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的羅姓名人
1、羅珠,(公元前年——公元前155年),世人尊稱:羅珠公,字懷漢,號靈知,生子六,漢高祖5年,(公元前201年)羅珠出任江西九江協從灌嬰侯,始築南昌城,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羅珠奉命調進京任治粟內史主管農業。
官拜相同大司農,乃西漢一代賢臣。漢高後5年(公元前182年)呂後臨朝稱制,綱常紊亂,羅珠謝病辭官不仕,隱居洪崖山,羅珠公逝於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丙戊九月十八日辰時,享壽九十一歲。
2、羅友,晉襄陽人,字宅仁。博學能文,桓溫辟為部屬,但未重用。一天,又有人被任命為郡守,桓溫會集僚佐為此人餞行,只有羅友姍姍來遲。桓溫問他因何來遲,羅友答:途中遇見鬼取笑我,說,只見你每次送別人去作郡守,卻從未見別人送你去作郡守。
我先是害怕,後來又覺得慚愧,傷心落淚,故而來遲。桓溫聽了,也覺得怠慢了他而心中不安。不久,羅友就被任命為襄陽太守,以後還當上了廣州、益州二州的刺史。他處理政務,只管大事,不存小察,吏、民都感到安定。
3、羅企生,字宗伯,豫章人。多才多藝。最初任佐著作郎,殷仲堪鎮守江陵時,推舉他做了功曹。企生多次陞官,直至擔任武陵太守。企生還沒到武陵就職,桓玄就攻打殷仲堪,仲堪又讓企生擔任諮議參軍。
4、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杭州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代詩人。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
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5、羅良(?—1366年),字彥溫,號雲嶠,福建長汀人,元朝將領。生年不詳。元至正四年(1344年),南勝(今平和縣)畲族農民起義軍首領李志甫率兵圍攻漳州,守將搠思監戰敗。
羅良變賣家產,招募鄉兵,跟隨平章別不花清剿李志甫起義軍,以功擢任長汀縣尉。繼又平定戰亂和清剿農民起義軍,升漳州主簿、南劍土翼千戶、漳州新翼萬戶。
㈡ 關於福建和台灣古代歷史文化的人物有哪些呀···
福建歷史名人: 閩王無諸 漢初 生於戰國晚期,卒於漢初 不詳 開閩始祖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即帝位,封無諸為閩越王。無諸為閩越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 董奉 三國 220—280 長樂 神醫 與華倫齊名於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病人多以在其宅周圍種杏樹以示報答。
3 嚴高 西晉 生卒不詳 福州 開鑿東、西湖 任原本(今福州市)首任太守,勤政愛民,以治城隘,開城北鑿東、西湖,溉田數萬畝,被後人愛戴。
4 王審知 唐 862—925 固始 開閩王 王審知為福建的經濟、文化、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好評。
5 陳元光 唐 657—711 河東 開漳聖王 他開漳立州,為漳州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6 薛令之 唐 683—? 長溪 福建歷史上第一個進士 官至太子講學。
7 林鼎 五代 生卒不詳 侯官 五代著名書法家 書法造詣深厚,影響後世,官至丞相。
8 朱熹 南宋 1130—1200 尤溪 著名理學家 進士、中國大儒集大成者,「閩學」創始人。
9 游酢 宋 1058—1123 建陽 卓越理學家 集理學、政治、教育、文學為一體。
10 楊時 宋 1044—1130 長樂 理學家 宋代著名理學家。
11 李侗 宋 1093—1163 南平 理學家 朱熹老師,平民布衣,著作多。
12 蔡元定 南宋 1135—1198 建陽 理學家 終身布衣。
13 劉勉文 南宋 1092—1149 武夷山 理學家 教育家,布衣。
14 胡安國 宋 1074—1138 崇安 理學家 進士、太學博士。
15 羅從彥 宋 1072—1135 羅源 著名理學家 教育家、布衣。
16 劉棠 宋 生卒不詳 漳平 進士 學問造詣深。
17 鄒應龍 宋 1172—1245 泰寧 廣佑聖王 任四個部尚書,民間稱之「廣佑聖王」。
18 葉祖洽 宋 1046—1117 泰寧 狀元 與鄒應龍等3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19 黃應南 宋 生卒不詳 泰寧 省元 與鄒應龍等4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0 江廷賓 宋 1109—1166 泰寧 解元 與鄒應龍等5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1 肖舜咨 宋 生卒不詳 泰寧 解元 與鄒應龍等6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2 陳普 南宋 1244—1315 寧德 著名政治家 理學家。
23 劉子羽 宋 1096—1146 崇安 北宋名戰 戰功卓著(年輕)。
24 留正 宋 1129—1206 泉州 丞相 魏國公,從政40年,清正廉明。
25 嚴羽 宋 逝於元初 邵武 一代詩歌宗師 被譽為宋、元、明之桂,詩話第一人。
26 蔡襄 宋 1012—1067 仙游 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植物學家。
27 吳夲 宋 979—1036 同安 醫神 曾任御醫,醫術高,深受人民愛戴。
28 李鋼 宋 1083—1140 邵武 抗金英雄 進士、金兵南犯,他冒死上血書抗金,任宰相,後被貶,含恨去世。
29 宋慈 宋 1186—1249 建陽 傑出的醫學家 一生經辦刑案。著《洗冤集錄》。
30 柳永 宋 987—1053 武夷山 著名詞人 北宋第一個專業的詞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
31 蘇頌 宋 1020—1101 南安 宰相科學家 以制永運儀象台聞名於世。
33 陳文龍 宋 ?—1276 莆田 民族英雄 文官,抗元軍,絕食而亡。
34 吳玠 宋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將 曾大敗金兵兀術部,官至四川宣撫使。
35 吳璘 宋 1100—1166 武夷山 南宋抗金名將 紹興初與吳玠共抗金兵,管至太傅。
36 楊億 宋 974—1020 浦城 進士 管至工部侍郎,性耿直,重氣節。
32 浦壽庚 元 1205—1290 泉州 著名商業領袖 初為宋官,後入元,成為元商人。
37 盧奇 元 1306—1362 惠安 進士 詩人,做官清正廉明。
38 張以寧 元 1300— 古田 文學家 進士,詩人,有較大影響。
39 李贄 明 1527—1602 晉江 著名思想家 文史學家,其實想影響後世,官至國子監博士。
40 隱元 明 1592—1673 福清 明末高僧 攜徒東渡日本揚法,為日本黃檗宗始祖。
41 黃道周 明 1585—1646 漳浦 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 通天文,理數諸書,精詩文,書法,世人尊稱聖人,官至尚書,抗清殉國。
42 曾鯨 明 1568-1657 莆田 著名人物畫家 專門從事人物肖像創作,是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人物畫家。
