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桐廬的歷史故事

桐廬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17:48:58

㈠ 桐廬這個名字有什麼歷史淵源

要從復桐君老人說起制 :說起這位桐君老人,根據《方輿勝攬》記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時候,此山上長滿了許多的桐樹,山上有一位老翁在此采葯、煉丹,並在桐樹下造了一座茅草房,因為這位老人的醫術非常高明,經常給山下的老百姓治病,並且分文不收。

所以當地人非常感謝他,請他留下姓名,永遠為他傳誦。當人們問他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後面的大桐樹,人們根據他的這一示意,便把這座山稱為桐君山,這位老人稱為桐君老人,意指桐樹下的君子,山下的小鎮稱為桐廬鎮,取「桐樹下的草廬」之意。

(1)桐廬的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位置境域

桐廬縣位於浙江省西北部,地處錢塘江中游,介於北緯29°35'~30°05'和東經119°10'~119°58'之間;東接諸暨,南連浦江、建德,西鄰淳安,東北界富陽,西北依臨安。

全境東西長約77公里,南北寬約55公里。總面積1825平方公里。以縣城為中心,東20公里(徑距,下同)至牛峰嶺界富陽,南19公里至羊嶠頂界建德,西39公里至太陽山界淳安,北13公里至陳家山界富陽。

東南27公里至火燒灣頂界浦江,西南12公里至大岩山界建德,東北16公里至橫山埠界富陽,西北41公里至高塘界臨安。

㈡ 桐廬出過那些文化名人

中華醫葯鼻祖桐君
桐君,黃帝時人。據《浙江通志》記載:"桐君住在縣東山隈桐樹下,其他支柯偃蓋,蔭蔽數畝,遠望如廬舍,人問其姓名,則以桐示之,因名其人為桐君。"他與另一位醫生彭巫在此采葯求道,還在離桐君山15千米的富春渚上栽培草葯(此渚今名桐洲)。桐君一生勤勤懇懇采葯品性,深究醫理,"知醫方葯餌",是中國歷史上研究中華醫葯的先行者。他的醫葯實路成果被後人匯編成《桐君采葯錄》一書,成為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葯物著作之一。
桐君及其《葯錄》,一直為後世,尤其是醫葯名家所推崇。南朝梁時的醫葯家陶弘景,在研究了古代名家本草後,著《本草經集注》。他在該書序錄部份,完整地總結桐君的偉大成就是?quot;識草木金石性味,定三品葯物,以為君、臣、佐、使。"明代醫葯家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將《桐君采葯錄》放在本草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些朝代還將它敖欽定經典古籍載入正史。《隋書》中,有《桐君采葯錄》3卷條目;《舊唐書》中,有《桐君采葯錄·桐君撰》條目;《新唐書》中,有《桐君采葯錄》仍被列為當時的重要醫葯典範籍;《葯部》中載有桐君對30多種葯物的性味評判。
桐君總結和首創的識別中葯性味,定上、中、下三品葯物和君、臣、佐、使的處方格律,一直沿用至今,可見他符合客觀規律,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君、臣、佐、使成為中葯方劑組成的基本原則?quot;君"是指處方中對治療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葯物;"臣"則是協助主葯或加強主葯功效的葯物;"佐"是協助主葯治療兼症和抑制主要毒性、烈性或反佐葯物;"使"是引導各種葯物直達病變部位或對各葯物起調和作用。經過千百年的實踐,目前一般都反君、臣、佐、使演繹為主葯、輔葯、佐 葯、引葯,這是桐君先師傳下來的寶貴遺產。因為桐君對華夏的醫葯有突出貢獻,後人尊其為"中華醫葯鼻祖"。
為了紀念這位濟世拯民的中葯鼻祖,後人就把他采葯求道的這方土地命名為桐廬,江為桐江,溪為桐溪,嶺為桐嶺,其栽葯洲為桐洲,采葯求道山為桐君山,並在桐君山上建祠祭祀。

