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汕頭最有名的歷史偉人是求大神幫助
源起——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占據這里,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於此,於是這里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後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希望採納
⑵ 汕頭有哪些近代史上的名人
⑶ 汕頭有那些名人
http://www.chaoshanren.com/mingren/list.asp?classid=2
具體到汕頭的太難找了~~給你這內些算了容~~
⑷ 汕頭最有名的歷史偉人是
潮州前、後八賢和前、後七賢,是潮汕人喜聞樂道的人物和史事,很多愛好方史的潮人都想知道這一史事的具體人物是誰和出自哪一朝代?可是由於原始資料的稀少和難找,故而知道得周祥和准確的人並不很多,甚至有胡編亂湊的事例。為正本原和讓潮汕人都能熟知這一極想了解的史事之來龍去脈,特將這一史實的具體名賢和其定名之起因及朝代背景縱述於下。 潮汕地區昔時行政域名稱潮州府,明末清初,潮州府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程鄉(今梅州)、惠來、大埔、平遠、澄海、普寧、鎮平(今蕉嶺)等11縣。幅員遼闊,人文鼎盛。自唐宋以來,文化朝逐昌明,賢才代益增多。到了明代,從科舉入仕晉升的賢士最盛。特別是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戊辰科,全潮同榜登第的進士竟達八人之多,號稱潮州「戊辰八賢」。這是潮州府在科舉史上前無先例、後無再者的盛事,為彰揚潮州這一科甲之輝煌歷史,諸賢遂於潮州府城大街建起一座雕琢精緻的石刻「盛世元凱坊」,俗稱「八賢亭」,鐫刻八賢之姓名碑記以傳萬世。(惜該亭已毀!) 此八賢是: 辜朝薦———揭陽人,(《潮州府志·人物傳》雖記其鄉籍為海陽,但因當年入於揭陽學籍應考登第,故《選舉表》列其為揭陽人。)官戶部給事中,累官太常少卿: 郭之奇———揭陽人,官庶吉士,福建提學,累官禮部尚書; 黃奇遇———揭陽人,官翰林編修,累官禮、兵二部尚書; 宋兆———揭陽人,官仁和縣令; 李士淳———程鄉人,官曲沃翼城縣令,考選翰林院編修,累官吏部侍郎; 梁應龍———饒平人,官福建參議;楊任斯———饒平人,官沁水縣令; 陳所獻———普寧人,官保定府推官。 此外,另有一位也於崇禎元年戊辰科登第,後落籍於普寧的進士林銘球,因其原籍是福建漳浦,登第後方入籍於普寧,故沒有算其為潮州戊辰九賢,「八賢亭」也沒有被改稱為「九賢亭」。由此,可見古人在定賢名上,是有嚴格的准則和著重事實之本原的。 然而,這雖說是潮州府首例和僅有的一次八賢同榜登第,但偌大一個州府和有著文化昌明及「海濱鄒魯」之譽的儒林名境,當然不能也不可把此八賢數為最先、最前或惟一。本來在明代本朝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甲辰科就已有七賢同榜登第之盛事,並且也已於府城東門內建有「七俊坊」(俗稱「七賢亭」)在先,但七與八相差一人不對稱,不能稱之為「前七賢與後八賢」,而且年代相距太近,不顯潮州文化昌明久遠和名賢之古貴。由是,愛重鄉聲的文林賢士們遂追溯至唐代韓愈治潮時開辦府學,聘請本地鄉賢趙德擔任教授算起,將趙德數為最先,再從宋代羅列出五位由進士出身,為官清廉有政績或有美譽的賢士和二位有賢聲,一不戀仕途而棄官,一不念官蔭而把承襲父職的美事讓與其庶兄的兩隱逸賢士湊成八位,稱之為前八賢。 此前八賢是: 趙德———海陽人,(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戊午科進士,授推官; 許申———潮陽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6年)庚戌科,初舉賢良方正,應詔正奏進士第一,官工部郎中,江南東路轉運使,刑部郎中; 林巽———海陽人,(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丁卯正奏第二甲,對策忤權貴,不錄。後股匭書論事,仁宗異之,授徐州儀曹。