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趙禎歷史人物

趙禎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7 21:58:51

A. 宋仁宗時期有哪些名人

男人:范仲淹、韓琦、富弼、王安石 、司馬光、 蘇軾、 蘇轍 、包拯、張堯佐、王德用、王素。

女人:劉太後、曹皇後、楊太妃、張美人。

B. 請問誰知道宋仁宗趙禎時的皇史

仁宗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由劉太後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太後死,始親政。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後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國母之爭:生死兩皇後

安排了生母後事,仁宗表面上並未過分追究劉後及其親屬,這大概只是一時權宜之計。事實上,早在太後生前,仁宗與太後之間就已存在極大的沖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仁宗明顯地感到太後的專橫。仁宗最初看上了並非官宦卻富有錢財的王蒙正的女兒,曾向劉太後提起過此事,但武斷的太後根本不予理會,借口這個王姓女子「妖艷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將這個「姿色冠世」的少女許配給了劉美的兒子劉從德。劉美即是銀匠龔美,只可惜在劉氏冊封皇太後之前就去世了,留下了兩個兒子,劉從德便是其長子,太後此舉無疑有報答龔美的意味。然而,這一許配卻極大地傷害了少年皇帝。

王蒙正與劉太後連姻時,其父極不贊成,阻攔不住,竟然大罵:我們王家世代為民,從來沒有與外戚通過婚,今後必定要遭受災禍!沒想到此話當真應驗了。10年後,王蒙正與父親的婢女私通,生下了孩子又不承認,擔心其分走自己的財產,被婢女告到官府。經審核,證據確鑿,王蒙正被除名編管,發配嶺南。仁宗特地下詔,禁止其女以國戚身份進入皇宮,其子孫也不得與皇族聯姻,這種處罰大概與仁宗發泄他積蓄多年的怨恨有關。

仁宗喜歡的姑娘被許給劉從德後,太後也准備盡快為15歲的皇帝完婚,選了幾個有身份的少女進宮,作為皇後候選人,其中有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郭氏,已故驍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當時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張姓女孩。本來皇帝選中誰就可以立為皇後,但仁宗的意願再次遭到太後的阻撓。原來,經過太後審視,認為張姓女子不如郭姓女子,在未與仁宗商量的情況下,便自作主張以張氏為才人,而冊立郭氏為皇後。這一決定又一次使少年仁宗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進而造成此後長時間內皇帝對正宮的冷漠,也直接導致了廢後風波。

郭皇後有劉太後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謙讓和寬容,更是逐漸養成了驕橫自恣的性格。太後死後,她依然舊習不改,仍沿用太後時的規矩,壟斷後宮。而仁宗親政,卻力圖要擺脫太後的影響,其中一項重要變化,就是後宮嬪妃紛紛得寵。當時最受仁宗寵愛的兩個美人是尚氏和楊氏。尚美人的父親封官受賜,恩寵傾動京城,引起郭後的嫉恨,幾番與尚氏發生沖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仁宗面前詆毀皇後。一次,尚氏當著仁宗的面譏諷郭後,郭後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仁宗跑過來勸架,偏巧一巴掌落在皇帝的脖頸上。仁宗大怒,令宦官閻文應傳來宰相呂夷簡,讓他「驗視」傷痕,其實是為其廢後尋求支持。隨後,仁宗下詔,稱皇後無子,願意當道姑,特封凈妃、玉京沖妙仙師,易名凈悟,別居長寧宮。此詔一出,朝廷大嘩,甚至引發了台諫官員在皇帝寢宮門前集體進諫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郭後被廢,名義上是她長時間未能生育皇子,實際上是仁宗發泄對已故太後的不滿。

郭皇後被廢後,仁宗讓宋綬草擬廢後詔書,其中有「當求德門,以正內治」的話,意思是從有教養的家庭中選取秀女。劉太後雖已不在人世,仁宗也已親政,但在選後的問題上他卻一直未能如願。當時,左右領來一個姓陳的女子進宮,頗得仁宗歡心。陳氏是壽州茶商之女,父親靠捐納謀得一個小官,不具高貴的門第。宋綬說:「陛下若以賤者正位中宮,不就與前日詔書所言背道而馳了嗎?」宰相呂夷簡、樞密副使蔡齊等人也紛紛勸說,負責給皇上供葯的太監閻士良頗得仁宗信任,他也勸諫仁宗不要娶陳氏。這樣,在眾人的反復勸說下,仁宗不得不另立中宮,勉強將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選為皇後。

正因為如此,仁宗對這次婚姻似乎也不是很滿意。進入中年以後,仁宗最寵愛的女人是張美人。張美人後進封貴妃,雖然她在死後才被追冊為皇後,但其生前的威勢,並不亞於正宮曹皇後。張貴妃是洛陽人,祖先是吳人,吳越王歸宋,其家遷到河南定居。不幸的是其父張堯封進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親在齊國大長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將女兒帶在身邊。大長公主見這個小女孩靈巧可愛,便召入宮中作樂女,那時她才8歲,由宮人賈氏代養。一次宮中宴飲,被仁宗看中得寵。慶歷八年(1048年)十月十七日成為貴妃。張氏在短短幾年內,就由末等嬪妃的才人直升至最高等級的貴妃,距離皇後僅一步之遙,可知仁宗對她特別寵愛。

雖然張貴妃聰明伶俐,深得仁宗喜愛,但在「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她也不能為所欲為,不僅晉封皇後沒有希望,甚至連其伯父張堯佐晉封宣徽南院使這樣虛職的事也因遭到台諫官的猛烈攻擊而作罷。一天,仁宗正准備上朝,張貴妃送仁宗至殿門,拉著仁宗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答道:「放心!放心!」結果在殿上,仁宗正准備下達任命張堯佐的詔書,包拯便站出來上言,陳述不應給予張氏任命的理由,長篇大論,很是激動,唾沫都濺到仁宗臉上。仁宗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張貴妃遣宦官探問,得知包拯犯顏直諫。等仁宗回到宮中,張貴妃迎上前去,又想為其伯父美言。仁宗用袖子擦著臉不耐煩地說:「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

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31歲的張貴妃暴病身亡。仁宗感念張貴妃生前的柔情與善良,悲痛無比地對左右說,當年顏秀等人發動宮廷叛亂時,張貴妃不顧自身安危,挺身出來保護自己。天下大旱,為了替他分憂,又是張貴妃,在宮中刺臂出血,書寫祈雨的禱辭。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仁宗最後決定用皇後之禮為張貴妃發喪。一生都夢想著登上皇後之位的張貴妃,終於在死後穿上皇後的殮服,享受到宗室、大臣們的參拜告奠。由於擔心朝野的反對,仁宗乾脆在治喪的第四天宣布追冊貴妃張氏為皇後,賜謚溫成。正宮曹皇後在世,卻另追冊貴妃為後,於是出現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後,如此逾禮之事,曠古未聞。台諫連續上奏反對,仁宗置之不理。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仁宗下令「禁樂一月」,京師惟一的活動便是為溫成皇後舉喪。

仁宗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生母和愛妃,不顧朝野內外的巨大非議,毅然進行了兩次追冊活動,這種感情是真摯的。同樣,知人善任的仁宗對自己看中的臣子,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會給予相當的信任,這種信任也是坦誠的。但是,早年母後臨朝的陰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憂郁而又猶疑不定的性格,使得這種信任很難經得起世事滄桑的考驗。

名臣之悲:范仲淹與狄青

仁宗登基以來,宋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嚴重。范仲淹像至慶歷年間,北宋和西夏開始了全面的邊境戰爭,北宋軍隊三戰皆敗,而國內又出現諸多起義、兵變和叛亂。這種情勢迫使仁宗設法解決這些危機,以鞏固趙宋王朝的統治。要鞏固統治,必須要有人才。仁宗找到了賢臣范仲淹。

范仲淹以推行新政而名滿天下,他與仁宗的相識可追溯到天聖年間。當時,范仲淹初到京城任秘閣校理,就大膽上書給垂簾聽政的劉太後,以為皇帝以九五之尊不應率百官行跪拜之禮為太後祝壽,而應由宰相代之。當時朝中大臣雖均知皇帝上壽行禮之事不妥,但無人敢言。同年,范仲淹又上書太後,請求還政於仁宗。太後未予理睬。范仲淹便憤然請求出外擔任地方官。這給20歲的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第一次真正深切地感受到了臣僚的擁戴。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端拱二年(989)生,兩歲時父親便死了,其母改嫁。少年范仲淹雖身世不幸,但卻胸懷大志。他曾經在一座神廟里詢問神靈:「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仲淹便道:「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雖說這一記載不甚可信,但這正是范仲淹濟世救人理想的自然流露。正因如此,早年學習條件艱苦,人所不堪,他卻能刻苦攻讀,力學不懈,甘之如飴。范仲淹後來回憶道:「年少時我和一位姓劉的同學在長白山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等它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許鹽,燒熟當菜,就這樣過了三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23歲的范仲淹告別母親,來到了號稱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他在書院讀書異常勤奮,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澆澆臉,晝夜不停,整整5年就寢時未曾解衣。艱苦的求學生涯不僅使他掌握了豐富的學識,更重要的是磨練了他的意志品質。

由於仁宗對范仲淹的人品已經有所了解,親政後便將范仲淹召回京城,升任右司諫。此時,朝野上下直接或間接地攻擊太後垂簾時政事的人越來越多。范仲淹此前雖然強烈要求太後還政,甚至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卻並未借機報復,反而勸仁宗說,太後受先帝遺命,保護您10多年,一些小小的過失,當遮掩的要遮掩,要保全太後的聲名。仁宗聽了很是感動,由此愈發敬重范仲淹,下令不許議論太後垂簾時的事情。也從那時起,范仲淹便成為仁宗心目中能進行全面改革的最佳人選。

