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河南古代名人
包公,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的事跡就不用說了吧.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宣和四年(1122)初,岳飛初次從軍。同年十月,在北宋攻遼戰爭中,曾到達遼燕京(今北京)城下,見到高大的城牆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誤認為這是金初起時的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 這也可能是當時不少人共有的誤解,以至於十多年後已是大將的岳飛,還對部屬說過「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的豪言壯語。宋軍攻遼戰敗退軍,適值父親岳和病死,岳飛隨即回到家鄉守喪。靖康元年(1126)冬,又到相州應募從軍為劉浩部屬。同年十二月,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次年五月,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此後不久,作為小軍官的岳飛,奏請宋高宗回都城開封領導抗金戰爭,以越職上奏罪名而被奪軍職。 元年(1127)六月,張所任河北招撫使,置司北京(今河北大名東)。七月,張所離開「行在」南京赴任。但直到八月中旬末,張所「今留京師,以招集將佐,故尚未行」至北京,岳飛投張所部下從軍。張所「一見,與臣(岳飛)言兩河、燕、雲利害,適偶契合。臣自白身借補修武郎、合門宣贊舍人,充中軍統領,尋又升統制」。岳飛隸屬於都統制 。九月,王彥所部攻佔新鄉(今屬河南)縣城,但隨即遭金軍圍攻,王彥兵潰突圍後,組織義軍(八字軍)抗金,飛則率所部獨立行動,後雖向王彥謝罪,但未再被接納。岳飛遂投東京留守 由於岳飛曾擅自脫離主將王彥管轄,「犯法將刑,澤一見奇之,曰:此將材也。會金人攻汜水,澤以五百騎授飛,使立功贖罪。飛大敗金而還,遂升飛為統制,飛由是知名。曹操 死後被追封為魏太祖。曹操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家。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有「詩聖」之稱。字子美,曾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生於鄭州鞏縣。天寶十三年(754)以獻賦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至德二年(757)拜左拾遺,又為華州司功參軍。後棄官移家人蜀,在成都浣花溪上築草堂居住。一生寫詩近3000首,其中多為揭露統治者黑暗腐朽、反映勞動人民生活艱辛的作品,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萬姓瘡痍合,群凶嗜欲肥」等已成為千古名句。 現存詩1400多首,代表作有《兵車行》、《春望》、《三別》、《茅屋為秋鳳所破歌》、《秋興》等。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杜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楊家將 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楊業。歷史上,這位名震千里的一代名將,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並未變心投宋,而是捨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將,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 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於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只是掛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別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將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託,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內)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 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駙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為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遷居渭南,出生於鄭州新鄭市東郭寺村,晚年定居洛陽龍門香山。12歲後隨父離開故居。貞元間登進士第,歷任翰林院學士、左拾遺,蘇州刺史、杭州刺史、刑部尚書等職。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繼承《詩經》賦比興的傳統,語言通俗。一生寫有大量詩作,著名的有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等。 有《白氏長慶集》存世。大和元年(827),他自蘇州離任返回洛陽途中,作《宿滎陽》一詩:「去時十一二,今年五十六,追思幾時戲,宛然猶在目。」老子 道家的創始人。所著《道德經》,亦稱《老子五千文》,簡稱《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作。【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字涉。鄭州登封市告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漁陽,因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當斬,遂與吳廣共同發動戍卒揭竿起義。他率義軍連戰皆捷,至陳縣(今河南淮陽)被推為王,建立張楚政權。後在秦軍圍攻下失利,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彼叛徒庄賈殺害。【韓非】(前280~前233)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也是散文家。出身韓國貴族。著有《韓非子》。他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人們應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用法、術、勢來統治人民。
⑵ 河南省在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請舉例說明。
1、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yī),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其先潁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⑶ 河南省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禹:建立了中國奴隸社會第一個王朝-夏朝,先後定都於河南登封、禹州和偃師,以「大禹治水」而流芳百世。
3.呂不韋: 河南禹州市人,秦朝丞相。編撰了《呂氏春秋》。
