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人物傳記是什麼
歷史人物傳記是通過對典型歷史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領域進行系統描述、介紹的一種文學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達到對歷史人物特徵和深層精神的表達和反映。歷史人物傳記是後人或人物資料的有效記錄形式,對歷史和時代的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人物傳記的特徵有二個:其首要特徵是真實,另一個顯著特徵是生動。(即真實性和文學性) 體現真實「志屬信史」,志傳和史傳一樣,必須真實可靠,符合歷史事實。對人物的記述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是一,二是二,功是功,過是過,不虛構渲染,不隱惡揚善,不拔高溢美,不貶責降低,據事「直書」,做到人真、事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只有做到「情真而不詭」,「事信而不誕」,才能有益於人,傳之久遠。
一、廣集資料,反復考證。要使傳記真實可信,首先必須全面搜集、佔有豐富翔實的資料,使傳記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跡准確無誤,完整無缺。這些資料一般包括五個基本方面的內容:
(1)人物的姓名、性別、籍貫、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
(3)人物的學歷、簡歷、黨派、職務。
(4)人物的貢獻功績、科技成果、著作。
(5)能反映人物思想風貌本質特徵的典型事件。
對於收集的大量資料,又要細心鑒別,嚴格選材,作一番「棄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研究、考證工作,嚴格堅持史實的可靠性、准確性。這樣,才能為社會所公認,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如果史實錯了,立論也就不正確了。因此編寫傳記時,一定要佔有豐富、翔實、真實可靠的資料後,方能動筆。梅林為了寫作《馬克思傳》,用了幾乎二十年時間,搜集並深入鑽研有關馬克思的資料。司馬遷寫《史記》,經歷了十年,如果加上他搜集史料,調查研究所花去的時間,可以說一部《史記》傾注了他的畢生精力。
二、抓住人物本質,從環境中說明人。
撰寫人物傳記,應把所寫的人物放到他所處的社會關系中去,從表面現象深入到人物和各種社會關系的內在聯系,抓住人物的本質進行記述。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任何人的思想和行動都受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制約,人物傳記就是要寫出一定的社會關系造就了一定的人,而這個人又怎樣對當時的社會關系施加一定的影響。
馬克思的論點為人物傳記的創作提供了最重要的指導思想,也為真實地描述人物的本質特徵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和作家也曾經指出過,編寫人物傳記必須把人物放在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中來描述,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德國工人運動領導人羅·盧森堡,希望梅林在寫作《馬克思傳》時,能做到從環境中說明人,從歷史中說明環境。
如果不顧人和社會關系的內在聯系,不把人放在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之中,就不能寫出具有真實感的人物,甚至歪曲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即使象傑出的法國作家維·雨果,他的《小拿破崙》,由於不理解法國當時的階級斗爭造成一種社會局勢,使得一個平庸可笑的人物路易·波拿巴有可能扮演英雄的角色。馬克思說雨果沒有覺察到:「當他說這個人表現了世界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個人主動作用時,他就不是把這個人寫成小人而是偉人了」。而這,也就是背離了歷史的真實了。
可見,要寫好人物傳記,必須了解人物所處的歷史環境與時代背景,把人物置於一定的歷史環境和時代背景之中,論其世知其人,才能寫得典型真實。
三、從人物的復雜性中對人物作出公允的評價。
歷史是絢麗多彩的萬花筒,歷史人物有其復雜性。在錯綜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大量的歷史人物功過滲合,斑瑜互見。有的人功大於過,有的人過大於功。因此,我們對歷史人物要全面研究,具體分析,一分為二地看人物的好與壞,功與過,決不能因為一個人後期不好,就把前期的功勞一筆勾銷,也不能因為做過一些錯事,就把其他方面的貢獻全部抹煞,而是要尊重事實,尊重歷史。司馬遷寫《淮陰侯列傳》對韓信的軍事才能是滿懷激情的描寫,但對韓信早年的「無行」、「不能治生商賈」、「食從人寄食飲」、「俯出胯下」卻並沒掩蓋而是直書,讀者讀後反覺真實可信。所以我們寫人物傳記,一定要從當時社會歷史的客觀條件出發,實事求是地記載和評價歷史人物,真實地反映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 [編輯本段]敘述生動所謂生動,就是要把人物寫活。