慶歷三年(1043),北宋與西夏之間初步達成和議,仁宗迫不急待地將55歲的范仲淹從西北前線召回到中央任樞密副使。同年八月,升任參知政事。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開始了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新政,力圖使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得到提拔和重用,這是范仲淹的理想,也正是仁宗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改革從根本上觸及了許多官員的既得利益,贊成改革的人實際上並不多,施行不久就受到多方面的攻擊。很多人指責范仲淹等人拉幫結派,是「朋黨」。仁宗便召范仲淹詢問:「從來都是小人好結朋黨,難道君子也結黨嗎?」范仲淹答道:「臣在邊疆時,看見勇於作戰的人自結為黨,朝廷也是這樣,邪正各有其黨。唯聖上明察。一心向善的人結為朋黨,對國家有什麼壞處呢?」就在此時,歐陽修也進呈著名的《朋黨論》,表達了對范仲淹的支持。然仁宗對此極為不滿,而朝野上下對此更是一片反對之聲,甚至連同樣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在仁宗面前攻擊范仲淹等人為朋黨。更有夏竦之輩誣稱,當時的名儒石介已為富弼起草了廢舊立新的詔書,即要廢掉仁宗,誣陷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石介等人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仁宗此時雖表示不信流言,但卻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范仲淹等人相互標榜為君子的反感。隨著改革的進行,仁宗不單單聽到了太多反對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對朋黨也有著極度的敏感。自太祖立國以來,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下大力氣防範臣僚結黨,恪守祖宗家法的仁宗,無論如何也不能容許自己身邊有一個結黨的政治集團。最後,他不得不做出了痛苦而又無奈的決定。慶歷五年正月,遼、西夏對宋的威脅相繼解除,猶疑不定的仁宗在矛盾和權衡中,先後罷去范仲淹、富弼和認同新政的宰相杜衍,讓他們去擔任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遂告失敗。

11年前,因上書極諫而謫守睦州的范仲淹為東漢名士嚴子陵建造了祠堂並寫下了「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絕詞妙句。此時,罷相的范仲淹又訪問了一位山間隱士魏疏,直白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跡:「我亦寵辱流,所幸無慍喜。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意思就是寵辱不驚,進退順其自然。此後不久的慶歷六年,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約為岳陽樓作記,留下了爭光日月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對中國士人情懷的完美闡釋,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仁宗和范仲淹的改革是向宋王朝內部的積弊開戰,目的是解決內憂的困擾。要最終實現這些願望,或許尚可假以時日,而外部邊患的壓力卻是實實在在而又迫在眉睫的。仁宗親政以來,接連出現了西夏元昊的叛宋和南蠻儂智高的入侵,嚴重威脅到北宋王朝的統治,此時無良將可用的仁宗急需傑出的軍事將領。這樣,普通士兵出身的狄青就逐漸進入了求賢若渴的仁宗的視野。

狄青是仁宗最為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武將。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裡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於天,專門來解除宋朝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們一同視為救宋室於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為農,寶元年間,元昊叛宋,便應招入伍,投入抗擊西夏軍隊的戰斗。當時宋軍經常打敗仗,士兵普遍產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披散頭發,戴著銅面具,手持利刃沖入敵陣,往往所向披靡,從而大大鼓舞了士氣。在對西夏戰爭的4年中,狄青經歷大小25戰,身上留下了8處傷痕。因作戰英勇,狄青得到了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范仲淹的賞識。二人對狄青禮遇有加,范仲淹還送給他一部《春秋左傳》,並告誡他說:「將領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頂多隻是匹夫之勇。」狄青潛心苦讀,研習歷代將帥兵法,自身修養不斷得以提高。

仁宗得知他的威名和事跡後,打算召他進京詢問御邊方略,後因戰事緊迫,狄青難以離開前線,就讓他畫出作戰地圖送至京師。狄青士兵出身,當時臉上仍然留著從軍時的刺字。仁宗曾專門下詔讓他將臉上的刺字印記用葯除去,狄青卻這樣回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為有這印記,臣願意留著印記,用以激勵軍心,所以不敢奉詔。」仁宗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這名愛將。宋夏議和後,仁宗便立刻將狄青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後又授以樞密副使。

皇佑年間,廣源蠻儂智高入侵,先後攻陷宋朝數州之地,並圍困廣州達兩月之久,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隊屢戰屢敗,仁宗感到極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時候主動請戰,並向仁宗保證,有能力平定叛亂,慨然說道:「我起自行伍,要報效國家,唯有上陣殺敵,願親率大軍,前往平叛,誓將賊首捕獲,押至殿門之下。」仁宗聽罷狄青的陳述,非常感動,似乎看到了宋軍勝利的希望,便讓狄青統一指揮嶺南諸軍。

狄青到前線後,最初按兵不動,令大軍休整10天。儂智高得到情報,放鬆了警惕。不料狄青在儂智高防守鬆懈的第二天,一晝夜急行軍,率大軍越過了昆侖關,在歸仁鋪擺好了陣形。儂智高失去了昆侖關天險,只得拚死力戰,其兵勢很盛,宋軍前鋒孫節力戰而死,前陣眼看抵擋不住,諸將大驚失色。這時,狄青從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向上一揮,他從西北帶過來的蕃落騎兵從左右兩側同時殺出,直插敵陣。至此,儂智高軍全線潰敗,狄青揮軍掩殺50里,直下邕州城。有關狄青與儂智高歸仁鋪之戰,宋人筆記的記載很是豐富,戰況非常精彩,其中尤其強調了狄青善於用智,如在大戰前,狄青為了鼓舞士氣,暗地裡准備好一枚兩面均相同的銅錢,誓師時,便用這枚銅錢當眾占卜道,若得正面,我軍必勝。結果連擲數次,盡得錢的正面,使軍士以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又如連續三夜大設宴會,命軍士夜裡盡情歌舞,自己則假借醉酒的名義,退席而暗奪昆侖關。其事雖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

狄青能順利討平儂智高,除了自身善於用兵,另一方面則離不開仁宗的信任。時人曾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論:「為將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權』。觀狄青討伐儂智高,狄青可謂是能施其智而奮其威,在當世都是絕無僅有的。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好的發揮,是由於仁宗將指揮大權授予了他。這就是得君之權的典型。假使狄青沒有得到君主的專任之權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會創下如此輝煌的戰功。」按宋朝慣例,武將領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為副,以宦官監軍。仁宗卻毅然破例行事,獨任狄青全權負責嶺南軍事。至捷報傳來,仁宗大喜道:「朕常觀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譎詐的手段;唐庄宗李存勖也算是豪傑,行軍打仗,基本上沒有失敗的,但即位後,沉迷於游獵而沒有節度,對臣子的賞罰也不講規則。這兩個皇帝,只具備將帥之才,而無人君之量,可惜啊!」顯然仁宗對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凱旋而歸不到一個月,更是力排眾議,升其為樞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為樞密使時,朝野輿論大嘩。宰相龐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勸說仁宗道,曹彬戰功卓著,但太祖當時也只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樞密使職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將沒有什麼過失的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以狄青補樞密使。狄青被拜為樞密使,何以會有如此的轟動?其原因之一是升遷的速度過快,二則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為樞密使。這兩條均與趙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制武人的國策。樞密院為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仁宗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為狄青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青由於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這一不尋常的升遷。這一現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納,也引起朝野上下對狄青舉止的矚目和揣測。一次,狄青家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記了通知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廂吏連夜報告開封府。雖然府吏迅速趕到時,「火」已滅了許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樞密家夜有怪光沖天。顯然,狄青家中的任何異動都會成為控制社會輿論的文人們的談資和口實。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在中國古代涉及到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常被看作臣子有圖謀不軌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視為改朝換代的徵兆。在這種情況下,狄青已然成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這些謠傳對他具有極強的殺傷力。除此以外,各種類似的傳聞也相繼而起,有人說狄青家裡養的狗也長出了奇怪的角;更有甚者,還有人在京師發大水時,見到狄青身穿黃衣坐在相國寺的大殿上,這無異於給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徵仁宗像的「皇袍」。這些謠傳除了因為至和、嘉佑年間盛行讖緯巫術外,主要還是基於政治上的不安,朝中大臣甚至包括當年相當賞識狄青的名臣韓琦,普遍擔憂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奪皇位。這種擔憂正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必然結果。