棄仕不就,南歸讀易,著有《易范》; 盧侗———海陽人,(宋)仁宗皇 五年(公元1053年)癸已特奏進士,官太子中舍; 劉允———海陽人,(宋)哲宗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丁丑正奏第三甲進士,歷官梅州權管化州; 張夔———饒平人,(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戊戌正奏第四甲進士,官廉州判官,新州知府; 王大寶———海陽人,(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戊甲正奏第一甲第二名,官禮部尚書; 吳復古———揭陽人,[生前為海陽人,過世後,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拆海陽之永寧、延德、崇義3鄉13都復置揭陽縣,吳之出生地蓬州屬揭陽,故清版府、縣志均載其為揭陽人],隱逸賢士,(宋)神宗熙寧間(公元1068-1077年)棄家築遠游庵於潮陽麻田山。 此八賢從唐朝代宗大歷十三年(778年)登第的趙德至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登第的王大寶,其跨度為唐、宋兩朝中間還夾了後五代:梁、唐、晉、漢、周,首尾相距7個朝代達350多年。這可以想像到,當年賢士之稀貴,可謂是「鳳毛麟角」。而後八賢則是同科名登金榜的八位賢才,這更可說明潮州全境文化進展之速和名賢增長之快。 再論潮州前、後八賢之變更為前、後七賢,是因潮州所屬的程鄉縣於清雍正十年(公元1173年)改隸嘉應州(今梅州市)統轄,由是,潮州後八賢中之李士淳隨之也便除開而只算成七賢。斯時的潮州府也只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澄海、普寧、豐順等9縣。後八賢既然轉變成七賢,前八賢也便相應除開首名前賢唐朝之趙德,而只算宋代的七位名賢,理由是:唐至宋相隔的朝代過多和年度太長。 由此看來,前、後八賢和前、後七賢之定名始因皆由明代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同榜登第的八賢而起,並非由前及後而是由後定前。 此中,又謂潮州歷史上惟一的文狀元林大欽,是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壬辰科殿試欽點,且介於前、後八賢和前、後七賢之中間,是潮州文化和賢士能夠登峰造極的體現,是地方文林賢才的榮光,故稱之為前、後八賢和前、後七賢之中介尖子。 再又有一說,謂後八賢既除開李士淳而成後七賢,在其前頭之明代本朝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潮州府同榜登第的七位賢士: 林光祖———揭陽人,官廣西副使;章熙———揭陽人,官廣西令事; 黃國卿———揭陽人,官福建按察使; 郭維藩———揭陽人,官臨安府知府; 陳昌言———揭陽人,官福州同知,通志作主事; 蘇志仁———海陽人,官吏部主事,升廣西令事; 成子學———海陽人,官御史苑馬寺卿。 此七賢在明崇禎戊辰科後七賢之前,又在宋代前七賢之後,也就稱之為潮州中間七賢;或與戊辰科七賢別稱為:明代潮州甲辰、戊辰前、後七賢。而且,又因這明代甲辰、戊辰前、後是經過朝廷殿試欽定的兩科賢士,更為符合科第法定,不須經過地方文林權威人士之評議,也不能任意除開哪一人。 另又在這科明代前七賢中,也與後七賢同樣有四位賢士是揭陽人,這正好和揭陽「戊辰四俊」相對應,隨之也就稱之為:明代揭陽甲辰、戊辰前、後四俊。這就更加顯示出潮州府以及揭陽縣文化之昌盛,人才之濟濟。
⑸ 潮汕文化名人
潮汕地區的著名歷史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類:
一、考中狀元人物
林大欽: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試策》切中時弊,且具有蘇文風格,被嘉靖帝親擢為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潔身自娛,富有文才。
林德鏞: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狀元。
黃仁勇:清嘉慶元年(1796),考中武狀元。
二、著名清官
潮籍清官很多,較為著名的有宋代的劉允、張夔、王大寶,明代的蕭端蒙、陳一松、王天性、薛侃、薛宗鎧,清代的鄭大進等。
劉允:歷任循州(今龍川)戶曹、程鄉(今梅縣)知縣、化州知州。體恤民苦,減免賦稅,革除弊政。
