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唐宋元明清歷史故事各一個
鷂死來懷中——唐太宗的故事自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② 關於明清時代的歷史故事
http://chat.bbs.eju8.com/forumdisplay.php?fid=10
清朝的九大歷史貢獻
第一,屹立世界東方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隨之中原統一。清王朝296年,我們中國皇朝歷史從秦始皇稱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統計是492個皇帝。那清朝這段歷史佔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我們中國皇朝歷史上滿二百年的大一統的王朝只有四個,西漢,東漢呢,我算了,東漢159年不夠。西漢、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終是半壁山河,沒有統一,元朝統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們中國歷史上夠二百年的大一統王朝只有漢、唐、明、清,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漢族人,唯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滿族人。清帝國在中國兩千多年皇朝歷史上,應當說佔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時的世界上,順治入關的時候,英格蘭還沒有發生資產階級革命,法蘭西也沒有發生大革命,德國沒有統一,美利堅合眾國還沒有成立,俄國沒有進行農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沒有明治維新。我認為清朝這個時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個時候清朝的八旗軍隊是世界上當時最大強大的一支騎兵,清初的大清帝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不是順治個人的事情,不是多爾袞個人的事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事情,這個時候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第二,奠定中華版圖
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現在南沙群島還往南一點。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這個時候清朝版圖的面積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我們今天的版圖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比現在大約多三分之一。漢朝版圖很大,唐朝版圖也大,明朝版圖比較大,但是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就是清朝對它做管轄的版圖進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是「康乾盛世」時候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歷史貢獻。
第三,多民族的統一
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把多民族統一起來,在一個政權的管轄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東北,明朝雖然設立了奴爾干都司,但是明朝對東北地區沒有進行有效地管轄。清朝不同,東北是清朝的肇興之地,從遼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個黑龍江流域,各個民族統一在清朝的政權之下,一直到庫頁島。 清朝的多民族統一,在東北地區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這個地區的統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問題也解決了。西部我說,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時候,定了一個《欽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欽定西藏章程》裡面規定,在西藏設駐藏大臣,駐軍,冊封達賴和班禪,活佛轉世的時候,規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還有其他。這個《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續到現在,乾隆時候定下的,《欽定西藏章程》一直影響到後來,西藏在清朝完全歸中央管轄,西南的少數民族,雲、貴、川等等的少數民族,通過「改土歸流」,加強了對這些民族地區、對這些民族的管理和統一,我接到一封讀者的來信,說「改土歸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說了,我在雍正時候說了,我說雍正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歸流」制度,歷史上有一個淵源過程,真正大規模地把它推行下來,堅持下去,是在雍正時期。東南高山族,隨著台灣統一,高山族也歸到清朝的管轄之下,我們看看清朝的民族,從東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東南,可以說實現了多民族的統一。 ...
第四,創制滿洲文字。
清朝創制滿洲文字這是中華文明史上、東亞文
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個東北亞地區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清朝之前沒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創制了滿文,才把整個東北亞滿-通古斯各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記載下來,這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大貢獻。特別是滿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穌會士到清朝來,先學滿文,用滿語和康熙皇帝交談,用滿語跟他們講幾何學數學,音韻,講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滿文把四書五經,滿文把漢文的四書五經翻譯過去了。西方又通過滿文翻譯的四書五經,再翻譯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說滿文是東西文化的一個重要的橋梁,今天很多美國和歐洲的學者學習研究清朝的歷史,他看漢文很困難,看奏摺,看行草,行書奏摺很困難,我們今天還很困難。他看滿文檔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滿文檔案來研究清朝歷史。今天我們國家大約還存在有兩百萬件滿文檔
案,一千多種滿文的圖書,這是我們中華文化寶庫 當中的一份重要財富。
第五,編修文化典籍。
把散藏在民間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過層層官吏把它收集起來,重新把它抄錄了,匯集成《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庫全書,對中華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傳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幾百年戰亂災害很多的書都失傳了,一家一戶保存的書是很不容易的。但這個書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陽一部,杭州一部,鎮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們,可以到那兒去看書,去查閱去抄錄,就等於建了七個國家圖書館。這些書後來影印了,現在全世界各個大的圖書館都可以找到《四庫全書》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書,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庫全書》很方便,我們圖書館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庫全書》對保存和傳承中華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還有《古今圖書集成》、《大藏經》、《漢文大藏經》,《蒙古文大藏經》、《滿文大藏經》,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書,叫《無圈點老檔》,滿文寫的,有人把它叫做《舊滿洲檔》都可以,乾隆時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傳到現在。這會兒還修了《欽定八旗通志》、《滿洲源流考》。特別這個時候編匯了一些地圖,像《康熙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乾隆京城全圖》,《乾隆京城全圖》每一個房間都畫上,每一個王府、院落,每一個房間,倒座每間房都畫上了,是當時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繪畫最完整的一個京城全圖,可以說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編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貢獻,一直得益於我們的當代以及我們的後代。