43 顏思齊 明 1589-1625 海澄 開台第一人 生性豪放,仗義疏財、身材高大魁梧、率眾進台灣、開拓台灣。
44 張瑞圖 明 1570-1641 晉江 著名書法家 進士、文學史家、書法影響後世。
45 葉向高 明 1559-1627 福清 明朝名臣 任明朝首輔大學士。
46 曹學佺 明 1574-1646 福州 明末名臣 著名官員、學者、藏書家、閩劇創始者、自縊殉國。
47 游朴 明 1526-1599 柘榮 進士 萬曆年進士、刑部郎中,廉史、愛民。
48 江日彩 明 1570-1625 泰寧 進士 官至少卿、引薦袁宗煥掛帥(四品)。
49 陳第 明 1541-1617 連江 旅行家 71-75歲游遍五嶽、曾任游擊將軍。
50 馮夢龍 明 1574-1646 長州 著名作家 明末文學家,著《三言二拍》。
51 劉中藻 明 1605-1649 福安 名族英雄 崇禎年刑部尚書,清兵進攻時,他率兵堅守福安城4個月不降、自殺。
52 鄭成功 明 1624-1662 名族英雄 戰勝侵略台灣的荷蘭統治者,一舉收復台灣。
53 威繼光 明 1528-1588 登州 抗倭英雄 與余大猷齊名,被後世推崇。
54 余大猷 明 1504-1580 晉江 抗倭英雄 明朝著名民族英雄,戎馬47年,四為參將、六為總兵,身經百戰、守海防,抗倭一生。
55 鄭和 明 1371-1438 晉寧 航海家 官到四品、率明朝艦隊七下西洋。
56 蔡新 清 1707-1799 漳浦 帝師 為官50年,任五部尚書,乾隆、嘉慶師傅。
57 林鴻年 清 1804-1886 福州 清代名人 道光間狀元,任雲南巡撫,福州下誼書院院長。
58 林則徐 清 1785-1851 閩侯 民族英雄 管至一品,兩度受命欽差大臣,主張嚴禁鴉片,「虎門銷煙」。
59 施琅 清 1621-1696 晉江 維護國家統一名將 初為台灣鄭部將領,後降清。任福建水師提督,收復台灣。
60 甘國寶 清 1709-1776 屏南 清朝名將 戎馬一生,平匪患,保衛邊防,威懾一方。
61 陳化成 清 1776-1842 福州 抗英英雄 著名將領,英艦船侵犯吳淞口時,他率軍守炮台,痛擊英軍,英勇犧牲。
62 李光地 清 1647-1718 泉州 名臣 康熙年間名臣,政績顯著。
63 陳壽祺 清 1771-1834 福州 著名經濟學家 清代經濟學家、史學家。
64 陳夢雷 清 1650-1741 福州 進士 清代康熙年間進士,入翰林。
65 尹秉綬 清 1754-1815 寧化 書法家 清代名臣、揚州知府。
66 梁章鉅 清 1775-1849 長樂 清代名臣 文學家,楹聯大師。
67 黃乃棠 民國 1849-1924 閩侯 愛國華僑 與陳嘉庚共為華僑領袖
68 張享嘉 民國 1847-1911 福州 教育家 近代著名教育家,任京師大學總督。
69 沈葆楨 清 1820-1879 閩侯 洋務運動重臣 林則徐女婿,洋務運動重臣。
70 辜鴻銘 清 1857-1928 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 精通9國語言,對古漢語文化修養極深。
71 嚴復 清 1854-1921 福州 近代著名思想家 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天演論」一書。
72 林紓 清 1852-1924 福州 著名文學家 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畫家。
73 林覺民 清 1887-1911 福州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7年考入日本慶應大學,入同盟會,參加同盟會起義,從容就義。
74 林森 民國 1868-1948 閩侯 中華民國主席 早年追隨孫中山,入同盟會。
75 弘一 民國 1880-1928 「新文化運動」啟蒙者,高僧 精通文學、音樂、美術、書法、詩詞,原名李叔同,高僧。
76 上官周 清 1665-1749 長汀 著名畫家 終生布衣,精詩文、書法、繪畫。
77 黃慎 清 1687-1768 寧化 著名畫家 活80餘歲,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
78 華喦 清 1682-1762 長汀 著名畫家 工詩善畫、山水、花卉、人物皆精,「揚州八怪」代表人物。
79 陳衍 民國 1856-1937 福州 近代文學 清末詩壇「同光體」代表人物。
80 林白水 民國 1874-1926 閩侯 報界先鋒 參加過同盟會,1926年被軍閥殺害。
81 高魯 民國 1877-1947 長樂 天文、氣象家 現代中國天文、氣象事業奠基人。
82 陳寶琛 清 1848-1935 福州 著名教育家 清末帝師,教育家,福建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83 薩鎮冰 民國 1859-1952 福州 著名海軍將領 曾任民國代(屏蔽字眼),解放後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愛國人士。
84 陳紹寬 民國 1889-1967 福州 著名海軍將領 解放後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愛國人士。
85 陳嘉庚 現代 1874-1961 集美 著名華僑領袖 一生興辦教育事業,將全部資產用於興建廈門大學,集美大學。
86 林旭 清 1875-1898 福州 「戊戌六君子」之一 反清英烈。
87 林語堂 民國 1895-1976 龍溪 中國文化大師 早年留學哈佛大學、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北京大學教授。一生著作頗豐,對文學影響深遠。
88 林祥謙 民國 1892-1923 閩侯 「工人運動」的領袖 「二、七」大罷工領袖之一,中國工人運動先驅,被軍閥殺害,31歲。
89 李周 清 1662-1795 惠安 石雕大師 康熙、乾隆年間惠安石雕史上第一位石雕大師(身材小)
90 吳清源 現代 1914- 閩侯 棋聖 少年圍棋神童,曾橫掃日本棋壇。
91 楊成武 現代 1914-2004 長汀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2 葉飛 現代 1914-1999 南安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3 劉亞樓 現代 1910-1965 武平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4 冰心 現代 1900-1999 長樂 文學家 任中國文聯副主席、著有大量文學作品。
95 陳景潤 現代 1933-1996 福州 著名數學家 因發表《哥德巴赫猜想》論文名譽世界。
96 高士其 現代 1905-1988 福州 科普作家 中國現代科普文學奠基人。
97 林巧稚 現代 1901-1983 廈門 著名婦產科專家 中國婦產科學界的帶頭人。
98 林微因 現代 1904-1955 閩侯 著名詩人、建築師 用現代科學之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文採好、詩歌佳。
99 鄭振鐸 現代 1898-1958 長樂 著名文學家 「五四」運動會時期創辦《小說月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台灣歷史文化名人:
1)衛溫, 諸葛直: 同為三國時代吳國將領, 於 230 年出海探訪夷州, 可能即為台灣.
3)林道乾: 明末海盜之一, 為逃避官軍追擊, 首先於 1563 年 ( 明嘉靖 42 年 ) 登陸台灣南部, 明朝因而駐軍澎湖.
