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山的歷史名人(圖)
在中山文化信息網上——香山名人錄中找到相應的名人,其中名人錄中還有其人的介紹,然後再到網路圖片搜索中輸入相應的人名,一般能找到其像片。這是我找到的其中的一個名——·楊仙逸 (名人錄中)祖籍北台村,1910年加入同盟會,先後就讀於復威夷大學及加利福尼亞州哈里大學機械專業。畢業後,為響應孫中山「航空救國」號召,再入紐約迦彌斯航空大學,精研飛機製造與駕駛技術,成績優異,獲萬國飛行會陸飛行執照。1917年楊發起組成飛機隊,攜機回廣州參加護法戰爭,被孫中山任命為飛機隊隊長。1922年赴美洲向華僑募捐,購買飛機12架,包括其父楊著昆捐獻的4架。同年12月由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委託為航空局局長,兼任在廣州市沒江東東路421號江屋的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次年7月製成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以「樂士文」(宋慶齡的英文名)命名的第一架軍用飛機,正式試航及命名典禮在廣州市水沙頭飛機場舉行。後曾多次指揮和駕駛飛機參加與平定軍閥叛亂。是年秋,率飛機參加討伐陳炯明。為了摧毀惠州城垣,於9月20日前往博羅之梅湖檢查水雷改裝炸彈時,因意外爆炸而殉難。時年32歲。
網路圖片中 :http://image..com/ir?t=1&u=http://www.sysu.e.cn/museum/szs/wnfd/2/images/PIC00020.jpg&f=http://www.sysu.e.cn/museum/szs/wnfd/2/wnfd2_1.htm&jn=14
❷ 中山有哪些名人要求名字和詳細資料,多點哦!!
中山的名人大多數是出現在近代史上,19世紀到20世紀,現代史上沒什麼名人,貪官倒是出過,早幾年的女市長李啟紅還上央視,
1
孫中山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0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19歲時的孫中山孫文(1866.11.12~1925.3.12),漢族,字德明,號日新、逸仙。因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故世稱「中山先生」。 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時),他出生於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農民之家,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歲時入私塾接受傳統教育。 ......[詳細]
推薦2
容閎
容閎,字達萌,號純甫。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1828年11月17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少入澳門馬禮遜學堂。道光二十七年(1847)赴美留學。後考入耶魯大學,1854年(咸豐四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畢業於美國大學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後加入美國籍。咸豐五年(1855)回國。曾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後為上海寶順洋行經營絲茶生意。在洋行任職後,自營商業,旋投入師夷自強的洋務運動。出於對太平天國的同情,1860年至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江蘇南京),向洪仁玕......[詳細]
推薦3
蔡昌
蔡昌(1877—1953),字均泰,1877年11月2日出生於金鼎鎮外沙村。中國近代現代規模最大馳名中外的四大百貨公司之一大新公司的創建人。他曾先後擔任香港慈善機構保良局局長、東華三院董事長、香港中山海外同鄉濟難總會委員等職。他熱心公益,在家鄉創辦慈善福壽帛金會,出資在家鄉外沙村興建禮和小學,捐資救濟窮困鄉親。1953年在香港病逝,享年77歲。......[詳細]
推薦4
郭樂
郭樂(1874-1956)永安公司創始人、華僑工商實業家。廣東香山人。1892年去澳大利亞的悉尼謀生,作過傭工、小販和店員。1897年在悉尼開設永安果欄(店),開始興辦企業。1905年為穩定貨源,組設以永安為主體的生安泰公司,在斐吉地區自辟香蕉園多處。1907年開始將經營中心逐漸移往國內,在香港創設永安百貨公司,並附設銀業部。1909年由澳回港,自任公司總監督,同時增添資本,擴大規模,將其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又在香山縣石歧鎮設永安公司銀業部,經營儲蓄、僑匯。1913年,開始在上海籌建上海永安百貨公司,1918年9月正式開業,以營環球百貨為......[詳細]
推薦5
李敏周