第六,興修皇家園林。
清朝它是一個狩獵的民族,長於騎射,它又在東北,到了關內之後天很熱,夏天,多爾袞就說暑熱難熬,還有沒有地方打獵,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園林,開始是在南苑,順治的時候主要是在南苑,繼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後來因為南苑離城裡稍微遠一點,康熙就修了暢春園,就是現在北京大學西門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時候,就開始修圓明園,到乾隆的時候,修清漪園,就現在的頤和園,又大修圓明園。北京的三山五園,萬壽山的清漪園,即頤和園,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和圓明三園。西山這個地區從遼、金就開發,但是基本的格局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時期興修的皇家園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莊,暨外八廟,還有木蘭圍場,沈陽的盛京皇宮。還有清朝五陵,就是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東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壇,這些都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沈陽故宮、清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文化遺產了,而且是世界的
人類的文化遺產,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貢獻。
第七,貢獻傑出人才。
清朝296年,傑出歷史人物燦若明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語言學家、科學家等等,出現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與納蘭容若,就是清朝傑出人物的典型例子。
第八,中國人口激增。
明朝的人口統計不太准確,萬曆的時候一般人認為九千萬到一億,萬曆以後就經過戰爭、災荒人口銳減。清朝乾隆的時候,人口到了三億,道光的時候,人口到了四億。我小時候老說中國人口四萬萬五千萬,基本上還是道光那個時候的。在清朝中國成為世界人口大國,因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國,所以清朝的綜合國力增強。後來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國,或者想吞掉中國,他們辦不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說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得任何一個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國人,但是,也有負面影響,人口太多了,人口過多容易破壞生態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會的動盪。
第九,開發三北地區。
「三北」就是東北,正北、西北。東北就是山海關以北,一直到黑龍江下游,這個時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別是黑龍江流域,還處於一種比較原始的狀態。清朝入關之前,它的勢力已經到了黑龍江流域,那裡很多原始的部民,歸順了清,加入了八旗,從龍入關,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時期因為東北地區基本上沒有戰爭,一部分關里的人到了關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強了關內與關外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別是遼河流域,清朝努爾哈赤從都城赫圖阿拉,一遷到遼陽,二遷到沈陽,加快了遼河流域,遼沈地區經濟開發的步伐,後來清朝在東北設卡倫,派軍隊戍邊,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說齊齊哈爾,呼瑪,璦琿,加強??個是前代所沒有的,正北地區主要是蒙古族,整個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間戰爭、動亂,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飯沒有鍋灶,穿沒有衣服,吃沒有鹽。明朝一個時期對蒙古禁運,禁運一個時期。清朝不同了,滿蒙聯盟,滿蒙聯姻,整個蒙古,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這問題基本上解決了。大家知道,這個問題不容易,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主要是防禦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問題兩千年沒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說過:「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③ 明朝歷史小故事
1、明朝統一戰爭
明朝統一戰爭是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遣軍推翻元朝、消滅各地割據政權及元朝殘余勢力的一系列作戰。
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後,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湯和為征南將軍,消滅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勢力;胡廷瑞為征南將軍,攻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等攻廣西。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建元洪武。
2、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於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徵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辟,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同時還解除了元朝時期工商業對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農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懲罰由主人主宰的命運,中國的工商業工匠,佃農,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確認了平等的人權,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3、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為指導,遵循先聖之教誨而實行「德治寬政」,解決「朱元璋後」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藩王擁兵等問題。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劇除了來自於削藩的失敗,還來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經驗不足有關。
4、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 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贊該時期「遠邁漢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