4)沉有容: 明朝將領, 屢次擊敗倭寇, 又於 1604 年 ( 明萬曆 32 年 ) 驅逐佔領澎湖的荷蘭人, 留有 "沉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至今仍保存於馬公天後宮, 系台灣現存最古老的一通石碑.
7)顏思齊: 明末海盜出身的巨商, 控制東亞海上貿易, 於 1621 年 ( 明天啟元年 )來台. 今嘉義縣水上鄉存有顏墳, 真偽莫辨.
8)李旦: 亦為明末海盜出身的巨商, 活躍期間及模式相當類似顏思齊, 有學者認為是同一人的不同身份.
9)鄭芝龍: 繼承李旦的資財, 船隻, 和人員, 亦曾出入台灣. 於 1628 年 ( 明崇禎元年 ) 接受明朝招撫, 卻又於 1646 年 ( 明隆武 2 年, 清順治 3 年 ) 降清, 復於 1661 年 ( 明永曆 15 年, 清順治 18 年 ) 被清朝所殺.
10) Pieter Nuyts: 於 1627 ~ 1629 年間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駐大員 ( 今台南 ) 長官, 任內曾出兵澹水, 企圖驅逐當地的西班牙人 ( 1626 ~ 1642 年間控制基隆, 澹水兩地 ), 不幸失敗.
11)鄭成功 ( 1624 ~ 1662 ): 於 1661 年 ( 明永曆 15 年, 清順治 18 年 ) 驅逐荷蘭人 ( 1624 ~ 1661 年間控制大員一帶, 復又驅逐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的勢力 ), 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 從此以後, 台灣和東南亞其它華人移民地區, 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方向
12)陳永華 ( ? ~ 1680 ): 輔佐鄭成功暨鄭經父子, 協助建立台灣早期屯墾事業.
13)施琅 ( ? ~ 1696 ): 於 1683 年 ( 清康熙 22 年 ) 率清軍攻台, 消滅鄭氏政權, 封靖海侯. 復又提出 "台灣棄留疏", 力主留台, 清朝才決定在台設置衙門: 計一府三縣, 隸屬福建省.
14)賴科: 康熙年間於台北地區擔任通事, 於 1695 年 ( 清康熙 34 年 ) 成為首位以官方身份探訪台灣東部地區的人士.
15)郁永河: 浙江人, 好旅遊. 為探勘台灣琉磺礦, 於 1697 年 ( 清康熙 36 年 ) 於台南上岸後, 舍一般慣用的沿海船舶不由, 選擇陸路, 沿西部平原北上. 過程艱辛, 歷時七個多月, 才完成由台南至澹水的旅行. 著有 "裨海紀游" 一書.
16)陳賴章: 目前所知第一位向官方申請台北地區墾照的墾號, 時為 1709 年 ( 清康熙 48 年 ) .
17)陳璸 ( 1655 ~ 1718 ): 廣東人, 於 1702 年 ( 清康熙 41 年) 出任台灣府台灣縣知縣, 1715 年 ( 清康熙 54 年 ) 出任福建巡撫, 為官清廉. 任內為驅逐海盜, 曾於澹水新設水師, 並不辭勞苦, 兩度沿陸路北上巡察;終致積勞成疾, 卒於台南.
18)施世榜 ( 1671 ~ 1743 ): 彰化地區墾首, 修築清朝時期台灣地區最大的農田水利工程 "八堡圳" ( 1709 ~ 1719 年間施工 ), 又於 1721 年 ( 清康熙 60 年 ) 協助平定朱一貴事件.
19)藍廷珍 ( ? ~ 1729 ): 福建人, 曾任澎湖副將, 後升任南澳鎮總兵, 於 1721 年 ( 清康熙 60 年 ) 率兵來台平定朱一貴事件, 次年轉任台灣總兵. 在台期間除主持台灣軍務, 搜捕朱一貴餘黨外, 亦參與台中地區開發.
20)施世驃 ( ? ~ 1721 ): 福建人, 施琅之子. 於 1721 年 ( 清康熙 60 年 ) 以福建水師提督身份, 和藍廷珍一同率兵來台平定朱一貴事件. 亂平後, 不幸遭遇台風, 染病去世
21)藍鼎元 ( 1680 ~ 1733 ): 藍廷珍族人, 隨軍來台, 擔任文書工作. 在台期間, 主張積極開發台灣, 惜不被採納. 著有 "平台紀略" "東徵集" 等書.
22)張達京 ( 1690 ~ 1773 ): 廣東人, 雍正年間擔任台灣中部地區通事, 招佃開墾, 修築台中地區最早的農田水利工程 "葫蘆墩圳".
23)林秀俊: 福建人, 於雍正年間來台, 開墾今五股, 三重, 板橋, 新莊, 雙和一帶土地, 修築 "大安圳" 及 "永豐圳", 系此一地區早期開發的關鍵人物.
24)郭錫瑠 ( 1705 ~ 1766 ): 福建人, 修築台北盆地最早的農田水利工程, 惜因工程浩大, 積勞成疾, 未能於生前全部完成. 水圳完工後, 仍以他為名, 是為 "瑠公圳".
25)福康安 ( ? ~ 1796 ): 滿州鑲黃旗人. 1786 年 ( 清乾隆 51 年 ) 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後, 於 1787 年以陝甘總督身份接手平台軍務, 次年亂平, 特准於台灣建立生祠.
26)吳沙 ( 1731 ~ 1799 ): 福建人, 於林爽文事件後招募流民, 率先開發宜蘭地區.
27)王得祿 ( 1770 ~ 1841 ): 祖籍江西, 高祖父於朱一貴事件期間隨軍來台定居. 王於林爽文事件期間招募鄉勇, 協助平亂, 官拜千總. 嘉慶年間, 屢次痛擊海盜, 累官至浙江總督加太子太保銜 ( 此為日後嘉義縣太保鄉的命名由來 ), 系清朝時期官位最高的台灣人. 於 1840 年 ( 清道光 20 年 ) 鴉片戰爭期間駐防澎湖, 積勞而卒. 身後加封伯爵及太子太師銜. 王墳位於今嘉義縣新港鄉, 為國家一級古跡.
28)楊廷理 ( 1747 ~ 1813 ): 廣西人, 歷任台灣府知府, 澹水同知, 葛瑪蘭通判等職. 在他反覆強烈建議下, 清廷終於 1812 年 ( 清嘉慶 17 年 ) 設置葛瑪蘭廳, 將今天的宜蘭地區收入版圖.
29)鄭用錫 ( 1788 ~ 1858 ): 竹塹人, 於 1823 年 ( 清道光 3 年 ) 成為台灣考取進士第一人, 後世稱為 "開台進士". 造福鄉里熱心公益, 身後葬於新竹, 現為國家一級古跡.
30)曹謹: 河南人, 於 1837 年 ( 清道光 17 年 ) 來台擔任鳳山縣知縣, 修築屏東地區最早的農田水利工程, 經其上級長官, 台灣府知府熊一本, 命名為 "曹公圳".
