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漆器是什麼
漆器是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
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1)漆器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用漆塗飾器物的工藝。中國古代所用漆,是漆樹分泌的一種汁液,經日曬脫水後,即成為可作塗料的熟漆。同時常在漆中加入桐油一類乾性植物油。作漆器時,以木、竹蔑、麻布等為胎骨,然後以漆塗其外表,乾燥後即可使用。
也可在漆中調色,以便塗飾花紋,繪制圖案。塗漆既可保護器物,經久耐用,又可使其美觀。中國製造漆器的歷史悠久。《韓非子·十過》載,虞舜以木作食器,「流漆墨其上」。已出土西周至戰國的塗漆車輛、幾案、盤、奩等器物。
新疆鄯善洋海墓出土有公元前475一一公元前221年的漆盤。羅布泊高台古墓出土有東漢圓形漆器蓋,較上述漆盤精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漆盒,木胎,黑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漆器
Ⅱ 螺鈿漆器的漆器歷史
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待詔畫家蘇漢臣在《秋庭嬰戲圖》中已描繪了薄螺鈿漆木傢具坐墩(原畫現版藏台北權故宮博物院)。此外,周密也在《癸辛雜識·別集下》中記載了賈似道家中的螺鈿漆器屏風,上面鑲嵌著精細的人物故事畫面。在元大都(今北京)遺址中發現了廣寒宮圖薄螺鈿黑漆盤殘片,上面的樓閣樹木等景物細致,而且運用了分裁殼色,隨彩而施的技法,發揮了不同貝殼、不同色彩的特性。明代,薄螺鈿漆器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加金箔、銀箔、金屑、銀屑等成為常見的技法,使薄螺鈿漆器更加璀璨絢麗。明代最著名的螺鈿漆器匠師是江蘇揚州的江千里。他的代表作雲龍海水紋長方盒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江蘇揚州漆器能手盧映之及其孫盧葵生擅長多種髹飾技法,而厚螺鈿技法尤為所長,所嵌細片經過雕琢,高出漆面,有浮雕效果。約在清代晚期,薄螺鈿技法瀕於失傳。20世紀,先後在江蘇揚州、山西、安徽、上海等地得到恢復,並稱為點螺。
Ⅲ 陳家祠 潮州金漆木雕神龕 紋飾中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http://img08.taobaocdn.com/bao/uploaded/i8/T17g4bXeFeOExNSgI5_055729.jpg_310x310.jpg
Ⅳ 漢代的漆器是怎樣的
漢代漆工藝在繼承戰國和秦代傳統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工藝之精、生產地域之廣,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漆器製作規模日趨增大。
西漢前期的漆器在安徽、山東有大量生產,而地處偏遠的廣西也開始大量生產漆器,這都說明當時各地的髹飾工藝正在交流融匯。
西漢時期的漆器已沒有戰國時的地域風格,各地風格趨於一致,數量增多,尤其到西漢晚期,漆器生產已遍布全國各地,除了賞賜和流通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漆器產地的增多,從而使漆工藝的發展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到了東漢時期,隨著中央集權勢力的削弱,官辦手工業相應減少,再加之瓷器的興起,漆器製造業出現了衰落的趨勢,從考古發掘的情況證明,東漢後期的漆器較前期減少。
漢代的髹漆器物,包括鼎、壺、鈁、樽、盂、卮、杯、盤等飲食器皿,奩、盒等化妝用具,幾、案、屏風等傢具,種類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飲食器皿為主的容器。
另外漆器還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壺、漆鈁等,並出現了漆禮器,以代替銅器。
西漢墓中隨葬漆器頗為盛行,已基本上取代了青銅禮器。漢代墓葬中發現的漆棺、漆碗、漆奩、漆盤、漆案、漆耳杯等,均為木胎,大部為紅里黑外,並在黑漆上繪紅色或赭色花紋。
中型墓隨葬的漆器,製作精、品種繁、數量多,一般為幾十件至100多件,小型墓隨葬的漆器,一般只有幾件,多的近30件。喪葬用具中未見鎮墓獸等專為喪葬製作的明器。
