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表姓歷史名人

表姓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7 20:22:25

㈠ 列姓的歷史名人

列子:(生卒年待考),名寇,又名禦寇、圄寇、國寇;鄭國人。著名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生活時代與鄭繆公(即鄭穆公姬蘭,公元前649~前606年)基本是同一時期。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風而行。在史籍《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主張清靜無為。史籍《呂氏春秋》中記載:「子列子貴虛」。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列子曾因為窮困而常常面有飢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老師:「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回答:「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著名的東漢史學家班固在《藝文志·道家》部分記錄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極其重要的典籍。所著年代大體在春秋戰國時代。《列子》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其中有人們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者」、「歧路亡羊」等。在《列子》中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十分有教益的文章,勘稱至理名言。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人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人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對於列子的學說,東漢史學家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在典籍《爾雅·釋詁》中邢昺《疏》引《屍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評論:「子列子貴虛」。在典籍《戰國策·韓策》中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正』。」張湛在《列子·序》中論述:「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有舊本二十篇,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經過秦火,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整理時僅存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中有「劉向說……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它人整理的八篇。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於老、庄。學者蕭登福的《列子古注今譯》,徵引了歷代主要註疏。學者認為,《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列子稍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
第二,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
第三,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單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兩朝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張湛集纂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

㈡ 十姓的歷史名人

(公元1933~今),江蘇徐州人。著名當代音樂家。1953年中業於山東師院音樂系,後在哈爾濱蘇僑音樂學院跟鋼琴教授恰布利克學習,再到中央音樂院進修。英語可閱讀翻譯本專業資料。曾任哈爾濱師院、哈爾濱師大藝術學院音樂系副系主任、鋼琴教研室主任、鋼琴副教授、院學術委員、院學位委員,現任青島大學師院音樂系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高師鋼琴學會會員,中國合唱指揮學會會員,全國師專教材編委會常委,青島「音協」理事兼音樂教育委員會主任。
1985年被編入中國音樂家名錄.稱鋼琴教育家。曾被聘為全國者樂院校鋼琴比賽評委,省級專業鋼琴比賽評委會主任,黑龍江省評審藝術專業教授、副教授評委。專著有《鋼琴學習的進度與版本》。
論文有《鋼琴教學的基本問題》、《高師鋼琴教學改革泛論》、《音樂教學藝術探討》、《音樂教學的幾個規律性的問題》、《談高師音樂教育及其特點》、《關於基本功的訓練》等十餘篇,曾在《人民音樂》、《北有論叢》學院院刊等刊物上發表。曾多次參加省級電視台、電台、音樂會上鋼琴獨奏、協奏。
1988年在哈爾濱舉行獲獎學生鋼琴獨奏會,省電視台,電台、報刊做了專題報導。從教鋼琴教學四十餘年、培養了許多鋼琴人才。 (公元1949~今),江蘇徐州人。著名當代農民企業家。江蘇省徐州市礦區拾屯鄉張小樓教育紙廠廠長。
1949年10月生於張小樓村。1974年開始務農。1984年前任生產隊長。從1984年至今任現職。
從1986年至今先後被評為鄉、區先進代表,當選為區、市政協委員。1995年3月當選礦區工商聯副會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農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和機遇。拾景旗所在的生產從開始籌建利用當地麥草資源生產瓦棱紙的年產量一千噸的紙廠。1984年在一缺人才、二缺資金情況下,一個小型紙廠建成了。廠子建成以後,生產隊根據黨的政策要將廠子承包給私人經營。但是不管怎樣開會,或是個別動員,就是無人敢承包。在這種情況下,拾景旗毅然辭掉生產隊長,承包了紙廠。承包之後,首先碰到生產上的困難,因為農民沒辦過廠,沒有技術。檢景旗帶領廠里有關人員到外地學習。回來後和工人一起生產,同吃同干,邊干邊學。有時幾十個小時得不到休息。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終於掌握了生產技術,生產出了合格產品。

