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家鄉在江蘇,它的名稱經歷了這樣一段歷史變遷
夏、商、周
江蘇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 夏朝隸屬九州中的徐州和揚州。
商朝後期至西周,出現了徐、吳兩個諸侯國。
春秋、戰國
春秋期間(前770年~476年),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
江蘇南京秦淮河
秦、漢
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以北分屬東海郡和泗水郡。
西漢初年,郡國並行,江蘇省先後分屬楚、荊、吳、廣陵、泗水等國,會稽、丹陽、東海、臨淮、琅邪、沛等郡。東漢永和五年(140年),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
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孫吳、曹魏二國。
西晉建國初,江南復屬揚州,江北復屬徐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期,江蘇省大體上以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從晉懷帝永嘉年間到南朝宋元嘉年間(307~453年),南遷移民,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蘇省,在今南京、鎮江、常州一帶最為集中,蘇北地區則以揚州、淮陰等地為主 。孫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均定都於南京。
隋、唐
隋統一中國後,境內分置蘇州、常州、蔣州(今南京)、潤
江蘇城市風貌(46張)
州(今鎮江)、揚州、方州(今六合)、楚州(今淮安區)、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
唐分中國為十道,江蘇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
五代時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後屬梁、唐、晉、漢、周,江南的蘇州屬吳越錢氏,其他各州先後屬楊吳和南唐。
宋、元
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江南和淮南。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蘇先後分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
靖康之亂後,靖康元年至紹興十一年(1126~1141年),北方人民南遷以本階段人數最多,短短十餘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紹興十一年,紹興和議達成,和約規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遷的浪潮始告消退
明
明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今江蘇范圍內先後稱為南京、京師,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復稱南京,大致轄有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因相對於北直隸稱南直隸,南京是明朝陪都。明朝應天府治江寧、上元(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區)。轄:江寧(縣治在今南京市區東南部)、上元(縣治在今南京市區西北部)、句容(縣治在今江蘇省句容市)、溧水(縣治在今南京市溧水區)、高淳(縣治在今南京市高淳區)、江浦(縣治在今南京市浦口區)、六合(縣治在今南京市六合區),溧陽(縣治在今江蘇省溧陽市)共8縣。
明洪武四年(1371)吳縣、長洲二縣共146203戶,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戶,666105人。明洪武十三年(1386),罷中書省,蘇州府歸屬南直隸(南京)六部管轄。明永樂十九年(1421),明遷都北京,蘇州府歸屬直隸南京六部(簡稱南直隸)管轄,吳、長洲兩縣隸蘇州府。崇禎五年(1632)吳縣有100969戶。
清
清初滅南明,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蘇省(巡撫衙門駐蘇州)轄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揚州府、淮安府,兩江總督署駐南京,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取江寧、蘇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蘇」。
到清末時,江蘇省轄有8府3直隸州1直隸廳。期間,太平天國曾在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間建都南京,稱天京,並曾在境內短暫地設置過天京省、天浦省和蘇福省。
鴉片戰爭以後,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省松江府轄縣上海縣按照南京條約被辟為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後來於民國16年(1927年)脫離江蘇省設立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民國16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江寧縣設立南京特別市,析置上海縣、寶山縣設立上海特別
歷史記憶--南京國民政府總統府
市,分出江蘇省,直隸於國民政府行政院,稱院轄市。
民國17年(1928年)至1949年,鎮江市成為江蘇省省會駐地。江蘇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1949年6月,江蘇全境解放,設蘇北、蘇南行署區及南京市三個省級行政區。
1952年,為了更好治理洪澤湖,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
1953年1月,三個省級行政區合並,恢復江蘇省建制,南京市降為省轄市,並將省會設在南京市。
1955年2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江蘇省人民政府。
1958年3月至1959年1月,原江蘇省松江專區九縣(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9縣)和南通的崇明縣先後劃歸上海市管轄,松江專區撤銷。上海面積自此擴大了10倍。
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1983年,江蘇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陰(2001年更名淮安)、鹽城、揚州、鎮江11個地級市。
1996年,增設泰州、宿遷2個地級市。
Ⅱ 沙家浜的歷史故事
《沙家浜》原名《蘆盪火種》,是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於1958年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劇。在眾多現代戲中,北京京劇團根據滬劇移植演出的《蘆盪火種》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目和好評,後來,根據各方意見,對劇本進一步修改,劇名改為《沙家浜》。歷史中真實的「沙家浜」也是這樣磨練出來的。
郭建光原型叫夏光
戲中,郭建光的藝術形象光彩照人。那麼,這個藝術形象的生活原型是誰呢?