寫成既具有鮮明的個性,又能體現時代特徵和階級特徵,栩栩如生的血肉之軀,而不是乾巴枯燥的偶像或只有動作沒有思想的機器人。司馬遷的《史記》雄視百代,卓然獨立於千古,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於他刻劃了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人物。馬克思也曾為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的軍事活動家政治家寫作小傳。他寫的《貝爾蒂埃》、《貝爾納多特》、《布律恩》、《布里昂》,生動記述了拿破崙一世時期法國軍事活動家和政治活動家的群象,其中有貪得無厭、追名逐利之徒;有渴求官職、封號和王位的野心家;有願為任何制度效勞的不擇手段的鑽營者。這些小傳,既描述人物的特有個性,又提供了拿破崙一世帝國資產階級上層人物的本質特徵,成為傳記文章的典範。
恩格斯也寫過不少人物小傳,恩格斯寫人物傳的傑出之處和馬克思一樣,在於緊緊抓住人物的個性,同時突出人物所代表的階級特徵。所以,在他筆下,馬克思、燕妮·馬克思……等人物形象,被活生生地再現出來。所以一部成功的人物傳記,既要體現人物的階級、職業、文化素質、信仰、經歷、遭遇及其產生影響等方面的不同,又要體現同階級、同職業、同素質、同信仰、同遭遇、同影響而在性格上的差異。
要突出人物個性,體現人物個性形成發展的必然性。只有這樣,寫出的人物才能鮮明生動。
要達到上述要求,一要選材典型。編寫人物傳要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時,選擇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徵的事件詳細記述,把不能表現人物特徵的事件摒棄或一筆帶過。從各種素材中加工、提煉,選擇最能表現人物主要性格特徵的典型事件來寫。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關鍵所在。寫好這些關鍵之處,不僅可以表現人物一生的主要功罪,而且可以顯示歷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司馬遷的《史記》在這方面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借鑒,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和藺相如都是趙國封建統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司馬遷為了要表現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不是給他們各開一張履歷表,而是選擇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件事來寫。這三件事反映了兩種矛盾,一是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一是廉藺兩人之間的矛盾,前一個矛盾發展的後果,是構成後—個矛盾的原因。通過這兩對矛盾沖突,廉頗、藺相如的主要性格特徵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秦趙爭奪和氏璧以及澠池之會兩件事,實質上是秦趙兩國統治階級兩次實力較量,是秦國大舉進攻趙國的前奏,所以選擇這兩件事情,也顯示了歷史發展進程的特點。
寫大事固然重要,但對細節描寫也不可忽視,有時人物的性格特點往往在一些細節中表現出來。茅盾稅:「善於描寫典型的作家,不但用大事來表現人物性格,而且不放鬆任何細節的描寫。」恰當地記述小事,能見微知著、增強傳記的可信性和感染力,甚至預示著人物日後的發展。如《史記·陳涉世家》,開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陳涉為人佣耕時,曾對同伴說:「苟富貴,無相忘」,並十分自負地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個細節,看來或許並非必要,其實對描寫人物來說,卻有助於展示人物思想脈絡,寫出人物前後一貫的性格史。寫陳涉少時就有鴻鵠之志,所以後來才發展到大澤鄉起義。寫陳涉少時就把別人比作微不足道的燕雀,所以稱王後嚴重脫離群眾,甚至把早年同過患難的老朋友也殺了。這是他最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思想根子卻早就種下了。
二要敘行錄言。思想支配行動,行動表現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動也就不一樣。記敘人物行動,是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的重要方法。因此記敘人物,要選擇那些最典型,最能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行動來寫。例如在《吉鴻昌傳》中,作者記述吉鴻昌在1931~1932被迫出國期間,為了反對美國歧視華人,特意在自己胸前佩帶「我是中國人」的牌子。這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吉鴻昌高尚的民族氣節,也體現了他的個性特點。又如《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在巨鹿之戰的巨大勝利之後,叱吒風雲,諸侯懼服。