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關東歷史名人

關東歷史名人

發布時間:2021-02-27 17:24:42

⑴ 秦朝時期,關東人包括哪些人

秦朝在西邊,關東就是函谷關以東,也就是其餘六國都算。

⑵ 日本戰國的歷史人物

織田信長
大智若愚我行我素的狂傲人生
初登歷史舞台的信長,除了城主的名分和狹小的地盤之外,就是無數的內憂外患。在這樣嚴峻的局勢下,信長臨危不亂,機變百出,平伏內亂,奇襲強敵,一舉名天下。更抓住難得的機遇,重立將軍義昭,控制京都,展開:天下布武「的歷程,將朝倉、淺井、武田等群雄一並擊潰,成為戰國以來第一個有實力統一全鏡的英雄。
雖然在接近終點的地方因為叛亂而身亡,但他所開創的事業並未中斷,
最終,他一手提拔並最為鍾愛的部將豐臣秀吉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

武田信玄
縱橫戰場戰無不勝的浪漫人生
狂飆的日本戰國時代,群雄割據。周圍環繞著山巒的峽谷里,釜無川和笛吹川靜靜地流過一偏富饒的土地。這就是甲俯——武田信玄的誕生地。
20歲就放逐父親的少年英豪,遵循著《孫子兵法》的教導:「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戰無不勝,幾十年戎馬生涯,一心以直指京都統一全國為念。
信玄鐵馬金戈的生涯中,伴隨著無數浪漫篇章,時而殺伐決斷,時而柔情似水,不美滿的政治婚姻之外,信玄有著無數纏綿悱惻的情愛故事。
信玄一生快意恩仇、敢愛敢恨,可謂此生無憾,就在最終勝利即將垂手可得時,卻無端地被病魔擊倒,只能遺憾地將目光望向咫尺的京都。

豐臣秀吉
由卑微到最高貴的傳奇人生
出生寒微而又長相醜陋的豐臣秀吉,自幼喪母,飽嘗人世冷暖辛酸,從寺廟里的小沙彌到流浪漢,再成為武士家低微的仆從,在門閥森嚴的戰國年代,似乎已經註定將在底層掙扎一生。
但是,長期為仆為奴,寄人籬下的屈辱生涯,並沒有磨滅秀吉努力向上的追求,反倒錘煉出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永不服輸的樂觀態度。也是上天有眼,秀吉遇上了作風開朗,不拘一格的織田信長,在信長的慧眼下,有了 嶄露頭腳的機會。
墨俁築城、金崎撤退…………秀吉屢建奇功,智勇雙全,更展現出忠心為主,不計個人得失的至上人格,所有這一切都為他繼承信長的遺志,最終完成統一大業遵定了基礎,而他也確實不負天下人之望,給戰亂已久的日本帶來了統一的局面。
德川家康
忍辱負重終成霸業的堅毅人生
德川家康出生在貧窮落後的三河地區、父親松平廣忠是小城岡崎的城主,領地內豪族林立,外面也是強敵環視。自保不暇的廣忠,只好將幼年的竹千代送作人質,以換取今川氏的保護,家康也由此過著寄人籬下的悲苦生活,直到成年。
幸運的是,家康手下有著戰國時期最為質朴勇敢的三河武士。家康在率領三河武士追隨織田信長四處征戰的過程中,擴張了自己的力量,贏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而為了維持這來之不易的局面,家康甚至忍痛處死了自己的愛子。
在信長死後,家康以世家子弟的身份,拜服在出身寒微的秀吉腳下、其隱忍的本色以及洞察局勢的能力,可謂一時無二,而等到時機降臨,又能果斷而吉,將潛在的敵人徹底瓦解。

⑶ 歷史上,日本名人有哪些﹖

軍事政治方面如下復制
戰國前三雄:今川義元,上杉謙信,武田信玄
戰國後三雄: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德川家康

明治前三傑:高杉晉作,坂本龍馬,吉田松陰
明治後三傑: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
小說和詩歌 日本大多人都自己認為不如中土(我們漢唐復興的目標),所以以下就不寫了
你記住 中國大唐的「大小李 大小杜」 就是大和族學習的目標和偶像即可

⑷ 日本戰國歷史人物名稱(性別,生年也要)

日本戰國系列 人物簡介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後取名晴信,父親為甲斐領主武田信虎,母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親而自立為家督,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以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赤備。勢力最盛時領有甲斐、信濃和駿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飛驒、美濃、遠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濃川中島地區多次與上杉謙信激戰,1568年南下攻滅今川氏真,1572年於三方原大破織田、德川聯軍,趁勢西上,不久病死於信濃駒場。

上杉謙信(1530~1578):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後取名平三(一說為喜平二)景虎,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先後改名為政虎和輝虎。1548年,擊敗長兄長尾晴景而成為越後國春日山城主。他是戰國第一勇將,自稱戰神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沖鋒信號,擁有天下無敵的騎兵隊。曾與武田信玄在川中島一帶激戰十二年,勢力最盛時領有越後、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濃國,人稱「越後之龍」、「北陸守護神」。後於上京途中因腦溢血而死。

北條氏康(1515~1571):戰國大名,後北條家第三代當主,關東真正的實力人物,政戰兩道之奇才。1546年河越夜戰,他以八千兵襲破十倍於己的關東聯軍,從而代兩上杉氏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後又為抵抗上杉謙信的關東攻略與牽制武田信玄的駿河侵攻,而與兩雄多年鏊戰,始終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藝小領主出身,後成為中國地區(指日本本州山陰、山陽兩道)第一戰國大名,無雙的智將。1523年繼承家督之位,在西邊尼子和東邊大內兩大勢力間縱橫捭闔,逐漸擴充勢力。1540年擊敗尼子晴久,歸屬大內,其後讓次子元春繼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繼承小早川家,確立了統一安藝的兩川體制。1455年,在嚴島擊破叛亂弒主並掌握大內實權的陶隆房(晴賢),繼而又消滅尼子氏,威震關西。

今川義元(1519~1560):通稱三河守、治部大輔,駿河領主,悲劇性的一代梟雄。1536年代兄氏輝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完成了與武田氏、後北條氏的三國聯盟。勢力最盛時領有駿河、遠江和三河,聲名卓著,兵強馬壯,一心取將軍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進的途中,不幸於桶狹間為織田信長乘大風雨之勢攻入中軍而戰死。

齋藤道三(?~1556):賣油郎出身,因精於槍術而得仕長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後篡取長井氏,改名規秀,再篡取長井之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秀龍,法號入道道三。他是戰國第一陰謀家,詭變無常,人稱為「蝮」。1552年追放守護土歧賴藝而掌握美濃國,南下與尾張織田氏爭勝。後為其子義龍攻殺於長良川畔。

淺井亮政(?~1542):通稱新三郎、備前守。淺井氏是北部近江淺井郡丁野鄉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時急速抬頭,趁近江守護京極氏內亂之機,與國人一揆相勾結,驅逐京極、擴展勢力,以小谷為居城。後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壓迫,而與越前朝倉氏結盟,形成獨立領國,成為戰國大名。