5、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④ 清朝歷史故事
清朝歷史故事:
1、康熙時期,智除鰲拜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在太和殿受賀,赦天下。但親政僅十天後,鰲拜即擅殺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數天後與遏必隆一起進位一等公,實際政局並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大臣商議鰲拜大罪三十條,請求誅其族,康熙帝念鰲拜功勞,赦死罪而拘禁,但誅殺了鰲拜的很多弟侄親隨及黨羽。僅存的另一輔政大臣遏必隆因為長期勾結鰲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2、康熙時期,平定三藩與統一台灣
康熙帝於繼位之初,三藩勢力如吳三桂、耿精忠與尚之信等涵蓋全國之半,他們先後請求撤藩以試探清廷。當時部分大臣擔憂三藩叛變而反對,最後孝庄太皇太後與康熙帝無懼三藩而同意撤除。這使得三藩與陝西王輔臣、廣西孫延齡與台灣明鄭的鄭經聯合發動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攻入雲南,繼承吳三桂之位的吳世璠在昆明自殺,三藩之亂平定。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台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台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3、雍正時期,內部革新
雍正帝獲得隆科多的協助繼位,賴年羹堯平定青海亂事以穩固政局,然而後來因故賜死年羹堯、幽禁隆科多。雍正帝在位時期,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
4、雍正時期,對外政策
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
5、嘉道時期,民變不斷
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這時期還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沖突激化,鴉片流入中國、八旗的生計問題、錢糧的虧空、河道漕運的難題,清朝國勢日非。清朝傾全部的軍事、財政力量,全力平定叛亂。
1、乾隆時期,「平定西北」:
對外方面,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去世,國內諸子爭位。乾隆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派降將阿睦爾撒納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而後阿睦爾撒納想要成為新一代准噶爾之主,由於沒有獲得乾隆帝支持而叛變。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率輕軍渡沙漠圍攻葉爾羌(今新疆莎車),反被包圍於黑水營。隔年清將富德率軍解圍,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
2、參考文獻: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明明已歸順,吳三桂為何又在突然間背叛李自成、康熙簡介,大清朝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清朝皇帝傳略》之努爾哈赤。
⑤ 關於清代歷史故事
清代檔案內容豐富,記述了一代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交通、邊塞、民俗等諸多細小的史實,不失為治史修志學術研究的珍貴資料。
清代歷史檔案目錄(選)
1、 喀拉沁旗德勒格爾由
2、 本各公務訓令呈狀布告由
3、 台吉鮑振海請求井子溝開煤窯由
4、 皇太後給各王公等夫人恩賞綢緞由
5、 漢民竇山呈控楊才為私賣子媳由
6、 盟長處送公文旅費之件由
7、 本旗調查箭丁軍征會盟卷由
8、 宣統三年蒙旗關於土地卷
9、 德西巴牙爾任意成立學堂之件
10、石灰窯卷
11、金鍾因病誤差之件
12、歷年本旗進貢呈報台吉之件
13、白岔孫桂柱卷
14、 大廟永盛當底基賃給益厚祥由
15、 住永和宮喇嘛等卷
16、設立事業公司卷
17、 移會圍場何總辨購運木植由
18、 大廟分縣遷移之件
19、 高山王鳳寶土地之件
20、 本旗封禁白音卜羅山場之件
21、 調查本旗職員表
22、 為土地民事由
23、 奏摧取錢糧按直隸省規章新了荒地一體辨理
24、 龍王廟磚瓦窯拉磚車警傷人卷
25、 本旗請求有急事用電線
26、 各省晉貢差事去年下命令止住
27、 赦旨賜賞公文
28、 王爺的手續札諭
29、 關於宣統二年熱河都統咨文無論各案公文用漢文之件
30、 宣統二年左旗貝勒身故之件
31、 扎魯貝翁牛特旅達公等升賞之件
32、 宋玉函私開煤窯卷執照由
33、 塔卜烏蘇煤窯
34、 關於宣統三年赤峰街楊紳裕文領紅契之件
35、 翁牛特左旗襲貝勒爵由
36、 富協理諍二品項帶由
37、 查傳賈天喜賄和箭丁之命卷
38、 多倫輝宗二寺喇嘛等偷賣大青藍事由
39、 雷春和領契卷
40、 蒙民作親
41、 長壽喇嘛卷
42、 安拜章京黃雲峰病故伊子黃振鐸子襲父職卷
43、 查廟宇卷
44、 建平縣查考地基卷
45、 富協理卷(田產銀項)
46、 李才徐華清為水渠呈詞由
47、 札飭火票匯存
48、 北京白塔寺明喇嘛卷
49、 管旗章京烏令嘎告假推職
50、 赤街局子辨公來往書信
51、 招蘇六牌地方報天災
52、 西坤兌溝村長杜光明舞弊
53、 命令直隸省漢民欠錢糧赦旨
54、 陸海軍編制
55、 國籍條例
56、 蒙旗規定罪犯法律
57、 民事習慣
58、 大喇嘛占巴拉到爾吉呈控案
59、 稟賀新都統誠到任
60、 關於宣統元年熱河都統受恩復爵之件由
61、 關於宣統二年本旗六分地之荒地漢民華廷喜任意開墾耕種之件由
62、 為緝賊章程擬十二條由
63、 金銀鐵開煤窯等卷由
64、 南箭亭子卷由
65、 當白彥倉土地卷由
66、 大廟街喇嘛巴雅侵吞永盛當房號由
67、 封皇太後頒布恩書之件由
68、 本旗內來往公函文件由
69、 飭扎禁衛軍由
70、 地捐事由
71、 催飭新政又鐵路之件
72、 關於本旗民人口調查關系
73、 宣統年間開辦紅花溝
74、 督銷局蓋廠卷
75、 戶口台吉等襲爵由
76、 披甲高起存呈控小喇嘛侵地之件
77、 敖漢阿們喇嘛卷
78、 關於宣統元年查戶口綴
79、 佃戶高雲奎築渠
80、 熱河盟長處答伏來往零星公文蒙漢字卷
81、 蒙古實業
82、 開魯失守又查敖漢聚兵等
83、 民國年間雜卷
84、 協辨盟務之件
85、 本旗王爺住北京時協理旗員呈送費資之件由
86、 本旗各宗公文之件
87、 烏和立大等到任之件
88、 奉稱皇後名諱須布黃文之件
89、 東三省屬理省長到任之件
90、 各國人游歷保護之件
91、 咸豐六年熱河省書信稿件
92、 台吉朝古達札布之妻牛首鋪被台吉拉目扎布竊去事本旗公署派員調查判回本主
93、 老府普慶寺豎旗桿等化費
94、 赤峰部員四月二十日受任通知書
95、 雍正十年敖漢旗台吉羅卜倉興兵徵兵本旗披甲崇各勒太逃走之件
96、 理藩院移文皇帝大會各旗進京報名氏由
97、 理藩院移文查桿蘇勒格逃走之兵拿獲
98、 給欽差敬送馬羊酒席事由備文送左旗公函
99、 奈曼旗內王公台吉披甲等數之件
100、奈曼郡王阿薩拉等旗賣給奉天黑龍江七千事
101、理藩院移交各旗呈請通知
102、理藩院文內本旗內滋生馬
103、告爾沁等諸旗田降霜凍無得糧旗內散給糧報理藩院
104、阿魯克爾沁貝勒達嘎但加嚕扎薩克等備兵馬
105、本旗台吉那存於喀拉沁他布囊結婚姻事
106、邊防預備兵
107、本盟內買騙馬送軍營處交本旗協理送到報理藩院
108、雍正元年本旗三等台吉洛卜倉出軍之勞獎勵
109、本旗貝勒朋素格台吉等帶騎兵前往銀吉嘎河地方
110、本旗達爾漢班珠拉等襲爵事上報之際理藩院來的文
111、嘎爾沁各旗之出發兵內逃遁壯丁
112、在希墨立代地方會盟由
113、烏格勒德成立箭務賞馬匹為產業在柏彥吉魯何住的由
114、欽命扎薩克王公台吉等謹遵規定法律由
115、外五十旗又哈拉哈旗奉領四特信息廢止一年二次可也由
116、治理口外蒙旗大人衙門公函為土地事由
117、軍務用的駱駝營院移木頭成子地方理藩院由
118、理藩院咨查達立元嘎三省軍兵缺少馬匹另行采辦由
119、得鹿送京公事由
120、調查逃戶蒙民事由
121、翁牛特貝勒朋蘇嘎台吉大嘎卜等前往銀吉嘎伐兵人馬數目由
122、高爾沁敖漢等二十一旗三千軍鎮邊由
123、本旗理藩院呈報無牧放牲畜由
124、理藩院轉奏翁牛特巴林旗等年景歉收恩賜賞銀五萬兩
125、理藩院咨文告爾沁公文轉咨由
126、王爺進京叩賀新年面遇皇帝事由
27、皇帝後逝世斷孝由
128、賞賜羊事由
129、本旗台吉卓各吉爾義助兵差由
130、本旗倉糧分給旗兵甲丁收斂不足再秋景豐收時積存倉之件
131、烏木拉兩路軍兵備辦由
132、各旗轉送馬羊等情由
133、欽命阿擔太地方備兵保安由
134、散給窮民糧食事由
135、有騸馬不可陷匿由
136、皇帝駕下本旗郡王進京面遇由
137、欽命盟長軍征由
138、鎮邊將軍和碩親王處公文本旗發去的軍人有受傷害病由
139、在盟長處采買馬匹由
140、圍場查勘由
141、關於赦匪人之罪減輕由
142、為巡狩事由
143、理藩院大立汗嘎備兵馬匹等件由
144、選派青年由
145、軍行銀吉嘎事報理藩院由
146、阿魯克沁旗念萬壽經由
147、三官倉事由
148、赤峰縣衙門咨文底稿由
149、本旗王爺接印齊集職員賞由
150、本旗福晉自己任意回娘家由
151、盟長調查蒙旗練軍備兵駐防由