這里不能不提起革命前輩夏光。夏老是湖南省武岡縣人,1926年剛滿17歲,就在家鄉參加了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1927年進入毛澤東同志主持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他在湖南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後因被捕,與組織失去了聯系。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新四軍,1938年重新加入黨的組織。抗戰初期,曾任陳毅同志率領下的新四軍第一支隊參謀、第三支隊第6團作戰參謀、江抗五路參謀長等職,1984年從江蘇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的位置上離休。1982年5月,曾任江南抗日救國軍司令員的譚震林同志,在南京召開的華東7省市黨史工作會上說:「《沙家浜》的斗爭是真實的,郭建光也確有此人,他的名字叫夏光。」滬劇《蘆盪火種》的原作者文牧也說,革命前輩夏光同志就是劇中郭建光的生活原型。
誰是阿慶嫂
《沙家浜》中「智斗」這場戲,深受人們喜愛,常演不衰。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阿慶嫂其人呢?
舞台上的阿慶嫂是經過藝術加工塑造的,蘆葦盪是「沙家浜」的原型,常熟有千千萬萬這樣的群眾。陳關林烈士的妻子陳二妹就是一個,而且也是開茶館的。
在蘇常太抗日根據地中,董浜鎮上的涵芬閣茶館是一個頗有影響力的交通聯絡點,茶館老闆陳關林是當地人,有膽有識,他和妻子陳二妹一起,為新四軍接頭聯絡,傳送情報,做了很多有益於革命的工作。1941年7月,陳關林不幸被捕,同年11月被日寇裝進麻袋用刺刀戳死。今年88歲的陳二妹,仍然住在常熟市董浜鎮,如今正幸福地安度晚年。
「胡傳魁」其人
在《沙家浜》中,胡傳魁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草包司令。現實中的胡傳魁是不是這樣呢?胡傳魁的生活原型叫胡肇漢,和戲劇中的人物性格正好相反。胡肇漢是一個身材矮小,目如鷹隼、陰險刁鑽的殺人魔王。他是湖南嶽陽人,兵痞出身,1926年擔任國民黨保安特務團團長。1939年春,新四軍東進江南,襲擊虹橋機場日軍,炸毀鬼子飛機,聲威大振。胡肇漢腳踩兩只船,連忙與新四軍聯合。
1940年春,陽澄湖地區的抗日斗爭形勢十分嚴峻,胡肇漢發生動搖,他在投靠國民黨軍的同時,又與汪偽政權搞得火熱,並與日寇達成默契,一同襲擊我新四軍後方醫院。胡肇漢的便衣短槍隊經常幽靈似地出沒於陽澄湖水域,對我新四軍不斷騷擾,成了東路抗日部隊的心腹之患。這時的胡肇漢已墮落成為與人民為敵的政治土匪。
1950年9月15日深夜,匪首胡肇漢等28名頑匪潛伏到上海准備進行破壞活動時,被我公安機關一網打盡。1950年11月28日,蘇南蘇州行政區人民法院宣判胡肇漢、王群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Ⅲ 吳越爭霸歷史事件的故事、典故、成語。詳細一點,最好有除了卧薪嘗膽之外的,謝謝。
吳勝越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大敗吳版軍。闔閭負傷身死,夫權差繼位為王。
後來,越以水軍攻吳,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被圍請降。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採納伍子胥「今不滅越,後必悔之」的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
越滅吳
當吳王夫差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不久後,吳國發生災荒。越再次乘機發動進攻,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八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越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Ⅳ 鎮江歷史簡介50字
鎮江是一座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鎮江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悠久歷史,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不僅是「甘露寺劉備招親」,「白娘子水漫金山」等傳說的發源地,也是《文心雕龍》、《昭明文選》、《夢溪筆談》等巨著的誕生地。「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歷代文人墨客在鎮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
鎮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文化名城。具出土文物及史籍考證,古屬禹貢九州之揚州,西周初期為宜候封地,北宋更名為鎮江。 鎮江風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獨特風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聞四方。金山之綺麗,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險峻,豐姿各異,人稱「京口三山甲東南」;南郊的鶴林、竹林和招隱三寺,山嶺環抱,林木幽深,又延伸入城,被譽為「城市山林」。 鎮江不僅自然風景見長,而且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享譽千古的金山江天禪寺,久付盛名的焦山碑林,別具風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獨絕的過街石塔,隱於蒼松翠柏中的昭明太子讀書台,雕塑珍品六朝陵墓石刻,風景名勝西經古渡等,記下了這座古老城市的漫長足跡,也吸引了無數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