㈢ 靳姓的歷史名人

靳尚(?-前311),戰國楚臣。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人。懷王十八年(前311),秦派張儀誘使懷王絕齊,懷王發覺受騙,欲殺張儀。他接受張儀厚賂,通過懷王寵姬鄭袖進言,張儀得以釋歸。他自請監視張儀,隨同去秦;途中被魏人張旄殺死。
靳黈:生卒不詳,戰國時期上黨郡守。公元前263年,韓桓惠王企圖獻出上黨向秦求和,不料上黨郡守靳黈抗命不尊,力主抗秦,韓王派馮亭接替靳黈。馮亭以上黨歸趙,引發秦趙長平之戰。(見於《戰國策·趙一·秦王謂公子他》)這個靳黈是繼靳尚之後在史料中出現的第二位靳氏先祖。
靳歙:(公元前?~前183年),垣曲上敵原村(今山西垣曲)。著名漢朝重臣。信武侯靳歙,初以侍從官員身份跟隨沛公劉邦,他是從宛朐起兵的。曾進攻濟陽。擊敗過秦將李由的軍隊。又在亳縣南和開封東北攻打秦軍,斬殺一名千人騎兵的長官,斬獲五十七首級,俘虜七十三人,受沛公所賜爵位,封號為臨平君。後來又在藍田北進行戰斗,斬秦軍車司馬二人,騎兵長官一人,斬獲二十八首級,俘虜五十七人。又率軍到達霸上。當時沛公立為漢王,賜封靳歙建武侯爵位,並升他為騎都尉。靳歙隨從漢王平定了三秦。高後(呂雉,呂後)五年(公元前183年),靳歙去世,謚號為「肅侯」。他的兒子靳亭代承侯爵。二十一年後(公元前162年),靳亭因驅役百姓超過了律令規定,在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朝廷剝奪了他的爵位,同時免除了其封地。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肅侯玄孫之子長安上造靳安漢詔復家。
靳強:西漢將軍。漢二年(前205)以郎中騎千人從陽夏隨劉邦,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眛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受封汾陽侯。國都在今山西靜樂縣西。傳四世:壯侯靳強-共侯靳解-康侯靳胡-侯靳石。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五月,侯靳石「坐為太常,行太僕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除」。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靳強玄孫長安公乘靳忠詔復家。
靳允:生卒不詳,東漢末年兗州范縣(今山東范縣)令。
靳詳:生卒年不詳,三國時蜀使臣。太原(治今山西太原)人。
靳沖(?-312),十六國時漢鎮北將軍,被劉聰下令斬。
靳陵(?-312),十六國時漢將作大匠望都公,因奉命築造溫明、徽光二殿,逾限不成,被劉聰下令斬於東市。
靳准(?-319),十六國前趙臣,匈奴族,曾任中護軍,其女為劉聰皇後。318年(麟嘉三年)劉聰死,其子劉粲即位。靳准任大將軍,錄尚書事,獨掌大權,未幾,殺劉粲自立,號為大將軍,漢天王,置百官,遣使稱藩於晉,不久,亦為其部下所殺。
靳月光(生卒不詳)靳准之女;月華之姐。史稱她和妹妹靳月華「皆國色也」。
靳月華(?—318年),漢國昭武皇帝劉聰皇後。父靳准,官大司空領司隸校尉。靳月華和姐姐靳月光,都有沉魚落雁的美貌,史稱為她倆「皆國色也」。
靳皇後(?——318年),靳氏,出身匈奴貴族,生年不詳。汗國(五胡十六國)隱皇帝劉粲的皇後。劉粲立為太子時,納靳氏為太子妃,生子劉元公。318年,劉聰死,劉粲即位,立靳氏為皇後,立劉元公為太子。不久,劉粲被大司空靳准殺死,靳准又為部將所殺,靳皇後同時遇害。
靳康女者,不知何許人也。美姿容,有志操。劉曜之誅靳氏,將納靳女為妾,靳曰:「陛下既滅其父母兄弟,復何用妾為!妾聞逆人之誅也,尚污宮伐樹,而況其子女乎!」因號泣請死,曜哀之,免康一子。——選自《晉書》列傳第六十六列女
靳豚(?—350年),十六國時後趙大將。公元350年八月張賀度、段勤、劉國、靳豚會師於昌城,准備進攻鄴城。魏國主冉閔親自統領軍隊反擊,在蒼亭交戰,張賀度等大敗,死亡二萬八千人。冉閔追到陰安,殺了靳豚,將其兵眾全部俘虜後返國。
靳瑰(?—398年),十六國時南燕撫軍司馬。被慕容德所殺。
靳安:後燕太史令。
靳山顧:(生卒年待考),南朝梁西江督護。梁武帝大通二年(529年)與流放廣州的宗室蕭正則合謀襲擊番禺,「招誘亡命,將襲番禺。未及期而事發,遂鳴鼓會將攻州城。刺史元景仲命長史元孝深討之。」——《南史》卷51《臨川王蕭宏傳附子蕭正則傳》
靳孝謨:(公元?~619年),武功人。著名隋朝末期官吏、唐朝大臣。隋朝末年,朝邑(治今陝西大荔)的法曹靳孝謨以蒲津(今山西永濟舊蒲州城)、中潬(今河南孟縣)二城歸降唐高祖,因功授金紫光祿大夫。
靳裁之:(生卒年待考),潁川郡人(今河南潁川)。著名宋朝學者、經學家。靳裁之學識淵博,精通儒家學說,從小就開始精學伊洛程氏之學。後來的著名南宋經學家胡安國在入太學時,其老師就是靳裁之。
靳懷德(945—1017),博州高唐人。祖昌范,殿中丞。父隱,禹城令。懷德太平興國中明法,解褐廣安軍判官。秩滿,授鴻臚寺丞,歷著作佐郎、太子左贊善大夫、通判相州,改殿中丞、通判廣州,遷國子博士、通判滄州。歷虞部、比部員外郎,又通判莫州,知德州。
靳六耶:(生卒年待考),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人。著名宋朝大司徒、懷遠將軍。
靳十耶:(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宋朝奉議大夫。
靳青:(生卒年待考),山西人。著名宋朝畫家,善畫貓,以致畫貓能避鼠。
靳東發: 〔宋〕字茂遠,官止州卒。其性多能,尤工畫藝,人目之為靳百會。當時畫手少作故事人物,頗失古規鑒之意,東發集古今諫諍百事以為圖,號百諫圖。——《畫繼、圖繪寶鑒》
靳真明:(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金國征南大元帥。
靳秘:(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金國宣授大都評史。
靳德淵:(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兵部尚書,追封西河郡侯。
靳顯:(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鎮四川大元帥。
靳用:(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廉訪司使。
靳鳳:(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三務使。
靳和:(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鎮南大元帥。
靳麟:(生卒年待考),靳和長子。曲沃人。著名元朝絳陽軍節度使。
靳榮:(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奎章閣大學士。
靳昺,字克昌,絳州曲沃人。兄榮為奎章閣承製學士,奉母王氏官於朝。母歿,昺與兄榮護喪還家。至平定,大雷雨,流水驟至,昺伏柩上,榮呼之避水,昺不忍捨去,遂為水所漂沒。後得王氏柩於三里外,得昺屍於五里外。詔賜《孝子靳昺碑》。——《元史》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孝友二
靳頡:(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征西大將軍。
靳杲:(生卒年待考),曲沃人。著名元朝奉議大夫。
靳煌(1210—1293)又名德茂,字子安,祖籍河縣王封人(今河南焦作市中站區許衡街道辦事處東王封村)。元代正三品嘉議大夫、懷孟路總管、尚葯太醫、太醫院副使。生於金衛紹王完顏永濟大安二年(公元1210年3月17日,元太祖成吉思汗五年,南宋甯宗趙擴嘉定三年)農歷二月己卯日。
靳忠,深州靜安人。以才勇為阿術所知,拔為帳下親軍。從攻樊城,又從破沙洋、新城,攝行軍百戶。至元十二年二月,追敗宋殿帥孫虎臣,奪其乘舟,伯顏壯之。及常州破,錄前後功,真授管軍百戶。江南平,伯顏以忠賞不酬勞,命為管軍千戶,佩銀符。從討建寧黃華,手刃賊首黃朝奉、王拔都,又獲其驍將陳統制。行省賚白金碗二以旌之。後以伯顏薦;除武略將軍、鄧州翼管軍下千戶。二十一年,從忙古台入朝,賜金符,就擢中千戶。樞密院申定兵制,又改下千戶。卒。忠禮敬賢士,恂恂有儒者風。先是,諸將討閩浙之亂,多俘良民為奴,忠令自相保任,散歸鄉里。其後男女相攜來謝,作齋祠以為福報焉。——選自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五·列傳第六十二
靳德進:(生卒年待考),原籍潞州,後徙大名。著名元朝大臣。祖靳璇,父靳祥,佩金符,贈集賢大學士。靳德進尤精於星歷之學。累遷秘書監、掌司天事。凡攻佔取勝,皆豫克日期,無不驗者。會車駕自上京還,召見白海行宮,授資德大夫、中書右丞、議通正院事。元仁宗即位,命領太史院事,理辭不允。
靳貴:(公元1464~1520年),字充遂,號戒庵;江蘇丹徒人。著名明朝大臣、文士。著有《戒庵集》二十卷。
靳觀明 〔明〕號浮玉,京口(今江蘇鎮江)人。靳貴裔孫。頗擅臨池之譽,與同郡陳永年方駕。善以墨瀋寫山水,竹石亦復超妙。——《無聲詩史》
靳義:(生卒年待考),字原禮;河南淇縣人。著名明朝大臣。由太學生入仕,累官監察御史。明永樂初年(公元1403年)巡行畿輔,承辦貪官,糾正冤案,每日只吃素食,無取於民,皇太子賜給他魚米,以表彰他的廉潔。官至湖廣按查副使。
靳學顏:(生卒年待考),字子愚,濟寧人(今山東濟寧)。著名明朝學者。靳學顏是明嘉靖十三年舉鄉試第一。明嘉靖十四年進士,授南陽推官,以廉平稱。歷吉安知府,治行高,累遷左布政使。明隆慶初年,入為太僕卿,後改光祿大夫。不久又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靳學顏內行修潔,後來見高拱以首輔掌銓,專恣甚,遂謝病歸。靳學顏著作頗多,逝世後僅存十之二三。著有《雨城集》二十卷行於世。
靳學曾,靳學顏之弟,山西副使。治績亦有聞。
靳時芳:(生卒年待考),姚安人。著名明朝大孝子。侍父赴京,父疾不能乘馬,靳時芳背負而行。母病,靳時芳晨夕抱扶,歷三十二年如一日。家貧教授,畦步有繩尺,游其門者,皆有規程。父嚴母慈,子孝婦賢,團結和睦,勤儉持家,數十年如一日。福壽延年,八十三歲逝世。
靳於中:(生卒年待考),河南尉氏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進士,仕至大理寺正卿,刑部尚書。卸官後徙居密縣,後分移登封。著有《禮記禮宗全錄》四冊,義釋「闖王」留下美談。
靳居,字淑孔,長垣人。崇禎進士,曾知濟源、萊陽二縣,有政聲。
靳滋昂:(生卒年待考),河南尉氏人。著名明朝末年醫學家。著有《心經楞嚴經注》,《黃庭內外景經注》。
靳統武,明末平陽侯。
靳輔:(公元1633~1692年),字紫垣;祖籍遼陽人(今遼寧遼陽),漢軍鑲黃旗人。著名清朝大臣、水利工程專家。官職是「河道總督」,他熟知水利,對古代水利工程潛心鑽研,吸取前人經驗,指導民眾治水修渠,深受百姓受戴。後來寫出一部《治河書》,是中國治水歷史的總結,是水利史上重大貢獻。
靳標嵩:(生卒年待考),字維岳,號赤符;河南尉氏人。著名明末清初大臣、學者。著有《疏園集》、《參同易測》、《庸行真議》等。
靳讓:字益庵,河南尉氏人,清朝官吏。康熙十八年進士,授浙江宣平知縣。
靳標策:(生卒年待考),河南尉氏人。著名清朝學者。著有《仲全子文集》。