㈢ 杭州市桐廬縣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桐廬解放前
明嘉靖三十三年(),分水民勇大敗倭寇。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濮振聲率白布會起義反清,響應者不下萬余。民國8年(1919),縣城搬運工人、學生上街遊行,抵制日貨。16年2月,軍閥孫傳芳殘部潰竄南鄉,當地農民奮勇追擊。是年,國民革命軍抵達桐廬,發現成立城區職業工會,開展要求增加工資、反對封建霸頭的斗爭;3、4月間成立縣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開展"二五"減租運動;8月,中共浙江省委直屬分水支部成立。17年10月,中共岩塢支部成立。18年夏,中共分水區委建立,有黨員70多人。19年7月,中共永安區委成立,有黨員98人。28年12月,中共桐廬縣政工隊支部、大市支部成立。29年夏,中共印渚、橫村、高梘支部成立。34年6月,中共平湖區委成立。38年,中共江西縣工作委員會成立。1949年5月,中共桐、分兩縣委成立。
桐廬解放後
桐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反對國民黨的反對統治和封建剝削的斗爭。民國17年秋,富家、老塢、何宅塢農民成立「自立社」,向土豪劣紳展開減租斗爭。18、19年,先後舉行「畢浦農民暴動」、「儒橋農民暴動」、「城下農民暴動」,打擊封建勢力。23年,龍伏村百餘農民發動搞租奪糧斗爭。抗日戰爭中,深浦、環溪千餘民眾投入饋運食物、護送傷員和作向導等抗日工作。桐廬人民為抵抗日本侵略,投入構築國防工事達5萬余工,運輸軍糧船最多時月達600艘(次)。出征軍人2997名。解放戰爭中,浙東人民解放軍金蕭游擊支隊在縣境邊陲山區開辟根據地,建立四管民主政府,開展征糧、「二五」減租,發動支前等革命活動。潘芝山等一批革命烈士為解放事業貢獻出生命。解放初,桐廬人民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境內的殘余武裝力量和20餘股土匪,鞏固人民政權。1950年11月,桐廬人民積極投入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運動,粉碎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和復辟陰謀,取得土地改革的徹底勝利,摧毀封建剝削制度,83%的農戶分得土地及耕牛、傢具等生產資料。1951年,1351名青年志願參軍,奔赴「抗美援朝」前線,為保衛祖國作出貢獻。

㈣ 有沒有杭州市桐廬縣以前的傳說、名人故事

你搜一下「桐君」「桐君山」,這個在桐廬挺有名的,好像有什麼典故吧。

這是我版找的:

桐君山是權富春江畔著名的古跡之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中華醫葯鼻祖聖地。據史料記載:古時候有一位老翁在這山上采葯,為百姓治病。山上原有眾多的桐樹,枝葉繁茂,能遮蔭數畝,老人在桐樹下搭了一間茅廬居住。有人問他姓名,他只是指指桐樹來表示,所以人們稱他為「桐君」,稱這座山為「桐君山」。經考證,桐君確有其人;黃帝時人,距今已4000多年了,著有《桐君采葯錄》,是我國醫葯史上卓有成效的中醫葯學家。《隋書》、《舊唐書》、《本草序》、《本草綱目》及《中國人名大辭典》中都有對桐君的記載。

㈤ 杭州桐廬的歷史及當地好玩景點的背景知識等介紹!(詳細的話還有追加分哦~)

桐廬縣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曾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桐廬入錢塘縣,至仁壽二年(602年)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廬西北七鄉置分水縣,同時於桐廬置嚴州。三年後廢嚴州及分水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分水,更縣名為武盛。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分水縣。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大歷六年(771年)廢昭德還屬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劃分水東北五鄉入臨安。1949年4至5月桐、分兩縣解放,1958年11月廢新登、分水兩縣入桐廬。1960年5月又廢富陽入桐廬,並隸屬於杭州市。1961年10月復置富陽縣,今桐廬縣政區,基本上為原桐廬、分水兩縣轄地。

