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劉姓的歷史故事

劉姓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21:22:08

Ⅰ 劉姓的名人故事

1、劉邦斬白蛇起義

漢高祖劉邦做沛縣亭長的時候,為縣里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途中大部分人都逃走了。劉邦自己度量,即使到了驪山也會被按罪被殺。

於是走到豐縣西的涸澤地帶就停下來,飲酒大醉,夜裡乾脆就把剩下的所有農民都放了。並且對他們說:「你們都走吧,我從此也要逃跑了。」這些農民中願意跟隨劉邦的有十多個。

劉邦帶醉行走在豐西澤中,讓一個農民在前面探路。這個人回來說:「前面有一條大蛇擋路,我們還是回去吧」。劉邦趁著酒勁走到前面拔劍將蛇斬斷。蛇從正中間被分為兩段。

走了幾里地,劉邦醉得倒下睡著了。劉邦隊伍中走在後面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路邊連夜放聲啼哭。

問她為什麼這樣傷心,說:「我兒子被人殺了,所以痛哭」。問她兒子為什麼被殺,說:「我兒子是白帝子,變成蛇橫在路上,被赤帝子殺了,所以我很傷心」。

人們以為她胡說八道、散布謠言,想打她,這個老太太突然不見了。後面的人趕到前面,劉邦才醒過來,人們報告了他這一情況。只有劉邦心裡覺得很高興,心生自豪感,跟隨他的人越來越敬畏他。

秦始皇曾經說:「東南方向有天子氣」。於是親自東游來驗證,劉邦懷疑秦始皇說的就是自己,就躲了起來,藏到荒涼的芒碭山的深山老林中。

呂雉和其他人都尋找他,每次都能在人跡罕至之處找到。劉邦覺得奇怪,就問是怎麼回事。呂雉說:「你在的地方頭上總有雲氣凝結,所以我們根據這一現象總能找到你」。劉

邦聽了很高興,沛縣中的人知道後,許多人都來歸附劉邦。

2、劉備三顧茅廬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

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

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

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3、劉徹金屋藏嬌

陳皇後,小名阿嬌,原為漢景帝劉啟的外甥女,生得甜美嫵媚、楚楚動人。

某日,其母帶她入宮,漢景帝的兒子劉徹(即漢武帝)也在一邊玩耍,便將劉徹抱起問道:「我把阿嬌姐姐嫁給你為妻好嗎」 。

阿嬌年歲雖比劉徹大,但劉徹長居深宮,經常與阿嬌嬉戲,見大姐姐皓齒明眸,又擅童玩,於是毫不考慮地回答:「好啊!如果阿嬌姐姐嫁給我,我就蓋一棟黃金屋,把她藏之於內」。

陳阿嬌之母館陶長公主大喜,於是勸漢景帝立劉徹為嗣。

4、劉裕不忘發妻

臧愛親是劉裕的結發妻子。臧愛親的祖父臧汪曾任尚書郎、父親臧俊是一個郡功曹。

臧愛親出嫁的時候,劉裕還是京口的一個布衣平民,不但窮苦潦倒,而且好鬥性猛令鄉人側目,可以想像小家碧玉的臧愛親在婚後過得有多艱難。

婚後不久,臧愛親生下了一個女兒,起名劉興弟。沒有子嗣並不曾影響劉裕對結發妻子的情意,而臧愛親面對奢華所表現出來的節操,更深得劉裕的敬重。

但夫妻重聚後的日子並沒有多長久,義熙四年正月,臧愛親病逝於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時年四十八歲。