漢代漆器有木胎、夾紵胎、竹胎、金屬胎、陶胎、牙骨胎和皮胎等。其中佔主要的是木胎和夾紵胎,其餘都很少見。製作方法有刮削、剜鑿和卷制3種。
漢代漆器的裝飾工藝主要有漆繪、油彩、針刻、金銀箔貼和堆漆裝飾法5種。
漆繪就是用生漆製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種顏料描繪於已經塗漆的器物上。在有花紋的漆器中,漆繪占絕大多數。
一般是在黑漆地上描繪紅、赭、灰綠色漆,也用少量在紅漆地上描繪黑色漆的,色澤光亮,不易脫落。鼎、盒、鍾、鈁、盆、盤、案、耳環等漆器上的花紋大多是漆繪。
油彩是用硃砂或石綠等顏料調油,油可能是桐油,繪描於已塗漆的器物上,見於奩、幾、屏風等器物。在一些精緻的漆器上則系髹黑褐色漆為地,再在漆地上貼金箔,有時加適量銀粉,稱清金箔,然後油彩描繪。
色有紅、黃、白、金、灰綠等色。金色顏料似為黃銅,已部分銹化為孔雀藍。這種油彩,因其中的油脂年久老化,所以極易脫落。
針刻就是用針尖在已經塗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紋,稱為「錐畫」;有的器物在刺刻出來的線縫內填入金彩,產生了類似銅器上金銀錯的花紋效果。
金銀箔貼是用金箔或銀箔製成各種圖紋,貼在器物的漆面上,呈現了類似「金銀平脫」的效果。紋樣的特點是細致而流利。
堆漆裝飾法比如長沙發現的西漢大墓漆棺上的花紋,都是用濃稠的厚顏料堆起,四壁上的渦紋和花紋上的邊線,都是用特製的工具將厚顏料擠出作為鉤邊線和渦紋,高出一層顯出浮雕效果,「識紋隱起」系屬堆漆技法,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發現。
在兩千年前就創造出這種堆漆的表現技法,說明漢代的漆藝已極精妙。除此之外,還有金箔片貼花、鑲嵌、彩繪結合金銀鈿和玳瑁裝飾等幾種較為突出的裝飾技法:
在長沙、內蒙古等處都發現有用金箔片貼花製成的各種裝飾花紋的漢漆器殘片。其中人物類有駕車的、騎馬的、騎龜的、負弩的,奏樂的、舞蹈的、表演雜技的、人形怪獸等。動物類有虎、兔、牛、馬、豬、羊、飛禽及獅負猴等。
團花紋類有長條形、三角形、圓形等,並在其上可壓精細菱格紋及渦卷紋,線條優美,技法精妙。黑地金花,更顯華麗。
鑲嵌法是用銀銅薄片,在鈿飾之處刻成四葉蒂形紋,鑲嵌在器蓋的中心化為裝飾,有的還有四葉紋中鑲上玻璃珠和金銅帽釘的,並有蒼玉鑲嵌和彩繪相結合的裝飾法,更見華麗,這類高貴的裝飾法,為唐代平脫和明代百寶嵌創造了範例。
彩繪與金銀鈿相結合的裝飾法,是在彩繪漆器邊緣或器型中配合金銀色的鈿器,互相襯托對比。如朱盒彩繪,使色彩更加燦爛輝映。
古樂浪發現的漆盒,有利用斑紋美麗質地光滑的玳瑁片作為漆器裝飾。這種善於利用自然界美麗物質來豐富漆器的裝飾,從中可以看出工匠們的聰明智慧。
西漢中期以後,流行在盤、樽、盒、奩等器物的口沿上鑲鍍金或鍍銀的銅箍,在杯的雙耳上鑲鍍金的銅殼,這便是所謂「銀口黃耳」或「扣器」。有些漆器如樽、奩和盒的蓋上常附有鍍金的銅飾,有時還鑲嵌水晶或玻璃珠。
戰國時期和秦代的木胎漆器上所採用的雕刻方法,至西漢時期已極罕見,而凡是圓形或圓筒狀的漆器,一般採用旋制的新工藝,它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使產品更加規整美觀。
西漢時期仿動物形象的器皿造型比秦代更為簡潔,仍以鳳形勺為例,不僅沒有雙翅與雙足,連尾部也簡化了。江陵鳳凰山發現的龜盾,只作龜的腹甲狀,而不是作整龜之形,但它運用塗漆與不塗漆及用細篾編織等手法,充分地表現出龜的腹甲特徵。還有雙虎頭形盾,也只雕出頭與前肢,而後肢與尾部也都被省略。
西漢時期,仿銅陶器的器皿造型數量相當多,漆樽和圓盒等的造型,與秦代相同,漆壺、匜等的造型,基本上是仿製銅器的器皿造型,但它們又比同類銅器顯得更加輕巧,各種彩繪花紋也比銅器紋飾更為光彩迷離。
當然,也有些同類的漆器,雖然都是仿製於同一種銅器的器皿造型,但它們也並非完全雷同,例如漆盤既有長方盤與圓盤之分,又有平底盤、圓底盤與矩形足盤之別。
西漢時期漆器的器皿造型,由於較普遍地採用旋制與卷制技術,許多漆器的器皿造型更為規整;而且圓形、橢圓形等容積較大、省工省料較為實用的漆器,更為常見。
這個時期漆器的器皿造型,對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製作法則與規律的掌握,已經日趨成熟;在器表用各種色彩描繪優美的花紋,也比戰國時期和秦代的漆器更為普遍。
如湖北省江陵鳳凰山一座西漢墓發現的一件漆耳杯盒,整個盒的內外均近橢圓形,平底,蓋頂隆起,造型別致;盒裡空間恰好豎置10件對扣的漆耳杯,比秦代耳杯盒平置耳杯更可充分利用盒裡的空間;盒外有繁麗的彩繪花紋。它的構思巧妙,更注重實用,造型也顯得美觀大方。
漢代漆器的紋樣以流雲紋、旋渦紋、變形蟠蠡紋、菱格紋和飛禽走獸辟邪為主,色彩多為紅黑二色相間,或用朱、青,或用朱、金彩繪,用色強烈大方。
西漢時期漆器上裝飾的動物紋樣,主要有虎、豹、狸、獐、兔、飛鳳、鶴、鳥、魚、飛豹、奔龍、雲獸、怪獸、變形鳳紋、鳥雲紋、變形鳥紋和鳥頭紋等。