4.張 良:河南郟縣人,西漢名相。
7.鄧潁超:河南光山縣人,曾任全國政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8.李德生: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大學政委,北京軍區、沈陽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9.許世友: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0.尤太忠:河南新縣人,曾任中央軍委紀委書記,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1.韓擒虎:河南新安縣人,隋朝名將。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一月,率兵攻下建康城,俘虜陳後主。
12.錢 鈞:河南新縣人,曾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
13.曹剛川:河南舞鋼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4.穆 青:河南杞縣人,著名記者,曾任新華社社長。
15.岳 飛:河南湯陰縣人,南宋名將,民族英雄。
16.岳 雲:河南湯陰縣人,岳飛之子,南宋名將。
17.彭雪楓:河南鎮平縣人,新四軍師長。1944年9月11日,死於國軍流彈。
18.楊靖宇:河南確山縣人,東北抗聯領導人,壯烈犧牲於抗日戰場。吉林省靖宇縣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19.吉鴻昌:河南扶溝縣人,抗日名將。
20.張仲景:河南南陽縣人,曾任長沙太守。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21.杜鳳瑞: 河南方城縣人,空軍戰斗英雄。1958年10月10日犧牲於福建前線。
22.薛喜梅:河南許昌市人,知識青年的楷模。
23.吳桂賢:河南鞏縣人,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24.史可法:河南開封市人,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25.李 斯:河南上蔡縣人,古代著名政治家,秦代名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
26.賀若弼: 河南洛陽市人,隋朝名將。
27.袁寶華:河南項城縣人,袁世凱之孫,曾任國家計委主任。
28.黃 忠: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29.魏 延:河南南陽市人,三國時期蜀國名將。
30.項 淳: 河南人,日本花岡**策劃者之一。
31.陳 勝:河南登封縣(古陽城)人,農民起義領袖。
32.吳 廣:河南太康縣(古陽夏)人,農民起義領袖。
33.侯鏡如:河南永城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著名軍事家,革命活動家。全國政協副主席。1927年,參與指揮了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經歷了「四·一二」政變,後任賀龍第二十軍教導團團長,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任中共河南省委軍委書記。1943年,任國軍第九十二軍軍長,1948年,任國軍第十七兵團司令。已故。
34.楊水才:河南許昌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已故。
35.史來賀:河南新鄉縣人,農村黨支部書記的楷模。
36.宋學義:河南沁陽縣人,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已故。
37.范 蠡:河南南陽市人,越國大夫,在吳越爭霸中為越國打敗吳國立下了大功。
38.孫天帥:河南鄧州市人,1995年,珠海市瑞進電子公司的韓國女老闆金珍仙借故要求一百二十名打工者跪下,來自鄭州的孫天帥一個人堅決不跪,遭到女老闆的辱罵和解聘,塑造了一個硬漢形象。
40.危拱之:河南信陽縣人,中共早期女革命家,畢業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
41.吳煥先:河南新縣人,紅軍名將,曾任紅軍第二十五軍軍長。1934年11月6日,犧牲於長征途中。
42.湯:商朝創始人。一位政治上有遠見,事業上有作為的國王,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他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建立了商朝。主要活動區域在今河南商丘虞城一帶。
43.子產:姓公孫,名僑,字子產。河南新鄭縣人,春秋時期鄭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44.吳起: 河南濮陽市人,戰國前期衛國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著有《吳子兵法》。
45.商鞅:姓公孫,名鞅。河南汲縣人,戰國中期衛國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變法措施使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獨霸天下,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6.姚 崇:河南陝縣人,三朝為相,一生清謙,為唐王朝的「開元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
47.鄧 艾:河南新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將領,滅蜀主將。
48.謝 安: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太傅,政治家、文人。謝安為相,施政寬和,不以小察為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任征討大都督,指揮謝玄等取得淝水大捷。
49.謝 玄:河南太康縣人,東晉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指揮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典範—淝水之戰。
50.翟 讓:河南滑縣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農民起義軍—瓦崗軍的創始人。
51.陳元光:河南固始縣人,治理漳洲42年,勤於吏治,政績顯著,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百姓的愛戴,被尊為「開漳聖王」。
52.王審知:河南固始縣人,後唐時期被封為閩王。
53.曹 謹:河南沁陽縣人,在台灣淡水縣和鳳山縣任職期間,為反抗英國侵略者,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立下了卓著功勛。
54.陳星聚:河南臨穎縣人,曾任台北知府。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55.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曾主持北宋朝政。
56.司馬懿: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和軍事謀略家,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57.司馬昭: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主持魏國朝政,消滅了蜀國。