作者通過項羽召見侯將,侯將「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的動作描寫,反襯出項羽驕橫不可一世的性格。可見動作的描寫對記敘人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了具體的行動,才能生動感人。「言為心聲」。人物的思想、感情、願望、要求,無不表現在他們的語言中,因此選擇人物的典型語言,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如《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見秦始皇出遊的壯觀時說:「彼可取而代之」。而《史記·高祖本紀》寫劉邦看到這種壯觀時卻說:「嗟呼!大丈夫當如此。」盡管他們兩人的話意思都是羨慕帝王,但卻體現了兩種不同性格。
人物的詩作、著述(包括文章、書信、日記)和話語一樣,是人物思想境界的高度凝結和表露。無不凝聚著人物對客現事物的認識、主張以及所持的態度。恰到好處的引用一些人物的詩作著述,對寫活人物,突出性格也是不可少的。
三要講究文采。人物傳雖不能偏向華麗的詞藻,繁瑣的描寫,多餘的形容,曲折的情節。但語言生動形象,用詞精當貼切,句子流暢,層次分明,布局合理,一句話,文采還是必須講究的。
雖說史志中的人物傳記與文學中的人物傳記有區別,前者完全是根據歷史事實,不允許任何虛構,後者在符合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允許一定程度的虛構。但是,在需要生動因而需要文采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因為傳者,傳也。立人物傳記就是為了傳於後世,為了「記一方之言,激千秋之愛憎」為了「鑒人明事」。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可見講究文采,也是史志中編寫人物傳記應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馬克思要求人物傳記應當寫得有「強烈色彩」、「栩栩如生」。恩格斯認為人物形象應當「光芒奪目」。《史通》說:「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復忘返,百遍無致」。在不影響歷史真實性的情況下,史志崇尚文彩,文史並茂,引人入勝,還是必要的。因此,在寫人物傳記時,應當重視文字錘煉,講究藝術手法。 [編輯本段]傳記起源我國人物傳記不僅起源很早,而且體裁多樣。歸納起來,人物傳記體裁可分為四類:一是紀傳,二是文傳(即傳記文學),三是史傳,四是志傳(指方誌中的傳說)。我國人物傳記的寫作,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處於萌芽狀態。《左傳》、《國語》和《戰國策》等歷史著作中都出現了相當生動的人物形象。這時期可以看做是人物傳記的濫觴時期。到了西漢中葉武帝時期,被譽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史記》出現了。司馬遷首創的紀傳體,標志著我國人物傳記走上了成熟的階段,並且達到了高峰。司馬遷不僅首創了以人物記傳來代替歷史事件的敘述,通過傳人來記事,同時,他還以文學的手段,來描寫歷史人物,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而又形神具備的人物形象,不僅為我國文學和史學的興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礎,而且對史學、文學、戲劇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史記》以後的所謂正史,一般地說都是學習或模仿《史記》的筆法,以紀、傳作為主體。到了魏晉以後文史開始分流,文學和史學各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特點向前發展,以至於越來越涇渭分明。文學家注重辭藻和形象,史家則注重史料的真實及表述的准確,而對文采方面卻顧及不多了。東漢以後特別在唐代以後,雜體傳記的發展很快,如碑銘、傳狀、自傳之類,也出現了許多高手佳作。
這類傳記不僅在數量上增加了而且在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它們在內容上不同程度地忠於史實,但其筆法都屬於文學性質的。所以類似這些作品只能屬於文學著作——傳記文學。方誌撰述人物由來已久。據《隋書·經藉志》載:「後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見《隋書·經籍志》982頁)此後,到了晉代,常著的《華陽國志》中,從卷五至卷十二都是關於人物的記述。從此之後,地方誌記述人物就成為定例。宋代以後,我國地方誌的寫作,已漸趨成熟,從體例到內容的設置更加完備。「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又以地區而編入姓氏人物,並因人物而詳及官爵與詩詞、雜事。宋代方誌記人物及有關史事與文獻者更多。」(見傅振倫:《論人物誌的編撰》)。到了明、清之際,是方誌走上大盛的時代,不僅數量多,而且設置的門類齊全。每種方誌大都記述人物。清代方誌,人物誌都放在重要位置上。不僅占據篇幅多,人物的類別也多,只要是被統治階級認為有利於當時社會的人物都進入志書。
