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一個歷史名人的檔案(中國人)
姓名:屈平
生平:一生為楚國的興起而奮斗。
主要言記:吾將上下而求索。
思想成就:創造了詩歌的離騷體,對後世詩歌影響很大。
② 我的歷史名人檔案
網上有
採納發網址
③ 古代哪些名人參與管理過檔案
古代管理檔案之類的典籍,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比如李耳子,他老人家就是周朝管理這些典籍的人,當然,他也是我們世界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了。還有司馬遷和他父親,也都參與過管理檔案。包括孔子,也曾整理過史書之類的檔案,所以才有他整理的《春秋》與《詩經》等書。
④ 世界名人檔案
姚明
黃種人
中國
200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頒獎辭:他用高超的體回育技能,在一個強手如答林的國家運動項目中佔有了一席之地,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更成為中國人的驕傲。他出色的表現和隨時聽從祖國召喚的愛國精神,使他帶給人們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對祖國的情感,對現在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期待,都將使他成為中國體育和NBA的歷史人物。
⑤ 名人小檔案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又號「謫仙人」。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另有說法稱出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
名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
名言: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餘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名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辛棄疾:(1140-1207)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軒,因此自號「稼軒居士」。漢族,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辛棄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名言: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龔自珍:(1792~1841)字爾玉,又字璱人,號定盦(an),後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庵,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後人亦常稱之為「龔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名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⑥ 歷史人物檔案資料表
炎黃二帝與堯舜禹的傳說
黃河和她的兒女們,是如何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門檻的,要揭開這個謎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資料外,還要利用古籍記載的許多遠古神話傳說。炎黃二帝和堯舜禹的傳說,便可幫助我們探明黃河及其兒女從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時代的某些軌跡。
黃帝和炎帝其實並不是皇帝,而是古書記載中黃河流域遠古時代的兩個部落首領。黃帝和炎帝都出生於黃河的支流渭河流域,當時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傳說他們都是「有熊國君」少典氏的後裔,「昔少典娶於有氏,生皇(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這里所說的「生」,並非說黃帝和炎帝是少典氏親生,而是說他們都是少典氏的後裔。「黃帝以姬水成」,是說他在姬水岸邊長大,因而以姬為姓。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於今陝西麟游縣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縣匯入渭河。姜水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陝西寶雞匯入渭河。這就是說,炎黃兩個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區都在黃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區。
傳說黃帝原姓公孫,因長於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因是有熊國君之苗裔,又稱有熊氏。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伶俐),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後來被推舉為部落首領,率部遷徙到陝西北部定居。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尋找更加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達今陝西的大荔、朝邑一帶。那裡的黃土地給了他們發展農業的便利條件,但不時出現的乾旱又困擾著他們,迫使他們去繼續尋找理想之所。於是,黃帝又率領族人從大荔、朝邑東渡黃河,順著中條山和太行山麓進入汾河谷地,再向東北遷移,到達今河北涿鹿附近。那裡有由桑乾河、洋河沖積而成的適宜農耕的寬闊谷地,附近還有可供狩獵的山林,他們覺得環境非常優越,就定居了下來。