市內歷史遺存豐富,建寺1500多年的金山寺、建寺1400多年的焦山定慧寺、建寺1500多年的寶華山隆昌寺、建院近2000年的茅山道院都是重要的佛教、道教寺廟。位於焦山的碑林博物館保存晉、隋、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書法精品,對海內外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南朝陵墓石刻距今已1700多年,數量之多、行制之大、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均為全國罕見。鎮江博物館為1890年建造的一組五幢英式建築,原為英國總領事館館址,現收藏有新石器時代至近代的三萬余件文物精品。南朝宋、齊、梁三代皇帝,唐名相李德裕、宋名士蘇軾、米芾、辛棄疾等,都和鎮江有很深的淵源。三國孫劉聯姻抗曹,《白蛇傳》《水漫金山》,岳飛、韓世忠抗金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都展開於鎮江。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日本畫家雪舟、美國作家賽珍珠都曾先後在鎮江生活工作多年,對鎮江懷有深厚的感情。
Ⅳ 求拙政園的故事。。。。簡短一點的
拙政園始建於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1991年被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列為國家級特殊游覽參觀點。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遊景區。拙政園位於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截至2014年,仍是蘇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園林,佔地78畝(約合5.2公頃)。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築精美,各具特色。園南為住宅區,體現典型江南民居多進的格局。園南還建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是國內唯一的園林專題博物館。歷史沿革編輯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因官場失意而還鄉的御史王獻臣,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意,名為「拙政園」。中亘積水,浚治成池,彌漫處「望若湖泊」。園多隙地,綴為花圃、竹叢、果園、桃林,建築物則稀疏錯落,共有堂、樓、亭、軒等三十一景,形成一個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廣袤二百餘畝,茂樹曲池,勝甲吳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園中景物繪圖三十一幅,各系以詩,並作《王氏拙政園記》。
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賭博將園輸給閶門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損而失其真」。此後,徐氏在拙政園居住長達百餘年之久,後徐氏子孫亦衰落,園漸荒廢。
明崇禎四年(1631),園東部荒地十餘畝為刑部侍郎王心一購得。王善畫山水,悉心經營,布置丘壑,於崇禎八年(1635)落成,名「歸田園居」,中有秫香樓、芙蓉榭、泛紅軒、蘭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嘯月台、紫藤塢、放眼亭諸勝,荷池廣四、五畝,牆外別有家田數畝。園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棧道。據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潛作的《蘭雪堂圖記》,當時園中崇樓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獸,與已盪為丘墟的拙政園中部適成對照。直至道光年間,王氏子孫尚居其地,但已漸荒圮,大部變為菜畦草地。
清兵入蘇,園為鎮將占。當時園主系徐氏第五代後人,不得已在順治五年(1648)左右以二千金將園廉售於大學士海寧陳之遴。陳得園後重加修葺,備極奢麗。內有寶珠山茶三四株,花時鉅麗鮮妍,為江南所僅見。但陳長期在京,購園十年後即獲罪被謫遼東,客死於謫所,始終未見園中一花一木。康熙元年(1662),拙政園沒為官產,被圈封為寧海將軍府,次第為王、嚴兩鎮將所有。康熙三年(1664)又改為兵備道(安姓)行館,未有改作。