58.司馬炎: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西晉開國皇帝。定都於河南洛陽。
59.聶 政:河南濟源縣人,戰國時期著名三刺客之一。
60.長孫無忌:河南洛陽市人,唐代宰相,輔佐李世民治理國家。
61.長孫皇後:河南洛陽市人,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妻子。
62.晁 錯:河南禹州市人,西漢政治家、散文家,御史大夫。
63.李隆基:生於河南洛陽市,唐玄宗,唐代皇帝。
64.鄧 禹:河南新野縣人,東漢開國勛臣,首任宰相。
65.趙匡胤:生於河南洛陽市,北宋開國皇帝,定都河南開封。
66.姜子牙:河南許昌市人,輔佐周文王伐商滅紂,完成了興周大業。
67.呂蒙正:河南洛陽市人,北宋宰相,以大公無私,任人唯賢而聞名。
68.桑弘羊:河南洛陽市人,西漢大司農丞、大司農、搜粟都尉、御史中丞。以「桑弘羊舌戰群儒」而聞名。
69.上官婉兒: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曾輔佐武則天。
70.上官儀:河南陝縣人,唐代詩人,唐高宗時曾任宰相。上官婉兒之兄。
71.蘇 秦:河南洛陽市人,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
72.袁 紹:河南商水縣人,東漢靈帝時任中軍校尉,以後成為諸侯軍的盟主。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擊敗。
73.張釋之:河南方城縣人,西漢文帝時任中大夫、中郎將、廷尉。時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之說。
74.張 巡:河南南陽市人,唐代名將。平定安史之亂時,在著名的睢陽(河南商丘)之戰中,以身殉國,被詔封為御史中丞、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⑷ 幫幫忙 誰介紹一下河南登封市的歷史名人故事以及現代的狀況
登封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鄭州西南70公里處,中嶽嵩山南麓。市境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35.5千米,轄區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總人口63萬。登封歷史悠久,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嶽廟、儒教聖地嵩陽書院,三教薈萃,聞名遐邇;漢代三闕、北魏嵩岳寺塔、元代觀星台……群星璀璨,輝映中外。
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127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16處,位居全國縣(市)第一位。
登封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40餘種,其中煤炭遠景儲量30億噸,被煤炭部列為15個全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鋁礬土儲量2.4億噸,是河南省兩個鋁礬土基地之一。
境內現有各類武術學校83所,在校學生53000人,是全國著名的「文物之鄉」和「武術之鄉」。
登封境內的嵩山,山川秀麗,地貌奇特,是全國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全國十大森林公園和世界地質公園。
登封2006GDP完成142億元,居河南省第四位;實現財政總收入10.08億元,居河南省第二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5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50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國縣(市)第149位,比2003年提升了66個位次。
改革開放以來,登封市充分發揮旅遊和礦產資源豐富兩大優勢,大力實施「旅遊立市,工業強市,農業穩市,科教興市」四大戰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由1978年的全省15個貧困縣之一躍居全省前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不斷強化,初步建成了一批千畝以上的優質煙葉、優質無公害蔬菜、小雜糧、小雜果生產基地,涌現了一批養殖專業村和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堅持存量與增量同時調整,產業群區、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良好,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電力、鋁 及鋁製品、耐材、建材、磨料磨具等為主導的工業生產體系。登封發電裝機容量達44.4萬KW,發電能力在全國縣(市)中名列前茅。旅遊業以爭創國際一流景區為目標,精心打造「少林」、「武術」、「嵩山」三大品牌,投資5億元對各景區進行綜合整治,鋪設了26公里的旅遊道路和25.7公里的登山步道,形成了景區成片、景點連線、縱橫貫通、上下循環的旅遊網路,相繼開辟了登山游、武術游、考古游、地質游、天文游、宗教游、水上游、風情游多條旅遊線路。按照清華大學規劃的「一軸、兩翼、三園、四中心」方案,斥巨資對少林景區進行拆遷建設,逐步恢復「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的意境,少林景區是國家首批命名的全國5A級景區,嵩山風景區成為全國文明景區示範點。城市建設按照建設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型城市的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交通通訊方面,連接京廣、隴海、焦枝鐵路的登封鐵路年內貫通,鄭州至少林、洛陽至少林兩條高速公路貫穿東西,許昌至少林高速公路也將於2007年投入使用,全市基本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通油路、通廣播電視,其中廣播、電視、通訊設施位居全國前列,登封與外界聯系更為便捷、暢通。市場建設堅持「突出城鎮,輻射農村,打通周邊」,建成10多個大型專業綜合市場。接待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目前,登封市擁有豪華舒適的中、高檔賓館飯店20餘家,形成集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的一條龍服務體系,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知道登封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嗎?
http://www.df5.cn/bbs/viewthread.php?tid=5995
1、許由
中原十大歷史名人之一的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據說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傳位給他,他卻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
2、巢父
