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哪些人物,並不是壞人,但由於後世一昧的詆毀與醜化,才成了一個壞人形象
你說的這種情況,實際上幾乎不存在。
歷史因為其客觀性,隨著歷史史內實的挖掘,對這個人物容的評價會不斷修正。即使出於避諱,B朝不好評價A朝的人物,等到B朝被C朝推翻以後,C朝也會毫無避諱進行重新修正評價。然後如果出現糾枉過正的情況的話,推翻C朝的D朝,也會對A、B兩朝人物評價加以修正,同時會對B、C朝的史學家進行分析評價,或褒獎或諷刺。
像這樣不斷沉積下來,歷代史學家修正之後定格的人物形象,基本不存在翻案的空間和可能。任何想要進行翻案的言論,基本可以斷言都是些沽名釣譽的嘩眾取寵。
❷ 歷史上,哪些人物 並不是壞人,只是經過後人的醜化與詆毀,才成了一個壞人形象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2]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小說中出類拔萃的長篇巨著.作者羅貫中,把歷史上的曹操,描繪成一個權謀機詐,無比兇殘的人物,作者把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罪惡,生動地集中在他身上,使他成為典型的統治者形象.小說中的曹操,是一個有著無窮貪欲和權勢欲的人物,但他又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自私殘忍的靈魂掩藏起來,用假仁假義,小恩小惠去籠絡,收羅人才,為他所用.
❸ 哪個歷史人物,並不是壞人,但由於後世的抹黑、詆毀,才成了一個壞人的形象
這樣的人太多了。比如曹操
❹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被誹謗而死
你好,下面是幫你你整理的冤死的名將,雖然不都是因為一句話!希望對你有用。
1:排名第十:韓信淮陰候,主要戰績有:滅趙,代,魏,齊,燕,楚及三秦王,可以說整個漢家江山九成是他一人打下來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功高震主,當君主對這樣的將領已無封賞可賜的時候一般都會取了他們的腦袋。
死法,勒死
罪名:謀反
2:排名第九:高穎大隋開國四名將之首,宰相,主要戰績有:平尉遲同,滅陳,平蕭岩之叛。為人仁義溫良,素得軍將之心,且又素掌政事,一國上下,無不敬之,問題出在獨孤皇後及楊素,楊廣身上,因其掌管著全國的主要軍事力量,又同情楊勇,楊廣欲上台必要先除之,否則無法控制局面,又因為高穎曾為宮女之事在楊堅面前說過獨孤皇後的不是,三家同心,再加上隋文帝有懼內的傳統,高穎之死不可避免。
死法:賜死
罪名:誹謗朝政 :
3: 排名第八:蒙恬就其參與滅楚之戰(副將),北驅匈奴(主將),修建長城,提數十萬重兵駐屯邊疆來看,輕重不難想見,其實他對始皇帝倒是挺忠心的,就算有人告他謀反始皇帝也不會信,問題是始皇帝並不是真正的"萬歲",終就要死的,而他作為力挺太子蘇的重要人物,不死倒是真有些不合情理了,但這個人行事一向謹慎,很少有把柄落在別人手裡,沒辦法,只好以蒙毅的事為源頭,再經過充分發揮,結果,蒙恬背了個黑鍋,死了。
死法:自盡
罪名:連坐
4: 排名第七:周亞夫亞子在世,孫吳重生。單從這句話便可得出他在後世兵家心中的地位。戰績主要有平定七國之叛,官職太尉,也毅是全國兵馬大元帥。死的原因是因為立嫡之爭。據說景帝本想樹他為託孤重臣,可這人死心眼,對漢武帝(後來的)不感冒,景帝言道:此非太子師也。毅沖這話,決定了周亞夫的命運。
罪名:陰反
死法:餓死
5: 排名第六:李牧武安君,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後期抗秦戰爭主將,曾兩敗秦師,秦軍聞之將則色變,不敢犯趙多年,就連王翦也是無從下手,只好使離間計挑郭開唉使趙王下令除之,一代名將,就此撒手人環,令人心痛不已,據說死時曾因新換將領不足以成事,李牧攜大將印潛逃,被追兵追殺於親友家中。
死法:斬首
6 排名第五:高仙芝大唐四鎮之一安西鎮主帥,頗有計謀,其用兵之果敢,行軍之詭異,作戰之兇狠,非一般將領可比。潼關之戰,因監軍邊令誠之前向他索賄未果,懷恨在心,在殺了另一安西名將封常清之後矯詔殺之,直到死前高仙芝直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向帥台下眾軍大呼:君等觀於冤乎?可為吾申之。於是三軍皆跪大呼"冤枉"不止……如此軍心與如狼似虎一般的安祿山軍作戰,結果不想而知。
死法:斬首
罪名:畏敵不前
7: 排名第四:檀道濟南宋名將,隨劉裕征戰沙場多年,又為宋文帝開疆拓土,坐保江南,用兵穩健又不失詭詐,是自劉裕後,韋睿前南朝第一名將,唱籌量沙更是體現了其人謀略的一面。威名赫赫,宋廷疑懼,宋文帝在臨死前下詔殺之,並滅其族。北魏得知,皆彈冠相慶,"道濟已死,吳子輩不足道也",從此南朝走入危勢,次年胡馬長驅直入抵金陵城下,飲馬長江,宋文帝目睹胡馬,悔言 "若使吾有道濟在,安使胡馬濟此哉"?
