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贛江歷史人物

贛江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7 22:23:37

㈠ 江西石城名人、名水、名篇有哪些呢剛注冊,錢不多,大家請多幫幫呀

江西石城境內,人類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兩漢時先後隸屬於都、揭陽、陂陽、虔化等縣。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拆雩都地置揭陽縣,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晉太康五年(公元284 年),改名陂陽縣,屬南康郡。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設場,以境內「四面環山,聳峙如城」得名石城場。南唐保大 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石城場為石城縣。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屬虔州。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屬贛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屬贛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屬贛州府。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劃石城縣為寧都直隸州轄。1914年屬贛南道。1926年廢道屬江西省。1932年屬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石城為中央蘇區之地。1932年12月石城縣劃歸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轄,1933年3月復歸江西省政府轄。1933年7月22日將木蘭、高田及小松的羅溪劃屬赤水縣,岩嶺劃屬福建彭湃縣。1933年8月16日,蘇維埃中央政府劃石城之南的橫江、龍崗、大由、珠坑、洋地、羅家及瑞金的日東、湖陂,寧化的淮陽(淮土)等地增設太雷縣為中央直屬縣,縣委駐橫江墟。1949年9月30日解放,屬瑞金專區,縣政府駐琴江鎮。1950年屬寧都專區。1952年9月以後,先後屬贛州專區、贛南行政區、贛州地區,1999年撤區改市,屬贛州市至今。

贛江源漂流號稱「千里贛江第一漂」,為亞洲最刺激的漂流!位於江西贛江源自然保護區。
贛江源漂流刺激、驚險、安全,野趣橫生。漂流景區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10萬個單位,全國罕見,有天然氧吧之稱!
贛江源漂流全長5公里,落差320米,共有河灣80幾個,險灘56個,水潭22個。漂流河段兩岸綠影婆娑、層巒疊嶂、怪石嶙峋、飛瀑流泉;河灘水流湍急,浪花飛濺;深潭水色清碧,波光悠悠,倒影如畫。
贛江源仙人谷漂流途徑「仙人谷」、「鯉魚躍龍門」、「三疊泉」、「金龍潭」、「七里荷塘」等40多個天然景點,令您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通天寨位於距縣城東南6公里處的大畲村境內,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譽,自然景觀與人文古跡交相輝映。通天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歷年平均氣溫在15.5—17.9℃左右,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黃進同志考察後認為:全國只有通天寨見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龜裂地貌,是一處最為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名勝區。

石城白蓮、煙葉享譽全國,是著名的通心白蓮和優質烤煙基地縣,199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白蓮之鄉」和「中國煙葉之鄉」。以臍橙、牛心柿為主的果業已初具產業化規模。動植物種類繁多,已查明有野生動物118種,中葯材138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6.8%,活立木蓄積量262萬立方米,尤其以毛竹豐產林、油茶林、松脂林等發展較快。
石城物產充裕,資源獨厚,已探明有鉭、鈮、鎢、錫、鐵、稀土、花崗岩、高嶺土等10多種礦產。龍崗硯石享譽中外,所制「龍硯」歷為貢品,深受歷代文人墨客所喜愛。工業方面有化工、廣播電子、軸瓦、礦山設備製造、紡織器材、南金紙、重紙、印刷等。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先後開發了白蓮系列綠色食品(通心白蓮、蓮子奶糊、白蓮慧仁糊、白蓮速溶粉、維他蓮子奶、營養蓮子片、蜂蜜蓮心茶等)、客家酒娘、藕粉、茵陳茶、淮山、保健粉等系列食品。其中,茵陳茶、客家酒娘榮獲』98江西市場食品質量優勝獎。
石城是中央蘇區全紅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彪、羅榮桓、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進行過長期的革命實踐活動。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石城有數萬人參軍參戰,為革命事業作出過巨大貢獻和犧牲,解放後經上級批準的烈士達4000餘名。經歷過紅軍攻克紅石寨、石城阻擊戰、紅軍秋溪整編等許多重要革命事件,革命文物和遺址非常豐富。現保存完好的有毛澤東朱德觀下舊居、紅家壟紅四軍軍部舊址,虎尾坑紅十三軍軍部舊址、紅軍秋溪整編舊址、第五次反圍剿時李獵石石城阻擊戰遺址、紅軍攻克紅石寨舊址。
石城是中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有「客家搖籃」、「閩粵通衢」之稱;歷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轉站。客家文化研究權威學者廖成普為石城題詞「祖根中原地,搖籃客石城」。石城又是「燈彩之鄉」,民間燈彩歷史悠久,燈彩道具、舞蹈、音樂皆極優美,是別具一格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大型神話燈彩戲「花燈仙子」普晉京中南海演出,「燈彩之鄉」美譽蜚聲省內外。
石城遠自秦漢就有少量的中原漢人遷入,唐宋時期,南遷的中原漢人大量徙居石城,與當地土著一道共同開發了閉塞而荒寞的石城,創造了早期的石城客家文化,在石城這塊土地上促使了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使石城成了客家人的搖籃地。