靳載:(生卒年待考),河南尉氏人。著名清朝學者。著有《四書敘講》、《四書膚見》、《讀史辯》等。
靳址:(生卒年待考),河南尉氏人。著名清朝學者。著有《易經古本》,《詩經古韻》,《太極通書》,《西銘解》,《朱子語類》,《澄碧樓文集》。
靳榮藩:(公元1726~1784年),字價人,號綠溪;祖籍山西洪洞,出生黎城麥倉村人。著名清朝官吏。先世洪洞縣人,自六世祖始遷黎城。祖父靳綺,府學生員。父靳尚端官至浙江蒲江知縣,山西忻州學正。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進士。歷任河南省新蔡縣知縣,河南鄉試房考官,龍門知縣、遷安知縣、蔚州知州,築「靳公壩」,遵化知州,大名府知府,五十八歲去世。 靳雲鵬:(1877~1951),字翼青;山東鄒城嶧山鎮苗庄村人。著名北洋軍閥、北洋政府內閣總理。靳雲鵬與馮國璋一樣,也是北洋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1917年「府院之爭」後,段祺瑞重掌大權。靳雲鵬借參戰之名,編練參戰軍,擴充皖系勢力,11月間又赴日考察,推行親日外交。次年,靳雲鵬升任參戰督辦公署參謀長,代表北洋政府先後與日本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等三個喪權辱國條約。段祺瑞下台,徐世昌繼任大總統後,靳雲鵬於1919年初入閣,任陸軍總長,暗中聯絡直奉兩系,圖謀組閣,徐世昌為平衡各派勢力,鞏固其統治地位,於1919年9月24日任命靳雲鵬為國務總理,為民國陸軍上將。在直奉兩派通電支持和經參、眾兩院通過後,靳雲鵬於11月5日正式受命組織內閣,並兼任陸軍總長。抗日戰爭時期,日寇曾要靳雲鵬出山維持華北局面,但靳雲鵬提出日寇須撤出華北,恢復「七七」事變前的局面。後來日寇認為他下台較早,手中並無有實力而作罷。靳雲鵬在晚年意志逐漸消沉,加入了「居士林」,整日誦經念佛,直至1951年病逝。
靳雲鶚,字頤恕,號薦青(1881年5月一1935年7月),國民黨軍隊上將,山東省鄒城市嶧(yī)山鎮苗庄人。靳雲鵬之弟。畢業於北京陸軍大學。
靳雲鶴,出生於山東省鄒城市嶧山鎮苗庄村苗庄村普通農家,後遷往濟寧。靳家兄弟姐妹7人,靳雲鶴在三兄弟中居末。靳雲鶴的父親靳開端,足下有三子,長子靳雲鵬,後為民國陸軍上將、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皖系四大金剛之首;次子靳雲鶚,後為國民黨軍隊上將、北洋政府河南省省長、直系悍將;三子就是靳雲鶴。
靳鞏(1886年-1969年)字克天、克田、環古,號古公、天老,別名桂林。山西汾陽人,今屬山西孝義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收藏家。靳鞏早年(1905)獲官費留學日本,入東京警察學校,後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民國元年(1912年)歸國,任山西高等檢察廳檢察官,警察公所參事,軍警執法處處長。民國四年(1915年),靳鞏任山西省城警察廳廳長,還兼任警察專門學校校長。後來歷任泰安縣知事,歷城縣知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他曾任南京國史館纂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6年8月,靳鞏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1969年,靳鞏逝世。享年83歲。靳鞏收藏了大量中國歷代金石書畫,並且也是鑒賞家。
靳樹梁,字棟華,1899年4月1日出生於河北省徐水縣西黑山村。其父為鄉村塾師,收入微薄,難以維持家庭生計。靳樹梁9歲時隨堂兄去河南讀書。他學習勤奮,僅用3年半時間讀完高小和中學,13歲考入河北公立工業專科學校應用化學科。通過學習,他認識到祖國地大物博,礦產豐富,應以先進技術開發寶藏;遂中途轉學天津北洋大學采冶系。
靳書科:山西壺關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在傅作義屬下歷任副長官部參謀、第十二戰區長官部坦克大隊隊長、察哈爾省保安司令部警保處少將處長、綏遠省無職軍政幹部招待所登記組組員、察哈爾省保安副司令兼張家口警備司令、城防司令等職。1949年9月19日,靳書科在綏遠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董其武率領下起義。
靳佩芬(1910—),女,安徽省舒城縣范店鄉人。1922~1928年在羅山小學讀書,後入安慶女子中學。1933年,在北京志城中學畢業。1934~1938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化學系讀書。畢業後,任西北聯合大學化學系助教。1940~1944年在蘭州任西北師范學院講師。1944~1945年,在四川任東北大學講師。1945~1946年,任桂林師范學院化學系副教授,後任長春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建國後,除短期在青島山東大學化學系任副教授外,其餘數十年來均任安徽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晚年兼任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靳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現已退休。
靳來川:(1911~1987),河南獲嘉人。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任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院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靳懷剛:(1918~1996),山東鄒城市嶧山鎮苗庄村人。靳懷剛出身於顯赫家庭,父親靳雲鶚,曾當過吳佩孚的副司令和河南省省長,同於學忠有袍澤之誼。他的伯父靳雲鵬,在北洋軍閥政府里曾兩度出任國務總理,與張作霖是兒女親家。
靳夕:(1919.10-1997.6) 現代畫家,美術電影編劇、導演。
羅蘭,原名靳佩芬,1919年生於寧河縣蘆台鎮。著名台灣作家,名震寰宇的文壇巨匠。她已出版《羅蘭小語》5輯,《羅蘭散文》11 輯,《綠色小屋》、《飄雪的春天》、《西風·古道·斜陽》等長短篇小說5部,「堪稱新傳記之範本」的自傳性文學《歲月沉沙》三部曲,以及詩論、游記、詩歌 劇、廣播作品31部。羅蘭的作品多次獲獎。
靳之林:男,1928年5月生,河北灤南人。當代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本原文化研究學者。
靳尚誼:1934年生,河南焦作人。1953年畢業於中央美院繪畫系。1957年結業於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並留校在版畫系教授素描課;1962年調入油畫系第一畫室任教。原中央美院院長。現為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教授、中國美協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外大獎,並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 。
靳羽西:美籍華人,祖籍廣東,1946年出生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羽西化妝品公司副總裁,世界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人、化妝品王國皇後、暢銷書作家、慈善活動家。在美國主持的《看東方》電視節目,獲得「傑出婦女獎」、「終生成就獎」。
靳樹增,河北雄縣沙辛庄人,1954年生,由於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只上過初中二年級便輟學。成年後應征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成為部隊里的一名文藝兵,主要表演天津快板。經努力,其後擔任中國亞洲電視藝術中心總裁,榮登《東方之子》節目,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後因偽造憑證實施巨額詐騙,被判處無期徒刑。
靳海濤,男,1954年2月出生,河南焦作人,中共黨員,研究生,管理學碩士,經濟師。靳海濤是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國家科技部科技經濟專家委員會專家,至今任深圳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兼任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廣州珠江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深圳市特爾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靳諾,女,靳諾,女,1956年12月生,漢族,北京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專業畢業,中共黨員,法學博士。曾任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助理(掛職)等職務,2008年1月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2013年4月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2013年10月,當選為全國婦聯副主席
靳蜀美,香港著名編劇,作品有《風流殘劍血無痕》,《刺客列傳》,《女殺手》等。
靳德茂,中國著名男演員、電視劇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靳建新,男,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書記。1974年至1981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演出隊演奏員。1981年至1983年 天津美術學院。1983年9月天津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1984年9月 南開大學政治學系1987年7月 獲南開大學法學學士。1987年7月至今天津音樂學院,曾任學生處幹部、黨委辦公室秘書、音樂教育系副系主任、鍵盤系副書記兼副系主任、鍵盤系書記,現為音樂學系書記,高級政工師 。
靳克文,男,漢族,1954年9月出生,河南省項城人,1971年2月參加工作,1984年7月入黨,大學文化程度。現任河南省政協副主席。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靳鐵章,男,1959年出生於台北,台灣音樂人,代表作品為《冬季到台北來看雨》、《真的還是假的》、《帶年輕的心遠走高飛》等。

