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於黃山的故事與傳說
黃山的傳說:
有一年臘月二十五,玉帝和眾神正在觀凡,忽然有一位神仙來報:「玉帝,轎前有兩個小神求見。」玉帝今日十分高興,便傳二神前來。一位小神來到轎前說道:「當年那弼馬溫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放走了天馬,掌馬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這群天馬收回。
尋到宣化縣境內時,發現了他們,當時宣化縣還是一片茫茫大海,天馬正在興風作浪,龍太子正在拽一位美女。李天王見狀,大喝一聲:「龍太子住手,你私自逃出龍宮,殘害民女,今日本王特奉玉帝之命,前來處罰你。」李天王一揮手,那一半黃山立即把那三匹天馬壓在山南。
龍太子現出原形,成了一條小白龍,被壓在山北。此時它已能脫化人身,給自己起名「黃伯羊」,周圍的居民常看見崖洞里有個影兒,有時像人,有時像羊,洞口常往外冒濃霧,人們就給那個山洞起名為「黃羊洞」。
天長日久,人們發現黃羊洞口一拉霧,天就下雨,十分靈驗。因此,人們每逢乾旱就到黃羊洞下燒香,擺供,向黃伯羊祝壽,一祝就下,百祝百准。黃伯羊在山上修行,給周圍的百姓造福不小,後來它成仙上了天,人們為了紀念它,就把「龍馬山」改成「黃山」了。
黃山的故事:
排雲亭前右側,有二石如一雙鞋,整齊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曬,故名。「仙人曬鞋」和「仙人曬靴」,共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黃山左數峰的仙都觀住著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宮里住著道姑煉玉和徒兒妙真。
兩座道宮中間隔著一道鴻溝西海峽谷,加上道規森嚴,他們老不相往來。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觀里斷了火種,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宮里去借火種。當太清來到紫霞宮里,就見到妙真,兩人一見如故,談起話來,非常親熱。
從此兩人每天打柴、擔水,便到一起談心,漸漸地砍的柴就少了。 擔的水也少了。這樣,事情不久都 被雙方師父發現,他倆都受到師父的嚴厲斥責。還規定今後打柴、擔水,以兩峰交界的溝澗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殺。此後兩人在一起說話就很困難了。
一次趁雙方師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見面,並商定今後;太清在山門前曬靴,曬鞋來幽會。一天,兩人正甜蜜幽會,不料雙方師父突然回來,事情敗露,他倆將要受到嚴厲懲罰。他倆想來想去,最後橫下了一條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
兩人攜起手,從懸岩上縱身一躍,跳進了波浪滔天的雲海。太清曬的靴子和妙真曬的一雙鞋子都沒有來得及收,日子久了,都變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黃山的「仙人曬靴」和「仙人曬鞋」。
(1)黃山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黃山簡介:
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華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安徽旅遊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
黃山景區榮譽:
1990年12月12日,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對黃山的評價是:黃山,在中國歷史上文學藝術的鼎盛時期(公元16世紀中葉的「山水」風格)曾受到廣泛的贊譽,以「震盪國中第一奇山」而聞名。
黃山代表景點:
四絕三瀑黃山四絕,是指中國安徽省黃山的四種獨特景觀。分別為: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黃山三大名瀑:「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龍瀑」。
奇松即形態奇特的松樹。最著名的黃山松有:迎客松、望客松、送客松、探海松、蒲團松、黑虎松、卧龍松、麒麟松、連理松,這就是黃山的十大名松。
2. 黃山年代特色和歷史傳說
徽派文化底蘊豐富,內涵深廣,是中國三大區域文化(藏學、敦煌學、徽學)之一內,涵蓋了哲、經、史、醫、容科、藝諸多領域。
