稿。
這部史詩在維吉爾去世後出版,它對拉丁文學的詩歌和散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基督教徒都認為他是受神啟示的聖人。因此,他的影響從中世紀一直延續至今。但丁在《神曲》中尊他為大師,並把他作為自己的帶路人。喬叟、斯賓塞、彌爾頓和丁尼生都受到他較深的影響,迷信的中世紀人懷著對宗教的虔誠來瞻仰維吉爾在那不勒斯的墓地。
⑹ 羅馬歷史上有些什麼重大事件主要人物
這個問題涉及到羅馬帝國的形成以及分裂還有衰落,重要的人物有圖利烏斯,等等,有關解釋如下:
一、羅馬帝國歷史簡介:
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510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逐步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公元98年-117年)在位時,羅馬帝國版圖達到最大,經濟空前繁榮,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二、結合相關的歷史時期說明羅馬帝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1、簡述(王政-共和)
根據傳說,當特洛伊城遭到希臘人進攻的時候(約為公元前1300-1190年),維納斯女神的兒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隨者逃出來,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古義大利。當時的義大利有拉丁姆,國王拉丁奴斯進行統治。埃涅阿斯擊敗圖爾奴斯,建立王國(阿爾巴)。後來其子孫羅穆路斯建立羅馬,成為第一任國王。
2、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時期
在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的時代,羅馬和毗連的城鎮阿爾巴(Alba)經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飽受困苦。托里斯·奧斯蒂呂斯和阿爾巴的國王Mettius Fuffetius下決心要停止斗爭,但是為了決定哪個城市的國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這樣一個辦法:讓幾個士兵搏鬥,哪個城市的士兵獲得勝利,那個城市的國王將成為最高君主。
恰好,羅馬和阿爾巴兩個地方各有一對三胞胎,而且羅馬的三胞胎(他們被名為"Horatii")和阿爾巴的三胞胎印象羅馬 ("Curiatii")同時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選了這兩對三胞胎作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賽開始不久,兩個Horatii已經死了,倖存的那個Horatius幸虧沒有受傷,而Curiatii兄弟一個也沒有死但各個受不同程度的傷。倖存的Horatius裝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計追趕他,但因為他們受不同的傷,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們無法同時趕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對三和他們斗,他分開和每一個打仗,把他們逐一殺掉。
這樣,羅馬獲得了勝利,圖魯斯·赫斯提里烏斯也成為阿爾巴的君主。
3、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時期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統治時期,此間,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推行改革,改革內容包括:
將能服兵役的公民按財產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提供數目不等的軍事百人隊,共計193個百人隊。創立百人隊大會,取代了庫里亞大會的宣戰、選舉、審判權力。193個百人隊,每隊有一票表決權。把氏族部落按地區劃分為4個。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羅馬由氏族制向國家的過渡。
4、盧修斯·塔克文時期
傲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女婿,但卻率士兵沖入王宮殺死了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自己當上了王,也是最後一位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當政後,暴虐無道,公元前510年被羅馬平民驅逐出羅馬,為首的人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塞爾維烏斯·圖利烏斯的兒子。
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最初稱行政長官(Praetores),後改名執政官,任期一年。第一任執政官是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和盧修斯·塔克文·柯拉汀。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羅馬貴族掌權的羅馬共和國。
5、王政時期
傳說公元前754年-753年,古代羅馬人羅慕洛斯在台伯河畔建羅馬城,開創了王政時代。先後有7個王,氏族部落組織尚完整存在,統治階層包括王、元老院、庫里亞會議(羅馬稱胞族為庫里亞,每10個氏族組成一個胞族,後為百人隊會議取代)。後來又出現貴族與平民之分。