綜上所述,我國人物傳記的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文史不分的紀傳體,到文史分流的史體傳記,又從紀傳和雜體傳記發展到傳記文學,以及一方之志中人物傳記的出現。說明了我國人物傳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二屬於人物傳記性質的作品在古代名稱很多。諸如傳、箴、銘、碑、表、頌、贊、哀等等,細分起來,更為復雜:如「傳」指傳記,以其內容有全傳、大傳、小傳和傳略之別,以傳者與傳主關系而言,又有他傳和自傳之異,此外還有別傳、外傳、評傳等名目。再如「狀」有行狀、事略;表有墓表、阡表、墓誌和墓誌銘等等,都是記述和頌揚死人的生平事跡,多數是頌揚歷史上有地位的人物。現存最多的作品是傳記和碑文。這些是我們編史修志的珍貴資料。 [編輯本段]共同特點人物傳記,雖然形式多樣,但是大體上還是前面提到的形式。它們在寫作方法上千差萬別。然而一切優秀的人物傳記,仍是具有共同性的。
其相同之處是:
1、人物的真實性。我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革,出現過許多不同類型的人物。既有推動歷史向前發展的偉人,也有逆歷史激流而動的罪人,並有出身、地位、經歷、思想、性格等方面的不同。這些人物在歷史上起過一定作用,有過一定影響,就會在歷史上留了他們的影子。作者,為這些人樹碑立傳的目的就是要抑惡揚善,「表彰以勸世道,貶斥以戒人心」, 兩千多年以來,傳記作者把崇高的榮譽給予那些熱愛祖國,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英雄,同時對奸臣逆子也進行了無情地誅伐與鞭打。一切優秀的人物傳記在內容表達上都力求真實,忠於歷史,忠於事實,並且是非明斷,褒貶准確。
2、人物的時代性。優秀的傳記作者由於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所以留在傳記中的人物都具有時代的特色。例如同是處於封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由於時代不同,傳中所表現出的特點是不相一致的。《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即陶淵明),他那種「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精神,與他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特點——尚清談和以清高自愉相一致的;而袁宏道的《徐文長傳》則是一篇奇人的傳略。盡人皆知,明代社會黑暗,特務橫行,文字獄大興,知識分子「動輒得瘋」,所以徐文長的一生只能是從不得志到瘋,從瘋到坐牢至死。他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是時代的悲劇。以上二例,傳主同是文人,由於時代不同,他們的性格不同,遭遇者不一樣。
3、人物的個性。讀優秀的人物傳記,猶如參觀羅漢堂。眾多泥塑,面目不一,神態各異。一些傳記所以達到這么高的水平,是由於傳記家們懂得和善於處理人物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的結果。 [編輯本段]區別紀傳傳記在內容表述上忠於史實和抑惡揚善,是我國人物傳記寫作的優良傳統,一直持續到今天,這是各種形式的人物傳記的共同特點。但是,各種傳記在表述方法上又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首先,志傳和紀傳不同。一是「紀傳」注重在文采方面,特別是在「詞藻」上下功夫。有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增強傳記的文學性;二是「紀傳」在撰寫人物時雖然也以事實為根據,同時它又偏重於文學形象的刻劃。使歷史傳記同文學傳記合為一體,這就不能不使人物歷史的真實性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三是在「紀傳」文章的最後都要加上一段評語,如「太史公曰」、「贊曰」等等。作者公開站出來對人物進行評價。以上三點在「志傳」中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其次,志傳與史傳不同。有專家從「志屬史體」出發,進一步指出方誌傳記與歷史傳記是一樣的,屬於同一種體裁——史體。但史傳可以史論結合,有史有論,志傳不能議論,是「寓褒貶於記述之中」。史傳手法多樣,可以夾敘夾議,也可以先議論、後記事,或者先敘述後議論。而志傳只能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功過。人物的善、惡、美、丑則需要通過敘述反映出來。應該說志傳別於史傳,因此在志傳的寫作中,文字運用就要仔細地斟酌,對傳主的是非不能明斷,但又要讓讀者從字行間看得出來。
『貳』 介紹一些歷史人物傳記
<我的奮斗》 《二戰人物誌》里包括了很多歷史名人 ~~
『叄』 求歷史人物傳記書籍
1《曾國藩》唐浩明
了解千古名臣曾國藩的唯一經典,讀懂國人處世智慧的殿堂之作,政商必讀。
一句話短評|共修訂了人民文學等老版訛誤106處,是唐浩明先生唯一作序版本,同時也是這部經典最值得收藏的版本。
網友評論:
@我本山人:歷時數月終於斷斷續續讀完,讀長篇傳記小說最大的享受就是讓你經歷另一種人生,好的作品有血有肉,讓你身臨其境,讀完後數日無法從虛擬場景中自拔。人生苦短,多讀幾部好作品,你就相當於活幾輩子了!延年益壽唯讀長篇巨著爾!