靳常青,男,1965年6月生,1991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極端條件物理開放實驗室副主任。
靳忠,男,陝西靖邊人,1966年8月9日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現任靖邊縣政協副主席。
靳東,男,中國內地演員,1976年12月22日出生於山東省。2003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痴迷於戲劇表演,代表作有電影《秋雨》、《玉樹花開》,舞台劇《日出》、《驚天雷》,電視劇《闖關東》、《特殊爭奪》、《秘殺名單》、《開天闢地》、《東方朔》、《悲情母子》、《母親》、《大舞台》、《偽裝者》等。

㈣ 權姓的歷史名人

權姓名人,漢有輔佐都尉權忠,南北朝有權冀、權會,宋代有副宰相權邦彥。
權德輿(759~818),唐代文學家。字載之。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後徙潤州丹徒(今江蘇鎮江)。德宗時,召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遷起居舍人、知制誥,進中書舍人。憲宗時,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徙刑部尚書,復以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謚文,後人稱為權文公。
權會(約500-約575),北朝齊臣。字正理,河間鄚(河北任丘)人。家貧好學,精通諸經。仕齊,初為四門博士。德高學博,拜師求學者甚眾。《北史·儒林上》言其「志尚沈雅,動遵禮則」。「性恬靜,不慕榮勢,恥於左宦。」注《易經》,行於世。
權景宣,北周將領。字暉遠,天水(今屬甘肅)人。少聰穎,曉兵略,為宇文泰所賞識,歷任多種要職,久駐荊、湖地區,東御東魏,南略梁邑,所向多捷。初,梁岳陽王蕭詧以襄陽歸附北周,攻梁元帝於江陵蕭詧部叛將杜岸乘虛襲襄陽,他率騎三千助蕭詧擊敗杜岸;又與楊忠攻梁將柳仲禮,拔安陸、隨郡。時隨州城民吳士英殺刺史黃道玉,他致書於吳,偽稱黃氏凶暴該殺,吳接信後率眾來歸,被執殺。繼克應城,朝廷授以並、安、肆、郢、新、應六州諸軍事,並州刺史。不久進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伯,賜邑五百戶。唐州田魯嘉自號豫州伯,勾結齊兵為助;他領兵征討,俘魯嘉,以其地為郡。後梁湘東刺史王琳不滿陳霸先專權,勾通北周;他致書與之結納,牽制陳霸先。孝閔帝即位,任他為司憲中大夫,基、鄀、硤、平四州五防諸軍事,江陵防主加大將軍,轉任荊州刺史、總管十七州諸軍事,進爵千金郡公。時南朝陳湘州刺史華皎與陳霸先有隙,欽舉州附北周;他統水軍與華皎俱下夏口。因驕橫跋扈,收受賄賂,指揮節度朝令夕改,將士不肯用命,與陳兵始交戰,即敗北船艦器械損失殆盡。尋卒,贈渭、鄯、河三州刺史,謚「恭」。
權武,隋將領。字武挵(nòng),天水(今屬甘肅)人。驍勇果斷。北周時,父為楊忠部屬,戰死,武起家開府。隋文帝時,為潭州總管。受嶺南部酋賄,生子擅放獄囚。又言法嚴苛,不可為官。下獄,帝以其父功,免死為民,後復官。煬帝時,位至右屯衛大將軍,坐事除名。卒於家。
權萬紀,唐臣。懷恩從祖。性剛正,好直言。貞觀中曾以公事奏劾魏徵等。遷齊王府長史,數匡諫李祐過失,因而被殺。
權懷恩,唐臣。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高宗時為萬年縣令,賞罰分明。《舊唐書》稱其「為政清肅」。高宗稱之為「良吏」。歷任慶、菜、衛、邢、宋五州刺史;後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至死。
權龍褒,唐臣。一作權龍襄。萬歲通天元年(696),任滄州刺史。坐親累遠貶嶺南容山府。神龍(705-706)中追入,為瀛州刺史。景龍中(707-709),為左武將軍。龍褒常自矜能詩,而不知聲律,自嘲曰:「趁韻而已。」《全唐詩》卷八六九錄其詩五首,《全唐詩補編·續拾》卷七重錄一首。
權皋:(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原在安祿山幕中做事。他發覺安祿山謀反,怕禍及父母,就裝病攜親離職而去。剛渡江,安祿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監察御史,恰逢權母重病,客居洪州,權皋堅辭不受。後被拜起居舍人,又被召為著作朗,權皋都以侍母為因固辭。人們見他一心事母,都佩服他對國家貞,對父母孝。他死後被謚為「孝貞」。
權謹:(生卒年待考),字仲常;徐州人(今江蘇徐州)。著名明朝大臣、孝子。權謹是載入《明史》的「孝義」典範人物,曾歷光祿署丞,文華殿大學士,後又任通政司右參議。十歲喪父,哀痛甚至哭死過去。明朝永樂年間官光祿署丞。母親九十歲去世,他在墓旁築廬,守孝三年。明仁宗時因孝行官文華殿大學士(宰相),他要辭去,明仁宗說:「朕提升你,要給天下為人子樹個典範,其他事對你不苛求。」明仁宗皇帝當年明令群臣要效仿權謹孝義。明宣宗即位後升其為通政司右參議。又為表彰其孝心,特在徐州戶部山賜建《孝子牌坊》。權謹的《孝子牌坊》始建於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是如今徐州僅存的宣揚忠孝名人的紀念性建築物。