石城最早土著居民

秦統一中國以前,南國並無漢人居住,而生活在閩、粵、贛、湘等南部中國廣大土地的是些什麼人呢?明鄺露著《赤雅》雲:「徭名輋客,古八蠻之種。五溪之南,窮極嶺海,逶遇巴蜀,藍胡盤候四姓盤居多。」《天下郡國利病書》雲:「輋當作畲,實錄謂之畲蠻。」李調元《齋瑣錄》雲:「輋音斜,耕山嶽之地曰輋」。民國卅八年吳宗慈主編的《江西通志考》「江西輋族考」中雲:「夫輋即苗即徭也。」又雲:「畲徭當以廣東東部為最多,其先世民族實為山越。」近人徐松石著《粵江流域人民史》廣東畲人節載雲:「畲徭即古代所謂山越,在廣東東部散處最廣,……現仍有許多輋字地名。……所以在廣東區域內所謂舊越人或先來之土著當系輋徭部族。」閩順昌縣志雲:「徭人以盤籃雷為姓,楚粵為盛,閩中山溪高深處有之,俗曰畲客,此足證明廣東之畲民向東移徙而入閩。」廣東畲民入閩且同時入贛。《王文成公全書》請立崇義縣治疏雲:「其初畲賊原系廣東流來,先年奉巡撫都御史金澤行令安插於址。」此足證明粵境畲民由東北遷徙而入贛。輋民來贛之原由,《江西通志稿》中又雲:「明以前難為確定之論斷,在明代則為自廣東移徙而來。輋徭即古代山越,在廣東東部散處最廣。」通志稿又雲:「輋人之主要目的在求得耕地以遂其生耳,不得平原之地則但求山地,以施其刀耕火種之勤,其情殊可憫焉。」守仁和邢絢韻詩雲:「處處山田盡入輋,可憐黎庶半無家」。輋民與當地居民爭地矛盾日趨尖銳,不時發生角斗,多有死傷。至明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年)巡撫南贛都御史王守仁派重兵 「痛剿」後「其勢大衰」,此「畲徭之患」始得解除。倖存畲民只能緊縮深山,並往閩粵山區遷徙,贛境內畲民幾乎絕跡。
石城地處武夷山區,與福建省僅一山這隔,山那面的長汀、寧化自古以來均有畲民居住,睦鄰地區相互遷徙也是常事。在石城大山中亦曾居住過季節性的「廣東畲客」。所以石城雖不是古代畲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也有過閩、粵畲民遷入相土而居。石城許多古地名中都有帶畲字的,如溫家畲、楊畲、下畲、大畲等等,這些帶「畲」字的地點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一律毗連著高山大鄰,畲民真乃山民也。

有資料證明,現石城境內亦有藍、雷兩姓畲族居民,但這兩姓畲民並非原石邑土著畲民,均為南遷之畲民。據橫江桃溪《汝南藍氏五修族譜》載:「畲族起自太昊,居巴州藍田,遂以國為氏。」裔孫宦籍江南,分徙臨川、安福、吉州、虔州、泉州、邵武、建寧、上杭、寧化、清流等地,宋代遷石城張坊。明末,六五裔孫從清流次第遷居石城烏石頭,陶溪、丹陽、大埠等處。現有藍姓畲民近百戶600餘人。又據小姑秋樹《馮翊雷氏家譜》載:雷氏得姓予以古諸侯之國為氏,始祖憲公為陝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陝西馮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浮州刺史閻公因避朱泚亂徙遷豫章。孫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撫州白水障,再遷寧化。裔孫顯吾諱承朝於清康熙丙子歲(1696年)遷石邑禮上里之溪子口。今雷姓畲民80多戶500餘人。石城藍、雷兩姓都是1985年才批准為畲族族屬的。他們均不是邑境的土著先民,而是古代南遷的中原人。其語言、衣飾與風俗均與當地人無異。
早在秦漢前,石城這塊遠離官府治所的寂寞封閉式山區可謂待開發的處女地、人跡罕至,林木蔥郁,溪河交錯,真乃山清水秀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天下置三十六郡,江西境內屬九江郡。據北宋《太平環宇記》稱:秦始皇為了修阿房宮,把原六國一些降卒派往南方伐木,最近定居於興國的上洛山區,這就是世稱的「木客」。還有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領的鎮守嶺南的五十萬大軍(謫徒),任囂、趙佗率領的增援秦軍的四五萬樓船水師都是最早進入南國的中原漢人。後來趙佗被派作龍川令(今江西遂川)。還有為了使戌卒安心南國,「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這些新組合的秦官兵小家庭大部分留籍贛南。漢時,朝廷曾兩次派官兵出守梅嶺,築寨修城,秦漢兩代的官兵成了開發和留籍贛南的最早中原漢人。而最早進入石城的中原漢人是些什麼人呢?惜尚未發現文字記載,僅有清乾隆乙丑《石城縣志》一小段文字雲:「秦末劉瑤英,隨父華家其上(指城東五里琉璃山,今名仙姑嶺)」。此劉氏父女是有名有姓的最早見於文傳的石邑居民。當然此劉氏父女究竟是屬中原避亂而來的百姓、抑是屬上述官員眷屬,時越二千餘年,確乎無以稽考。
石城歷代移民概況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且民族矛盾上升,招致「五湖亂華」,史稱「永嘉之亂」。晉室南遷。舉國上下一片慌亂。導致大批士族和百姓隨文南遷。這次中原漢人南遷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前後歷時幾個世紀。進入江、浙後,繼續南移。其中很大一部分進入江西,而後溯贛江而上,有的沿途滯留,部分進入贛南,小部分又往閩粵繼續遷徙。如《包氏續修宗譜》載:「宗遠公事西晉為郎中,懷帝永嘉末,中原濁亂,五湖雜霸,聞元帝即位於金陵,遂挈妻帑家於江右丹陽。」《溫氏族譜》載:「五湖亂華之際,溫氏族人隨中原士族南遷。」龍崗《巫氏房譜》載:「東晉末始,暹公由平陽避亂兗州,轉徙入閩。」《石城井溪村鄭氏六修譜》載: 「晉懷帝五年(311年),海內大亂,獨江東差安,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遷奔縣,避居豫章西山龍園梅井坪」,「晉義熙八年壬子(412年),兄弟遷徙南康郡揭陽縣石鼓逯速。今本邑長上里磜腦。與吳恭葆同居,後移居南橋嶺(磜腦與南橋嶺均在現石城小松鎮轄區內,筆者注)。」此鄭、吳兩家均應屬晉代第一批人口大遷移之中原漢人。
自晉歷南北朝隨唐五代前後五個多世紀,中原大江南北,或舉族、或分散、或長驅、或近徙、移民們斷斷續續,自北而南,四處播遷。特別是唐僖宗朝北方發生了王仙芝、黃巢農民起義,起義軍眾至百萬,席捲大江南北,導致發生了歷史上第二次人口大遷移。這次延續一百多年的大遷徙直至五代末北宋初。在現存的譜牒碑記中均留有文字記載:「唐僖宗時,溫鋼寶避黃巢之亂自石城移居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鄉」(《溫氏族譜》)「唐博士十五郎,公因黃巢之亂,唐乾符乙未由洪洲避居石城烏都陀。」(蜀口《許氏十修族譜》)。「因避黃巢亂率男而來(唐十五郎杜氏墓誌)」,「乾符甲午(874年)避黃巢之亂移寧化石壁葛藤村)《羅氏閩贛聯修族譜》)。」「值南唐之亂,瑗自寧都萬田背村徙居石邑下之溫坊(《聳岡石田溫氏八修》)。」這些避亂南遷的中原漢人進入江西境內者多數逆贛江而上,沿途滯留,部分進入贛南,少數進入閩、粵。據石城鄭、胡、溫、徐、賴、許、廖、羅、高、熊、畢、巫等姓氏族譜所載,唐五代時期,先後進入石城境內居住過的姓氏計有溫、鄭、吳、黃、陳、劉、賴、李、王、張、廖、許、鄧、何、羅、謝、曾、周、楊、朱、連、白、錢、袁、方、趙、蔡、黎、官、巫、康、盧、馮、彭、鄒、宋、江、余、程、范、崔、傅、徐、胡、高、熊、畢、鍾等四十八姓。
八十年代初全縣地名普查中還發現了杜、花、鄢、洪、湯、金、聯、雷、藍等姓居民開建的村落。誠然還有不少其他外遷的姓氏已難以考證清楚了。在上述五十多種姓氏中留下後裔在石城的只有鄭、賴、胡、溫、許、廖、徐、羅、高、熊、畢、巫十二種姓氏,其餘幾十種姓氏的居民均已外遷他鄉。
這些進入石城境內的移民們依山傍水、擇地建房,據縣地名譜查資料,現有居民點中,屬晉代建者仍保留5處,隨代建者1處,唐代建者40處,五代建者8處,計54處。一千三百多年來,社會已歷淪桑之變,人口遷徙又何其頻繁,作為居民點不斷新建、擴建、遷建,或者廢棄荒敗而至堙沒是常理之中的事,不難推斷,當時實際的居民點遠遠要超過這個統計數字。
據族譜載,宋代遷入石城境內居住的姓氏計有溫、黃、陳、劉、賴、李、王、張、廖、許、鄧、何、羅、吳、謝、曾、周、楊、朱、康、邱、胡、宋、鄭、熊、徐、伊、巫、池、毛、了、孟、江、應、段、聶、郡、呂、向奚、漢、曹、余、葉、官、孫、鄒、金、鍾、肖、崔、魏、管、沈、趙、雷、姜、章、潘、盧、錢、田、秦、孔、白、戚、容、郭、童、蔡、龔,過等70餘姓,其中多數姓氏的居民陸續外遷,留下裔孫至今天只有其中的30個姓氏,即:溫、黃、陳、劉、賴、宋、郭、楊、朱、鄧、熊、邱、吳、童、龔、魏、何、張、鄭、胡、許、廖、徐、羅、高、畢、巫、潘、蔡等姓。