31)姚瑩 ( 1785 ~ 1853 ): 安徽人, 於 1840 ( 清道光 20 年 ) ~ 1842 年鴉片戰爭期間擔任台灣道. 著有 "台灣道里記" 一書 ( 內容類似今天的行程指南 ).
32)達洪阿 ( ? ~ 1854 ): 滿州鑲黃旗人, 於鴉片戰爭期間擔任台灣總兵, 與姚瑩協力督師, 五度擊退犯台英軍!
33)林本源: 非人名, 系板橋林家的家號. 始祖林平侯, 於清道光暨咸豐年間, 以米鹽致富.
34)林文察 ( 1828 ~ 1864 ): 霧峰林家始祖, 主要以參與平定太平天國而崛起, 後於 1862 ( 清同治元年 ) ~ 1864 年間參與平定戴潮春事件, 遂以軍功獲清廷賞賜福建全省 ( 包括台灣 ) 樟腦專賣權而致富. 累官至福建提督, 系清朝時期官位次高的台灣人. 身後加封太子太保, 葬於台中霧峰.
40)沉葆楨 ( 1820 ~ 1879 ): 福建人, 湘軍出身. 於 1874 年 ( 清同治 13 年 ) 牡丹社事件後, 擔任 "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 兼理 各國事務大臣", 兩度來台督辦軍務, 停留各約半年. 主要事績有: 移駐巡撫 ( 此後福建巡撫半年在閩, 半年在台 ), 增設郡縣, 加強台灣防務, 開放海禁, 開山撫番, 率先以機器開發基隆地區煤礦等.
41)丁日昌 ( 1823 ~ 1882 ): 廣東人, 湘軍出身. 於 1875 ( 清光緒元年 ) ~ 1878 年間擔任福建巡撫, 在涉台事務上, 約與沉葆楨同時. 任內曾奏請將上海淞滬鐵路拆除後之材料運來台灣, 有意修築鐵路以改善台灣西部平原南北交通狀況.
42)岑毓英 ( 1829 ~ 1889 ): 廣西人, 於 1881 ( 清光緒 7 年 ) ~ 1882 年間擔任福建巡撫, 曾由基隆沿陸路南下至台南巡視. 任內功績主要是興建大甲溪橋 ( 此溪險惡, 向來為縱貫道上的缺口 ), 及竹苗地區的開山撫番.
43)劉銘傳 ( 1836 ~ 1895 ): 安徽人, 淮軍出身. 於 1884 ( 清光緒 10 年 ) ~ 1885 年中法戰爭期間, 以直隸總督身份奉命督辦台灣軍務. 戰後出任首任台灣巡撫, 除持續整頓台灣防務外, 更開辦各項現代化建設, 設立西學堂, 番學堂, 鐵路局, 機器局, 火葯局, 水雷局, 礦務局, 樟腦局, 撫墾局等機構, 修築基隆至新竹間鐵路, 開辦遠洋輪船, 創辦郵務及電報等. 後於 1891 年去職.
44)孫開華 ( ? ~ 1893 ): 湖南人, 於 1884 ( 清光緒 10 年 ) ~ 1885 年中法戰爭期間, 奉命駐防澹水, 智勇兼備, 出乎在台洋人之意料, 擊退企圖登陸之法國陸戰隊.
45)邵友濂 ( ? ~ 1901 ): 浙江人, 曾於中法戰爭期間協辦台灣防務. 1877 年 ( 清光緒 13 年 ) 出任台灣布政使; 越二年, 升任湖南巡撫; 又越二年, 接替劉銘傳擔任台灣第二任巡撫. 任內為改善財政, 有效地重新調整劉銘傳過度擴張之各項建設.
46)林維源 ( 1838 ~ 1905 ): 板橋林家出身, 清朝治台末期首富. 曾多次捐獻清廷巨款, 協助辦理海防, 鐵路, 台北城, 乃至劉銘傳各項建設等, 而獲賞三品頭銜及一品封典. 後於 1895年 ( 清光緒 21 年 ) 台灣割日後, 避居廈門, 終身不曾回台.
47)黃南球 ( 1840 ~ 1919 ): 苗栗人, 配合開山撫番政策, 成為當地首要墾戶. 中法戰爭期間, 及台灣割日後, 兩度率鄉勇參戰. 日治時代, 任苗栗參事, 惟並不積極於政治. 以樟腦, 運輸, 金融等事業成為日治初期首富之一.
48)唐景崧 ( 1838 ~ 1924 ): 廣西人, 於 1891 年 ( 清光緒 17 年 ) 出任台灣布政使; 越三年, 接替邵友濂擔任台灣第三任巡撫. 台灣割日後, 與士紳共同成立 "台灣民主國", 出任總統, 企圖以國際干涉阻撓日本接收, 聲明事成之後將重返清朝治下. 可惜事不可為, 遂由澹水內渡廈門.
49)邱逢甲 ( 1864 ~ 1912 ): 苗栗人, 進士出身, 曾參與建立 "台灣民主國", 擔任義軍統領.惟唐景崧倉皇內渡後, 邱逢甲不曾接戰, 即逃回廣東原籍.
50)劉永福 ( 1837 ~ 1917 ): 廣東人, 招募鄉勇, 號稱 "黑旗軍". 中法戰爭期間, 屢次於越南擊敗法軍, 戰後升任南澳鎮總兵. 甲午戰爭期間率兵來台, 割台後擔任 "台灣民主國" 大將軍. 日軍登陸後, 劉永福屯兵台南, 拒不北上支援. 後亦未曾接戰, 即由安平內渡回大陸.
51)簡大獅 ( ? ~ 1900 ), 柯鐵 ( ? ~ 1900 ), 林少貓 ( ? ~ 1902 ): 同為 "台灣民主國" 失敗後, 日治初期各地持續武裝抗日之代表人物, 號稱 "三勐".
71)黃玉階 ( 1850 ~ 1918 ): 台中人, 中醫師. 畢生熱心公益, 尤其注重 "放足斷發" 運動, 擔任 "台北天然足會" "斷發不改裝會" 兩會會長. 對於改良台灣社會風俗, 居功厥偉.
72)連雅堂 ( 1878 ~ 1936 ): 台南人, 文人, 詩人, 歷史學家, 著有 "台灣通史" 一書.
73)羅福星 ( 1886 ~ 1914 ): 祖籍廣東之印尼華僑, 曾隨家人來台定居三年, 後加入同盟會, 參與黃花崗之役. 於 1912 年 ( 民國元年, 日大正元年 ) 返台組織反日革命活動, 可惜事機不密, 於澹水被捕後不幸殉難; 同桉被捕者多達上千人, 史稱 "苗栗事件".