距桐廬縣城23公里的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縱深1000米,游覽面積28000平方米,她以神奇的地貌和瑰麗多姿的群石景觀而享有「全國諸洞冠」之美譽,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
鄰近瑤琳仙境的紅燈籠外婆家,景區佔地11萬平方米,依青山、臨碧水,青磚黛瓦、小橋流水,設有以鄉村風味、鄉村景觀、鄉村游樂為內容的30多個景點,透出濃濃的村野之趣。在親切溫馨的外婆家漫步,沿百步街店鋪作坊五花八門。聽外婆講故事,嘗外婆小吃,林林總總的民俗風情讓您嬉個夠。鄉村家園可住可游,設有鄉村家園小木屋、露營村、中小學生活動實驗基地。鄉村酒吧、文藝表演等項目。
天目溪漂流傍紅燈籠外婆家,選取畢浦碼頭至冷坑一段長約5公里的江面,行程約一個半小時。天目溪又稱分水江。乘竹筏款款而下,溪流蜿蜒曲折,洲灘眾多,一個灘連著一個灘,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說,置身竹筏上,時而穿澗過坳,山回水轉;時而跌宕起伏,破浪逐水。讓人痴痴沉醉,盡享漂流之樂。
垂雲通天河,與聞名遐邇的瑤琳仙境僅一江之隔,特別之處在於溶洞內有長達4500米的地下暗河,劃船入洞,泛舟地下河,觀賞奇形怪狀的鍾乳石,別有一番探險趣味。
浪石金灘,清澈逶迤的天目溪流轉到一個名叫浪石埠的地方劃了一個圈,圈的外面鑲嵌著柔軟的金邊(沙灘),古時這里是天目溪水陸要津,相傳有巨石能隨波上下浮動,故名「浪石」。現在嬉水節目「龍舟竟渡」已列為杭州市龍舟比賽定點訓練基地。
琴溪香谷,這里林窒幽深,溪澗大氣候宕,有大批裸露的石包、石芽和懸崖石壁,以及狀元神洞、象鼻洞、水龍洞等多處小型溶洞。尤為奇特的是,峽谷內漫山遍野的野桂花和上千株碗口直徑的樟樹,以及成片的「黃金柴」林和山蘭,形成了滿目青翠,四季飄香的自然景觀。
桐君山—七里揚帆,與桐廬縣城僅一水之隔。形似碧螺,美若翠玉。古人稱之「浮玉山」、「小金山」。為我國中醫葯鼻祖勝地。桐君山麓有葉淺予故居。七里揚帆讓歷史上著名的「嚴陵七景」之一的絕妙景觀又重現昔日風采。泛舟江中,山映明鏡中,帆浮翠屏間,舟行景移,宛如一幅流動的富春山水畫。夏季夜遊,其中樂趣更是妙不可言。
大奇山,史稱「江南第一名人」,海拔600餘米,境內峽谷溪瀑,鳥語花香,滿眼自然野趣。眼下在金牛潭景區西側「長」出56座蒙古包,透出濃濃的草原風情,熱情奔放的蒙古歌舞表演和別開生面的篝火晚會,宛如置身「天蒼蒼、野茫茫」的蒙古大草原。
嚴子陵釣台,東漢名士嚴子陵隱居垂釣之處。嚴光,字子陵,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窗,光武帝即位,嚴子陵堅辭不仕,攜妻回富春山隱居,耕田垂釣終老林泉,後人仰慕其不事王侯高風亮節的精神而建祠紀念,瀕臨富春江,因其風景秀麗,為我國十大釣魚古跡之首,景區內有雙台垂釣、嚴先生祠、滄波橋、天下第十九泉、富春江詩文碑園等勝跡。
江南龍門灣,這里是富春江上的一處天然港灣,峽谷、平湖、孤嶼、懸崖、瀑布、奇松都在這里集合,是富春江上風景最秀麗的地段之一。「一夜鸕鶿灘上泊,曉煙啼徹畫眉聲」這是清代詩人嚴遂成贊美龍門灣風光的詩句,自南北朝至清代,劉秀、范仲淹、蘇東坡、謝靈運、李白、陸游、李清照等1000多位名人雅士在這里留下足跡,也留下浩如煙海的詩文傑作。
女兒村,這里是國內唯一一個彰揚女性文化,再現摩梭母系氏族社會生活的民俗的風情園。這里常年有四個獨具一格的展覽;中國古今女性第一展館、中國古代女性文化館、中國56個民族服飾館、巾幅風采剪紙藝術館。有一個摩梭大家庭在此安家落戶,他們來自有「母系氏族社會活化石」之稱的瀘沽湖,年輕女孩的山歌和甲搓舞,以及他們那質朴熱情和不可思議的嗓音,令人驚嘆。
白雲源,在落差1200米的白雲源景區,溪水隨山勢,每一曲、每一折都形成飛瀑跌泉,整條溪內有深潭50多個,有氣勢的飛瀑10多處。瀑布下有深潭、水潭倒映美景,山光水色融為一體,讓人充分領略到「山因水美,水因水秀」的真味。
天斗地漏,位於桐廬縣東南,與浦江、諸暨、富陽三縣(市)交界處,距杭州80公里,距桐廬縣城30公里。天龍九瀑景點位於雪水雲綠產地雪水嶺東,據古典記載:「其間崇山峻嶺,人跡罕至,蓋百里,而泄水龍王托居其間「,後人築廟祭祀,以求雨水。在此崇山峻嶺之中,林木蒼翠,溪流隨山勢落差,自峭壁懸崖之上飛瀉跌落,形成九潭九瀑,落差俱數十米,為桐廬鏡內第一瀑布群。九瀑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銀河瀉落、雷霆龍吟,身居其間,山水之奇絕給人以無限贊嘆。懸崖飛瀑之上則溪流蜿蜒,幽谷鳴鳥,谷中植被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巴比松度假庄園,有騎馬、射箭、劃皮艇等游樂項目,是一處台灣客商投資開發的充滿田園生活的自然休閑之地。
峰之語蜜蜂王國,是由浙江峰之語峰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9000餘萬元建造的一個以參觀游覽、休閑、趣味、餐飲、購物為主題的農業、科技相結合的科技生態園。園區共分:蜜蜂花卉生態園、生產線、蜂文化博物館、餐廳、大型購物商場五部分,以種植草莓、四季瓜果、生態養蜂及參觀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前的蜂產品生產線,集中體現蜂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點。
紀龍山,放鬆身心的休閑野營之地,可以越山野、探洞災;可以獰獵射擊、烘烤野味;可以夜宿帳蓬感受篝火晚會的奇異樂趣,也可住到淳樸農家之中享受農家飯的美味。
羅山天子地,天子地生態旅遊區位於桐廬百江鎮羅山村,距縣城45公里。是集山、水、林、洞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具有「秀、雄、奇、險」的山嶽風貌。峽谷長達3000餘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由民族風情休閑、溝壑峽谷、高山攬勝、天子地溶洞四大景區組成。據民間傳說,八仙雲游四海,路過此地,發現一小孩舉止不凡,有「天子」相。於是八相下凡,精心調教,小孩成為「天子」,「天子地」由此得名。