就在黃帝率領他的部落東遷的時候,炎帝也率領他的族人開始長途跋涉。炎帝又稱赤帝,一說他降生於厲(烈)山即今湖北隨州市厲山鎮,一說他降生於常羊即今陝西寶雞神農鄉常羊山,「育於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為了尋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領部落東遷。但走的路線與黃帝不同,他們先是沿渭河東下,到達今河南西南部,再順黃河東下,到達現在的豫東地區,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那時候,隨著私有財產的出現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領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權。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為了互爭雄長,經常發生戰爭。一些部落首領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內行刀鋸,外用甲兵」,也發動掠奪財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戰爭。這種戰爭加劇了社會的分化,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威脅,但氏族制度調節社會矛盾的習慣法此時又已喪失作用,對此顯得無能為力。面對日益增多的戰爭,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部落便互相聯合起來,結成聯盟,進而結成范圍更大的聯合體。炎、黃兩大部落這時也都使用武力征討四方,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引發大規模的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懷來)進行了三次大戰,黃帝指揮屬下的熊、羆、貔、貅、、虎六個氏族,與炎帝部落殺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慘敗,只得繳械投降。由於這兩個部落有血緣親屬關系,黃帝沒有屠殺炎帝部落,而是和他們結成部落聯盟,黃帝便成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炎黃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日後華夏族的雛形。
後來,定居在山東曲阜地區的九黎首領蚩尤擴展勢力范圍,又引發了與炎帝部落的戰爭。九黎即九夷,屬於東夷族。傳說蚩尤領有9個部落,81個氏族,他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如同妖魔,這可能是出自炎黃子孫對其他部落首領的故意醜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製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戰,威震天下。他率領9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西進豫東,進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居地盡失。蚩尤緊追不舍,炎帝向黃帝尋求援助。黃帝於是率部迎擊,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這場戰爭進行得極其慘烈,據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不勝,蚩尤放出大霧彌漫了三天三夜,黃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黃帝之 「臣」風後受北斗星座的啟示發明了指南車,他們才得以沖出大霧。黃帝在困境中還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大鼓,用東海神獸夔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在戰斗中擂響,聲聞500里。戰斗延續了很長時間,最後在冀州進行決戰。黃帝派應龍向蚩尤進攻,應龍蓄水,擺下水陣。蚩尤請來風伯雨師,一時風雨大作,沖垮水陣,使黃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黃帝又請來天女旱魃阻止風雨,使天氣突然轉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黃帝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最後的勝利,蚩尤和他請來的風伯雨師都投降了黃帝。黃帝便進入東夷活動的地區,他「駕象車而六蛟龍,畢言(兆火鳥)並轄,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頂大會鬼神,並演奏了他親自作的一支激越悲涼的《清角》樂曲,以紀念涿鹿之戰的勝利。蚩尤後來被殺,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黃部落聯盟,融入了華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蠻之中。
涿鹿戰爭的勝利,進一步擴大了炎黃部落聯盟的勢力,發展成規模更大的部落聯合體。黃帝的權威大大提高了,集審判權、祭祀權、軍事指揮權與生產指揮權於一身。各部落均需聽從他的號令,不聽從號令的,即出兵進行征伐。他還開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區的隔絕,增進部落之間的交往。傳說黃帝一生「未嘗寧居」,在118歲那年出巡河南時死在荊山,人們將他護送回陝北,葬在今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上,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黃帝陵。
由於黃帝後來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便把遠古時代的許多創造發明都歸功於他和他的「大臣」們,如說黃帝建造屋宇,開鑿水井,縫制衣冠,製造舟車弓弩,煉石為銅,創制樂律,他的妻子嫘祖發明育蠶,他的「大臣」倉頡創文字,伶倫造律呂,大撓作甲子,等等。同樣的原因,由於炎帝也被追尊為華夏的祖先,後人也將一些創造發明的功勞算到他的身上,並稱他為神農氏。在先秦的傳說中,神農氏和炎帝原本是時代不同的兩個人物,神農氏生活的時代要早於炎帝。到戰國時,人們將兩個人合在一起,稱為炎帝神農氏,說「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嘗百草,始有醫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這些發明當然也是原始時代人們的集體創造。
盡管炎黃二帝只是傳說中的人物,他們的發明創造也都是遠古時代黃河兒女智慧的結晶,但是他們作為華夏民族先祖的象徵和中華文明奠基者的化身,還是受到後人的無限尊崇與懷念。因此,在黃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之外的中華大地上,一直流傳著許多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留下了許多同他們有關的名勝古跡。除了前面提到過的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和寶雞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較著名的還有山東曲阜的景靈宮,河南新鄭的黃帝故里,濟源的王屋山天壇,靈寶荊山的黃帝陵,河北涿鹿的黃帝城、黃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黃帝祠、軒皇台,鹽亭的嫘軒宮、嫘祖墓,安徽黃山的黃山軒轅峰,湖南嶽陽的軒轅台,浙江縉雲的仙都鼎湖峰,甘肅平涼的問道宮,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廟,隨州的神農祠,山西高平的神農城、神農井,河南淮陽的神農五穀台,鄭州炎黃二帝塑像,湖南炎陵縣的炎帝陵,等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傳說和名勝古跡,對於增強華夏民族的認同感,激發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又先後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部落聯合體首領,他們就是堯、舜、禹。