蕭端蒙:歷任山東道御史、巡按貴州、巡按江西等。查處龔灘敲詐案,懲辦江西藩王部屬並彈劾江西藩王。
鄭大進:歷任正定知府、兩淮鹽運使、湖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革弊興利,興修水利,力解民困,懲辦邪教,重視文教。
三、著名軍事家
翁萬達:明嘉靖年間,歷任梧州知府、廣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招撫莫登庸,保衛祖國南疆;抵禦俺答汗,保衛北邊安全;善文能詩,著述甚豐。
四、洋務派著名人物
丁日昌:歷任江西萬安縣令、蘇松太兵備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會辦南洋海防節制水師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積極參與辦洋務,主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支持創辦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等;對台灣的開發作出積極貢獻。
五、抗金、抗元、抗倭、抗日著名人物
王大寶:歷任連州知州、袁州知州、禮部侍郎、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彈劾抗金敗將汪澈,致力穩住抗金局勢。
陳夢龍: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動請求參加抗元,散家財招兵抗元,協助文天祥在潮陽討伐陳懿、劉興,前往贛、閩參加抗元戰斗,為營救文天祥而戰死潮陽古埕沙堤。
林大春: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喪居潮陽,協助縣令郭夢得招義士抗倭,五戰五捷。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在「一二八」事變時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衛陣地,並組織敢死隊和大刀隊,與敵浴血肉搏,重創日本侵略軍,被當時新聞界譽為「抗日英雄」。其後又於1933年在長城古北口及灤河以東一帶率官兵與日軍鏖戰,於1937年在津浦線一帶抗日,於1938~1944年回潮汕率領抗日自衛隊抗擊日本侵略軍。
六、近現代著名革命人物
潮汕地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現代有不少著名革命人物,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努力奮斗,其中有的還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犧牲。
楊石魂:1925年3月,創建中共汕頭特別支部,1926年任汕頭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帶領部分武裝赴普寧參加「四·二三」武裝暴動,接著匯合海豐農民武裝於陸豐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裝隊伍。「八·一」南昌起義軍進發汕頭時,他奉彭湃指示,率領工農軍策應,其後隨起義軍撤至流沙,護送周恩來、葉挺等安全抵香港。1929年奉中共中央指示,赴武漢參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同年4月5日在武漢被捕犧牲。
方方: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參加東征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紅軍主力長征後,他留在閩西南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務。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後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都作出重要的貢獻。