對種種關於狄青的傳言,仁宗雖然並非全信,群臣對狄青的攻擊和猜測,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畢竟不能無動於衷,因為這些終究都直接關繫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終於,至和三年(1056),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極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做出了無奈的決定,罷狄青樞密使,出外知陳州。據說,狄青將行時,對旁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這表明,狄青似已預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識到陳州之行定然不會給自己帶來平安。第二年,狄青因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暴病死於陳州,年僅50歲。仁宗得知,悲痛萬分,贈官中書令,並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勛」。狄青死後得到如此高的榮譽和禮遇,這是仁宗對一代名將的最後交待,更是他內心無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時代眾多歷史人物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命運與仁宗時期的內憂外患緊密相連。作為文官、武將之傑出者,他們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他們都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過巨大努力,結局卻都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這大概與仁宗的性格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仁宗堅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計地防範朋黨,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後關頭放棄了范仲淹的改革。作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範武人的基本國策下,對自己甚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無法改變狄青的悲劇命運。 回答者:rengzheng - 舉人 四級 7-7 16:22 您覺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其他回答共 3 條 宋仁宗,名趙禎(公元1010一1063年),原名受益。真宗第6子。真宗病死後繼位。在位42年,病死,終年54歲,葬於永昭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孝義堡)。 趙禎,先後封為壽春王、異王。真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真宗於公元1022年2月病死,他於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聖」。 趙楨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都有所發展。他的生活也較檢點。有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蛤蜊。趙楨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28枚,每枚錢主幹。趙楨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28000錢,我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還有一次,趙禎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我肚子餓得很,睡不著想吃燒羊。」近侍問道:「陛下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辦?」趙禎說:「我如果一開口,下面就因為這是我的命令,去大肆擾民,所以還是不開口的好。」 諫官王素曾勸諫趙楨不要親近女色,仁宗回答說:「近日,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給我,現在在宮中,我很中意,你就讓我留下她吧。」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恐怕陛下為女色所惑。」仁宗聽了,雖面有難色,·但還是命令太監說:「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辦好後就來報告。」講完,他還淚水漣漣。王素說:「陛下認為臣的奏言是對的,也不必如此匆忙辦理。女子既然已經進了宮,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她們走為妥。」趙禎說:「朕雖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樣重感情。將她們留久了,會因情深而不忍送她們走的。」 一天,趙楨退朝回到寢宮,因為頭癢,沒有脫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喚梳頭太監進來替他梳頭。太監梳頭時見趙禎懷中有一份奏摺,問道:「陛下收到的是什麼奏摺?」趙禎說是諫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說:「大臣家裡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陞官,還要增置。陛下侍從並不多,他們卻建議要削減,豈不太過分了!」趙禎沒有介面。太監又問:「他們的建議,陛下准備採納嗎?」趙禎說:「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採納。」太監自恃一貫為皇上所寵信,就不滿地說:「如果採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趙禎聽了,頓然站起呼喚主管太監入內,按名冊檢查,將宮人29人及梳頭太監削減出宮。事後,皇後問道:「梳頭太監是陛下多年的親信,又不是多餘的人,為何將他也削減?」趙禎說:「他勸我拒絕諫官的忠言,我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另一方面,仁宗在位期間,土地兼並逐漸嚴重,官吏、軍隊人數和俸餉大大增加,冗官、冗兵、冗費嚴重,國家財政空虛。西夏和遼不斷進攻,他又屈辱求和,分別以納歲幣或增納歲幣屈服於夏、遼。統治集團內部又矛盾重重,人民起義不斷爆發。為了挽救危機,他任用范仲淹為副宰相,負責進行改革,史稱「慶歷新政」。由於皇親國戚、貴族大臣的激烈反對,趙禎又罷免了范仲淹,使新政沒能實現,逐漸形成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公元1063年3月辛未日,趙禎病死於汴京宮中福寧殿。遺詔由太子趙曙即位,進曹皇後為太後,喪禮必須從簡。趙禎死後的廟號為仁宗。 回答者:峎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7-7 16:20 宋仁宗,名趙禎(公元1010一1063年),原名受益。真宗第6子。真宗病死後繼位。在位42年,病死,終年54歲,葬於永昭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孝義堡)。 趙禎,先後封為壽春王、異

C. 宋仁宗時期名人及歷史

有:范仲淹、王安石、蘇軾、蘇轍、司馬光等。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

不久後,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於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3、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4、蘇轍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

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後,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D. 宋仁宗初期大事件,以及名人。

宋仁宗趙禎 分類: 歷代帝王 2011-01-17 11:21

生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初名受益
卒年: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
父親:宋真宗趙恆母親:李宸妃
配偶:郭皇後,曹皇後,張貴妃
兄弟:五個哥哥均早亡子女:三子(均早亡)十三女
陵墓:永昭陵(河南鞏義)廟號:仁宗
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年號:
天聖(1023年正月-1032年十一月,共10年)
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十二月,共2年)
景祐(1034年正月-1038年十一月,共5年)
寶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共3年)
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共2年)
慶歷(1041年十一月-1048年十二月,共8年)
皇祐(1049年正月-1054年三月,共6年)
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共3年)
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十二月,共8年)
年表:
1016年(6歲),封壽春郡王。
1018年(9歲),封升王,立為太子,賜名趙禎。
1022年(13歲),即位,由劉太後垂簾聽政。
1024年(15歲),交子由官府發行,此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1029年(20歲),真宗敕造的玉清昭應宮失火毀掉。
1033年(24歲),劉太後死,始親政。
1043年(34歲),開始推行「慶歷新政」。
1044年(35歲),宋與西夏訂立和議,「歲賜」以銀、絹、茶。
1059年(50歲),王安石上萬言書,陳述變法主張。
1063年(54歲),病死,在位42年(宋朝最長),侄趙曙即位。
典故:
【狸貓換太子】清代小說《七俠五義》里敘述,宋真宗的兩位妃子劉氏、李氏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攻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真實情況是這樣的。李氏本是劉妃的侍女,得真宗臨幸而孕,生下男嬰。真宗中年得子,喜出望外,將其交與劉妃撫養。後來,孩子逐漸長大,被立為太子。但是在他繼承皇位之前,生母李氏病故。而當已成為皇太後的劉妃死後,皇帝才得知真相。
【奉旨填詞】儒宦世家子弟柳永,擅長填詞,佳句頗多,如:「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多情自古傷離別」等,音律諧婉,情景交融,因而深受追捧,以至於「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他於景祐年間中進士後,有人向仁宗舉薦柳永做官。仁宗覺得放盪不羈的他不適合做官,還是填詞為好,於是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最後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史事:
【垂簾聽政】宋代有八位攝政皇後,而第一位垂簾聽政的是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劉皇後。這位劉皇後名叫劉娥,出身貧寒,十幾歲時嫁給銀匠龔美。夫妻二人在京城做生意遭遇困頓,龔美便把劉氏賣掉。當時還是襄王的趙元侃,把聰慧貌美的劉氏納為侍妾。襄王成為皇帝後,劉氏也成為德妃,因為生性機敏,深得信任。郭皇後去世之後,劉妃被冊立為皇後。精明能乾的她,把後宮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病情惡化,留下遺詔:由劉皇後在仁宗成年之前代為處理軍國大事。適逢呂夷簡為相,處事穩妥,國勢平和。明道元年(1032年),仁宗生母亡故,劉皇後准備簡葬,呂夷簡反對並勸告:「若念劉氏,則喪禮宜從厚。」劉皇後終於接受。
【交子發行】最初的交子是一種初具貨幣流通職能的活期存款單,由商人私營的「交子鋪」發行。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1007年),張詠知益州時,見交子市場「奸弊百出,獄訟滋多」,乃加以整頓。到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薛田知益州時,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設置「益州交子務」。從此,交子成為宋朝川峽四路的法定貨幣,與鐵錢相權而行。交子也就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
【廢後風波】仁宗到了大婚的年齡時,本來喜歡驍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皇太後劉娥卻要求他冊立平盧軍節度使郭崇的孫女為皇後。明道二年(1033年),劉娥去世。失去了靠山的郭皇後,不但不懂得謙讓與寬容,處處與嬪妃爭風吃醋,還在一次糾纏中抓傷了前來勸架的仁宗。本來就不太喜歡郭皇後的仁宗,馬上就爆發了,不顧幾位老臣的勸誡,以沒有子嗣為由,廢掉了郭皇後,創下了宋朝歷史上又一個第一。
【慶歷新政】仁宗即位後,宋朝面臨著官僚膨脹的局面,加上連年對外作戰,出現了嚴重的冗官、冗兵、冗費現象。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仁宗責成他們在政治上有所更張,以期達到「興致太平」。參知政事范仲淹與富弼聯名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仁宗採納了大部分意見,陸續頒布幾道詔令,施行新政。如: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更定科舉法,科舉取士「先履行而後藝業,先策論而後詩賦」。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在陸續施行的過程中,遭到他們的阻撓。反對派的謗議愈來愈甚,甚至誣蔑范仲淹等人為朋黨。慶歷五年(1045年)初,仁宗對改革失去信心,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
【宋夏和議】景祐五年(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權。北宋與西夏之間開始戰火不斷。西夏雖然勝多負少,但是因為榷場貿易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於是主動尋求議和。慶歷七年(1047年),宋夏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冊封李元昊為夏國主,宋歲賜絹13萬疋、銀5萬兩、茶2萬斤。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雙方維持了二十餘年的和平相處。
【仁政廣施】仁宗在位42年,始終推行寬容穩妥的政策,雖然沒有什麼波瀾壯闊的大變革、大事件,但是留下了許多永垂青史的佳話。仁宗愛好學習,崇拜儒家經典。他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開了「四書」的先河。仁宗性情寬厚,不事奢華,不僅能夠約束自己,而且同樣要求後宮嬪妃節儉為本。仁宗善於納諫,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當時擔任監察御史的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星子都飛濺到仁宗臉上。但是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仁宗對讀書人非常寬容,沒有興過文字獄。蘇轍參加進士考試時,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惡意誹謗,建議治罪。仁宗卻說:「科舉考試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大學》有言:「為人君,止於仁。」歷代統治者都把「仁政」作為最高理想,但是在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被冠以「仁」字。所以,當仁宗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洛陽焚燒紙錢的煙霧,以至天日無光。兩宋之際,金兵佔領中原後曾大肆盜掘宋陵。但因為懾於宋仁宗的威名,他們獨獨沒有對昭陵(下圖)下手,「唯昭陵如故」。

