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愛姓歷史名人

愛姓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7 21:40:41

❶ 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根據2005年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主持完成、袁義達鍾蔚倫主編的《當代百家姓》里所發布的百家姓最新順序,史姓排名85位。百家姓排名63位! 史佚的遠古祖先是高辛帝元妃姜嫄生後稷為周始祖,歷至文王,文王生皇子伯邑考、伯邑考生佚。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令一職,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召、太公共輔成王。一生為人嚴正, 《桐葉封臣》里「天子無戲言」的千古名言就出自他口。後人把他作為史官的楷模,並將他與太公、周公、召公並稱為四聖,史佚子孫以官職「太史令」的史字為氏,稱史氏。
史佚-西周太史令佚(辛甲三子)。因官而得姓。
史魚-春秋時衛國史官。
史大奈
史恭-漢宣帝舅公,涼洲刺史,撫養、輔佐宣帝有功,贈杜陵侯。史崇高祖。
史崇-史姓家譜始祖。東漢溧陽侯。
史萬歲-杜陵人(今陝西西安)。隋朝名將。長於騎射,好讀兵書。
史大奈-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唐朝開國功臣。
史務茲-唐朝武後之宰相。溧陽侯21世孫。
史思明 ,[1] 寧夷州(今 遼寧)突厥人, 安史之亂的主要發動者之一 。居營州柳城,初名崒干, 其貌不揚,懂六蕃語。姿癯露,鳶肩傴背,廒目側鼻,寡須發,躁健譎狡史 。突厥族,寧夷州人,唐玄宗李隆基賜名思明。著名唐朝叛將,「安史之亂」禍首之一。
史朝義:(公元?~762年待考),突厥族,史思明的長子;樓煩人(今山西)。著名唐朝「安史之亂」叛將。
史浩-南宋朝宰相。為岳飛平反昭雪。溧陽侯35世孫。
史浩
史彌遠-南宋朝宰相。史浩四子。溧陽侯36世孫。
史嵩之-南宋朝將軍宰相。史浩侄子。溧陽侯37世孫。
史嵩之
史天澤-元朝忽必烈的丞相。鎮陽王。
史天澤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謚之忠靖。清高宗追謚忠正。其後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史夔-清朝瞻事府大堂,康熙老師。康熙字典修纂官。溧陽侯51世孫。
史貽直-清朝文源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溧陽侯52世孫。
史籀:(生卒年待考),周朝初期著名史官史佚後裔。著名周宣王時太史、書法家。
史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晉國大夫。
史晨:(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魯國宰相。
史丹:(生卒年待考),字君仲;魯國人,徙杜陵。著名漢朝大臣。
史游:(生卒年待考),西漢人。著名西漢書法家。
史道碩:西晉畫家,他有四個弟子,皆以善畫得名。
史弘肇:(生卒年待考),字化元;鄭州榮澤人(今河南鄭州)。著名五代後漢名將,以武功顯名。
史倫:(生卒年待考),燕京永清人(今河北永清)。著名宋朝教育家。
史達祖:(生卒年待考),字邦卿,號梅溪;汴京人(今河南開封),居杭州。著名南宋詞人。
史際:(生卒年待考),江蘇溧陽人。著名明教育家。
史孟麟:(生卒年待考),江蘇宜興人。著名明朝理學家。
史震林:(生卒年待考),字岵岡;江蘇金壇人。著名清朝文學家。著有《西青散記》、《華陽散稿》等。
史榮椿:(生卒年待考),字蔭堂;直隸大興人(今北京大興區)。著名清朝抗英將領。
史良-前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史玉孝-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史可-電影演員。
史玉柱-企業家
史泰祖-香港著名皮膚科醫生
史量才-民國愛國報業家
史東山-電影導演
史久鏞-海牙國際法庭庭長
史群-當代水產學家
史克信:(公元1928~),黑龍江克山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
史澤波:(公元1899~1986年),字恩澍;河北獻縣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十九軍軍長。
史宏烈:(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前華北「剿總」軍法執行部主任。
史文桂:1947年任澎湖列島要塞司令,1948年9月授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炮兵司令。1954年退役。
史銳: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台灣省聯合後勤司令部副總司令。
史玉波:(1954年10月~),河北棗強人,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縣,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協會評議委員會委員。
史蘭芽:浙江省杭州市人,影視演員。因為出演電視劇《圍城》而成名。
史冬鵬:中國男子110米欄項目的運動員。
史文清:江西省政府副省長。
史文中: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礦業大學講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地球資訊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史和平:江蘇省政府副省長。