152、台吉等受爵事由
153、普慶寺喇嘛來旗稟稱卜羅科川駱子溝佃戶謝九景孫珍福昧租
154、本旗討經念時為旗於眾平安由
155、印務處零星底稿由
156、赤峰縣來文由
157、光緒三十四年本旗煤礦山份之件
158、法院咨此新定法律減等之件
159、喇嘛素立其們呈控義如各勒吐抗債之件
160、軍征會盟事由
161、在外入公資用錢由
162、零星照契合同蒙漢文稿由
163、敖汗郡王丹林達爾大嘎因事卸職之件
164、管旗章京巴達楞桂因公赴北京路遇景古屯得病身故之件
165、呈報本旗管旗梅倫章京等名稿底由
166、本旗梅倫珠然阿喇嘛巴雅等盟長來文移提之件
167、本旗大小旗員等王爺為遇子事由
168、本旗公旺布林沁前往卜王旗請轉世喇嘛之件
169、外省教員游歷由
170、本旗軍征札飭四泰領札令之件
171、外蒙規定以來教道發展由
172、皇太後稱奉恩書之件
173、會盟調查台吉壯丁戶口由
174、盟長移內欽命恩施濟老貧民由
175、關於照盟各旗於縣署修理房屋之件
176、赤峰部院文內查土地由
177、安大王爺之格格恩賜封冊文等件由
178、稱報給稅官知本旗窮蒙民無地土抽出三千頃事由179、公爺貢格拉布丹原有功勞調查由
180、山東濟南府宋顯設立邪教由
181、關於乾隆年在赤境內設立營卡案由
182、所犯聖諱之字更正由
183、乾隆本旗王公格格等領誥命由
184、關於道光二十一、二、三年領俸之件
185、軍務事之件
186、敖漢札薩克親王賀喜之件
187、大廟分縣倪承璐勒贓受賄之件
188、文童趙滋惠呈控唐文德吝抗東金肆鬧學黨之件
189、赤峰縣移文本旗會同調查紅花溝金礦
190、梅倫散平阿等稟呈之件
191、熱河屬蒙旗內蒙汗雜居開墾荒地
192、多倫喇嘛廟繳納租子台帳
193、盟長來文蒙旗年景歉收放借款之件
194、本旗札薩克王公安邦章京雲騎尉等領俸
195、雍和宮喇嘛錢糧等移植催事
196、本旗遣使員老卜倉領俸銀報理藩院
197、盟長來文翁牛特左旗敖汗旗等地方賊匪四起攪亂之件
198、關於內書稟帖三宗
199、本旗軍查壯丁之件
200、高梅倫由北京代表印契文約關系
201、東公爺進京由
202、哈拉沁旗扎薩克烏凌阿查圍場之件
203、卓昭兩盟內旗立學校選送學生之件
204、赤峰縣長到任之件
205、盔甲山封禁山場之件
206、協理管旗章京梅倫札蘭藩天達等身故飭令致祭等件
207、本旗內設立青苗會之件
208、翁牛特郡王赴京之件
209、本旗訓練太平社會蒙漢協助之件
210、關於乾隆年王公年班領俸卷
211、古杜河東駝頭山陽破隆湯溝煤窯執照合同卷
212、王貝子娶格格事
213、本旗禁止山場之件
214、禁止砍伐山野樹木之件
215、理藩院為土地來公函
216、報年景事本旗進京報號
217、喇嘛散瑪丹僧格之侄德騰將土地典於盧國豐
218、本旗大碾子於家營子地方產出磚瓦窯該村漢民劉山成等稟請開窯
219、赤峰縣到任烏和至達到任之件
220、呈請盟長因公赴旗辨公人馬費銀減輕
221、張家口蒙地開墾
222、盟長轉理藩院公函調查旗界表
223、光緒元年起赤峰三成稅
224、天主教民官倉地事項
225、敖汗慶賀二盟長
226、班禪師尊未到經席
227、三品台吉漢底無子抱養近旗巴雅撤呼龍爵三品
228、欽命部員阿榮嘎調查水利
229、皇帝恩施外蒙理藩院轉咨大夫種豆
230、土地漢人名冊
231、口外王貝子公台吉他布囊等每年進貢馬駝等
232、昭烏達盟地方來欽差大臣檢查軍人身體強壯預備做戰
233、巴林旗翁牛特右旗建設驛站
234、本旗轉報赤峰部員旗界
235、吳欽差勘丈土地上奏
236、皇帝駕往奉天避署護送
237、公大瓦希立承領誥命
238、赤峰欽差衙門丈量土地時蔡先生勒索民人錢
239、本旗頭品二品三品台吉等原系何等勞績
240、欽命赤峰部員查本旗塔布烏蘇地方產煤
241、本旗調查驛站土地
242、協理其然札巴缺出四台級台吉恩科升任協理
243、喀拉沁馬希達由
244、永和宮請轉世活佛喇嘛
245、本旗協理烏爾棍布年邁辭職之件
246、蒙古地方所用洋貨等物之件
247、盟長咨文熱河通知慈惠正白王太後名譯滿蒙字樣之件
248、進貢人壯山在泉州被之件
249、蒙民李雲亭呈控天主堂教民曹明山侵佔房院土地之件
250、關於乾隆四十五年本旗公爺襲爵
251、本旗公署及外部職員人名
252、進貢物件歸何處由
253、關於宣統元年調查被軍在陣受傷之件
254、皇帝請皇後
255、趙青山帶兵擊匪之件
256、本旗王公台吉等受封襲爵由
257、呈狀事宜
258、阿魯克爾沁旗盟長賀喜本旗內札飭訓令之件
259、日華洋行敖漢王府保護所三十年式炮送來建平縣查送之件
260、懞直隸勸業道札發部定農會簡章飭令籌壽設農會由
261、懞直隸工藝局札飭籌辨工藝由
262、稟請開辨車糧蘇油等捐總卷
⑥ 元明清時期的歷史小故事100字左右
成吉思汗蒙古族的驕傲,父親是也速該把阿禿兒,是忽圖剌汗之後的蒙古部首領;內母親訶額侖,是在嫁給蔑爾容乞惕部也客赤列為妻的途中被也速該搶回為妻的。鐵木真1162年出生於迭里溫.孛勒答合(今蒙古國肯特省達達勒縣境內)。他屬於乞顏.孛兒只斤族。鐵木真出生時,正值他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打敗了塔塔兒部,俘虜了他們的首領鐵木真.兀格,因此就給剛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以此來紀念他們的勝利。
鐵木真九歲時,與弘吉剌部德薛禪之女孛兒帖定親。隨後鐵木真便留在孛兒帖家中,而他的父親也速該在回家途中被塔塔兒人毒害,回家不久後即死去。也速該死後,他的族人們大都拋棄了訶額侖母子逃往泰亦赤兀惕部。鐵木真母子只好在不兒罕山周圍過著採摘野果和捕食魚鼠的艱難生活。但是泰亦赤兀惕部並沒有放過他們,他們視年幼的鐵木真為後患,最終將鐵木真抓了起來,鐵木真暗中逃跑,在泰亦赤兀惕部屬民鎖兒罕失剌的幫助下才得以脫身。
⑦ 明清時期有什麼經典故事和人物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贊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有一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1、明朝統一戰爭
元末,爆發了紅巾軍為主的農民起義。義軍首領朱元璋在江北紅巾軍掩護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繼攻滅江南漢帝陳友諒、吳王張士誠政權後,統一江南後。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並舉,以奪取全國統治權。
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北取中原,進克大都(今北京);湯和為征南將軍,消滅割據浙東的方國珍勢力;胡廷瑞為征南將軍,攻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等攻廣西。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各路大軍接連獲勝之際,朱元璋於應天(今南京)即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明太祖,建元洪武。
2、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1368年,朱元璋於金陵應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
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在朱元璋時代,國家黃冊用來徵收田賦的土地,高達八百萬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萬要高得多。整個洪武時期百姓充實,府庫衍溢。蓋是時,劭農務墾辟,土無萊蕪,人敦本業,又大興屯田,故上下交足,軍民胥裕。
同時還解除了元朝時期工商業對工匠的束縛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農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懲罰由主人主宰的命運,中國的工商業工匠,佃農,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確認了平等的人權,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
3、建文改制
建文改制是明惠帝、方孝儒、齊泰、黃子澄等人推行的改革,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為指導,遵循先聖之教誨而實行「德治寬政」,解決「朱元璋後」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藩王擁兵等問題。
明惠帝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建文帝的悲劇除了來自於削藩的失敗,還來自其自身性格文弱,政治經驗不足有關。
4、永樂盛世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 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贊該時期「遠邁漢唐」。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明成祖時,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皇帝國事繁忙時,內閣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來替皇帝處理國政。這種制度影響了明清兩朝,乃至西方。