淺井長政(1545~1573):近江戰國大名,因家臣反對其父久政的與六角聯姻政策,而被擁立為當主,英武善戰,勇名響徹京畿。後娶織田信長之妹市姬為妻,借道於信長,並轡入京勤王。因信長攻擊淺井氏世交越前朝倉氏,長政在久政與重臣的脅迫下被迫攻擊信長,1570年戰敗於姊川,三年後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盡。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備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領有兒島,又稱為宇喜田或浮田,先後侍奉守護赤松氏和守護代浦上氏。直家是戰國時代僅次於齋藤道三的陰謀家,數十年未經一戰,全憑聯姻和暗殺獲取地盤,最終擊敗主家,完全支配備前、美作二國。織田、毛利對戰時,他及時倒向東軍,病歿前託孤於織田軍大將羽柴(豐臣)秀吉。

織田信長(1534~1582):絕世無雙的豪雄,被譽為戰國「風雲兒」,安土時代之開創者。幼名吉法師,繼承其父信秀為家督後很快統一整個尾張。1560年於桶狹間攻破今川義元,聲名大噪,繼與德川家康結盟,擊滅美濃齋藤氏,移居城於岐阜,確立「天下布武」的雄心。1568年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惡,他與義昭號召組織的「信長包圍網」廝殺數年。1571年火燒聖山比睿,向寺社守舊勢力宣戰;1573年破淺井、朝倉,放逐義昭;1575年於長篠用新戰術大破武田騎兵;1576年築安土城;1577年開始向關西進軍。後因前往增援圍攻高松城的部將羽柴(豐臣)秀吉,途經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亂,他被迫自殺。

豐臣秀吉(1537~1598):俗稱豐太閣,原名藤吉郎,戰國第一奇男子,桃山時代之開創者。尾張中村農民出身,仕於織田信長而稱木下姓,在政戰兩道累功而成為大將。1573年受封近江長浜,改名為羽柴秀吉。後受命征討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長自殺的訊息後火速趕回,於山崎消滅明智光秀為故主報仇。繼而在清州會議上取得織田家主導權,又擊敗織田宿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織田氏的天下。再先後攻滅後北條,臣服德川、毛利、長宗我部、島津等,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自己得天皇賜姓豐臣,官居關白,退位後稱為"太閣"。後因侵略朝鮮失敗而羞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後稱元信或元康,三河岡崎領主松平廣忠之子,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幼年先後在尾張和駿河做人質,桶狹間之戰後恢復故土三河,與織田信長結盟,攻取今川的遠江領地。1582年武田滅亡後而得到駿河,並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統治權。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臣服於豐臣秀吉,為五大老之首,移鎮北條故地關東八州,以江戶為首府。秀吉死後,他利用文吏、武將二派之爭,於關原之戰擊敗文吏派而擴大了影響,終於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大坂冬、夏兩戰滅亡豐臣氏後,完全統一日本,後世尊稱為「神君」。

朝倉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稱彈正左衛門尉。朝倉氏原為但馬國日下部氏,1333年朝倉廣景在丹波舉兵擁護足利尊氏,後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高經。孝景趁斯波氏內亂,勾結守護代甲斐常治,驅逐斯波義敏,擁立斯波義廉,略取河口·坪江庄。應仁之亂時,他先參加西軍,又轉向東軍,1471年成為越前守護,將本處從黑丸城轉至原甲斐氏統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個越前,成為戰國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訓《朝倉孝景諸條》(或名《朝倉敏景十七條》、《朝倉英林壁書》)。

朝倉義景(1533~1573):朝倉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個孝景)之子,越前的戰國大名。因為仰慕京都文化,而將之引入越前,並與明朝開展貿易,使領內日益繁榮。長時期與北陸各國的一向一揆作戰。足利義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請求他出兵攻擊三好未得明確答復,而南依織田信長。義景遂與信長對立。1570年,朝倉、淺井聯軍在姊川被織田、德川聯軍擊敗;1573年信長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足利義輝(1536~1565)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初名義藤,1546年元服,同時繼任將軍位,終身為各戰國大名間的和平工作,和恢復幕府權威而努力。他同時也是著名的劍道家,人稱「強情公方」。1565年,松永久秀起兵攻入二條御所,他揮劍奮戰,壯絕討死。

足利義昭(1537~1597)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幼年入興福寺一乘院,法名覺慶。1565年松永久秀弒殺將軍義輝,他還俗更名為義秋,又改義昭,先後請求朝倉、織田等有力大名討伐松永和三好黨,最終於1568年利用織田信長的力量回歸二條御所,繼任幕府將軍。其後因反感信長的專斷,秘密聯絡毛利、朝倉、武田、上杉等大名,以及石山本願寺勢力,組成信長包圍網。1673年被信長追放,室町幕府滅亡。1587年受到豐臣秀吉的保護,給賜領地一萬石終老。

蘆名盛氏(1521~1580)戰國大名,蘆名盛舜之子。蘆名氏本為三浦半島豪族,南北朝時期蘆名直盛開始向會津黑川地區發展,逐步稱雄南奧州。1553年,盛氏成為黑川城主,結合周邊的武田、上杉等勢力,與常陸佐竹義重交戰,達到了蘆名家的全盛時期。他死後九年,家族被伊達政宗所滅。

柴田勝家(?~1583):通稱權六、修理亮,尾張織田家的譜代重臣。在信秀死後,曾一度擁立信長之弟信行叛亂,兵敗後因作戰勇猛而被饒恕。此後在信長麾下屢立戰功,成為家臣團的領袖。淺井家滅亡後,他得娶信長之妹市姬,並被任命為北陸探題,主導對越前本願寺勢力和越中、越後、能登之上杉勢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變後與羽柴秀吉對立,1583年在賤之岳戰敗,退回居城,點燃儲存在天守閣內的炸葯而自殺。

丹羽長秀(1535~1585):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越前守,十五歲即出仕信長,逐漸成為與柴田勝家並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與信長養女結婚。1571年姊川會戰後初封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賜姓惟住。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攝津末吉作平定四國的准備,聞報火速東進,與羽柴秀吉合兵,於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清洲會議附和秀吉,受封若狹一國與近江高島、滋賀二郡。勝家失敗後,改封越前與加賀的能關、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稱犬千代、孫四郎、又左衛門尉、築前守,織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歲仕於信長,七年後因斗毆殺死信長最寵信的侍童愛智十阿彌而被迫流亡。1561年復歸,1569年繼任為屋張荒子城主。1575年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領越前府中十萬石封地,作為柴田勝家的與力(副將),人稱「府中三人眾」。利家素與秀吉交好,賤之岳合戰因為他的倒戈使勝家大敗虧輸,最終滅亡。豐臣政權建立後,被任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約德川家康,並且官至從二位權大納言。

細川藤孝(1534~1610):號幽齋、玄旨,通稱兵部大輔,精通和歌的儒將,曾著《百人一首抄》,並傳下家集《眾妙集》。父親是三淵晴員,他作為細川元常的養子繼承細川家,服侍將軍足利義輝。義輝被殺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最終與其決裂而服從信長,受封丹後田邊城。本能寺之變後,拒絕親家明智光秀的勸誘,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動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關原合戰時指使其子忠興加入東軍,從而保住了基業。