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跨湖橋遺址的發掘顯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稱為文明的曙光。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被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杭州古稱錢塘。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五代時的吳越國(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原錢塘、仁和縣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杭縣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景點
虎跑夢泉
虎跑泉是一處以「泉」為主題的觀泉、聽泉、品泉、試泉的泉源景觀,又是以性空、濟公、弘一法師傳奇故事為特色的人文景觀,坐落位於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禪寺內。民間傳說唐代性空大師游歷此山,這里風景優美,只是無水源,決定去別處,忽然有神人告訴他即將有二隻老虎會來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純凈無菌,從此「龍井茶葉虎跑泉」被稱為 「西湖雙絕」。 宋蘇東坡贊虎跑泉詩中,留有「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的佳句。虎跑經全面改造,恢復了濟公塔院、羅漢堂,並塑造栩栩如生的「夢虎」和濟公傳說浮雕。
靈隱-飛來峰
源到杭州旅遊,一看西湖,二看靈隱,靈隱位於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可謂「不可不去」。
相傳始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便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據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上飲宴賦詩。靈隱一帶的山峰怪石嵯峨,風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因此稱為「飛來峰」。
飛來峰是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可與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1993年,靈隱景區新辟了「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它借飛來峰山林之勢,把中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經典造像(如:樂山大佛、龍門石窟等)微縮於此,值得一看。
六和塔
位於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北宋時吳越王為鎮錢塘潮而建。塔有七面八級,高59.89米,雄偉壯麗。登塔俯瞰,錢塘風光盡收眼底。現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華古塔苑。走進塔苑,各個朝代、各個地區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現了中國塔文化的精華。
六和塔身後北側往山上走,越過塔苑,來到仿造應縣木塔的台地,驀然回首,六和塔和錢塘江大橋的雄姿盡現眼前,是最令人滿意的拍攝點。
三潭印月
又稱「小瀛洲」,是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藝術的代表作。「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是這里的最大特色。
小瀛洲呈「田」字狀,外圈和內十字有島橋相連,亭台榭軒,點綴其間,內部被島橋自然分割成四個湖,中心綠洲的「竹徑通幽」藝術牆充滿詩情畫意。島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觀賞三潭印月勝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燭於塔內,燈光外透宛如15個小月亮。此時,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夜景十分迷人。
游三潭印月可在西湖邊任何一個碼頭(分布在湖濱、中山公園、花港、岳王廟等處)乘西湖遊船前往。
龍井問茶
以「茶」為主題的品茗清幽之處,在西湖西面的鳳篁嶺上。本名龍泓,又名龍湫,以泉名井。相傳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已發現。泉水出自山岩中,四時不絕,水味甘洌,取小棍輕輕攪撥井水,水面呈現一根蠕動的分水線,頗具風趣。
龍井之西的龍井村,環山產茶,名西湖龍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於世。元代虞集詠茶詩有「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真正龍井當地產的茶,產量很少,且大多遠銷國外。所以龍井村賣出來的「高價」茶葉,似乎並不「正宗」,還是杭州的百貨商店裡買的貨真價實一點。
蘇堤春曉
蘇堤俗稱蘇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麴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築成,橫貫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蘇堤的美麗不僅在於它在秀麗的西湖中穿越而過,還因為堤上種滿了形態優美的香樟樹及其他各種植物,是一條全年都常綠的長堤,特別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開,樹發新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風和熙,令人心曠神怡。
斷橋殘雪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於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築,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後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平湖秋月
從斷橋由東向西走過1.1公里長的白堤,堤的那一頭就是孤山最東端的平湖秋月。「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每年農歷8月14日-16日,這里都將舉辦「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晚會。平湖秋月樓柱上有一聯雲:「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道出了這里的境界。
岳廟
位於西湖西北角的岳湖畔,始建於公元1221年,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的。內有忠烈廟、啟忠祠和岳飛墓。忠烈廟內的岳飛塑像,上懸「還我河山」巨匾,為岳飛手跡。
孤山
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佳處。
千島湖
千島湖碧波萬傾,千島竟秀,群山疊翠,峽谷幽深,溪澗清秀,洞石奇異,還有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土特產品,構成了享譽中外的島湖風景特點。近年來,經過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已形成了品位較高、內涵豐富的羨山、屏峰、梅峰、龍山、動物系列、石林六大景區的14處景點。