中國歷史上有姓易的名人嗎我姓易

來自姜姓,以易為氏.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於齊.後來又封他的子孫於易地,這一部分姜尚的後代於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易 雄:東晉長沙瀏陽(今屬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從湘州刺史司馬承起兵討王敦,事敗被俘,以不畏死難而揚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評事.時雲其:「放里仙才若相問,一年攀折兩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學者,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間進士第一,後官至南宋禮部尚書,著述甚豐.
易元吉:長沙(今屬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畫家,工於花、石、禽、獐猿,亦精於花鳥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繼承者.其作品有《猴貓圖》、《聚猿圖》、《花石珍禽圖》等.
易延慶:上高(今屬江西省)人,以蔭為奉禮郎,知臨淮縣,宋太宗時升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於墓前,樹長而連理,時稱「純孝先生」.
易紹宗: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
易翼之:騰越(今雲南省騰沖)人,明代著名學者.正德中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匯編》、《春秋經傳匯編》、《古今詩評》等.
易元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御.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貞言:清代湘鄉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舉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學者,字公申,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紳:清代龍陽(今湖南省漢壽)人,官至江蘇布政使.
易子需:廣東省鶴山人,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順鼎:湖南省龍陽人,近代詩人.清光緒年間中舉,官至廣東欽廉道,後事袁世凱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詩外,也作詞及駢文,作品有《丁戊之間行卷》、《四魂集》等.易漢文:湖北禮山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在甘肅古浪戰斗中犧牲,年僅二十九歲.
易秀湘:江西人省,當代政治家.革命年代,歷任紅軍指導員、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長、東北人民政府商業部副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等,參與領導廣東和中南地區的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望採納

❸ 愛姓的歷史名人

耀居一等爵;復
榮為西將軍。制
清代侍衛內大臣愛星阿,因功詔加定西將軍,封一等公。卒謚敬康。
官封一等子;
著有五分疏。
上聯:清代將領愛音塔穆,積封一等子。下聯:唐代高僧愛同,著有《五分律疏》。 姓啟唐代祖脈遠;
望出西河子孫昌。
全聯指愛姓源流及郡望。
西河郡:漢置,治富昌(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後漢移治離石(即今山西離石),獻帝末廢,曹魏始於漢茲多縣置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陽市治。