瀧川一益(1525~1586):通稱久助、左近將監,近江人。出仕信長後,在伊勢攻略戰中屢建奇功,成為尾張蟹山城主。1574年鎮壓長島一向一揆起義,受封北伊勢,居城長島。1582年3月,信長攻滅武田氏後,一益得到上野全國與信濃山縣、佐久兩郡,主城廄橋,並繼任關東管領,以對抗小田原後北條氏。本能寺之變發生,部屬離心,他在神流川大為北條氏政所破,逃歸長島。清洲會議中依附柴田勝家,並於其後參加了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後,他被迫出家,死於越前。

池田恆興(1536~1584):通稱勝三郎,紀伊守,入道名為勝入,野史或誤作信輝。父名恆利,母親是信長乳母養德院,因此頗受信長寵信。1580年攻克叛將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攝津一國,後與羽柴秀吉合兵攻滅明智光秀,清洲會議時得與柴田、丹羽、羽柴並列為織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濃大垣13萬石。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請使偷襲三河,被德川家康識破,與長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戰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稱左馬允、大隅守,外號「海賊大名」。出身紀伊牟婁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軍之一黨,出仕北畠家為志摩鳥羽城主。1568年拜謁上洛途中的信長,正式成為織田家中一員。1574年在伊勢浦造大安宅船十餘艘,幫助攻滅長島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鐵甲船,當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戰中摧毀毛利水軍的主力。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亦擔任水軍指揮,被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全羅道安骨浦擊破。關原之戰中參加西軍(其子守隆則參加東軍),兵敗自殺。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稱內藏助、陸奧守,父名盛政。自稱為室町名門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長黑母衣眾大將,參加過朝倉討伐戰、長篠之戰、本願寺一揆攻擊。1575年成為北陸探題柴田勝家的副將,與前田、不破並稱「府中三人眾」。勝家敗亡後,他堅守越中,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結合,對抗羽柴秀吉。1585年戰敗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後一國。翌年,因鎮壓農民暴動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稱佐吉、治部少輔,織豐時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繼,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傳說因為奉茶得法而被路過的羽柴秀吉收為侍從。此後參加了賤之岳合戰,因功升為奉行。他長時間主導羽柴·豐臣家的內政、軍事後勤,以及佔領區政策的規劃。豐臣政權建立後,成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萬石,推進太閣檢地。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一度被任命為軍監,與加藤清正等武將派產生矛盾,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關原合戰時將其擊敗。他逃亡被擒,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稱十兵衛,美濃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當主。原侍奉齋藤道三,道三亡後,幫助足利義昭聯絡織田信長並最終仕於信長。1568年信長上洛後,光秀負責京都地區的民政管理,以及與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670年開始參加對越前朝倉氏的征討,1671年被封為近江坂本城主。1673朝倉氏滅亡,他與瀧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國。1675年賜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為丹波侵攻的先鋒,活躍在第一線。1679年完全支配丹波國,居城移往丹波龜山城。1682年6月2日發動本能寺之變,逼死主君信長,其後壓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敗,逃亡途中,在山城國小栗棲地方被狩獵落難武士的農民所殺。

明智秀滿(?~1582):民間傳說中訛為左馬助光春。原名三宅彌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後,他被封為福知山城主。1682年本能寺之變時擔任先鋒,其後奪取並守備安土城。當得到光秀在山崎戰敗的消息以後,秀滿逃歸近江坂本城,然後自殺。

明石守重(?~1618):通稱掃部、全登,大坂七將星之一。原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關原合戰時跟隨宇喜多秀家與東軍作戰,非常勇猛;戰敗後逃往築前國秋月領潛伏。1614年進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陣中奮戰敗北,在各地流浪潛伏三年後死亡。

淺野長政(1547~1611):初名長吉,又名彌兵衛尉,尾張人。父名安井重繼,他入贅給土岐氏支族淺野長勝,才改姓淺野,與豐臣秀吉是連襟關系,受到重用。先封為若狹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戰爭時任軍監。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萬石,成為五奉行之一。後與石田三成對立,蟄居武藏府中。關原之戰中從屬於東軍,戰後,其子幸長受封紀伊三十七萬石,他自己領了常陸國真壁、築波地方的五萬石封地養老。

淺野幸長(1576~1613):淺野長政之子,曾向稻富一夢學習炮術,成為名將。侵朝戰爭中指揮蔚山防守,受到好評。關原之戰中作為東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岐阜城,因功成為紀伊藩三十七萬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長晟則在大坂之陣後,領有廣島藩四十二萬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蓮宗僧人,傳說出自出雲國朝山氏。關於山乘的事跡,歷來文獻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被織田信長登用,負責內里的修築和對長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為反對基督教的布教,他曾與宣教師弗羅伊士展開過大辯論,後遭到基督教的保護者和田惟政的讒言而被迫隱退。

古田織部(1544~1615):幼名左介,初名景安、重然。生於天文十三年,是美濃國山口城主古田重安之弟重定的長男,後來進入主家成為養子。成人後,成為織田信長的側近,並拜當時的「茶頭」千利休為師。本能寺之變爆發後,參與討伐明智光秀的山崎合戰,戰後即成為秀吉的家臣,,獲得三萬五千石領地,在此同時敘任為織部正。千利休逝世後,在秀吉的任命下成為茶頭,登上茶人的最高地位。他對日本茶道與茶道關連之藝術皆有深遠影響力,甚至擴及茶室建築、花道等藝術,還曾經指導瀨戶地區備前窯的陶業,生產所謂的織部陶,特點是自然純朴、不造作。秀吉去世,織部之父重定殉死,而織部則將家督一職讓給長男重嗣,自己退隱。關原合戰暴發之際,在德川家康的邀請下,織部重回政界但在慶長二十年大阪夏之陣結束後,他卻突然因反逆罪而被捕,並且一族男子都被命令切腹。古田家因此而絕家。

酒井田柿右衛門(1596~1666):江戶時代著名的陶藝家,他是第一位成功開發精緻陶瓷器「赤繪」的陶工。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將藍色上在磁器上。某日,酒井田突然發現花園里的熟柿子在黃昏燦爛紅霞輝映下,顏色光鮮照人,於是決心要把潤紅燒在陶器上。他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研發,終於在五十歲時成功研發出赤繪。所謂的赤繪,就是上了紅、綠、黃三色的陶製品。後人認為酒井田的赤繪具有高雅的特質,和以奶油色為背景,用色活潑生動的狩野派同出一格。他的許多作品曾被輸向南亞和歐洲,對當地的陶業影響甚巨。當時某籓主相當欣賞酒井田精心燒制的柿色裝飾花紋,所以賜給「柿右衛門」的名號,代代相傳。

中井正清(1565~?):奈良法隆寺的大工,父親正吉曾仕於豊臣秀吉,並參與大坂築城以及方廣寺大佛殿的興建。天正十六年,正清二十四歲時被家康所召,同時獲得五百石俸祿。慶長八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將軍之際,正清開始進行二條城的興建工事(其第一次參與的大型工事)。慶長十一年,正清因功敘任從五位下大和守,不久即奉命將江戶城、智恩院、增上寺及駿府城等與德川家有關的建物予以增築。正清畢生仕於德川家康,其最後的仕事,是遵照家康遺言興建日光東照宮。

