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故宮的歷史故事大全

故宮的歷史故事大全

發布時間:2021-02-27 20:43:02

『壹』 故宮歷史故事

北京故宮是來中國明清兩自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1]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3]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貳』 故宮的故事有哪些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其餘四宮分別為俄羅斯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和美國華盛頓的白宮。

在故宮中,有許多微小的設置都符合風水學、建築學,處處體現著皇家的權威,讓我們來看幾例。

一、999間半房間的傳說

《飛天系列之故宮》布面油畫

歷經600餘年的故宮是中國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背靠明清兩朝歷史,還有許多故事等待著人們挖掘。藝術家靳春岱(代山)用意象主義手法繪制了一幅《飛天系列之故宮》,記錄中國特色建築的傑出代表。

『叄』 關於故宮的故事和傳說。

作為三大故宮之首的北京故宮,它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過了些日子,劉伯溫就把事兒全都辦好了。皇上一看那宮殿蓋得甭提有多華貴了,間量還真是不到一千間也差不多,再看宮院里金光閃閃,好像有神仙鎮守。皇上愈看愈高興,當時傳旨,給劉怕溫加封進爵,還賞賜了很多珠寶。外邦聽說劉伯溫請了天神三十六金剛、七十二地煞保護皇城,也就不敢興兵作亂了。後來人們才知道,原來故宮里的宮殿是九百九十九間半;天神三十六金剛就是宮殿門口擺著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宮里的七十二條地溝。


『肆』 關於故宮真實的歷史故事

1、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獃獃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2、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故宮簡稱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

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御。

(4)故宮的歷史故事大全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於明朝中晚期。

『伍』 故宮的歷史故事

關於故宮的歷史故事有很多,可以給你三個比較好展開的點:
第一是關於故宮的門檻,當時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依然居住在當時紫禁城的後宮,一切供應還是皇帝的標准,但是也是相當於變相的囚禁。他喜歡騎自行車,於是就命人鋸掉了後宮一部分的門檻方便自行車通過,但是老舊的封建思想認為門檻相當於皇族的臉面,但是皇帝的命令也不得不聽,所以當時的造辦處將鋸掉的門檻精心改造,白天可以將門檻取下,晚上宮門下鑰了,就把宮門按原樣裝回去。具體可以搜《上新了故宮》
第二是關於龍椅。我們都知道乾清宮的龍椅經過了幾百年的歷史已經陳舊不堪,在正式故宮開放給遊客之前經歷過了一次詳細的清洗,其實龍椅並不是純金的,而是以整塊的木頭雕刻後,上面雕刻繁復的花紋,然後再附上金漆和其他名貴的塗料,最後再做防腐處理,工藝的復雜程度也就加劇了清洗的難度。溥儀在十幾年後故地重遊,還從龍椅座下掏出了一個養蛐蛐的籠子。
第三是關於故宮文物南遷。抗戰爆發,北平岌岌可危,首當其沖的就是故宮內浩如煙海的文物保護工作。故宮人為了最大程度保護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將所有的瓷器、書畫、木製物、珍寶,所有能拿走拿不走的,甚至包括一個重達半噸的石鼓提前半年裝箱打包,將文物分三批分別運往台灣、四川等地,分中、南、北三路,歷經十四年時間才重新回到故宮。幾乎無一損毀。哦,運往台灣的文物一樣沒拿回來,全留給國民黨了……現在都在台北故宮呆著。

『陸』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獃獃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6)故宮的歷史故事大全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