李敏周(1881—1935),香山縣石岐鎮(今屬中山市)人,在家裡排行老七。自幼活潑好動,富於冒險精神。18歲時,得鄉親梁坤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香蕉業香山籍巨商)之助,遠涉重洋,到澳大利亞梁坤和的農場當小工。後在傳教士密勒神父的幫助下自學英語,並加入基督教。不久經營一間店鋪,做起生意來,而且生意越做越紅火,在不到幾年時間就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資金。 在一次回國探親時得上海先施公司任職的黃煥南的幫助,與同鄉劉錫基合作,於1926年在上海創辦大型百貨公司——新新公司,同樣經營百貨。新新公司能順利創辦與李氏的廣結人緣息息相關。新新公司股額定為230萬銀元,除......[詳細]
推薦6
陸皓東
姓名:陸皓東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廣東香山(今中山縣)出生年月:1868年09月30日犧牲日期:1895年11月07日二、生平 陸皓東,原名中桂,字獻香,號皓東。父親陸曉帆一向在上海經商,家境富裕。1868年9月30日生,陸皓東是獨子,9歲時,父親病逝。陸皓東是孫中山的同鄉、幼年的同學。兩家相距不遠,兩人年齡相近,性情相似,都好對世俗表示反抗,從小便成為摯友。清光緒九年(1883)秋,孫中山由美國檀香山回國返里,陸皓東從孫中山那裡接受許多歐美科學文化知識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孫中山在鄉間宣傳政治改革,抨擊清廷政......[詳細]
推薦7
呂文成
呂文成 (1898-1981) 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廣東音樂最卓越的演奏家、作曲家,也是廣東曲藝、粵曲的出色演唱家和革新家。他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廣東音樂的發展事業中,為廣東音樂傳播國內外,成為我國獨樹一幟、蜚聲樂壇的樂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呂文成1898年(清朝光緒24年)3月12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縣。幼年隨父親到上海謀生,在銀匠店當過童工。到了十歲,才免費就讀於廣肇義學,並利用課余時間,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活。由於他從小就酷愛我國民間音樂,常常聆聽老藝人的演奏,頗受江南一帶民間音樂及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他勤學苦練,自學成才,不到20歲,就已很有名氣。1......[詳細]
推薦8
容國團
容國團,我國著名乒乓球運動員,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獲得者。原籍廣東中山縣南屏鄉(今屬廣東省珠海市南屏鎮),1937年8月10日生於香港。容國團從小喜愛乒乓球運動。十五歲時即代表香港工聯乒乓球隊參加比賽。1957年,二十歲時從香港回來,同年進廣州體育學院學習。1958年被選入廣東省乒乓球隊,同年參加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獲男子單打冠軍。隨後被選為國家集訓隊隊員。他直拍快攻打法,球路廣,變化多,尤精於發球,推、拉、削、搓和正反手攻球技術均佳。較好地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左推右攻打法,並創造了發轉與不轉球,搓轉與不轉球的新技術。在比賽中,他運用戰術靈活多變,......[詳細]
推薦9
盧次倫
盧次倫,號月池,廣東中山縣翠享村人,清咸豐八年(1858)八月十五日生於一個農家,自幼好學,15歲,即讀完《四史》、《通鑒》、《諸子》等書。以後,隨哥哥在家務農,農閑學醫。不久,便能在種田之餘義務行醫。此外,還研究方輿、地誌一類的學問。24歲,借行醫游歷,探測礦產資源,先後到過桂林、個舊、衡岳、泰山、曲阜、宜濱等地。光緒十年(1884),盧在廣州結識一位礦冶專家,得知湖南石門南鎮附近的九台山,有開采價值的銅礦。光緒十二年(1886)春,盧率領數十名采礦夥伴,帶著湖南官方簽發的開采證,經石門宜市(今泥沙鎮)到九台山開礦。後因鄂、湘發生地界與礦區產權糾紛,糾......[詳細]
推薦10
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關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孩童時代就隨母為人幫佣。母親節衣縮食,讓她上學讀書,就讀於上海崇德女子中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之後,相繼在「明星」、「大中華百合」公司主演近20部影片,所扮演在愛情、婚姻方面屢遭不幸的少女或嬌媚潑辣的風流女子。1930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主演該公司創業作《故都春夢》,扮演0女燕燕獲得成功,奠定了她在影壇的地位。此後,......[詳細]
❸ 中山的名人資料和圖片(除了孫中山)1分鍾發來塊塊!!!!