藤原惺窩(1561~1619):冷泉為純的第三子,出生後被稱為神童,幼年在播州龍野剃發,自號宗舜。十八歲時,因父親為純被三木城主別所長治攻滅,宗舜為了報仇及再興家名,曾投至羽柴秀吉設於姬路的本陣。戰後,宗舜上洛向叔父泉和尚(相國寺)學習儒學,專門研究朱子學。他開創了學術獨立之端,其所著的「假名性理」、「四書五經倭訓」,是最早用日文撰寫的宣揚宋儒的書籍,為日本儒家擺脫宗教教條立下基礎。由於宗舜的學問好,因此甚受幕府尊重,德川家康曾以二千石俸祿欲將宗舜召出,但卻被婉拒。慶長九年,他四十四歲時,德川三百年官學之祖林羅山入門。翌十年,當家康在京都二條城召見宗舜,並詢問仕官的意願時,他立即推薦林羅山代其仕官。元和五年九月十二日,藤原惺窩去世,享年五十九歲,並葬於相國寺。其門下弟子中,林羅山、石川丈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堀杏庵都極為傑出,有「五大天王」的美譽。

林羅山(1583~1657):藤原惺窩的首席弟子,出仕幕府後,司幕府學政。他將儒家的理論與日本社會相結合,力倡「君有君道,父有父道,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其尊卑賤貴之位,古今不可亂」,替德川家的統治提供理論依據,並且符合幕府在當時所倡導的和平精神,因此倍受家康器重。其子春齋、孫信篤等皆繼承其業,使林家一直掌握幕府文教之權,直至幕末。

中江藤樹(1607~1648):原仕於伊豫之大洲藩加藤家,為中級武士,俸祿百石。二十七歲私自離開伊豫,拋棄武士身份,回故鄉後著《翁問答》,認為儒道即士道,亦即站在儒學之教導與武士道一致之立場來思考武士生存之道,將武士精神和朱子學結合在一起。

⑸ 東北出了什麼歷史名人

1、愛新覺羅·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東北地區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在民族關系方面,多爾袞首先繼承了乃父乃兄的政策,對漠南蒙古友好相待。科爾沁、阿霸垓、扎魯特、鄂爾多斯、郭爾羅斯、土默特、蘇尼特、翁牛特、喀喇沁、敖漢、奈漢諸部曾入關協助清軍作戰,多爾袞對他們優勞有加,封賞甚豐,後來雙方的封貢往還長期不斷。

2、李密

李密,字玄邃, 小字法主,遼東襄平(今東北地區遼寧省遼陽市),隋末唐初的群雄之一。李密的曾祖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司徒李弼,賜姓徒何氏,北周太師、魏國公。祖父李曜,為北周太保、邢國公。父親李寬,隋朝上柱國,封蒲山郡公。

李密擅長謀劃,文武雙全,志向遠大,常常以救世濟民為己任。開皇中,襲爵蒲山公。於是散發家產,救濟親朋好友,收養門客,禮遇賢才,從不吝惜資財。後又折兵讀書,尤其喜好兵書,常能背誦。

3、曹雪芹

曹雪芹 ,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祖籍東北地區遼寧省鐵嶺。他創作的《紅樓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情節復雜、描寫生動,塑造了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堪稱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為中華民族、為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不僅對後世作家的創作影響深遠,而且在繪畫、影視、動漫、網游等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衍生作品,學術界、社會上圍繞《紅樓夢》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與談論甚至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即紅學。

4、王爾烈

王爾烈,別名仲方,字君武,號瑤峰。祖籍河南,清乾隆、嘉慶年間遼寧省遼陽縣賈家堡子風水溝村(今蘭家鄉風水溝村)人。以詩文書法、聰明辯才見稱於世,乾嘉時期的」關東才子」。

乾隆三十六年四月,王爾烈以會試第一百零二名的身份參加殿試,果然中了個二甲一名的進士,就是排在狀元、榜眼和探花之後的傳臚。從此,王爾烈真正意義上開始走上仕途,直至正四品大理寺卿。

5、範文程

範文程,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範文程還大膽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於會用人,他針對清朝重滿族輕漢族和任人唯親大搞宗派的弊政,建議朝廷各部院大臣都要推薦人才「不論滿漢新舊,不拘資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當各級官吏。範文程這樣選拔、培養人才,博得了順治皇帝的贊許。