在此以前,園主雖屢有變動,但大都仍拙政園之舊。至王永寧則大興土木,易置丘壑,園的面貌與文徵明圖記中所述已大不相同(錢泳《履園叢話》、徐乾學《憺園集》)。園內建斑竹廳、娘娘廳,為三桂女婿居處。又有楠木廳,列柱百餘,石礎徑三、四尺,高齊人腰,柱礎所刻皆升龍,又有白玉龍鳳鼓墩,窮極侈麗。王常在園內舉行盛宴,令家姬演劇,時人有「素娥幾隊出銀屏」、「十斛珍珠滿地傾」之句。後王永寧因吳三桂舉兵反清,懼而先死,家產籍沒,雕龍柱礎及楠木柱石等盡輸京師。陳其年曾有詩雲:「此地多年沒縣官,我因官去暫盤桓。堆來馬矢齊妝閣,學得驢鳴倚畫闌」。可見園的破敗景象。至康熙十八年(1679),拙政園改為蘇松常道新署,參議祖澤深將園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康熙二十二年(1683),蘇松常道缺裁。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玄燁南巡曾來此園。同年編成的《長洲縣志》中寫道:「廿年來數易主,雖增葺壯麗,無復昔時山林雅緻矣」。
拙政園自蘇松常道署裁撤後,漸散為民居,先由王皋聞、顧璧斗兩富室分得,後總戎嚴公偉亦居於此。乾隆初,園又分為中部的「復園」和西部的「書園」兩部份。至此,原來渾然一體、統一規劃的拙政園,演變為相互分離、自成格局的三個園林。中部的復園歸蔣棨所有。當時園內荒涼滿目,蔣氏經營有年,始復舊觀。「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園中藏書萬卷,春秋佳日,名流觴詠,極一時之盛,曾有《復園嘉會圖》傳世。袁枚、趙翼、錢大昕等相繼來此,流連賦詩。袁枚有句雲:「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書」。但蔣棨歿後,園就逐漸荒落了。
西部花園的書園主人是太史葉士寬,中有擁書閣、讀書軒、行書廊、澆書亭諸勝,皆昔年廢地,由葉氏新築。擁書閣有十景,士寬之子樹藩曾與其甥武進趙懷玉賦詩記之。書園後歸道員沈元振,園中第宅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屬程、趙、汪等姓。
蔣氏擁有復園七十餘年之後,終於易主。清嘉慶十四年(1809),刑部郎中海寧查世倓購得此園。其時園中池堙石頹,查氏修繕經年,煥然一新,仍名復園。但為時不久,至嘉慶末年又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平湖吳璥,其子觀察晉德也曾居此,故蘇人呼為吳園。春日遊人如織,攤販雜陳。雖然是園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曠遠,有山澤間趣」的特點,但視舊園僅得三分之一。故道光廿二年(1842)梁章鉅挾惲南田圖游園印證時,謂園景與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惲圖已大不相同。由於吳氏長期在外地做官,疏於管理,逐漸亭台傾圮,池館蕭條。
園南的東部花園第宅,其時歸部郎潘師益。潘與其子在內營構瑞棠書屋。 咸豐十年(1860)六月二日(舊歷四月十三),太平軍進駐蘇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園並東面的潘子潘愛軒宅、西面的汪碩甫宅合建忠王府,相傳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工匠數百人終年不輟,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馬如飛《劫餘灰錄》)。據李鴻章後來給李鶴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園三四所,戲台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佔領蘇州後,將忠王府作為自己的江蘇巡撫行轅,藩臬司也在其中辦公。由善後局付白銀三千兩給原園主吳氏,以園歸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歸汪氏。當時官府還附設醫葯局於園內,行醫施葯。過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見園內「事物已頹損十之五」。至同治五年(1866),巡撫衙門遷離拙政園。
同治十年(1871)冬,南皮張之萬(光緒中為大學士)任江蘇巡撫時,居拙政園原潘宅房屋內。張能書畫,經營修治,漸復舊觀。有遠香堂、蘭畹、玉蘭院、柳堤、東廊、枇杷塢、水竹居、菜花樓、煙波畫舫、芍葯坡、月香亭、最宜處諸勝,繪有《吳園圖》十二冊。後張之萬升任浙閩總督,離蘇有日,就與右布政使恩賜、管理蘇州織造部堂德壽、糧儲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滿族)商議,倡立會館,以價銀三千、修理費二千匯交藩庫。於同治十一年(1872)正月,將拙政園改為「八旗奉直會館」,其范圍包括園的中部花園及前面的房屋,園仍名拙政。光緒十三年(1887)又曾修葺過一次,「首改園門,拓其舊制,……其他傾者扶,圮者整」,並建澄觀樓於池之上。當時園中古樹參天,「修廊迤儷,清泉貼地,曲沼綺交,峭石當門,群峰玉立」。這一以水為主、水面闊廣、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園西部花園的汪姓宅園,於光緒三年(1877)以價銀六千五百兩售於吳縣富商張履謙,易名為「補園」。當時園中亭台只存一、二處,殘破不堪,已非昔日景況。經張履謙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聽閣、浮翠閣、笠亭、與誰同坐軒、宜兩亭等勝景,又新建了精緻綺麗的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光緒二十年(1894)張獲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遺象,為之建「拜文揖沈之齋」。張氏以巨款經營多年,追求奢麗,部份失去了拙政園疏朗閑適的特點。但張與其孫紫東俱愛好崑曲,所構卅六鴛鴦館,其頂層結構為「卷棚頂」,音響效果甚佳。崑曲前輩俞振飛常隨父「曲聖」粟廬來此園遊憩度曲。