❹ 歷史上姓明的有哪些名人

姓明的歷史名人有
明克讓:字弘道。隋朝平原人。少好儒雅,博涉書史,三禮禮論,他都有鑽研。天文歷法、占卜他都深有研究,各得其妙。先在梁朝作官,後又在周朝作官,累遷司調大夫。隋文帝受禪後,被拜為率更令,進爵為侯。對當朝的實事,他經常發表有見地的議論。著作有《孝經義疏》、《古今地帶記》、《續名僧記》等。
明玉珍:元朝隨州人,元末農民大起義時率眾加入紅巾軍徐壽輝的部隊與元朝的軍隊交戰,戰爭中眼睛受到到傷害。後來攻打重慶,攻陷了成都。後來徐壽輝被害,明玉珍以劉楨為參謀建立了以大夏為國號的國家。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儉節約,愛好文學。禮賢下士,與明太祖關系很不錯,經常書信往來。他在位五年後就逝世了,那時他才有36歲。
明燦:字辯之,湖北浠水縣人。民國13年秋進入湖北陸軍第四旅當兵,升至副連長。民國20年任陸軍補充第一旅連長。民國26年任陸軍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連長,參加南京保衛戰,右臂受傷,隨軍隊撤退。後來被保送到中央軍校高教班第六期受訓。畢業以後參與馬回陵、上高、高安等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時調升中校副團長。民國31年代團長職。民國36年5月十四日,在孟良崮戰役中代理旅長,16日身亡。時年40歲。
明山賓:梁代東宮學士,字右若,十三歲的時候已經博通經傳,累官至東宮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存世有《吉禮儀注》等二百餘卷。
明安:清朝名將,天聰間從征察哈爾,攻打大凌河,有功。雍正年間被封為一等侯,加字恭順。
明亮:後魏陽平太守,字文德,平原人。性情文靜厚道,知識豐富,很有才能。被授以勇武將軍,除陽平太守。清白愛民,頗有惠政。
明瑞:清代將領,滿洲鑲黃旗人。初由官學生授為二等侍衛,乾隆間出征伊犁和緬甸,他都有很大的功勞,被授以將軍的官職。後又為雲貴總督事。存世的作品有《北窗吟稿》。
明辰:清代畫家,揚州人,號問焦,為建隆寺僧。愛好畫梅,不去繼承古人的風格,而是獨創一體,瀟灑自然,下筆很有情趣,他的作品到現在還有保留,都保存在《墨林今話》裡面。
明遐:梁代著名的宦官。
明僧紹:南齊隱士,字陳烈,朝廷多次請他出去作官,他從來沒有出去。他隱居在廣郡嶗山聚眾講學,齊高帝想與他見面,但後來他終於沒有肯與高帝相見。
明安圖:清代數學家,蒙族人,字靜庵。曾任欽天監監正。當時有西方人來華,介紹了圓周率等三個公式而卻無法證明。安圖經過三十年的刻苦鑽研,終於獲得了證明,並且發明了另外六個公式。曾經著《割圓密率捷法》,書還沒有寫成就死去了。

❺ 姓愛的人有哪些

新覺羅姓氏字輩

輩分與起名

愛新覺羅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復雜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近支宗室。至於遠支宗室和覺羅,相對較少受到束縛。

在《愛新覺羅宗譜》中,乳名和小名隨處可見。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貝、筱鶴;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數字,多數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五、小九、二小、二福、二鎖、二喜、二秀;二慶、二肥、二胖、二鐵、三鎖、三福、三秀、三寶、三泰、三德、三壽、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齡阿、八寶、九齡。希望生女兒,就乾脆給男孩起名叫二鳳、芯蓮、牛妞。

有些名字,反映出長輩對子女夭折的憂慮,如釘鑄、鐵鎖、所林、拴柱、留住、保住。還有如漢人叫「狗剩」的,是想過往的妖精對這條小命不屑一顧。希望孩子長大結實、勇猛、有福氣,就叫石頭、石柱、鐵山、鐵柱、虎哥、順哥、遠福。

在遠支宗室和覺羅中,使用數字取名也是一個特點。多以孩子出生之時家中老人的年歲來取名,如五十九、六十八、七十二、八十三,反映了人們延年益壽的願望。同時,這種方法無需高深的文化,簡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譜》中這類名字在300個以上,從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較少。這些人也多數是無爵無職的,即使有爵職,爵不過奉恩將軍,職不過參領、佐領。

入關前,愛新覺羅家族按滿族習慣,從名字上分不出輩分。入關以後,康熙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給子孫取名也採用輩分字。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個兒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輩分字,還規定兒輩為「胤」字輩,孫輩為「弘」。字輩,曾孫為「永」字輩。