E. 宋仁宗趙禎被稱為是最清廉的皇帝,他的清廉體現在哪裡

宋仁宗是個仁厚寬容的皇帝,知人善用,虛心納諫。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趙禎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其母為李宸妃。因趙恆所寵信的美人劉氏(章獻明肅皇後)無子,趙恆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

F. 宋真宗、仁宗時代有那些名人

范仲淹、韓琦、富弼、王安石 、司馬光、 蘇軾、 蘇轍 、包拯、張堯佐、王德用、王素。

蘇東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 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像這麼豪邁瀟灑的氣慨,不是每個人都發得出來的。它來自一顆被百般淬煉的靈魂。或許,您也耳聞過他的鼎鼎大名,不錯,他就是自號「東坡居士」的大文豪--蘇軾。九百多年前,四川眉山住著一戶姓蘇的人家。也許是老天的「情有獨鍾」吧?這小小一戶人家,竟然接連出了三位大文學家。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和東坡先生一樣,也都各有一片文學的天空。一門三傑,傳為文壇佳話。宋仁宗嘉佑二年也就是西元一0五七年,二十二歲的蘇東坡,參加禮部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震驚了主考官歐陽修。這位宋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面對年紀輕輕的蘇東坡,也不得不說:「吾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二十五歲那年,蘇東坡踏上了政治旅途。

在宋仁宗和宋神宗「欣賞的眼神」中,展現了另一種才華。神宗時候,宰相王安石創行新法,蘇東坡認為新法不能便民,和他意見不合,鬧得幾乎水火不容。率性的蘇東坡懶得做無謂的爭吵,乾脆自求外放,被調任杭州通判。杭州三年,是東坡生命史上最浪漫的一頁。他深情寫著: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美麗的西湖之畔,蘇東坡毫無保留的顯露出詩酒風流的文人性格。他不但遊山玩水,遍賞杭州美景,他更納了侍妾「朝雲」,陪伴他共赴未來的坎坷。蘇東坡忠君愛國的心志非常強烈。只要看到對百姓不利的事情,他便在詩文當中表現出來,終於為自己撒下悲痛的種子,伏下了日後貶謫奔波的命運。杭州任滿後,又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如此折騰下來,東坡已經四十四歲。湖州到任還不到三個月,蘇東坡就因為「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這是一場文字冤獄,史稱「烏台詩案」。原因是有人為了抹黑他,故意把蘇東坡所寫的詩句,百般扭曲,大作文章。蘇東坡被關進牢後,在身心俱受挫折當中,並沒有被擊倒。他從挫折中磨練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情感。那一身刺人的鋒芒,那一些嬉笑怒罵,容易得罪人的銳氣消失了。一種英華內斂、明凈成熟的曠達胸襟,終於慢慢形成了。獄中百餘日,蘇東坡脫胎換骨。從此,現實的悲苦,難不倒他。從此,人生的困境,困不住他。我們看到一個嶄新的生命,從獄中走出來,走向不怨不悔的人生。坎坷的際遇可以雕塑歷史巨人,蘇東坡就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沒有這一樁冤獄的折磨,我們可能看不到那樣曠達的人生態度,看不到文學史上頂尖的傑作。出獄以後,東坡被發放到黃州去擔任團練副使,相當於現在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職位雖然低微,四十五歲的東坡先生卻逆來順受,因為,他的人生觀已經超越世俗了。黃州五年,是蘇東坡人生的轉捩點。在黃州那樣僻陋貧瘠的寂寞之鄉,蘇東坡撫平了少年的激情和傲氣。他的作品風格,也在憂患之中,有了深刻的轉變。也因為有了高曠的人生境界,蘇東坡雖窮,卻不苦。他腳穿便鞋,頭帶方巾,和村夫野老打成一片。貶謫流放的郁悶,留給那些想不開的人吧!蘇東坡早就打定主義,要面對現實,快樂的活下去。因為,一切都不算是苦,只是人生的一種歷練而已。宋神宗元豐七年,蘇東坡離開了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東坡的幼兒竟不幸夭折。在哀痛的心情下,蘇東坡上書請求暫時先到常州居住。汝州不但路途遙遠,而且路費已盡,希望可以不去,結果批准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了。哲宗登基後,秉承神宗愛才的心情,對蘇東坡禮遇有加。

短短一兩年之間,蘇東坡從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學士,直上禮部尚書。這是他宦海一生的高潮。可惜好景不常。為了替百姓謀福利,蘇東坡仍不時與人發生沖突。在火爆的政治氣氛中,外調的念頭再度升起。五十四歲這年,朝廷批下公文,准許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擔任杭州太守。闊別十六年,蘇東坡重返杭州的心情是欣喜的。而杭州百姓對老長官的再度光臨,也表示了極大的熱情。才剛到任,蘇東坡就為天災人禍忙得不可開交。在杭州他曾有一項重大建設,那就是在西湖築堤,世人稱為蘇堤,在防洪水利上有相當的貢獻。後來,由於皇太後(英宗皇後)的眷顧,特別召他回朝。但是不久,就又匆匆外放穎州。東坡流放的日子,一直要到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時才結束。但是,他的人生也在這個時候走到了盡頭。大赦的次年,東坡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沈括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24歲開始踏上仕途,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晚年他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書中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和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多條屬於科技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夢溪筆談》中還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

沈括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興修水利,著有關於農業的《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於圩田方面的書。

沈括還是一個傑出的天文學家。《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等三篇論文中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詳細說明了改革儀器的原理,闡發了自己的天文學見解,在中國天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晚年他又進一步提出了用「十二氣歷」代替原來歷法的主張。沈括所設計的這個歷法是比較科學的,它既符合天體運行的實際,也有利於農業活動的安排。

在光學方面,他對中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

沈括在數學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從實際計算需要出發,創立了「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的研究,發展了自《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問題,在中國古代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研究的方向。「會圓術」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並為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沈括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等無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中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經說:沈括這樣的人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國出了這么一個。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稱沈括的《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司馬光,生於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於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歷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職。熙寧三年(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陝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後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身後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謚文正。

司馬光家世代為宦,父親司馬池為宋仁宗寶元慶歷間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受家庭熏陶,篤誠好學,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15歲時所寫文章,時人稱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時中進士甲第,可謂功名早成。但他並不以此「矜誇滿志,昆明於物,如謂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與器識,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不求虛名。因此,步入仕途後的司馬光,繼續廣泛深入地學習,達到了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術數皆極其妙的淵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對經學與史學的研究,尤其,_對古籍閱讀極廣,考察極細,可謂通習知曉,爛熟於胸。他隨讀隨作札記,僅26歲一年所寫讀史札記,便多達30來篇,就中萌發了刪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編年體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閱讀,而更為深沉的動力,則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當時,北宋建國近百年,已出現種種危機,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司馬光,以積極用世的態度,連連上疏,陳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國主張,大致是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除上疏陳述主張外,在他本人的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則,積極貫徹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方略,尤其在薦賢斥佞的斗爭中,他犯顏直諫,面折廷爭,從不顧及個人安危,被稱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說:「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

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就其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則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有制度的制約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於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基礎上的改革方略。從王安石變法中所出現的偏差和用人不當來看,證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練和穩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通過編纂史著,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鑒,「使觀者自責善惡得失」。應該說,司馬光著史,是其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他曾與劉恕商量說:「余欲托始於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網羅舊說,成一家之言。」這說明他30多歲時,已醞釀出《通鑒》的規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歷年圖》25卷,二年後又呈《通志》八卷,說明他在政事活動之餘,已進行撰寫。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稱贊、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自擇官屬,神宗以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命名為《資治通鑒》,並親制序文,以示重視。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將穎邸舊書3400卷,賞賜給司馬光參考。修書所需筆、墨、絹、帛,以及果餌金錢之費,盡由國家供給,為他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

司馬光著史,還選取了劉恕、劉(分文)、范祖禹等人做為助手,他們既是當時第一流的史學家,又與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一致,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通鑒》的成功,與他們的努力分不開,但最終使《通鑒》達到光輝頂點的,還決定於主編司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劉恕之子劉羲仲所說:「先人在書局,只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

《通鑒》的編寫,大致分三個步驟:一、排列叢目;二、編寫長編;三、刪改定稿。一二兩步,在主編指導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則完全由主編一人完成。全書的發凡起例由主編拿出後,編寫過程中的具體方法和原則,司馬光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嚴格的選材。叢目、長編的取材盡量廣泛,提出「寧失於繁,毋失於略」,所選史料內容則著重在國家興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國借鑒,反映生民休戚的情況。這樣,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諸如稗官野史、百家譜錄、總集別集、傳狀碑誌等總數不下300多種。長編長達650O多卷,3000 多萬字。

二、精心的考異。只有真實才有價值,只有有價值才能具備借鑒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對史料進行考異,而司馬光除將考異所選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將各種不同的說法和鑒別理由加以逐條說明,著成《通鑒考異》30卷,與《通鑒》一起奉上。由於考異中「抉擇幽隱,校計毫釐」的嚴謹態度,大大增強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實性,《通鑒》以信史著稱,離不開《考異》的輔翼作用。而這種著史方式,為後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證史實見長的乾嘉學派,正是沿著這條路子發展起來的。

三、編制目錄。《通鑒》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史實,是一部總計294卷的長篇巨著,為翻檢方便,於修史同時編寫《通鑒目錄》30卷,我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因按年紀事,故沒有篇目,不作目錄,只是以年檢索。司馬光突破這種舊例,分三部分將年表、帝紀、歷法、天象、目錄、舉要、索引集於一塊,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使《通鑒》體更臻於完善,將我國的歷史編纂學推進到了新的水平上。