㈤ 姓畢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1、畢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2、畢升——北宋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他還研究過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3、畢沅——字紹盪,號秋帆。清朝江南鎮洋人。留心經史文學,旁及輿地金石之享。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慎,編年史諫水先生最長。」以好士知名,學人如錢大聽、邵晉涵、章學誠、洪亮吉、黃仲則等先後在幕中。所著《續資治通鑒》220卷,集錢、邵、章等諸人之力而成。詩文有《靈岩山人詩集》、《文集》。
畢姓在歷史上出了不少英才:古代有狀元畢萬初、畢子季、畢構、畢彥禎;進士畢炕、畢文進;丞相畢憲;御醫畢中;護國將軍畢賢臣;還有畢志安,和寇準一同輔佐宋朝皇帝;中國四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升;祖孫均進士的畢士安、畢良史;父子皆使君的畢祖暉、畢義雲;詩畫家畢慧、畢本;監察御史的畢曜;因盡孝,受皇上封賞的畢皆贊等等。
明代新城(桓台)工部尚書畢亨,萬曆淄川人戶部尚書畢自嚴(畢際有之父),戶部尚書安徽人畢鏘等。清代大文學家、《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坐館的館東南通州知府畢際有,海州知州新城人畢秀等。其中淄川在明清兩代出了五個進士,新城出了四個進士,這些都是我畢氏同宗的知名人士,應當引以為榮。
現代畢氏家族更步入輝煌,名人輩出:如電子學家畢德里、陶瓷美術家畢淵明、文學翻譯家畢修勺、聯合國副秘書長畢季龍、漫畫美術評論家畢克官、眼科專家畢華德、公共衛生學創始人畢天民、中央電視台記者畢福劍、中央電視台編導畢暉、解放軍少將畢皓、畢慶堂、中將畢占雲、無線通訊的CDMA的先驅——美國貝爾試驗室院士畢奇等,都是我畢氏傑出代表。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三省畢姓佔全國畢姓人口的70。
四、姓源考:
在我國數以千計的姓氏當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黃帝的嫡系後裔,這個姓氏具有將近5000年的悠久歷史。 全世界華人都自稱是「黃帝的子孫」或「炎黃(炎帝與黃帝)子孫」。在中華民族繁衍與發展的過程中,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但是黃帝的子孫很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他們分封在各地,多數以地名為姓氏。 中國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長子嫡錚簿褪塹障底鈾錚頻鄣牡障島笠岢て諞岳幢3腫擰凹А斃眨淥塹障底鈾鋝輝儺鍘凹А薄?據《說文》記載,起初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遠古時代,黃帝是軒轅氏部落的首領,他與炎帝都出自少典氏,這兩個部落經過一場坂泉之戰(坂泉在今河北涿鹿東南,又稱涿鹿之戰),炎帝敗,合並為炎黃部落。於是中華民族自稱「炎黃子孫」。接著,黃帝領導的炎黃部落打敗了九黎族的首領蚩尤,統一了全國。黃帝率領的炎黃部落都姓姬,他們是今天炎黃子孫的遠祖,也是姬氏族人的遠祖。 後來,黃帝的家族越來越大,他的後裔陸續分封在各地,改為其它姓氏,構成中華民族的主流。黃帝嫡系子孫(長子、長孫)世世代代仍舊以姬姓相沿襲,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繼承著祖傳的姬姓,建立了中國最長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間倫常關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華 民族姓氏的變動,以先秦時期較多,到了漢代各個姓氏已漸趨固定。不過,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長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遜由於避諱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與「基」同音)。這一來,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較早的南北朝時期,本來以周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據《姓氏考略》記載:「梁(梁朝)周弘正,諂事王 偉,避侯景諱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許多著名的姓氏一樣,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的血統加入。南北朝時,在北魏為桓、穆二帝效勞,征伐有功,官至信義將軍,封為樓頓侯,後來歸順晉朝的姬澹,據說便是當時的鮮卑人。 作為黃帝嫡系子孫的姬氏族人,在中華民族發展過中,以及創造華夏文明上貢獻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禮》,對締造中華文明,提升中華民族的素質方面貢獻很大。 畢姓的始祖,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以國為姓,是為畢姓的由來。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當年的畢國,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塬或咸陽塬,在周朝初年, 受王室十分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均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一支畢姓子孫,一直顯赫於世。畢公高春秋時代的後裔畢萬,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後代魏文侯,後來「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當年始祖畢公高後裔的顯赫情形。 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其餘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 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結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炕乃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可以這樣說,畢姓源於姬,始於畢地。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一支遠遠地遷徙到山東的東平郡,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相國庄我始祖興公正是由東平郡所轄的濰縣遷來,這就證明相國庄畢氏一族為始祖畢公高之嫡系子孫。

㈥ 姓季的歷史名人

1、季布

季布(生卒年不詳),楚地人,曾效力於西楚霸王項羽,多次擊敗劉邦軍隊。項羽敗亡後,被漢高祖劉邦懸賞緝拿。後在夏侯嬰說情下,劉邦饒赦了他,並拜他為郎中。

漢惠帝時,官至中郎將。漢文帝時,任河東郡守。季布為人仗義,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諾言、講信用而著稱。所以楚國人中廣泛流傳著「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一諾千金」這個成語也是從這兒來的。

5、季開生

季開生(1627—1659),字天中,號冠月,清初江南省泰興縣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鎮)人。少年成名,文才卓越,有「江南才子」之稱,著有《戇臣詩稿》。順治六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