1722年,雍正按照避諱的規矩,他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輩分字就不合適了,於是一律改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後來怡親王允祥病逝,雍正的說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所以,特地恢復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間,皇六子永(王容)畫了一幅《歲朝圖》,進呈給孝聖皇後,乾隆帝的題詩中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一句。後來,他取其中的「永綿亦(奕)載」4字為近支宗室的字輩。1776年,又規定以後皇嗣取名,永、綿二字改用頤、曼,而別的人仍用永、綿作字輩。

1825年,從大臣選出的10個字中,道光帝欽定了「溥毓恆啟」4字,作為「載」字以下的字輩。1857年,咸豐帝又續擬了「燾閭增祺」4字,作為「啟」字以下的字輩。

清朝宗室的字輩,前後計有14字:

胤弘頤曼奕載溥毓恆啟燾閭增祺。如果以努爾哈赤為第1代的話,那麼皇太極是第2代,福臨是第3代,玄燁是第4代,以後玄燁這一支系,胤 (允)字輩是第5代,弘字輩是第6代,永字輩是第7代,綿字輩是第8代,奕字輩是第9代,載字輩是第10代,溥字輩是第 11代,毓字輩是第12代,恆字輩是第13代,啟字輩是第14代,燾字輩是第15代,閭字輩是第16代,增字輩是第17代,祺字輩是第18代。

1937年,溥儀又增:

「敬志開端,錫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為「祺」字以下的字輩。

那些支派較遠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輩。如豫親王保泰的後人,「載」字輩改用「常」字,「溥毓恆啟」字輩,分別用「松柏清國」4字

❻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姓由

李氏在歷史上有過很多望族,名氣最大的主要有兩個。
一是秦朝發源於隴西郡的李家。他們的始主是李崇,秦朝隴西守。第四代孫子叫李仲翔,是河東太守,征西將軍,後戰死沙場。
以後,這支李氏傳了20多代,到隋朝,出了滅隋建唐的唐太祖李淵。隴西李氏名人輩出,僅唐朝一代就出了21位宰相。漢將李廣,西涼主李暠等都是隴西李氏之後。真是人才濟濟。
從漢朝到唐朝,隴西李氏共分衍出13個房支,它們是:范陽李氏,尊李崇6世孫李向(尚弟)為始祖;頓丘李氏,奉李廣孫李忠為祖;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潛;丹陽李氏,始祖李倫;安邑李氏,始祖李蓋;鎮遠將房李氏,始祖李愔;平涼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函;敦煌李氏,始祖李茂;僕射房李氏,始祖李沖;絳郡李氏,始祖李成禮;武陵(後為武陽)李氏,始祖李剛。
一是西漢時期發源於趙郡的李氏。他們的始祖是李璣,他是李崇的四弟,在秦朝任太傅的官職。他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國丞相李牧。趙郡李氏在唐朝以前的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共分衍出10多個房派郡族,主要有:中山李氏,開基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穎川李氏,始祖李秉,為李牧5世孫,漢穎川郡守,遂居穎川;遼東李氏,奉李齊13世孫李寶為祖;江夏李氏,奉李秉5世孫李就為祖;漢中李氏,奉李秉6世孫李頡為祖;襄城李氏,有李膺,為李秉8世孫;常山李氏,奉李楷為祖。李楷為李膺6世孫,於晉代避趙王倫之亂,徒居常山平棘,他有5子,分居三處,形成東祖、西祖、南祖3房,通稱平棘李氏;廣陵李氏,為江夏李氏分支,奉李就18世孫李元哲為祖。趙郡李氏支派繁多,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是僅次於隴西李氏的大族。
唐朝以後,還有一些人是朝廷賜姓而形成的李氏大家族。這些人大多為少數民族,他們在中國北方和西北發展,後不少向江南移居。這其中主要有:
柳成李氏:有兩支。一支是唐朝大將李光弼的家族發展來的,後稱金陵李氏。另一支是成德節度吏李寶臣的家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部族李國昌。李國昌以功授代北節度使,其子李克用為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建立後唐,稱霸一時。
武威李氏:唐將李抱玉,本姓安。祖先為安息國世子,入中國居洛陽,後裔避亂徙居武威,衍為大族。至抱玉時,賜姓李,徙籍京兆,其族遂為京兆李氏。