『柒』 故宮歷史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
故宮歷史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共個回答
xiaofly11
LV.7
聊聊關注成為第3位粉絲
嘉慶實在是個運氣很糟糕的皇帝,他改元第一年的正月初八,白蓮教就開始造反了。這場1840年之前最大規模的民變讓嘉慶和他的政府元氣大傷,史學家稱之為「清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志」。之後又有無為教、龍天教、黃門道等秘密教會的悄悄活動。到了嘉慶十八年,終於又爆發了天理教的造反運動。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十月間,在河南、直隸、山東三省交界地帶和京畿地區爆發了以林清、李文成為首的天理教民變。造反的教民先後攻佔了河南滑縣,直隸長垣,山東定陶、曹縣等地。秘密活動於京城大興、宛平一帶的天理教徒在宮中太監的接應之下攻入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
1813年農歷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兩小隊,暗藏武器,化裝潛入北京。次日有九十餘人在陳爽、陳文魁率領下,由信教的太監張太、劉得財等引導接應,分別從東、西華門攻入皇宮,守衛皇宮的「八旗勁旅」猝不及防,一敗塗地。攻入皇宮後,為了尋找並殺死嘉慶帝,起義軍化整為零,分成小隊四處尋找皇帝,宮廷侍衛們大多死的死,逃的逃,僅有少部分在隆宗門外與義軍激戰,皇宮內一片混亂。部分義軍甚至沖至養心門,正在讀書的皇子綿寧大驚失色,疾呼侍衛,竟無人響應,無奈之下,只得拿出鳥槍抵禦,擊斃了兩名義軍士兵。這時,本來准備開赴承德避暑山莊保衛皇帝的火器營正在紫禁城內休整,被緊急調來鎮壓起義軍,起義軍人少而且分散,又敵不過凌厲的火器,最終被火器營各個擊破,全軍覆沒。
其實關於這件事,還有一段插曲,義軍攻入東華門之後,遇到一個「煤黑子」——運煤的挑夫,在一直給皇宮運煤,此時與義軍狹路相逢,便打了起來,義軍與其糾纏,錯過了時機。因為這時恰巧有一個大學士保興,在上書房教授諸王讀書,從景運門出來,望見門外有一個黑大漢,在那裡抵敵一群匪徒,急急回進門去,召集許多太監來關了熙和門,一群侍衛也在這之後趕到......最後,這個煤黑子被義軍殺死了,領侍衛大臣怕皇帝知道這件事後更加怪罪自己失職,就沒有上報,結果這個「煤黑子」的家人也沒得到撫恤。
事件發生後,嘉慶皇帝極不情願地為此下詔「罪己」,並在臨終前告誡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變」。平變之後,混戰中射在隆宗門上的一個箭鏃,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嘉慶希望這個箭鏃能夠對愛新覺羅皇室的子孫們保持一種緊迫:務必寬仁愛民,勿為「害民之虐事」。盡管天理教民變沒有嘉慶初川陝白蓮教民變的規模,但其深入皇宮的事實確實讓滿清政府感到驚悸不安。
這次天理教起事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夥不到百人的「烏合之眾」,居然順利地攻入了由八旗軍層層守衛的皇宮。這還不算,攻入之後還分成小隊搜索,在皇宮里大肆「掃盪」了一番。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歷史上也極為罕見。如果起義軍攻入皇宮是因為有內應,守軍猝不及防,也還勉強說得過去,但起義軍在攻入皇宮後分成小隊「掃盪」,宮內的侍衛居然還無法將其剿滅,就實在貽笑大方了。如果沒有那個「煤黑子」,火器營當時沒在紫禁城內,真不知道還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這件事充分暴露出「八旗禁衛軍」乃至整個清王朝腐朽衰敗、不堪一擊的事實,更是當時社會矛盾急劇激化的真實寫照。
如今,紫禁城隆宗門上的那個箭鏃,像一個無言的證人,向人們講述那段歷史......
有沒有看過《金枝欲孽》,講得就是這段。
順便說一句嘉慶是乾隆的兒子。

『捌』 故宮的傳說及故事

故事一:清朝宮女再現

1983年的一個深夜,一個人在珍寶館附近的夾牆走過,突然發現遠處有一群打著宮燈的人,於是就想上前看看,但是怎麼也追不上那隊人,不過遠遠的看去,的確是穿著清朝旗袍的宮女在打著扁紗的宮燈整齊的走著。

(8)故宮的歷史故事大全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紫禁城內現有10餘個藏館,包括歷代藝術館、工藝美術館、繪畫館、清宮玩具館、青銅器館、陶瓷館、鍾表館、珍寶館、銘刻館和明清傢俱館,共有珍貴藏品約100萬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宮方能看到。