後改禮科給事中、兵科右給事中。在朝期間,以直言著稱,因言獲罪被流放,史家稱為「清朝第一諫臣」。其父季寓庸是江南富戶,其弟是著名藏書家季振宜。

㈦ 歷史上姓明的有哪些名人

姓明的歷史名人有
明克讓:字弘道。隋朝平原人。少好儒雅,博涉書史,三禮禮論,他都有鑽研。天文歷法、占卜他都深有研究,各得其妙。先在梁朝作官,後又在周朝作官,累遷司調大夫。隋文帝受禪後,被拜為率更令,進爵為侯。對當朝的實事,他經常發表有見地的議論。著作有《孝經義疏》、《古今地帶記》、《續名僧記》等。
明玉珍:元朝隨州人,元末農民大起義時率眾加入紅巾軍徐壽輝的部隊與元朝的軍隊交戰,戰爭中眼睛受到到傷害。後來攻打重慶,攻陷了成都。後來徐壽輝被害,明玉珍以劉楨為參謀建立了以大夏為國號的國家。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儉節約,愛好文學。禮賢下士,與明太祖關系很不錯,經常書信往來。他在位五年後就逝世了,那時他才有36歲。
明燦:字辯之,湖北浠水縣人。民國13年秋進入湖北陸軍第四旅當兵,升至副連長。民國20年任陸軍補充第一旅連長。民國26年任陸軍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一師連長,參加南京保衛戰,右臂受傷,隨軍隊撤退。後來被保送到中央軍校高教班第六期受訓。畢業以後參與馬回陵、上高、高安等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時調升中校副團長。民國31年代團長職。民國36年5月十四日,在孟良崮戰役中代理旅長,16日身亡。時年40歲。
明山賓:梁代東宮學士,字右若,十三歲的時候已經博通經傳,累官至東宮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存世有《吉禮儀注》等二百餘卷。
明安:清朝名將,天聰間從征察哈爾,攻打大凌河,有功。雍正年間被封為一等侯,加字恭順。
明亮:後魏陽平太守,字文德,平原人。性情文靜厚道,知識豐富,很有才能。被授以勇武將軍,除陽平太守。清白愛民,頗有惠政。
明瑞:清代將領,滿洲鑲黃旗人。初由官學生授為二等侍衛,乾隆間出征伊犁和緬甸,他都有很大的功勞,被授以將軍的官職。後又為雲貴總督事。存世的作品有《北窗吟稿》。
明辰:清代畫家,揚州人,號問焦,為建隆寺僧。愛好畫梅,不去繼承古人的風格,而是獨創一體,瀟灑自然,下筆很有情趣,他的作品到現在還有保留,都保存在《墨林今話》裡面。
明遐:梁代著名的宦官。
明僧紹:南齊隱士,字陳烈,朝廷多次請他出去作官,他從來沒有出去。他隱居在廣郡嶗山聚眾講學,齊高帝想與他見面,但後來他終於沒有肯與高帝相見。
明安圖:清代數學家,蒙族人,字靜庵。曾任欽天監監正。當時有西方人來華,介紹了圓周率等三個公式而卻無法證明。安圖經過三十年的刻苦鑽研,終於獲得了證明,並且發明了另外六個公式。曾經著《割圓密率捷法》,書還沒有寫成就死去了。

㈧ 歷史上有姓全的名人么

全柔:三國時吳國錢塘人,東漢靈帝時舉孝廉。董卓之亂時,他棄官歸鄉。後孫權入吳,他起兵投奔孫權,被任為丹陽都尉,後為桂陽太守。

全琮:字子璜,吳郡錢唐人,父親全柔是孫氏宿將。當時中州士人避亂至南方,依從全琮而居者數以百計,全琮輒爾傾家財以給濟,貧富與共,於是遠近顯名。後孫權以全琮為奮威校尉,授兵數千人,命其討山越。全琮募得精兵萬餘人,出屯牛渚,遷偏將軍。黃武元年,魏國使曹休領舟軍大出洞口,孫權使呂范督諸將相拒,全琮常帶甲仗兵,伺候不休,並與徐盛擊破敵兵,殺魏將尹盧。因功遷為綏南將軍,進封錢唐侯。不久又與陸遜合擊曹休於石亭。孫權分丹楊、吳郡、會稽三郡險地為東安郡,以全琮領太守。全琮至時,明於賞罰,招誘降附,數年中,收得萬餘人。後遷衛將軍、左護軍、徐州牧,尚公主孫魯班,自此一門顯貴。赤烏九年遷右大司馬、左軍師。全琮為人恭順,言辭未嘗忤人,既見親重,賜累千金,卻仍然謙虛接士,貌無驕色。十二年逝世,其子全懌嗣任。

全整:明代學者,字修齋,鄞人,喜好研究楊簡之學,不願入仕。永樂初年,明成祖徵召他編修《永樂大典》,他不願就職。他稱他的書房為「三石草堂」,著有《三石山房文》。

全元起:南朝時醫學家,齊梁間人,史籍育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並為訛字,據《南史·王僧儒傳》稱,全元起在注《黃帝內經·素問》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訪王僧儒。他的《注黃帝素問》,為我國最早對《素問》之註解。該書雖佚,但宋林億等在校正《黃帝內經》時,尚得見其書,並引錄其《內經素問》篇名次序。全氏醫術高明,當時有「得元起則生,舍之則死」之譽。

全皇後:會稽人。宋理宗母慈憲夫人侄孫女。略涉書史,知古今。幼從父昭孫知岳州。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秩滿歸,道經潭州,為元兵所困。逾年,圍解事平,至臨安。會忠王議納妃。臣僚遂言全氏侍其父昭孫往返江湖,備嘗艱險。其處富貴,必能盡警戒相成之道。理宗以母慈憲故,乃詔入宮,問曰:「爾父昭孫,昔在寶間沒於王事,每念之,令人可哀。」後對曰:「妾父可念,淮、湖之民尤可念也。」理宗深異之,語大臣曰:「全氏女,言辭甚令,宜配冢嫡,以承祭祀。」景定二年(1261年)十二月,冊為皇太子妃。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正月,冊為皇後。五年三月,歸寧山陰,恩贈宗親族人。十年,度宗卒,恭宗立,冊為皇太後。宋亡,從恭宗入朝於燕京。後為尼正智寺而終。《宋史》有傳。

全謙孫:字貞忠,元代鄞人。他與其弟全晉孫一起在陳塤門下學習,喜好研究楊簡之學。全謙孫之父全汝梅、兄全鼎孫、弟頤孫及全鼎孫之子全耆,三代人都置義田贍宗人,時人皆謂之「義田六老」。
全大城:明代孝子,金溪人,字希孔。他的父親重病數月,他衣不解帶,日夜服侍。後來他的祖母患目盲,大城日夜以舌舐眼,得以復明。 全祖望:清代學者,字紹衣,鄞人,雍正舉人,乾隆年間舉鴻博。他為人有風節,治學嚴謹,涉獵廣泛,著有《校水經注》、《句余土音》、《鮚琦亭集》等。