㈢ 羅源縣鳳山鎮的名人有哪些
陳善 〔約公元一一四七年前後在世〕字子兼,一字敬甫,號秋塘,羅源人。生卒專均不祥,約宋高宗屬紹興中前後在世。生平事跡不詳。有捫虱新話十五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我們班老師前幾天剛好有提過這個人~
還有林興祖(城關的)、蕭求貞(城關的)、藍興德(霍口的)、江愛道(西蘭的)
㈣ 羅源有什麼名人
林興祖
林興祖,字宗起,福州羅源人。至治二年,考取進士,被授於承事郎、同時主持黃岩州的事務,三次晉升而執掌鉛山州的事務。鉛山州一向有許多造假鈔的人,吳友文是這些橫行不法的人中的首領,遠到江淮、燕薊等地,(他們)都敢偽造錢幣。吳友文狡詐、蠻橫、兇狠,由於偽造假幣而致富,於是分別派遣四五十名品行惡劣的年輕人,到有關部門去做差役,窺探(如果)有人想要告他們的狀,就先役使人殺掉他,前後殺人很多,又搶奪別人的妻女十一人做妾。百姓遭受他們的禍害,含冤而不敢申訴達十多年。興祖到任,說:「這些禍害不鏟除,何以治理百姓!」立即張榜告示禁止偽造錢幣,並且立即嘉賞徵求出面告發的百姓。不久就有一個告發的人到,(興祖)假裝用不符合實情的理由斥責他離去;又有人告發並抓獲了兩個偽造錢幣的人和贓物.(興祖)就審問他們,他們慢慢認罪了。吳友文親自到官府來,營救他們,興祖命令逮捕了他。不一會兒,來控訴吳友文的有一百多人,(興祖)選擇了其中罪行重的一兩件事審問他,案卷立刻寫出。逮捕了他的同黨二百多人,全部給予法辦。百姓的禍害剪除之後,(興祖的)政治聲譽藉此大振。升任南陽知府,改任建德路知府,都沒有到任。至治八年,特別降旨陞官為道州路總管,走到城外,碰見敵人已逼近他的後面,相距僅二十里。當時湖南的副使哈喇鐵木兒駐軍在城外,聽說敵人到了,因為缺乏軍需物資,想要撤兵,興租聽說後,就在夜裡到薊(哈喇鐵木兒)那裡勸說他留下。哈喇鐵木兒說:「第二天能得到五千錠錢鈔、五百副桐木盾牌,才可以打敗敵人。」興祖答應了也。第二天興祖—進城辦公,就用恩德和信用勸說鹽商,借到五千錠餞錢。並且拿來城樓上的舊桐木板做盾牌,中午的時候全齊備了。哈喇鐵木兒得到錢鈔盾牌後非常高興,就留了下來,籌劃抵禦敵人。敵人聽說新總管到了,一天置備五百副盾牌,以為大軍就要到來,半夜逃走了。永明縣的洞瑤人多次出來危害百姓,興祖親自寫榜文勸說他們。(洞瑤人)都說:「林總管廉潔而愛民,不可以侵犯。」三年沒有入境。春天發生旱災,蟲子吃麥苗,興祖寫文章祈禱上蒼,人雨下了三天,蟲子死了麥子成熟了。不久又停止興建土木的工程,賑濟貧窮的人,減輕徭役和稅收,郡里非常太平。憲司考核,認為道州最好。因為年歲大辭去官職,終老在家。
游德馨
游德馨,1931年2月生,福建羅源人。194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高中學歷。高級經濟師。曾在福建省福州第1中學做地下黨工作,為福州市委青訓班學員,任福州市倉山區農村工作組組長、白湖鄉鄉長,福州郊委調研組組員、組長,互助合作部幹事、宣傳部副部長、岳峰鄉黨委書記,福州市郊區人民公社副社長兼工交部部長,中共福州市委辦公室副主任,郊委辦公室主任,市農墾局副局長,在市農林口學習班學習,任北峰建設辦公室壩頭組組長,市革委會計劃組工作人員、組長,市計委副主任、主任、黨組書記,福州市市長、中共福州市委副書記,福建省副省長、黨組副書記兼外經貿委主任、黨組書記,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1993年-2001年1月任福建省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中共12大代表。第7屆全國人大代表。第8、9屆全國政協委員。
其實挺多就不一一舉例
有興趣可以參考http://www.lywzc.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4&page=1
㈤ 羅源縣白塔鄉有哪些名人入過
少說多做,句句都會得
㈥ 我是福建省的,家鄉偉人的歷史事跡有哪些呢、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雲谷老人,別號紫陽.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遠古有孔子,近古有朱熹,朱熹的理學思想對東亞乃至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文化偉人.
楊時 (1053-1135)大武夷南平人. 是北宋著名理學家,號龜山,曾受業於程灝、程頤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學傳入福建,開創理學的「道南系」。楊時之後,有
、
、朱熹相繼承傳。至朱熹時,發展為與「濂學」、「洛學」、「關學」並稱的「
」。
(1053-1123)大武夷
市麻沙鎮長坪村人,是宋代卓越的理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1083進士,精於吏事,政績顯著。歷官太學博士、教授、
、知州等職。1072,游酢赴河南洛陽,師從理學家
、程頤,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1093年,游酢、楊時冒著大風雪來到程家,正好程頤在打旽,游定夫與楊時不敢打擾程夫子,只得畢恭畢敬站在旁邊守候,等程夫子醒來時,門外積雪已一尺厚了,這是「程門立雪」的故事,千古流傳,成為尊師重道之佳話。游酢九世孫游以正於元代在村裡建「御史游定夫祠」。著作有《易說》、《中庸義》、《論語雜解》、《孟子雜解》
李侗(1093~1163),字願中,世稱延平先生,劍浦(今福建大武夷)人。從羅公彥學。既而退居山田,謝絕世故餘四十年。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四),朱熹受業於門。三十二年,又迎謁於建安。孝宗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一,謚文靖。有《延平問答》及《語錄》行世。清
輯《延平先生文集》四卷,收於《正誼堂全書》。事見《晦庵集》卷九七《延平先生李公行狀》、《文定集》卷二二《延平李先生墓誌銘》、清毛念恃《延平四先生年譜》,
卷四二八有傳。
(1135~1198),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南宋理學家、易學家,
建陽(今屬福建大武夷)人。發子。孝宗乾道間從朱熹學,熹扣其學,以為不當在弟子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尤袤、楊萬里薦於朝,以病辭。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
專政,開偽學之禁。二年,以布衣謫道州。四年,卒於貶所,年六十四。有《律呂新書》等,明蔡有鵾《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西山公集》一卷。事見《雲庄劉文簡公文集》卷一一《西山先生蔡公墓銘》、《杜清獻集》卷一九《蔡元定傳》,《宋史》卷四三四、
卷六二有傳。
劉勉之(1092——1149年),字致中,號草堂,時稱聘君,學界稱之為白水先生。南宋理學家、教育家。五夫白水(今屬武夷山上梅鄉)人。以鄉貢入太學。當時
嚴禁元佑書,伊洛之學不傳。劉勉之和
秘藏和傳抄程氏之書,並潛心研讀,後來辭離太學,拜理學家楊時為師,築草堂於故鄉,耕耘自給,淡泊功名,與胡憲、劉子軍講學論道,研究理學.