⑹ 求日本歷史名將或名人的名單

楠木正成(1294—1336),日本南北朝時代武將。
1192年鐮倉幕府成立,幕府將軍掌權,天皇成為傀儡。後鳥羽天皇以後的歷代天皇繼承其志,伺機倒幕。
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一向企圖打倒幕府、恢復天皇統治的後醍醐天皇授意公家大臣日野俊基、日野資朝等密謀討幕,事泄失敗(即「正中之變」),但討伐北條幕府的秘密活動沒有中斷過。
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4月,後醍醐天皇暗中策劃倒幕,事泄,日野俊基被殺(即「元弘之變」)。8月,後醍醐天皇宣布「移駕」,攜帶象徵皇位的三神器和親隨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諸國號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滿北條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著濃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戰。
最早記載楠木正成的名字是《太平記》卷三,其中寫道:
元弘元年(1331)8月27日天直臨幸笠置山,以本殿為皇宮,向天下招募勤王的武士,但沒有一個人來應募。天皇很覺煩悶,後來不知不覺睡善了,做了一個夢:在紫宸殿的庭院前有一棵常綠樹,枝葉茂盛,伸向南面的那條樹枝長得特別好,在其蔭涼下順次坐著三公百官;朝南的上座,坐墊鋪得很高,沒有人坐。天皇感到奇怪,這是為誰而設的座位呢?正在思量的時候,兩個扎發警的兒童忽然出現,跪在天直面前用袖擦淚說,天下之間暫無皇上棲身之處,但在那樹苗下有朝南的座位,這是為皇上而設,請暫且坐在那裡吧。兩童予說半便向天上飛去。不久天皇夢醒了。
天皇認為這是天托給他的夢,便詳解夢境,在「木」字旁邊加個「南」字,使之成個「楠」字。天亮後天皇便問該寺的僧人,附近有沒有姓楠的武士。僧人說有個人叫楠多門兵衛正成,武藝高強,是敏達天皇四代孫,左大臣桔諸兄的後裔。於是天皇立刻下令將楠木正成召來。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參見天皇,翌日奉護良親王等返回赤坂,准備迎駕。
不料,北條大將金澤貞冬不久就攻陷了笠置山,天皇等人被捕。接著幕府軍分四路(一路是大佛貞直,二路是金澤貞冬,三路是武田信武、四路是足利高氏)攻打赤坂。赤坂城南面靠山,東南是斷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條通道,地勢險要。雖然正成只有數百兵力,但士氣高漲,占據地利,又屢出奇策,使幕府軍的進攻遲滯不前。但幕軍設法切斷了城中糧道,終於攻下赤坂城,護良親王、四條卿、正成等分別潛逃。護良親王亡命大和的十津川。正成逃往金剛山,秘密往來於河內、紀伊、和泉之間招兵買馬,圖謀再起。
元弘二年(1332)3月,北條高時與持明院派系的公家大臣擁立光嚴天皇,廢後醍醐天皇為上皇,流放到隱歧海島,尊良親王被流放到土佐,尊澄親王被流放到贊歧,同年6月,護良親王在伊勢熊野策劃倒幕。同年秋,楠木正成再次舉兵,一舉奪回赤坂城。 此時各國勤王軍奮起,護良在吉野,赤松圓心在播磨,河野一族的得能、土居在伊豫分別舉兵。
閏二月後醍醐天皇在武家協助下逃出隱歧,九州地方的菊池武時、阿蘇惟時,奧羽地方的結城氏也舉兵反對北條氏,勤王聲勢大漲。
楠木正成奪回赤坂城以後,回到金剛山,營造千劍破城(即千早城),以它為根據地與北條氏對峙。後來幕軍攻陷赤坂城,乘勢攻打幹劍破城,楠木軍死戰不退,附近武家又奉護良之命切斷幕軍的糧道,幕軍不得不退卻,千劍破城解圍。
元弘三年(1333)4月,奉北條之命討伐亂黨的源氏統領足利高氏一族臨陣倒戈,歸順天皇。5月8日,足利高氏、赤松則村、千種忠顯等攻下六波羅,收復京都。同月,新田義貞兵分三路圍攻鐮倉,足利的親家、幕府執權·赤橋守時拒絕歸順足利、新田聯軍,力戰而死;26日,北條高時及幕府要臣多數自殺,鐮倉幕府滅亡。6月5日,後醍醐天皇還都,廢光嚴天皇,施行新政,建武中興開始。
後醍醐天皇回京都以後便實行公家一統的理想政治。第一廢除關白(輔佐天皇的大臣),親自處理國政;第二確認後伏見、花園上皇的持明院統轄的領地及各大寺院神社的領地;第三是論功行賞;第四是恢復總攬中央政務的記錄所及新設雜訴決斷所。
關於論功行賞,由特設的「恩賞方」具體施行。楠木正成從後醍醐天皇亡命笠置山到完成復辟,始終忠心耿耿緊跟天皇,為擴大勤王軍而費盡心機,立下大功。但正成極其謙讓,將功勞讓給菊池武時。他說:「元弘忠烈者,勞功之輩雖多,何存身命者也。獨依救詫墜一命者,武時人道也,忠厚尤為第一。」
論功結果,足利高氏為首功,官居從四位,賜名尊氏。楠木正成賜封為河內、攝律、和泉三國守護,非違使兼左衛門少尉,官位是從五位上。有家族武士對這次恩賞表示不滿,而正成毫不計較,仍然輔佐天皇,或在雜訴決斷所處理事務,或保護天皇行幸京都岩清水神社,或討伐北條氏的殘黨。
建武新政並沒有取得後醍醐天皇預料中的效果,他為了保證天皇的權力,杜絕幕府統治的重現,有意偏袒公家勢力,造成勤王武家大族的不滿。
1335年(建武二年)7月14日,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糾合殘黨在信濃起兵,奧州等地武家蜂擁響應,北條軍勢如破竹,攻入武藏等國,後醍醐天皇認為這是提高公家勢力的良機,不顧足利尊氏等武家首腦的反對,命護良系大臣北畠親房率軍征討。護良親王認為足利心懷不滿,非常危險,在京都策劃兵變,企圖討伐足利尊氏,事敗後被天皇逮捕,送交足利看押在鐮倉。不久北條軍攻陷鐮倉,尊氏之弟足利直義在撤退前派人殺死護良,造成了足利與天皇之間不可彌合的列橫北條時行進入鐮倉。足利尊氏對建武新政早有失望,心懷不滿,鐮倉危急時天皇又禁止其出兵救援,鐮倉失守後尊氏再次請求授兵權出征,不果。於是他率領足利家族私兵擅自離開京都前往三河足利封地,迎戰北條。隨後自封征夷大將軍、總追捕使,8月在相模川打敗北條時行,收復鐮倉。
足利尊氏起事以後,對公家一統天下的新政心懷怨恨的武家、忠於足利的各地源氏等勢力立刻集中到尊氏旗下,聲勢浩大。後醍醐朝廷則剝奪尊氏的官爵,調動忠於公家的武家勢力如新田義貞等前往鎮壓,官軍初勝,後在相模箱根的竹下敗於足利軍。
1335年12月底,足利尊氏率領大軍攻打京都,滿朝震驚,公家大臣慌亂無措,各地武家紛紛投入足利帳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衛京師,新田率官軍主力防守正面,楠木率領大和、河內、和泉、紀伊、伊賀各國的軍隊扼守宇治,千種、結城、名和氏防守勢田。