全玉貴:清保靖縣人。幼年隨父經商貴州,寄籍鎮遠。稍長,入武庠,役身營伍,隸鎮遠鎮標。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清廷調黔軍前往鎮壓。他隨軍入廣西,充都統烏蘭泰部將,募兵300人,別為一營。咸豐二年二月,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全玉貴隨烏蘭泰率兵擊敗太平軍後隊,生俘天地會首領焦亮。烏蘭泰窮追不舍,太平軍在龍寮口大洞山設伏,大敗清軍,陣斬長壽、長瑞、董光甲、邵鶴齡四總兵。其時,清軍統帥賽尚阿飾敗誇功,偽造洪大全事跡,說洪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人物,鋪張其事,向清廷獻俘。清廷賞全玉貴銀700兩,保舉都司。太平軍進入湖南後,全玉貴隨向榮在後尾追,補貴州提標游擊。咸豐四年,太平軍佔領安徽廬州,清廷命江南提督和春統帶各路兵勇,以圖規復,全玉貴被調赴援,加副將銜,署壽春鎮總兵,屯兵廬州城外,與太平軍接戰,身被數創。在一次攻城戰役中,被太平軍槍炮擊傷 ,子彈入腹不得出,延至次年斃命,享年23歲。.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人,清代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博學才俊。乾隆元年(l736年)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附權貴,於次年辭官歸里,不復出任,專心致力於學術,援繼講學,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曾主講紹興蕺山書院,從者雲集,後又應邀主講廣東端溪書院,對南粵學風影響頗深,在學術上,他推崇黃宗羲,自稱為梨洲私淑弟子,又受萬斯同影響,專研宋和南明史事,留意鄉幫文獻,尤好搜羅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曾編成《天一閣碑目》,著作頗豐,撰有《鮚琦亭集》38卷及《外編》50卷,《詩集》l0卷,還有《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經史問答》、《句餘土音》等,又七校《水經注》,三箋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續選《甬上耆舊詩》,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遺產。

㈨ 時姓的由來和歷史名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時】出自【子】姓。1、據《世本》所記載,春秋時宋國有大夫『來』受封於時邑。子孫以封邑名時為氏。2、一日,時氏為楚國大夫申叔時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時苗:巨鹿人,東漢官吏。其為官清正,初任壽春令時,乘車自帶一母牛。一年後,母牛生一小牛,離任時執意留下小牛。官至典農中郎將。
時溥: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末將領。初為武寧軍牙將,後因士兵嘩變,推他為節度使。他曾出師鎮壓黃巢起義軍,迫使黃巢敗退至虎狼谷自殺,因功進同書門下平章事,封巨鹿郡王。後又與朱全忠連年相爭,失敗後,自 焚而死。
時元佐:汴州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時德睿(曾任登州刺史)曾孫,唐代官吏。德宗年間進士。曾任太常侍奉禮郎,官終潁州刺史。曾撰《湖州紀功銘》。
時彥:開封(今屬河南)人,北宋大臣。神宗元豐二年己未科進士第一,是北宋開國以來的第五十四位狀元。徽宗時累官戶部侍郎,為開封尹。任開封尹期間,強化治安,使一度猖獗的盜匪銷聲匿跡。數月後,被擢為工部尚書。後卒於吏部尚書任上。
時少章:字天彝,號所性,宋朝金華人,使呂祖謙的學生,他不但博通經書,而且對經典的解釋常常會發現新思想。到了寶佑年間,他已50多歲才中進士,當過保寧節度掌書記,著有《易詩書論孟大義》、《所性集》等書。
時光:大名人,宋代畫家。工畫山水,學賀真筆法,筆跡細碎,喜作短松怪石、密林高樹。時少章: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字天彝,號所性。宋代學者。理宗進士,歷任教學方面的小官,最高任過史館檢閱。博覽群書,談經多有新意,尤精於史學。有《所性集》。
時瀾: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字子瀾,號南堂拙叟,宋代學者、官吏。孝宗淳熙進士,累官朝散郎,通判台州。有《南堂集》。
時執亮:山東東平人,明代官吏。洪武四年進士,授同安知縣。在任公勤廉恕,以禮讓撫育民眾,吏民安樂。
時中:江蘇常熟人,明代官吏。弘治進士,出知絳州。擢南京刑部員外郎後,身體力行,避免部下貪贓枉法。後忤劉瑾罷歸。瑾被誅後,復舊職,累遷廣東副使,領海南兵備道。
時繹:山東臨清人,明代官吏。任西安府同知時清正廉明,並成功破獲一起和尚行凶的謎案。後昇平涼知府,時平涼適遇大災,其治理有方,全活者數萬人,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時大彬:江蘇宜興人,明代著名陶工。其制壺技術精湛,前後諸家均不能及。所制壺以柄上拇痕為識。時瑞:福建邵武人,明代官吏。為人有節cao,任長沙府通判時,大盜何震東大肆劫掠,時瑞將其逮捕,並*住來自上峰的巨大壓力,將其杖殺,然後辭官回鄉。 銘、時曰醇:江蘇嘉定人,清代數學家。父時銘出身進士,曾官山東齊東知縣。精通算學。有《筆算籌算圖》、《掃落葉齋詩文稿》、《六壬錄要》、《唐宋詩選》等。子曰醇亦數理精深,曾為胡林翼幕賓。有《百雞術衍》。 時傳祥:山東齊河人,全國勞動模範。少時入京為掏糞工,倍受艱辛。解放後,任清潔隊隊長,發揚「寧肯一人臟,換來千家凈」的精神,為首都的環境衛生做出了貢獻。 時倚芳:江西九江人,民國初期任國民政府長江巡閱使,與李烈均結拜兄弟!後因刺殺黎元洪被捕被害! 時珍:(1182-1252) ,字國寶,泰山郡平陽(今新泰市天寶鎮時家莊)人。元初著名將領。時珍為人性情溫和敦厚,處事明識果斷,受到同鄉人的愛戴和信任。一次,村民王信有事去石萊村,過了好多天沒有回來。其父去尋找,在路邊草叢中發現王信的帽子,上面有血跡和刀斧痕跡。認為是村裡某某所害,於是找到時珍陳述。時珍詢問某某後認為他沒有殺人。這時,鄉里有兩位婦女,死後又醒,說:「我是王信,是某某殺了我。」王信家裡人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要抓某某送官服罪,時珍不準,他確信王信沒有死。不幾天,王信果然回來了,大家都佩服時珍判斷高明。 金末,地方大亂,匪患四起,官吏逃走,百姓惶惶。時珍自告奮勇,率領青壯年堅守天寶寨。起初,天寶寨居民在寨外設置大量鹿寨,時珍來到後,命令燒掉。大家問其原因,他說:「這些鹿寨連老鼠都擋不住,現在土匪將要來了,如果點火,煙焰四起,他們再乘機擂鼓吶喊著沖上來,那麼我們人心就會畏懼,形勢就危險了。」土匪見天寶寨有防,未敢進攻。天寶百姓平安無事。 寶慶元年(1225),元兵南下。翌年,元將嚴實在東平開府,時珍率眾人投歸,被授予昭勇大將軍、泰定軍節度使、兗州營內觀察使、元帥左監軍。是年,率兵攻益都城,封鎮國上將軍,右副元帥,鎮守兗州。紹定六年(1233)改封左副元帥、隴西郡開國侯,食邑千戶。嘉熙二年(1238年),辭官還鄉。東平路萬戶總管府參議宋子貞對其評價:「草昧之初,海內豪傑疾策詭遇,以趨功名者為不少,而珍獨盤恆後塵,不失其正,可謂厚德君子者矣。」