死法:毒殺
罪名:不詳
8: 排名第三:彭越與韓信並列為漢初三大名將,位在英布之上,曾率偏師在楚漢相爭於滎陽之時抄敵糧道,迫使楚兵主力回師,復敗復起,拖住楚軍主力,使得漢軍主力及淮陰候部能夠並力前行,終於將楚軍壓至彭城一帶,方有以後垓下事,功勞甚著,封趙王,後劉邦疑懼之,發配往蜀地,路中碰到呂後,以為碰到知音,向呂後訴苦,呂後仍帶他到劉邦處,勸劉邦殺之,以絕後患。
死法:剁成肉泥
罪名:謀反
2: 排名第二:岳飛岳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由於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最終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紹興十一年農歷十二月廿九,除夕之夜,一代名將岳飛及其兒子岳雲、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岳飛被害前,在風波亭中寫下8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死法:勒死
罪名:莫須有
1: 排名第一:袁崇煥定遠城守將,大明遼東道督師,寧遠之戰擊斃女真胡酋努爾哈赤,坐鎮遼東十數年,胡馬不敢過此久矣,可以說是處於危勢的明王朝延喘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不出意外,女真人已無力對中原構成大的危協,可恨崇禎不明,誤信皇太極離間之計,自壞長城,從此,大明朝之亡指曰可待。
死法:凌遲,一刀一刀割肉,直到……唉
罪名:通敵
❺ 作文:歷史英雄不能被隨意詆毀
歷史人物不可詆毀 在人教版高中二年級《語文》課本中,有一課收錄了杜甫的詩作《登高》,右側配有杜甫的半身畫像。近日,網友掀起了對杜甫像「再創作」的熱潮,紛紛發布在微博或其它網站。其中,杜甫時而手扛機槍,時而身騎白馬,時而腳踏摩托,時而擺攤賣西瓜,時而化身送水工……好事的網友為這一系列取了個名:「杜甫很忙:開完摩托騎白馬,送水過後賣西瓜」。 「詩聖」畫像被如此惡搞,引起一片爭議。有人不無憂慮:杜甫身份卑微卻心憂天下,對這樣一位詩人,惡搞他的畫像,是思想貧瘠、信仰缺失的表現。一位詩歌協會會長呼籲說:「惡搞不能沒有民族底線,不能沒有精神之光!」 當然,面對「民族底線」這樣一頂帽子,網民們多少會有點愕然。這年頭,對嚴肅文化的惡搞與解構,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風潮,杜詩聖也絕非是被惡搞的第一人。比如,2008年有過一個喧囂一時的 「全民孔子計劃」,在網友的創作里,孔子被逼婚、賣起了炸雞、還成了不得志的廣播員……惡搞名人榜上還有:李白,「床前明月光」成了 「牙齒掉光光」;屈原,被注冊成豬飼料的商標;孫悟空,愛上了鐵扇公主……簡直就是「沒有搞不到,只有想不到」。 曾把電影《無極》惡搞成《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視頻的胡戈說,「惡搞是一種新型的開玩笑方式。惡,並不是壞的意思,也不是惡意。」也許,在那些瘋狂塗鴉一切聖賢的年輕人眼中,惡搞僅僅是一種游戲,它沒有什麼特別的惡意,也談不上什麼深刻的目的——不在乎什麼,不追求什麼,也不諷刺批判什麼,專注當下的快感,玩了,笑了,也就夠了。難怪還有人毫無邏輯地自辯說,對杜甫畫像的塗鴉,「完全是出於內心對杜甫深沉的喜愛」。 瞧,就是如此的漫無邊際、不著五六。雖然《杜甫像》本身為人物畫大師蔣兆和巔峰時期的作品,但我相信,給杜甫添上白馬或摩托的年輕人,絕沒有當年法國人杜尚為《蒙娜麗莎》添上小鬍子時的藝術追求,也談不上什麼對傳統審美價值的離經叛道。 因此,用缺乏「底線」或「信仰」來批判「杜甫很忙」式的惡搞,雖然沒什麼錯,但恐怕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和一些年輕人是「雞同鴨講」。說到底,這種惡搞本質就是一種無聊,或者如惡搞者自己所說,「一種發泄」,恐怕並無與主流價值作對的目的。筆者認為,對此類惡搞,當然需要恰如其分的批評,需要有針對性的引導,但只要不出現不良或低俗的內容和思想,不妨放輕松一些看待,無須太過擔憂。畫像被塗鴉上幾筆,杜甫並不會就此失去「詩聖」的光彩,而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至於因此蒙羞。 值得擔心的倒是,宣洩一己情緒的「惡搞」文化在我們這個時代的風行,究竟是經典褪色的原因,抑或壓根就是結果?在年輕人無意義的自我創作以外,我們的教科書、育人者與文化創作者,有沒有提供多種可親近的方式,讓他們去理解和愛上傳統文化?或者創造出打動人心的當代經典,唱出先聲,蛻變文風,對抗當代文化中流行的去歷史化和去語境化。 杜甫說過,「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他大概才不會在乎如何被「惡搞」,因為他早就斷定,雜音與碎片無論曾經多麼喧鬧與風光,最終都將隨風而逝,而民族文化真正的精神之光,絕沒有那麼脆弱。