元代遷入邑境的新增姓氏有:周、范、曾等姓。

現存的居民點中屬宋代建的有95處,元代建的65處。

明代,特別是明季江南很不太平。明末清初戰事頻繁,人口遷徙幅度很大,導致了歷史上的第四次人口大遷移。明代新遷入的姓氏有:藍、嚴、吉、尹、雷、董、饒、謝、阮、伊、傅、孔、巫、姜、程、施、危、白、肖、容、汪、寧、連、池、蔣、任、上官、顧、沈、伍、包、聶、柯、過、趙、夏等30餘種姓氏。這些移民中有半數以上是由福建寧化、清流和江西寧都等地遷入的,現存的居民點中屬明代的有505處。

清政權鞏固以後,採取了一些獎勵農業生產和人口發展的政策,也促使了人口的大量流遷。清道光《石城縣志》載:「康熙五十二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自康熙五十五年起至乾隆三十六年載滋生人丁 2279丁,女姓554人,遵恩詔永不加賦(其婦女於乾隆十一年,人丁於乾隆三十七年先後奉文停止編審)。」又載:「自乾隆三十六年編審後見在人丁不啻數十倍。」這些獎勵政策的實行,促使了人們往宜於農業開發之地遷移,石城地處山區,宜墾地多,故一時人口驟增。順治十三年(1656年)石城縣總人口為 3420人,至道光元年(1820年),總人口上升為184959人,凈增了50多倍。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在廣西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南京)後不久,又舉兵西征北伐。短短幾年時間,幾乎大半個中國鬧得沸沸揚揚,大江南北戰爭紛起。為避兵亂,尋求安全之處,江南地區開始人口大遷徙。石城為閩贛交界處的邊遠山區,對省、府、州治所來說均屬邊遠山區,相對來說有如一座避風港灣,屬可藏可進之地,故四方移民再次雲集此地,人口迅速膨脹。咸豐同治年間,石城縣在籍人口達22萬餘人,比一百多年以後的1985年的人口數還多出一千多人。清代新增姓氏有翁、游、武、夏等姓。清代新建的居民點達1091處,占現今居民點總數的一半以上。

清末至新中國成立的近四十年間,戰火連年,民不聊生,社會很不安寧,縣際間人口遷移頻繁不已,期間新增姓氏有:洪、豐、龍、宗、皮、俞、喻、梅、文、韓、官、鄢、曹、毛、章、方、匡、閻、管、左、慕、向、況、陰等20餘姓,新建居民點100餘處。

從晉至清末的十五個世紀一千五百餘年間,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五次規模較大的延續時間長的人口大遷移。縱觀中國歷史,古代戰場主要在北方,在中原地區,在河洛地區。相對來說,南方較為安定,人口密度較小,可開墾地之多,對移民的可容量大,故歷次移民總是自北向南,而其中部分移民是從中原地區入江西、再往福建、南下廣東、再往湖南、廣西、四川、雲南、貴州,有的徑往海外。流遷方式多以舉家群體為主,逐段南移,有的沿途滯留,真正抵南疆者總在少數。這些長途跋涉的遷徙者們在長達數百數千公里的道路上留下了斷斷續續的足跡。他們帶來了中原地區和沿途學到的先進工具和技術,帶來了有數千年悠久的歷史和中原河洛文化,和當地的「土著」一道,用辛勤的汗水和共同的智慧,用披荊斬棘和勇於開拓的精神,創造了客家區域和整個南國的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的一枝最優秀的民系——客家民系。