四、完善史體。編年體記事簡明扼要,但受時間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馬光注意吸收紀傳體的優點,為交待前因後果,大量採用連載、主載、附敘、追敘、補敘等寫法,帶有以事件為線索組織材料的性質,表現出突破編年體,醞釀紀事本末體的趨勢,對南宋袁樞編纂《通鑒紀事本末》一書,有啟迪先導之功。這一改造,使古老的編年體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後世仿作接踵以起,形成了一個從古至今的編年史書系統。這一系統中,《通鑒》以通史成書,便干「探明變化之由,尋求演變之跡」,與唐宋以來社會上「主通明變」的思潮相吻合,也與「資治通鑒」的目的相一致。

五、加工貫通。集體寫書,由於手筆不同,風格各異,容易產生割裂駁雜的現象,但《通鑒》的語言風格如出一人之手,渾然一體,毫無雕琢彌縫的痕跡,這正是司馬光精心改編和加工的結果。有著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馬光,尤長於敘事,款款寫來,原委瞭然,文字優美而質朴,格調古雅渾厚而又簡潔曉暢,真可謂別具匠心,自成一體。有許多場面和人物描寫,已成文學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戰爭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敘述,更是勝炙人口,引人入勝,超越了所有其他史書的記載,成為歷史散文的上乘。

六、撰寫附論。我國史家借論贊以寓褒貶勸戒之意,已成傳統。司馬光在《通鑒》一書中附論,不僅數量多,而且篇幅長。全書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論,其餘全為親手撰寫。所論多為治亂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寫史論與奏疏基礎上,因史事而發揮,就時事而議論。字里行間,充滿著匡輔的誠意和情感,寓褒貶臧否於其中,體現出因事勸諫的良苦用心,無論是民族問題還是用人原則,都針對現狀提出了革除弊政的歷史借鑒,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更具匠心的是,這么多的附論,與《通鑒》的內容取捨編排,竟是這樣的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成為貫徹「資治」這一著史目的的點睛之筆。詳實、體例精善、敘事生動、議論深刻、文風質朴的史學巨著終於完成了。主編司馬光所耗費的心血是難以估量的。在《進通鑒表》中,他說:「研精極慮,窮竭所有,目力不足,繼之以夜。」有人見其殘稿堆積有兩屋之多,皆蠅頭小字,字字端謹,無一字潦草。書成之後,66歲的司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了。所以傾畢生精力於此書,還在於寄託其治國的熱望,他懇切地希望皇帝通過觀覽此書,能夠「鑒前世之興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這樣,他也就「雖委骨九泉,志願永畢了」。這不正說明了他著史是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嗎?

實際上,《通鑒》的著述意義,已遠遠超過作者的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資治」的借鑒,也給全社會提供了借鑒,為之作注的胡三省深暗此理。他說:「《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王鳴盛也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近千年的歷史證明:《通鑒》已與《史記》一樣,被人們並稱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教益大眾。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即「 通鑒學」。如今,對《通鑒》的研究正多層次、多角度地展開,它將更多地為人類的進步提供借鑒。這一發展趨勢,是司馬光始料不及的,也是其卓絕貢獻的必然結果。

司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鑒》系列著作中,還有《通鑒舉要歷》80卷、《歷年圖》七卷、《稽古錄》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 20種,200餘卷,是他對我國史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詩詞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孝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話》、《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司馬光雖熱心於治國,但由於政見不同而未能有更多直接參與政事的機會。直到宋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後,67歲高齡的司馬光,隨著要求廢除新法的浪潮被迎回宮中,擔任了相職,開始「元佑更化」,盡罷新法。他執政一年半,竭盡全力日夜操勞,耗盡了畢生心血之後與世長辭了。噩耗傳出,「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在靈柩送往夏縣時,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至於畫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掛象,飯食必祝」。一個封建社會中的宰相,能得到民眾這樣廣泛真誠的悼念,實屬罕見,也是歷史的必然
宋仁宗(趙禎)大事:南蠻叛亂、交趾之亂、慶歷新政、包公、狄青

G. 歷史問題,趙禎的一生。

宋仁宗趙禎
仁宗趙禎,真宗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壽春郡王,天禧二年(1018)封升王,立為太子。乾興元年(1022)即位,由劉太後垂簾聽政,明道二年(1033)太後死,始親政。仁宗在位42年,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仁宗早年生活在養母劉太後陰影之下,作為一個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溫厚,其武功謀略不及太祖、太宗,在與西夏王朝的長期對峙中表現平平,宋王朝屢戰屢敗,軍事上處於弱勢地位。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弊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時期名臣輩出。總體而言,仁宗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憫人的情懷。

國母之爭:生死兩皇後

安排了生母後事,仁宗表面上並未過分追究劉後及其親屬,這大概只是一時權宜之計。事實上,早在太後生前,仁宗與太後之間就已存在極大的沖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仁宗明顯地感到太後的專橫。仁宗最初看上了並非官宦卻富有錢財的王蒙正的女兒,曾向劉太後提起過此事,但武斷的太後根本不予理會,借口這個王姓女子「妖艷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將這個「姿色冠世」的少女許配給了劉美的兒子劉從德。劉美即是銀匠龔美,只可惜在劉氏冊封皇太後之前就去世了,留下了兩個兒子,劉從德便是其長子,太後此舉無疑有報答龔美的意味。然而,這一許配卻極大地傷害了少年皇帝。

王蒙正與劉太後連姻時,其父極不贊成,阻攔不住,竟然大罵:我們王家世代為民,從來沒有與外戚通過婚,今後必定要遭受災禍!沒想到此話當真應驗了。10年後,王蒙正與父親的婢女私通,生下了孩子又不承認,擔心其分走自己的財產,被婢女告到官府。經審核,證據確鑿,王蒙正被除名編管,發配嶺南。仁宗特地下詔,禁止其女以國戚身份進入皇宮,其子孫也不得與皇族聯姻,這種處罰大概與仁宗發泄他積蓄多年的怨恨有關。

仁宗喜歡的姑娘被許給劉從德後,太後也准備盡快為15歲的皇帝完婚,選了幾個有身份的少女進宮,作為皇後候選人,其中有已故中書令郭崇的孫女郭氏,已故驍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張氏。當時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張姓女孩。本來皇帝選中誰就可以立為皇後,但仁宗的意願再次遭到太後的阻撓。原來,經過太後審視,認為張姓女子不如郭姓女子,在未與仁宗商量的情況下,便自作主張以張氏為才人,而冊立郭氏為皇後。這一決定又一次使少年仁宗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進而造成此後長時間內皇帝對正宮的冷漠,也直接導致了廢後風波。

郭皇後有劉太後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謙讓和寬容,更是逐漸養成了驕橫自恣的性格。太後死後,她依然舊習不改,仍沿用太後時的規矩,壟斷後宮。而仁宗親政,卻力圖要擺脫太後的影響,其中一項重要變化,就是後宮嬪妃紛紛得寵。當時最受仁宗寵愛的兩個美人是尚氏和楊氏。尚美人的父親封官受賜,恩寵傾動京城,引起郭後的嫉恨,幾番與尚氏發生沖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仁宗面前詆毀皇後。一次,尚氏當著仁宗的面譏諷郭後,郭後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仁宗跑過來勸架,偏巧一巴掌落在皇帝的脖頸上。仁宗大怒,令宦官閻文應傳來宰相呂夷簡,讓他「驗視」傷痕,其實是為其廢後尋求支持。隨後,仁宗下詔,稱皇後無子,願意當道姑,特封凈妃、玉京沖妙仙師,易名凈悟,別居長寧宮。此詔一出,朝廷大嘩,甚至引發了台諫官員在皇帝寢宮門前集體進諫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郭後被廢,名義上是她長時間未能生育皇子,實際上是仁宗發泄對已故太後的不滿。

郭皇後被廢後,仁宗讓宋綬草擬廢後詔書,其中有「當求德門,以正內治」的話,意思是從有教養的家庭中選取秀女。劉太後雖已不在人世,仁宗也已親政,但在選後的問題上他卻一直未能如願。當時,左右領來一個姓陳的女子進宮,頗得仁宗歡心。陳氏是壽州茶商之女,父親靠捐納謀得一個小官,不具高貴的門第。宋綬說:「陛下若以賤者正位中宮,不就與前日詔書所言背道而馳了嗎?」宰相呂夷簡、樞密副使蔡齊等人也紛紛勸說,負責給皇上供葯的太監閻士良頗得仁宗信任,他也勸諫仁宗不要娶陳氏。這樣,在眾人的反復勸說下,仁宗不得不另立中宮,勉強將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選為皇後。

正因為如此,仁宗對這次婚姻似乎也不是很滿意。進入中年以後,仁宗最寵愛的女人是張美人。張美人後進封貴妃,雖然她在死後才被追冊為皇後,但其生前的威勢,並不亞於正宮曹皇後。張貴妃是洛陽人,祖先是吳人,吳越王歸宋,其家遷到河南定居。不幸的是其父張堯封進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親在齊國大長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將女兒帶在身邊。大長公主見這個小女孩靈巧可愛,便召入宮中作樂女,那時她才8歲,由宮人賈氏代養。一次宮中宴飲,被仁宗看中得寵。慶歷八年(1048年)十月十七日成為貴妃。張氏在短短幾年內,就由末等嬪妃的才人直升至最高等級的貴妃,距離皇後僅一步之遙,可知仁宗對她特別寵愛。