隨著以武昌起義為發端的辛亥革命爆發,起義浪潮迅速波及全國各省。江蘇巡撫程德全於1911年11月5日宣布獨立,自任都督。1911年11月21日,在拙政園成立江蘇省議會,原諮議局議員55人到會,程德全親自蒞會,宣布開會宗旨。諮議局議員搖身一變,成為省議會會員,遂由會員公推議長,張謇選為會長,蔣炳章為副會長。此時八旗奉直會館已改稱奉直會館。由於八旗奉直人遊宦於蘇的日益減少,會館經濟不佳,於是對外開放,收取游資。園中開辟茶室,並曾辟娛樂場,以唱滑稽戲、說書等招攬遊客。日常只數十人入游,唱戲時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國五年(1916),奉直會館由水警長仇翼南派人管理。民國八年(1919)左右,奉直會館房宅(現蘇州市博物館)曾闢作時疫醫院。民國十三年(1924)9月江浙戰爭爆發,蘇州雲集大批軍隊。民國十四年(1925)1月27日,奉軍第一軍軍長張宗昌率所部第一梯團約1500餘人到蘇,總指揮部設於奉直會館。民國十七年(1928)九月與廿三年(1934)十月間,又二度被借作戒煙所。之後,還曾做過區公所(為老人口述材料)。現園林博物館老館房宅在民國九年(1920)左右,售與李鴻章之侄、清末雲貴總督李經羲。經李以巨款翻修,甚為精緻。李不久即歿,子孫無人居蘇,房屋後曾抵押與某銀行。「一·二八」。
民國十九年(1930)七月十五日,園內迴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壓傷遊客兩人。此後,坍倒的迴廊一直用木頭支撐。見山樓後的木橋,也斷裂不能通行。至抗戰爆發前夕,一代名園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蘚苔蔽路」的境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軍飛機幾度轟炸蘇州。遠香堂受震破損,南軒被焚毀,園內到處亭閣傾圮,枯葦敗荷,荒穢不堪。同年冬,吳縣警察局以冬防期間,令將城區沿途乞丐拘捕收容,並將奉直會館作為臨時收容所。
民國二十七年(1938),負責組建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的北洋遺老陳則民見奉直會館大部分房屋倖存未毀,即租用拙政園為偽政府辦公處,還向張氏借租了補園。5月23日,日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在蘇州成立,省府即設於忠王府及拙政園內,陳則民任偽省長。其間曾對拙政園稍加修葺。陳群任偽省長時,又在西部花園建日本式木屋一所,專門接待日軍將領、特務頭目等。
園的東部花園,即「歸田園居」久已荒廢,部分變為荒地,部分散為民居,與中部花園以牆隔絕。進出由道觀弄(1958年砌斷)與東北街相通。園內殯舍數間,棺柩雜陳,又有破舊民房十餘間,荒地一片。至偽江蘇省政府教育廳佔用時,將園東部花園與中部花園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偽官居住。又將土墩上小亭(名補拙,現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則野草遍地,荒蕪依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盤踞在拙政園的偽省政府隨之瓦解。1946年9月,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從四川璧山遷蘇,借拙政園為校舍。中部花園和房屋部分為辦公教學區及學生宿舍,東部花園作為教職員宿舍,並將園外菜地(現天泉亭處)買下,闢作操場。西部的補園仍屬張氏。1948年,社會教育學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張氏後人張逸儕租借了西部花園和部分房屋。
1949年蘇州解放後,社教學院並遷無錫。拙政園及前部房屋由蘇南行政區蘇州行政區專員公署使用。1951年11月,蘇州專員公署根據中央關於保護歷史文物的一貫指示,將拙政園劃歸蘇南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管理,專員公署另遷新址。文管部門立即修繕,延請專家名匠,規劃整治,山、水、橋、亭、廳、堂、牆、門,務期按原樣修復,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整修後的拙政園中部花園和西部花園正式開放。臨街房屋中間部分歸蘇南文管會使用(後為蘇州博物館),偏南原李宅為蘇南區蘇州圖書館(後為蘇州工藝美校又轉為蘇州園林博物館),偏西沿街屋為張氏辦洪澤小學(後為平江區醫院)。
1952年下半年,市園林管理處成立後,從蘇南文管會接管了拙政園,年底開始又大加整修。之後,在東部花園重築圍牆,逐步浚池疊石,植樹蒔花。1959年下半年起,又對東部花園進行大規模修建,新建了大門、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館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園中、西、東三部重又合而為一,成為完整統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1976年拙政園徵用土地九畝八分,擴大了花圃面積。1979年以來,對園內建築、假山多次進行了維修,碑刻、匾額、楹聯、傢具陳設等也陸續恢復。1980年以4萬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遠香堂。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閣。1988年3月30日,工藝美校搬出李宅,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投資120萬元進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園宅園合一。