石城客家民系的搖籃

唐末至宋末的兩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使閩贛交界處的寧都,石城、寧化等地成為移民們的集結地中轉站,大量移民的遷入加速了這些地區的經濟開發。就石城來說,宋代是一個比較安定的朝代,社會中興,人才輩出。石城的主要姓氏均已遷入定居,居民點的主要格局已經形成。在幾個世紀的共同經濟生活,特殊的山區地理環境,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與過去的中原漢人比較自然地產生了「變異」,一個新的民系開始產生。當然在當時土客斗爭十分尖銳的歷史條件下,還沒有明顯的「客家」意識,其實,在唐末至宋末期間,閩贛交界山區以寧都、石城、寧化為中心的周圍數十個縣份的廣闊地區是早期客家民系的形成地和發祥地。當然,客家民系的最後完成應是明清時期,是在粵東以梅州為中心的大片土地上。客家民系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中形成的。

從歷史的角度講,北民南遷的確是造成客家民系形成的先決條件,客家民系僅屬其中之一。就閩、粵、贛之省交界的山區中形成的客家人來說也是有時限和地域的差別。從移民的先後次序來說,自晉末至唐宋,移民們是在贛州北部結集,尤其以寧都石城為中心,而後翻過武夷山在福建省長汀、建寧、寧化一帶結集,尤其以寧化石壁為中心。幾個世紀之後,宋末至元明時期又大量往粵東遷徙,形成以梅州為中心的客家區域。從明代起,客家人又往廣西、雲南、四川等省遷移,並向贛東南部倒流,以致形成今天大陸的客家人的分布格局。從清代起,閩粵客家人出海謀生,開始向海外諸國發展。
唐末,大量南下北民進入石城境內居住,形成眾多的村落。由於石城的地理環境造成了當地居民的保守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一種自衛的排外性,故新來的流寓們只得所辟基址,建房造田,形成新的居民點。歷史的沉積使石城的居民點大都以同姓宗族為核心聚族而居,數姓混居的少,有的數百上千人的大村莊幾無雜姓,久為一姓之地。圩鎮另外,號稱「百家姓」。從已查譜牒資料可知石城在唐代當有48種姓氏以上,而民間自古流傳至今的湯、花、鄢、洪等古姓,空剩開基肇建的地名,而肇基者的後裔已不知何處去了。可以推斷唐代石邑居民最少有50餘種。唐代的石城僅是「湯」的建置,為虔化縣轄境,史無人口記載。宋代,大量的移民繼續往石邑境內遷入,據《贛石城縣志》載:南宋寶慶年間石城總戶數為16214戶,男丁36746丁,總人口數當在8萬以上,已當於石城縣1948年的人口水平。當時,全縣有主戶13879戶,客戶2335戶,至客戶之比約為6:1。從至客戶比例看,主戶已佔絕大多數,說明先來的移民已成土著,絕大多數已有田產,這樣石邑居民就有了相當程度的穩定性,長住戶已佔絕對優勢、宋末以前所建村落至今還存在150多處,可以說條件較好的地方都已經得到開發,建立了居民點。
移民的遷入加速了石城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據考證,唐末在石城已有圩場之設。手工業也開始發展,聞名中外的橫江造紙起源於南宋,在洋地七嶺等地已建有不少紙槽。80年代初,在豐山發現晚唐五代古窯址,發掘多件古陶器。縣內還出土多件唐五代陶盂、陶壺、陶罐等文物,這些都是中原文化早期傳入的史證。
石城地避人稀,是個窮小縣,統治力量相對來說比較薄弱,而且據縣志載,自宋及清,還出現過一些關心民間疾苦的「清正廉明」的縣官。與通都大邑比較,石城縣較為平靜安定,故歷代移民在石城中轉的多。
石城既為純客住縣,素有移民定居之傳統,爭平排外性較弱,易於客寓。
石城,畢竟是邊遠山區,戰亂年代可作「避風港灣」而安全棲身,戰亂過後的和平時期,遷移者們就嫌石城閉塞和狹小了,甚至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又得舉家繼續遷徙。客家人的遷移真是漫長而無止境。

㈡ 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

文天祥

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譯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注釋

⑴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現在廣東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軍在廣東五坡嶺與元軍激戰,兵敗被俘,囚禁船上曾經過零丁洋。

⑵遭逢:遭遇。起一經,因為精通一種經書,通過科舉考試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歲考中狀元。

⑶干戈:指抗元戰爭。寥(liáo)落:荒涼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從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⑷絮:柳絮。

⑸萍:浮萍。

⑹惶恐灘:在今江西省萬安縣,是贛江中的險灘。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軍打敗,所率軍隊死傷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俘虜。他經惶恐灘撤到福建。

(7)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

(8)丹心:紅心,比喻忠心。

(9)汗青:同汗竹,史冊。古代用簡寫字,先用火烤乾其中的水分,干後易寫而且不受蟲蛀,也稱汗青。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一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㈢ 贛州有什麼風景、歷史人物