李耳,字伯陽,世稱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時期陳國人,出生在河南鹿邑縣東。早年擔任 東周守藏史 (相當現今的圖書館館長)。後因為周朝發生叛亂時,大量典籍被帶到楚國,而被免職。
隨後又到魯國生活多年,與孔子來往較多。孔丘曾經適周問禮於老聃,向他學過周禮。後來不忍見周朝衰落,西出丞谷關,守關的令尹(官名)聽說他很有學問,就讓他寫書,於是就有了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道德經》。
他在這部書中提出"無為而治"。 認為統治者要治理好國家,應當不幹涉人民的行為,不用教育,讓他們自然發展。這一觀點影響深遠,在當今的企業管理理論中,就有人提倡 無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儒教創史人孔丘。在封建社會中,他的思想有時取代儒學的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思想潮流,魏晉時的玄學在中國的盛行,就是明證。

李世民,公元599年生於陝西武功。自幼熟讀兵書,箭頭可射穿門板。其父李淵是當時隋朝皇帝楊堅的姨甥。
李世民少年時,皇帝楊堅大建宮殿,開掘大運河,揮霍無度。李世民18歲時勸李淵殺掉楊堅派來的監視,在太原起兵。在李世民的積極參與下,李氏父子一路過關斬將,深得民心,僅用半載時間,大兵直逼長安。
次年三月(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立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唐政權在關中立穩腳後,李世民開始為統一天下而爭戰。他打敗了盤踞在蘭州、天水一帶的薛舉,收服太原,迫使原隋將王世充自縛投降。公元624年,統一中國的戰爭基本告一段落。這一年他才24歲。

2 姓李的名人
太子李建成害怕李世民軍功顯赫,危及自己的地位,想要密謀殺害他。兩年後,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淵被迫讓位。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力,精減行政機構,使權力進一步集中,並採取措施積極擴大外交。當國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時至今日,仍然有些國家把華僑稱為"唐人",把華人聚居的社區叫做"唐人街"。
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的局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當時昌盛情形的具體寫照,其後不久,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他把百姓比喻成水,自己比喻成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的治國名言流傳至今。 李世民不愧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李白,字太白,唐武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生於西域。自幼家境富裕,他的父親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使他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相傳他少年時,有一次貪玩逃學,遇一老大娘在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覺得很奇怪,得知老大娘要把"鐵杵磨成針"後,深受感動。這正是民間流傳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出處。
李白在26歲時,離開家人,開始了漫遊生涯,渴望做一番大事。當時道教被奉為國教,人們隱逸學道並非是單純的目的,消極遁世更多是出於政治動機。李白也沒有能跳出世俗,他廣泛結交種類人物,為自己實現政治抱負創造條件。
李白漫遊16年後,終因《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等傑出的詩歌創作,名譽海內外,被唐玄宗招進皇宮。初進京城,賀知章拜讀他的《蜀道難》時,一篇詩文沒讀完,竟然連續贊嘆四次,說李白是謫仙人(被懲罰落入人間的仙人)。
接見之日,玄宗用七寶床賜食,親手調羹給李白吃,並讓他在翰林院供職(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草擬文誥詔令)。玄宗愛重李白的才氣,但只想把他作為御用文人,並非在政治委以重任。
李白性格傲岸,無視權貴。據史書記載,唐玄宗召見李白時,見他神氣清朗,氣宇軒昂,不覺忘了身份,竟像老朋友似的讓李白換鞋子。李白把腳伸出讓高力士為他脫靴。高力士是權傾朝野之人,從此懷恨在心。後借李白應玄宗命新賦《清平調詞》中"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兩句挑撥楊貴妃,說李白將她說成出身低微的漢成帝皇妃趙飛燕,來污辱、諷刺她。楊貴妃從此懷恨在心,三次阻撓玄宗任命李白官職。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遊生涯。李白晚年漂泊困苦,病逝於當塗縣,享年62歲。
李白的詩歌共存有一千多首,他的詩作風格奔放自然,色調瑰瑋絢麗,極善從民間文學汲取營養和素材,想像豐富,意境奇妙空靈,是繼屈原之後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內容涉及廣泛,並取得較高造詣。同盛唐其他詩人只擅長在某一領域的創作相比較,其文學歷史地位不言而喻,有韓愈的詩為證:"李杜詩文在,光焰萬丈長"。