這些紋樣,除極少數是在雕刻動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飾的花紋之外,絕大多數也是在器皿上描繪的,還有少數是針刻紋圖案,這個時期的動物紋樣,題材廣泛。
有不少象徵祥瑞的動物紋樣,與當時流行的黃老思想和宿命論有一定關系,而且各種動物紋樣的線條勾勒交錯,連續索回,變化多樣,非常瑰麗。它也是絕大多數漆器的主要裝飾紋樣,常常以幾何紋等加以烘托。
西漢時期漆器上裝飾的植物紋樣,也是以花卉之花、蕾、瓣和枝葉等的變形構成,主要有樹、柿蒂紋和蔓草等。這些紋樣在當時漆器中所佔的數量很少,只有少數是漆器上的主要裝飾紋樣,大多數是作為襯托神話傳說或動物紋樣等的輔助裝飾紋樣。
西漢時期漆器上裝飾的自然景象紋樣,主要有山峰、雲氣紋、卷雲紋和波折紋等。這些紋樣,線條流暢不滯,裝飾藝術效果更佳。它在當時的漆器紋樣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大多數是與其他紋樣構成圖案,並非是主要的裝飾紋樣。
西漢漆器中社會生活和神話傳說紋樣,只在江陵鳳凰山的一件龜盾與襄陽擂鼓台發現的一件漆圓奩上見到。龜盾正面的上部繪一神人,其下繪一神獸,是有關古代傳說中的水神禺疆與夏禹的形象。
背面在盾把兩側各繪一人拱手相向而立,似為賓主相見的場面。漆圓奩的蓋內與內底均繪有人物、怪獸和樹等,顯然與歷史及神話傳說有關,畫面均據器皿造型而巧妙設置花紋,裝飾藝術水平較高。
西漢時期漆器裝飾紋樣的組合形式,基本上與秦代相似,對形式原理的運用更加成熟。如江陵鳳凰山一座西漢墓的一件大扁壺,正背兩面各繪有姿態各異的3隻豹,也是運用三足鼎立的構圖法,使不對稱的三豹組合成平衡式的優美的獨立裝飾紋樣。
還有這座墓的三鳳鳥紋漆圓盒,蓋頂部中心的3隻鳳鳥,以旋轉方式構圖,周圍又以卷雲紋烘托,使三鳳猶如在空中盤旋追逐,達到很好的裝飾效果。
西漢漆器的人物畫多為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這都是當時的題材,有的描繪神仙或飛廉,並配以鳥獸在流雲中賓士之狀。線條流動,有如行雲駕霧遨遊太空。
這類題材與漢代墓室、享堂的畫像石、畫像磚之類的題材大致相似。它同樣是一種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
誇張變形的裝飾手法,並非按客觀事物的原貌進行描繪,而是對其主要的和有意義的部分進行誇張變形,使其特徵更加強烈、集中,以加強裝飾紋樣的藝術效果。
西漢時期,如江陵鳳凰山的一件三魚紋漆耳杯,內底繪象徵水草的四葉紋,三魚環游於周圍,又繪似魚吐出氣泡的圓圈紋和點紋,彷彿三魚搖頭擺尾於水底,構思巧妙,生趣盎然;口沿內外還以變形鳥紋和幾何紋樣,加以烘托,魚形具象、逼真。
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少數漆器的花紋是神仙、孝子及其他以人物為主的故事畫。東漢的漆器,花紋比較簡素。
漢代漆器製作分工日益細密,生產組織嚴謹。官營漆器作坊承繼秦制,設有專門的官吏管理督造,生產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據《漢書•貢禹傳》記載,僅廣漢郡一地,為金銀飾漆器生產就設立了三工官,每年費用五千萬錢。漆器製作督造嚴格,分工明確,漆器上還標明出產地名、年號及工匠名。
漢代漆器上的「素」、「包」、「上」、「造」及「飽」、「草」等烙印文字,是素工、包工、上工和造工在製作時所烙上的戳印,反映了西漢前期漆器的製作也有多道工序與「物勒工名」的產品責任制。
在一些漢代漆器上還發現了「成市」、「鄭亭」、「市府」、「中鄉」、「北市」等烙印文字,這是四川省成都與河南省新鄭等地市府生產的漆器產品的標志。
還有許多針刻文字與符號,其中作坊的標志有「宦里大女子」、「千金里」、「口裡口」、「門里」等;物勒工名的標志有「章」、「東」、「朱」、「李」、「杜」、「任」等。
許多漢代漆器遺存,銘文記載十分詳細,如貴州省清鎮平壩西漢墓發現的漆器銘文記錄了漢代官營漆器工場的分工與督造情況,督造官吏大致有工長、丞長、護工卒史等。
一件漆器需經素工、髹工、上工、銅鈿黃塗工、畫工、渭工、清工、造工、供工、漆工等工序,從中可以看出漢代漆器工場生產規模之龐大、分工之細、工藝之精、管理之嚴。
西漢官營漆器業所設置的這種系統而嚴密的組織和生產機構,保證了當時的髹飾工藝在戰國、秦代的基礎上,向縱深持續發展,我國髹漆工藝與漆器保護,促使西漢漆器攀登上了我國古代漆藝文化發展歷程中的第一個高峰。
對於漆樹的栽培管理模式,漢承秦制,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金石索》卷五載有「漆園司馬」和「常山司馬」兩顆漢印,說明該司馬已是由政府設立的一種專門管理漆園的官職。
Ⅳ 百家講壇馬未都漆器的觀後感!!急!!