@葉木木:為官之道,為人之道,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種種誠懇之心與奸詐話語堆疊起來的。以及最後廣敷道人的揭秘,真好比一場蓄謀已久的偵探案,甚爽!
2《知行合一王陽明》度陰山
本書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一句話短評|即使純粹作為王陽明傳奇一生的故事書來看,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難得的是,作者把心學體系形成的脈絡和精髓基本蘊含在王陽明的人生故事中了,對於讀者來說,閱讀快感是雙重的,這也是本書區別於其他王陽明傳記的最大特點。
網友評論:
@蔣lucky:中國哲學書啊,讀完看時間差不多一點了,困知勉行,不操心我的人生,只操心我的良知。希望有一日可以練就「動時心也定」。
@曉巫婆:書中部分理念與近期遇到的事不謀而合。直覺。跟著心走。普世的價值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感謝作者用當今的大白話講王守仁講心學,可讀性強。
3《朱元璋傳》吳晗
在吳晗的筆下,一個歷經艱辛磨難、英勇睿智、氣度恢宏、勤政愛民、夙興夜寐又猜忌心極重,殺戮成性的矛盾復雜多面的帝王形象活靈活現。
一句話短評|大家小書,文理曉暢,對明初官僚體制、皇權膨脹的分析甚佳。
網友評論:
@焚琴客:讀的是49年本,文辭平和。毛閱後稱「啟發不少」,不知其種種酷烈手段之靈感,是否亦溯源於此著?這本文人兼政客撰寫的傳記,竟似是一部寓言,說朱元璋晚年「憂危積心」,神智失常,身體衰邁,與太祖何其相似乃爾!西哲馬克吐溫雲:「歷史從來都不會重復,但她會押韻。」信哉斯言!
@七哥:整本書只說了朱元璋同學的兩個性格特點:面厚心黑;整本書說了一個過程:活下來然後殺人。
希望對你幫助。
『肆』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傳記
1、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漢朝
身份:漢宣帝,漢朝第十位皇帝
載入史籍:《史記·宣帝本紀》
生平事跡:
原名劉病已,生於前91年,史皇孫劉進的兒子。襁褓中的劉詢曾因巫蠱之禍下獄,後被祖母史家收養。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
由於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並重視吏治,反對專任儒術。
劉詢於前72年曾聯合烏孫打擊匈奴,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於西漢中央政權。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史稱「宣帝中興」,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
2、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生活年代:漢朝
身份:漢高後,太後
載入史籍:《史記·呂太後本紀》
生平事跡:
呂太後是高祖貧賤時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太後。初嫁給劉邦時,生活並不富裕,呂雉便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
前205年,彭城大戰,項羽大敗漢軍,呂雉等一眾劉邦家屬為楚軍所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漢議和方被放回歸漢。劉邦稱帝八年間,呂後協助劉邦,鎮壓叛逆、打擊割據勢力。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殘害劉邦寵幸的妃子。前188年,劉盈病逝,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後,為中國太後專政的第一人。封諸呂(兄弟、侄兒)為王,布置黨羽,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
掌權八年後,前180年,呂雉病死,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陳平、周勃、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消滅了呂氏外戚集團。
3、張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
生活年代:戰國、秦朝、漢朝
身份:漢朝開國功臣
載入史籍:《史記·留侯世家》
生平事跡:
秦末農民戰爭中,張良聚眾起兵反秦,後歸劉邦,成為劉邦重要謀士之一。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使劉邦得以脫身。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朝建立,封留侯。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4、周勃(?—前169年)
生活年代:秦朝、漢朝
身份:漢朝開國功臣
載入史籍:《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生平事跡:
周勃出身貧苦,青年時期以蘆葦編織葦箔、蠶具營生。但他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前209年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 賜爵威武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功。
前201年,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 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後官至右丞相。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謚號為武侯。
5、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生活年代:戰國、秦朝
身份:秦朝大將
載入史籍:《史記·蒙恬列傳》
生平事跡: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他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蒙恬自幼從軍打仗,後來做了將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
始皇兼並天下後,蒙恬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一萬余里,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他還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中途駕崩,李斯、趙高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趁機捏造罪名,胡亥下令賜死,蒙恬被迫吞葯自殺。
『伍』 5篇歷史人物傳記
唐太宗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有功也有過,其赫赫功業已攜刻在歷史的豐碑上,其缺點過錯也永存於歷史的長河中,如何用一句話來評價他,那就是「功大於過」。
唐太宗一生的功業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過程中的武功,二是貞觀年間的文治。本文主要討論後者。