古代徽州歷來有「山深不偏遠,地少士商多」之說。每當中原戰亂之秋,這里就成了藏龍卧虎之地,它既是亂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寶庫,因此歷史上各種人才應運而生。例如,活字印刷術創始人畢升,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軍機大臣許國,富可敵國的大鹽商鮑漱芳,著名戲劇家汪道昆,醫學家汪昂,徽墨、歙硯高手李廷,新安畫派的創立者漸江,哲學家戴震,理財家王茂蔭(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近代教育家、學者有陶行知、胡適,還有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鄭復光,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近代法學家徐謙等,都是徽州人。
同時,由徽商興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硯、徽派建築、徽雕、徽刻、徽劇、徽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
直至今日,黃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橋、古塔、古亭閣、古宗祠、古牌坊,猶如一座天然的歷史大博物館。
3. 黃山的名勝古跡都有哪些及歷史背景其中的歷史含義
日出、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素稱黃山「五絕」。黃山82峰,或崔嵬雄渾,或峻峭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天然巧成,並以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三大主峰為中心向三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巒峭壁。
寺廟亭台
黃山自古聞名,許多文人前來游歷並留下名詩吟誦。名家陳運和有詩作證:「站起,黃山像長城的雄姿;躺下,長城是黃山的身影」。另外還有寺廟亭台,為黃山增色。方圓250公里,自古為道教名山,山中以道教命名的名勝有硃砂峰、煉丹峰、天都峰、軒轅峰、仙人峰、丹井、試劍石、蒲團松、仙人曬靴石、仙女綉花石、望仙台、煉丹台、煉丹源、神仙洞等等,山南部硃砂峰下的慈光閣和山北部疊障峰下的松谷庵均為道教廟宇。 在黃山南部硃砂峰下的慈光閣,明嘉靖年間,玄陽道士居此。明萬曆年間曾盛極一時。原址尚存部分樓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為賓館。1965年董必武筆書「慈光閣」。海拔1340米的半山寺在黃山南部的老人峰與硃砂峰間,原寺已圮,1957年重修,有劉伯承所題匾額。上下山遊人多在此憩息,觀賞風光。另外還有玉屏樓、雲谷寺、松谷庵、翠微寺等。
仗鼓舞
流行於休寧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陽一帶的一種民間舞蹈,又名「得勝鼓」。傳說是為了紀念唐代大將張巡、許遠抗擊安祿山叛軍得勝,而擊鼓歡慶。此舞由數十人表演,擊鼓者打扮成武士,短打緊身,十字披紅,頸挎仗鼓(扁圓形皮鼓),右手緊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持健鈴,隨著行進步伐擊鼓面或敲鼓邊。另有十數人手持檀木夾板,邊行進邊擊拍,發出清脆的響聲。隊列前面有一對大紅燈籠,一人持纛,上書「得勝鼓」三字,後隨一隊蜈蚣旗幡,整個場面威武雄壯,令人振奮。
疊羅漢
流行於歙縣葉村的一種民間游藝。表演時演員下穿紅彩褲,上身赤膊光膀,面部繪有臉譜。演員均為男性,表演渾朴粗獷。演出前舉行祭台儀式,焚紙燒香、羅漢掃堂,然後從演員相繼登台或在廣場上表演。演員不說不唱,在大鼓敲擊的簡單節奏下,分別表演童子拜觀音、斜角旗、仙人橋、石猴出山、六柱牌坊、涼心水閣、水簾洞、劉海戲金蟾等造型。表演時先易後難,特別是水簾洞中演員的筋斗及六柱牌坊20餘位演員疊成的六層造型,最為精彩。
跳鍾馗
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鍾馗」,流行於今徽州區岩寺鎮、歙縣朱家村一帶。據說明萬曆年間就有此習俗。每年端午節,這些地區都要「嬉鍾馗」,以求驅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古時「嬉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近年來,歙縣鄭村鎮的堨田村,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這項活動,煞是熱鬧。
抬閣