李光耀,1923年9月16日生於新加坡。從他的曾祖父起,其家族在新加坡已住了一百多年。 他的曾祖父是中國粵東大埔縣黨溪鄉人,漂洋過海,到新加坡謀生。小時候,他的祖父把他送進英文學校就讀。
學生時代,李光耀榮獲一份萊佛士學院的獎學金。在萊佛士學院讀了兩年。後來留學英國劍橋時,李光耀獲得法科的雙料第一名,年終考試時,名列榮譽榜榜首贏得特優獎。
1950年大學畢業後,李光耀從倫敦回到新加坡。最初幾年,他為許多職工會的擔當代表律師。 1954年,李光耀與同僚們成立人民行動黨,並更加深入地進行反殖民斗爭。1959年,在各政黨聯合斗爭中,新加坡贏得了自治權。人民行動黨在選舉中獲得決定性席位。年僅30歲的李光耀出面組織政府,並擔任首任總理。
在戰後出現的亞洲領袖群中,李光耀的在位時間最久,後又出任新加坡資政,他現在是那一代領導國家獨立的亞洲領袖中碩果僅存的一個。
《光明日報》等報刊如此評論他:以任何標准而言,李光耀都是世界上罕見的傑出領袖,是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馬來西亞半島這臟亂、擁擠、豪無礦產資源的港口小島在三十年間,變成世界第二大港,亞洲金融中心和國際會議中心,人民年平均所得高達八千美元以上,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二高收入國;變成最為摩登、整潔、秩序井然、綠茵遍地的花園王國。

❼ 我國歷史上姓史的名人有哪些

史姓的歷史名人:

❽ 歷史 易姓名人

名人有很多,比如:

易道三:(生卒年待考),字明甫,一字象生。著名明朝末期大臣。

易貞言:(生卒年待考),字內美;湘鄉人(今湖南湘鄉)。著名清朝學者。
清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氵君清朝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舉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生卒年待考),字公申。著名清朝學者。
清乾隆間舉鴻博,名動京師。著有《性理精微》等。

易尚升:(生卒年待考),字與同;湖南澧州人。著名清朝官吏。
康熙四十四年舉人,官直隸新城縣知縣。

易貞言:(生卒年待考),字內美;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文學家。
康熙間諸生,性孝友,著有《五經精義》、《愛日堂集》、《松堂詩集》等。

易宗瀛:(生卒年待考),字公仙,號島民,易貞言長子;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大臣。
乾隆間舉博學鴻詞科,選浙江曹娥江鹽場大使,工詩文。

易宗涒:(生卒年待考),字公申,號實庵,易貞言次子;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文學家。
乾隆間舉博學鴻詞科,名噪京師,與兄易宗瀛被時人稱譽為陸機、陸雲兄弟,著有《五經辨疑》、《四書繹注》、《岸亭偶談》、《豐霞樓詩文集》等。

易祖栻:(生卒年待考),字淑南,號嘯溪,易宗瀛之子;湖南湘鄉人。著名清朝官吏、書畫家。
官江蘇青浦主簿,工書法,善畫墨竹,間作山水魚蟲,著有《嘯溪詩稿》。

易良俶:(生卒年待考),號屏山;湖南黔陽人。著名清朝官吏、文學家。
嘉慶十六年進士,任河南盧氏縣知縣,勸民種植桑、茶,道光間調孟縣知縣,升鄧州知州,著有《春秋撮要》、《中州風俗說》、《海防臆說》等。