貞觀之治的出現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傑出的,進步的歷史人物,絕非偶然,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時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隋末農民起義是針對隋煬帝的暴政而發生的,人民反對橫征暴斂,要求輕徭薄賦;人民反對生殺任刑,要求賞善懲惡;人民反對窮兵黷武,要求偃武修文,休養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這些,並圍繞這些問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時刻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適應了歷史的潮流,這正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關系和諧,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風氣。貞觀之初。唐太宗君臣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來正視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們形成了一個榮辱與共的整體。君主的納諫如流;臣下直言相諫,君主選賢任能,臣下間竭盡職守;君主執法嚴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奮發,見賢思齊,這種良好的政治風氣和寬松的政治環境,極大地調動了各級官員的積極性,充分顯示了國家機器有序運作的活力,從而為貞觀治世的出現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各種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夠審時度勢,洞察全局,盡量避免政策的失誤。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對臣下的品德優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徵,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揚長避短,人盡其才。對古今歷史上的成敗得失和經驗教訓,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繼承,在處理軍國在事之時,常常引經據典,運用自如;對自己和國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時糾正。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唐太宗在貞觀群體中地位和作用無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籌的思想見解,是貞觀治世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但是唐太宗並非白壁無瑕。他雖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輝燦爛的閃光點,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別是貞觀後期他驕傲了,他沉湎於成功的觀慶之中,沉醉於歌功頌德的喜悅之中。他由納諫如流變得聽不進不同意見,由寬大仁厚變得偏執猜忌,他身上的英明靈光漸漸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變得老態龍鍾、毫無生機。這種變化的原因和教訓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體制自身是唐太宗發生蛻化的溫床。在君主專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權獨尊,至高無上。盡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在君主專制體制下,這種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糾正的,相反卻會日益增大,並最終成為國家機器有序運轉的障礙。另一方面,驕傲自滿是唐太宗蛻化的催化劑。貞觀前期,唐太宗經比較謙虛謹慎,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和政權的鞏固,到貞觀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長了驕傲自滿的因素,這種驕傲思想越到後來越嚴重,成為他蛻化的催化劑。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擊嚴重影響了唐太宗的情緒,使他日益變得猜疑和偏執。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後變化,貞觀前後期的政治有明顯的不同,但不能說前期絕對地好,後期絕對壞。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時自身也就是一個矛盾體。雖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錯誤,但仍不失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執政的貞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盛世,也是我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陸』 歷史人物傳記500字左右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
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後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台沙丘。
2、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
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5]。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
3、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4、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5、張宏
張宏(1577-1652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繪畫大師,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
他畫石面皴染結合作為其特色。所作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中的中堅人物,吳中學者尊崇之。
他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闢蹊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並在畫作中體現出了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代表作有:《棲霞山圖》、《浮嵐暖翠圖》、《延陵掛劍圖》、《西山爽氣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羲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則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始皇
『柒』 古代歷史人物傳記
韓信傳,網路只能貼很少一部分更多古代歷史人物傳記請點擊網址.