㈥ 桐廬的文化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秀麗的富春山水孕育了有地方特色的桐廬文化。桐廬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區域標識,是中華文明早期顯現的標志。
桐廬玉器文化
去年,桐廬在潘家村發現了大面積的石器時代的玉器製作工場,出土了大批玉器成品,這在國內尚屬首例。這一重大發現揭示了桐廬文化在遠古時代的文明品位。這項考古成就表明桐廬文化在遠古時代就有了玉器文化的體現形式。桐廬玉器文化有著三層內涵:
其一、桐廬玉器文化是我國玉器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遠古的石器時代中可以細分出玉器時代。這一玉器時代產生了玉器文化。桐廬玉器文化作為我國玉器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證明了桐廬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千多年前的《越絕書》中提到了中國古代有石器時代、玉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越絕卷第十一》中提到「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至黃帝時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以鐵為兵……。」這種關於時代的劃分法是中國古籍中對社會發展形態劃分的最早記載,是《越絕書》對社會科學理論的重大貢獻。這是我對《越絕書》研究的最新發現,我的這一學術研究成果在貴報首次發布。關於桐廬玉器製作工場的發現證實了《越絕書》這一論斷的正確性。《越絕書》關於石器時代、玉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的時代劃分論斷要比西方要早二千多年。其中將玉器時代從石器時代細分出來的提法,至今還無人報導過古籍中的這一信息。
其二、桐廬在玉器時代已顯露原始商品生產和商品經濟的萌芽。桐廬在遠古時代能生產如此多的玉器成品,絕對不是自給自足的產品,它是用於交換的商品。這一屬性的發現說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它存在於人類文明的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的物質文明是將物質文明的產品轉化為商品,通過商品交換逐步發展起來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在古代,凡能為社會提供大量商品的生產基地,都能為社會作出貢獻。桐廬是古代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特別發達的地區,因而是一個對古代社會有過重大貢獻的地區。
其三、桐廬文化中的玉器文化是依託便利交通進行傳播的。玉器工場地處水運交通便利的天目溪畔,玉器商品可以通過水運順暢地進入錢塘江水系的廣大地區。桐廬自古以來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交通文化是桐廬文化中的又一項重要內容。可以推斷,遠古時代的木筏、竹筏和船舶已在富春江暢行。
桐廬遠古玉器工場的考古發現引伸出桐廬文化中的玉器文化、商品文化、交通文化的三大內容。彰顯桐廬玉器文化的歷史文化品位,它將提高桐廬的知名度,為桐廬的經濟發展服務。
桐廬和諧文化
桐廬文化中有一種可貴的和諧文化現象。它表現在桐廬居民構成的包容性、和詣性,桐廬人對外來人口的寬容性、融合性。許多地方在居民的構成中都存在一定的區域排它性,而桐廬具有一種歷史性的居民構成包容性、和詣性品格。這種包容性、和詣性表達了古代的君子風格,即桐君風格。以我的家鄉橫村鎮為例:在鎮上,世世代代都有橫村的原住民和有來自紹興、蕭山、寧波、諸暨、東陽、永康、義烏、麗水、建德、新登、金華、蘭溪、溫州、安徽、江西幾十個地方的商人、工匠和逃難落戶的人群。四面八方的人們在這里和諧共處,各執特色行業,形成一個多彩商埠。解放以後還增加了大批新安江移民,同樣和諧相處。桐廬在歷史上,以能容納災民而聞名。這為和諧民風增添了榮譽。聽我母親說:四縣聯中(桐廬中學的前身)在抗戰中,曾在杜預村辦學。早上,各家各戶都自願免費為學生備好洗臉水、開水。學生都住在農戶家裡,有的還結為親戚。鄉親們用當地的一句「後山要比前山高」的民謠祝願學生奮發向上。(前山與後山是杜預村後的二座山)和諧的民風讓四縣聯中的學生深受感動。正是這種和諧的文化造就了四縣聯中的傑出人才。