明成祖還在1421年,正式將明朝的首都遷到了北京。在地方設置管轄架構,比如東北、西北、西南設立行省或管理司。設哈密衛、貴州建制等。
5、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⑧ 明清時期的人物小故事
元朝末年,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國,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嘆:這種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僅不會為國家選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將來的讀書人恐怕也只有這一條榮身之路了,他們因此會把學問、道德、做官、退隱的准則都看得輕了。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運!王冕是反對八股取士、自甘清貧的隱士,然而在當時的社會里,像王冕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後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間,文人們所走的是一條醉心於科舉功名的歧路。 明憲宗成化末年,山東兗州府汶上縣有一位教書先生,名叫周進,他為了能夠出人頭地,榮耀鄉里,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可是60多歲了,卻連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與姐夫來到省城,走進了貢院。他觸景生情,悲痛不已,一頭撞在了號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後,滿地打滾,哭得口中鮮血直流。幾個商人見他很是堪憐,於是湊了二百兩銀子替他捐了個監生。他馬上就向眾人磕頭,說:「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 不久,周進憑著監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復看了三遍,終於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於是將范進取為秀才。過後不久,范進又去應考,中了舉人。 當時,范進因為和周進當初相似的境遇,在家裡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到處說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會與常人一樣的,對范進更是畢恭畢敬。後來,范進入京拜見周進,由周進薦引而中了進士,被任為山東學道。范進雖然憑著八股文發達了,但他所熟知的不過是四書五經。當別人提起北宋文豪蘇軾的時候,他卻以為是明朝的秀才,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同時也豢養了一批含官污吏。進士王惠被任命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詢問當地的治安,不是詢問黎民生計,不是詢問案件冤情而是查詢地方人情,了解當地有什麼特產,各種案件中有什麼地方可以通融;接著定做了一把頭號的庫戥,將衙門中的六房書辦統統傳齊,問明了各項差事的餘利,讓大家將錢財歸公。從此,衙門內整天是一片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衙役和百姓一個個被打得魂飛魄散,睡夢中都戰戰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條卻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朝廷考察他的政績時,竟一致認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員」。 高要縣知縣湯奉,為了表示自己為政清廉,對朝廷各項法令嚴加執行。朝廷有禁殺耕牛的禁令,湯奉不問因由,竟然將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師父活活枷死,鬧得群眾義憤填膺,鳴鑼罷市。事發後。按察司不僅沒有處罰湯奉,反而將受害的回民問成「奸發挾制官府,依律枷責」之罪。如此「清廉」的知縣,一年下來居然也搜颳了八千兩銀子。 官吏們貪贓枉法,而在八股科舉之下,土豪劣紳也恣意橫行。舉人出身的張靜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奪。為了霸佔寺廟的田產,他唆使七八個流氓,誣陷和尚與婦女通姦,讓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縣的監生嚴致和是一個把錢財看作是一切的財主,家財萬貫。他病得飲食不進,卧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打發管庄的僕人下鄉,又不放心,心裡只是急躁。他吝嗇成性,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遲遲不肯斷氣。 他的哥哥貢生嚴致中,更是橫行鄉里的惡棍。他強圈了鄰居王小二的豬,別人來討,他竟行凶,打斷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處訛詐,沒有借給別人銀子,卻硬要人家償付利息;他把雲片糕說成是貴重葯物,恐嚇船家,賴掉了幾文船錢。嚴監生死後,他以哥哥身份,逼著弟媳過繼他的二兒子為兒子,謀奪兄弟家產,還聲稱這是「禮義名分,我們鄉紳人家,這些大禮,卻是差錯不得的」。 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同時也毒害著整個社會。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朴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里,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里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著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著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科舉制度不僅使人墮落,同時也是封建禮教幫凶。年過六十的徽州府窮秀才王玉輝,年年科舉,屢試不中,但他卻刻守禮教綱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兒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勸親家讓女兒殉節。又對女兒說:「我兒,你既如此,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難道反而阻攔你?你就這樣做罷。」八天以後,女兒穿著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絕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說:「死得好!死得好!」但事過之後,當他女兒的靈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時候,他突然感到了傷心。回家看見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離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兒,凄凄惶惶,到了蘇州虎丘,見船上一個少年穿白的婦人,竟一下想起了穿著孝服殉夫的女兒,心裡哽咽,那熱淚直滾下來。 凡此種種從明朝成化年間以來形成的風氣,到了萬曆年間則愈演愈烈。科場得意,被認為才能出眾;科場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顏淵、曾參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無能。大戶人家講的是陞官發財,貧賤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馬。儒林墮落了,社會更加腐敗。看來,要尋找不受科舉八股影響的「奇人」,只能拋開儒林,放眼於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間,真的出了幾個奇人。 一個是會寫字的。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無家無業,總在這些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創出來的格調,由著筆性寫了去,他性格乖張,但凡人要請他寫字他要齋戒一日,親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願,他才高興。他若不情願時,任你王侯將相,大捧的銀子送他,他正眼兒也不看。