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對西湖進行過浚治
在杭州歷史上,有三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對西湖進行過浚治,他們一個是白居易,一個是蘇東坡,一個是楊孟瑛。
白居易: 公元822年,年過半百的白居易來到美麗的杭州任刺史,官場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時,精神為之一振。到杭州的當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杭州刺史謝上表》,從此開始了偉大詩人與美麗山河的千古絕戀。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多不勝數,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築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開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築建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滿,離開時他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詩。當他任滿離開時,老百姓扶老攜幼,簞石壺漿,傾城為他送行。依依惜別時,白居易回贈了一首詩:「稅重多貧戶,農飢足旱田。惟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
蘇東坡
送別白居易,西湖歷經了幾百年的興衰變更。1071年,西湖又迎來了她歷史上的另一位「貴人」——蘇東坡。在杭期間,他賑災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歷史性的文件《乞開杭州西湖狀》,那著名的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於此。這之後,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動開始了。從夏到秋,蘇東坡發動全城募捐,動用了20萬民工,終於把西湖治理好了。多餘出來的淤泥葑草,便築就了今天的這道舉世聞名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築堤一條,吟詩千首,從他的時代開始,展現了天堂初景。可以說,西湖是從這時起,才開始真正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楊孟瑛
元朝以後,西湖當成了「紅顏禍水」打入冷宮,這將近百年的冷遇,一個大家閨秀也幾乎淪落成了柴門環婢。一直到1503年,杭州才迎來了另一位賢太守——楊孟瑛。他整整花了五年時 雷峰夕照間,才說動朝廷重治西湖。1508年3月,楊孟瑛動用民夫八千,歷時152天,拆毀田畝3481畝,恢復西湖舊觀。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給鄉黨先賢蘇東坡的蘇堤,將其填高了二丈,拓寬了五丈三尺,兩岸遍植楊柳 ,蘇堤重新恢復了「六橋煙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築一堤,與蘇堤並駕齊驅,從棲霞嶺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對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愛,遂呼之為「楊公堤」。
杭州西湖旅遊西湖,從一個大海灣,再一個瀉湖,再到一個風景湖泊,我們的祖先臨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說西湖的歷史,就是一部保護與治理的歷史。這其中貫穿了中國傳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體現了西湖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貳』 跟杭州西湖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真實的)
一、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如下:
1、蘇小小:
傳蘇小小於西湖邊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為當朝宰相,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從此出雙入對,海誓山盟,結為夫妻。蘇小小為此寫下上面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寫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為妻。
但阮父深知兒子的秉性,可謂知子莫如父,立即送來了豐厚的聘禮表示祝賀。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來信說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於是,蘇小小當晚為阮郁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臨別兩人依依不捨,阮郁信誓旦旦,許諾料理完家事就盡快返回。
相攜蘇小小重遊西陵,不料阮郁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回到蘇小小身邊。蘇小小對於愛情卻無比的專一與執著,依然苦苦地守護在西陵相約處,等候她的阮郎。隨著時間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終於蘇小小病倒了,兩年後咯血而亡。
臨終乳娘問小小有何遺願,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後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裡等候我的阮郎。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3、魯班造香爐:
巧匠魯班帶著妹妹來杭州務工,正巧碰上黑魚精在西湖裡花樣游泳搞得全城烏煙瘴氣,自戀的黑魚精還想強娶魯小妹做妻子,魯班將寶石山的一座懸崖鑿成香爐做嫁妝,巨型香爐把黑魚精穩穩壓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蘆狀的爐腳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與雲林禪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處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自稱是個風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靈隱來耍子了。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攏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頂檀香,手敲法器,嘴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一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接到靈隱來。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遊玩一番。康熙皇帝見到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蔭蔭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呵!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人在寺里擺酒用膳,想多耍子一會兒。
5、臭秦檜:
西湖邊有座岳墳,岳墳前跪著四個鐵鑄的人像,其中有兩個就是當年出賣祖國、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早先,杭州城裡來了一個新上任的撫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檜的後代。撫台上任不久,便帶手下人去逛西湖。他來到岳墳,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別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臉遮住,倒退了出來。撫台回到衙門,坐不安,立不寧,便叫來師爺商量,想把鐵像搬掉。師爺捋捋胡須,想了一想說:「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說不定還會鬧出事來。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裡把這對鐵像丟進西湖裡去。這樣大的西湖,鐵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車幹了也難找到。」撫台連聲稱贊道:「妙!妙!」於是當夜便派人把鐵像丟進湖裡去了。
二、關於西湖三堤歷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2、蘇堤:蘇軾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這是蘇東坡稱贊西湖的佳句。縱貫西湖西部,全長2、8公里。因宋代的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橋等6橋,古樸美觀。堤的兩側多植花木,春季桃紅柳綠,景色尤其動人。堤中有「蘇堤春曉」,居「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曾有詩贊六橋道:「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煙空。」
3、楊公堤:
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們為了紀念他,稱此堤為「楊公堤」。
(2)西湖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西湖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叄』 杭州西湖有哪寫名人,與他們的事跡
空亭一座,還有什麼能讓人想起蘇小小浪漫凄婉的悲劇故事;
草坪一方,有誰能知道這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當年的埋骨之處;
無名墳堆,辛亥革命烈士遺骸竟然依舊躺在城西的雞籠山上;
……
40年前,一大批為西湖增色的名人墓葬,從西湖周邊消失了,連同他們的故事,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西湖北山街的整治正在進行中,也許今年「十一」,我們又會發出一聲感嘆:西湖又變樣了!希望這並不僅是對西湖自然風景本身的贊嘆,更是對蘊涵在湖光山色間那濃濃的人文積淀發自內心的景仰。因而,在如今改造工程尚未結束的時候,很多杭州的熱心市民覺得似乎該說些什麼,不為其他,只為那些承載著歷史、如今散落各處的名人墓葬……
四十年的一段塵封記憶
前不久,一位年過七旬的市民蔣大伯找到記者,講述了40年前,西湖邊的名人墓葬曾進行清理;40年後,他希望能在此次北山街改造時,及時考慮恢復或回遷一些名人墓葬,增添西湖的文化內涵。如果再不進行搶救,那些名人事跡以及有關他們的一些故事,很可能就此失傳。
吳子剛,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過杭州市園管局局領導的離休幹部;陳潔行,浙江省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錢塘舊夢》作者;丁雲川,一位熱心杭州考古事業的老人,他們和蔣老一起,向我們講述了那些歷史片段。