❻ 詆毀史記的是什麼人大家都清楚
沒必要再討論了,詆毀史記的大家都知道是什麼人,就是各種粉唄,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都會寫出一個人的正反兩面,比如項羽的魯莽婦人之仁還有項羽的英雄氣概,劉邦的能慧眼識人加之地痞流氓的性格。
其實司馬遷只是再對人物的評價時有意無意的用一些微量的簡短的句子還有語言色彩表達了個人看法,從而影響了人們對人物的看法,而記載的事實都是經過考證寫上去的,就連如此深仇大恨的漢武帝還不是贊揚了其功業等優點么,雖然缺點偏多,但難道那不是漢武帝本身的缺點么?
漢武帝因為別人一句客觀的評價就將人閹了,其人如何暴虐可見一斑,有些人就是不想看到他們偶像的缺點,我是項羽的超級粉絲,看到史記中對他那些婦人之仁剛愎自用的表現恨的牙癢癢,但我恨的絕對不是司馬遷,而是項羽的性格,司馬遷對此絕對是據實而言的,不然也不會在那麼大的優勢下失敗。
歷史人物不是聖人,都會有缺點,因此而寫史人難免加入主觀色彩,漢書如此、史記如此資治通鑒如此、三國志照樣如此,不要因為別人將他們的缺點寫出來了,就對寫史人大家詆毀,這種人不配談史。
很多史書為了避嫌刻意不寫人物的缺點,把某些歷史人物(特別是統治者)寫的完美無缺功蓋古今,很多人讀了覺得這些史書寫的好哇,這些史書多尊重歷史啊,殊不知這樣的史書才不值得盡信,而史記將人物的正反都寫出來反倒得罪了一幫人。
那些說史記杜撰的大多是漢朝粉,我想問問司馬遷寫的漢武帝的迷信方式追求長生、暴虐喜淫哪條不是真的。
至於寫的衛青的媚上那是司馬遷個人的評價,這句話不涉及任何歷史事跡,我想寫書的人在保證史料真實的情況下完全有權利去評價一個人物的功過是非,而真實的是不是媚上我不曉得你不曉得除了同時代的人誰都不曉得,有些人據此說司馬遷YY杜撰,我想問這樣說的:你們是穿越者么?
❼ 三國演義無中生有、誹謗歷史人物,惡貫滿盈,不操羅貫中無以平民憤。
這話講得過分了,人家不過是寫了本小說而已,更何況所謂的正史也都是由史官所寫版,天知道其中有沒權有歪曲事實,我估計樓主應該是有某位喜歡的英雄在演義被黑了才這么不爽,那你寧可自己寫點東西為他平反(實際點的),總比在這里罵羅貫中強。正常人看到你這說法第一反應都是反感吧(比如樓上那個)。。。。。
❽ 哪些歷史人物,不僅不是壞人,反而十分雄才大略,卻由於後人的詆毀與抹黑,才漸漸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個壞
三國時期的 曹操
後來的蔣介石
當然還有 本·拉登 我覺得這個人很有思想
❾ 你知道哪些與名聲不符的歷史人物
我們現代人如果不讀歷史的話,大多數是從電視劇或者小說中得知歷史人物。正因為如此,經常會被一言以蔽之。就像三國裡面的人物,就存在很多的質疑聲。實際上,歷史也是人編輯出來的,自然會帶有主觀色彩。我覺得名聲與歷史不符的人物有以下幾個:
1、曹操。曹操在三國中被寫成是奸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陰險狡詐的殺人狂魔,殺死華佗,強娶人妻等。但他卻也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識人善用、心胸寬廣,赫赫有名的官渡之戰,幫助他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為世人留下的文學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還有周瑜,他的氣度很大,不容易被氣死,實際上他是英年早逝。這些人都是與歷史出入比較大的人,但是因為形象早已刻在我們的心中,所以功大於過者就看到了功績,過大於功者,又往往忽視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