易 棠:(生卒年待考),字念園;湖南善化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
道光九年進士,咸豐間官至陝甘總督,著有《貽芬書屋詩文集》。

易佩坤:(生卒年待考),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龍陽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學家。
咸豐五年以優貢出仕,官至江蘇布政使,著有《函樓文集》。

易本娘:(生卒年待考),字眉孫;湖北京山人。著名清朝經史學家。
道光間舉人,潛心經史,著述甚富,有《申顧》、《姓觽刊誤》、《春秋楚地答問》、《字體蒙求》、《一蠡詩存》、《一粟齋試帖》等。

易 山:(生卒年待考),字國順;湖南沅陵人。著名清朝醫學家。
早年得異人傳授,精於外科,手術多有奇效,人稱易神仙。

易潤壇:(生卒年待考),字昀荄,號荷生;湖南長沙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
累官道員,加按察使,著有《聽竹草堂詩文集》。

易 宏:(生卒年待考),字渭遠,號秋河,又號雲華子;廣東番禺人。著名清朝詩人
工詩詞,著有《雲華閣詩略》等。

易之瀚:(生卒年待考),字浩川,號蓉湖;江蘇甘泉人。著名清朝數學家。
篤嗜算學,時羅士琳有《四元玉鑒補草》,因從問難,為撰《四元釋例》。

易佩紳:(公元1828~?年待考),龍陽人(今湖南漢壽)。著名清朝官吏。
易佩紳生於漢壽,是清末儒將,官至四川、江蘇布政使。寫下詩詞八百餘首,有《函樓詩鈔》、《函樓文鈔》二十餘卷。

易子需:(生卒年待考),廣東鶴山人。著名近代畫家。
工於詩、詞、書、畫,尤精篆刻,曾與蕭友梅合作新體樂歌。

易順鼎:(公元1858~1920年),字實甫,又字中碩,號哭盦;龍陽人(今湖南漢壽)。著名近代詩人。
清光緒舉人。清末官至廣東欽廉道。中日戰爭時屬主戰派,曾兩度到台灣為抗戰奔走。

易秀湘:(公元1905~1954年),江西贛縣人。著名現代政治家、無產階級革命烈士。
大革命年代,曾參加贛南農民武裝起義。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四軍、紅一軍團任戰士和初級指揮員,參加鞏固發展贛西南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次反「圍剿」作戰。1933年任連政治指導員。1934年任紅一軍團第一師三團總支書記。參加了第四、五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易漢文:(公元1907~1936年),湖北禮山人(今湖北大悟)。著名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領導人,無產階級革命先烈。
1929年參加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班、排、連長,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紅九軍教導師政治委員,第二十七師政治委員等職。
1936年11月在甘肅古浪戰斗中犧牲,終年二十九歲。

易耀彩:(公元1916~1990年),江西泰和人。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少將。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江西軍區獨立團排長,獨立第五師第十五團政治處青年幹事,紅八軍團第二十三師連政治指導員,軍委一局二科科員。參加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易 言:(公元1935~今),原名劉錫誠;山東昌樂人。著名當代作家。
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

易炳文:(公元1932~今),河北人。著名現代書畫家。
現為河北省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保定老年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其書法特色不拘一格,善寫楷書、行書、行楷、隸書、篆書等多種書體。
曾出版《易炳文書法作品集》,易炳文先生書法創作有著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該書法氣勢磅礴、剛勁有力,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性書法藝術大賽,並多次獲得大獎。作品曾在《河北日報》、《中國書法研究》《保定日報》《保定晚報》等多家刊物上發表。

易中天:(公元1947~今),湖南長沙人。著名現代文學家。
易中天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

易 英:(公元1953~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人。著名現代畫家。
中央美術學院《世界美術》雜志編審。