(1074-1138) 北宋理學家。字康侯,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父。入太學,以
、靳裁之為師,明經史大義,紹聖四年進士,為太學博士。
羅從彥(1072-1135),字仲素,學者稱豫章先生,羅源(今屬福建)人。我國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始從楊時學。朱熹謂楊時「倡道東南,士之游其門者甚眾,然潛思力行,
詣極如仲素,一人而已。」
廖德明(生卒不詳),理學家.字子晦,別號槎溪先生
人。他少時攻讀宋學者楊時的理學著作,後隨朱熹學習。宋乾道五年(1169)中進士,出任
知縣。
劉子羽(1096-1146),字彥修。建州崇安(今福建
)五夫里(今
)府前村人。秉賦剛毅。10歲精通經史。11歲隨父親、北宋名將劉韋過軍旅生活。戰亂頻仍,他棄文習武,「盛暑嚴寒,必清晨著單衫,入教坊學射矢三百。」青年時代就通曉韜略,武藝超群。
㈦ 福建出了哪些歷史名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號晦翁,雲谷老人,別號紫陽.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國歷史上,遠古有孔子,近古有朱熹,朱熹的理學思想對東亞乃至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是一位享譽世界的,文化偉人.
楊時 (1053-1135)大武夷南平人. 是北宋著名理學家,號龜山,曾受業於程灝、程頤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學傳入福建,開創理學的「道南系」。楊時之後,有羅從彥、李侗、朱熹相繼承傳。至朱熹時,發展為與「濂學」、「洛學」、「關學」並稱的「閩學」。
游酢(1053-1123)大武夷建陽市麻沙鎮長坪村人,是宋代卓越的理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1083進士,精於吏事,政績顯著。歷官太學博士、教授、監察御史、知州等職。1072,游酢赴河南洛陽,師從理學家程顥、程頤,為程門四大弟子之一。1093年,游酢、楊時冒著大風雪來到程家,正好程頤在打旽,游定夫與楊時不敢打擾程夫子,只得畢恭畢敬站在旁邊守候,等程夫子醒來時,門外積雪已一尺厚了,這是「程門立雪」的故事,千古流傳,成為尊師重道之佳話。游酢九世孫游以正於元代在村裡建「御史游定夫祠」。著作有《易說》、《中庸義》、《論語雜解》、《孟子雜解》
李侗(1093~1163),字願中,世稱延平先生,劍浦(今福建大武夷)人。從羅公彥學。既而退居山田,謝絕世故餘四十年。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四),朱熹受業於門。三十二年,又迎謁於建安。孝宗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一,謚文靖。有《延平問答》及《語錄》行世。清張伯行輯《延平先生文集》四卷,收於《正誼堂全書》。事見《晦庵集》卷九七《延平先生李公行狀》、《文定集》卷二二《延平李先生墓誌銘》、清毛念恃《延平四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二八有傳。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南宋理學家、易學家,建州建陽(今屬福建大武夷)人。發子。孝宗乾道間從朱熹學,熹扣其學,以為不當在弟子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尤袤、楊萬里薦於朝,以病辭。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韓侂胄專政,開偽學之禁。二年,以布衣謫道州。四年,卒於貶所,年六十四。有《律呂新書》等,明蔡有鵾《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西山公集》一卷。事見《雲庄劉文簡公文集》卷一一《西山先生蔡公墓銘》、《杜清獻集》卷一九《蔡元定傳》,《宋史》卷四三四、《宋元學案》卷六二有傳。
劉勉之(1092——1149年),字致中,號草堂,時稱聘君,學界稱之為白水先生。南宋理學家、教育家。五夫白水(今屬武夷山上梅鄉)人。以鄉貢入太學。當時蔡京嚴禁元佑書,伊洛之學不傳。劉勉之和胡憲秘藏和傳抄程氏之書,並潛心研讀,後來辭離太學,拜理學家楊時為師,築草堂於故鄉,耕耘自給,淡泊功名,與胡憲、劉子軍講學論道,研究理學.
胡安國(1074-1138) 北宋理學家。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胡寅父。入太學,以朱長文、靳裁之為師,明經史大義,紹聖四年進士,為太學博士。
羅從彥(1072-1135),字仲素,學者稱豫章先生,羅源(今屬福建)人。我國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始從楊時學。朱熹謂楊時「倡道東南,士之游其門者甚眾,然潛思力行,任重詣極如仲素,一人而已。」
廖德明(生卒不詳),理學家.字子晦,別號槎溪先生順昌縣人。他少時攻讀宋學者楊時的理學著作,後隨朱熹學習。宋乾道五年(1169)中進士,出任莆田知縣。
劉子羽(1096-1146),字彥修。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今五夫鎮)府前村人。秉賦剛毅。10歲精通經史。11歲隨父親、北宋名將劉韋過軍旅生活。戰亂頻仍,他棄文習武,「盛暑嚴寒,必清晨著單衫,入教坊學射矢三百。」青年時代就通曉韜略,武藝超群。
㈧ 羅源有什麼名人
林興祖 林興祖(生卒年失詳),字宗起,號木軒,羅源縣人。元延祐五年(1318年)任羅源教諭,興辦學校,培養人才,教績顯著。至治二年(1322年)登進士第,授承事郎,出任黃岩州同知,廉潔愛民,境內安定。後知隋州,又有功績。至正初,遷知鉛山州。該州豪強吳友文為首製造假鈔,延及周圍州縣;且兇狠狡猾,奪人妻女11人為妾;又派爪牙數十人打入州衙任職,伺有欲告發者,先誣以他事,前後被殺害的不可數計,民含冤不敢訴者10多年。興祖到任後,誓除此害,即張榜查禁偽鈔,且立賞募民首告。初有告發者,祖佯以不實為由,斥之去;又接告發,人贓俱獲偽造者2人,而堂審時聲色不甚嚴厲。友文以為祖執法亦不嚴,親至衙門為同黨說情,祖乘機予以逮捕,大攝以威,州民聞訊,告發者達100多人,經審訊又捕友文同黨200餘人,悉繩之以法。民害既除,歡聲載道。爾後凡有利於州之事,逐漸施行,由是政聲遠播。經江浙行省丞相別兒怯不花推薦,升任南陽知府、建德路同知,皆未赴任。至正八年(1348年)特旨遷興祖為道州路總管。道州路屬縣永明,洞瑤常有「小亂」,興祖以手諭勸告,眾稱「林總管廉而愛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興祖又減輕賦稅,減少徭役,賑貧濟困,因而境內大治。經憲司考核,道州政績為最。後以老辭官,卒於家。 黃煇如 黃煇如(1904~1967年),原名漢禧,字健甫,羅源城關北門街人。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民國14年(1925年)畢業於福建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先後在縣公立第二、第一小學任教務主任、校長,民國17年1月調任縣教育科督學、課長等職,民國22年1月後,先後任平潭、永泰、寧德、同安、霞浦等縣教育科(局)督學、課長。由於父歿妻亡、母老子幼,於民國27年10月辭職返鄉。