桐廬山水文化
桐廬富春江山水世界聞名,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歷史名畫《富春山居圖》最精彩的一段就是描繪桐廬山水。因為有了桐廬秀麗的山水風光,才有歷代藝術家創造的桐廬詩畫。桐廬秀麗的山水風光吸引各方遊客,歷代名人。於是就有了世代繁榮的桐廬旅遊文化和名士文化;好山好水才有好葯材,於是有了桐廬醫葯文化;桐廬山水文化今天得以傳承,得益於桐廬山水文化根植於百姓對一方山水的熱愛和保護。現在不少地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破壞了自然環境。在世界生態環境被大規模破壞的大背景下,桐廬能保全的這一片特級山水風光,十分難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桐廬縣提出建設「中國最美的山水型現代化中等城市」是很有戰略眼光的規劃。
清凈的桐廬山水培育了桐廬人的開朗、直爽、通達、包容的品質。所以桐廬山水文化與桐廬文化的其它門類是相互關聯的。
桐廬醫葯文化
桐廬是中國中醫鼻祖桐君的故鄉。作為桐廬地域標志的桐君山就是桐君的出處。桐廬自古以來,盛產中葯,代出名醫。桐廬的醫葯文化、桐廬的桐君中醫始祖地位,在國內外得到公認。中草葯重要產地爭先打出「桐君」的的牌子。我在四川,問四川桐君醫葯集團公司的朋友:「桐君」是桐廬的,四川為什麼取這個名字?他們說「桐君是中華的醫祖,桐廬不用,我們就先用了。」他們以取桐君之名為榮。所以「桐君」二字是含金量極高的非物質文化的無形資產。桐廬醫葯文化是桐廬的一項文化富礦,有待深入開發。桐廬應該成為中國的中葯集散中心,中醫研究中心,中國醫葯文化標志區域,中國醫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標志區域。桐廬應該追報中國醫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這項遺產名錄的擴展地。
桐廬地名文化
古老的桐廬在地名上也留下了古老的信息。桐廬地名文化有許多值得發掘的內涵。桐廬的「桐」,通常都理解為油桐樹的「桐」。本人以為桐廬的「桐」,即是油桐樹的「桐」,又是梧桐樹的「桐」。油桐之鄉,梧桐之廬,桐君之廬,梧桐引鳳,應該是桐廬地名的多層含義。油桐是古代造船的重要原料,是古代桐廬重要出口商品,是讓桐廬揚名的商品,所以桐廬是古商之鄉。山水如畫,梧桐引鳳,所以桐廬是鳳凰之鄉,旅遊之鄉。桐君之廬,醫祖聖地,所以桐廬是中醫之鄉。桐廬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名字,聽說有人想把「桐廬縣」改名為「富春縣」,我認為是萬萬不可的。
再如窄溪是一個古老的地名。《越絕書》上提到秦始皇到紹興是從「窄中渡」。當時秦始皇想在現在的杭州過江,但不可能。只得沿江尋找江窄處過江。沿江有「窄」字的地名只有「窄溪」。秦始皇渡江後,「道度諸暨、大越。」即經諸暨到達紹興(當時稱大越)。《水經注》一書中稱「浙江」為「漸江」,古音「漸」的發音與「窄溪」方言的「窄」字相仿。山東人念浙江的「浙」,發音也與方言的「窄」字相仿。這是因為越王句踐稱霸山東時,將「浙江」二字的發音帶到了山東,世代相傳到如今。所以,我認為將「窄溪」這個值得研究的地名改掉是很可惜的。
桐廬地名文化值得研究開發的內容很多。如杜預村名是否是三國的名將杜預在此留名。等等課題有待我們去發掘。
桐廬文化中還有交通文化、語言文化、名士文化、民俗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我這里不想更多地展開,就舉一個例子,我從家鄉的方言中得到了學術研究中的營養。《越絕書》記載「越人謂鹽曰『余』」。在普通話里,這二字發音相差很遠。我從家鄉土話「鹽」的發音與餘姚、餘杭的方言發音對照,發現是同一個相近的發音。於是我提出古越語「鹽」的發音就是桐廬方言「鹽」的發音。餘姚、餘杭實際上就是「鹽姚」、「鹽杭」。這些地名都與鹽有關。發音也相近。