❾ 姓愛的人有哪些

給你一個你可能聽說過的人的名字————————愛戴

《姓氏考略》記載:「唐時,回鶻國相有愛邪勿,賜姓愛,名弘順。」
愛姓來自唐代時的回鶻國。1000多年前的大唐聲威遠播,也許為了布恩樹德,曾經把回鶻國的首相愛邪勿賜姓於愛。當時,這是一份莫大的榮譽,所以,愛邪勿的子孫就以愛為姓,稱愛氏。所謂回鶻國便是漢代以來就跟中國關系密切的回紇。

【歷史名人】

愛 曾 (?-23),新莽農民起義軍領袖。字子路,東平(今屬山東)人。與肥城劉詡在盧縣(今山東長清南)城頭起義,故稱「城頭子路」。他自稱都從事,劉詡稱校三老,轉戰於河、濟之間,眾達二十餘萬。劉玄政權建立,任東萊太守,詡為濟南太守。不久,為部將所殺,所部被劉玄解散。
愛 申,金將領。一名忙哥。初為虢縣鎮防軍,累功遷軍中總領。犯罪當死,留軍中效力,受命救秦州城,逐李文秀出秦州,以功遷德順節度使、行元帥府事正大四年,元軍圍城,堅守一百二十個晝夜,城破自殺。
愛 魯 (?-1288),元將領。唐兀人,昔里氏。初襲職大名路達魯花赤。至元五年(1268),從雲南王征金齒諸部,立有戰功。後數年間,累遷廣西、雲南,歷任宣撫使、招討使、副都元帥、參知政事。二十四年(1287)改行尚書右丞,從鎮南王征交趾,大小十八戰,直逼王城,功最多。翌年,感瘴癘而卒,贈平章政事。
愛 薛 (1227-1308),元學者。拂林(今小亞細亞一帶)人,基督教聶斯脫里派教徒,通西域諸國語及星歷、醫葯。年約二十歲,代父應召為定宗貴由近侍。中統四年(1263)掌西域星歷、醫葯二司。至元二十年(1283)從丞相孛羅出使伊利汗國。回朝後累遷翰林學士承旨,兼修國史。大德元年(1297)授平章政事。卒後追封拂林王。
其他愛姓名人有清詩人愛蘭仙等。近當代愛姓名人有核物理學家愛新筠嘉,營銷專家愛成等。

金代有 愛申。

愛新覺羅家族

❿ 姓易的偉人有哪些

易紹宗,湖廣攸縣(今屬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間因軍功授象山縣錢倉防千戶,後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與倭寇作戰中喪身。

易翼之,騰越(今雲南省騰沖)人,明代著名學者。明武宗正德年間知長壽縣,因與上司不和而隱歸,著有《四書音義匯編》、《春秋經傳匯編》、《古今詩評》等。

易元吉,長沙人,北宋著名畫家,工於花、石、禽、獐猿,亦精於花鳥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繼承者。其作品有《猴貓圖》、《聚猿圖》、《花石珍禽圖》等。

易貞言,清代湘鄉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易宗涒清代著名學者,曾在乾隆年間舉鴻博而名震京師,著作甚豐,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福韜,清代衡陽人,清例授修職郎明經進士,即補儒學正堂.名福瑩,字用六,號桓山。道光八年子九月二十三日未時生壽七十一,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六月二十九日申時終,葬衡州府政義鄉四十一都六區鄒家沖。今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伊山沖。

其子易相翎(清自治究研畢業, 名濟清,輩名昌生。任義化鄉議員,字天一,號少桓,別號相翎,亦作商霖,清同治三年甲子四月初六日辰時生,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十一月十五日丑時終,葬現伊山村雲錦組馬土皂雙金夾,題「鹿鳴鳳山」於伊山寺(此寺以《梅花三弄》曲作者桓伊而名)。

閱讀全文

與愛姓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