足利尊氏的先鋒與正成軍遭遇,在宇治橋上戰斗五晝夜,結果正成敗退,足利尊氏長驅人京。延元元年(1336)1月尊氏一度攻入京都,後醍醐天皇逃至督山。但此時北畠親房的東征軍及時趕回,與新田、楠木等軍腹背夾攻,打退了足利軍。接著正成和義貞又在攝津國兵庫擊敗尊氏,尊氏和直義逃往九州。
1336年5月,足利尊氏在九州、四國等地武家的支持下卷土重來,號稱20萬大軍,戰船7000條,分水(尊氏)、陸(直義)二路直逼京都。後醍醐天皇大驚失色,立即詔楠木正成回京。
楠木正成認為:以我方劣勢抵擋敵方優勢是無謀之舉,應當暫時避開敵人的銳鋒,讓天皇轉移到督山,自己回河內,把足利尊氏的大軍引進京都,同時封鎖淀川河口,斷絕敵人糧道,阻止物資輸入,使敵陷於困境,然後督山和河內二面夾攻。
這個計劃因為顯得非常沒有面子,遭到坊門清忠為首的公卿大臣的反對,後醍醐天皇也不甘心在尊氏面前退讓,沒有採納,而是令其出戰。在這一刻,楠木正成似乎已經覺察到了自己的命運。他率軍行至櫻井驛,將11歲的兒子正行遣返回鄉,囑咐後事,決心拚死一戰。父子兩人訣別的悲痛情景令人心酸,西鄉隆盛曾作詩雲: 殷勤遺訓淚盈顏,千裁芳名在此間。花謝花開櫻井驛,幽香猶逗舊南山。
新田與楠木聯軍在和田岬-湊川一線布防,足利尊氏制定佯動作戰,令先鋒細川定禪的船隊插上自己從光嚴天皇處獲得的旌旗,冒充帥船通過和田岬以後,突然向神戶方向前進,新田義貞信以為真,放棄海岸陣地追擊,尊氏率兵在新田和楠木之間突入,新田誤認為足利主力已經登陸,認為大勢已去,退到神戶,尊氏的水軍主力乘機在兵庫登陸。
楠木正成預料此戰必敗,但為了回報天皇的恩典,決心死戰到底,他率領700餘騎在湊川的西宿布陣,支援新田義貞。此時新田義貞率領25000騎在和田御崎布陣,迎戰尊氏的主力,肋屋義助以5000人守輕島,夫館氏時以3000多人在燈爐堂的南濱配合,但義貞和正成兩陣之間有兵庫港相隔,無法互相支援。
1336年5月29日,正成、正季兄弟兩人和足利直義在湊川(今神戶市)對戰,經過數次戰斗,直義大軍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軍的迫擊,直義的坐騎被箭射倒,曾一時陷於險地,最後不得不向須磨的上野方向撤退。 足利尊氏親帥吉良、石堂、上杉等6000騎前往救援。楠木軍與其激戰數小時,傷亡慘重。盡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領殘兵繼續抵抗。到最後身負數傷,精疲力竭,無奈跑進湊川北部一村莊的老百姓家裡,檢查身上受傷,竟有11處之多,部署僅剩73人,而且全部負傷,實在不能再戰。
正成向胞弟正季問道:「說來善惡的一生是按臨終的一念來解脫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個世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上、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當中你的願望是哪一界?」
「我的唯一願望是七生(輪回七次)同樣生於人間,消滅朝廷的敵人。」正季哈哈大笑說。
「罪孽深重的你我都這樣想呀!那樣的話讓我們一起更換生世來達到這個夙願吧!」正成神色非常高興地說。
於是為了「七生報國」,兄弟兩人互刺而死。接著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進入客廳自盡。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42歲。
足利尊氏對正成之死也很感動,派人將其頭送到河內水分的遺族那裡,葬於河內長野市觀心寺。
楠木正成的長子正行(?一1348)在父親戰死的時候是11歲(或13歲),當他接到父親之頭的時候十分悲傷,要想自殺,被母親勸阻,進行庭訓,誓為父報仇。南朝興國年間(1340—1349)正行取名為「帶刀」和「右衛門尉」,繼父家業為河內守兼攝津守。1347年(南朝正平二年,北朝貞和三年)11月在攝津住吉瓜生野及天王寺打敗細川顯氏、山名時氏。足利尊氏接到任吉和天王寺失敗的消息後,便計劃消滅楠木氏的勢力,派高師直、師泰兄弟帶兵六萬攻打河內,正行與弟正時、和田賢秀等一族到吉野參拜天皇,決一死戰。次年即1348年(南朝正平三年,北朝貞和四年)1月2日在四條田激戰,寡兵力戰不勝,最後與弟正時互刺而死。
自古以來,楠木正成的忠誠勤王事跡受到日本人的贊揚和好評,他的死受到後世人的崇拜,這點當然與他的人品分不開的。楠木正成在擔任攝津、河內、和泉三國守護期間,曾推行過減輕賦稅、開墾荒地、興建水利、勸務農桑等政策,這對老百姓帶來了一些好處。
正成雖然和平安時代的人一樣仍舊信仰舊佛教,但不能說他沒有受禪的影響。當時朱子之學已經傳到日本,後醍醐天皇的學問是宋學(朱學)。獨清軒玄惠法印將程朱的新注書籍奉呈天皇及親房、俊基,所以後醍醐天皇和親房、俊基的正統思想是宋學的產物。當時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也通過朱學傳到日本無疑。楠木正成的舉兵勤王以及臨死時的所謂「七生報國」(世世代代報國)思想完全從宋學的正統思想和忠義思想而來。據研究,正成的書法式樣也是帶有「宋風」,與持明院統的「青蓮院派」完全不同,他的宋學是從天台僧玄惠法印那裡學來的。
《太平記》(從軍故事集,40卷,相傳為小島法師所作,成立於1368一1375年)將楠木正成描寫成智仁勇兼備的良將、忠臣義士的楷模。隨著此書的廣泛流傳,楠木正成的名聲大振。後來《太平記評判》、《碧山目錄》、《歷朝要記》、《捕木正成傳》、《大日本史論贊》、《日本外史》等都稱頌了楠木正成的人格和兵法等。江戶時代獨尊朱子學,提倡大義名分論,編纂《大日本史》的德川光國從正統思想(以南朝為正統)出發,於1692年(元祿三年)在湊川重建楠木正成的墓,樹立「嗚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後有明朝遺臣朱舜水作的贊,京都書法家岡村元春刻。從此以後,楠木正成被日本人當作忠臣的模範,有口皆碑,特別幕末志士都受他的影響,成為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思想基礎。
元治二年(1865)島津久光、慶應三年(1867)德川慶勝、明治元年(1868)東久世通僖等先後建議建造神社祭招楠木正成,終於明治五年(1872)建立湊川神社(在神戶市生田區多聞街,也叫楠公社),主祭楠木正成,附祭其子正行、其弟正季等一族17人。其牌位是明治天皇的辰筆。這樣一來,楠木正成徹底從人變成神,後來被軍閥、法西斯、帝國主義利用,作為忠君愛國的榜樣,驅使人民進行侵略戰爭,為他們去賣命。戰前小學教科書中楠木正成被尊祟為英雄,向小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戰後,楠木正成的名字雖然從教科書中刪除,但1952年因湊川神社在戰爭中燒毀,建立比以就更大的神社,規定7月12日為祭日,為死亡戰犯招魂,影響極壞。