民國28年後,歷任羅源私立崇德小學、縣立鳳山鎮中心小學校長,兼任縣立初中國文教員。民國34年8月,任縣立初級中學總務主任兼國文教員。民國37年6月,又兼任縣實驗小學校長。1949年羅源解放後,黃仍續任縣立初級中學專職語文教員兼文史地教研組組長 江愛道(1902~1936年),又名江仁安,羅源縣西蘭鄉下漈村人。民國23年(1934年)2月,任下漈鄉蘇維埃政府主席。8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攻打羅源縣城時,江配合紅軍進行偵察敵情等工作。同年12月,國民黨軍隊圍剿閩東蘇區,羅源蘇區遭嚴重摧殘,江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暫隱蔽福州等地尋找黨組織。民國24年9月,閩東紅軍獨立師第3縱隊來羅開展工作,江等聞訊即返羅源配合工作。 蕭求貞(1890~1961年),女,人們習慣稱其為「伊俤嫂」或「伊俤姆」。羅源城關長橋路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月十七日出生於羅源白塔鄉鳳坂村。父母早喪,被羅源縣基督教會收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經教會選送到福清,在英籍女醫生惠樂生(譯名)創辦的醫院學習婦幼科專業。4年後回羅,在羅源基督教醫院任助產士2年。民國元年(1912年)與薛瑞豪(伊俤)結婚,曾隨夫赴新加坡考察、深造助產科醫術。民國4年回羅源,即從事助產工作,為羅源第一位新法接生的助產士。民國13年與其夫創辦聖約翰葯房婦幼診所,常深入市巷鄉村為產婦接生。 《全宋詞》收有陳偕的詞三首,其中《八聲甘州》一首、《滿庭芳》二首,主編唐圭璋先生在作者小傳中說「陳偕,號月鏡。《詞綜補遺》(清陶梁輯,道光刊本)卷五以為即見於《淮海集》之廣陵人陳偕,偕仍高郵人。」唐圭璋先生根據這一點,認為陳偕是北宋時江蘇高郵人,即著名詩人秦觀(少游)的同鄉。其實不然,陳偕應是南宋時的福建羅源人而非北宋時的江蘇高郵人。
㈨ 福建歷史文化名人名單,並了解他們的相關事跡
福建歷史名人: 閩王無諸 漢初 生於戰國晚期,卒於漢初 不詳 開閩始祖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即帝位,封無諸為閩越王。無諸為閩越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 董奉 三國 220—280 長樂 神醫 與華倫齊名於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病人多以在其宅周圍種杏樹以示報答。
3 嚴高 西晉 生卒不詳 福州 開鑿東、西湖 任原本(今福州市)首任太守,勤政愛民,以治城隘,開城北鑿東、西湖,溉田數萬畝,被後人愛戴。
4 王審知 唐 862—925 固始 開閩王 王審知為福建的經濟、文化、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好評。
5 陳元光 唐 657—711 河東 開漳聖王 他開漳立州,為漳州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6 薛令之 唐 683—? 長溪 福建歷史上第一個進士 官至太子講學。
7 林鼎 五代 生卒不詳 侯官 五代著名書法家 書法造詣深厚,影響後世,官至丞相。
8 朱熹 南宋 1130—1200 尤溪 著名理學家 進士、中國大儒集大成者,「閩學」創始人。
9 游酢 宋 1058—1123 建陽 卓越理學家 集理學、政治、教育、文學為一體。
10 楊時 宋 1044—1130 長樂 理學家 宋代著名理學家。
11 李侗 宋 1093—1163 南平 理學家 朱熹老師,平民布衣,著作多。
12 蔡元定 南宋 1135—1198 建陽 理學家 終身布衣。
13 劉勉文 南宋 1092—1149 武夷山 理學家 教育家,布衣。
14 胡安國 宋 1074—1138 崇安 理學家 進士、太學博士。
15 羅從彥 宋 1072—1135 羅源 著名理學家 教育家、布衣。
16 劉棠 宋 生卒不詳 漳平 進士 學問造詣深。
17 鄒應龍 宋 1172—1245 泰寧 廣佑聖王 任四個部尚書,民間稱之「廣佑聖王」。
18 葉祖洽 宋 1046—1117 泰寧 狀元 與鄒應龍等3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19 黃應南 宋 生卒不詳 泰寧 省元 與鄒應龍等4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0 江廷賓 宋 1109—1166 泰寧 解元 與鄒應龍等5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1 肖舜咨 宋 生卒不詳 泰寧 解元 與鄒應龍等6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2 陳普 南宋 1244—1315 寧德 著名政治家 理學家。
23 劉子羽 宋 1096—1146 崇安 北宋名戰 戰功卓著(年輕)。
24 留正 宋 1129—1206 泉州 丞相 魏國公,從政40年,清正廉明。
25 嚴羽 宋 逝於元初 邵武 一代詩歌宗師 被譽為宋、元、明之桂,詩話第一人。
26 蔡襄 宋 1012—1067 仙游 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植物學家。
27 吳夲 宋 979—1036 同安 醫神 曾任御醫,醫術高,深受人民愛戴。
28 李鋼 宋 1083—1140 邵武 抗金英雄 進士、金兵南犯,他冒死上血書抗金,任宰相,後被貶,含恨去世。
29 宋慈 宋 1186—1249 建陽 傑出的醫學家 一生經辦刑案。著《洗冤集錄》。
30 柳永 宋 987—1053 武夷山 著名詞人 北宋第一個專業的詞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
31 蘇頌 宋 1020—1101 南安 宰相科學家 以制永運儀象台聞名於世。
33 陳文龍 宋 ?—1276 莆田 民族英雄 文官,抗元軍,絕食而亡。
34 吳玠 宋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將 曾大敗金兵兀術部,官至四川宣撫使。
35 吳璘 宋 1100—1166 武夷山 南宋抗金名將 紹興初與吳玠共抗金兵,管至太傅。
36 楊億 宋 974—1020 浦城 進士 管至工部侍郎,性耿直,重氣節。
32 浦壽庚 元 1205—1290 泉州 著名商業領袖 初為宋官,後入元,成為元商人。
37 盧奇 元 1306—1362 惠安 進士 詩人,做官清正廉明。
38 張以寧 元 1300— 古田 文學家 進士,詩人,有較大影響。
39 李贄 明 1527—1602 晉江 著名思想家 文史學家,其實想影響後世,官至國子監博士。
40 隱元 明 1592—1673 福清 明末高僧 攜徒東渡日本揚法,為日本黃檗宗始祖。
41 黃道周 明 1585—1646 漳浦 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 通天文,理數諸書,精詩文,書法,世人尊稱聖人,官至尚書,抗清殉國。
42 曾鯨 明 1568-1657 莆田 著名人物畫家 專門從事人物肖像創作,是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人物畫家。
43 顏思齊 明 1589-1625 海澄 開台第一人 生性豪放,仗義疏財、身材高大魁梧、率眾進台灣、開拓台灣。