他又不修邊幅,穿著一件稀爛的直裰,靶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每日寫了字,得了人家的筆資,自家吃了飯,剩下的錢就不要了,隨便不相識的窮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爛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讓他換鞋,他居然說我這雙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還要算抬舉你。一次,他看見和尚房裡擺著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寫字,拿來就寫,當一位有權有勢的鄉紳要他去寫字時,他竟破口大罵「我又不貪你的錢,又不慕你的勢,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寫起字來!」 又一個是賣火紙筒子的。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兒最喜下圍棋。他無以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帶賣火紙筒過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會。王太走將進來,碰到三四個大老官簇擁著兩個人在那裡下棋。大家開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們同王太剛下了半盤,就不得不投子認負,眾人大驚,就要拉著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裡還有個快活似殺矢棋的事!我殺過矢棋,心裡快活極了,那裡還吃的下酒!」說畢,哈哈大笑,頭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們這樣淡泊功名利祿的隱士在市井中還有,只不過在那些達官貴人看來,追求功名利祿才是正道。
⑨ 有關明清的歷史
1、魚鱗圖冊:
簡稱圖冊。南宋以後,官府為征派賦役而繪制的土地簿冊。南宋行經界法,有些地區按保甲繪制地形圖,標出各戶佔有田地的名稱、頃畝、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澤、山丘等,存於官府備查。因圖上所繪田畝,依次排列,成魚鱗狀,故名。明清時,隨稅糧多寡規定糧區,每區設大糧長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畝並繪制魚鱗圖,其法與南宋時接近而略詳,有總圖、分圖,且依縣、州、府分別匯集成冊,浙江布政使司首先編造成功,遂推廣各地。後歷時稍久,圖冊所記已與實際情況有所不符,故自明中葉至清常加修訂。清咸豐年間損壞很多,至同治五年蘇南地區還曾重造。是為官府攤派賦稅的重要依據。
2、《大誥》:
《大誥》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寫定的刑典,包括《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三部分,統稱《御制大誥》。洪武中期,官吏貪贓枉法、豪強兼並、脫避糧差日趨嚴重。朱元璋為維護統治,遂將「官民過犯」典型案例輯錄成冊,仿周公《大誥》之制,先後有《大誥》、《大誥續編》、《大誥三編》頒行天下,告誡臣民。《大誥》所列罪案中懲處貪污罪案的佔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次者為懲治侵佔錢糧和豪右逃避糧差的罪案。《大誥》懲罰刑律極為嚴酷,超出《大明律》標准,誅殺者以貪官污吏、害民豪強為主。明太祖規定《大誥》每戶一本,家傳人誦,學校課士和科舉策試也以《大誥》為題。更加充分地反映了明太祖亂世用重典的思想。
3、靖難之役:
明太祖分封諸子為王。各王擁有衛甲士3000至1.9萬人不等,北邊各王握有兵權,勢力更大。惠帝即位後,為了解除諸王「尾大不掉」所帶來的威脅,採用齊泰、黃子澄之策,先後廢削了周、齊、湘、代、岷等內地諸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於北平,以討伐齊、黃為名,號稱「靖難」。建文四年,燕兵破京師,惠帝死於宮中(一說逃亡)。燕王即位,是為成祖,歷時四年(1399――1402年)的內戰結束。
4、胡藍之獄:
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明太祖朱元璋藉此兩案,大開殺戒,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間,他幾乎將明初的開國功臣誅殺殆盡,受株連被殺者有45000人。胡惟庸飛揚跋扈,皇權與相權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左丞相胡惟庸,同時對和胡來往密切的官員也進行抄家滅族。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殺。藍玉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南征北戰平定邊疆有功,被封為涼國公。但是藍玉為人驕橫,霸佔民田、廣蓄庄奴。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控告藍玉「謀反「並嚴刑拷打成案。不但藍玉全家被殺,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達15000人。
5、土木之變:
指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軍打敗,英宗被俘事件。明正統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製造釁端。遂於這年七月,統帥各部,大舉向內地騷擾。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親征。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飢渴疲勞,倉促應戰。瓦剌軍四面圍攻,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被俘。隨征大軍幾乎全部戰死,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打死。這次戰役,明史上稱為「土木之敗」。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從此,明朝對於北方蒙古勢力不再具有壓倒優勢,而處於被動防禦地位。
6、大禮儀之爭:
大禮儀是明嘉靖年間確定興獻王朱佑木元尊號的爭論,因系朝廷禮法之至大者,故名。正德十六年,武宗死,無子,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皇帝位,下令禮臣議其生父朱佑木元尊號。以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為首的朝臣主尊孝宗為皇考,朱佑木元為皇叔父;觀政進士張璁、南京刑部主事桂萼等迎合上意,議尊朱佑木元為皇考。雙方爭論激烈。嘉靖三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朝臣二百餘人跪於左順門前力爭,激怒世宗,下獄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這一事件對嘉靖朝政治影響頗大。
7、東林黨: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形成廣泛影響。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三吳士紳,一時聚集在他們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他們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時政等意見,得到社會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萬曆後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為餘波,相爭不已。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勢力強大的閹黨,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企圖將其一網打盡,許多東林主要人物被迫害致死。明思宗繼位後,對東林黨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黨與閹黨的斗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8、隆慶開關:
明朝前期,政府規定,除了朝貢貿易之外,民間不得從事海外貿易。明中葉,民間私人海上貿易開始興盛起來。在民間私人海上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歐洲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東來,開始改變了明朝的海外貿易。隆慶元年,明朝政府對海外貿易進行調整,開放海禁,允許民間與東西「諸藩」進行貿易,史稱「隆慶開關」。之後原市舶司的職能發生了很大改變,從接待各國貢舶變成主要接待各國的商舶。雖然隆慶開放海禁仍有許多限制,但它畢竟打破了明初以來的海禁政策,為民間海外貿易活動提供了合法的地位。隨著海禁的開放,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活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9、利瑪竇:
利瑪竇(1552――1610年),明末來華義大利耶穌會士,字西泰。萬曆十年,被派赴澳門。二十九年,獻自鳴鍾、《坤輿萬國全圖》於明廷,獲准留居北京傳教。在華期間服儒衣冠,向士大夫講授西學。並將《四書》譯成西文,寄回歐洲,使孔孟之書,得以在西方流傳,著有《利瑪竇中國札記》。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0、《永樂大典》
中國明代官修的大型綜合性類書。始纂於永樂元年,永樂五年完成。計22937卷。主編為解縉、姚廣孝等。《永樂大典》編纂之初,定有凡例21項,對材料的取捨、分類、排比等都有明確規定。全書按《洪武正韻》的韻目編排,以韻統字,以字系事。舉凡天文、地理、政治制度等均隨字收載。全書分門別類,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8000餘種古書資料。凡入輯之書,不許任意刪節塗改,必須按原書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編、整段分類編入。這種編輯方法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學、歷史、地理方面豐富而可貴的資料。該書編成後,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永樂遷都後,又移至北京。明朝末年,不斷散佚,今存殘卷仍不失為增補、校勘和輯求古書的珍貴資料。
11、票擬、批紅:
是明代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程序。明宣德年間,內閣的地位顯著上升。內閣的主要工作,從過去比較空泛的「參預機務」轉變為固定的票擬,即代替皇帝閱讀臣僚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上進」,亦謂「條旨」。自此,票擬逐漸成為內閣最重要和制度化的執掌。票擬進程皇帝裁決,皇帝用紅筆在奏章和票擬上批答,稱為批紅。對票擬內容不同意時,皇帝可以加以改動或發還內閣令其再擬,稱為「改票」。批紅權後多交由司禮監秉筆太監。
12、都司衛所。
明代的軍事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國家的武裝力量,創立了都司衛所制度。明初在各省設都衛,管理地方軍事。洪武八年改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其長官為都指揮使,乃地方最高軍事長官,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並稱「三司」。都司分隸於京師的五軍都督府。永樂中,為了鞏固東北邊疆曾設努爾干都司。衛所分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軍士皆別立戶籍,叫做軍戶,軍戶是世襲的,一旦入籍為兵就不能隨意脫籍。軍戶皆由國家分給土地,令其屯田自養,平時軍士由衛所軍官負責操練、屯田,一遇國家有事,則撥歸兵部派遣的總兵官統領作戰。戰事結束,總兵交還將印,軍士歸還衛所。五軍都督府無調兵之權,兵部無統兵之權,兵權操於皇帝一人之手。明代中葉以後,屯田破壞,軍士缺乏訓練,僅供役使,完全失去了戰鬥力,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
13、建州三衛:
明代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之統稱。明初居住在今黑龍江依蘭一帶的女真人南遷至今綏芬河流域。永樂元年,明廷在此設建州衛,以阿哈出為指揮使。約在永樂十年,明廷分建州衛別置建州左衛,以猛哥帖木兒為指揮使。七年,因凡察、董山爭掌衛印,明廷遂分置右衛,以凡察掌右衛,董山掌左衛事。成化三年,納郎哈被明軍殺於廣寧,嘉靖末年,王杲掌衛事,勢盛,總領建州三衛之事。萬曆三年,王杲死,右衛遂不振。至明末,努爾哈赤漸強,統一建州各部。
14、八股文: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所規定的文體。明清科舉考試,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解釋要以朱熹的集注為依據,文章的格式定為八股文。其程式乃朱元璋與劉基所定,文章仿宋代經義,用古人語氣,講究「代聖人立言」。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段落(八股)組成,不得增減,並且只能按題目的字義敷衍成章,不能隨意引申和發揮。八股文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文化科學的發展。直到清末為止,八股文一直是讀書人博取功名的敲門磚,在社會上有著極大的影響。
15、薩爾滸之役:
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伐明。明廷以楊鎬為遼東經略,出鎮遼東。次年,以十萬餘人分四路出師,想一舉消滅後金。四路軍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以杜松部為主力。明軍企圖以「分進合擊」取勝,但由於杜松輕敵,在薩爾滸遇伏,全軍覆沒。繼而馬林敗逃開原,劉鋌力戰死,僅李如柏全師而退。薩爾滸之役以四路明軍三路遭全殲而結束。經此一役,努爾哈赤在東北的地位更加鞏固,而明朝在遼東的統治癒趨動搖。後金牢牢掌握著對明戰爭的主動權。
16、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一種軍事、社會組織形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在原有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初創黃、紅、藍、白四旗。四十三年,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合為八旗。每旗下轄五甲喇,每甲喇下轄五牛錄,每牛錄初為三百人。凡八旗成員分別隸屬於各牛錄之下,平時從事生產,戰時負戈從征。出征時,軍械糧草自備。皇太極時,新降服的蒙古人和漢人增多,分別編入「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入關後,於攝政王多爾袞死後,世祖福臨收掌其所領之正白旗,於是稱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為「上三旗」,余稱「下五旗」。從清初起,滿族統治者以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北京附近,俗稱「京旗」或「京旅」,而將其餘部分分別派到全國各地若乾重要城市和據點駐防,利用八旗兵丁加強對本民族和各族人民的控制。作為軍事組織,八旗兵和綠營兵共同構成清統治全國強有力的工具;作為行政機構,在東北地區,八旗各級署衙與州縣地方官並存,直至清末。清亡,八旗制度隨之全部瓦解。
17、逃人法:
清廷為嚴禁八旗奴僕逃亡和其他八旗人員逃旗而頒布的法令,天命十一年始頒。其內容有對逃亡者的處罰規定,還有關於懲罰窩主、獎勵檢舉、獎懲有關官吏和辦事人員等的規定。清入關前,為了制止農奴逃亡,就已陸續制定懲處逃人的法令。入關後,為了維護滿洲貴族的利益,清廷進一步制定極其殘酷的逃人法。康熙中期後,隨著旗地中農奴制經營逐漸被封建租佃關系所代替,此前嚴懲逃人和窩主的法令已不適應新情況,於是漸次更訂,放寬懲罰。康熙三十八年,決定裁撤兵部督捕衙門,把督捕事宜歸並刑部辦理,將逃人案件逐漸與其他刑事案件同等看待。雍正、乾隆年間,繼續貫徹了減輕處罰的精神。此後,由於滿族內部的階級分化日益加深,一般旗兵與余丁等逃亡嚴重,使清統治者把八旗兵丁逃旗作為督捕重點。但用逃人法加強對一般旗人控制的企圖並沒有實現。
18、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簡稱「國議」或「議政處」,由滿族貴族組成,漢人不準參與,凡軍國大事,全由議政王大臣決定,權力超出內閣之上,既有民族歧視成分,也帶有滿人軍事民主制的遺風。康熙繼位時年少,由諸大臣輔政,康熙設計誅殺鰲拜等人,限制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並沒有取消這個機構。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派親信的滿漢大臣組成,成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上行走,為首者稱領班、首樞,成為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而議政王大臣會議成了空名、虛銜。對皇權構成一定牽制的滿族舊制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過是榮譽虛銜。乾隆五十六年,在清代政治史上有舉足輕重作用的這一機構被宣布取消。
19、軍機處:
清朝自雍正開始設置的中樞決策機構。為了當時用兵西北的軍事需要,以達到辦事密速的效果,一開始僅是臨時性機構,稱軍機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稱軍機處。初設時僅為軍事方面,後來發展成總攬軍政大權的中樞決策機構,實權遠遠超過內閣。它的設置徹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殘余和影響。軍機處無下屬機構,所以權力雖大,但並不同於宰相。軍機大臣無定員,一般由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充任。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