唐堯時的隱士。是陽城(今登封告成)人。隱於山中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以避野獸,時人號曰巢父。上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讓給許由,許由亦不受
3、禹
黃帝元孫,顓頊孫,鯀之子。亦稱大禹、夏禹。夏後氏部落領袖。舜時奉命治水,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勞身焦思,治水13年,三過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四方部落首領推薦,舜選他為繼承人。舜死後繼帝位,居陽城(今登封告成),後徙陽翟(今禹州市),會諸侯於塗山。
4、潁考叔(?——前712)
春秋時鄭國大夫。初為潁谷(在今登封市西)封人(掌管封疆的官吏)。鄭庄公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亂後,把支持共叔段叛亂的母親放逐到城潁(今登封潁陽),並發誓「不及黃泉勿相見」,但不久便後悔,又為誓言所束。潁考叔聽說後就去見庄公。鄭庄公請他吃飯,潁考叔吃飯時把肉留在一邊。鄭庄公問他為什麼?他說:「小人有母,凡我能吃的食品都讓母親先嘗嘗,她從未嘗過您賜給的美食,所以請允許我帶回去孝敬母親。」庄公對潁考叔的孝心深有感觸。他對潁考叔說:「你有母親可以孝敬,而我卻沒有。」潁考叔說:「我能問問大王這是為什麼嗎?」庄公把事情原委對潁考叔說了,並告訴他對自己發過的誓非常後悔。潁考叔說:「這有什麼好為難的呢?所謂黃泉,不就是地下么?挖一條地道,先與母親在地道相見,既不違背誓言,又可重續母子之情,這樣做我相信任何人也不會持有異議。」庄公聽從潁考叔的建議,派人挖了一條地道,先恭迎母親於地道里安坐,自己再上前跪拜,於是母子和好如初。庄公當即作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從地道出來,姜氏也作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和樂之意)!」
此後,人們常將「潁考叔食舍肉」作為子女孝敬父母的一個典範。今天,在登封市石道鄉的珍珠泉南邊還存有考城廟紀念潁考叔。而在登封潁陽今天還存在有黃城,據說就是當年鄭庄公和母親武姜相見之地的遺跡。
5、鬼穀子
春秋時楚人,姓王名詡。常入山采葯修道。因隱居鬼谷,故自號鬼谷先生。然鬼谷何地,記載頗多。其中一最主要的說法是,鬼谷在穎川陽城,即唐代的告城(今河南登封縣東南)。今天,在登封告成還有鬼谷洞,據說是當年鬼穀子隱居講學之地。。
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傑出軍事家,其主要貢獻是游說理論,是游說理論的奠基者和傳播者。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為其最傑出的、弟子、〔見《戰國策》、《孫龐演義》〕。
後世傳有《鬼穀子》一書。《鬼穀子》是六朝人整理編定的一部代表先秦縱橫家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古籍。其主要篇章是先秦時代的著作,包括鬼谷先生的原作和蘇秦等人的作品,某些篇章可能是後人的偽作或者摻入了後人的作品。 現存《鬼穀子》分為上中下三卷,共十七篇。注本曾有四家,皇甫謐、陶弘景、樂壹和尹知章。現僅存陶注,三家亡佚。
6、陳勝(?——前208)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登封東南)人。他同吳廣率戍卒900人,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建立張楚政權,陳勝自立為王。後來,起義隊伍失利,陳勝被部將庄賈殺害,葬於碭。
7、鄧說(?——前208)
秦末農民起義軍將領。陽城(今登封東南)人。陳勝吳廣起義,他將兵居郯(今山東郯城)。被秦將章邯擊敗,後為陳勝所殺。
8、杜密(?~公元169)
東漢名臣。字周甫。潁川陽城(河南登封東南)人。曾任代郡太守、太山太守、北海相。桓帝時任尚書令,遷河南尹,轉太僕,因「黨錮之禍」被免官。與孿膺齊名,時稱李杜,為東漢「八俊」之一。太學生稱譽其為「天下良輔杜周甫」。
9、跋陀
跋陀,或音譯為佛陀,僧迦佛陀,意譯為覺者,本是天竺(今印度)人,是嵩山少林寺的開創者和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
據說,跋陀早年在天竺時,性喜守靜習禪與同伴五人相隨出家修行。他一面學習禪觀之法,一面雲游各地。其他五人都已成正果,唯有他無所收獲,跋陀勤勞勵節,還是無濟無事,為此他自怨自艾,甚至想用自殺來了卻此生。已得道的一位同伴勸他說:「修道要靠機緣,時機到了,自有成果。我看你與中國有緣,我們還是到中國等待機緣吧。」跋陀便與這位道友一同游歷,他們先是西行,甚至到過「拂林國」(即東羅馬帝國)。接著,他們又沿著絲綢之路東行,經過西域諸國,大約在北魏孝文帝元宏「親政」的太和十四年(490年)前後到達佛法興隆的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
北魏自孝文帝時,禪法大行,一般僧人都以禪誦為務。跋陀精於禪法,正投合了北魏當時的社會習尚,因此,跋陀深受孝文帝的敬重。孝文帝特地為跋陀立禪林,鑿石為龕(即和尚修禪的石窟),讓他結徒修禪。並且修行所需的一切用品都由國家供給。跋陀在平城修行一段時間後,禪法更加精進,禪定時常常出現一些人們難以理解的神異現象,道俗都認為這是他道行高深而產生的徵應。據說,平城城內有一位姓康的富戶,家財百萬,崇重佛法,專門為跋陀造了一所小禪院,讓他居住進去靜修禪業。有一次,孩子們從門縫看見跋陀靜修的室內似乎起了火,驚慌地報告了康家主人。但當康家大小趕去時,卻只看見跋陀在室內潛心坐禪,康家老少驚奇贊嘆,都以為跋陀已經得道成佛。消息迅速遍遠近城鄉,跋陀由此聲名大噪,譽動朝野。
後來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遷都洛陽,跋陀也同行至洛。
孝文帝在洛陽為跋陀設立了「靜院」,以供他禪修。但跋陀不適應洛陽城中的熱鬧忙亂氣氛,再加上他性愛幽處,因此便常常到洛陽城東面的中嶽嵩山,在密林幽谷中獨處流連。孝文帝尊重跋陀的意願,下詔有司在嵩岳擇地為他建築一寺院,由官府供給衣食。跋陀把寺址選在嵩岳之少室山陰,親自加以規劃經營。寺建成後,即有名的少林寺,跋陀自任寺主。
天下禪僧聽說跋陀禪師在嵩山立少林寺供授禪法,紛紛慕名而至參拜受業。於是少林寺禪眾常滿數百。跋陀在少林寺一面教弟子們坐禪,一面翻譯佛經,先後翻譯出了《華嚴》、《涅磐》、《維摩》等經。他還在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年,這年八月改年號為「永平」)先後安排中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在少林寺譯經。少林寺成為當時的禪學中心。
跋陀在少林寺所傳的禪法是傳統的印度禪法,也叫「三藏心法」。它要求修禪者既要誦讀佛教的經、律、論這「三藏」,也要潛心坐禪。其核心即以「四念處」「五停心」為內容的止觀法。跋陀的「五停心」是指用五種方法去治五種心病,藉以停止內心的貪欲等五種過患,五停心觀分別是:不凈觀(即觀內外境界之不凈相,觀治貪欲過患,而停止其心),慈悲觀(即觀人與人之間親親怨怨之可憐憨相,對治嗔欲表過患,而停止其心),因緣觀(即觀萬事萬物皆由因緣所致,無我體我相,無作者受者,對治愚痴過患,而停止其心),界差別觀(即觀地、火、水、風、空、識六界,對治我慢過患而停止其心),持息念觀(即念持出入息,令以息相依,對治散亂過患,而停止其心)。其中特別強調修「不凈觀」和「持息念」的重要性,因為「貪愛」及「散亂」是修禪的大敵。
修習了「五停心」、心便得定,則應進一步修心「回念處」,即身念,受念,心念及法念。據《大般涅磐經》,這四念處就是要求修禪者認識到「自身不凈」,「所受為苦」,「心實無常」,「諸法無我」的大道理,從世俗觀念的牢籠中解脫出來。