我不知道要多少字,要是多了自己可適當刪減,謝謝!
1955年生於北京一座部隊大院里的馬未都,下過鄉、插過隊,做過機床工人,如今卻是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玩家」。馬未都從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1981年,他寫的第三篇小說《今夜月兒圓》登上了《中國青年報》副刊整版。僅僅兩個月之後,馬未都即從工廠車間跳到了《青年文學》編輯部當編輯。後來又與王朔、劉震雲等人一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編輯部的故事》、《海馬的舞廳》等頗受好評的電視劇;並以「瘦馬」發表小說、報告文學等上百篇,後由作家出版社結集出版。
馬未都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20世紀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傢具、玉器、漆器、金屬器,等等。1992年他的《馬說陶瓷》一書,被許多讀者視為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接著他還寫了《明清筆筒》等文物鑒賞、研究的專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論文小品文章,在《收藏家》、《文物報》上發表,並參與編寫《中國鼻煙壺珍賞》。
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並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熗金、描金等工藝品,對日本等地都有深遠影響。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漆器的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已見使用,戰國時期更加發達。在漢代,漆器被作為日用器具,日漸普遍。唐代的漆器實物製作也有明顯的發展。宋、元、明朝之後,漆器的製作有20多種。
漆器是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鹼、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發現了漆制實物。在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一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
中國漆器工藝是古老華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所謂漆器,就是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和美術品。生漆是從漆樹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及水分構成。用它作塗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製出不同色彩,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漆器的製作工藝相當復雜,首先須製作胎體。胎為木製,偶爾也用陶瓷、銅或其它材料,也有用固化的漆直接刻制而不用胎。胎體完成,漆器藝人運用多種技法對表面進行裝飾。漆器的主要特點是可以拋光到可與瓷器媲美。漆層在潮濕條件下乾燥,固化後非常堅硬,有耐酸、耐鹼、耐磨的特性。像陶瓷、絲綢一樣,中國漆器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Ⅵ 想知道東漢時期流傳至今的漆器有哪些關於它們的歷史
漆器抄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一襲九七八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一隻髹漆的木碗,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漆器。此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初生的漆工藝,像早晨初升的太阻,不斷升起。大約經過了五千年左右的蓬勃發展,從西漢初年開始,它如日中天,發射出最大的光和熱,進入了中國漆工藝史上最燦爛輝煌的巔峰時代! 一、漢代漆工藝昌盛繁榮的景象
漢代是我國漆器燦爛輝煌的時代。
漢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漆器繁榮的文字記載。當時人們滿懷激情地描述它,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詞句來歌頌它。如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全國各地市場上,都有「木器髹者千枚」,「漆於斗」,漆器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還出現了「陳、夏千畝漆」*這樣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基地。張衡《南都賦》說:「其原野則有絲漆麻佇」e。揚雄《兗州牧箴》也說:「草繇木條,漆絲締絺生」,漆絲絺佇正是製造漆器的主要原料。《史記
Ⅶ 古代漆器是什麼
漆器的歷史悠久,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已見使用,戰國時期更加發達。在漢代,漆器被作為日用器具,日漸普遍。唐代的漆器實物製作也有明顯的發展。宋、元、明朝之後,漆器的製作有20多種。
北京雕漆和一般的漆器不同。一般所說的漆器,主要的表現手法是把漆塗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後再塗一層漆,也有的是鑲上或用漆色畫上圖案、花紋等,產品的品種主要是室內傢具。北京雕漆則不然,它是以雕刻見長。在漆胎上塗幾十層到幾百層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進行雕刻,故稱"雕漆"。在史書上雕漆又可稱為"剔紅",這是習慣性的稱法,因為在古代的雕漆製品中,主要是以紅、綠顏色為主。