20、《尼布楚條約》:
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沙俄在雅克薩戰敗後,被迫同意談判解決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中國政府作了讓步,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規定: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往東至海為界,外興安嶺以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西屬俄國,以南、以東屬中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東段的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維持了一百多年中俄邊界的穩定。
21、多倫會盟:
清康熙帝為加強北方邊防和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於康熙三十年,在多倫諾爾與蒙古各部貴族進行的會盟。當時,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喀爾喀蒙古三部10萬眾南下投清。康熙帝為安置喀爾喀蒙古,並加強對其管理,
歷史故事
明:誅殺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實為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於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
元: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皇後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人謀立鎮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誘執阿難答,誅阿忽台等,奉御璽北迎海山。海山即帝位,是為元武宗。海山任用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元仁宗。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採取措施,改革朝政和吏治。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延佑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仁宗對宗戚勛舊過於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延佑七年, 仁宗卒,碩德八剌繼帝位,即元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銳意於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行助役法,以歲入助役;頒行《大元通制》,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為御史大夫鐵失所殺。九月,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清:太平天國運動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⑩ 誰知到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故事
唐: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淵告發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陰謀,李淵決定次日詢問二人。李建成獲知陰謀敗露,決定先入皇宮,逼李淵表態。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親自帶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門內。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臨湖殿,發覺不對頭,急忙拔馬往回跑。李世民帶領伏兵從後面喊殺而來。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連射三箭,無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也射死李元吉。東宮的部將得到消息前來報仇,和秦王的部隊在玄武門外發生激烈戰斗,尉遲敬德將二人的頭割下示眾,李建成的兵馬才不得已散去。之後,李世民跪見父親,將事情經過上奏。3天後(癸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2個月後(八月...癸亥,詔傳位於太子。太子固辭,不許。甲子,太宗即皇帝位於東宮顯德殿,赦天下;關內及蒲、芮、虞、泰、陝、鼎六州免租調二年,自餘給復一年。),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宋:梁山起義:
宋徽宗在位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時期。眾多的農民傾家盪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農民起義影響最大。以山東梁山泊為據點的宋江農民起義,轉戰於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北部一帶,並屢次打敗官軍。最後宋江等被朝廷招安,宋徽宗因素愛奇石玩好,時常在民間搜刮珍寶,並用大船運回京,每十船組成一綱,稱為「花石綱」,許多百姓因而家破人亡,東南地區的杭州一帶受害尤烈,終於激起以方臘為首的民變。朝廷不斷派重兵鎮壓,均未成功。後來改派被招安的宋江隊伍參與圍剿,才於宣和三年(1121年)消滅起義軍,方臘被俘並於同年八月被處死。宋末農民起義雖然都歸於失敗,但卻大大地動搖了宋室的統治。
明:誅殺功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懲治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兩興大獄,即「胡藍黨獄」,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朱元璋殺其的原因名為超越禮制,實為其當年是朱元璋謀殺小明王韓林兒的執行者(有一說法小明王死於意外,事實如何已不可考)。此[後,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加上空印、郭桓兩案,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
元: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皇後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人謀立鎮守河西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愛育黎拔力八達。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誘執阿難答,誅阿忽台等,奉御璽北迎海山。海山即帝位,是為元武宗。海山任用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於大都,是為元仁宗。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採取措施,改革朝政和吏治。皇慶二年(1313)恢復科舉取士制度;延佑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仁宗對宗戚勛舊過於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延佑七年, 仁宗卒,碩德八剌繼帝位,即元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銳意於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行助役法,以歲入助役;頒行《大元通制》,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至治三年(1323)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為御史大夫鐵失所殺。九月,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清:太平天國運動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每隔200年的更朝換代,是由鮮血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