1991年4月拙政園由國家計委、旅遊局、建設部定為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
1992年9月在拙政園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藝美校所用部分)中軸線建成了我國第一座以園林為專題的博物館。該館按四進廳堂布置成「園原」、「園史」、「園趣」、和「園冶」四個展廳,展現蘇州園林在2000多年歷史中的歷程和風采。
1994年至1997年底,以拙政園為首的蘇州古典園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1997年12月4日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全體會議審議,拙政園與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996年和1997年,拙政園分別舉辦了「全國第十屆荷花展暨拙政園首屆荷花節」、「全國第三屆杜鵑花展覽暨首屆拙政園杜鵑花節」。從此每年春天舉辦杜鵑花節、夏天舉辦荷花節,至今已連續舉辦十餘年。 1997年秋,拙政園與加拿大溫哥華市中山公園「逸園」正式結為「姐妹園」。2004年3月,又與美國亨廷頓植物園的中國園結成「姐妹園」。
2000年下半年,拙政園全面啟動了ISO9000質量保證體系的認證工作。2001年3月28日,在全國古典園林中率先順利通過了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2001年6月8日榮獲由英國國家質量保證有限公司頒發的ISO9002質量保證體系認證證書。 2001年,拙政園以全國最高分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4A級旅遊景區(點)。2003年整治東部周邊環境,建成園外苑。2006年3月啟動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為進一步擴大游覽面積,管理處辦公區遷出園林,在東北部一般保護范圍內新建辦公樓和旅遊停車場。2007年5月正式被批准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同年建成園林博物館新館,南部周邊環境同期得到改善。
截至2014年,拙政園轄地面積約83.5畝(5.6公頃,含蘇州園林博物館及新館,不包括原為拙政園住宅的蘇州博物館及新館),扣除花圃9.8畝及售票辦公處約1畝,開放面積約73畝。73畝開放面積中,僅38畝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今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即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而歷史上作為拙政園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園南兩處建築群,自1950年代開始便與園林割裂分治,其一為晚清八旗奉直會館住宅部分(面積約12畝),今以「忠王府」名義倖存,1960年起屬蘇州博物館,其二為晚清張履謙補園住宅部分(面積約9-10畝),在遭到長期蠶食破壞後於2003年11月被蘇州市當局鏟平,辟為由貝聿銘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Ⅵ 無錫歷史故事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Ⅶ 茅山的歷史淵源
相傳上古時,帝嚳高辛氏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國人郭四朝也修道於玉晨觀,後被封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時,李明真人修道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至今丹井尚存。
漢時 ,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宮)修道行善。 東晉時茅山人葛洪修煉於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這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
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翙假託天師道女祭酒魏華存及眾仙之傳授,作《上清大洞真經》(後經王靈期增修,流行於世),在茅山創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40多年,搜集楊羲、許謐手跡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編撰《真誥》,纂集上清法術《登真秘訣》,編訂《真靈位業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理和神仙譜系更為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因以茅山為本山,故又稱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為祖師,尊魏華存為第一代太師,楊羲為第一代玄師。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時期,高道輩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稱道教祖師老子李耳的後裔。宋真宗也造了「天書」,下降「聖祖降臨」的道教神話,借神權鞏固皇權。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師張可大主領三山(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符籙。到了元代,原並行於江南的天師、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歸並於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從此茅山成為以正一為主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等仍按上清派沿傳。