文化名人高行健 1940年出生於贛州,祖籍泰州。目前為法籍華人。2000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年60歲。劇作家、畫家、小說家、翻譯家、導演和評論家。
鍾紹京(659~746)唐代書法家,字可大,興國縣清德鄉人,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又是江南第一個宰相。歷史上把鍾姓這兩個著名書法家,鍾繇稱「大鍾」,鍾紹京稱「小鍾」。鍾紹京與書法名帖靈飛經,《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元袁桷、明董其昌皆以為唐鍾紹京書。鍾書學二王、褚、薛,在當時是享有盛名的書家,《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
曾幾(1085--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贛縣人,南宋著名詩人。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誌銘》,稱他「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魏禧(1624~1681)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號裕齋。寧都縣人。所著傳記如《大鐵椎傳》、《江天一傳》、《劉文炳傳》、《朱參軍家傳》、《邱維屏傳》等,文筆簡練,敘事如繪。明末諸生,明亡後隱居寧都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稱他為"勺庭先生"。後出遊江南,入浙中,以文會友,並傳播其明道理、識時務、重廉恥、畏名義的學說,結納賢豪,以圖恢復。康熙間,舉博學鴻詞,不應,逝於揚州。
鄭獬(1022-1072),字毅夫,號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寧都縣梅江鎮西門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陸經商,便寄居於此。 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詔誥,享正三品。
李宜青,字荊山,寧都縣琳池人,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鄉試拔貢,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會試進士。「賜進士出身。誥封奉政大夫、戶部河南主事,轉員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升光祿寺少卿,巡察台灣,丙科會試同考官加三級,紀錄四次。」告老還鄉時年已六十八歲,退休後淡泊名利,不言榮辱,七十多歲壽終正寢。

㈣ 我想知道江西為什麼沒出過皇帝

江西從實際上是出現過一個皇帝的,只是這個皇帝屬於農民起義的,而且存在的時間比較短,所以沒有被記載,他的名字叫操師乞。

朝廷下令討伐,起義軍覆滅

隋煬帝立刻命令他身邊的侍衛兵帶兵討伐操師乞,而這一次出兵的人是一個在戰場上有很多戰士經驗的將軍,他豐富的作戰經驗用來對付這群農民起義軍的時候那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操師乞身先士卒,位於隊伍的最前線被隋軍地公建設中之後就倒地身亡了。在抄失其起義失敗之後,隋朝在兩年過後就滅亡了,迎來了唐朝,而自此之後,江西也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皇帝了。
雖然江西這個地方沒有出過多少皇帝,但是江西省出過很多的文人才子,比如歐陽修,王安石,陶淵明,這些我們都非常佩服的,在文學上有巨大貢獻的人都是出自江西。所以即便是這個地方沒有出現過皇帝,那又怎麼樣呢?這些文人才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學知識是非常寶貴的,至今仍被我們傳誦。

㈤ 歷史上哪些名人是九江人

1、黃庭堅

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作品有《山谷詞》,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2、江萬里

初名臨,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南宋愛國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雋穎異,年輕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閑廢12年。宋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

咸淳九年(1273年)予祠。元兵至,為游騎所執,後伺機脫歸。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兵破饒州,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著有《宣政雜錄》。

3、陶淵明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4、雷發達

字明所,南康府建昌縣梅棠鄉新莊(今江西永修縣梅棠鎮新莊村)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卒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歸葬金陵。他是清初宮廷「樣式房」的掌案(總設計師),世稱「樣式雷」,被譽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築藝術大師。

清代初年,雷發達與堂兄雷發宣,因以建築工藝見長,應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宮殿。雷發達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工程營造錄》等著作。

5、余玠

字義夫,別號隱樵。南宋末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詩人,官至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分寧縣湯橋鄉長茅村人(江西修水縣黃沙鎮瑤村村),僑居蘄州(今湖北蘄春)。

余玠少為白鹿洞諸生,後投淮東制置使趙葵幕下。余玠受任於南宋危難之際,竭力經營巴蜀,為支撐南宋王朝半壁河山做出了傑出貢獻。

㈥ 贛州的歷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大軍分五軍戍五嶺,其中一軍守庾嶺之界,置南壄縣,九江郡,贛南有行政建制縣始於此。

2、兩漢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屬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漢滅楚,南壄始隸漢;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隸之;同時增設贛縣、雩都二縣,贛縣築城於益漿溪(今章貢區蟠龍鎮一帶)。

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史稱新莽(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三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縣改為南野縣,贛縣、雩都、南野三縣仍屬豫章郡。興平元年(194),孫策據江南,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縣、雩都、南野三縣隸之。

3、三國

吳·嘉禾五年(236),分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始於此;析贛縣置平陽,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東北白鹿營地置陽都;後析陽都的陂陽地置陂陽,不久又改名為揭陽。廬陵南部都尉領七縣:贛縣、雩都、南野、南安、平陽、陽都、揭陽。

4、兩晉隋唐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晉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

晉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

晉太康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

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

隋開皇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轄贛縣、雩都、南康、寧都4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沿襲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

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

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

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

天佑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5、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

開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6、兩宋元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

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

大平興國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轄13縣。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

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

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7、清史民國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省直接下轄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州屬贛南道,道治贛縣,轄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現尋烏縣)、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17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贛南道,省直接轄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行政督察專署駐贛縣。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區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行政督察專署駐寧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督察區合並,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駐大余,後遷贛縣,轄11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劃為8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區。第四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贛縣;第八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

1949年5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昌,隨後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國民黨的江西省政府南遷贛縣。不久國民黨在贛州的統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攻克整個贛南而宣告結束。

在1929至1934年間,贛南大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8、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設立贛州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贛南各縣,後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專區。其中贛州專區領18縣(市):贛州市(8月析贛縣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寧都專區,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由撫州專區劃入);贛州專區領11縣(市):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贛南分設2個專區。

1949年11月,贛州專區並入贛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專區。

1952年8月,撤銷寧都專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專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區,同時撤銷贛州專區,廣昌劃入,領19縣(市)。

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恢復贛州專區。

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

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

1994年南康、瑞金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縣級贛州市改為章貢區。1999年7月,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6月,贛州開發區成立管理委員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2014年7月,贛州開發區更名為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縣級南康市,設立贛州市南康區。南康區三江鄉的解勝、博羅、筱壩三個行政村劃歸潭東鎮管轄。南康區潭口鎮的下壩、金塘、台頭、村頭四個行政村劃歸南康區龍嶺鎮管轄。潭東鎮、潭口鎮劃歸章貢區管轄。

201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贛縣,設立贛州市贛縣區,以原贛縣的行政區域為贛縣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3月,贛州蓉江新區獲批成立,是贛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區,是贛州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建制。

(6)贛江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贛州的部分歷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館

贛州城歷史悠久,繁榮於兩宋時期,至今仍保存數量眾多,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遺址,因此,贛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館」之稱。1994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絲綢之路