劉裕對患難發妻的早逝非常痛心,當他稱帝之後,他追封已經辭世十二年的臧愛親為「敬皇後」,至其死時都不再設皇後。

劉裕逝世時,仍然不忘這位曾與他共患難的妻子,臨終時他留下遺詔,將臧愛親的棺木從丹徒迎至南京,與他合葬,稱初寧陵。

5、劉金定比武招親

劉金定自幼於小澗靈山道觀中學文習武,學成下山,帶領附近青年除暴安良,保家護鄉。

周顯得四年(公元957年),青年將軍高瓊(字君保,蒙城小澗鎮高庄人)奉命自壽州(今安徽壽縣)去京師汴京(今河南開封)搬取援軍。

途經雙鎖山,與劉金定交戰,為劉金定品格高尚和超群武藝所感動。經過了解,互相愛慕,兩人結為恩愛夫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斬蛇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顧茅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金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劉裕

Ⅱ 歷史上劉姓名人和歷史故事急啊!!2分鍾

劉安
一人抄得道,雞犬升天
故事說的襲是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篤信修道煉丹,一次遇到八個鶴發童顏的老翁,拜他們為師,學習修道煉丹,丹葯煉成後,漢武帝派人來抓他,他情急下喝了丹葯,成仙升天。他的親友也趕緊喝葯成仙。劉家的雞狗因吃了煉丹鍋里的丹葯也成仙了。 通常用以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劉秀
光武中興

劉禪
扶不起的阿斗

劉伶(竹林七賢之一)
劉伶醉酒

劉海蟾
劉海戲蟾

劉銘傳
台灣第一任巡撫

劉胡蘭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Ⅲ 歷史上姓劉的名人

1
劉墉:今山東諸城人,清代書法家,官至東閣大學士,與當時
的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齊名。
2
劉過:太和人,南朝著名詞人、詩人。
3
劉松年:錢塘人,畫家,善於作山水畫,與李唐、馬遠、夏圭
合稱「南宋四家」。
4
劉禹錫: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他在哲學
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著作有《天論》等。
5
劉淵:匈奴人,十六國時漢國建立者,西晉末年起兵反晉,稱
大單於,後改稱漢王。永嘉二年稱漢帝,建都平陽。
6
劉伶:沛郡人,西晉時號稱「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威將
軍。
7
劉備:中山人,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靖王劉勝的裔孫。
東漢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後得諸葛亮輔佐,採用聯吳
抗曹策略。於建安十三年大敗曹操於赤壁,節節勝利。公元21年稱帝
,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之勢。其父子兩代稱王達43
年。
8
劉秀:南陽蔡陽人,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公元22年在
春陵起兵,加入綠林軍,以恢復漢時制度為號召,聯合貴族勢力,打
敗赤眉起義軍。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後消滅了各地割據勢力統
一了全國。
9
劉邦:即漢高祖,沛縣人。秦末時陳勝起義,他在沛縣聚眾三
千人響應。後受楚懷王之命與項羽分兵入關,公元前206年攻佔咸陽
,被項羽封為漢王,與項羽展開五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之後得勝,建國
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後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Ⅳ 有關"劉"的傳說故事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劉姓是贛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資料可查最早南遷到贛南的漢姓大姓氏。至於劉姓的由來,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晉襄公死後,其兒子夷皋還小,大臣們都主張立晉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為晉君。於是執政大臣趙眉派人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晉襄公的夫人繆贏知道此事後,天天抱著太子夷皋去宗廟里哭鬧。趙眉等人被她鬧得沒辦法,只好立小孩為晉君。這時公子雍已經由秦軍護送來到邊境,趙盾就親率晉軍去阻擋。秦人一見趙盾出爾反爾,非常惱火,雙方在令孤一帶交戰起來。秦軍准備不足,打了敗仗。而由趙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會也只好留在秦國。其後裔也就成為了劉氏-----意思是有「留」成劉姓。
==================================
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說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為杜伯,杜伯兒子的曾孫士會因國內動亂逃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居住在今陝西一帶。西漢時,劉邦賜劉姓與一些少數民族和項伯之族,後劉邦與匈奴結親,將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習慣,所以匈奴人有許多均姓劉。由於漢朝的強盛,劉姓人口也隨之極大的發展起來,早期劉姓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晉朝開始劉姓遷往福建,約在唐朝時遷往兩廣。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姓涌現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賓客數千人編寫《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勇將劉牢之;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其著有《文心雕龍》,學者、文學家劉峻;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農民起義領袖劉元進;唐代理財家劉晏,史學家劉知幾,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長卿,散文家劉蛻;北宋史學家劉恕;南宋有詞人劉過,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元代有學者劉因,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代劉姓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如劉通、劉六、劉七等等,此外,畫家劉鈺,詩人劉體仁,小說家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共產黨員劉胡蘭等等。劉姓約占漢族人口百分之五點四,超過6000萬,是中國第四大姓。