跋陀對少林禪眾加以妥善的組織和指導。每年願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僧人要進行為期三個月「夏坐」。這期間,跋陀及各僧比丘都閉門謝客,專心坐禪、誦經、寫經、誦戒本等,這是僧伽必修的齋期。七月十五日這天是「自恣日」。這一天,益伽集會,每會僧人都須面對眾僧檢討自己違法犯戒律的行為。這是僧人們的年終大會,而從七月十六日起,又是新的一年了。
跋陀還利用自己的影響,為少林寺建立了穩定的寺產,開辟了多種經濟來源,保證禪眾有吃有穿,無後顧之憂。他在少林寺初創時期做出的周密安排,日後成為少林寺的優良傳統。
跋陀非常注重物色合適的傳法對象。太和二十年(498年)四月初,跋陀到洛陽城去參訪。在天街信步漫遊時,發現了一個在井欄上踢毽子玩的童子,認為他有學佛法的天賦。在徵得童子及其家長同意之後,跋陀便將這童子帶回少林寺,為他剃度,取法名慧光。慧光聰明穎悟,後來在禪學、《地論》、《四分律》學諸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是馳譽北朝的一代名僧。
跋陀又讓弟子道房剃度了僧稠,教其禪法,後來僧稠在禪學上的修養達到極高的水平。跋陀曾稱贊的他說:「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汝其人矣!」並傳授給他更深的禪門奧秘,使僧稠的禪法更加提高,歷北魏、東魏、北齊三代,獨步一時,備受帝王和道俗的尊崇。佛陀所傳禪學,通過僧稠而盛行於魏齊之世。
在跋陀大弘禪法之前,北朝的許多禪僧,往往不明經義,徒事修持。甚至有人把修禪與義學對立起來,用極端的態度排斥並企圖廢除講論經義之道。跋陀反對這樣的做法。他所行的禪學,本身是有理論用指導的,他於修禪之外也重視義學的闡揚。他以禪師而兼習《地論》,不少《地論》師則兼習禪法,實際上都有定(禪定),慧(義解)雙修的傾向。他們的作法,開風氣之先,對於北魏末年北方義學興盛,中國僧人走上定、慧雙修,禪智兼弘的道路,是有促進作用的。
跋陀晚年,仍住在少林寺。但不再參與僧伽活動,也不再傳法授徒。他囑咐徒眾們互相學習,自相成業。他們自己則移住到寺外一間小屋子裡,獨自靜修靜養。據說,跋陀常常覺得有一善神伴隨他、守護他。他因此對弟子們說:「此少林精舍,有特別的神靈護衛著,它立寺之後,將永不消失!」臨終前,跋陀還在屋門上牆壁上親手畫了善神之像。據記載,直到九世紀,這善神之像還保存著。
跋陀在繪畫方面有較高的造詣。他所畫的「佛林國人物圖」、「器物樣」及「外國獸圖」,一直流傳至唐末。
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五月,徽王府在少林寺山門外東側捐造了一座石碑坊。在石碑內側的橫額刻寫「跋陀開創」四字,對跋陀的開創之功德給予了肯定。今人溫玉成,一位有名的佛教考古學家,他在自己的《少林訪古》一書中為這個橫額補寫了一副對聯「生在天竺,漫遊西域奔平城;禪傳震旦,隨帝南遷寓少林」。這副對聯全面地概括了跋陀的一生。
有關跋陀的史料主要有《魏書·釋老志》、《續高僧傳》和《景德傳燈錄》。另外還散見於慧立、顏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完成於688年),裴崔《皇唐嵩岳少林寺碑》(728年立),靖彰《大唐中嶽永泰寺碑並序》(752年立)及張彥元《歷代名畫記》(完成於847年)等。
⑸ 河南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老子,春秋晚期楚國(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的版創始人,著有權《道德經》。
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
張衡,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召縣石橋鎮)人。傑出的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
張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司馬懿,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統帥,以謀略著稱,是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玄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人,是我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翻譯家,被後人尊稱為"唐三藏"。
杜甫,祖籍襄陽,創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白居易,生於河南新鄭,留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處曾相識"等許多不朽詩句。
吳道子,出生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
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被後人尊稱為"畫聖"。
岳飛,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華民族一代英傑。
⑹ 一位歷史名人在登封留下的故事五十到一百字
中國人的頭發跟中國人一樣,五千年來,多災多難。第一場災難發生於十一世紀,金政府下「剃發令」。這個剃發令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強烈的痕跡,在民間也沒有引起強烈的反應,但它卻是政治力量第一次的干預發型。金政府是女真人的政權,而塞北一些民族,包括蒙古人、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女真人,他們對頭發的處理,可謂獨出心裁,不像漢民族那麼大而化之。漢民族處理的方法曰「束發」,把全體發同志提而束之。塞北民族卻把頭頂邊緣剃了個凈光,只留下頂瓜皮上的一小撮,然後梳成狸尾巴似的辮子,懸到背後。這種世界上最醜陋的發型,女真人卻當作傳家之寶。幸好金政府剃發令特徵是,凡是全身為高官的漢人,才恩准剃出豬尾巴。小官小民,想剃也不能剃,以保持豬尾巴的尊嚴。第二次災難發生於十七世紀,也是女真人組成的清政府,卷土重來,再下一次「剃發令」,這次災難的規模,可就大啦。後生晚輩的女真人思想一變,認為那種世界上最醜陋的發型,是漢人向女真人屈膝的象徵,也是女真人政治力量威不可擋的象徵。漢民族的反抗驚天動地,女真民族採取血腥鎮壓,最後陷於歇斯底里狀態,把豬尾巴跟他們的王朝扯在一起,喊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嗚呼,中國人永不了解歐洲同胞,為了稀鬆平常,不足掛牙的宗教信仰,竟會殺人如麻。在中國人印象中,你信你的觀音菩薩,我信我的太上老君,井水不犯河水,實在用不著動刀子。同樣,洋大人也永不了解中國同胞,為了稀鬆平常,不足掛牙的頭發發型,竟也會殺人如麻。在洋大人印象中,你梳你的五龍戲鳳,我梳我的開花炸彈,同樣井水不犯河水,更用不著堂堂政府,跳進去攪和。到了十九世紀,漢人對女真人的豬尾巴,再掀起反抗。太平天國轄下的臣民,一律恢復大漢衣冠。清政府不自我檢討豬尾巴的丑態,反而破口大罵「發匪」——發匪者,拒絕沿邊剃光的大漢衣冠也——事情黑白顛倒到如此地步,也算浩劫。幸虧小民並不跟著叫,而只叫「長毛」,長毛就是長頭發,以區別女真人的豬尾巴。可惜這場護發運動,只有十二年壽命,即歸慘敗。一直到二十世紀初葉,孫中山先生革命成功,才把清政府和豬尾巴發型,同時連根拔起,扔到博物館里,一些遺老遺少,一個個氣得發昏第十一。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是中國人頭發的黃金時代,誰想留啥發型就留啥發型,誰想梳啥花樣就梳啥花樣。——嗟夫,那短短的十數年間,不僅僅是頭發自由的黃金時代,也是學術自由的黃金時代。於是,萬物育焉,天地化焉。