抬閣流行於休寧、屯溪的一種民間游藝,又稱「抬角」。抬閣共分上、中、下三層,將俊俏兒童裝扮成一出出故事造型,安置在三層抬閣上,底盤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漢抬著。抬閣的四周用紙紮成龍、鳳、鶴、祥雲、水花等彩燈,巡遊時彩燈內點燃蠟燭,映照著服裝鮮艷的兒童,遠遠望去,酷似天仙下凡。抬閣上的人物不唱不做,但配上鼓樂開路、鑼鈸斷後,熱鬧非凡。今屯溪隆阜還經常組織抬閣隊上街,近年創作了《戴震還鄉》,以紀念一代宗師。
目蓮戲
徽州一古老劇種,流傳於黃山市各地及鄰縣,尤其盛行於祁門、石台一帶。該戲劇本《目蓮救母勸善戲文》,為明代祁門人鄭之珍編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寫傅相之妻劉青提,褻瀆神明,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救母心切,遍歷地獄十殿,終於母子團圓,舊時每逢夏歷閏月之年,徽州民間多演此
4. 黃山的由來是屬於世界歷史遺產的傳說故事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唐天寶六載(747),唐玄宗根據軒轅內黃帝在這里采葯煉丹得道升容天的傳說,改其名為黃山。明朝旅行家徐霞客登臨黃山時,曾對黃山的秀麗這樣贊嘆:「薄海內外之名山,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5. 黃山有哪些典故
黃山屹立在中國安徽省南部(北緯30度1分,東經118度1分),盤垣於歙、黟、太平、休寧四縣之間,方圓250平方公里,精華部份154平方公里。黃山原稱作黟山,因傳說軒轅皇帝曾在此修身煉 丹,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黃山不僅以奇偉俏麗、靈秀多姿著稱於世,還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屬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黃山現已成為中國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並與長江、長城、黃河並稱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
黃山為群山構造,「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神奇的冬景和壯美的日出,更讓遊客流連忘返。山中有名可數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他們或崔嵬雄渾、或俊俏秀麗,布局錯落有致、巧然天成。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為黃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均在一千八百米以上,並以三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鋪展,跌落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巒峭壁,呈現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遍布峰壑的黃山松,破石而生,盤結於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余風牙決壑之中,或雄壯挺拔,或婀娜多姿,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黃山無時不松,奇特的古松,難以勝數。最著名者有迎客松、卧龍松、探海松、黑虎松等30餘株。多少年來,它們抵禦風吹雨打,霜劍冰刀,吸取岩石中的點滴水分和營養,迎著陽光穩穩地屹立於峰崖之上。而黃山雲流動於千峰萬壑之間,或成濤濤雲海,浩瀚無際,或與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斕,壯美瑰麗。
黃山故事(金雞叫天門)
黃山天都峰的南側,半山寺對面的懸崖上,有一組巧景,名曰「金雞叫天門」。當走到天門坎回頭看時,這組巧景又變成了五位老者向天都峰攀登,神形兼備,惟妙惟肖,令人贊嘆不絕。
這五位老人形態各異地,一位老者手拄拐杖領前數步,回首作招呼同伴關,極其絕妙。四位老者居後,似攜手艱難地向上攀登。這組巧石,人稱「五老上天都」。
黃山民間曾流傳這樣一段傳說:
由溫泉從前山登山,天都峰之側有個必經之地叫「天門坎」。相傳很早以前,在天門坎有兩扇巨大的石門將遊人擋住,無法看到仙境般的黃山美景。一次從武當山來了五位老道,他們走到天門坎時,被擋在大石門之外,不能進入黃山。五位老道非常沮喪,半途而廢,不是太掃興了嗎?