雖然張貴妃聰明伶俐,深得仁宗喜愛,但在「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她也不能為所欲為,不僅晉封皇後沒有希望,甚至連其伯父張堯佐晉封宣徽南院使這樣虛職的事也因遭到台諫官的猛烈攻擊而作罷。一天,仁宗正准備上朝,張貴妃送仁宗至殿門,拉著仁宗說「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答道:「放心!放心!」結果在殿上,仁宗正准備下達任命張堯佐的詔書,包拯便站出來上言,陳述不應給予張氏任命的理由,長篇大論,很是激動,唾沫都濺到仁宗臉上。仁宗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張貴妃遣宦官探問,得知包拯犯顏直諫。等仁宗回到宮中,張貴妃迎上前去,又想為其伯父美言。仁宗用袖子擦著臉不耐煩地說:「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不知道包拯是諫官嗎?」

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31歲的張貴妃暴病身亡。仁宗感念張貴妃生前的柔情與善良,悲痛無比地對左右說,當年顏秀等人發動宮廷叛亂時,張貴妃不顧自身安危,挺身出來保護自己。天下大旱,為了替他分憂,又是張貴妃,在宮中刺臂出血,書寫祈雨的禱辭。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仁宗最後決定用皇後之禮為張貴妃發喪。一生都夢想著登上皇後之位的張貴妃,終於在死後穿上皇後的殮服,享受到宗室、大臣們的參拜告奠。由於擔心朝野的反對,仁宗乾脆在治喪的第四天宣布追冊貴妃張氏為皇後,賜謚溫成。正宮曹皇後在世,卻另追冊貴妃為後,於是出現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後,如此逾禮之事,曠古未聞。台諫連續上奏反對,仁宗置之不理。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仁宗下令「禁樂一月」,京師惟一的活動便是為溫成皇後舉喪。

仁宗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生母和愛妃,不顧朝野內外的巨大非議,毅然進行了兩次追冊活動,這種感情是真摯的。同樣,知人善任的仁宗對自己看中的臣子,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會給予相當的信任,這種信任也是坦誠的。但是,早年母後臨朝的陰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憂郁而又猶疑不定的性格,使得這種信任很難經得起世事滄桑的考驗。

名臣之悲:范仲淹與狄青

仁宗登基以來,宋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嚴重。范仲淹像至慶歷年間,北宋和西夏開始了全面的邊境戰爭,北宋軍隊三戰皆敗,而國內又出現諸多起義、兵變和叛亂。這種情勢迫使仁宗設法解決這些危機,以鞏固趙宋王朝的統治。要鞏固統治,必須要有人才。仁宗找到了賢臣范仲淹。

范仲淹以推行新政而名滿天下,他與仁宗的相識可追溯到天聖年間。當時,范仲淹初到京城任秘閣校理,就大膽上書給垂簾聽政的劉太後,以為皇帝以九五之尊不應率百官行跪拜之禮為太後祝壽,而應由宰相代之。當時朝中大臣雖均知皇帝上壽行禮之事不妥,但無人敢言。同年,范仲淹又上書太後,請求還政於仁宗。太後未予理睬。范仲淹便憤然請求出外擔任地方官。這給20歲的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第一次真正深切地感受到了臣僚的擁戴。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端拱二年(989)生,兩歲時父親便死了,其母改嫁。少年范仲淹雖身世不幸,但卻胸懷大志。他曾經在一座神廟里詢問神靈:「我將來能當宰相嗎?」神說不能。仲淹便道:「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雖說這一記載不甚可信,但這正是范仲淹濟世救人理想的自然流露。正因如此,早年學習條件艱苦,人所不堪,他卻能刻苦攻讀,力學不懈,甘之如飴。范仲淹後來回憶道:「年少時我和一位姓劉的同學在長白山讀書,每天煮兩升粟米粥,等它冷了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許鹽,燒熟當菜,就這樣過了三年。」大中祥符四年(1011),23歲的范仲淹告別母親,來到了號稱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他在書院讀書異常勤奮,寒冬臘月,讀書睏倦了,就用冷水澆澆臉,晝夜不停,整整5年就寢時未曾解衣。艱苦的求學生涯不僅使他掌握了豐富的學識,更重要的是磨練了他的意志品質。

由於仁宗對范仲淹的人品已經有所了解,親政後便將范仲淹召回京城,升任右司諫。此時,朝野上下直接或間接地攻擊太後垂簾時政事的人越來越多。范仲淹此前雖然強烈要求太後還政,甚至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卻並未借機報復,反而勸仁宗說,太後受先帝遺命,保護您10多年,一些小小的過失,當遮掩的要遮掩,要保全太後的聲名。仁宗聽了很是感動,由此愈發敬重范仲淹,下令不許議論太後垂簾時的事情。也從那時起,范仲淹便成為仁宗心目中能進行全面改革的最佳人選。

慶歷三年(1043),北宋與西夏之間初步達成和議,仁宗迫不急待地將55歲的范仲淹從西北前線召回到中央任樞密副使。同年八月,升任參知政事。在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開始了以整頓吏治為核心的新政,力圖使有才能和德行的人得到提拔和重用,這是范仲淹的理想,也正是仁宗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改革從根本上觸及了許多官員的既得利益,贊成改革的人實際上並不多,施行不久就受到多方面的攻擊。很多人指責范仲淹等人拉幫結派,是「朋黨」。仁宗便召范仲淹詢問:「從來都是小人好結朋黨,難道君子也結黨嗎?」范仲淹答道:「臣在邊疆時,看見勇於作戰的人自結為黨,朝廷也是這樣,邪正各有其黨。唯聖上明察。一心向善的人結為朋黨,對國家有什麼壞處呢?」就在此時,歐陽修也進呈著名的《朋黨論》,表達了對范仲淹的支持。然仁宗對此極為不滿,而朝野上下對此更是一片反對之聲,甚至連同樣得到仁宗信任的宰相章得象也在仁宗面前攻擊范仲淹等人為朋黨。更有夏竦之輩誣稱,當時的名儒石介已為富弼起草了廢舊立新的詔書,即要廢掉仁宗,誣陷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石介等人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仁宗此時雖表示不信流言,但卻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范仲淹等人相互標榜為君子的反感。隨著改革的進行,仁宗不單單聽到了太多反對的聲音,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對朋黨也有著極度的敏感。自太祖立國以來,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就下大力氣防範臣僚結黨,恪守祖宗家法的仁宗,無論如何也不能容許自己身邊有一個結黨的政治集團。最後,他不得不做出了痛苦而又無奈的決定。慶歷五年正月,遼、西夏對宋的威脅相繼解除,猶疑不定的仁宗在矛盾和權衡中,先後罷去范仲淹、富弼和認同新政的宰相杜衍,讓他們去擔任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遂告失敗。

11年前,因上書極諫而謫守睦州的范仲淹為東漢名士嚴子陵建造了祠堂並寫下了「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絕詞妙句。此時,罷相的范仲淹又訪問了一位山間隱士魏疏,直白地吐露了自己的心跡:「我亦寵辱流,所幸無慍喜。進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意思就是寵辱不驚,進退順其自然。此後不久的慶歷六年,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之約為岳陽樓作記,留下了爭光日月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對中國士人情懷的完美闡釋,也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實寫照。

仁宗和范仲淹的改革是向宋王朝內部的積弊開戰,目的是解決內憂的困擾。要最終實現這些願望,或許尚可假以時日,而外部邊患的壓力卻是實實在在而又迫在眉睫的。仁宗親政以來,接連出現了西夏元昊的叛宋和南蠻儂智高的入侵,嚴重威脅到北宋王朝的統治,此時無良將可用的仁宗急需傑出的軍事將領。這樣,普通士兵出身的狄青就逐漸進入了求賢若渴的仁宗的視野。

狄青是仁宗最為欣賞和信任的一員武將。後世小說把他塑造成一個戰神的形象,說他從王禪老祖那裡得到兵法和仙術,是受命於天,專門來解除宋朝邊患的「武曲星」,他與當世的「文曲星」包拯,被人們一同視為救宋室於危難之中的一代名臣。

狄青世代為農,寶元年間,元昊叛宋,便應招入伍,投入抗擊西夏軍隊的戰斗。當時宋軍經常打敗仗,士兵普遍產生了畏懼西夏軍隊的情緒,士氣低落,而狄青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披散頭發,戴著銅面具,手持利刃沖入敵陣,往往所向披靡,從而大大鼓舞了士氣。在對西夏戰爭的4年中,狄青經歷大小25戰,身上留下了8處傷痕。因作戰英勇,狄青得到了當時主持西北戰事的韓琦和范仲淹的賞識。二人對狄青禮遇有加,范仲淹還送給他一部《春秋左傳》,並告誡他說:「將領若不知天下古今之事,頂多隻是匹夫之勇。」狄青潛心苦讀,研習歷代將帥兵法,自身修養不斷得以提高。

仁宗得知他的威名和事跡後,打算召他進京詢問御邊方略,後因戰事緊迫,狄青難以離開前線,就讓他畫出作戰地圖送至京師。狄青士兵出身,當時臉上仍然留著從軍時的刺字。仁宗曾專門下詔讓他將臉上的刺字印記用葯除去,狄青卻這樣回答仁宗:「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第,臣所以有今日,是因為有這印記,臣願意留著印記,用以激勵軍心,所以不敢奉詔。」仁宗由此更加器重和信任這名愛將。宋夏議和後,仁宗便立刻將狄青升為馬軍都指揮使,後又授以樞密副使。