然而好景不常,就在二十世紀三○年代,第三次災難來臨,政府又把巨手插到頭發里,不過這一次受害者只限於正在學堂念書的學生,依照規定,學生老爺一律向阿兵哥看齊,剃得光光如也——當時年輕人稱之為「和尚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頭發是父母生命的部分。十七世紀第二次發劫之時,漢人為了保護頭發,血流成河,伏屍千里。想不到三百年後,有權管頭發的朋友,一面猛喊維護傳統文化,一面卻向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環,自動自發地猛下毒手。當時盛況慘烈,青年們一個個光禿禿兼禿禿光。抗戰爆發後,忙著跟大日本皇軍打仗,對頭發才略微放鬆。想不到來台灣之後,故態復萌,可能認為大陸所以失守,都是因為青年頭發太長之故,於是,男學生的頭發就首先遭了殃,女學生的頭發接著跟進,好像只要能對學生老爺老奶的頭發加以控制,就能正心誠意,齊家國平天下。不過,追根溯源,學生們的發型到今天這種慘不忍睹的局面,大日本帝國實在是它的能源。三○年代那段日子,就是日本光頭文化西侵的結果。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武裝部隊,都是留頭發的,只有大日本帝國的武裝部隊,上自大將軍,下到二等列兵,全部寸草不生。光頭文化不過稍稍西侵,就使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中的束發文化,敗下陣來。而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五十年之久,自然更根深蒂固。回憶一九五○年前後,台灣的學生老爺千篇一律的青蘿卜,學生老奶也千篇一律的西瓜皮——女學生的西瓜皮,在大陸上似乎還沒有出現過。嗟夫,豬尾巴是天下第一等醜陋的發型,青蘿卜和西瓜皮則是天下第二等醜陋的發型。不知道東洋朋友啥時候得罪了上帝,上帝銜怨在心,才用這種絕招,降下懲罰也。在日本本土發展的丑發文化,一支侵入台灣,一支侵入中國大陸之後,再迂迴到台灣,如魚遇水,毫不困難地一拍即合,匯成三十年之久的丑發洪流,蔚為奇觀。不過,有一點跟從前不一樣的是,從前光禿禿兼禿禿光,而且以發出閃亮,為頂尖上品。不知道啥時候開始,官恩浩盪,學生老爺准許因「平頭」,頂瓜上那塊小小的地盤,可以略微長出半公分左右。但學生老奶,從小學堂到高中學堂,西瓜皮如舊。自從盤古開天地,中國境內從來沒有光頭平頭的,只有三種人有這種現象:一種是野蠻民族,所謂「斷發紋身」;一種是囚犯,古時候就有「髡形」,把頭發幹掉;一種是和尚,表示他遠離塵世,活著跟死啦一樣。儒家學派的古聖先賢包括孔丘先生以及朱熹先生在內,他們如果知道中國的學生老爺老奶,已被當作化外之民、囚犯,甚至活死人看待,教官大人或訓導大人,一個個手執鋼剪,虎視眈眈,把他們捉住,「斷」之「髡」之「禿」之,恐怕會到處找眼淚瓶,大哭一場。日本發明光頭的原因,我們弄不清楚,但有一點卻是弄清楚的,光頭顯然違反大自然生物的生存要求。上帝何等聰明(據說,他的聰明至少不比柏楊先生差),既然教頭發生到人的頭上,就是要它閣下保護人的頂瓜皮下的大腦小腦。遇到雨打日曬,總算隔了一層。萬一流氓嘍羅朋友,斜刺里一躍而起,當頭一棒,或者忽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飛來一片殘瓦,當然也可能立刻腦漿崩裂,但比較之下,墊一層軟綿綿的萬縷烏絲,總比直接承受,活下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所以,光頭政策,不但醜陋,而且還是一個隱性的謀殺和消極的謀殺。誰要說柏楊先生危言聳聽,誰就應該身體力行,為青年表率,以頭試髡,站到太陽底下兩個小時,表演給大家??。光頭的最大缺點是既不清潔,也不衛生——豈止不衛生而已,前已言之,而且死傷的機會反而大增。有識之徒認為頭發長啦,一定不容易洗,不容易梳。嗚呼,如果真的如此,不妨舉目四顧,除了學生老爺老奶之外,上自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哪一個不是長頭發?難道統統都是臟貨,不堪一嗅乎哉。骯臟清潔跟頭發長短沒有必然的定律關系,即令頭發短,三十年不洗,也一樣臭而不可聞也。如果常洗,縱然白發三千丈,照樣清潔溜溜。與其削足適履,把年輕人糟蹋得跟化外之民、囚犯、活死人一樣,不如釜底抽薪,加強衛生教育,不但發要常洗,身也要常洗也,這才是治本之道。而且光頭也好,平頭也好,三天不剪,就會亂如蓬草,再洗都沒有用。尤其是,洗得太過勤快,會把頭發上的油質保護膜洗掉,寸寸粉碎,遺憾的將是一輩子焉。事實上,三○年代之所以接受日本的丑發文化,主要的不過是追求劃一,以求在表面上劃一之後,產生思想上劃一的成果。咦,中國自唐王朝之後,兄弟名字中,往往有一定相同或半字相同,大哥曰柏拉圖,二哥曰柏扯圖,三哥曰柏披圖,看來血濃於水,然而,史書上血跡斑斑,盡都是這些同排行的骨肉相殘。企圖用發型的統一達到內心的統一,恐怕是屬於狂想三部曲,這種古怪的主意,就知道是怎麼想出來的,真應該頒給一座金腳獎,以資紀念。國家多難,政府要做的事太多啦,「教育部」的責任更大,去幹些正經的事吧,拚命管發幹啥?學生老爺老奶已奮起護發之役,這是中華民族靈性復活的契機,柏楊先生在此敬致無限的祝福。
⑺ 河南省有什麼著名的歷史人物
黃帝-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家,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倉頡-黃帝的史官,傳說中的文字創立者,有「倉頡造字」之說 。(倉頡鬼哭體) 杜康-夏朝第五代國王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河南鹿邑人; 莊子-原名莊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河南民權人;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河南魯山人;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陽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河南南陽人; 吳起-戰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濮陽人;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河南鄭州人;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河南洛陽人; 李斯-秦國丞相,是秦朝統一六國的關鍵人物,河南上蔡人; 韓非-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河南鄭州人;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河南省濮陽市人; 陳勝-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吳廣-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張良-西漢初年政治家、軍事家,河南郟縣人; 陳平-劉邦主要謀士之一,河南原陽人; 張釋之-西漢時執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河南洛陽人;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河南嵩縣人。 