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史志記載於明嘉靖、萬曆年(1522~1619年),由閻希言住乾元觀,傳「邱祖復字岔派分支」。 明末,龍門派第七代沈常敬(號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傳戒。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啟派師、清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維艱,退隱乾元觀,自稱郁岡掃葉道人。
由於他們的推廣,全鎮龍門派迅速在玉晨觀、德祐觀、仁祐觀、白雲觀傳開。由此,茅山形成「五觀」傳全真,「三宮」傳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續到1949年。
(7)蘇南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茅山是旅遊的福地: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於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里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
茅山當地茅山老鵝、風鵝、咸草雞、茶園雞等家禽均是茅山農家自然放養,茅山特產種類繁多,還有郭庄狗肉、三岔豬頭肉、香腸、白魚、野山兔、野鴨、野雞等多種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烏米飯、野山筍、手剝筍、
鄉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雜糧組合、無花果、草雞蛋、青殼蛋、茅山長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蟬花、桑果酒、等近300個品種。
Ⅷ 溧陽有哪些悠久的歷史
溧陽有世界最早的人工運河(胥河,伍子胥組織開挖)
溧陽有世界最大的茶壺(在天目湖山水園)
溧陽有江蘇省最大的牌樓(天目湖牌樓)
溧陽有江蘇省最早的****蓄能電站
溧陽有江蘇省最大的竹林(13萬畝)
溧陽有江蘇省最好的水源地(沙河和大溪水庫計2億多方)
溧陽有蘇南地區最高的山峰(仙山頭)
溧陽我國目前最高的漿砌石拱壩的所在地!------平橋石壩
溧陽有人類祖先和高級靈長類動物發源地(上黃水母山公園,已建中華曙猿館)
溧陽有2200多年歷史,是江蘇省在秦制(公元前221年)時第一批建縣(15個)
溧陽是出過狀元、進士185人的地方,現有中科院院士8人。
溧陽有伍子胥避難、征戰的許多佳話故事(伍員山、胥河、胥泊、胥渚等地名都與伍有關)
溧陽「天下第一詩」(遊子吟)的發源地(孟郊在溧任縣尉時所作)
溧陽岳飛抗金時駐防軍隊達二年之久並多次作戰的地方(有大營巷、小營巷、岳家村等)
溧陽秦梓(南宋奸臣秦檜哥哥)知府及其子孫隱居繁衍的地方(上黃尚典村)
溧陽是李白三次訪客、飲酒作詩的地方(代表作有《猛虎行》《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溧陽新四軍抗日作戰的地方,有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水西村)
溧陽開國元帥陳毅和張茜結親的地方(水西村)
溧陽有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贊不絕口的天目湖沙鍋魚頭
溧陽三省(蘇、浙、皖)交界的大型邊界市場,還有個地方一腳踏三省(南山竹海)
溧陽舉辦二屆國際性會議的地方(在中歐論壇會館,08年有《安博思論壇》《一村一品會議》;09年10月還將舉辦《中歐論壇》,屆時有100多國元首與會)
溧陽全國最大的****蓄能電站(投資70多億,在伍員山)開工建設的地方
溧陽寧杭高速、揚溧高速、104國道、239和241省道穿境而過的地方
溧陽「神六」太空培育的首批植物種子試種結果的地方(玉枝茶果園,大南瓜100多斤)
溧陽為「神五」「神六」「神七」提供多種先進性能的配套保障艙及車輛的地方(28所)
溧陽國際大師徐悲鴻早年求學的地方(沒有溧陽葯商陶瑞的資助就沒有徐後來的發達)
溧陽被譽為華東地區後花園的地方