在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他是大立法官、軍隊的首領、大祭祀長,其權力僅僅受到來自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遏制。元老院就是元老議會,由不同部族首腦組成。按照憲法和傳統習俗,元老院有權通過或否決國王的任命以及判定國王的立法和訴訟。公民大會由羅馬的全體男性公民構成,按照親緣關系分成30組;它授予君主行使權力,而這一點由元老院最後正式批准。
6、古羅馬城建立
羅馬城市建立的日期並不確定,傳統認為是在公元前753年 。這已經廣泛地為考古發現所證實,盡管可能此前已經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裡。
傳統上,羅馬人把羅馬城的建立歸功於英雄羅穆盧斯。他和他的孿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後代。埃涅阿斯是希臘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神話中稱維納斯)的兒子,他在希臘人佔領特洛伊城之後來到義大利。
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慕洛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兄弟倆離開外祖父,在被牧羊人發現的地方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在決定誰來做城市的主宰時,神諭告訴他們要由看到的預示成功的飛鳥來決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隻禿鷲,羅慕洛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隻禿鷲。後者的數字更幸運,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徵兆的人。結果兄弟間發生了爭吵,羅慕洛斯最終殺死瑞摩斯,成為新城的國王。他統治了很長時期,死後被接納到諸神中,成為受人尊敬的戰神奎里納斯。
7、共和時期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平民與貴族的斗爭告一段落,義大利半島基本統一。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出兩名執政官行使最高行政權力,為期1年;管理國家的主要機構為元老院、高級長官及公民大會,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後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羅馬又發動了3次布匿戰爭,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並使之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前215年-前168年發動3次馬其頓戰爭,征服西班牙、馬其頓並控制了整個希臘。又通過羅馬-敘利亞戰爭和外交手段征服了敘利亞等東方土地。
這一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激化了社會矛盾。由於大庄園制的形成,奴隸勞動的廣泛使用,義大利的農業、工商業和高利貸業興盛,奴隸制經濟得到巨大發展;破產農民大批淪為遊民,使羅馬社會矛盾激化。前2世紀30年代~前1世紀30年代,交織進行。如在前133年至前123年期間發生了格拉古兄弟改革。
前107年,在民主派支持下,馬略(Gaius Marius)當選為執政官並開始實行軍事改革。他推行募兵制,使大批無地或少地公民湧入軍隊。
前90年,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義大利人起義,史稱同盟者戰爭。
前82年,貴族派支持的蘇拉率軍佔領羅馬。
前60年,蓋烏斯·尤里烏斯·凱撒、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和龐培·馬格努斯秘密締結條約,共同對抗元老院,史稱前三頭同盟。
前53年,克拉蘇在遠征帕提亞的卡萊戰役中全軍覆沒,本人也陣亡,三巨頭只剩兩人。此期間,凱撒在高盧征戰,收獲頗豐,名譽和地位都急劇上升,引起龐培的嫉妒和警覺。龐培遂聯合元老院,共同對抗凱撒。
前48年,尤利烏斯·愷撒在法薩盧斯戰役中擊敗龐培,龐培逃往埃及後被殺。凱撒被宣布為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厲行改革,但因獨裁統治而招致政敵仇視,於前44年3月15日遭貴族派陰謀分子刺殺。凱撒死後,羅馬內戰又起。前43年,安東尼、雷必達、屋大維公開結盟,獲得統治國家5年的合法權力,史稱後三頭同盟。
隨後屋大維將另外兩人打敗,於前27年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建立元首制。共和國宣告滅亡,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8、帝國時期
奧古斯都創建的政治制度,史稱元首制,其實就是共和名義的帝制。
奧古斯都死後,其養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了皇位繼承製。從前27年開始到192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前期帝國時期,包括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定。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98年-117年)在位時,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自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經濟空前繁榮。公元1世紀中葉基督教興起,公元2世紀、3世紀迅速傳播。