張衡-東漢時期科學家,地動儀,河南南陽人; 馮異-東漢將軍,河南寶豐人; 張仲景-東漢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河南鄧州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司馬懿-三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溫縣人;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鄧艾-三國魏國大將,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 蔡邕-東漢末年著名詩人、學者,河南杞縣人; 蔡文姬-三國時代著名詩人、音樂家,河南杞縣人; 謝安-東晉政治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河南泌陽人; 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河南省淅川人; 謝靈運-南朝宋著名詩人,河南太康人; 翟讓-隋末瓦崗寨義軍頭領,河南滑縣人; 長孫無忌-唐代太宗朝宰相,長孫皇後之兄,河南洛陽人; 姚崇-唐代三朝為相,幫助唐神宗開創了開元盛世,河南陝縣人; 張巡-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期血戰睢陽(今商丘),河南鄧州人; 楊貴妃-河南靈寶人; 褚遂良-唐代著名書法家,河南禹州人;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玄奘大師-唐代著名僧人,河南偃師人;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洛陽人;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沁陽人,後遷居滎陽;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河南南陽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學家,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河南洛陽人; 石守信-宋代大將,河南開封人;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河南衛輝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河南開封人; 醫聖張仲景 名和,字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英年早逝的才子賈誼 (約公元前200年--前168年), 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漢字字典創造者許慎 字叔重(約公元58年--147年),東漢汝南召陵萬歲里(今河南郾城縣東15公里許庄)人,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和詞彙學家,著有《說文解字》等。 古代才女蔡琰 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尉氏縣西南蔡庄)人,是漢朝著名 學者蔡邕的獨生女兒 狂狷而秀慧的阮籍 字嗣宗,東漢陳留郡(今河南尉氏) 人,著名詩人,被稱為"竹林七賢"。 志怪小說創始人干寶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東晉時期 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志怪小說的創始人 文學理論批評家鍾嶸 字仲偉(約公元480年--552年),南朝梁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人,著名文學家 隋末農民起義領袖翟讓 東郡韋城(河南滑縣東南)人,隋末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軍--瓦崗軍的創始人。 開漳聖王"陳元光 河南固始縣人,字廷炬,號龍湖。他治 理漳洲42年,勤於吏冶,政績顯著 唐代高僧玄奘 唐代高僧玄奘: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 (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人,是我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翻譯家,被後人尊稱為"唐三藏"。 畫聖"吳道子 "畫聖"吳道子:武則天執政初年(公元686年)出生於陽翟 (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 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被後人尊稱為"畫聖"。 詩聖杜甫 詩聖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770年),號少陵, 祖籍襄陽,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創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詩鬼李賀 詩鬼李賀:字長吉(公元790年--816年), 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陽)人,英年早逝,但留下了"黑雲壓城 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公元772年--846年), 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留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處曾相識"等許多不朽詩句。 建築學家李誡 建築學家李誡:字明仲,北宋時期鄭州市管城 縣(今河南新鄭縣)人。他篇著的《營造法式》一書,是我國古代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建築學著作。 宋代大儒程顥和程頤 程顥(公元1032年--1085年), 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 又稱伊川先生,被世人稱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 元代大學者許衡 公元1209年,出生在先後由金、 元統治的懷慶河內(今河南沁陽市),是元代著名學者、教育家和政治家,和郭守敬一起修訂完成了古代最優秀的歷法--《授時歷》。 明代樂律家朱載育 大約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出生於明鄭恭王府(今河南沁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我國明代偉大的音樂理論家、教學 家和天文學家,被西方贊譽為"東方網路藝術全書式的人物"。 抗清名將史可法 字寬之,河南祥符縣(今開封市) 人,一生剛正清廉,忠心報國,他的抗清事跡和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為後人所頌揚。 書法家王鐸 字覺斯,號痴庵, 河南孟津縣人,是明末清初蜚聲中外的大書法家。 抗英保台的曹謹 字懷朴,河南沁陽人,在台灣淡水縣 和鳳山縣任職期間,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台灣,立下了卓著功勛。 台北知府陳星聚 字耀堂,河南臨穎縣陳台鄉陳村人, 清朝光緒年間率領台灣人民抵禦法國侵略者,取得了台北保衛戰的勝利。 張仲瑞喋血汴城 河南許昌人,同盟會成員, 1911年12月在開封策劃武裝起義時,被捕入獄,英勇不屈,慷慨就義。 中州第一個女學創辦人劉青霞 河南安陽人,同盟會成員,著名社會活動家,創辦了河南第一所女校--華英女校。 民族英雄吉鴻昌 南扶溝縣人,著名的抗日將領,共產黨員,1934年月11月24日被反動派殺害。 共產黨人好榜樣彭雪楓 河南鎮平縣七里庄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一位德才兼備、文武雙全 的優秀軍事家和政治家,1944年犧牲在豫東抗日前線。 