平將門
平將門(?-940)日本平安時代中期武將。桓武天皇的五代孫,鎮守府將軍平良持之子。又名相馬小次郎。早年投於朝廷權臣藤原忠平門下。約在930年返回自己的領地下總國猿島郡,經營私田,積聚武裝。935年前後,因婚事叔侄結怨,發生沖突,殺死伯父平香國,擊敗叔父平良兼。939年起兵對抗朝廷,勢力波及常陸、武藏、安房、相模等八國,並以下總國為根據地,自稱「新皇」,以石井鄉為王城,設左、右大臣及八省百官,制訂玉璽,震動京都朝廷。940年被平香國之子平貞盛討伐,中箭身亡,史稱「平將門之亂」
日本自有歷史以來一直到現在唯一的一次公然反叛在京都的天皇朝廷自立皇號者惟獨一人,那就是平安中期之後在關東掀起戰火的平將門。同時也是古日本四大怨靈之二。

太田道灌、北條早雲、上杉憲顯

⑺ 日本戰國名人有哪些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後取名晴信,父親為甲斐領主武田信虎,母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親而自立為家督,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以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赤備。勢力最盛時領有甲斐、信濃和駿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飛驒、美濃、遠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濃川中島地區多次與上杉謙信激戰,1568年南下攻滅今川氏真,1572年於三方原大破織田、德川聯軍,趁勢西上,不久病死於信濃駒場。
上杉謙信(1530~1578):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後取名平三(一說為喜平二)景虎,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先後改名為政虎和輝虎。1548年,擊敗長兄長尾晴景而成為越後國春日山城主。他是戰國第一勇將,自稱戰神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沖鋒信號,擁有天下無敵的騎兵隊。曾與武田信玄在川中島一帶激戰十二年,勢力最盛時領有越後、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濃國,人稱「越後之龍」、「北陸守護神」。後於上京途中因腦溢血而死。
北條氏康(1515~1571):戰國大名,後北條家第三代當主,關東真正的實力人物,政戰兩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戰,他以八千兵襲破十倍於己的關東聯軍,從而代兩上杉氏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後又為抵抗上杉謙信的關東攻略與牽制武田信玄的駿河侵攻,而與兩雄多年鏊戰,始終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藝小領主出身,後成為中國地區(指日本本州山陰、山陽兩道)第一戰國大名,無雙的智將。1523年繼承家督之位,在西邊尼子和東邊大內兩大勢力間縱橫捭闔,逐漸擴充勢力。 1540年擊敗尼子晴久,歸屬大內,其後讓次子元春繼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繼承小早川家,確立了統一安藝的兩川體制。1455年,在嚴島擊破叛亂弒主並掌握大內實權的陶隆房(晴賢),繼而又消滅尼子氏,威震關西。
今川義元(1519~1560):通稱三河守、治部大輔,駿河領主,悲劇性的一代梟雄。1536年代兄氏輝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完成了與武田氏、後北條氏的三國聯盟。勢力最盛時領有駿河、遠江和三河,聲名卓著,兵強馬壯,一心取將軍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進的途中,不幸於桶狹間為織田信長乘大風雨之勢攻入中軍而戰死。
齋藤道三(?~1556):賣油郎出身,因精於槍術而得仕長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後篡取長井氏,改名規秀,再篡取長井之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秀龍,法號入道道三。他是戰國第一陰謀家,詭變無常,人稱為「蝮」。1552年追放守護土歧賴藝而掌握美濃國,南下與尾張織田氏爭勝。後為其子義龍攻殺於長良川畔。
淺井亮政(?~1542):通稱新三郎、備前守。淺井氏是北部近江淺井郡丁野鄉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時急速抬頭,趁近江守護京極氏內亂之機,與國人一揆相勾結,驅逐京極、擴展勢力,以小谷為居城。後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壓迫,而與越前朝倉氏結盟,形成獨立領國,成為戰國大名。
淺井長政(1545~1573):近江戰國大名,因家臣反對其父久政的與六角聯姻政策,而被擁立為當主,英武善戰,勇名響徹京畿。後娶織田信長之妹市姬為妻,借道於信長,並轡入京勤王。因信長攻擊淺井氏世交越前朝倉氏,長政在久政與重臣的脅迫下被迫攻擊信長,1570年戰敗於姊川,三年後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盡。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備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領有兒島,又稱為宇喜田或浮田,先後侍奉守護赤松氏和守護代浦上氏。直家是戰國時代僅次於齋藤道三的陰謀家,數十年未經一戰,全憑聯姻和暗殺獲取地盤,最終擊敗主家,完全支配備前、美作二國。織田、毛利對戰時,他及時倒向東軍,病歿前託孤於織田軍大將羽柴(豐臣)秀吉。
織田信長(1534~1582):絕世無雙的豪雄,被譽為戰國「風雲兒」,安土時代之開創者。幼名吉法師,繼承其父信秀為家督後很快統一整個尾張。1560年於桶狹間攻破今川義元,聲名大噪,繼與德川家康結盟,擊滅美濃齋藤氏,移居城於岐阜,確立「天下布武」的雄心。1568年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惡,他與義昭號召組織的「信長包圍網」廝殺數年。1571年火燒聖山比叡,向寺社守舊勢力宣戰;1573年破淺井、朝倉,放逐義昭;1575年於長篠用新戰術大破武田騎兵;1576年築安土城;1577年開始向關西進軍。後因前往增援圍攻高松城的部將羽柴(豐臣)秀吉,途經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亂,他被迫自殺。
豐臣秀吉(1537~1598):俗稱豐太閣,原名藤吉郎,戰國第一奇男子,桃山時代之開創者。尾張中村農民出身,仕於織田信長而稱木下姓,在政戰兩道累功而成為大將。1573年受封近江長浜,改名為羽柴秀吉。後受命征討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長自殺的訊息後火速趕回,於山崎消滅明智光秀為故主報仇。繼而在清州會議上取得織田家主導權,又擊敗織田宿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織田氏的天下。再先後攻滅後北條,臣服德川、毛利、長宗我部、島津等,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自己得天皇賜姓豐臣,官居關白,退位後稱為"太閣"。後因侵略朝鮮失敗而羞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後稱元信或元康,三河岡崎領主松平廣忠之子,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幼年先後在尾張和駿河做人質,桶狹間之戰後恢復故土三河,與織田信長結盟,攻取今川的遠江領地。1582年武田滅亡後而得到駿河,並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統治權。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臣服於豐臣秀吉,為五大老之首,移鎮北條故地關東八州,以江戶為首府。秀吉死後,他利用文吏、武將二派之爭,於關原之戰擊敗文吏派而擴大了影響,終於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大坂冬、夏兩戰滅亡豐臣氏後,完全統一日本,後世尊稱為「神君」。
朝倉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稱彈正左衛門尉。朝倉氏原為但馬國日下部氏,1333年朝倉廣景在丹波舉兵擁護足利尊氏,後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高經。孝景趁斯波氏內亂,勾結守護代甲斐常治,驅逐斯波義敏,擁立斯波義廉,略取河口·坪江庄。應仁之亂時,他先參加西軍,又轉向東軍,1471年成為越前守護,將本處從黑丸城轉至原甲斐氏統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個越前,成為戰國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訓《朝倉孝景諸條》(或名《朝倉敏景十七條》、《朝倉英林壁書》)。
朝倉義景(1533~1573):朝倉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個孝景)之子,越前的戰國大名。因為仰慕京都文化,而將之引入越前,並與明朝開展貿易,使領內日益繁榮。長時期與北陸各國的一向一揆作戰。足利義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請求他出兵攻擊三好未得明確答復,而南依織田信長。義景遂與信長對立。1570年,朝倉、淺井聯軍在姊川被織田、德川聯軍擊敗;1573年信長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足利義輝(1536~1565)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初名義藤,1546年元服,同時繼任將軍位,終身為各戰國大名間的和平工作,和恢復幕府權威而努力。他同時也是著名的劍道家,人稱「強情公方」。1565年,松永久秀起兵攻入二條御所,他揮劍奮戰,壯絕討死。
足利義昭(1537~1597)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幼年入興福寺一乘院,法名覺慶。1565年松永久秀弒殺將軍義輝,他還俗更名為義秋,又改義昭,先後請求朝倉、織田等有力大名討伐松永和三好黨,最終於1568年利用織田信長的力量回歸二條御所,繼任幕府將軍。其後因反感信長的專斷,秘密聯絡毛利、朝倉、武田、上杉等大名,以及石山本願寺勢力,組成信長包圍網。1673年被信長追放,室町幕府滅亡。1587年受到豐臣秀吉的保護,給賜領地一萬石終老。
蘆名盛氏(1521~1580)戰國大名,蘆名盛舜之子。蘆名氏本為三浦半島豪族,南北朝時期蘆名直盛開始向會津黑川地區發展,逐步稱雄南奧州。1553年,盛氏成為黑川城主,結合周邊的武田、上杉等勢力,與常陸佐竹義重交戰,達到了蘆名家的全盛時期。他死後九年,家族被伊達政宗所滅
柴田勝家(?~1583):通稱權六、修理亮,尾張織田家的譜代重臣。在信秀死後,曾一度擁立信長之弟信行叛亂,兵敗後因作戰勇猛而被饒恕。此後在信長麾下屢立戰功,成為家臣團的領袖。淺井家滅亡後,他得娶信長之妹市姬,並被任命為北陸探題,主導對越前本願寺勢力和越中、越後、能登之上杉勢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變後與羽柴秀吉對立,1583年在賤之岳戰敗,退回居城,點燃儲存在天守閣內的炸葯而自殺。