在西羅馬帝國,經濟不斷出現危機,人口減少,田地荒蕪,城鄉蕭條,統治亦日益減弱。410年,西哥特人一度佔領羅馬。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兵義大利。455年,汪達爾人襲擊義大利,再陷羅馬城。先後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476年9月,日耳曼人入侵,其雇傭兵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位君主羅慕盧斯·奧古斯圖盧斯,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
東羅馬帝國一直延續至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⑺ 古羅馬歷史人物生平簡介
馬庫斯·圖留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1月3號—前年12月7號。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
編輯本段生平
西塞羅出身於古羅馬Arpinum的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台的顯要人物。從事過律師工作,後進入政界。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公元前63年當選為執政官,在後三頭政治聯盟成立後被三頭之一的政敵馬克·安東尼(Marcus Antonius,公元前82—前30年)派人殺害於Formia。
編輯本段早年歲月
根據普魯塔克的記載,他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學的很快並且很快成為羅馬關注的焦點。因而他得以師從羅馬執政官學習羅馬法。盡管沒有踏足學術圈,西塞羅仍舊非常喜歡詩歌。前89年到前88年,作為參謀,他參與了斯特雷波和盧修斯發起的對義大利的戰爭,在那時,他第一次對戰爭有了感性認識,西塞羅痴迷於雅典的一切,甚至希望身後能埋葬在希臘。他發現古典時期的哲學家例如柏拉圖的思想是相當激進的。
西塞羅於前75年在西西里擔任刑事推事官。他記載了在那裡他所見到的錫拉庫扎的阿基米德的墓碑。在這塊墓碑上記載了墓碑上最著名的歐幾里德幾何學發現,球體的體積與和它半徑相同,高度相當的直圓柱體的比率穩定在2:3。在法律領域,西塞羅很快嶄露頭角,前70年,他因起訴了西西里的前執政官加伊烏斯而在法學界名噪一時。作為一個律師,西塞羅是成功的。但是由於沒有顯赫的家族聲譽,在他之前,圖留斯家族還沒有一個人成為過執政官。他既非世家也非貴族,他的家族也並不顯達,而事實上,缺乏家族背景的西塞羅在政治上變得很激進,在軍事上也成為了革新派。
編輯本段執政官生涯
前63年,西塞羅成為了第一個「新人」,即圖留斯家族中第一個擔任執政官的人,也是三十多年以來第一個通過選舉擔任這一職務的人。在這一時期,他僅有的突出政績在於鎮壓了喀提林陰謀。盧修斯·瑟金斯·喀提林因為不滿時政企圖推翻羅馬共和國。西塞羅起草了戒嚴令,也被稱作「元老院決議」,西塞羅為此發表了四個言辭激烈的演說,指責喀提林及其追隨者生活腐朽糜爛,並指責他們揮霍無度,決定講喀提林驅逐出羅馬。
元老院仔細考量了對這些反叛者懲罰措施,由於元老院本身是一個立法機構而不是司法機構,因而在懲處謀反者上並不能完全為所欲為,不管怎樣,那時還沒有解除戒嚴令。元老院一處的逮捕或者放逐——那時的標准程式——並不能消除對國家的威脅。起初,元老院中的大部分成員都主張採取「極刑」,但很多人隨後就被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的演講所打動,愷撒譴責開啟這種先例並將關於懲罰的爭論限制在流放的范圍內。加圖隨後起來捍衛死刑,最終所有元老院成員都同意採用這種方式。西塞羅將這些謀反者押送到臭名昭著的莫蒙坦監獄,在那裡對他們施行了絞刑。西塞羅陪伴著前任執政官,同時也是同盟者的一個前往莫蒙坦,行刑之後,西塞羅例行公事宣布:「他們曾經活過。」這樣說就可以避免直接宣布他們的死亡帶來的晦氣。西塞羅因粉碎這一陰謀而榮獲「祖國之父」的尊號。但此後,他卻一直擔驚受怕,害怕遭到審判或者流放,畢竟自己沒有經過審判而宣判羅馬公民死刑。他還為此收到了公民感恩榮譽,在此之前,這一直是個純粹的軍事榮耀。
西塞羅在位期間的演說可以被看作早期明顯排猶的範例。在這個演講中,西塞羅利用了幾個兩千餘年來不絕於耳的典型例子,這些例子引起了羅馬貴族盧修斯·瓦爾納·斯福萊克斯事件,其中最顯著的一件是他非法侵吞了猶太人的基金,而這些基金本來都是為了維持在耶路撒冷神殿而設立的。為了保護福萊克斯,西塞羅辯稱:「這些公共場所本來是為了設立露天法庭而預留的:現在讓我們想想猶太人對金錢的狂熱,你選擇這個總是熙熙攘攘的地段,(首席檢察官)勞利阿斯,考慮一下這個特殊指控,我們都心中有數,這些數量龐大的猶太人群體和他們結黨營私的趨勢,正是對對舉辦公共會議難得的支撐。」
⑻ 羅馬大帝是哪位歷史人物
說真的,我還沒聽說過有這號人物。
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年7月12日—公版元前44年3月15日),史權稱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並且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
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拉丁語:Gaius Octavius Augustus,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an Thurinus),後三頭同盟之一,羅馬帝國的第一位君主,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被拍成電影《羅馬大帝》。
你說的可能是這兩人中的一個吧。(還有一款女用的性器具也叫羅馬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