皇佑年間,廣源蠻儂智高入侵,先後攻陷宋朝數州之地,並圍困廣州達兩月之久,朝廷派遣的增援部隊屢戰屢敗,仁宗感到極度失望,又一次想到了狄青。狄青也在仁宗最需要他的時候主動請戰,並向仁宗保證,有能力平定叛亂,慨然說道:「我起自行伍,要報效國家,唯有上陣殺敵,願親率大軍,前往平叛,誓將賊首捕獲,押至殿門之下。」仁宗聽罷狄青的陳述,非常感動,似乎看到了宋軍勝利的希望,便讓狄青統一指揮嶺南諸軍。

狄青到前線後,最初按兵不動,令大軍休整10天。儂智高得到情報,放鬆了警惕。不料狄青在儂智高防守鬆懈的第二天,一晝夜急行軍,率大軍越過了昆侖關,在歸仁鋪擺好了陣形。儂智高失去了昆侖關天險,只得拚死力戰,其兵勢很盛,宋軍前鋒孫節力戰而死,前陣眼看抵擋不住,諸將大驚失色。這時,狄青從容站起,手持一面白旗向上一揮,他從西北帶過來的蕃落騎兵從左右兩側同時殺出,直插敵陣。至此,儂智高軍全線潰敗,狄青揮軍掩殺50里,直下邕州城。有關狄青與儂智高歸仁鋪之戰,宋人筆記的記載很是豐富,戰況非常精彩,其中尤其強調了狄青善於用智,如在大戰前,狄青為了鼓舞士氣,暗地裡准備好一枚兩面均相同的銅錢,誓師時,便用這枚銅錢當眾占卜道,若得正面,我軍必勝。結果連擲數次,盡得錢的正面,使軍士以為必有神助而信心大增;又如連續三夜大設宴會,命軍士夜裡盡情歌舞,自己則假借醉酒的名義,退席而暗奪昆侖關。其事雖不一定全是事實,但至少表明狄青是一位有勇有謀的戰將。

狄青能順利討平儂智高,除了自身善於用兵,另一方面則離不開仁宗的信任。時人曾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評論:「為將之道有三:曰『智』、曰『威』、曰『權』。觀狄青討伐儂智高,狄青可謂是能施其智而奮其威,在當世都是絕無僅有的。然而狄青之所以能夠有這么好的發揮,是由於仁宗將指揮大權授予了他。這就是得君之權的典型。假使狄青沒有得到君主的專任之權以方便他行事,他何以會創下如此輝煌的戰功。」按宋朝慣例,武將領兵出征,一般要遣文臣為副,以宦官監軍。仁宗卻毅然破例行事,獨任狄青全權負責嶺南軍事。至捷報傳來,仁宗大喜道:「朕常觀魏太祖曹操雄才大略,然而多是譎詐的手段;唐庄宗李存勖也算是豪傑,行軍打仗,基本上沒有失敗的,但即位後,沉迷於游獵而沒有節度,對臣子的賞罰也不講規則。這兩個皇帝,只具備將帥之才,而無人君之量,可惜啊!」顯然仁宗對自己知人善任很是得意,在狄青征南凱旋而歸不到一個月,更是力排眾議,升其為樞密使。

仁宗欲拜狄青為樞密使時,朝野輿論大嘩。宰相龐籍援引了祖宗先例,勸說仁宗道,曹彬戰功卓著,但太祖當時也只是賞賜給他大量金帛,而未予樞密使職位。然而,仁宗居然在大臣們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仍將沒有什麼過失的樞密使高若訥罷免,以狄青補樞密使。狄青被拜為樞密使,何以會有如此的轟動?其原因之一是升遷的速度過快,二則是以武人的身份擢升為樞密使。這兩條均與趙宋的祖宗家法相左,完全違背了太祖立國以來防制武人的國策。樞密院為掌控軍政的最高權力機構,在重文輕武的宋代,自太祖、太宗以來,武臣出掌樞密院漸成忌諱,最後形成專以文臣為樞密使的慣例。仁宗這一有悖常理的任命為狄青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

狄青由於仁宗的鼎力支持,得到這一不尋常的升遷。這一現象既未被朝中大臣所接納,也引起朝野上下對狄青舉止的矚目和揣測。一次,狄青家夜間焚燒紙錢祭奠祖先,事先偶然忘記了通知負責消防的廂吏,結果廂吏連夜報告開封府。雖然府吏迅速趕到時,「火」已滅了許久,但第二天,城中便盛傳狄樞密家夜有怪光沖天。顯然,狄青家中的任何異動都會成為控制社會輿論的文人們的談資和口實。家中夜有怪光沖天,這在中國古代涉及到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常被看作臣子有圖謀不軌之心的自然表象,甚至更被視為改朝換代的徵兆。在這種情況下,狄青已然成為功高震主的人物,因而這些謠傳對他具有極強的殺傷力。除此以外,各種類似的傳聞也相繼而起,有人說狄青家裡養的狗也長出了奇怪的角;更有甚者,還有人在京師發大水時,見到狄青身穿黃衣坐在相國寺的大殿上,這無異於給狄青穿上了帝王象徵仁宗像的「皇袍」。這些謠傳除了因為至和、嘉佑年間盛行讖緯巫術外,主要還是基於政治上的不安,朝中大臣甚至包括當年相當賞識狄青的名臣韓琦,普遍擔憂狄青有可能功高震主,篡奪皇位。這種擔憂正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必然結果。

對種種關於狄青的傳言,仁宗雖然並非全信,群臣對狄青的攻擊和猜測,仁宗也一直有所保留,但他畢竟不能無動於衷,因為這些終究都直接關繫到自己的皇位和性命。終於,至和三年(1056),性情文弱的仁宗又一次在極度的矛盾中,在朝野輿論的巨大壓力下做出了無奈的決定,罷狄青樞密使,出外知陳州。據說,狄青將行時,對旁人說:「我此行必死無疑,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今去此州狄青必爛死。」這表明,狄青似已預感到了不祥之兆,也意識到陳州之行定然不會給自己帶來平安。第二年,狄青因承受不了因朝廷疑忌而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暴病死於陳州,年僅50歲。仁宗得知,悲痛萬分,贈官中書令,並親自題其碑曰「旌忠元勛」。狄青死後得到如此高的榮譽和禮遇,這是仁宗對一代名將的最後交待,更是他內心無限愧疚的流露。

范仲淹、狄青是仁宗時代眾多歷史人物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命運與仁宗時期的內憂外患緊密相連。作為文官、武將之傑出者,他們有著某些相似之處,他們都為挽救大宋王朝做出過巨大努力,結局卻都帶有濃濃的悲劇色彩,這大概與仁宗的性格和他們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作為一個守成之君,仁宗堅守祖宗法度,千方百計地防範朋黨,以致他不得不在最後關頭放棄了范仲淹的改革。作為一位性情文弱的帝王,在宋朝防範武人的基本國策下,對自己甚為器重的狄青,他似乎也無法改變狄青的悲劇命運。

H. 宋仁宗趙禎的生平

趙受益(後改名趙禎)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6],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其母為李宸妃。 因趙恆所寵信的美人劉氏(章獻明肅皇後)無子,趙恆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

天禧二年(1018年),趙受益進封升王。同年九月丁卯日(1018年10月19日),趙受益被冊封為皇太子,賜名趙禎。

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後劉氏(章獻明肅皇後)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後去世,才開始親政。



(8)趙禎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狸貓換太子

關於趙禎的身世,清代小說《三俠五義》里有一種「狸貓換太子」的說法,認為劉氏、李氏在宋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工於心計的劉氏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而將劉氏立為皇後。

後來,天怒人怨,劉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宋仁宗趙禎。在包拯的幫助下,趙禎得知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氏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演繹,趙禎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關於「趙禎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這一問題,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趙禎是李氏所生。


I. 宋仁宗時期的宰相是哪幾位

共23位,分別:王欽若、丁謂、馮拯、王曾、李迪、張知白、張士遜、呂夷簡、王隨、陳堯佐、章得象、晏殊、杜衍、賈昌朝、陳執中、文彥博、 宋庠、龐籍、 梁適、劉沆、韓琦、曾公亮、 富弼 。

1、王欽若

王欽若(962年—1025年),字定國,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北宋初期奸臣,五鬼之一。宋真宗時期官至宰相、主和派代表。

王欽若為淳化三年(992年)進士甲科及第。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太常丞、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職。澶淵之戰時,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與宰相寇準對立,出判天雄軍。

大中祥符初年,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偽造天書,爭獻符瑞,封禪泰山。累官司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他二度為相,被時人稱為「癭相」。

北宋天聖三年(1025年)病逝,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穆」。因主導編纂《冊府元龜》而知名。

2、丁謂

丁謂(公元966~公元1037),字謂之,後更字公言,兩浙路蘇州府長洲縣人,祖籍河北。北宋宰相、奸臣。

與王欽若等人並稱為五鬼。先後任參知政事(副相)、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相),封晉國公。前後共在相位七年。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時遷居蘇州。祖父丁守節,與范仲淹曾祖范夢齡同是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錢文奉的幕僚,任節度推官,遂為長洲人。

通籍後官運亨通,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工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加樞密直學士。後歷任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書。

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謂以參知政事身份任平江軍節度使,衣錦歸里,「建節本鎮,一時為榮」。

離京時,宋真宗特賜御詩七言四韻和五言十韻,「尤為盛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書復參知政事。不久,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玉清昭應宮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師。