丹羽長秀(1535~1585):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越前守,十五歲即出仕信長,逐漸成為與柴田勝家並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與信長養女結婚。1571年姊川會戰後初封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賜姓惟住。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攝津末吉作平定四國的准備,聞報火速東進,與羽柴秀吉合兵,於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清洲會議附和秀吉,受封若狹一國與近江高島、滋賀二郡。勝家失敗後,改封越前與加賀的能關、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稱犬千代、孫四郎、又左衛門尉、築前守,織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歲仕於信長,七年後因斗毆殺死信長最寵信的侍童愛智十阿彌而被迫流亡。1561年復歸,1569年繼任為屋張荒子城主。1575年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領越前府中十萬石封地,作為柴田勝家的與力(副將),人稱「府中三人眾」。利家素與秀吉交好,賤之岳合戰因為他的倒戈使勝家大敗虧輸,最終滅亡。豐臣政權建立後,被任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約德川家康,並且官至從二位權大納言。
細川藤孝(1534~1610):號幽齋、玄旨,通稱兵部大輔,精通和歌的儒將,曾著《百人一首抄》,並傳下家集《眾妙集》。父親是三淵晴員,他作為細川元常的養子繼承細川家,服侍將軍足利義輝。義輝被殺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最終與其決裂而服從信長,受封丹後田邊城。本能寺之變後,拒絕親家明智光秀的勸誘,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動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關原合戰時指使其子忠興加入東軍,從而保住了基業。
瀧川一益(1525~1586):通稱久助、左近將監,近江人。出仕信長後,在伊勢攻略戰中屢建奇功,成為尾張蟹山城主。1574年鎮壓長島一向一揆起義,受封北伊勢,居城長島。1582年3月,信長攻滅武田氏後,一益得到上野全國與信濃山縣、佐久兩郡,主城廄橋,並繼任關東管領,以對抗小田原後北條氏。本能寺之變發生,部屬離心,他在神流川大為北條氏政所破,逃歸長島。清洲會議中依附柴田勝家,並於其後參加了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後,他被迫出家,死於越前。
池田恆興(1536~1584):通稱勝三郎,紀伊守,入道名為勝入,野史或誤作信輝。父名恆利,母親是信長乳母養德院,因此頗受信長寵信。1580年攻克叛將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攝津一國,後與羽柴秀吉合兵攻滅明智光秀,清洲會議時得與柴田、丹羽、羽柴並列為織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濃大垣13萬石。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請使偷襲三河,被德川家康識破,與長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戰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稱左馬允、大隅守,外號「海賊大名」。出身紀伊牟婁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軍之一黨,出仕北畠家為志摩鳥羽城主。1568年拜謁上洛途中的信長,正式成為織田家中一員。1574年在伊勢浦造大安宅船十餘艘,幫助攻滅長島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鐵甲船,當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戰中摧毀毛利水軍的主力。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亦擔任水軍指揮,被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全羅道安骨浦擊破。關原之戰中參加西軍(其子守隆則參加東軍),兵敗自殺。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稱內藏助、陸奧守,父名盛政。自稱為室町名門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長黑母衣眾大將,參加過朝倉討伐戰、長篠之戰、本願寺一揆攻擊。1575年成為北陸探題柴田勝家的副將,與前田、不破並稱「府中三人眾」。勝家敗亡後,他堅守越中,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結合,對抗羽柴秀吉。1585年戰敗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後一國。翌年,因鎮壓農民暴動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稱佐吉、治部少輔,織豐時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繼,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傳說因為奉茶得法而被路過的羽柴秀吉收為侍從。此後參加了賤之岳合戰,因功升為奉行。他長時間主導羽柴·豐臣家的內政、軍事後勤,以及佔領區政策的規劃。豐臣政權建立後,成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萬石,推進太閣檢地。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一度被任命為軍監,與加藤清正等武將派產生矛盾,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關原合戰時將其擊敗。他逃亡被擒,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稱十兵衛,美濃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當主。原侍奉齋藤道三,道三亡後,幫助足利義昭聯絡織田信長並最終仕於信長。1568年信長上洛後,光秀負責京都地區的民政管理,以及與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開始參加對越前朝倉氏的征討,1571年被封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倉氏滅亡,他與瀧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國。1575年賜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為丹波侵攻的先鋒,活躍在第一線。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國,居城移往丹波龜山城。1582年6月2日發動本能寺之變,逼死主君信長,其後壓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敗,逃亡途中,在山城國小栗棲地方被狩獵落難武士的農民所殺。
明智秀滿(?~1582):民間傳說中訛為左馬助光春。原名三宅彌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後,他被封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擔任先鋒,其後奪取並守備安土城。當得到光秀在山崎戰敗的消息以後,秀滿逃歸近江坂本城,然後自殺。
明石守重(?~1618):通稱掃部、全登,大坂七將星之一。原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關原合戰時跟隨宇喜多秀家與東軍作戰,非常勇猛;戰敗後逃往築前國秋月領潛伏。1614年進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陣中奮戰敗北,在各地流浪潛伏三年後死亡。
淺野長政(1547~1611):初名長吉,又名彌兵衛尉,尾張人。父名安井重繼,他入贅給土岐氏支族淺野長勝,才改姓淺野,與豐臣秀吉是連襟關系,受到重用。先封為若狹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戰爭時任軍監。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萬石,成為五奉行之一。後與石田三成對立,蟄居武藏府中。關原之戰中從屬於東軍,戰後,其子幸長受封紀伊三十七萬石,他自己領了常陸國真壁、築波地方的五萬石封地養老。
淺野幸長(1576~1613):淺野長政之子,曾向稻富一夢學習炮術,成為名將。侵朝戰爭中指揮蔚山防守,受到好評。關原之戰中作為東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岐阜城,因功成為紀伊藩三十七萬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長晟則在大坂之陣後,領有廣島藩四十二萬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蓮宗僧人,傳說出自出雲國朝山氏。關於山乘的事跡,歷來文獻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被織田信長登用,負責內里的修築和對長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為反對基督教的布教,他曾與宣教師弗羅伊士展開過大辯論,後遭到基督教的保護者和田惟政的讒言而被迫隱退

⑻ 關東名人都有那些

古中國只控制著東北的遼寧一帶,以遼河為界,東為遼東,西為遼西,到了宋時版遼國才統治東北權全境
商朝:伯夷和叔齊
三國:公孫瓚
兩宋:耶律阿保機 完顏阿骨打 完顏兀術
清朝:努爾哈赤 多爾袞
民國:張作霖 張學良 馬佔山 呂正操

⑼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1、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

豐臣秀吉是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本能寺之變後,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斗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

5、宮本武藏

宮本武藏(1584年—1645年6月13日),日本戰國末期至江戶時代初期的劍術家、兵法家、藝術家。因與佐佐木小次郎決戰而一舉成名。

晚年出仕於細川家。留有劍術書《兵道鏡》,兵法理論著作《五輪書》、《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條》。現代日本對他的傳說頗多。

閱讀全文

與關東歷史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