贛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宋代,其輝煌得益於由長江、贛江、章江、湞江、珠江共同構成的「南方水上絲綢之路」。宋朝時期的贛州,因水路發達、資源豐富、經濟繁榮,成為全國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關古驛道是「南方水上絲綢之路」的咽喉。它建於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率工匠用兩年時間擴展而成。驛道源起大余縣城,翻越梅嶺直到廣東省南雄市,全長約40千米,是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陸路中轉樞紐。今天的梅關古驛道專指梅嶺一段,約2.5千米,它歷經千年滄桑,是國內罕見、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驛道。

㈦ 贛縣歷史風雲人物戰爭時期贛南地區有哪些有故事的名

贛縣,江西省贛州市轄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中部,贛江上游,環繞贛州專市區,「千里贛屬江第一縣」,「中國板鴨之鄉」,城區是省級文明城市。[1]
贛縣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名。另有一說,因二水於贛州合流成贛江,以此得名。
贛縣是客家文明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集散地之一,境內通行客家語(於桂片)[2-3] 。
贛縣城區距贛州老城區僅5公里,105國道、323國道、京九鐵路、贛龍鐵路呈十字形貫穿縣境;梅林大橋橫架貢江。境內有白鷺客家民居群、漢朝契真寺、唐朝寶華寺、晉朝儲君廟、清朝文昌閣、人民廣場、客家文化城等人文景觀,以及獅子岩、金雞洞、燕子岩、大小湖州、道士庄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觀

㈧ 江西的歷史

江西歷史

名稱由來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意思是位於江南的西部地區。又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秦漢
秦始皇統一之後,設立九江郡(郡治並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壽縣),在今江西境內設有7個縣。

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為贛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今天的南昌、贛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時縣城的基址上發展而來。

漢朝豫章郡的屬縣 縣 今天位置
南昌 南昌市
廬陵 吉安市
彭澤 湖口縣
鄱陽 鄱陽縣
餘淦 余干縣東北
柴桑 九江西南
贛 贛州市
新淦 樟樹市
南城 南城縣東
宜春 宜春市
雩都 於都縣東北
艾 修水縣西
安平 安福縣東南
海昏 永修縣
歷陵 德安縣東
建成 高安
蠡陽 都昌縣西
南野 南康縣西南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六朝
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西晉末年,由於永嘉之亂的影響,中原地區人口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其中一部分遷入鄱陽湖周圍地區,使得這一帶的農業生產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至南朝時,江西已有大量糧食東運,成為當時南朝糧食主要供應地之一。

隋唐
隋代將州的級別降與郡同,此時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

唐代增加到8州37縣,8個州分別為:

洪州
饒州
虔州
吉州
江州
袁州
撫州
信州

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733年,唐玄宗將道增加到15個,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中原人口第二次大規模南下,這時江西不僅北部鄱陽湖平原及贛江南北通道沿線地區,而且邊緣丘陵區帶也廣泛開發,陸續設置縣治。浮梁(今景德鎮市)的茶葉、昌南(景德)鎮瓷器已為著名商品。

唐玄宗時,宰相張九齡開辟了穿越大庾嶺、南達廣州的驛道,贛江開始成為聯系嶺南和長江流域最重要的南北交通線路,沿線的江州(九江)、洪州(南昌)、吉州(吉安)、虔州(贛州),成為商旅匯聚的繁榮都邑。

五代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建都於今揚州),後轄於南唐(建都於今南京)。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軍,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元宗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朝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在宋代,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開發的重點地區。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亂,是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此後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經是中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與江浙大致相仿,明顯領先於附近的廣東、湖南。

元朝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或省)。這時設立的江西行省轄區包括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明清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明朝廣東單獨設省後,至今江西的邊界變化很小。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另外有三位藩王(寧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饒州府(鄱陽)和建昌府(南城)。

明代,南安府(大余)的梅關和贛江仍是是聯系廣東和長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線路,贛江沿線城市的工商業更為繁榮,除了傳統的四大城市以外,樟樹鎮、吳城鎮成為新興的航運與商業中心。東北部的景德鎮和河口鎮(鉛山)則是著名的手工業中心。 以上四鎮,並稱為「江西四大鎮」。

同時,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較低的湖南、湖北、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移民,從事小商業或農業。

清朝
清代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軍和太平天國反復爭奪的地區,因而損失巨大。人口從1853年的2450萬人急劇下降到1873年的1770萬人。

1861年以後,九江被辟為長江上第一批三個通商口岸(鎮江、九江、漢口)之一,作為江西省的門戶,九江迅速形成全省的經濟中心,名列中國三大茶市(漢口、九江、福州)、四大米市(長沙、九江、蕪湖、無錫)之一。

1898年,萍鄉煤礦大量開采,供漢陽鐵廠需要,屬於漢冶萍公司,1905年修築了萍(鄉)株(洲)鐵路,以方便煤炭外運。不久又利用日資修築了南潯鐵路。

中華民國
民國初年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81縣。至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年劃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從1917年-1918年開始,贛南的鎢礦開始大規模開采,成為江西的主要出口物資。

1926年,9月19日、10月20日和11月7日,蔣介石率北伐軍三次進攻南昌,是北伐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役,消滅孫傳芳的主力部隊。

國共十年內戰(1927年-1937年)
主條目:江西國共十年內戰時期
主條目:國共內戰戰斗列表
國共十年內戰(1927年-1937年)發端於1927年8月1日發生的南昌暴動。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後在江西建立了大片蘇區。其中著名的有湘贛蘇區(由井岡山根據地發展而來,包括寧岡、永新、蓮花、遂川、安福)、閩浙贛蘇區(包括弋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上饒、鉛山)、湘鄂贛蘇區(包括銅鼓、修水、萬載、宜豐等縣),最重要的則是中央蘇區,包括贛南和閩西地區的21縣(瑞金、安遠、信豐、廣昌、石城、於都、興國、寧都、會昌、尋烏、黎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在瑞金,稱為「紅色首都」或「紅都」。