人民英雄楊靖宇 河南確山縣李灣村人。 東北抗日聯軍的著名將領,優秀共產黨員,英勇犧牲時年僅35歲。 狼牙山壯士宋學義 河南沁陽市北孔村人。 在狼牙山阻擊戰中,和另外四名英勇的紅軍戰士一起牽制了日軍主力,保證了大部隊安全轉移,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 巾幗巨星鄧穎超 祖籍河南光山縣,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忠誠 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現代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導人。在中國所有的女性中,能像鄧穎超那樣為世人所熟知、受世人所敬愛的實在是屈指可數。當她出訪世界各國時,幾乎受到所有國家元首和政府首 腦的接見和陪同。她的名字永遠響徹在古老的中國大地,回盪在五湖四海,如同一顆炫耀在宇宙太空的燦爛明星,熠熠生輝。 傳奇將軍許世友 河南新縣許家龕人,一生極負傳奇色彩, 領導並指揮了許多著名戰役,戰功卓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將領。 從放牛娃到將軍的李德生 河南新縣陳店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一生戎馬倥傯、身經百戰,多次負傷,屢建戰功,有"驍將"之稱。 極高明而道中庸--馮友蘭 河南唐河縣祁儀鎮人,是20世紀中國 對傳統哲學文化的現代化做出了最突出貢獻的哲學家。國家一級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哲學博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印度德里大學的名譽文學博士,一生著述甚豐,90高齡時仍撰寫出七卷本《中國哲學史新編》。 當代畢升王永民 河南南召縣人,享譽世界的"五筆字型"的發明者。
⑻ 河南歷史名人
河南歷史名人
黃帝-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家,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倉頡-回黃帝的史答官,傳說中的文字創立者,有「倉頡造字」之說
杜康-夏朝第五代國王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河南鹿邑人;
莊子-原名莊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河南民權人;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河南魯山人;墨子《呂氏春秋
⑼ 出生在河南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帝-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家,中華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倉頡-黃帝的史官,傳說中的文字創立者,有「倉頡造字」之說
杜康-夏朝第五代國王
商湯-商朝開國帝王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滅商,河南許昌人
老子-原名李耳,著有《道德經》,道教創始人,河南鹿邑人;
莊子-原名莊周,道家集大成者,著有《莊子》,河南民權人;
墨子-名翟,墨家創始人,河南魯山人;墨子《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具體我也不得而知
商鞅-秦國的著名改革家,河南濮陽人;
范蠡-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世稱陶朱公,河南南陽人;
吳起-戰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濮陽人;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河南鄭州人;
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河南洛陽人;
李斯-秦國丞相,是秦朝統一六國的關鍵人物,河南上蔡人;
韓非-戰國時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著有《韓非子》,河南鄭州人;
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河南省濮陽市人;
陳勝-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登封人;
吳廣-大澤鄉起義領導者之一,河南上蔡人;
張良-西漢初年政治家、軍事家,河南郟縣人;
陳平-劉邦主要謀士之一,河南原陽人;
張釋之-西漢時執法不阿的知名清官;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代表作《過秦論》,河南洛陽人;
程顥-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理學家,河南嵩縣人。
張衡-東漢時期科學家,地動儀,河南南陽人;
馮異-東漢將軍,河南寶豐人;
張仲景-東漢名醫,被尊為醫聖,著有《傷寒雜病論》,河南鄧州人;
徐庶-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徐庶 籍貫 [豫州]潁川郡 [今河南許昌一帶]
司馬懿-三國著名軍事家,河南溫縣人;司馬懿 籍貫 [司州]河內溫縣 [今河南溫縣]
荀彧-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荀攸-三國著名謀士,河南許昌人;
鄧艾-三國魏國大將,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
蔡邕-東漢末年著名詩人、學者,河南杞縣人;
蔡文姬-三國時代著名詩人、音樂家,河南杞縣人;
謝安-東晉政治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謝玄-東晉軍事家,淝水之戰的指揮者,河南太康人;
范縝-南朝傑出的無神論者,河南泌陽人;
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河南省淅川人;
謝靈運-南朝宋著名詩人,河南太康人;
翟讓-隋末瓦崗寨義軍頭領,河南滑縣人;
長孫無忌-唐代太宗朝宰相,長孫皇後之兄,河南洛陽人;
姚崇-唐代三朝為相,幫助唐神宗開創了開元盛世,河南陝縣人;
張巡-唐代名將,安史之亂時期血戰睢陽(今商丘),河南鄧州人;
楊貴妃-河南靈寶人;
褚遂良-唐代著名書法家,河南禹州人;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河南孟州人;
玄奘大師-唐代著名僧人,河南偃師人;
劉禹錫-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洛陽人;
李商隱-唐代著名詩人,河南沁陽人,後遷居滎陽;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河南南陽人;
元稹-唐代著名文學家,與白居易齊名,並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河南洛陽人;
石守信-宋代大將,河南開封人;
戚繼光-明代抗倭名將,河南衛輝人;
史可法-抗清名將,河南開封人;
花木蘭 是河南虞城人,屬商丘.
楊靖宇,杜甫,岳飛和劉秀
白居易出生在新鄭辛店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