這時已是龍山文化的晚期,處於氏族制度行將崩潰的時代。傳說中堯又稱陶唐氏,他的發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現在山西臨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堯茅茨土階」碑,堯廟村有堯廟,臨汾縣有堯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簡朴,古書說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說,他住的是用沒有修剪過的茅草蘆葦、沒有刨光過的椽子蓋起來的簡陋房子,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冬天披塊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對百姓卻很關心,部落里有人挨餓受凍,他說這是他使他們挨餓受凍的,有人犯罪受了處罰,他說這是他平時沒有管教好的緣故,自己出來承擔責任。舜又稱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東北)。傳說他在接替堯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之前接受堯的考察時,曾在歷山(中條山別稱)耕田,在雷澤(今山西芮城北)捕魚,在河邊的陶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北)制陶,後來堯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陸西南),擔任部落聯合體首領後,又都蒲坂(今蒲州鎮),看來他的活動中心在現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運城市安邑鎮還有舜帝廟、舜帝陵。舜嚴於律己,而又寬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繼母和同父異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賢惠的妻子巧設智計,才使他化險為夷。但他被推舉為首領後,卻不計前仇,寬待他的繼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動,一心向善。禹的先祖傳說住在河套一帶,禹的時候遷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為己任,率領百姓治理水患,發展生產,更是受到高度的贊揚。由於堯、舜、禹治理有方,當時的社會獲得很大的發展,呈現一片安寧、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無事」,他們也因此被後人尊奉為聖賢人物。
堯:
(一)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二)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
堯父乃帝嚳,名蟜極,號高辛氏。帝嚳在位七十年崩,傳位給兒子摯。堯十三歲輔佐摯,封於陶地,十五歲改封於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於蒲阪。《通典》記載:「堯舊都在蒲」,《水經注》記載:「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闞駰十三州記》記載:「蒲阪,堯都。蓋堯帝亦都此,後遷平陽。」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 「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
(三) 堯帝陵
[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堯冢也有好幾處,一般認為在山西臨汾,歷代也多以這里為主進行祭祀活動。]
堯帝陵位於今中國山西臨汾市東北35公里郭村裡隅澇河北側。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因而臨汾城南有堯廟,城東築有堯帝陵。堯帝陵周土崖環峙,河水經陵前南泄,松柏蒼翠,陵丘聳峙。堯陵高50米,繞周80米。陵前築有祠宇,相傳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記載:唐太宗征遼曾駐蹕於此,因謁堯陵,遂塑其像。元中統年間,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築堯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間,都曾重修。現陵丘如故,松柏依舊。祠內有山門(門上為樂樓)、牌坊、廂房、獻殿、寢殿、碑亭等建築。布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圍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畫。陵前祠內立有元代以來碑碣十餘座,記述陵宇沿革和帝堯功績。其中明嘉靖十八年 (1539年)堯陵碑上刻有堯陵全圖,保存完好。
(四) 堯帝廟
堯廟位於臨汾市區南3公里處。相傳堯建都平陽(今臨汾市),有功於民,廟是後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創建年代已無可考。現存建築原為清代遺物。前有山門,內有圍廊、牌坊、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建築。堯王及其四大臣被喻為「五鳳」。「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就因此得名。堯井相傳為堯所掘,為記其功,上築一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高達27米,殿宇四周設環廊,42根石柱,柱礎雕刻工精,殿內金柱子肥碩,直通上層檐下,礎石上雲龍盤繞。龕內塑有堯王像及其侍從。廟內存在碑碣10餘通,記載堯王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廣運殿1998年毀於大火,後於1999年重建。
舜
(一)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
傳說黃帝以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名叫堯(yao2)、舜(shun4)和禹(yu3)。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那時候,做部落聯盟首領的,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堯年紀大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堯說出他的打算後,有個名叫放齊的說:"你的兒子丹朱是個開明的人,繼承你的位子正合適。"堯嚴肅地說:"不行,這小子品德不好,專愛跟人爭吵。"另一個叫灌兜(huan dou)的說:"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倒做得挺不錯。"堯搖搖頭說:"共工能說會道,表面恭謹,心裡另是一套。用這號人,我不放心。」