㈩ 歷史上姓哈的名人都有哪些

哈 散
元代回族人,北宋神宗年間進入中國的布哈拉王後裔賽典赤贍思丁的次子。據《續雲南通志考》載:「哈散,贍思丁次子,流於河西……」早期追隨成吉思汗。1203年怯烈部落夜襲成吉思汗營地,因無備潰敗,逃到班朱尼河畔,環視左右,只有19人相隨,大呼:誰助我完成大業?19人齊聲相應與成吉思汗盟誓,誓死相從。哈散為19人「班朱尼河盟誓」成員之一。哈散及其兒子們得到成吉思汗的信任。官至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左丞相。

哈 麻
字士廉,元代康里(回回)人。父禿魯,母為寧宗乳母,禿魯以故封冀國公,加太尉,階金紫光祿大夫。哈麻與其弟雪雪,早備宿衛,順帝深眷寵之。而哈麻有口才,尤為帝所褻幸,累遷官為殿中侍御史。雪雪累官集賢學士。帝每即內殿,與哈麻以雙陸為戲。一日,哈麻服新衣侍側,帝方啜茶即噀茶於其衣。哈麻視帝曰:「天子固當如是耶!」帝一笑而已。其被愛幸,無與為比。由是哈麻聲勢日盛,自籓王戚里,皆遺賂之。

哈八石
元代回回官員兼詩人(1284-1330),在保留回回名的同時,又取了中國姓名「丁文苑」。

哈八失
元代泰定二年以將仕郎,回回國子監助教轉任校書郎、按校書郎階正八品。

哈元生
清直隸河間人,回族,由行伍拔把總。雍正三年,累遷貴州威寧游擊。四年四川烏蒙土知府祿萬鍾找新隸雲南之東川府,其黨鎮雄土知府隴慶侯助逆。雲貴總督鄂爾泰械元生與四川兵協剿,賊據險拒,哈元生冒矢石奮攻,克之。鄂爾泰上其功,擢雲南尋沾營參將。六年八月遷元江協副將。七年二月耀安龍鎮總兵。八年十月烏蒙賊復叛,鄂爾泰調兵三路分剿。元生由威寧一路直趨。不數目擊破賊數方。射斃凶目黑寡。暮來,連瞞賊營八十里,直抵烏蒙,復郡治。上深獎其功,丸年二月錢去擁督。哈元生精韜略。善騎射,勇力絕人。簡練營伍,恩威並濟;三征烏蒙,殺賊數萬,四夷貼服。尋調貴州提督。十年召入京,命軍機處行走一異數也。乾隆元年,因古州案降到將,派赴哈密效力。三年正月卒子軍營,賜祭葬如例。

哈攀龍
清朝肅寧縣城人,回族,生於武術之家。自幼勤學苦練,武藝超群,膂力過人。乾隆二年(1737年),考中武狀元,封乾清門一等侍衛,賜軍機處行走。不久調任福建興化城副將。後晉升為總兵。因母去逝,辭官回家。哈攀龍為官清廉,勤儉持家。晚年,捐資修繕原籍清真寺後殿及前殿洞頂,並贈巨匠,親題「獨一無二」,以表對本教之城。友人曾問有錢何不置辦家業,光大門庭。攀龍說:「公益之業,匹夫有責。後世子孫,要靠他們自己」。哈攀龍多年征戰,積勞成疾。一次進京議事,乾隆帝見其病重,遂令留住京師,後病故。

哈興阿
紐祜祿氏,居開原,清滿洲鑲黃旗人。嘉慶四年(1799年),四川、湖北因教會案引發民變,其從軍往剿,以功升驍騎校,繼升協領。二十三年補西安副都統。時軍隊征擴,其偕將軍徐昆奏請,改於就近洮州買補營馬,其所節可作補給養之資。朝廷准奏嘉許。其在當地設書院,請師為教等受士紳贊揚。道光三年(1823年)調山海關副都統,四年,任直隸總督;後再調浙江乍浦副都統。十二年乞休,回到開原。道光二十八年,卒。

哈剌哈孫
元成宗鐵穆耳朝大臣。蒙古斡羅納氏。曾祖啟昔禮,為王罕的阿都兀赤(牧馬人)。王罕謀偷襲鐵木真(成吉思汗),啟昔禮連夜走報,有功,賜號答剌罕,擢拔為千戶,任怯薛。祖博理察、父囊加台,皆有戰功。哈剌哈孫精通蒙古文,敬重儒學。以功臣後裔,錄掌宿衛,襲號答剌罕。歷任大宗正、湖廣行省平章政事、中書左丞相,與完澤、不忽木同理朝政。每有大政事,必與儒臣討論。建大都孔子廟以處國子學。對促成成宗前期守成的政局頗具貢獻。大德七年,進中書右丞相。至武宗時,因哈剌哈孫不是自己的親信,聽信讒言,罷免其右丞相職,以左丞相行和林省事鎮守漠北。哈剌哈孫在漠北,命諸部置傳車,自內地轉運糧米以賑濟飢民,置倉庫儲米以接待西北的降民,疏浚古渠灌溉,整理稱海屯田,安定了漠北的統治秩序。至大元年(1308年),病逝。
哈文 出生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青銅峽市,回族。1991年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本科畢業,1995年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節目製作系雙學位,1995年調至中央電視台經濟部工作;1996年 《一個人和一條法規》獲「中國新聞獎」。2003年10月任《非常6+1》欄目製片人,2008年辭掉《非常6+1》欄目製片人一職擔當《詠樂匯》製片人,是著名主持人李詠的妻子。

哈繼銘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回族。美國堪薩斯大學經濟學博士。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經濟學博士生。

哈輝
女,回族。生於陝西漢中。2000年7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古典音樂演唱家。中國國學推廣大使,目前研創新雅樂。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早期作品以民歌為主,2008年哈輝個人藝術演唱風格正式由「民歌」轉型為「跨界古典」演唱風格。2002年被家鄉漢中市人民政府選聘為「漢中形象大使」2008年4月被中國孔子基金會聘為——「孔子基金會形象大使」2008年7月12日,哈輝因其「美麗、典雅、與知性的東方女性特質」,以及良好的社會形象,獲得中華慈善總會授予的「國學形象大使」獎杯和證書,授為中國首位「國學形象大使」。2008年9月,為中國第一位「閱讀障礙兒童計劃」發起人,捐款10萬元,引起社會各界與媒體關注。2008年10月,在北京成立「中國雅文化工作室」致力於出品「高雅、純正、後古典」的藝術作品,旨在用「質朴的典雅」全新藝術理念,來影響國人的審美情趣,傳遞出她所追求的「樸素、典雅與柔美」的雅文化藝術境界。2009年6月,該工作室出品首例藝術品——「唐代簪花侍女圖」絲綢絲巾,7月首批入選國家大劇院禮品廳為「國禮」精品。2009年7月,首張新雅樂大碟《關雎》全球發行,「國禮」版《關雎》唱片被中國孔子學院、國家漢辦、中國外交部、中國教育部、故宮博物院、上海榮寶齋、國家大劇院等處做為國禮收藏。

閱讀全文

與表姓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