1930年-1934年,國民政府對江西蘇區進行了5次軍事圍剿行動,其殘酷的兩方對戰和清洗(包括紅軍內部清洗和戰後政府的清洗)造成人員大量死亡或逃離,使得江西的人口銳減40%,到1936年只剩下1380萬人。江西也是烈士最多的一個省份。(占共產黨方面的17%,國民黨方面的2/3)

1934年3月,國民政府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隨後推廣到全國。此外,每年盛夏,國民政府各機構大批人員從南京前往「夏都」廬山避暑,並在廬山上建立軍官訓練團等設施。

1936年,經過湖南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使得江西失去過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1937年東西向的浙贛鐵路通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九江口岸開始衰落下來。

㈨ 有哪些冷門但是卻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1、天下第一岳父獨孤信:

殷商時期,寒國遺民在江蘇臨淮一帶建立了干國,後來在周朝南遷到了揚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終於建立了一個囊括今天江西東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區的大國。並為爭奪江南霸權,和吳國打了慘烈的百年戰爭。

當時春秋各國,男子非成年不得從軍。而干國特有風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鑿下門牙牙齒,相互交換,以為定情信物。

所以吳、干兩國戰爭進行到最激烈時,干國人哪怕幼年童子,也鑿下門牙以示成年,從軍投入戰爭,無奈該國無論國力、軍力,人才,皆遠不是此時汲取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吳國敵手,終被其吞滅

吳國短暫奪取了春秋霸權,又被越國吞滅,干國遺民成為越國子民,混居融合,成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後來江西省境內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統一中原,南征百越後,正式被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而他們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這位上古時代可歌可泣的傳奇英雄。

㈩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1、天下第一岳父獨孤信:

他的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後,堪稱「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據《周書》記載:「信美容儀,善騎射。」可見,獨孤信是一位極其貌美的男子,並且非常善於裝扮,經常被眾人模仿。

有一個著名的側帽典故:

某天獨孤信出城打獵,但打得太晚,為了及時趕回家就快馬加鞭,導致頭上的帽子被風吹歪了,也沒來得及扶正,被路人看到,然後被驚艷到。第二天起,滿城都是模仿獨孤信側帽的男人。可見,獨孤信在當時就是天王級的人物啊!

2、耶律大石:

又被稱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西遼開國皇帝,廟號德宗。其原本是遼代貴族,1122年在女真人攻克中京並且皇帝出逃的情況下,擁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官至太師,隨後參與兩次擊敗北宋軍隊的戰爭。後終因國力衰弱不敵女真人和北宋的兩面夾擊而逃往夾山投奔遼天祚帝。

1124年,耶律大石反對天祚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旨意而率領200餘人出奔,一年後遼朝滅亡,而耶律大石向西隨征隨駐,一路上擴兵買馬,進入中亞現吉爾吉斯境內建立西遼帝國,建元延慶,稱「天?皇帝」,定都葉密麗。並於1141年的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成為中亞霸主,將威名遠播至歐洲。此外,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被史學家稱之為「一個人的帝國」。

3、郭威:

有幾個人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用瓦做館槨,用紙做喪衣,臨入墓之前,當眾揭開,遍示百姓,且不用人畜殉葬!陪葬品只要一把征戰過的寶劍,要一身穿過的盔甲。

他的名字叫郭威,魯智深殺鄭屠的原型就是從他身上來的。郭威到街上閑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戶一命嗚呼。

郭威雖然能打,但絕不好殺。

面對死守,郭威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攻城,而是築寨。常思築寨城南,白文珂築寨城西,郭威自領中軍築寨城東,城北不設人馬。同時征調周邊五縣百姓近兩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築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來保護新建的營寨。

命令一出,全軍嘩然。這是要干什麼?為什麼不乘著生力軍新來,一鼓作氣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這不是坐失良機嗎?築寨是干什麼?是為了更好的圍困?河中城和李守貞早已經是瓮中之鱉了,只需要不斷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會遲早耗盡城中的人力糧草,火到豬頭爛,到時候自然滅亡。

寒浞,夏朝時期的寒國國君,更是君臨華夏大地整整四十年的寒王朝天子,然而一個開國立疆,在位時間如此長久的天下共主,卻被歷代正統史書活生生抹去,迄今仍然鮮為人知。

寒浞

寒浞又名韓浞、寒漪,出身於東夷伯明氏部族,伯明氏又稱寒氏,部族位置位於今山東濰坊寒亭區,是軒轅黃帝之子青陽的後裔。他的始祖寒哀,相傳是中國古代發明御馬駕車術之人。

因為寒浞一生下來聰明伶俐,父母嬌慣溺愛,是個飛雞走狗的頑劣少年,惹得四鄰不滿,聯名要求族長將他驅逐,這時他大約才十三四歲。寒浞一路流浪,來到此時的天下霸主,有窮國國主後羿的治下。寒浞年輕雖輕,卻在政事上才華過人,得到後羿重用。

經過幾番激烈政爭,武羅、伯因、熊?、?脆齙扔星罟??現爻跡?員緩?范返埂:篝嘟?俟???盡數委任寒浞,自己整日打獵游樂,不恤朝政。

寒浞「行媚於內而施賂於外」,一方面盡力滿足後羿的享樂需求,一方面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官民之心,舉國外內咸服,後羿的親信家臣盡數成了他的黨羽。

甚至連後羿的妻子純狐,原本嫁給了樂正後夔,其前夫早死後,後羿殺死其子伯封而強娶之,因此一直對後羿懷著刻骨仇恨,也和野心勃勃的寒浞一拍即合,和他合謀奪位大計。

某日後羿游獵將歸,寒浞糾合眾臣,正式發難,合力攻殺後羿,並將後羿的屍體烹為肉羹,殺其諸子,盡滅有窮氏族人,自立為寒國國君,又立純狐為正妃,後來與她生下兩個力大無窮的兒子,寒澆和寒殪。這一年,寒浞大約20歲。