http://www.read126.cn/194c6894-51d5-4df3-a4bc-fa1282139f82!c6717439-7cf5-4c25-9998-019c06c03b11.html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准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粱率軍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在項粱部下,卻沒有名聲。項粱戰敗,又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採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了漢王。因為沒有什麼名聲,只做了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犯法判處斬刑,同夥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說:「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麼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漢王並沒有察覺他有什麼出奇超眾的才能。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到達南鄭,各路將領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幾十人。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有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是惱怒又是高興。罵蕭何道:「你逃跑,為什麼?」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趕逃跑的人。」漢王說:「你追趕的人是誰呢?」回答說:「是韓信。」漢王又罵道:「各路將領逃跑了幾十人,您沒去追一個;卻去追韓信,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傑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人。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麼決策了。」漢王說:「我是要向東發展啊,怎麼能夠內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里呢?」蕭何說:「大王決意向東發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漢王說:「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說:「即使是做將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漢王說:「任命他做大將軍。」蕭何說:「太好了。」於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漢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占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八月,漢王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前205),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漢王又聯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擊楚軍。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生游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隊駐扎在蒲坂,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就增設疑兵,故意排列開戰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為河東郡。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在閼與生擒了夏說。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斗,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蒙蒙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沖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於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於國君任用不任用他,採納不採納他的意見。果真讓成安君採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因為沒採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只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採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爭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如果將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像這樣,就是將軍戰略上的短處。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所以,善於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韓信說:「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將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採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韓信說:「好。」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於是派人報告漢王,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
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兵支援漢王。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皋,楚軍又急忙包圍了成皋。六月間,漢王逃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只有滕公相隨,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一到,就住進客館里。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韓信、張耳還沒有起床,漢王就在他們的卧室里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韓信、張耳起床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滎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打算停止進軍。范陽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游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齊王聽從酈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號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
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拚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擋。齊楚兩軍在本鄉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撫已經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兩千里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而且援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於是決定開戰,與韓信隔著濰水擺開陣勢。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於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涌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
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復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為有利於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正當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著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
『捌』 著名的歷史人物傳記有哪些
《曾國藩》唐浩明
了解千古名臣曾國藩的唯一經典,讀懂國人處世智慧的殿堂之作,政商必讀。
讀長篇傳記小說最大的享受就是讓你經歷另一種人生,讓你身臨其境,數日無法從虛擬場景中自拔。
為官之道,為人之道,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種種誠懇之心與奸詐話語堆疊起來的。
二《知行合一王陽明》度陰山
本書通過講述王陽明的輝煌傳奇,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無邊威力。
中國哲學書,書中的理念與直覺,跟普世的價值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三《朱元璋傳》吳晗
在吳晗的筆下,一個歷經艱辛磨難、英勇睿智、氣度恢宏、勤政愛民、夙興夜寐又猜忌心極重,殺戮成性的矛盾復雜多面的帝王形象活靈活現。
整本書說了朱元璋的兩個性格特點:面厚心黑;說了一個過程:活下來,然後殺人。
四《武則天:從三歲到八十二歲》王曉磊
武則天八十二年的人生,前三十一年,她捲入權斗漩渦,為活命從宮女殺到了皇後的寶座;後五十一年,她掀起腥風血雨,用女皇的龍袍確保了自己的安全。
武則天的傳記不少,但不是抹黑,就是根本不懂歷史,真實還原武則天八十二年人生乃至盛唐歷史場景的,只有這一本。
四十歲的李世民寵幸了十四歲的武照,賜名武媚。李世民帶著涉世未深的武媚看盡世間繁華,一朝寵幸,十年不返。
她在十年裡學會了隱忍,學會了書法與舞蹈,更是看懂了文德的《女則》,然後華麗轉身,她要做最美的自己。
五《康熙大帝》二月河
「清帝小說鼻祖」二月河重磅之作!一本有關隱忍、鐵血、預見力的書,被譽為「二十世紀清帝歷史小說的里程碑」。
歷史感和文學造詣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極具文化底蘊的語言風格,跌宕起伏。
六《雍正皇帝》二月河
權威、鮮活、啟迪人智慧的關於「少說話,多幹事」,以及智慧與智力的經典博弈,歷史巨著。
真正奠定了二月河大家地位的歷史小說巨作,也是被公認為「清帝三部曲」中藝術水準最高的一部。
七《紅頂商人胡雪岩》高陽
他從店伙計到大清首富用了三十年,從首富到傾家盪產只花了三天,講透中國傳統政商關系的至高經典。
經商的看到生存的安全邊界;從政的看到權力的雷區。識人當學曾國藩,經商要看胡雪岩。
八《李鴻章傳》梁啟超(著) 霧滿攔江(譯)
梁啟超筆下的晚清改革總設計師李鴻章,看他如何突破政治、經濟、外交的困局,為後人樹立了一道高標。
梁氏文筆,恣意汪洋,寫盡李鴻章不過是替國受過,半生沉浮,卻盡負罵名。
九《卑鄙的聖人:曹操》王曉磊
一件件講透,曹操收拾三國群雄的卑鄙、奸詐、狠毒計謀;一頁頁浸透,曹操體恤天下眾生的柔情、仁義、聖人情懷。
十《慈禧全傳》高陽
高陽以小說形式全景式描繪晚清社會的一部巨著。他將頭緒紛繁、變幻莫測的一段晚清歷史,寫得跌宕起伏,生動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慈禧!
歷史的枝枝蔓蔓繁冗復雜,每一條線都會有精彩故事和人生的感悟,感受到了歷史的意義和每個人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