『玖』 有關北京故宮的傳說或故事有哪些

1、故宮看門人

5點,是故宮關門清客的時間。據說,那個鍾點是故宮陰氣最重的時刻。很多遊人都感覺到,即使是在悶熱的夏天,5點的故宮也會讓人感到一種陰 冷。那是因為,過了5點,陽間的客人們就要走了,而即將登場的就是那些以前故宮還有守夜的人。故宮看門人的孩子身體都不好,老人都說是因為那人受的陰氣大,影響了下一代!因此,故宮再也沒有看門人。

2、故宮珍妃井

清朝光緒十三年(1887年),光緒皇帝在慈禧太後的威懾下無奈地「選」了隆裕皇後和瑾妃、珍妃之後,他與慈禧太後的親侄女隆裕皇後的感情始終疏遠,卻漸漸地愛上了為人善良、聰穎、伶俐的珍妃。由於珍妃在政治上同情並支持光緒皇帝的變法行動,因此她在得到光緒皇帝的寵愛的同時,也遭到了西太後的極度仇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後以陰謀使得戊戌變法失敗,再度大權獨攬。此後,慈禧太後因不喜歡珍妃而把珍妃禁閉在景棋閣後面的小院里。

禁閉珍妃的冷宮在皇宮東南角花園的一個小院里,完全與外人隔絕,吃喝拉撒都在太監監視之下,珍妃一天天消瘦下去了。她姐姐瑾妃有時偷偷送幾件衣服或捎幾句話,珍妃才感到有點溫暖。

1900年八國聯軍打入北京,慈禧太後挾持也曾被單獨軟禁的光緒皇帝逃往西安,臨行前不忘對珍妃下毒手。她命二總管把珍妃從景祺閣後面的小院里放出來,以「珍妃年少,洋人入城,免受污辱」為由,命珍妃投井。

3、故宮太和殿內軒轅鏡

太和殿類正面有一個兩米高的方形平台,平台上是皇帝坐的金鑾寶座,兩旁是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在金鑾寶座的正上方雕刻著一條精美生動的蟠龍,龍嘴裡掛著一顆倒垂的大銅球——這便是傳說中的軒轅鏡。相傳是上古時代黃帝所鑄造的,代表著皇位的正統合法性。

神奇的是,據說當有冒牌貨皇帝坐在金鑾寶座上,這個軒轅鏡就會自動啟動機關,上百斤的銅球便掉落下來,將假皇帝砸成肉泥!所以沒有人敢去坐皇帝的寶座,怕的是軒轅鏡照出他是冒牌貨,從而啟動機關。

4、宮女魅影

在1983年的一個深夜,有一個人從故宮珍寶館附近的夾牆走過,突然發現遠處有一群打著宮燈的人,他想這個年代都用手電筒阿,誰還用宮燈呢,於是就想上前看看,可怎麼追也追不上那隊打著宮燈的人,不過遠遠的看去,的確是穿著清朝的旗袍的宮女,打著扁紗的宮燈整齊的走著。

5、故宮陰陽道

故宮裡面的西六宮,是皇帝嬪妃居住的場所,位於中軸線左側,與東六宮對應。西六宮主要包括包括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和太極殿。而夾雜在西六宮、奉先殿、北五所與寧壽宮之間的宮道,習慣性的被人們稱作東筒子夾道,據說宮里的太監、宮女死後只能從此道抬出宮,因而很多靈異事件都是在這里發生的,因此這條路也被大家叫作陰陽道。

那麼什麼是陰陽道呢?簡單的來說就是明月當空的夜裡,在高強聳立、悠長的夾道的地面上,會出一陰一陽兩個界面(其實就是一部分是月亮光,另一部分月亮光被牆擋住了,形成的牆影子)。根據流傳,陽面是宮里人行走的,陰面是妖魔鬼怪行走的。

閱讀全文

與故宮的歷史故事大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