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最有名的親情的故事
親情:孟母三遷、綵衣娛親、卧冰求鯉
Ⅱ 名人親情的故事
1、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
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2、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3、陸績,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4、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得知母親因為不好意思藏起尿濕的褲子,主動要求去清洗。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
5、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有一天,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Ⅲ 關於親情的故事
《史記·伍子胥列傳》
始伍員與申包胥為交,員之亡也,謂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申包胥亡於山中,使人謂子胥曰:「子之報仇,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
伍子胥是否掘墓鞭屍
伍子胥在父兄被戮後,智過昭關,投奔吳國,導吳破郢,掘楚平王之墓,鞭屍三百,終泄心中積恨,是一段載諸史籍,傳頌千古的歷史佳話。歷來據此寫成的演義式小說與戲曲傳奇不勝枚舉。人們飽蘸濃墨,將伍子胥塑造成一個忠肝義膽、忍恥雪恨、鞭撻昏君的大俠,通過這個鮮明的典型形象和故事宣洩出對統治者的強烈的反抗精神。至於歷史上是否確有「掘墓鞭屍」這一幕,迄今為止卻並沒有任何人明確提出過疑義。當代學者張君認為,只要對諸史細加考辨即可發現,這件事原系子虛烏有。他的論據如下:
一、按《春秋》筆法與義例,凡有亂臣賊子以下凌上之事發生,莫不口誅而筆伐。孟子曾曰,「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滕文公下》)。按此,則楚平王雖聽讒信誣,殺戮忠良,是一個典型的昏君暴主,但倘若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屍,仍會被《春秋》視為非分之道,大書特書,貶其為犯上作亂的叛臣賊子。可是《春秋》定公四年對吳兵入郢這件事的記載卻極其簡賅,僅僅只有五個字:「庚辰,吳入郢。」如此淡淡一筆便透露出定公四年並沒有發生「掘墓鞭屍」這件僭冒至極的「暴行」。
二、《左傳》記楚事尤為詳備,宋代鄭樵甚至因此斷言:「左氏之書序楚事最詳,則左氏為楚人。」但《左傳》定公四年記吳兵入郢後的文字只寥寥數筆:「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子山處令尹之宮,夫概王欲攻之,懼而去之,夫概王入之。」據此可見,吳兵入郢後,吳國的第二號人物夫概王(闔廬弟)與第三號人物(闔廬子)之間便因爭占楚國宮室,把偌大的一個郢城鬧得烏煙瘴氣。當時,派出去追殲逃亡在途的楚國君臣的只是少許部隊,遇到一個執意庇護昭王的小小隨國,便奈何不得,掃興而歸。在這種情況下,吳兵又有何暇費工曠日去為子胥、伯盉二人鑽穴錐埋、掘墓鞭屍呢?何況,如真有此事發生,那麼按《左傳》慣例,通常也會在傳文後照應或補著一筆的。
三、不論是《國語》之《楚語》、《吳語》,還是先秦諸子,均沒有一字一句提及掘墓鞭屍。《國語》作為國別史,較多地保持了列國史書記載的原貌和素材,沒有給予過多的加工、熔鑄。先秦諸子有的生活在吳楚大戰當時,有的雖生活於戰國中後期,但因相去不遠而對這場大戰記憶猶新。但他們中誰也不曾提起或言及這件事。如果不是就根本沒有這回事,那麼上述諸書保持緘默有意不載豈非咄咄怪事!而且,伍子胥如果真的曾經引狼入室、掘墓鞭屍、淫亂宮闈的話,那麼,不論是當代楚人,抑或是後世楚人,無疑都會筆伐之、口誅之、同仇共愾聲討之。但是遍尋史籍卻沒有一句這樣的記載。另值得注意的是,如子胥果真掘平王之基,這一舉動本身就辱及先人,何以據文獻記載楚人還繼續紀念並稱頌伍氏先人在楚國的功績和事跡呢?又,屈賦所涉楚史上的懸疑怪異之事甚多,可是也未有隻言片語說到「掘墓鞭屍」事,而尤令人詫異不已的是,屈原在《九章》中反而極其稱頌並自擬於伍子胥。《涉江》雲:「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惜往日》雲:「吳信讒而弗昧兮,子胥死而後憂。」《悲回風》雲:「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楚人對伍子胥的傾心頌揚,雄辯地證明了伍子胥沒有「掘墓鞭屍」!