乾興元年(1022),封為晉國公。丁謂任蘇州軍節度使時,宋真宗曾為他在蘇城西南橫山吳王拜郊台後丁家山下建造過第宅。又,藍家巷(今鈕家巷)原有丁晉公廟。

因作惡太多,丁謂最後被罷相,貶為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司戶參軍,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弟弟全部被降黜。

抄沒家產時,從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賄賂物品,不可勝紀。景祐四年(1037)閏四月,卒於光州,歸葬蘇州城西華山習嘉原。

3、馮拯

馮拯,字道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知數州。

真宗咸平四年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德二年拜參知政事。以疾罷。大中祥符四年知河南府。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陳州。

天禧四年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進左僕射。仁宗天聖元年罷相,出判河南府(同上書),卒,年六十六。謚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4、王曾

王曾(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北宋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辭。咸平年間,王曾連中三元(發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以將作監丞通判濟州。累官吏部侍郎,兩拜參知政事。

曾規諫宋真宗造天書、修宮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後,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計智逐丁謂,朝廷倚以為重。後罷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為樞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國公。因與呂夷簡不和,一同被罷免,王曾出判鄆州。

寶元元年(1038年),王曾在鄆州去世,年六十一。獲贈侍中,謚號「文正」。有《王文正公筆錄》。

5、李迪

李迪(971年-1047年 ),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今山東鄄城舊城)。北宋名臣、詩人。

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狀元及第,歷任通判、知州、知制誥、節度使等職,多次出入內外,兩度官至宰相。晚年以太子太傅致仕。

慶歷七年(1047年),李迪去世,年七十七。追贈司空、侍中,謚號「文定」,仁宗親題其碑首為「遺直之碑」。《全宋詩》錄其詩,《全宋文》錄有其文。

6、張知白

張知白(?-1028年),字用晦。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北宋宰相。

端拱二年(989年)進士,歷任龍圖閣待制、御史中丞、參知政事等。後知劍、鄧、青三州等職務。又官河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節度判官。

咸平年間上疏,真宗召試舍人院,權授右正言。仁宗天聖三年(1025年),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性節儉,「自奉養如為河陽掌書記時。天聖六年(1028年),卒於任上。贈太傅、中書令,謚文節。

7、 張士遜

張士遜(964年—1049年),字順之,陰城(今湖北老河口)人,一說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人。北宋政治人物、詩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舉進士第,為均州鄖鄉縣(今湖北鄖縣)主簿,除射洪(今屬四川)令,歷江南、廣東、河北轉運使、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康定元年(1040)拜太傅,封鄧國公(今河南鄧縣一帶)致仕。皇祐元年(1049)卒,年八十六,謚文懿。張士遜曾經活躍於北宋政壇,在真宗、仁宗二朝三次拜相。

8、呂夷簡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路壽州(今安徽鳳台)人,祖籍京東路萊州(今屬山東)。北宋政治家,太子太師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呂夷簡登進士第,初補絳州軍事推官。後以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宋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職參知政事。

天聖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1033年)罷相,不久復職。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僕射,封申國公。

次年,因與王曾爭事,二人同時罷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慶歷元年(1041年),徙封許國公,兼樞密使。其後因病以太尉致仕。

慶歷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於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夷簡輔佐年少的仁宗,在太後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矛盾,保證了北宋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詩》錄其詩十一首。

9、王隨

王隨(約975~1039年),字子正,北宋河陽(河南孟縣)人。宋真宗時,以給事中知杭州,往興教寺謁小壽禪師,機語契合,竟明大法。

曾為長水子璇禪師之首楞嚴義疏注經作序,並刪次《景德傳燈錄》三十卷為《傳燈玉英集》十五卷行世。宋仁宗明道年間,出任宰相(也有史書作「丞相」)。臨終書偈而逝。

10、陳堯佐

陳堯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 ),字希元,號知餘子。閬州閬中人。北宋宰相、水利專家、書法家、詩人,左諫議大夫陳省華次子、樞密使陳堯叟之弟、天雄節度使陳堯咨之兄。

端拱元年(988年),陳堯佐進士及第,授魏縣、中牟縣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歷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1044年),陳堯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惠」 。

11、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

咸平五年(1002年),進士及第,授大理寺評事,知玉山縣,拜大理寺丞等。天聖四年,遷翰林學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

寶元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歷八年(1048年),去世,贈太尉兼侍中,謚號文憲。皇祐年間,改謚文簡,著有《章文簡公詩集》等。

12、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 ),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13、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後。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進士第,補揚州觀察推官,歷知乾、揚、天雄、永興、並等州軍,以善於治獄聞名。

宋仁宗特召其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內銓。歷任知審官院、知永興軍、樞密使等職。慶歷四年(1044年),拜同平章事,支持「慶歷新政」,為相百日而罷,出知兗州。

慶歷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師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師,封祁國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後,於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獲贈司徒兼侍中,謚號「正獻」。

14、賈昌朝

賈昌朝(997年—1065年),字子明。真定獲鹿(今河北獲鹿)人。北宋宰相、訓詁學家、文學家、書法家。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賜同進士出身,任為國子監說書。宋仁宗朝,歷任天章閣侍講、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判大名府等職。

官至左僕射、觀文殿大學士、判尚書都省,封魏國公。治平二年(1065年)去世,年六十八。追贈司空兼侍中,謚號「文元」。宋英宗親題其墓碑為「大儒元老之碑」。

15、 陳執中

陳執中(990-1059),字昭譽,參知政事陳恕之子,北宋洪州南昌(今屬江西)人。真宗時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累遷衛尉寺丞,知梧州。

後歷知江寧府、揚州、永興軍。仁宗寶元元年同知樞密院事。慶歷元年出知青州,改永興軍。四年,召拜參知政事。五年,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皇祐元年出知陳州。五年,再入相。至和二年充鎮海軍節度使判亳州。逾年辭節,以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卒,年七十。謚恭。

16、文彥博

文彥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天聖五年(1027年),文彥博進士及第,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因討平王則起義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

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罷相,出知許、青、永興等州軍。至和二年(1055年)復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國公。

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極論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豐六年(1083年)以太師致仕。宋哲宗即位後,經宰相司馬光舉薦,起授平章軍國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

紹聖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

17、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後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學家,工部尚書宋祁之兄。開封府雍丘縣雙塔鄉(今河南商丘民權縣雙塔鄉)人。

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宋庠狀元及第,成為「連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鄭國公致仕。

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贈太尉兼侍中,謚號「元獻」(一作元憲),英宗親題其碑首為「忠規德范之碑」。

18、龐籍

龐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菏澤市成武縣)人。北宋宰相。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後,任黃州司理參軍,深得知州夏竦的贊許,認為龐籍極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龐籍又先後升任為江州軍事判官,開封府司法參軍,刑部詳復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遷至樞密副使、樞密使、太子太保等,封穎國公。

龐籍不僅與韓琦、范仲淹等人交好,還提攜了司馬光、狄青等人。

嘉佑八年(1063年),龐籍去世,年七十六。追贈司空、侍中,謚號「庄敏」。

19、 梁適

梁適,字仲賢,公元1000年(宋咸平三年)出生於山東東平。其父梁顥為翰林大學士,以父蔭為官。雖然「狀元父子」雙雙早逝,仲賢卻帶領家族走向繁盛。

稱「忠孝三梁」(梁顥,梁固,梁適),可與「文情三蘇」(蘇洵,蘇軾,蘇轍)比肩。

宋代,是東原梁氏家族最為顯赫之時,其族人居朝為官宦者頗多,當時就有著「滿堂笏,梁半朝」之稱,與東漢時期梁統家族一樣輝煌盛名。

20、劉沆

劉沆,今江西省永新縣埠前鎮三門前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聖八年(1030年)劉沆進士及第,名列第二。

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進士設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為首」,在位以「長於吏事」著稱。

21、韓琦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

韓琦為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歷任將作監丞、開封府推官、右司諫等職。曾奉命救濟四川飢民。宋夏戰爭爆發後,他與范仲淹率軍防禦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

之後又與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歷新政」。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在地方,他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與富弼齊名,並稱「富韓」 。

熙寧八年(1075年),韓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為他御撰「兩朝顧命定策元勛」之碑。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配享宋英宗廟庭。宋徽宗時追封魏郡王。

22、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漢族,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刑部郎中曾會次子。

天聖二年(1024年),曾公亮登進士第,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同平章事等,累封魯國公。

卒年八十,獲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謚「宣靖」。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23、 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 —1083年8月8日),字彥國。洛陽人。北宋名相、文學家。

天聖八年(1030年),富弼舉茂才異等,歷授將作監丞、直集賢院、知諫院等職。慶歷二年(1042年)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

任樞密副使時,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新政失敗後,出知鄆州、青州等地。任內救助數十萬災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為樞密使,因足疾解職,進封鄭國公。曾勸宋神宗「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富弼多次出使遼國,對西夏情形也十分關注。他利用自己對宋、遼、西夏三國關系的透徹了解,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

熙寧二年(1069年),再度為相,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亳州。拒不執行青苗法,聲稱「新法,臣所不知」。後以司空、韓國公致仕,退居洛陽,仍繼續請求廢止新法。

元豐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贈太師,謚號「文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宰相

J. 宋仁宗趙禎是什麼人物

宋仁宗趙禎是復宋朝第四位皇制帝,在位時間42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贊。就連乾隆皇帝,也說:「平生最佩服的三個帝王,除了爺爺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

閱讀全文

與趙禎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