44 張瑞圖 明 1570-1641 晉江 著名書法家 進士、文學史家、書法影響後世。
45 葉向高 明 1559-1627 福清 明朝名臣 任明朝首輔大學士。
46 曹學佺 明 1574-1646 福州 明末名臣 著名官員、學者、藏書家、閩劇創始者、自縊殉國。
47 游朴 明 1526-1599 柘榮 進士 萬曆年進士、刑部郎中,廉史、愛民。
48 江日彩 明 1570-1625 泰寧 進士 官至少卿、引薦袁宗煥掛帥(四品)。
49 陳第 明 1541-1617 連江 旅行家 71-75歲游遍五嶽、曾任游擊將軍。
50 馮夢龍 明 1574-1646 長州 著名作家 明末文學家,著《三言二拍》。
51 劉中藻 明 1605-1649 福安 名族英雄 崇禎年刑部尚書,清兵進攻時,他率兵堅守福安城4個月不降、自殺。
52 鄭成功 明 1624-1662 名族英雄 戰勝侵略台灣的荷蘭統治者,一舉收復台灣。
53 威繼光 明 1528-1588 登州 抗倭英雄 與余大猷齊名,被後世推崇。
54 余大猷 明 1504-1580 晉江 抗倭英雄 明朝著名民族英雄,戎馬47年,四為參將、六為總兵,身經百戰、守海防,抗倭一生。
55 鄭和 明 1371-1438 晉寧 航海家 官到四品、率明朝艦隊七下西洋。
56 蔡新 清 1707-1799 漳浦 帝師 為官50年,任五部尚書,乾隆、嘉慶師傅。
57 林鴻年 清 1804-1886 福州 清代名人 道光間狀元,任雲南巡撫,福州下誼書院院長。
58 林則徐 清 1785-1851 閩侯 民族英雄 管至一品,兩度受命欽差大臣,主張嚴禁鴉片,「虎門銷煙」。
59 施琅 清 1621-1696 晉江 維護國家統一名將 初為台灣鄭部將領,後降清。任福建水師提督,收復台灣。
60 甘國寶 清 1709-1776 屏南 清朝名將 戎馬一生,平匪患,保衛邊防,威懾一方。
61 陳化成 清 1776-1842 福州 抗英英雄 著名將領,英艦船侵犯吳淞口時,他率軍守炮台,痛擊英軍,英勇犧牲。
62 李光地 清 1647-1718 泉州 名臣 康熙年間名臣,政績顯著。
63 陳壽祺 清 1771-1834 福州 著名經濟學家 清代經濟學家、史學家。
64 陳夢雷 清 1650-1741 福州 進士 清代康熙年間進士,入翰林。
65 尹秉綬 清 1754-1815 寧化 書法家 清代名臣、揚州知府。
66 梁章鉅 清 1775-1849 長樂 清代名臣 文學家,楹聯大師。
67 黃乃棠 民國 1849-1924 閩侯 愛國華僑 與陳嘉庚共為華僑領袖
68 張享嘉 民國 1847-1911 福州 教育家 近代著名教育家,任京師大學總督。
69 沈葆楨 清 1820-1879 閩侯 洋務運動重臣 林則徐女婿,洋務運動重臣。
70 辜鴻銘 清 1857-1928 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 精通9國語言,對古漢語文化修養極深。
71 嚴復 清 1854-1921 福州 近代著名思想家 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天演論」一書。
72 林紓 清 1852-1924 福州 著名文學家 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畫家。
73 林覺民 清 1887-1911 福州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7年考入日本慶應大學,入同盟會,參加同盟會起義,從容就義。
74 林森 民國 1868-1948 閩侯 中華民國主席 早年追隨孫中山,入同盟會。
75 弘一 民國 1880-1928 「新文化運動」啟蒙者,高僧 精通文學、音樂、美術、書法、詩詞,原名李叔同,高僧。
76 上官周 清 1665-1749 長汀 著名畫家 終生布衣,精詩文、書法、繪畫。
77 黃慎 清 1687-1768 寧化 著名畫家 活80餘歲,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
78 華喦 清 1682-1762 長汀 著名畫家 工詩善畫、山水、花卉、人物皆精,「揚州八怪」代表人物。
79 陳衍 民國 1856-1937 福州 近代文學 清末詩壇「同光體」代表人物。
80 林白水 民國 1874-1926 閩侯 報界先鋒 參加過同盟會,1926年被軍閥殺害。
81 高魯 民國 1877-1947 長樂 天文、氣象家 現代中國天文、氣象事業奠基人。
82 陳寶琛 清 1848-1935 福州 著名教育家 清末帝師,教育家,福建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83 薩鎮冰 民國 1859-1952 福州 著名海軍將領 曾任民國代(屏蔽字眼),解放後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愛國人士。
84 陳紹寬 民國 1889-1967 福州 著名海軍將領 解放後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愛國人士。
85 陳嘉庚 現代 1874-1961 集美 著名華僑領袖 一生興辦教育事業,將全部資產用於興建廈門大學,集美大學。
86 林旭 清 1875-1898 福州 「戊戌六君子」之一 反清英烈。
87 林語堂 民國 1895-1976 龍溪 中國文化大師 早年留學哈佛大學、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北京大學教授。一生著作頗豐,對文學影響深遠。
88 林祥謙 民國 1892-1923 閩侯 「工人運動」的領袖 「二、七」大罷工領袖之一,中國工人運動先驅,被軍閥殺害,31歲。
89 李周 清 1662-1795 惠安 石雕大師 康熙、乾隆年間惠安石雕史上第一位石雕大師(身材小)
90 吳清源 現代 1914- 閩侯 棋聖 少年圍棋神童,曾橫掃日本棋壇。
91 楊成武 現代 1914-2004 長汀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2 葉飛 現代 1914-1999 南安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3 劉亞樓 現代 1910-1965 武平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4 冰心 現代 1900-1999 長樂 文學家 任中國文聯副主席、著有大量文學作品。
95 陳景潤 現代 1933-1996 福州 著名數學家 因發表《哥德巴赫猜想》論文名譽世界。
96 高士其 現代 1905-1988 福州 科普作家 中國現代科普文學奠基人。
97 林巧稚 現代 1901-1983 廈門 著名婦產科專家 中國婦產科學界的帶頭人。
98 林微因 現代 1904-1955 閩侯 著名詩人、建築師 用現代科學之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文採好、詩歌佳。
99 鄭振鐸 現代 1898-1958 長樂 著名文學家 「五四」運動會時期創辦《小說月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謝謝
㈩ 福建有哪些名人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於福建閩侯。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她參與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