這次討論沒有結果,堯繼續物色他的繼承人。有一次,他又把四方部落首領找來商量,要大家推薦。到會的一致推薦舜。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到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大家便把舜的情況說開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gu sou,就是瞎老頭的意思)。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很壞。後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得沒法說,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所有,大家認為舜是個德行好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把舜考察一下。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那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悉想暗害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並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洋洋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准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哎,我多麼想念你呀!"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乾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史上稱做"禪(shan)讓"。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也是又勤勞又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也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
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史記》所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稱為「德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華文化。以農耕文化為內涵的炎帝文化,以政體文化為內涵的黃帝文化,以道德文化為內涵的舜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
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在九疑這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贊譽,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疑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
(二)[舜帝陵]
舜帝陵位於舜陵景區,是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九疑山風景區的目標人文景觀,是九疑山風景的目標人文景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區由陵山(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佔地600餘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海拔600餘畝,氣勢恢宏。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佔地24644平方米。分為前後兩重院落,五進建築。陵廟內建有庄嚴肅穆的山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陵廟外有長 200米的神道。
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陵之一,是中國唯一的舜帝陵墓,乃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而葬於九疑山。陵廟祭碑廓內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古木參天的陵區內,陵廟建築上的石雕、楹聯、壁繪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附近有娥皇峰、女英峰、美大峰、梳子峰、舜峰(三分石)、簫韶峰、斑竹岩、舜池、舜溪皆與舜帝奏九韶之樂及二妃揮淚斑竹的傳說有關。
禹,
又稱大禹、夏禹、伯禹等,據傳姓姒氏,號曰文命。我國古籍如《尚書》、《詩經》、《禮記》、《論語》、《孟子》等,都記及禹的傳說。《尚書·禹貢》記載了禹治平洪水,定天下九州的故事。《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是黃帝的玄孫,其父鯀受堯之命治水,九年而洪水不息,為舜所殛。舜命禹續鯀之業,禹乃興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終於治平洪水,得到天下諸侯的朝服。舜死後被擁戴即天子位,國號夏後。後東巡狩,卒於會稽。中國歷來史書均按上述諸古籍記載,傳播禹的業績。禹不僅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的開國之君,而且是上古最偉大的治水英雄。他吸取其父鯀堵塞之法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方法,如「導河積石」、 「岷山導江」、「導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國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為壑」,救民於倒懸。古籍記載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記載其謙遜退讓的美德:「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以及虛心聽取意見,自奉節儉的品格。禹是中國史籍記載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現代史學家顧頡剛於20年代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話中人物的論點,認為這個神話的中心點在越(會稽),得到一些學者的贊同,並且以地史學、第四紀學、古地理學、考古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新式檢測手段,對東南沿海第四紀晚更新世假輪蟲海退時,越族在今寧紹平原繁衍生息和全新世卷轉蟲海進時寧紹平原淪為海域的過程進行了研究,認為禹的傳說表達了海進時期移居於會稽山區的越族祖先的希望而為世代所傳播,以致被移植到中原。