溧陽,一座秦代建縣(公元前221年)歷史悠久的古邑,一顆鑲嵌在錦綉江南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走進溧陽,走進「綠色仙境」,美麗的天目湖會告訴你:這里集太湖煙波浩淼之勢,西湖淡妝濃抹之美,千島湖環拱珠連之局,是江南山水的經典。當你品嘗到水甜、茶香、魚鮮的天目湖「三絕」後,一定會為國家4A級旅遊區的風采著迷傾倒!走進溧陽,走進「世外桃源」,青翠的南山竹海會告訴你:這里有10萬畝竹海、千年古松、桃花深潭、吳越首峰。吸一口「天然氧吧」的空氣潤潤肺,掬一捧清冽冽的山泉漱漱口,在空谷鳥鳴和溪澗吟唱的世界裡,你會忘卻都市的喧囂、人生的煩惱,會在這融入自然的旅程中流連忘返!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發展前景廣闊。溧陽山水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美。蘇南最高的山就在溧陽,江蘇最好的水源地就在溧陽,江蘇最大的竹林(15萬畝)就在溧陽,中國最大的茶壺就在溧陽,世界最早的人工河就在溧陽(胥河)。按照蘇浙皖邊界的中心城市和山水型、資源型、生態型旅遊名城的目標定位,形成了以休閑度假旅遊、生態觀光旅遊為主,商務會展旅遊、農家樂旅遊為補充的富有溧陽特色的旅遊格局,正成為長三角都市圈後花園和在華東地區有較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 2004年,溧陽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溧陽旅遊交通便捷,可進入性很強。寧杭高速公路和揚溧高速公路在溧陽交匯,境內有四個高速公路道口,104國道和239、241省道橫貫全境,溧陽與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連接,距上海3小時車程,南京、杭州、無錫1小時左右,到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0分鍾,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寧杭高速鐵路正在動工。
溧陽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地連吳楚界,山記伍員臨」, 「伍員報德投金處,史女捐生抱石來」,史貞女義救伍子胥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溧陽酒樓三月春」,詩仙李白三次來到溧陽,留下了《猛虎行》等名文佳作十三篇。「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苦吟詩人孟郊任溧陽縣尉五載,寫出了「中華第一詩」《遊子吟》。張旭、朱熹、湯顯祖等文人雅士被溧陽的山水風情陶醉,吟唱出膾炙人口的詩篇華章。「溧陽地勝名士多」,歷史上曾出過狀元、進士185名,現有中科院院士8人。
溧陽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被譽為「江南明珠」的天目湖,兼有西湖淡妝濃抹之美、太湖煙波浩渺之勢、千島湖環拱珠璉之局,是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肥而不膩、鮮而不腥的「天目湖砂鍋魚頭」更是聞名遐邇,獲得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譽,榮獲「中國名菜」稱號,全國淡水魚烹飪大賽總冠軍。目前,以「砂鍋魚頭」為特色的連鎖飯店、賓館已發展到北京、上海、無錫等10多個大中城市,瓦屋山頂的「寶藏禪寺」風光秀麗,香火鼎盛。水西村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是中國革命史的教育基地。
溧陽旅遊規劃科學,要素發展齊全,以天目湖、南山竹海、瓦屋山等景區規劃為重點的旅遊規劃體系。舉辦了上海國際茶文化節閉幕式和新絲路模特大賽,今年又舉辦了兩次國際級的會議(安博思中歐論壇,11月中旬將舉辦「一村一品」國際論壇),提高了天目湖旅遊品牌知名度。 五星級賓館3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6家,二星級38家,能夠滿足不同宿的要求。
Ⅸ 拙政園的歷史與傳說
拙政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始建於明正德初年(世紀初),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拙政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21)。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拙政園也逐年修繕整治,日益展示其疏朗自然、清新曠遠的風格。不期十年動亂,拙政園成為「破四舊」的對象而被迫關閉。
此後,一度改名為「東風公園」,雖仍對外開放,但廳堂的陳設布置已撤除一空。倒影樓後放置滑梯等物,改為「兒童樂園」。文革期間,園林工作人員並無損毀名園之舉,還想方設法將古建文物保護下來,使粉碎「四人幫」後,拙政園能夠逐步得以治理。
(9)蘇南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園林博物館
始建於1992年。2007年12月4日,園林博物館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館緊鄰拙政園,佔地面積3205平方米,建築面積3390平方米,園林博物館設有序廳、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文化、園林傳承等五大展廳,以蘇州歷代名園為例,向遊人展示蘇州古典園林的豐厚內涵和藝術魅力。
博物館以造園工具、陳設傢具、建築構建等實物為主要載體展示園林的傳統造園工藝,並運用了現代科技手段展示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
旅遊景點
每年春季,拙政園都要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杜鵑花節」。「杜鵑花節」既是拙政園的一項傳統特色項目,也是被蘇州市政府列入「蘇州旅遊節」的重點項目之一。
杜鵑花展期間,將有數百種名貴杜鵑花展出。屆時,拙政園內是鶯歌燕舞,萬紫千紅,滿目妖嬈。不僅讓遊客在濃濃春意中領略游園的意趣,也讓遊客在山花爛漫中感受到拙政園這座城市山林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