七、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的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甚多。如古代的趙德、薛侃、唐伯元、劉和現代的杜國庠、陳唯實、許滌新、蔡翹等,都是著名的教育家或科學家。
趙德:韓愈任潮州刺史期間,復辦州學,趙德被聘主持州學,對古代潮州文教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劉:歷任太常寺少卿、夔州知州、潭州知州兼荊湖南路經略安撫使等,還被封為龍圖閣學士。喜歡研究醫書,主編我國第一部兒科醫學巨著《幼幼新書》。
杜國庠:曾參與組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主要著作有《先秦諸子概要》、《便橋集》以及與侯外廬等合編《中國思想通史》等,是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教育家。
許滌新: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的道路》、《廣義政治經濟學》第一、二卷、《中國國民經濟的變革》等。
蔡翹:留美醫學博士,編寫出中國第一部生理學大學教材,建國後致力航空生理醫學研究,建立中國第一個航天醫學研究基地,培養人才甚眾,著作甚豐。
八、文化界著名人物
潮汕地區的文化名人甚多,尤其在近現代,有不少文化界著名人物在全國的知名度甚高,如洪靈菲、戴平萬、馮鏗、鄭正秋、蔡楚生、陳波兒、秦牧等。
洪靈菲:1930年在上海參與籌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當選為「左聯」常委,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前線》、《轉變》,短篇小說《氣力出賣者》等。
馮鏗:1930年參加「左聯」,作品有詩集《春宵》、隨筆《一團肉》、中篇小說《最後的出路》等。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2月7日被反動派秘密殺害,是「左聯」五烈士之一。
鄭正秋:中國電影事業奠基人之一。1913年編導中國電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20年代創辦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和明星新戲學校,培養出胡蝶等一大批電影藝術家。代表作有《自由之花》、《姐妹花》等。
蔡楚生:1931年加入聯華影片公司,任編劇和導演,曾編導出轟動一時的《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優秀影片,建國後曾擔任國家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聯誼會主席等,對我國電影事業作出卓越貢獻。
陳波兒:1929年參加上海藝術劇社,開始從事左翼戲劇電影活動。1934-1938年,在明星、電通等影片公司主演《青春線》、《桃李劫》、《八百壯士》等影片。1938年赴延安,導演多出話劇。1947年赴東北參加創建東北電影製片廠。
秦牧:1938年到廣州參加抗加救亡宣傳活動,後輾轉於粵、桂、川各地從事編輯、教育工作,積極創作文藝作品。建國後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副主席、《羊城晚報》副總編輯,主編《廣東教育與文化》、《作品》等雜志,後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等。主要作品有《花城》、《藝海拾貝》、《語林采英》等數十部。
⑹ 潮汕歷史名人
前八賢
趙德
唐朝人,中進士以後就回到潮州隱居,不願作官。韓愈刺潮時要興學育才,發現此人「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宗孔氏……」便邀請他出來主持辦教育之事。在交往中,兩人由於志同道合,逐步建立了友誼。當韓愈將離潮時,還邀請他同行。臨別處,韓愈將自己所有的著作贈於了他,趙將其編成了《昌黎文錄》,可惜此集現已流失。
許申
宋人,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進士,曾任韶州、吉州、柳州、建州等地知府,在任期間,「具有治跡」,「士民至今思焉」。後官累刑部郎中。曾向宋真宗「獻賦頌以陳災異,極詆時弊」。宋神宗時,他「因上書極言新法不便」,結果遭貶。