⑦ 古代名人小檔案之一
雍正(中國清朝皇帝在位1722—1735年,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姓愛新覺羅,名胤禛,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立中體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清朝入關之後第三任皇帝。經過眾多兄弟激烈的競爭後取得了皇位,以統治手段嚴苛而聞名。他在政治、經濟上實行了幾項很有影響的改革:「攤丁入畝」,將人頭稅並入土地稅之中,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徵收人頭稅的歷史,有利於窮人,也對人口迅猛增長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動官員,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在中央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軍機處,作為處理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以此加強皇帝本人的權威;加大懲治貪官的力度。他勤政務實的13年統治,才有了"康乾盛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嚴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蕭殺恐怖的氣氛中,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
胤禛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所生之子,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胤禛採取表面竭盡孝心,暗地結交朝臣與江湖術士的隱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後,他內倚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總督年羹堯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讀的康熙皇帝「傳位於皇四子」遺詔的安排下,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⑧ 求中國古代名人小檔案
王禹偁( 954-1001 )字元之 ,巨野( 今屬山
東)人。晚貶知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宗太平興國八
年(983 )登進士第,授成武主簿,遷大理評事,移
知長洲 。端拱初,擢右拾遺,直史館。後拜左司諫、
知制誥。淳化二年( 991),貶商州團練副使。至道
元年( 995),任翰林學士,坐訕謗,以工部郎中出
知滁州,改知揚州。真宗即位,復知制誥,上書提出
「謹邊防」,「減冗兵,並冗吏」等事。與修《太祖
實錄 》,以直書史事,再貶出京,知黃州,徙蘄州。
咸平四年卒,年四十八。《宋史》與《東都事略》有
傳。禹偁性剛直,遇事敢言,以直躬行道為己任,曾
三次遭貶黜。著有《小畜集》。蘇軾所撰《王元之畫
像贊並序》,稱他「以雄文直道獨立當世」,耿然如
秋霜夏日,不可狎玩」,反對宋初浮靡文風,提倡平
易樸素,其詩文清麗可愛,頗受後人推重。
寇準( 961—1023)字平仲,下邽(今陝西渭南
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 980)進士,授大理評
事,知巴東縣。累遷樞密院直學士,判吏部東銓。為
官敢直言。景德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反對王欽若
等南遷主張 ,力主抵抗遼軍進攻 ,促使真宗往澶州
(今河南濮陽 )前線親自抗敵,與遼訂立澶淵之盟。
後為王欽若所譖 ,罷知陝州 。天禧三年(1019)再
相。真宗病,劉皇後預朝政,准密奏請太子監國,事
泄 ,為丁謂排擠,罷相,封萊國公。後貶道州司馬,
再貶雷州司戶參軍 。天聖元年卒於貶所,年六十三,
謚忠愍。著有《寇萊公集》七卷。《全宋詞》錄其詞
四首,《全宋詞補輯》另從《詩淵》輯得一首。
錢惟演(977—1034)字希聖,臨安(今浙江杭
州)人。吳越王錢俶之子,生於太平興國二年,《全
宋詞》作生於建隆三年( 962),誤。隨父歸宋,為
右屯衛將軍。真宗時,召試學士院,改太僕少卿,命
直秘閣,預修《 冊府元龜 》,隨知制誥,為翰林學
士,遷工部尚書。仁宗即位,拜樞密使,加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判許州。後因擅議宗廟罪,貶崇信軍節度
使 ,謫居漢東 。景祐元年卒 ,年五十八,謚文僖。
《宋史》、《東都事略》與《隆平集》有傳。文辭清
麗,與楊億、劉筠齊名 ,為「 西昆體」代表作家之
一。著有《金坡遺事》、《玉堂逢辰錄》等。
陳堯佐(963—1044)字希元,號知餘,世稱潁
川先生,閬中(今屬四川)人。端拱間登進士第,翰
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景祐四年(1037),
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罷相。慶歷四年卒,年八
十二,謚文惠 。《宋史》有傳 。工詩文,善古隸八
分,點畫肥重 ,世稱之「堆墨書 」。其詞作《踏莎
行》一首,見《湘山野錄》卷中。
潘閬(?—1009)字逍遙 ,又號逍遙子 ,大名
(今河北大名 )人 。至道元年( 995),賜進士及
第 ,授四門國子博士。後坐事亡命。真宗時釋其罪,
任滁州參軍。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跡見於《咸淳臨安
志 》卷六五、卷九三 。工詩 。有《逍遙集》一卷,
《逍遙詞》一卷。
林逋(968—1028)字君復 ,錢塘( 今浙江杭
州)人。少孤力學,恬淡好古。初游江淮間,後歸隱
杭州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經身不仕,也不婚娶,舊
時稱「 梅妻鶴子 」。天聖六年卒,仁宗賜謚和靖先
生。《宋史》、《東都事略》、《名臣碑傳琬琰集》
均有傳。逋善行書,喜為詩,其詩風格淡遠,有《林
和靖詩集》四卷,《補遺》一卷。《全宋詞》錄其詞
三首。
楊億( 974—1020)字大年,浦城(今屬福建)
人,少有才名。年十一,宋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
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三年( 992),賜進士及
第 ,任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 。天禧四年卒,年四十
七,謚文。《宋史》、《東都事略》、《名臣碑傳琬
琰集》有傳。相傳其為文風格雄健,才思敏捷,對客