孫中山(1866~1925)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名文 ,字德明 ,號日新,後改逸仙;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廣東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於農民家庭。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緒五年) ,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 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經常發表反清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准備創立革命團體。1894年,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1895年2月,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分子的組織輔仁文社,建立香港興中會。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泄失敗 。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 ,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經英國友人營救脫險。此後,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 ,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今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1904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羅(今泰國)、美國等地對華僑及留學生宣傳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國的留學生中建立了革命團體,在此期間也與國內的革命團體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聯系。
創建同盟會與改良派作斗爭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 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 ,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他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 ,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於反清革命。孫中山成為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他領導的對改良派的批判,為辛亥革命的爆發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備 。從1906~1911年 ,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略方針,並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1907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還親臨前線參加戰斗。各次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斗,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特別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之役,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推翻封建帝制與捍衛共和制度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即被17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 ,清朝宣統帝(溥儀)被迫宣布退位 ,結束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 ,3月11日 ,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後 ,於1912年2月13日辭去臨時大總統職,讓位於袁世凱,4月1日正式解職。此後一年多,孫中山積極宣傳民生主義,號召實行平均地權,提倡興辦實業;還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借外資修築鐵路干線。但因政權落在袁世凱手中,孫中山的努力並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 ,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孫中山被推舉為理事長 。1913年3月 ,袁世凱刺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孫中山主張武力討袁 。7月發動二次革命 ,失敗後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 ,孫中山在東京組織中華革命黨 ,希望恢復和發揚同盟會的精神。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孫中山於1915年5月初回到國內 ,繼續為捍衛共和制度而斗爭 。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東京與宋慶齡結婚 。1917年7月 ,因段祺瑞為首領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孫中山聯合西南軍閥,在廣州建立軍政府,被推舉為大元帥,進行護法戰爭。但孫中山在軍政府內備受軍閥、政客的排擠,不得不於1918年5月辭去大元帥職務 ,經日本赴上海 。第一次護法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南北軍閥都是一丘之貉。從1918~1920年,孫中山完成過去已著手撰寫的《建國方略》,對以往的革命經驗進行總結,提出了改造和建設中國的宏偉計劃。
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孫中山於1918年夏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祝賀俄國革命的偉大勝利。1919年的五四運動,給予孫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評價和支持學生運動。孫中山從1920年開始與蘇俄人士接觸,1921年12月在桂林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 ,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 。1922年4月 ,又在廣州與蘇俄的全權代表會見,從幻想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轉而希望聯俄。