張夔
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在廉州時,「卻豪富賄,黜臟黷吏」,被大家認為是最廉潔的官。後任新州知府,政績更顯著,興學修堤,發展農業,當地人他所主持修築的堤為「張侯坡」。
劉允
以「通經史,博極群書」著稱。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遺文甚豐,有200餘篇。他的長子劉[日方],官至龍圖閣學士,曾著《幼幼新書》,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與影響的兒科醫學著作。
林巽
宋仁宗時參加科舉,在對策中,因直言不諱,忤犯了權貴,毅然回到潮州,埋頭研究《易經》。著有《易范》八篇,曾經記道:「五百年後,當有演繹吾書者。」可惜此書已散佚。
王大寶
建炎二年(1128年)得中進士第一甲第二名,官累禮部尚書。此人性格剛直,極力主張廢除苛捐雜稅,當金兵南侵,他極力主戰,與投降派作針鋒相對的斗爭。頗具文采,名作有散文《韓木贊》等。
盧侗
「事親至孝,為鄉里所推重」。他曾在潮州西湖山上蓋了一間小屋,每天在那裡讀書,所以學識非常豐富,「博習經術,尤粹於《易》」。後授國子監直講。
吳復古
字子野,怪人也。他向來任俠樂道,不願做官。李天章任登州太守時,他到登州旅遊,得到可十二塊「秀色燦然」的石頭,船載以歸。有一次,他到京都去,遇見一個叫藍喬的道者,便跟他游盪了6年。後來,他回到家中,對其妻曰:「黃卷塵中非吾業,白雲深處是我家。」別妻棄家,在麻田山上築庵隱居。蘇軾把此庵名為「遠游庵」。他與蘇軾兄弟交情很好。
後八賢
辜朝薦(公元1598—1668年)
字端敬,號在公;海陽大寨人(今廣東潮州金石辜厝村)。當年入於揭陽學籍應考登第,故《選舉表》列其為揭陽人。著名明末清初明朝、南明大臣。 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進士,授安徽柚城縣知縣,後任山東道御史、戶科給事中、禮部給事中等職。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40年),辜朝薦因督餉有功,受明崇禎皇帝賜御宴七次。 北京被清兵攻陷後,辜朝薦潛回故里。後聞鄭成功在廈門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他前往投奔鄭氏。 南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鄭成功渡台,命辜朝薦留守廈門。鄭成功逝世後,他渡海到了台灣,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在台灣彰化病故,終年七十歲。 辜朝薦是積極的反清復明份子,他辭卻南明永曆帝委以的御史高官,毅然投奔堅決反清的鄭成功。鄭成功率師出發渡海收復台灣,他被委以留守重任,可見鄭氏對他是十分信任的。 在鄭成功逝世後,辜朝薦渡海來到台灣,在台灣居住多年。如今在台灣有一種說法,說辜朝薦在台灣彰化留有後代。
郭之奇(公元1607—1662年)
字仲常,又字菽子,揭陽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永曆時歷官大學士。明亡後率義軍轉戰各地,抵抗清廷,康熙元年(1662年)殉難,清乾隆時賜謚忠節。著有《宛在堂詩文集》,文錄入《耆舊集》。其詩共分十九集,為我潮歷代存世詩作最多的詩人。其詩之幽怨悱惻,直接楚騷遺響。其早年作品,詩風清新而見地獨特,如《望廬山和蘇韻》詩:「相對無緣認嶺峰,入看祇與白雲同。江舟竟日分橫側,真面遙臨一水中。」蘇軾《題西林壁》詩極富理趣。郭詩則採用新的角度,言心若能如江水澄澈,縱使事物變化紛紜,也能瞭然於胸臆。正合溫丹銘對其「清乃能奇」的評語。
黃奇遇(公元1599—1666年)
又名黃享臣,號平齋,晚年自號綠園居士,生於揭陽縣漁湖(今屬榕城區)。少年以文章知名,明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四年授固安縣令。任政期間,曾捐資修築城牆、修撰縣志、平冤獄等。九年擢升為翰林院編修,參加編撰《熹宗實錄》,歷任春坊中允兼起居注。十七年崇禎皇帝自縊於北京煤山,朱明王朝後裔在兩廣一帶建立南明王朝。他隨南明隆武帝抗清,授為少詹事。不久,隆武帝被清兵殺害。清順治五年(1648年)出任南明永曆朝詹事府詹事,復升禮部左侍郎,後又升為禮部和兵部尚書。時南明朝中大臣,分為吳、楚兩黨,勾心鬥角。黃奇遇見國事每況日下,遂藉其母喪為名,回歸老家閉門不出,自稱「綠園居士」,以詩書自娛而終老。