西湖勝地,有多少豪傑志士文人騷客將身後事寄於此處。40年前的西湖邊,曾經遍布墓葬和紀念碑。比如在原二三四五公園的地方,曾有陳英士銅像、北伐誓師宣言紀念碑、八十八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在西泠橋頭有蘇小小墓,再西有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墓、陶成章墓、楊哲商墓、沈由智墓;麴院風荷處有岳飛墓;丁家山處有劉莊主人劉學詢及其親族墳墓十穴;在花港觀魚處,牡丹園原來為無主墳地;在孤山東麓有辛亥革命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國民黨上將王電輪墓及墳庄、陳模墓、林祠、林啟墓、辛亥革命烈士徐錫麟墓,後山有林和靖墓、菊香墓、徐寄塵墓、夏超墓、馮小青墓、蘇曼殊殊墓等。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整治西湖,就開始逐漸搬遷和拆除一些墓葬和紀念碑。特別是1964年,隨著文革的臨近,曾在西湖邊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搬遷行動,一些著名的名人墓葬與亂墳一起在幾夜間被全部挖起遷走。甚至連岳飛、秋瑾、徐錫麟、辛亥革命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等全部被挖掘搬遷。紀念亭拆除、碑被打碎,遺骨有些被搬遷到雞籠山的亂墳中、有些乾脆被銷毀。
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結束,在杭州的一批文人和有識之士的呼籲下,岳廟被恢復,秋瑾墓被回遷至西泠橋的另一端,並且還塑了像。徐錫麟、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陶成章墓、楊哲商墓、沈由智墓等一批辛亥革命名人墓葬被遷到鳳凰嶺南天竺原來演福寺舊址,重修墓葬,並樹墓碑以供後人憑吊。
在這幾年進行的西湖環湖整治中,章太炎墓、於謙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紀念祠堂被回遷或恢復。
但是仍有一大批名人墓葬至今沒有被恢復……
名人墓辭西湖邊
武松:亦真亦假皆無影
歷史:武松是南宋時期跟隨宋江造反的三十六人之一,歷史上確有其人。施耐庵著的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中「景陽崗打虎」、「醉打蔣門神」等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在第119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中因為魯智深坐化六合寺,武松也在此出家,至八十高齡善終。
另有一說,此武松不是《水滸傳》中的武松,而是清代的一個義士,為杭州百姓除害,深得市民愛戴,死後,杭州市民感念其德,集資將他葬在西泠橋畔。
遭遇:在現香格里拉飯店對面的草坪處的一棵青松下,原為武松墓,據蔣大爺回憶,以前這里有一個四角石亭,內有墳包和一塊墓碑。1964年挖掘時,的確發現了一根特別粗大的長腿骨。後遺棄。
現狀:目前在其原址為一片草坪,沒有任何標志,一棵高大的青松枝葉茂盛,為下面的草坪遮擋著風雨。
蘇曼殊:詩僧流落雞籠山
歷史:蘇曼殊15歲去日本留學,在日本的幾年裡,結識了陳獨秀、黃興等人。回國後,加入了光復會,從事反清活動,與革命黨人多有交往。17歲後,蘇曼殊削發為僧,之後寫了不少詩作和小說,在文學史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遭遇:他在上海去世之後,孫中山給予葬資,徐自華得知他們正在尋找葬地,捐出了西湖孤山北麓的一塊地安葬蘇曼殊。蘇曼殊就這樣在身後選擇了西湖的孤山。但是後來蘇曼殊墓的墓壁坍塌,1964年,墓被遷至雞籠山。
現狀:至今,蘇曼殊的遺骨仍舊湮沒在雞籠山荒草叢中。
長眠在雞籠山的名人還有辛亥革命的一對英烈夫婦裘紹和尹維峻、林啟、惠興、林寒碧和徐自華,他們的身後之地也同樣處於湮沒的境地。
蘇小小:此地空留慕才亭
歷史:蘇小小是南齊錢塘人,名歌妓(即歌女),聰明美麗,才華出眾。她平時就喜歡乘坐自己設計的油壁香車游覽西湖。有一次在白堤偶遇騎著青驄馬的宰相的公子阮郁,兩人一見鍾情。為表達愛慕之情,蘇小小口吟《同心歌》一首:「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蘇小小也就此不再出面歌唱,在杭州掀起軒然大波。消息傳到了宰相耳里,連夜把兒子帶走,從此音訊皆無。蘇小小幾次尋找都沒有結果,抑鬱成病。有一次她在寺廟燒香,碰到窮書生鮑仁,贈銀百兩,資助他進京趕考。鮑仁應試及第,任滑州刺史,專程來向蘇小小道謝,蘇小小已經謝世。鮑仁根據她的遺願「生於西泠,死於西泠,埋骨西泠,不負好山水」,將其葬於西泠橋畔,後人又在墓上建造「慕才亭」。蘇小小的墓建成後,唐代詩人李賀、白居易等都曾到墓地拜謁,並作詩紀念這位才女。
遭遇:蘇小小墓據傳至南宋時已經出現在西湖邊,此後屢有毀修。清乾隆時,墓外觀為石砌八稜角、上覆青瓦丹柱墓亭,據傳所有柱子的四面都刻滿了歷代吟唱蘇小小的詩詞對聯。民國初年改為外包水泥的圓丘形墓。1964年被清除,發現其為一空墳。
現狀:1988年,只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攢尖頂亭,名「慕才亭」。亭邊的說明簡單地介紹了「蘇小小的故事」。
修繕,專家點子ABC
提議一:有選擇回遷
也許西湖美譽過盛,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心願埋骨於此,大大小小的人物已經無法盡數。要把這些墓葬全部恢復顯然是不現實也沒必要。只能結合此次西湖的綜合整治,有選擇地重修或者回遷部分墓葬。比如在百姓中影響較大,對杭州提升人文內涵有較大意義的,須盡可能恢復;而對一些相對影響較小,或者屬於群體人物,但又對杭州的古城保護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嘗試在西湖以外的別處進行整體的清理,比如類似鳳凰嶺的辛亥革命紀念墓地等建造一個西湖古代文人墓群,讓人有選擇地慨嘆憑吊。
提議二:原汁原味還原歷史
說聲恢復也許不難,問題是怎麼恢復?杭州的丁雲川老先生是個熱心市民,一直以來他以自己民間的方式感悟西湖,在他看來,要恢復這些名人墓葬,就要盡可能的保持原樣,原汁原味地還原歷史,讓今人在與古人共享同一天地的場景中緬懷逝者。
提議三:改良墓碑
但是針對原樣恢復的提法,陳潔行教授卻並不苟同:「如果現在還在西湖邊重新修起一個個饅頭墳包的話,無疑是煞風景的。」他提議不妨借鑒西方的墓碑,以台階式造型,既免去墳包的荒涼感,層層遞進又便於人們品讀碑文。
記者特意去西湖邊逛了一圈,有些碑文確乎過於簡單了些,像蘇小小墓,只有簡單幾句話。假設重修的話,可以把那凄美動人的故事寫進碑文,也許人們看了這個故事,會永遠記住西湖,記住『慕才亭』。」