Ⅳ 歷史上劉姓的名人

1、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前206—203)王朝的建立者。故人亦稱沛公。

2、漢文帝劉回恆:答漢朝的第3個皇帝(不包括兩位漢少帝的情況下),躬行節儉勵精圖治,開創治世「文景之治」,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

3、漢景帝劉啟:在西漢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其父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又為兒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4、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是漢王朝的第7位天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

5、劉安:(前179年-前122年),西漢淮南王。曾招賓客一同撰寫《鴻烈》(後世稱《淮南子》)。《漢書》記載,漢武帝時劉安因謀反之事敗露而自殺。

6、劉向:(約前77—前6),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現江蘇省沛縣)人,漢成帝時,改名為向,任光祿大夫,校閱經傳諸子詩賦等書籍,撰成《別錄》一書,為中國最早的分類目錄。

Ⅵ 劉字的來歷

一、「劉」字的來歷

劉,讀作liú或liǔ,最早見於甲骨文 。本義是殺,後延伸至表示斧鉞類武器等。繁體「劉」因屈曲的「刀」(刂)被誤作「田」而訛誤為「鐂」。

「劉」字的異體字「鐂」最早見於《說文解字》,在發現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發現「劉」字。篆文中的「劉」字左邊是「金」(表質料),右邊由上部的「卯」(表部分)和下部的「刀」組成,或將「刀」改為「田」而作「鐂」,兩種寫法中的「戼(卯)」字在甲骨文中意為殺牲的方法,因而「劉」字的本義為「殺」。

二、「劉」的基本信息

拼音:liú;部首:刂;四角碼:02400;倉頡:ykln;86五筆:yjh;98五筆:yjh;鄭碼:SOKD;統一碼:5218;總筆畫數:6;筆順:413422。

三、「劉」的基本釋義

本義為殺戮,現在主要作為姓氏。

(6)劉姓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劉」的組詞

一、公劉文化 [ gōng liú wén huà ]

公劉作為古代農耕的鼻祖,公劉文化就是一種農耕文化,是先哲們創造並經後世逐漸完善,對人們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產生重大影響的物質和精神相統一的一種綜合文化現象。鑒於公劉的歷史功績,稱之為公劉文化,就有一種對前賢敬重追思的意思。

二、劉基象虎 [ liú jī xiàng hǔ ]

比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

三、茂陵劉郎 [ mào líng liú láng ]

指 漢武帝 劉徹。以其陵墓曰 茂陵,故稱。

四、荊劉拜殺 [ jīng liú bài shā ]

元 時著名南戲《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殺狗記》的合稱。

五、前度劉郎 [ qián dù liú láng ]

度:次,回。上次去過的劉郎又到了。泛指去了又來的人。

Ⅶ 劉姓的歷史

劉氏的來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為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版氏之一,後來權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2、出自姬姓,為周太後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3、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

一、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二、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後,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

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復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Ⅷ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據史記《漢書》、《通志·氏族略》和《中國姓氏》所載,劉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1、最早的一支來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出自河南魯山。祁姓之劉有同出一源的兩支:一支直接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一支出自劉累後裔士會,形成於春秋初期。

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

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就是中國最早的劉姓。

2、源於姬姓的劉氏形成於春秋時期,系以邑為氏,出自今河南偃師。

3、外族的改姓:

賜姓:項羽的叔父項伯,因在鴻門宴對劉邦有救助之功,劉邦賜其家族姓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洛陽即皇帝位後,接受戍卒婁敬定都關中的建議,決定把國都遷到長安,並因此賜婁敬姓劉。

西漢初年:匈奴族劉姓。當時,匈奴部族強盛,漢高祖劉邦採取和親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為妻。冒頓姓攣,但按照匈奴貴者皆從母姓的習俗,攣氏子孫皆姓劉。

魏晉十六國時期:匈奴族的一支為爭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稱是漢朝公主與匈奴單於的後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劉。他們先後在今山西、陝西、內蒙地區建立了漢、前趙和夏三個政權,後定居河南。史稱「河南劉氏」。前趙的建立者劉淵即是匈奴貴族。

北魏「勛臣八姓」之一有獨孤氏,孝文帝於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實行漢化改革,將鮮卑族的獨孤氏改為劉氏。

唐末五代時期,突厥別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稱是劉邦的後裔。五代十國中的後漢政權和北漢政權就是由沙陀劉氏建立的。

從西漢初期的匈奴貴族內附,南北朝的鮮卑族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滿洲八旗漢化,這期間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劉姓。華北地區,尤其在河南地區的劉姓含有匈奴、鮮卑人的基因;東北地區的劉姓主要摻和了滿族和蒙古族的血液。

(8)劉姓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劉字本義為利器,在東周青銅器銘文中劉字為手執兩刀解剖狀。距今約4000年前,帝堯陶唐氏後裔有善於養龍(鱷)者,名累,輔佐夏帝孔甲,因功封於劉國,又因手掌有「劉」字紋,故以劉為姓(稱劉累)。

漢高祖劉邦開創的劉漢王朝,一統中國近四百年,漢族因此得名;劉邦的子孫分封於全國各地,加之給一些功臣良將賜姓劉氏,使劉姓繁衍發展成為當時第一大姓。

1、西漢文學家劉向,校錄群書,編訂《戰國策》;還著有《誡子歆書》,作為劉氏家訓傳世。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被梁啟超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巨著。

2、《三國演義》中的蜀漢開國皇帝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傳頌千古。南朝劉宋宗室劉義慶,所撰《世說新語》是專述魏晉人物言談佚事的筆記小說,史料價值很高。

3、南朝蕭梁時劉勰,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其在中國文學理論界泰斗的地位。隋時劉焯創《皇極歷》,創新計算方法及公式,為後世沿用。

4、唐代劉知幾,撰《史通》以明志,是中國史學理論的開山祖;文學家劉禹錫,人稱「詩豪」,其代表作《陋室銘》字字珠璣。元末明初軍事家劉伯溫,因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而彪炳史冊。