宋兆禴(公元1600—1642年)
又名爾孚,號喜公,揭陽漁湖鳳圍村(今屬榕城區)人。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十年後即崇楨元年戊辰(1628年)與陳斯獻、郭之奇、辜朝薦、黃奇遇、梁應龍、楊任斯、李士淳等潮籍舉子共中進士、故稱「戊辰八賢」,在潮州城內建有一座「盛世元凱」牌坊。又因與揭陽郭之奇、黃奇遇、辜朝薦3人同科,人稱「戊辰四俊」,並在榕城建一座「龍飛首盛」牌坊紀念。中進士後,最初任江西廣昌縣令,10個月後,因母去世而歸家。在職時間雖短,但勤於政務,清理冤案,深受好評。後任杭州仁和縣令(即今杭縣)。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去世,年僅43歲。宋喜公以詩名世,詩集有《學言余草》和《舊耕堂存草》2種。近人輯有他的詩為《舊耕堂存輯》1冊,計存詩作27首,未刊印。
李士淳(公元1585—1665年)
程鄉(今梅縣)人,官曲沃翼城縣令,考選翰林院編修,累官吏部侍郎。明末倡建元魁塔。塔呈八角形,高42米,連地分8層,加塔尖葫蘆頂共9層,頂用生鐵鑄成,塔內有螺旋式階梯共154級,可通最高層,是「謀殺」膠卷的主要地方。
梁應龍(公元1597—1677年)
又名梁霖海,饒平人。生於饒平縣信宋都(今汫洲鎮、海山鎮一帶)的書香世家。明天啟七年(1627年)中丁卯科舉人,崇元年(1628年)中戊辰科進士。初授太平府推官,掌管刑獄,執法不阿。後任四川保寧知府,當時,農民起義軍破安龍、漳州等30餘城,保寧府岌岌可危。梁應龍已被召入朝,仍同朝臣調兵遣將,戰守歷經5個月,起義軍被瓦解。接著由兵部主事調任戶部員外郎,晉升分巡福建寧道,逮捕起起義軍首領陳任。嗣後清王朝建立,遂棄官回家。此後在鄉下30餘年,銳志儒學,指導學生。捐資築東津堤,修河口陂,為農田水利造益。清康熙廿一年(1682年)病卒於家中。
楊任斯
字君賡,普寧人,落籍海陽(今潮安縣庵埠文里村)。
陳所獻
字君賡。潮州府普寧縣庵埠鎮文里村西疇美人,為保定府推官。 明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出任保定府推官,他在任內斷案謹慎,疑案大多揭明真情,洗清冤枉。 為官的時節儉如寒士,在閑暇時間讀史書來娛樂。當時有一個當權宦官路過保定,官府里的官員都爭相向他奉承,只有陳所獻沒有怎麼做,宦官便怨恨他,後來聽說他的賢能,才開始改變態度。不久,陳所獻因為道德素質而被選入朝,在部里的科中任職。後病卒
⑺ 汕頭有哪些歷史名人
蕭端蒙,明朝翰林院,最著名的事跡是當巡撫時,一棒打死江西王
潮汕俗語「一板打死江西王」,出自明朝翰林蕭端蒙計殺江西王一事。
當時,江西的江西王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為非作歹,無惡不作,民忿極大,但因他權勢遮天,所以百姓莫奈他何。
然而積怨如山,終於驚動了朝廷。海瑞得知此事,多次奏請皇帝懲辦江西王。皇帝只好委派新進翰林潮陽人蕭端蒙為江西巡按,查辦此案。
蕭端蒙到了江西,微服暗訪,掌握了江西王的全部罪證後,便設了一計,告訴江西王說是皇太後送了一些寶玩給他,請他過府查收。江西王不知是計,帶了幾名親信就過府來了。當江西王來到蕭府的時候,蕭端蒙早已暗示那些含冤的人,說是江西王某日某時投案,要所有含冤的人來控告。所以,當江西王到來時,衙門口早已密密匝匝地圍了很多人。
這江西王並沒有把蕭端蒙放在眼裡,以為一個小小的巡按,算得了什麼。當蕭端蒙問起是否有這種種民冤的時候,江西王滿不在乎的承認。蕭端蒙將計就計對江西王說:「民怨太大,恐不畫押會引起民忿,請江西王畫押」。江西王便寫了供詞畫了押。這時,積怨已久的群眾已經擠進衙門。蕭端蒙又對江西王說:「如果沒有『擎箸遮目』處理一下,恐難平民忿,請王爺受點委屈,」說了便稍稍地指了旁邊那些棒子。江西王一看,都是用紙糊的,又自忖今天沒有準備,沒帶多少親信,擔心忿怒的群眾會將他砸死,只好答應受刑。蕭端蒙一聲令下:「將作惡多端、罪該萬死的江西王與我打了!」手下人舉起棒子,狠狠打下,一棒打爛了江西王的皋(防核)丸,當場死去。原來,這些紙糊的棒子里頭裝著一根鐵棒子。這江西王稚皮嫩肉、養尊處優,哪裡受刑得起?蕭端蒙計殺江西王,受到人民的愛戴,也留下了這句俗語,現在多用來比喻一件事或一句話就使事情做絕了的意思。
⑻ 汕頭的名人
都是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