傳世經籍中最早記載這件事的是較諸子為晚的《呂氏春秋》。其《首時篇》曰:伍子胥「親射入宮,鞭荊平之墳三百。」不過,這里說的還只是「鞭墳」,而不是「鞭屍」。文獻中與此記載大致相同的是《春秋穀梁傳》。但《穀梁傳》與《呂氏春秋》成書的年代均晚於諸子和《左傳》。桓譚《新論》認為《左傳》較《公羊》、《穀梁》「為近得實」,《左傳》傳世後百有餘年,《公羊》、《穀梁》方作。《公羊》定公四年也未言及伍子胥親自參加入郢之戰和「掘墓鞭屍」一事。此外,《公羊》載伍子胥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又曰:「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伍子胥慨然在吳王面前表白了心跡,且這些心跡又確實合乎「春秋」通義,他怎麼會話音未落便背信食言,乘入郢之機去鞭平王之墓呢?顯然,在這一點上,把《公羊》闡發春秋道義與《呂氏春秋》所載「鞭墓」說糅合在一處的《穀梁》,難以自圓其說。
史籍中最早而又最明確地記載伍子胥「掘墓鞭屍」事的是《史記》。《伍子胥列傳》雲:「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在本傳後,司馬遷還高度贊揚伍子胥道:「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不難看出,司馬遷是極力渲染和塑造伍子胥隱恥雪恨的烈丈夫氣概和大俠形象的始作俑者。司馬遷為伍子胥單列一傳,刻意描述了其壯烈的事跡,及至東漢,伍子胥進而成為我國最早的演義式小
Ⅳ 體現溫暖親情的歷史事跡
,,(老子),舜,古代故事經典全文 01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之一,姓姚,名重華,號,史稱。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倉頂時,從下縱火,舜手持兩個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舜在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漢文帝,第三子,為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的統治時期被譽為「 」。 03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 」,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 」(《》)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等,後世儒家尊他為「 」。 04 ,字子路、,春秋時期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致思》) 05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春秋時期楚國,為躲避世亂,自耕於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手持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 至一富家為奴,換取用。上工路上,於下遇一女子,自言,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為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改名為孝感。 09 ,相傳為東漢時期(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東漢時齊國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殺死他,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做僱工供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時被推舉為,章帝時被推舉為,任。 11 ,吳國 (今上海市松江)人,。六歲時,隨父親到九江 ,拿出橘子招待,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嘲笑道:「 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 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注》。 12 ,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 (今河南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親。」當他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13 ,東夏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少年時即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 ,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今屬河北)太守,遭受,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賦》、《天子冠頌》等。 14 ,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之亂,又遇,柴米昂貴,只得拾母子充飢。一天,巧遇,義兵厲聲問道: 「為什麼把紅色的和黑色的分開裝在兩個里?」 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憐憫他的,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15 ,東漢四川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16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儀被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篇,就常常,思念父母。 17 ,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人稱「山南」。當年,的長,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之恩,但願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做了高官,果然像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母患病,他 ,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隱居二十餘年,後從 做到、、。 19 ,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總是坐在父親床前,任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0 ,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叼走, ,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21 ,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上長出數莖嫩筍。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 22 ,高士,任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23 ,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在朝做官,曾經書寫,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24 ,北宋分寧(今江西)人,著名詩人、。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Ⅳ 中國古代關於親情和有情的故事
愛情故事:尾生抱柱信: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為人正直,樂於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鄉八鄰的普遍贊譽。有一次,他的一位親戚家裡醋用完了,來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沒有醋,但他並不回絕,便說:「你稍等一下,我裡屋還有,這就進去拿來。」尾生悄悄從後門出去,立即向鄰居借了一壇醋,並說這是自己的,就送給了那位親戚。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就以鄉里老大的身份,批評尾生為人不誠實,有點弄虛作假。尾生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幫助別人是應該的,雖然說了謊,但出發點是對的,謊言不也有美麗的嗎?
後來,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姑娘決定背著父母私奔,隨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終於被活活淹死。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後伺機夤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譜寫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幕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
友情故事: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相)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之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將)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Ⅵ 有關古代親情小故事
黃香暖被,二十四孝圖有許多,自己查一下
Ⅶ 歷史上有哪些親情故事
:孟母三遷、綵衣娛親、卧冰求鯉
Ⅷ 有關親情的故事 有哪些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回
孝感動天、答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男孩在4歲的時候失去了母親,父親一天做著幾份工來維持兩人的生計,父親的脾氣變得很暴躁。每天父親四點下班回家後總要睡上三小時趕去上八點的晚班,兒子總是很乖,放學後會徑直回家,從不在外逗留,當父親回來之前,兒子總是已經在家溫習功課了。 那天天很冷,父親推開門發現兒子居然不在家,累極了的父親惱火地想:「等他回來一定狠狠揍他!」於是倒頭睡去。七點鬧鈴響過,兒子還沒有回來,父親覺得明天一定要收拾他。當他推門而出,發現兒子坐在昏暗濕冷的樓梯上,不停哈氣來溫暖已經凍得通紅的小手。 「你怎麼不回家?」父親有些吃驚。 「對不起,爸爸,我沒有帶鑰匙。」兒子的聲音有些顫抖。 「你不會敲門嗎?書都念到哪裡去啦?」父親的嗓門開始提高。 「您每天都只能睡一會兒,我不想打擾您休息,我想等您出門的時候再進去。」
Ⅸ 有關親情的歷史故事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
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4、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才九歲的時候,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的夏日到來時,(黃香)就用扇子對著父母的帳子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並使蚊蟲遠遠地避開,讓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覺。
到了寒冷的冬天,(黃香)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好讓父母睡起來時覺得暖和。因此,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5、卧冰求鯉
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親再娶了一個妻子,就是王祥的後母。後母不喜歡王祥,可是,王祥很聽後母的話,後母叫他做的事,他都盡力做好。
一個寒冷的冬日,後母生了病,想吃活魚,要王祥到河捉魚。天下著大雪,北風呼呼地吹著,河水早已結冰,哪有魚呢?
王祥想:我可以用體溫使冰塊溶化啊!他脫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關打顫,全身顫抖,但他仍然強忍著、忍著……突然間,他身體下的冰塊裂開了,兩條鯉魚跳了上來。王祥大喜,抱著鯉魚飛奔回家,煮魚湯給後母吃。
Ⅹ 關於親情的歷史故事
孟母三遷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專去世,由母親一手撫屬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