㈦ 桐廬的歷史人有誰

中葯鼻祖桐君老人
一代宗師葉淺予
唐朝狀元施肩吾
東漢隱士嚴子陵
唐朝詩人徐凝

㈧ 桐廬民間傳說

有明一代,桐廬出了兩個最為有名的人物。一個是人稱俞都堂的俞諫,而另一個則是號稱姚天官的姚夔。大概是桐廬人對這兩位桐廬名人的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記載,他們兩人在民間也有不少傳說故事。這些傳說或真或假,但都成為了桐廬人文歷史中的獨具魅力的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姚夔的傳說。

姚夔,字大章,明英宗正統七年進士。姚夔在鄉試、會試中都名列榜首。隔年,授予吏科給事中,開始了他的仕途,直至吏部尚書。姚夔去世後,被贈與少保,謚號文敏。姚夔才能宏大,心胸開闊磊落。朝廷商議沒辦法定案的事情,姚夔一句話立即決定。他在吏部的時候,很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親戚故舊。當初,王翱主持吏部,對南方人有所壓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歡他。到姚夔時,喜幫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評定或推薦的人多能稱職。

姚夔為官之時,當時的皇帝景泰帝身體不舒服,姚夔偕同群臣上疏請求恢復英宗皇帝的太子。但沒有得到認可。第二天,姚夔原本想率領百官在宮前跪地請求恢復太子,但石亨等人已早一步奉太上皇英宗恢復皇位,且將姚夔調到南京禮部。明英宗一直都很了解姚夔的為人,後來聽聞恢復儲君的議論時,便立即用快馬將他召回,並將他升為左侍郎。

姚夔為人堅持原則,成化二年,皇帝聽從尚書李賓的建議,召令南畿等地的諸生:只要繳交糧食救濟災荒,就可以入國子監。姚夔認為此法不妥,上奏請求停止這種做法。後來,各地多次出現災害怪異,姚夔上疏請求皇帝經常出席御前講經,主持各項重要政務的裁決。親近正人君子,遠離小人,節約各項費用,愛惜器物,無論衣食言行,都要遵照祖宗既成的法規,以回報天意。皇帝看完後深感贊同並褒獎了姚夔。孝宗時,皇帝相信番僧,有封為法王、佛子的,服飾用具僭越等級,沒有限制。奸人羨慕他們,競相成為他們的同夥。姚夔盡力進諫,情況才稍微減退。姚夔歷經數朝,每次遇到災害怪異,他都會請求皇帝救濟撫恤,並表達對受災百姓的擔心和關愛。

㈨ 浙江杭州桐廬縣有什麼名人遺跡和神話傳說

1、桐廬縣翙崗的由來

相傳吳大帝孫權的曾祖母起初就葬在翙崗古村落中,後來孫權的父親孫堅貪圖距翙崗十多里處,風水主子孫「一朝天子」的烏石山,將孫權的曾祖母改葬在了烏石山處。結果孫家真的就只出了孫權這一朝天子,而沒有萬代諸侯,後悔不已,所以後人就將這里稱為「悔崗」。

而明代的政治家劉伯溫十分喜歡這里,他認為悔崗地形如同起飛的鳳凰,便將「悔」字改為「翙」,並題寫匾額:「鳳翙高崗」,「翙」是鳥飛或鳥飛的聲音的意思,寄寓著劉伯溫對翙崗的美好期望。

2、桐君山

相傳,黃帝時有老者結廬煉丹於此,懸壺濟事,分文不收。鄉人感念,問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為名,桐君山鄉人遂稱之為「桐君老人」,山也以「桐君」名,縣則稱「桐廬縣」。