雕漆工藝和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和風格演變過程。史料記載,北京雕漆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據我國目前僅存的一部歷史漆書,明代名漆工黃成著、楊明作注釋的《髹飾錄》記載:我國唐代已有"剔紅"的製作,刀法快利,古樸可賞。當時"剔紅"是主要的品種。此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等,均屬於雕漆范疇,只是所塗顏色和表現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逐漸形成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的風格。宋代雕漆實物留世極少,不易見到。元代有名漆工張成、楊茂兩家的作品,我國現有珍藏。他們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風格的代表,並對後代雕漆藝術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宋、元的雕漆一般為錫胎和金銀胎,品種以盒為主。刀法靈巧,刀口圓滑,花卉圖案多為"死地花"(即不雕刻錦紋圖案的花卉),富有濃厚的裝飾趣味,給人以渾厚古樸的印象。
至明代,雕漆工藝發展很快,是我國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並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當時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傳,如張成之子張德剛,楊茂的後代楊塤,都成為技藝高超的名匠。明朝統治者為了享樂,於明永樂年間在北京設有果園廠,是當時宮廷製造雕漆工藝品的大型官辦手工業作坊,製作出的工藝品供宮廷使用,生產的數量很大,技藝製作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高。當時的雕漆製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重沉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制胎則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金銀胎。在圖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的題材較多,這與元代花卉、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暢,藏鋒清楚,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形象生動。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在北京故宮、上海和南京博物館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園廠,集中了全國各地雕漆藝人,為雕漆工藝在北京地區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此,北京雕漆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種興盛起來。據考證,除當時的果園廠官辦雕漆生產外,民間的雕漆製作行業也有所發展,有的已作為一般商品在民間出售和流傳。
清代的雕漆工藝品,大多數是在乾隆和嘉慶年間所制。在乾隆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愛雕漆製品,因此,大力提倡生產,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這樣便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當時的雕漆製品,品種豐富,大屏風、桌椅、小盤、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緻,富於變化,顏色也增多,並且還有與玉石鑲嵌結合而成的產品。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嚴謹、精緻、華麗的特色;以花卉題材為多,有穿枝過梗、自然靈活、層次鮮明、立體感較強等特點。
但是,繁榮一時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後卻逐漸衰退,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已無官營作坊,技藝幾乎失傳。後由於清宮內需要修理雕漆工藝品,北京的民間雕漆又興起。當時有油漆彩畫藝人蕭興達、李茂隆等,他們從清宮內需要修理的破損雕漆品上得到啟發,並合作創辦了雕漆作坊,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開業,取名"繼古齋雕漆商會"。"繼古齋"的意思就是要繼續中斷了的古老的雕漆事業。他們自己動手研究製作和仿製清代雕漆,並招收徒弟,經過幾年的努力,將清代雕漆的風格繼承下來,並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藝超過了乾隆時期,並有明顯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稜角清晰,題材以花鳥龍鳳、山水人物、吉祥圖案為多。蕭興達、蕭樂安、李茂隆等人製作的"群仙祝壽"大圍屏,曾在1914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一等獎,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從此,北京雕漆揚名國內外,一度又出現繁榮的局面。對於北京雕漆的恢復,清末時期的"繼古齋"在雕漆歷史上佔有一定地位,並對近代北京雕漆技藝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國時期,北京雕漆開始有了比較大的發展。1920~1934年之間,雕漆作坊發展到幾十家,大都設在崇文門、前門及朝陽門一帶。從業人員達500多人。產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規矩、漆色鮮艷、雕刻精細、錦紋多樣而著稱。當時有代表性的較大作坊仍是"繼古齋"。"繼古齋"的發展是從招收第一批徒弟開始的,接著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輩,第二批是"寶"字輩,第三批是"增"字輩。由於"繼古齋"的生意興隆,相繼又發展起來一些別的字型大小,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時從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quot;德成雕漆局"專門製作仿明產品,使雕漆工藝更加豐富起來。