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志,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 ,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1920年8月 ,孫中山指示駐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了桂系軍閥。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1921年5月 ,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系軍閥陸榮廷的勢力,准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掌握廣東軍隊統率權的陳炯明 ,於1922年6月發動叛亂 。孫中山脫險後率海軍反擊叛軍,奮斗50餘日,因待援無望,被迫離開廣州赴上海。
陳炯明的叛變使孫中山陷於極為困難的境地,他決心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歡迎李大釗等共產黨人以個人身分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3年1月 ,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隨即派廖仲愷赴日與越飛談判 。1923年1月 ,表示服從孫中山的滇、桂軍隊將陳炯明逐出廣州 ,2月 ,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建陸海軍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各軍,綜理政務。與此同時,逐步加緊改組中國國民黨的准備工作 。8月 ,派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到蘇聯考察政治、黨務和軍事。10月,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為顧問;接著,委任廖仲愷 、譚平山等組成新的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備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對三民主義作新的解釋 1924年1月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大會通過新的黨綱、黨章,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在大會通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充實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業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1924年5月 ,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革命軍隊打下基礎 。
中國革命民主派的光輝旗幟 孫中山早期曾努力爭取日、英、法、美等國援助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但均無所獲。他在斗爭中認識到,要爭取中國獨立富強就必須努力推翻帝國主義。晚年,他同帝國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23年12月 ,帝國主義各國因廣東革命政府截留粵海關關余和要求收回海關主權,集中大批軍艦到廣州河面對孫中山進行恫嚇。孫中山在關餘事件中態度果斷堅決,迫使帝國主義各國在1924年5月應允照付廣東政府應得的關余 。1924年10月,孫中山鎮壓了廣州商團發動的武裝叛亂。
1924年10月,奉系軍閥的張作霖和直系將領馮玉祥聯合推翻曹錕為總統的直系軍閥政權。馮玉祥、段祺瑞、張作霖先後電邀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孫中山接受邀請,並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召開國民會議作為解決時局的辦法。11月 ,離廣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繞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達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 。在國事遺囑中 ,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繼續努力,以求貫徹」。在家事遺囑中,說明將遺下的書籍、衣物、住宅等留給宋慶齡作為紀念,要求子女們繼承他的革命遺志。在致蘇俄遺書中,闡明他實行三大革命政策,堅持反帝愛國事業的堅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將破曉,斯時蘇聯以良友及盟國而欣迎強盛獨立之中國,兩國在爭世界被壓迫民族自由之大戰中,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在政治上也為後繼者留下珍貴遺產 。著有《建國方略》 、《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 ,有中華書局 1986 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 ,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❹ 中山有哪些偉人
中山市名人錄
第一節 古代名人錄
香山縣(中山)古代名人錄,以漢、唐、宋、明、清5個朝代之科舉文武進士出身為主,全部在舊志中有傳或記載。其中漢朝陳臨、唐朝鄭愚,是立縣前之名人,故選入之。宋朝梁杞、陳天覺乃立縣之功臣,馬南寶乃宋亡殉國之重臣,今再立傳。此外,元朝由於統治者實行民族歧視政策,以及其他種種原因,香山縣士子參加該朝科舉考試者不多,遍查《香山縣志》,未有中進士者記載其中。故本志僅從明、清兩朝共125名文武進士中(個別非進士出身)選47名官職較高、著作較多、名氣較大者,列入古代名人錄。
陳臨 字子然,香山人。漢順帝永建年間,郡舉孝廉,先任蒼梧太守,漢獻帝建安年間,召聘為廷尉(掌刑獄、即司法官),卒年未詳。
鄭愚 香山人。唐開成二年(837年),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尚書郎,改桂管觀察使、嶺南西道節度使,命授邕州刺使兼御史大夫。僖宗中和初年(881年),命出鎮南海,後召拜尚書左僕射(尚書省的副職),中和四年病故任內。
周尚文 字質善,神涌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選龍岩丞,官至御史。
黃瑜 字廷美,縣城人。明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舉人。天順初年(1457年),帝頒詔求直言,瑜應詔上疏六事。成化五年(1469年)授長樂縣知縣。以年邁告老歸會城番山下,手植槐樹兩株,自稱「雙槐老人」,學者稱「雙槐先生」。卒年73歲。遺著有《應詔六疏事》、《書傳旁通》10卷、《雙槐文集》10卷、《雙槐歲抄》10卷等。
黃
❺ 中山街道的歷史人物
沈度
沈度(1357—1434),字民則,號自樂,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家住日河旁。少時刻苦力學,工篆、隸、真、行和八分書,筆法婉麗。成祖即位後,任翰林院典籍。楷書特精,工整勻稱,平正圓潤,既婉麗飄逸,又雍容矩度,時稱「台閣體」,曾盛行於當時,並影響至清代。宣宗即位,官至侍講學士。現存書法作品有《楷書敬齋箴》、《楷書歸盤谷序》(藏故宮博物院)。著有《滇南稿》、《隨筆錄》、《西清餘暇自樂稿》、《自示編》。