提議四: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陳潔行教授甚至提出浪漫之都的西湖應該更顯浪漫色彩,不一定要讓人想起這是個墓。就像現在的秋瑾墓,就沒有墓的形狀,而設計成一尊秋瑾雕塑。再比如蘇小小,經過幾世的變遷,我們已無從知曉她的神韻,此時盡可求其神而不必拘於形。陳老有一個很浪漫的設想,「慕才亭」里樹的並不一定要是蘇小小的雕像,一輛「油壁香車」一騎「青驄馬」也許更傳神。試想一駕精心設計的花車,緩緩行進在西湖邊,微風吹過,吹開窗簾的一角,裡面的人物若隱若現,仔細看時卻又看不真切,讓人浮想聯翩。
西湖因人物而美麗
西湖的美麗,西湖的魅力,從來就不單純是這山水,而是這些生活在西湖故事裡的人物。一座斷橋,是因為有了白娘子;一座凈寺,是因為有了濟公。可以說,沒有人物,也就沒有了西湖的色彩。
西湖文化
毫無疑問,這些散落各處的名人墓葬與西湖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單是西泠橋畔慕才亭上那副楹聯:「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就牽引出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據了解,慕才亭的四根柱子上原本都刻有這樣的楹聯,記載著歷代文人的憑吊詩文,而今大多都已散失,也許借著蘇小小墓的再次修繕,可以重拾這些有關西湖的珍貴史料。
西湖故事
西湖邊每一個墓葬,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就拿武松墓來說,《水滸傳》中的武松,其結局人們都很清楚,書中寫到:八十善終。可民間流傳的說法,這位打虎英雄晚年的日子可並不那麼好過。由於仇家較多,武松在晚年被人砍了另一手;可由於其雙腿功夫依然了得,鴛鴦腿、兔子雙蹬腿踢將起來依然虎虎生風,於是又被其仇家砍斷雙腿,成為一廢人。後懇求同門師兄弟魯智深「送吾歸天」才得以結束餘生。
西湖故事可以信手拈來,涌金門前浪里白條張順與風浪比高,北山街上紅梅山莊里李慧娘與當朝權貴嚴嵩智斗;被郭沫若評價為與《紅樓夢》媲美的《再生緣》,亦是在西湖邊誕生;更別說那耳熟能詳的許仙與白娘子……這些優美的民間故事,都將隨著名人墓葬的恢復繼續流傳。
西湖歷史
西湖的山水清麗明朗,可凝結其中的歷史史實卻充滿著厚重感。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吟唱著《滿江紅》,寂然走上黃泉路,世間傳說,其被害死後,屍骨不得安葬,一獄卒偷其衣物掩埋於今潮王路一帶,成為眾所周知的「衣冢墓」。而據陳潔行教授介紹,如今的岳墳確是英雄埋骨處,文革時並未挖到底,一直到文革結束,挖出宋時石人石馬等等,才判斷出下面的確有英雄骸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式被確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三台山路邊的於謙祠、西泠橋南側的秋瑾墓以及辛亥革命時那些捨生取義的群豪,個個都有一段盪氣回腸的故事,恢復這些名人墓葬,不僅可以為這些名留青史的歷史人物故事找到史實依據,也為西湖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西湖旅遊
就像前面提到的關於武松墓主的爭議,也許現在無法定論,可作為一種傳說,這時候故事本身的真實性已經退居第二,在人們心中更在意的是故事的內容。就像陳潔行教授說的:不必用學術的眼光究其真偽,一個人物一個故事就是一種旅遊資源。
記得關於梁祝的傳說也有很多版本,山東有一個梁祝故居,餘姚也有一個梁祝故居,杭州的萬松嶺則是兩人同窗苦讀的所在。不管通過何種途徑流傳,當這個說法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的時候,關於這些事實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一種資源,能引得遊人紛至沓來。
『肆』 有關杭州、西湖的歷史文化名人
杭州西湖有蘇堤、白堤,和楊堤,是有關蘇軾,白居易和楊萬里的
『伍』 西湖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蘇堤:蘇軾、白堤:白居易、楊公堤:楊孟瑛
西湖三傑: 岳飛、於謙、張蒼水岳飛
『陸』 有關杭州西湖的人物及故事。要求5便
一、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如下:
1、蘇小小:
傳蘇小小於西湖邊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為當朝宰相,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從此出雙入對,海誓山盟,結為夫妻。蘇小小為此寫下上面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寫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為妻。
但阮父深知兒子的秉性,可謂知子莫如父,立即送來了豐厚的聘禮表示祝賀。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來信說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於是,蘇小小當晚為阮郁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臨別兩人依依不捨,阮郁信誓旦旦,許諾料理完家事就盡快返回。
相攜蘇小小重遊西陵,不料阮郁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回到蘇小小身邊。蘇小小對於愛情卻無比的專一與執著,依然苦苦地守護在西陵相約處,等候她的阮郎。隨著時間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終於蘇小小病倒了,兩年後咯血而亡。
臨終乳娘問小小有何遺願,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後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裡等候我的阮郎。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柒』 西湖誕生過哪些著名的人物