從清末到民國,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藝人,大都是由"繼古齋"雕漆作坊學出來的。"繼古齋"開始是工商業經濟,後來發展到專搞生產,依靠國內商行推銷給外商。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興商行"、"華真洋行"以及專門經銷古玩的"青山居"等。由於工商分開,一時促進了雕漆生產的發展。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員也不斷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藝人覺得自己單干更合適,就成了專給商號或作坊做"包活"的獨立勞動者。所以,"繼古齋"雖然一度發展很快,但始終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工廠,最興盛時也不過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來個人,有的三五個人。
1951年4月,由44名雕漆手工業勞動者組成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由於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隨著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雕漆工藝品出口數量也逐漸增多。1958年北京雕漆生產合作社正式轉為北京雕漆廠,職工人數由原來的40多人發展到512人。
為了不斷滿足市場需要,近幾年來,雕漆產品逐步創新,逐漸使工藝美術品日用化和日用品工藝美術化。設計人員積極地創作了實用的雕漆品,受到外商的歡迎,也為雕漆工藝品的出口擴大了銷路。像雕漆"圍棋盒",外表古雅莊重,紋樣嚴謹,雕工精細,保持了北京雕漆的傳統特點,並由於採用脫胎和特別漆料作里,既富有彈性,又無響聲,投取棋子方便,很受棋界歡迎,產品大量銷往日本。又如雕?quot;象綉墩",看上去真似一隻恬靜的小象,形象莊重,性情溫順,彷彿時刻等待人們來騎乘。這是一件工藝品與實用品相結合的產品,可以把它擺在門前騎坐,也可以陳列在房間里觀賞。它有木胎、脫胎兩種,小象的眼睛和牙,都引用鑲嵌工藝。這種產品頗受商業部門的歡迎,1980年試產20隻全部售完,1981年又接受訂貨1000隻。
雕漆"牆壁畫",也是解放後雕漆工藝的一項創新發展,它是為裝飾高級建築物室內牆壁而設計製作的新產品。在製作上採用木胎,似一扇扇屏風,雕刻完成後,鑲進牆壁,乍看去,酷似建築物本身原有的一個自然裝飾部分,所以稱之?quot;雕漆牆壁"。它的圖案選擇可根據用戶要求而異,有山水、花鳥、盆景,也可設計傳統的中國歷史故事圖案。這是雕漆藝術為現代化建築配套服務邁出的可喜的一步。此外,雕漆產品近年來生產了大量的實用品,為國家擴大了出口,增加了外匯的收入。由此可見,雕漆工藝只有越來越向實用綜合工藝發展,才能表現更豐富的內容和更廣闊的前景。
北京雕漆在雕刻技藝上也有新的發展。過去一般是平雕,現出現了浮雕、鏤空雕、立體圓雕。用漆的顏色也比過去大為豐富;雕漆花籃盤"是一件用浮雕、鏤雕、立雕技術相結合而製成的新型產品,它不僅進一步表現出雕漆手法,也擴展了新的內容。它是模擬竹編花籃形象浮雕而成,籃中的花有月季、牡丹、桂花、梅花等,花瓣、花蕾、花葉、花枝相間交錯,姿色萬千,是通過立雕、鏤雕而成的,仔細觀賞,整個花籃突破畫面,有很好的立體感,宛如一簇盛開的鮮花。這件作品是雕漆技藝進一步提高的代表作,受到工藝美術界高度的評價,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在全國工藝美術品展覽會上被評為優秀作品。又如"雕漆球",可以說是北京雕漆新工藝、新造型的體現。它是用多種漆的顏色套雕的多層漆球,層層都有精美的圖案和花紋,球的每一層都可以靈活地轉動。
雕漆產品的生產周期較長,多數產品從設計到出廠要半年時間,高檔產品則需要兩三年的時間。這是由於在雕刻以前,需將調配好的漆料反復多層地塗在胎型上,待漆半干時(由液體變成固體),才可用刀在上面雕刻出各種圖案、紋樣,並襯托以各種精美的錦紋,使漆層具有浮雕效果。由於所用漆色和技法不同,分別有剔紅、剔黃、剔黑、剔彩、剔犀之稱。兩種或三種色漆以一定厚度交替塗在胎型上,然後按一定的角度刻出雲頭或回紋等圖案,在刀口的斷面上可以看出不同漆層的叫剔犀。目前,北京雕漆以剔紅、剔黑為主,其他如紅底黑花、黑底紅花、黃底紅花、綠底紅花以及黃、綠、紅三色的剔彩也常見。雕漆產品的製作過程和製作技藝是:
1.設計
根據客戶需要或設計師的創作進行。具體設計又分兩種:一是造型設計,如瓶、罐、盒、盤等,現在又發展了實用品,如傢具、立體獸類等。二是圖案紋樣設計,根據造型特點,設計出山水人物、花鳥、龍鳳等外觀圖案。
2.制胎
根據造型設計製成胎型,稱為制胎。解放前的北京雕漆,繼承明、清兩代的傳統工藝,一般都用木胎、錫胎和脫胎。解放後北京的雕漆多以銅為胎,內壁用琺琅釉作里。傢具和立體獸用木胎或脫胎,而且用黑退光漆作里。這樣不僅美觀,而且可防止胎型受潮和變質。
3.光漆
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復塗上漆層,稱為光漆。第一層漆塗上陰干後,再塗第二層,如此反復,達到工藝所需要的厚度為止。一般產品塗漆數層,厚約6毫米。
4.畫工
將設計好的圖案和紋樣畫在光漆後的胎型上,稱為畫工。畫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筆,畫時要求線條流暢,圖案清晰,力求符合設計原樣。較大批量的產品採用製版復印的辦法,但還需進行補畫才行。
5.雕刻
圖案紋樣畫好後就可以按照所畫圖案進行雕刻。雕刻是製作雕漆產品的一個重要環節,雕漆產品的藝術性是通過雕刻技藝體現出來的。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雕刻刀,雕刻的基本刀法很復雜,它不像畫家的筆那?quot;龍飛鳳舞",潑墨撒彩,揮毫自如。雕刻必須做到:層次分明,刀法利落,底要平整,線要規矩,錦紋均勻,一絲不苟。
6.烘乾、磨光
將雕刻後的器皿放入乾燥室內烘乾,使其堅固。磨光要求色澤光潤,藏刀不露。經過磨光,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藝品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種有上千種,主要有瓶、罐、盒、盤、煙具、茶具、酒具、傢具、燈具、文具、掛屏、圍屏、插屏、壁畫、爐、鼎、熏、壺,以及立體鳥、獸、佛、仕女、現代人,還有小件首飾、珠子等。