談笑,揮毫不輟。性耿介,尚名節。與劉筠、錢惟演
等時相唱和,為「西昆體」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武
夷新集》二十卷、《楊文公談苑》。詞存《少年游》
一首,見《梅苑》卷一○。
【陳亞】字亞之,揚州(今屬江蘇)人。咸平五
年(1002)進士 。歷任於潛令 ,知越州、潤州、湖
州,官至太常少卿。著有《澄源集》,已佚。事跡散
見於《 至順鎮江志》卷二一、《黃豫章集》卷二六。
少孤,長於舅家,受其舅影響,熟諳,葯名,有葯名
詩百餘首 。《全宋詞》錄其《生查子》葯名詞四首。
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雲:「雖一時俳諧之詞,然
所寄興,亦有深意。」
夏竦( 985—1051)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
西 )人 。景德四年(1007)中賢良方正科,授光祿
丞,通判台州。仁宗朝,與王欽若、丁謂等交結,漸
至參知認事 。官至樞密使 ,封英國公。後出知河南
府,延武寧軍節度使,進鄭國公。皇祐三年卒,年六
十七,贈太師、中書令,謚文庄。《宋史》有傳。著
有《 文庄集 》一百卷,已佚。《全宋詞》錄其詞一
首。
范仲淹( 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
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授廣德軍司理
參軍。仁宗時,累遷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康定
元年(1040)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並為陝西經略
安撫副使,兼知延州,加強對西夏的防禦。慶歷三年
(1043)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上《答手詔條陳十
事》、《再進前所陳十事》,要求在原有法度的范圍
內,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對,主持「 慶歷新政」,
次年出為河東陝西宣撫使,歷知鄧州、杭州。皇祐四
年,徙知穎州,卒於途中,年六十四。謚文正。富弼
為撰墓誌銘(《範文正公集褒賢集》),歐陽修為撰
神道碑(《 歐陽文忠公集 》卷二○ )。《宋史》、
《東都事略》有傳。有《範文正公集》二十卷,《別
集》四卷,《奏議》二卷,《尺牘》三卷。《彊村叢
書》收《範文正公詩餘》一卷,《全宋詞》據《中吳
紀聞》卷五補輯一首。魏泰《東軒筆錄》謂仲淹守邊
日,作《 漁家傲》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
頗述邊鎮之勞苦,今只存「衡陽雁去一首。
答案補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歷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一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號柳河東或柳柳州。柳宗元重視文章的內容,主張文以明道,認為「道」應於國於民有利,切實可行。他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強調文須有益於世。他提倡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指出寫作必須持認真嚴肅的態度,強調作家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⑨ 什麼是名人檔案
名人檔案是指在國內外知名的,在某一學科、領域、行業有過重大貢獻,頗具影專響的並得屬到社會和歷史承認的知名人物形成的檔案材料。 名人檔案的收集難度較大,因為它不同於一般檔案收集有多種保證制度,尤其在名人檔案中很大一部分屬於「私人檔案」,受國家法律保護,檔案館對這部分檔案的收集多用協商做法,以「移交」、「代管」、「寄存」等方式,也可用復制方式補充無法收進的材料。 名人檔案的收集先要解決的是檔案意識問題,人們大都未能准確地理解收集它的重要意義。因此,收集工作第一步是宣傳。在檔案部門內部動員,向領導要求支持,向社會宣傳,採取各種可行方式,廣泛利用社會上的傳播媒介,在加強宣傳的同時,要做好已收集上來的名人檔案的管理工作,以行動贏得徵集對象的信任。 其次,要疏通渠道,多方收集。與形成名人檔案材料的有關單位和名人本人(或親友)建立密切聯系,掌握材料形成規律,通過書信方式,現場跟蹤收集或從歷史鑒證了解事實。對已逝名人,其檔案材料更要多方收集。 第三,以點帶面,抓住典型。這幾乎為每個正在收集名人檔案館所採用,抓典性也要與宣傳配合,才能起更好的作用。
⑩ 華夏史的名人小檔案
1、鯀
鯀[gǔn] ,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有崇氏,帝顓頊之子。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鯀是大禹的父親,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一說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失敗而被堯流放至羽山;一說是「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總之,鯀葬身於羽山,是一個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
2、禹
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3、益
益,夏王朝時期人物,早年治水有功,皋陶死後他成為禹的繼承人,禹駕崩之後,與啟爭奪王位,失敗,另一說為益主動讓位與啟。
後人總把伯益和益混為一人,實際上益並不是伯益。
4、後羿
後羿(約前1998年—前1940年),又稱「夷羿」、「羿」,「後」是夏代君主尊號,夏朝東夷有窮氏首領。夏後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不久,羿驅逐了相,自己當了君主,是為夏時代第六任君主,後被家臣寒浞所殺。
5、少康
姒少康(公元前1972年—公元前1912年),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
姒少康的父親姒相被寒浞所殺。姒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虞國(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任庖正,在此期間釀造出了酒。
虞國君主虞思將其女二姚許配於姒少康,幫助姒少康積極爭取夏後氏遺民。姒少康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於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後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寒浞,建都綸城(虞城縣西三十五里),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姒少康大有作為,史稱「少康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