根據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先生的考證,西湖從形成到現在,也就是兩千年的歷史。然而在西湖兩千多年的歷史里,卻誕生了三個著名人物:一個是白居易,一個是蘇東坡,一個是楊孟瑛。
『捌』 西湖十景的相關人物傳說
1,雷峰塔。
雷峰塔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中國首座彩色銅雕寶塔。 雷峰塔一名黃妃塔,系公元975年吳越王錢俶慶賀妃子黃氏得子而建,俗稱黃妃塔。舊塔已於1924年倒塌,現已重建。每當夕陽西下,塔影橫空,別有一番景色,雷峰夕照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因《白蛇傳》中禁錮白娘子的傳說而聞名遐邇。地處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脈的夕照山上,舊有一座八面五層的磚塔,
2,斷橋。
斷橋位於白堤東端。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於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3,蘇堤春曉。
位於西湖西側,南北兩端銜接南山路和北山路,全長2.8公里。它是北宋詩人蘇東坡於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築而成的。蘇堤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命名的,又名蘇公堤。
4,南屏晚鍾。
位於南屏山下凈慈寺的鍾樓內。 南屏晚鍾的意境是指夜幕降臨時,南屏山凈慈寺的鍾聲響徹西湖上空、山谷共鳴之景緻。 凈慈寺創建於公元954年,是吳越王為供養南山佛教開山祖師永明禪師而建。傳說濟公曾修行於此,當時僧眾多達數百人。寺內「運木古井」是傳說中濟公運用神力,從井內運木建造凈慈寺後留下的,故又稱「神運井」。
5,麴院風荷。
南宋時稱「麴院荷風」。「麴院」原是指一家釀制官酒的作坊。當時,金沙澗水在此流入西湖,麴院取金沙澗水釀酒,並在湖中種植荷花。花開時節,清香四溢,風景優美,令人陶醉。到了清康熙年間,為迎皇帝巡遊,特地在蘇堤跨虹橋畔的岳湖裡引種荷花。康熙書名立碑,改「麴院」為「麴院」,正「荷風」為「風荷」。
『玖』 西湖的 三堤 分別和那些歷史名人有關
白居易
公元822年,年過半百的白居易來到美麗的杭州任刺史,官場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時,精神為之一振。到杭州的當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寫了《杭州刺史謝上表》,從此開始了偉大詩人與美麗山河的千古絕戀。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績多不勝數,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築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開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築建白堤。
蘇東坡
蘇東坡在杭期間,他賑災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親自為西湖請命,上書宋哲宗,寫下歷史性的文件《乞開杭州西湖狀》,那著名的斷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便出於此。這之後,一場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動開始了。從夏到秋,蘇東坡發動全城募捐,動用了20萬民工,用淤泥葑草,便築就了今天的這道舉世聞名的——蘇堤。
蘇東坡在杭期間,築堤一條,吟詩千首,從這時起,才真正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
楊孟瑛
1508年3月,明朝賢太守楊孟瑛動用民夫八千,歷時152天,拆毀田畝3481畝,恢復西湖舊觀。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給鄉黨先賢蘇東坡的蘇堤,將其填高了二丈,拓寬了五丈三尺,兩岸遍植楊柳,蘇堤重新恢復了「六橋煙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築一堤,與蘇堤並駕齊驅,從棲霞嶺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對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愛,遂呼之為「楊公堤」。
『拾』 杭州西湖的傳說故事
西湖來源傳說:
相傳抄在很久襲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他們一起琢磨了許多年,白玉就變成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的珠光照到哪裡,哪裡的樹木就常青,百花就盛開。
但是後來這顆寶珠被王母娘娘發現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將把寶珠搶走,玉龍和金鳳趕去索珠,王母不肯,於是就發生了爭搶,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龍山(即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10)西湖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西湖自古以來便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蘇小小》。白蛇傳中的「斷橋相會」、「白娘子被壓雷峰塔」等情節與西湖十景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傳說中梁祝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湖邊的萬松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