北京雕漆的風格是:雕工細膩,造型別致,古雅大方,品種豐富多彩,富有變化。它在表現人物形象、室內室外景物的層次深度上,都有獨特的效果。
Ⅷ 明中期漆器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以什麼為主
明中期漆器的裝飾圖案更為豐富多彩。以人物為題材的作品則不拘專於早期那種攜琴訪友、觀瀑屬的題材,而以歷史故事為主。例如,五老過關、牧牛、文會、渭水訪賢、攜友秋遊、漁家樂、采葯、滕王閣、雀屏中選、郭子儀故事、岳陽樓、八仙人物、嬰戲等。
Ⅸ 制漆業的歷史
轉載:
綜觀中國漆藝的歷史,從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碗,揭開了迄今為止我們所知的使用天然漆的第一頁,從事物的發展來看,從用本色天然漆到用調朱漆來髹飾器皿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其間肯定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新石器時代的木胎髹漆、陶胎漆繪;殷商的銅浮雕和淺刻上加以髹朱,骨、玉、石、蚌鑲嵌,首開了鑲嵌技法,是我國漆藝的起步。
春秋戰國時期,活躍的思想氛圍洋溢著生命活力,漆藝也得以蓬勃發展。代表著楚文化的彩繪大鼓、鎮墓獸、漆瑟、墓棺等堪稱與屈原的《離騷》、《九歌》同樣不朽。那飛揚騰卷的紋飾和舞蹈、狩獵、車馬人物的描繪不僅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土,也充分展示了漆藝在器、塑、畫三方面的無限潛力。
秦漢是中國漆藝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是一個漆的時代。輕巧華美的漆器進一步取代了青銅器的顯赫地位,在豪門貴族生活用品中,占著重要地位。漆藝並應用於建築和室內裝飾。從現已出土的大量的漢代漆藝物品中,小到杯、盤、奩、盒、勺、筷等日常用品,大到箱、案、祭器、墓棺等,盡管年代久遠,但其穩重古樸的器形,沉著熱烈的色調,變化多樣的造型,倉勁有力的線條,用漆的自然隨意恰倒好處,無不令人嘆為觀止。你可以從磅礴氣勢的流動雲氣,和那些形態怪異、飄逸靈動的神、怪、鳥、獸紋樣中,感受到那個時代雄渾博大的氣勢和狂放不羈的那個時代的氣息。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在實用漆器設計方面首先注重了骨胎結構的設計與改進,廣泛推廣和完善新型制胎方法——夾佇工藝,使漆器更輕便更堅實。夾佇工藝成為漆胎成形的主要方法標志著漆器工藝的真正成熟,它依靠和充分發揮了天然漆這種材料的特性,使漆器從里到外,從工藝到材料都完全的展現了天然漆的品質與個性。使天然漆不僅作為裝飾髹塗的材料,而且作為造型的基本材料,並由此發展為唐宋以後的剔犀、剔紅工藝。
魏晉南北朝,一方面繼承漢代的風格,漆器製品大量生產,廣泛應用。另一方面佛教盛行,人們開始利用夾佇工藝塑造佛像。同時,斑紋漆、綠沉漆和金銀鑲嵌等漆藝技法的相繼出現,豐富了漆藝的語言,尤其是漆藝的裝飾風格與當時的文學、書法、繪畫同步,表現出神請氣朗、多彩多資的生活風俗和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隋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漆器雖不象繪畫、雕塑、陶瓷那樣繁榮,但漆藝技法和品種方面仍有發展,而且製作技巧更加細致精湛,顯示出盛唐的雍容華貴和大國風范。金銀細工與天然漆結合,在漆藝上大大發展了金銀平脫。唐代還發明了撒金粉技法,後發展為日本的マキエ,日本正倉院所藏「金銀鈿裝唐大刀」其刀鞘上的金銀縷「的裝飾方法就是證明。夾佇造像水平更加提高,並東傳日本。唐代還發明了雕漆,開創了宋、元、明、清時期盛行的雕漆先河。
及至宋元,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滿足中、小有產階級的需要,民用髹漆工藝再度普遍發展,各種漆器製作的漆行與店鋪應運而生。在當時崇尚自然,主張天人合一,追求無我境界的文化背景下,漆藝的製作一改隋唐的金碧輝煌,更重崇尚漆器整體的單純、樸素、大方,不少器物造型高雅、穩重,多為素漆(單色)髹塗,少紋飾。這種質朴無華的、只重造型不重紋飾的作風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至今對日本仍有影響。雕漆工藝在宋元時期達到了很高水平,在技法上採用了剔犀、剔彩的裝飾手法,並因其瑰麗獨特的風格聞名於世,並出現了永垂青史的雕漆名家。浙江嘉興的張成和楊茂變是最突出的代表。與明清流行的漆器相比,主要的漆器品種在唐、宋、元時期已經齊備,髹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就是隨之而來的多種髹漆技法的相互結合和多方變化了。
明代的漆器是我國漆藝史上的又一次高峰,官營與民間手工藝品互相媲美,名工巧匠輩出。官辦果園廠的出現,更加促進了雕漆的繁榮。更有傑出的藝人黃大成所著我國古代唯一的漆工專著《髹飾錄》,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技術經驗和種類豐富、效果各異的漆藝髹飾技法,為後人學習借鑒與繼承發展提供了文字依據。由《髹飾錄》可知,天然漆的可塑性竟如此的廣闊,漆藝的技法已達到了「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的境地。
清代至近代的漆藝,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與各自的製作中心,制漆、原材料的加工非常講究。清代由於受到皇家審美情趣的影響,技術上走向繁瑣,藝術上走向萎靡,失去了生氣。追述起清代的漆藝,一般資料都要提到雕漆、螺鈿鑲嵌和福州的脫胎漆器。前兩者較具體詳盡,後都卻籠統模糊。我認為清之雕漆和螺鈿鑲嵌不過是明代傳統之餘蓄,在藝術總體上也不及明代之水平,而與金銀彩髹(繪)技術(俗稱薄料),相結合的福州脫胎漆器異常突起,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最富創意,最能代表清代漆藝的新水平。這種薄料顏色因其金屬光澤與透明色料的結合,產生了一種特殊的美,給人一種華美高貴、明快幽雅之感。使傳統漆器在常見的朱、黑、金、銀、之外,又出現了千變萬化的富麗典雅的明快色彩,從此形成了福州漆藝濃郁的地方特色。
幾千年過去了,髹漆技法在逐步的豐富完善中形成了極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漆藝,為現代漆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其中天然漆在漆藝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漆藝的發展正是基於對天然漆性能的不斷發現與利用。