3、桐廬天子地

相傳八仙雲游路過此地,見兩條山脈走向酷似兩條青龍,正嘖嘖稱奇時,一朵紅雲從空中墜入山谷,鐵拐李掐指一算,連連驚呼:「此天子出生地啊!」雖是神話,然相傳1600年前的南宋開國皇帝劉裕就降生在此,公元420年劉裕稱帝,重遊羅山故里,御封此地為天子地。

4、桐廬天龍九瀑

相傳雪水龍潭中原來無龍,直至唐初,山東有一男一女二個老者,托夢給宰相魏徵。控告涇河龍王在河北、山東一帶降雨時,剋扣雨量,旱情未除,請魏徵主持公道。魏徵聽後十分惱怒涇河龍王是所作所為,黨籍拔劍,去找涇河龍王。

涇河龍王聞信後,急忙帶著九個龍子乘風逃走,一日到了雪水龍涎頂,見一泓清泉從山崖中飛出,連躍九級,形成九個天然水潭。看四周山巒疊嶂,荒蕪人煙,環境悠靜,適合駐住。決定留下來。老龍王告訴眾龍子,要接受教訓,安分守紀,多做善事,好好生活。

5、桐廬縣彰塢村

傳說明朝洪武八年,窄溪有徐姓兩兄弟。弟弟成年後搬遷到了天子崗山腳下,這里也就是後來彰塢村所在。

後來經過幾年的發展,人口多起來了,老阿太定了個黃道吉日,采來七枝樟樹樹苗,同大夥商量,定為上午十點一刻七樹下土立村(銅山上種了3枝,假山上種了4枝),擺好七掛大響炮,以打鑼為號同時下種,時間一到,打鑼人打起了大鑼,並響炮齊鳴,在響炮聲中七樹下土,彰塢由此立村。

樹逐漸長大,人也逐步增加,老阿太娶了妻子成了家,並生了七個兒子,經辛勤勞動,把七個兒子扶養成人。七個兒子十幾年後共建造了七座大樓房,房子結構好,造型美,牢固程度高,因此至今尚有四幢老房子完整無缺,是村裡的古建築文化遺產。

幾百年的七枝樟樹幾經風雨,至今仍在。圍繞著整個村莊,成為了彰塢村的風景樹。

㈩ 桐廬縣的著名人物

崔塗 [唐] 唐朝詩人
崔塗 [唐] (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後在世),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八年前後在世。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生平簡介崔塗 [唐] (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後在世),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後在世。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歷代評論工詩,深造理窟,端能竦動人意,寫......[詳細]

王縉 [宋]
王縉(生卒年未詳),字子雲,宋分水(今桐廬縣分水鎮)人。崇寧五年(1106)登進士,授歙州(今安徽歙縣)司法參軍,升任英州(今廣東英德縣)知州。吏部考核,其品格與治績皆列一等。高宗詔其入京面對,初擬授任滁州,以固邊備,因朝議未決,改任虔州(今贛州)知州,未幾召回任金部員外郎。復出將任溫州,陛辭時,皇上稱他不宜離開朝廷,即拜為監察御史,擢升殿中侍御史。首陳「正綱紀」、「明賞罰」等六事;又東南大旱,縉提出禁科役、免谷稅等賑災弭變措施,頗受朝廷重視。不久,再遷右司諫。時淮河一帶戰事緊急,某將畏縮不前,請嚴治,以振抗敵保國之軍威。又因大臣間相互傾軋,縉深為憂慮,......[詳細]

章孝標 [唐] 唐朝詩人 (791~873)
章孝標(791—873年),唐代詩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詩人章碣之父。李紳鎮守揚州時,於宴集上,以「春雪」命題賦詩。章孝標下筆立就:「六齣飛花處處飄,粘窗著砌上寒條,朱門到晚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銷。」滿座皆驚服。元和十四年(819年)中進士,由長安南歸,先寄友人一書,其中有:「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躊躇滿志之狀躍然紙上。適為李紳所見,作詩批評:「十載長安方一第,何須空腹用高心。」章孝標大慚拜謝賜教。太和年間曾為山南道從事,試大理寺評事,終秘書省正字。有詩集一卷。韋庄編的《又玄集》錄其《歸海上舊居》、《長安春日》兩首,稱其深得詩律之精義。......[詳細]

閱讀全文

與桐廬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