沈粲
沈粲(約1360一?),字民望,自號簡庵。明松江府華亭縣人,沈度胞弟。其書法以道逸勝,行、草、正楷俱佳。其《千文卷》進入內府,並見於《石渠寶笈》的有2卷,現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院和吉林省博物館。明永樂元年(1403年)以善書被選人翰林院,任待詔。累遷至侍讀學士,與兄沈度齊名,景泰元年(1450年),解職回松。傳世作品有《重建華亭縣治記》(碑刻)等。著有《筒庵詩稿》。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家住南門內龍門寺西。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土,由庶吉士歷官至湖廣按察副使,後歷任湖廣提學副使,太常寺少卿,擢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南京禮部尚書,詔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賜葬於蘇州漁洋山,謚「文敏」。
生平以書畫及鑒賞知名。書法集各家之長,自成一家,影響書壇近300年。代表作有《古詩十九首墨跡》《董香光手札墨跡》《行書詩軸》《松江府城隍神制》(現藏南京博物院)等。
山水畫代表作有《雲山小隱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煙江疊嶂圖》(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秋興八景》、《遙山潑翠圖》(現藏上海博物館)、《煙江疊嶂圖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流雲煙樹圖》(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歸盤谷序圖》(藏於日本大阪美術館)等。松江博物館藏有其手跡《秋林晚景圖》等。
著作有《容台集》(文集10卷、詩集4卷、別集6卷)、《學科考略》、《四印堂詩稿》等,纂輯有《南京翰林院志》(12卷),評注有《便讀蘋堂詩余》(7卷)等。
莫是龍
莫是龍(1537—1587),字雲卿,改字廷韓,號秋水,又號後明,明松江府華亭縣人,家住府城東明橋堍。工詩畫,善草書,喜散曲,精鑒賞。
傳世作品有《淺絳山水圖》(現藏故宮博物院)、《仿米氏雲山圖》(見於《中國繪畫史圖錄》)、《長谷幽松圖》(現藏松江博物館)。書法作品有《草書五律詩》、《行草七律詩》(現藏上海博物館)等。著有《石秀齋集》(10卷)、《畫說》(1卷)、《筆塵》(1卷)及《廷韓遺稿》(16卷),輯有《崇蘭館續帖》及散曲《南北宮詞記》。
❻ 中山歷史名人分別有哪些
孔夫子,論語,儒家思想的源頭,中華文化的精典
司馬遷 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李自成 農民起義,推翻明朝 闖王來了不納糧 均田免稅
孫中山 創立中華民國 力行三民主義 民族 民權 民生
❼ 廣東省中山市歷史上出現的名人有哪些
孫中山
❽ 中山歷史人物
莫利愛路(後譯莫利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民國7年(1918年)6月26日至民國13年11月21日,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居此。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居至民國26年。
故居建於20世紀初,為兩層歐式樓房,坐北朝南,佔地面積1013平方米,建築面積452平方米。外牆飾以灰色卵石,屋頂鋪蓋洋紅色雞心瓦。樓前正方形草坪,三面繞以冬青、香樟和玉蘭等樹木花圃。民國7年,4名加拿大華僑購贈孫中山。為籌集革命經費曾抵押予銀行,由幾名華僑贖回。
底層東為客廳,正中置放一套沙發,牆上懸掛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蒙難一周年紀念等照片,友人贈送的名家書畫和象牙雕刻等。西為餐廳,正中置放一套廣式紅木圓桌和圓凳,牆上有孫中山畫像和照片,其中一幅是民國12年視察廣州機場時在中國第一架自行裝配的飛機前與宋慶齡的合影,還陳列有民國6年護法運動時使用的一把指揮刀和民國13年北上時沿途團體和群眾贈送的銀盾、銀杯等。
樓上西為書房,東為卧室。書房中央一張普通寫字台,牆周掛有大小不同地圖,其中《上海吳淞間水陸交通圖附軍隊配備地圖》和另一幅毛筆畫的軍事示意圖,為孫中山手繪。書房和走廊上,存有中外圖書5000餘冊,內容廣涉政治、軍事、經濟、歷史、地理和法律。
卧室里有床、衣櫥等,掛有孫中山夫婦民國9年在上海的合影。書房和卧室前,為一間長方形內陽台,陳列著日本友人贈送的一副貝殼質圍棋和印尼木雕等。牆掛一幀民國4年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日本東京婚後合影。
北向小客房中,陳列著孫中山北伐時穿的一套嘩嘰中山裝、一套麻布衣服和票夾、眼鏡、行軍餐具和行醫用的部分醫療器械。
民國7~8年,孫中山在此完成重要著作《孫文學說》和《實業計劃》。民國9年11月,經陳獨秀介紹,在此會見共產國際遠東局代表魏金斯基,詳細詢問俄國革命情況,要求與蘇俄建立電台聯系。民國11年8月23日,會見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雙方就中國革命和改組國民黨問題進行交談。兩天後,又會見蘇俄使者越飛代表馬林,就遠東局勢和中國革命、改組國民黨、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等問題,連續數天會談,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思想。民國12年元旦,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強調今後革命必須依靠民眾。1月17日,會見上海各團體代表60餘人,號召團結起來奮斗,使中國成為一獨立國家。19~20日,宴請、接見蘇俄代表越飛。26日,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
民國13年11月17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孫中山應邀北上,途經上海,中午抵寓所,接受國聞、東南兩社記者采訪,並接見各界人士,宣傳召集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主張。19日,邀請上海新聞界30餘人茶聚,發表演說。23日,離滬北上。
民國14年,孫中山病逝,宋慶齡繼續居此。民國20~22年間,宋慶齡先後在此會見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斯諾和英國作家蕭伯納。民國25年1月初,約見中共地下工作者董健吾,托董將倡言「國共合作、聯合抗日」的重要信件轉交毛澤東和周恩來。民國26年7月,會見赴廬山與蔣介石談判的中共代表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表示擁護支持中共提出的國共合作、共同抗日主張。
八一三事變後,宋慶齡撤離上海,故居傢具物件委託親友妥為保管。民國34年年底,宋慶齡將此故居移贈國民政府,作為永久性紀念地。
解放後,屢次全面維修。1959年5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3月4日,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葉挺紀念館
❾ 中山歷史近代名人
1.孫中山;2.阮玲玉;3.鄭觀應;4.楊仙逸;5.容國團;6.孫眉;7.楊心如;8.蔡尚雄;9.吳其輝;10.雷楚恩;11.方成;12.吳森輝;13.蕭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