進入今現代之後,漆藝與其他工藝比較起來似乎是保守的,傳統的傾向比較濃厚。原因之一:從使用者與鑒賞者的反映看,漆藝保守感加強。例如與陶藝相比,漆藝「厚重」的材質感與近代的感性不相契合,加上近代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隨之使漆藝在用途上大受制約,作為日用食器的佔有率逐年降低;從生產角度看,漆藝受近代科學技術的恩惠很少,而且作為重要原料的天然漆的產出量減少。原因之二:工藝與其他美術比較起來技術所佔的比例大,而漆藝在工藝里技術所佔的比例似乎更大。在天然漆的特性制約下決定了漆藝的技術難度高,在作品裡,技術的總和與其最終的表現效果直接聯系在了一起。所以漆藝在製作上比別的工藝更需要嚴格的技術磨練。在新中國成立之後,50年代後漆藝與其他工藝一樣從手工業走上了大工業生產的路子,產量上的「突飛猛進」,而工藝質量不進人意,能夠留下來的經典之作不多。進入七、八十年代,中國處於社會的轉型期,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的變革促使整個工藝領域發生機構性的重組,全國的漆器行業幾乎都瀕臨倒閉,工廠企業的工藝美術職工,有的又重新成為「工匠」、「藝人」以作坊的生產形式自謀生路。許多人擔心延續發展了幾千年的漆藝會不會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衰落乃至消失呢?
Ⅹ 楚漢漆器的共同點
秦代是我國漆器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時期,但由於其歷史短暫,留下的漆器也就所在無多了。不過,迄今已發現的秦代漆器,除了四川青川郝家坪有少量出土外,其他一百九十餘件均出自湖北雲夢睡虎地、木匠墳秦墓中,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6期;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木匠墳秦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7年第4期。也就是說,荊楚地區在秦代仍然是漆器最重要的產地。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百八十六件漆器均為木胎,其器胎質地和製作髹飾工藝基本上承襲了楚國的技術和方法。如器胎質地大多為木胎;木胎的製作絕大多數是挖制、旋制和斫制,與楚國漆器的製作工藝大致相同;木胎外塗黑漆,里塗紅漆,也與楚國傳統的髹漆工藝一致;彩繪是在黑漆地上用紅、褐漆描繪幾何紋、卷雲紋、鳳鳥紋等圖案,與楚國漆器彩繪相近。不過,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除了在器胎質地、製作髹飾工藝上基本繼承了楚國的傳統外,還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卷制薄木胎增多;二是分工更加嚴格;三是商標色彩明顯,如部分器物有烙印或針刻的"亭"、"亭上"、"陰里□"等表示產地的字樣。聯想到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陶器上有"安陸市亭"的字樣,可知這些漆器同陶器一樣,都是在"安陸市亭"管轄下生產的。秦代雲夢屬安陸,說明這些器物都是本地生產的。
漢代是我國漆器生產規模和技術發展的高峰,也是荊楚地區繼春秋戰國後漆器生產的又一個"黃金時代"。其標志是,人們對漆器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銅器,漆器已成為身份等級的重要象徵。迄今所發現的漢代漆器,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荊楚地區均獨占鰲頭。荊楚地區發現的漢代漆器,以西漢早期居多,其中比較重要的發現有湖北雲夢大墳頭、江陵鳳凰山和湖南長沙馬王堆等漢墓。如雲夢大墳頭1號漢墓出土漆器八十一件,湖北省博物館:《雲夢大墳頭1號墓》,《文物資料叢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江陵鳳凰山167、168號漢墓分別出土漆器九十餘件、一百六十餘件,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發掘整理小組:《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10期;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發掘整理小組:《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9期。長沙馬王堆1、2、3號漢墓分別出土漆器一百八十四件、二百件、三百餘件。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長沙馬王堆2、3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1974年第7期。
同楚國和秦代漆器相比,西漢早期荊楚地區出土的漆器具有這么幾個特點:首先是薄木胎比例增大,尤其是夾紵胎、卷木胎日見其多。如雲夢大墳頭1號漢墓共出土漆器八十一件,其中夾紵胎達二十四件。二是生產工序更加細密。如將剛髹過漆的器物置於蔭室以加快漆膜乾燥速度的工序--?,就是西漢早期正式確定下來的。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記有"?"字的竹簡四枚,就是對經過這道工序的漆器予以說明。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上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三是髹飾工藝有長足的進步,其主要標志是"錐畫"、金銀箔貼花工藝的運用和扣器的出現。所謂"錐畫",是指在髹好的漆面上用錐等尖銳工具刻出花紋圖案。它與雕刻(或針刻)的主要區別是:前者一般只是劃破漆膜的表層,而後者則一般是將漆膜完全劃破,後德俊:《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與楚國漆工藝的關系》,《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的"錐畫"裝飾,是我國漆器中該類工藝最早的代表。在長沙陡壁山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