其中有一位道長說:「無妨。我聽說這兩扇大石門是玉皇大帝派了幾個天兵把守的,他們只要聽見神雞啼唱,就會打開石門,我們不就可以入內賞景了嗎!」
其他四位老道說:「有理,人間黎明雞叫,天下萬戶門開。黃山只要有神雞一唱,天門定會自開。」五位道人在一起商議起來,一人說:「我等都有半仙之體,而且還有七十二變的法術,何不變成一隻神雞司晨,騙過天兵將石門打開。」另外四人一致同意,於是,五位老道躍上天都峰半壁之上使起法術,搖身一變,一老道變成雞頭,兩位道人變成雞翼,另兩位道人變成兩腿,頃刻之間他們變成一隻大金雞,引音振翅高聲啼叫,山鳴谷應,黃山周圍村落的雄雞也一齊啼叫起來,此起彼落相呼應,成了一首十分雄壯的「司晨曲」。
黃山故事之仙人曬鞋
排雲亭前右側,有二石如一雙鞋,整齊地放在小峰台上,似在晾曬,故名。「仙人曬鞋」和「仙人曬靴」,共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黃山左數峰的仙都觀住著老道道玄和徒弟太清,松林峰上的紫霞宮里住著道姑煉玉和徒兒妙真。兩座道 宮中間隔著一道 鴻溝-西海峽谷,加上道規森嚴,他們老不相往來。一年冬天,山中大雪,仙都觀里斷了火種,道玄只得叫太清到紫霞宮里去借火種。當太清來到紫霞宮里,就見到妙真,兩人一見如故,談起話來,非常親熱。從此,兩人每天打柴、擔水,便到一起談心,漸漸地砍的柴就少了。 擔的水也少了。這樣,事情不久都 被雙方師父發現,他倆都受到師父的嚴厲斥責。還規定今後打柴、擔水,以兩峰交界的溝澗為界,越界了,就用道鞭、神杖打殺。此後兩人在一起說話就很困難了。 一次,趁雙方師父都下了山,便偷偷見面,並商定今後;太清在山門前曬靴,曬鞋來幽會。一天,兩人正甜蜜幽會,不料雙方師父突然回來,事情敗露,他倆將要受到嚴厲懲罰。他倆想來想去,最後橫下了一條心:「生不能在一起,就死在一起吧!」兩人攜起手,從懸岩上縱身一躍,跳進了波浪滔天的雲海。太清曬的靴子和妙真曬的一雙鞋子都沒有來得及收,日子久了,都變成了石靴,石鞋,就是如今黃山的「仙人曬靴」和「仙人曬鞋」。
黃 山 的 三 個 傳 說
一、干雲戲王生
「雲以山為體,山以雲為衣。」素有「雲霧之鄉」美譽的安徽黃山,其雲也有靈性,十分奇妙。
6. 有關黃山的歷史名人
古時代的歷史名人有,胡適,胡雪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王版茂蔭,人民教育權家陶行知、南宋學者朱熹、理學代表程顥、程頤、清代學者戴震
近代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現代著名畫家黃賓虹、明代數學家程大位、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首領方臘、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明代戲曲家汪道昆等。
7. 黃山有哪些典故
蓬萊三島的故事
相傳,唐代玄宗愛妃楊玉環縊死於馬嵬坡後,一縷芳魂即游到此處,島上金童玉女,仙子神姑,將她迎宮「玉妃太真院」。不久,奉玄宗之命,四處尋覓貴妃陰魂的道士亦風塵僕僕地趕到,並受貴妃之託請玄宗早日來此聚會。
玄宗得知楊貴妃的行蹤後,很快一命歸天,魂魄來到這「蓬萊三島」。同貴妃相見如故。從此,兩人又在此過上恩愛的夫妻生活,終於實現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美好願望。今人有詩雲:「傳說神奇信有無,太真曾此作仙居。唐皇遺使蓬萊境,鈿盆情深盛淚珠。」
猴子觀海的故事
猴子觀海也叫猴子望太平,猴子為何要望太平呢?這裡面有個故事:原太平縣城,叫仙源村,村中有一戶叫趙德隆的書香人家。女兒名叫掌珠,生得聰明美麗。離仙源村不遠的黃山北海深處有一個洞里,有個靈猴,在山中修煉了三千六百年,會三十六變。
一天,靈猴見到掌珠生得俊俏,頓生愛慕之心。靈猴就變成一個白面書生,自稱是黃山寨主孫廣文的公子孫俊武,於傍晚來到趙家門前,以天色已晚為由,要求借宿一夜。趙家老夫婦見他長得俊秀,衣著華貴,斯文有禮,便信以為真,高興地留他住宿,並設宴招待。