5、清代劉統勛、劉墉父子二人,共輔佐雍正、乾隆、嘉慶三帝,父子宰相傳為佳話。清末重臣劉銘傳,領導軍民抗法,促成台灣建省,並首任台灣巡撫。

6、新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元帥劉伯承,都功勛卓著。

Ⅸ 劉姓的傳說

劉姓為古帝堯的後裔之姓。堯姓祁,傳說堯的後裔祁劉累為夏養龍,因飼養不善,死了一條母龍,他怕夏帝懲罰,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孫就以劉為姓,這是中國最早的劉姓。劉累後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為杜伯,杜伯兒子的曾孫士會因國內動亂逃到秦國,士會後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後裔恢復劉姓,居住在今陝西一帶。西漢時,劉邦賜劉姓與一些少數民族和項伯之族,後劉邦與匈奴結親,將皇室宗女嫁給匈奴單於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習慣,所以匈奴人有許多均姓劉。由於漢朝的強盛,劉姓人口也隨之極大的發展起來,早期劉姓主要在北方發展繁衍,晉朝開始劉姓遷往福建,約在唐朝時遷往兩廣。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6人,先後建立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南漢、後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共歷時650多年,是中國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劉姓掌握政權時間久,享有特權,是人口能夠得到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姓涌現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漢,淮南王劉安組織賓客數千人編寫《淮南子》,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劉歆父子,為中國目錄學之祖,還有訓詁學家劉熙;東漢有書法家劉德升;三國時魏有哲學家劉劭;魏晉時有數學家劉徽;西晉有將領、詩人劉琨,及「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東晉勇將劉牢之;南北朝時劉姓多文人,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其著有《文心雕龍》,學者、文學家劉峻;隋代,有經學家劉炫、劉焯,農民起義領袖劉元進;唐代理財家劉晏,史學家劉知幾,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詩人劉長卿,散文家劉蛻;北宋史學家劉恕;南宋有詞人劉過,畫家劉松年;金國有文學家劉迎;元代有學者劉因,紅巾軍首領劉福通;明清時代劉姓有許多人奮起反抗封建壓迫,如劉通、劉六、劉七等等,此外,畫家劉鈺,詩人劉體仁,小說家劉鶚;現代有詩人劉大白,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志丹,共產黨員劉胡蘭等等。劉姓約占漢族人口百分之五點四,超過6000萬,是中國第四大姓。

Ⅹ 求一個有關劉氏的人物小故事,要詳細。

劉姓的故事
傳說上古時代,在河北定州唐縣一帶有一支氏族部落,他們認為斧鉞這種利器即可用於開墾漁獵,又可用於征戰殺伐,就把斧鉞做為自己氏族部落的圖騰標記。斧鉞在古代時稱為「劉」,於是人們就稱這支氏族部落為「劉氏族」。帝堯陶唐氏成為部落聯盟大首領之後,劉氏族歸附了帝堯,帝堯就派自己的兒子源明到劉氏族部落當首領,並正式賜氏為劉氏。到源明的第十八代,有個直系裔孫生下來手心裡有紋路,形似「上田下系」,故取名劉累。劉累長大以後,正是夏朝第十四代君後孔甲時代,孔甲從渭、漢二水裡各得到雌雄兩條龍,他想馴養這四條龍為自己拉車,可是不知怎麼養。劉累幼年時曾跟豢龍氏(董姓的祖先)學過馴龍,就自報奮勇為孔甲養龍,孔甲很高興,就賜劉累為「御龍氏」,並把顓頊之孫大彭氏的封地豕韋(今河南滑縣韋鄉)封給了他,他的族人搬遷到豕韋,稱為「豕韋氏」。後來這四條龍死了一條,劉累不敢聲張,就偷偷地做成了肉羹,獻給了孔甲,孔甲吃了很高興,命劉累再獻,劉累害怕了,就帶著族人潛逃到魯地(今河南魯山)躲了起來。商滅夏之後,封帝堯的後人,又把大彭氏滅掉,重封劉累的後人為豕韋氏。周滅商之後,把劉累的後人封到帝堯的故地唐(今山西翼城西),為唐侯。周成王時,把其弟叔虞封為唐侯,改封劉累的後人於杜(今西安西南杜曲),降為伯爵,稱杜伯。周宣王時,其寵妃企圖勾引上大夫杜伯,杜伯不從,寵妃就說杜伯的壞話,周宣王就把杜伯殺害了。杜伯的兒子杜隰叔逃到了晉國,被晉國任命為士師(大司寇),就以士為氏。他的曾孫士會是晉襄公的大臣,晉襄公死後,太子夷皋還是嬰兒,權臣趙盾就讓士會到秦國迎接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回國繼位,秦國派兵護送,趙盾變了卦,改立夷皋為晉靈公,並派兵阻擋公子雍回國,秦兵被打敗,士會也滯留秦國不敢回來,為了報復,士會為秦國出主意攻打晉國,晉國屢敗。晉國就施了一個騙局,把士會騙回晉國,仍然讓他當士師。士會有個兒子留在了秦國,不能再以士為氏,就恢復祖先劉累的氏,稱為劉氏

閱讀全文

與劉姓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