而民間傳說中的嫦娥這個文學人物,便是以先嫁後夔、再嫁後羿,最後嫁給寒浞的純狐為歷史原型塑造的。有記載純狐容貌甚美,發色稠黑,光可鑒人,寒浞奪權後,將都城遷回其故鄉寒地,在雲霧繚繞的雲台山上建造了他和嫦娥(純狐)雙宿雙飛的宮殿,取名為「廣寒宮」,取「寒浞之舍」之意。每當月圓之夜,嫦娥就會在雲台山上觀星、占月,依據天象,為寒浞占卜天下大事。

寒浞奪位後,當時的夏朝新帝姒相,同樣勵精圖治,一心想奪回天下共主之位,連續征服淮夷、風夷、黃夷等東夷部族。夏朝和寒國兩強的天下之爭,一觸即發。

經過多年准備,寒浞派寒澆和寒殪出兵,攻滅了夏禹後裔斟灌氏和斟?氏,分封寒澆為過國國主,寒殪為戈國國主,君其舊地;進而又對夏朝發起總攻,歷時兩年,殺夏帝姒相,盡滅夏氏,僅有姒相的遺腹子姒少康逃走。

此時寒浞約四十歲,正式成為整個華夏大地的共主,以天子之威君臨天下。雖然史書上對他之後的事跡記載不詳,然而在《萊州府志》記載中,他曾歷時二十年之功,在從萊州過西村至寒亭的高嶺,修築了一道海防大堤,迄今仍有遺跡留存。以四千年前的低下生產力,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不可不謂目光長遠,造福後世。當然,此舉也必然對國力民力有相當消耗,無怪乎留在史冊中的寒浞,會一直是個大反派形象了。

君臨天下約二十年後,寒浞得知姒少康長大成人、藏匿有仍國的消息後,派寒澆前去抓捕。有仍國陽奉陰違,泄露消息,姒少康逃到有虞國,被該國國主招為女婿,妻以二女,以綸邑為據點,積蓄力量,開始反寒復夏大計。

過了約十五年時間,夏朝故臣伯靡,聯絡斟灌氏和斟?氏的剩餘族人,投奔姒少康,組成夏國復國軍,正式起兵;

又過數年,姒少康設下美人計,派女艾潛入寒浞的長子寒澆身邊為侍女,為他縫衣灑掃,服侍起居,對其性情和動向了如指掌;而後突然發難,率精銳親衛突襲寒澆。寒澆倉皇出逃,被姒少康攜帶獵犬覓得蹤跡,被斬身亡。

【惟澆在戶,何求於嫂?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天問》

不久後,寒浞次子寒殪,也被姒少康派遣的季杼暗殺。趁寒軍主帥喪命,群龍無首,夏軍趁勢收復了過、戈兩地,一路攻城伐地,勢如破竹,寒國大勢已去。

而昔日的天才少年寒浞,此時已是八旬老翁,收到愛子喪命消息,只能老淚縱橫,卻再無力揮戈征戰,部屬也紛紛叛變投敵。終被姒少康擒住,處以極刑。姒少康光復夏朝,重登天子之位,即史上著名的「少康中興」。

相傳少康落魄時做了很久廚師,偶然發現糧食放久後產生的漿水甚為甘美,便反復鑽研出原始的釀酒術,成為釀酒業的始祖,少康的別稱,便是「杜康」。

夏朝建起一座大禹廟,祭祀斟灌氏、斟尋氏等被寒浞殺死的夏禹後裔,在對面建起一座四周用鐵鏈子鎖住的寒浞冢,其目的是讓寒浞在九泉之下,也要向夏禹子孫賠罪,時隔數千年,當地百姓耳口相傳,仍將此地稱為「寒王墳」。

寒浞,一個被部族拋棄的流亡少年,憑著過人的智慧和才幹,博取天下霸主信任,十六七歲成為一國之相,二十歲便收取群臣百姓之心,奪取國君之位。

四十歲時,父子三人戮力同心攻滅強敵,結束持續五十餘年的天下二分局面,成為天下之主。為君王六十年,為天子四十載,並有修築海防大堤,造福當時後世的政績。陳勝吳廣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上古英雄夢,在寒浞的傳奇一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可惜卻只因自己壽命太長、年事已高,無力應對反叛,因此兵敗國滅,更兼身遭極刑,不得不算歷史的一大遺憾,而他君臨天下的四十年,不被強調正統的後世儒家和史家承認,而寧可掩耳盜鈴地搞出「四十載無王」的大空窗。僅僅是寒國遺民將寒水改稱浞河,直至今日,作為他在這世間的僅存遺跡。

因為寒浞的故主後羿、後羿之妻嫦娥都成了後世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堂堂寒朝天子寒浞,便只能扮演故事中的大反派,成為一個迫害男女主角的卑鄙小人了。又有幾人了解真實歷史的後羿之妻純狐,和他早有私情,並在寒浞奪位中替他幫助甚大呢?

直到今天,又有一些歷史學者,主張「後羿」和「寒浞」作為東夷部族的首領,在和夏王朝長達數十年的征服與被征服戰爭中,無形中也促進東夷文明與華夏文明的各方面交流,對中華文明史在曙光時代的發展,也同樣做出了極大的歷史貢獻。

寒國滅亡後,其族人一路南遷,上古時,寒又寫作「干」,徐州的寒山,蘇州的寒山,江西的贛江和余干,都留下了他們的蹤跡,也是這些地名得名的由來。

殷商時期,寒國遺民在江蘇臨淮一帶建立了干國,後來在周朝南遷到了揚州,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終於建立了一個囊括今天江西東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區的大國。並為爭奪江南霸權,和吳國打了慘烈的百年戰爭。

當時春秋各國,男子非成年不得從軍。而干國特有風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鑿下門牙牙齒,相互交換,以為定情信物。

所以吳、干兩國戰爭進行到最激烈時,干國人哪怕幼年童子,也鑿下門牙以示成年,從軍投入戰爭,無奈該國無論國力、軍力,人才,皆遠不是此時汲取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吳國敵手,終被其吞滅

吳國短暫奪取了春秋霸權,又被越國吞滅,干國遺民成為越國子民,混居融合,成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後來江西省境內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統一中原,南征百越後,正式被納入華夏民族大家庭。而他們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這位上古時代可歌可泣的傳奇英雄。

閱讀全文

與贛江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