酒飲三杯後,孫公子便向老夫婦陳述掌珠的愛慕之情,央求納為婿,發誓侍奉二老頤養天年。老夫婦一聽這甜言蜜語,心中非常喜悅。經與女兒商量,掌珠對才貌雙全的孫公子也早八分歡喜。次日一早,老夫婦回了孫公子的話。孫公子聽了歡喜若狂,差點露了原形。
靈猴回洞,思念掌珠心切,急忙把大小猴子都變成人,組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隊伍,去仙源趙家迎親。掌 珠被抬到洞府,只見陳設富麗,賓客滿座。夜深宴席散,孫公子被賓客擁入了洞房。一覺醒來,掌珠發現孫公子長了一身絨毛,大吃一驚。原來,孫公子酒醉,現出了猴子原形。掌珠非常惱恨,乘靈猴爛醉熟睡之機,向外逃走,直奔家中。
靈猴酒醒後,知道自己露出了原形,驚逃了掌珠,便喝令眾猴出洞尋找,追到山下芙蓉嶺,也不見新娘的影子。靈猴自從失去了掌珠,朝思暮想,但又沒有妙法可想,只得每天攀上洞後的懸岩,坐在石上,朝著東北方向的太平縣仙源村獃獃地望著。年深月久,便變成了黃山如今這一石景。
夢筆生花的故事
北海散花塢左側,有一孤立石峰,形同筆尖朝上的毛筆,峰頂巧生奇松如花,故名「夢筆生花」。傳說,有年春天,詩人李白來到黃山,見到北海山峰競秀,景色奇美,禁不住詩興大發,便昂首向天,高聲吟道:「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這聲音驚動了獅子林禪院的長老。他走出山門,細細一看,只見一位白衣秀士,風度瀟灑,便上前施禮,請問尊姓大名。
這位不凡之客原來是「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詩仙李翰林。長老急忙吩咐小和尚抬來用清泉釀制的米酒,還拿來一些文房四寶。長老急忙盛滿了一杯酒,雙手捧上,敬給李白。李白慌忙還禮,雙手接過,一飲而盡。二人席地而坐,縱談詩文,開懷暢飲。
李白深感長老待人誠懇,意欲草書詩作相贈,以作答謝之禮。長老大喜,小和尚們忙著研墨的研墨,鋪紙的鋪紙。李白趁著酒興,奮筆疾書。長老及小和尚們分別站兩旁,目睹那遒勁的大字,贊嘆不已。李白寫畢,還有三分酒意,便將毛筆順手一擲 ,那手筆翻翻搖搖,從空中落下插入土中。他這才告辭長老而去。長老送走李白,回過頭來,不禁大吃一驚,剛才李白擲下的毛筆已化成一座筆峰,筆尖化成了一棵松樹,矗立在散花塢中。這就是如今見到「夢筆生花」。
8. 關於黃山的故事與傳說一百字
8.3日18時13分,黃山,古代稱為「天子都」,因為它雄偉秀麗,又神秘莫測,是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到秦代,人們根據它的顏色又稱為「黟(yī)山」。那麼,後來為什麼又改叫「黃山」了呢?據說是因為黃帝曾在此煉丹而得名。黃帝又稱軒轅氏,是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帶領我們的祖先養蠶、製造舟車。時光飛逝,黃帝到了老年,可他還有許多事情要辦:河流需要治理,土地需要開墾,禽獸需要馴化等等。為了長生不老,多為百姓辦好事,黃帝便派浮丘公為他尋找煉丹的地方。浮丘公走了三年才回來,告訴黃帝:「江南有一群高山,只因山上多是黑石,叫黟山,那裡可以煉丹。」於是,黃帝帶領浮丘公、容成子和一些臣僕來到黟山,壘石造屋,又砌煉丹爐,然後去採集煉丹所需的草葯。黟山有七十二座陡峭的山峰,有的地方連猴子也難上去,可軒轅黃帝卻踏遍了每一寸山崖。到後來,所備的糧食吃完了,只能靠摘野果充飢,很多人忍受不了那份苦,偷偷跑走了,最後只剩下黃帝和浮丘公、容成子三人。他們經過九年千辛萬苦的尋找,才採集齊煉丹所需的草葯,又打了一眼井,掘開清冽甘甜的山泉,這才開始煉丹。三年過去了,原來准備好的柴快要燒完了,仙丹還沒煉成,煉丹台附近的樹已被砍光,浮丘公和容成子只得到遠處去砍柴,黃帝一人看守爐火。黃帝把最後一塊松柴填進了爐膛,浮丘公和容成子還沒回來,眼看火勢越來越小,一旦熄滅,將前功盡棄。黃帝便把自己的一條腿伸進爐里當柴燒,終於煉成了仙丹。這時浮丘公和容成子也趕了回來,把黃帝的腿從火里救了出來。三個人吃了仙丹,果然脫胎換骨,飄然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