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人物李洪

歷史人物李洪

發布時間:2021-02-27 16:23:17

㈠ 10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㈡ 歷史上的洪和楊分別指的哪兩位歷史人物

歷史上的洪和楊分別指的最有名的應該是太平天國起義的洪秀全和楊秀清了,前者是起義的發起人天王洪秀全,後者是定都天京(今天的南京)被封為東王的楊秀清。

㈢ 講歷史人物故事

韓信跟楚霸王打賭贏了之後,楚霸王的軍師范增對楚霸王說:「韓信這個人,要麼就重用,要麼就殺掉,可不能讓他跑到劉邦那塊去。」

楚霸王眼裡沒得韓信,還是不肯重用他呀,韓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劉邦。范增聽說韓信跑了,就勸楚霸王趕緊去追。楚霸王還不想去。范增說:「這人是你的死對頭,在這塊不把他殺掉,將來要殺就難了。」

楚霸王被范增說動了心,就帶了兵馬追殺韓信。韓信跑著跑著,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頂著上風撒尿。風一吹,撒的尿,全灑在白己的臉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氣:「這人好獃,頂著風撒尿,撒在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殺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寶劍不說,還壞了自己的英名,還是不殺好!」

沒殺韓信,轉身就走。回到營里,范增問他殺了韓信沒有,楚霸王就把看到的事說了一遍,說:「韓信是個獃子,殺他何用?」

范增說:「你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你快追上去把他殺掉,免生後患。」

楚霸王是個粗人,一聽這話,帶兵又追。看看追近了,只見韓信跪在一座墳頭上,頭朝下,腳朝上,帽子蓋在墳頭上。

霸王用劍挑去韓信的帽一子,真好笑死了,原來韓信披頭散發,嘴裡直翻白沫。「啊呀,這人是羊癲瘋,殺不得呀殺不得,要是把這獃子殺掉,豈不是要叫天下人笑話!」楚霸王想想,還是沒得殺他,轉身回營。

范增見霸王回來,又問他殺了韓信沒有。霸王把韓信痴痴獃獃的傻樣兒講把范增聽。

范增一聽,腳一蹬:「你又上當了,這是韓信用的計。如果這人不除,霸業就不得成功,你還要死在他手中!」

楚霸王不相信。范增說:「韓信在這塊時候,他可曾犯過什麼羊癲瘋?」

這一問,楚霸王明白了,趕緊帶了兵馬再追上去。韓信知道楚霸王不會放過他,沒歇一口氣,一直跑,一跑跑到三岔路口,犯愁了,往哪塊跑?朝東跑,直奔劉邦軍營,霸王必定會死追,還是跑不掉。他一想,想了一個調虎離山計落脫下一隻鞋子,扔在東路口,自己回過頭來,往西路跑。

楚霸王領兵追到三岔路口,看見一隻鞋子在東路口,認准韓信朝東跑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直朝東路口追下去。

韓信往西跑,楚霸王往東追,哪塊還能追上韓信?等楚霸王白跑了趟回營,韓信已跑到劉邦那塊去了。

㈣ 歷史女英雄人物有誰

花木蘭
編輯
花木蘭:流傳版本最廣為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後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但《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民歌,不可能隋朝才出現。最真實應是北朝人(由詩中「黑山」可知,黑山所處應是北朝)而北朝為鮮卑人為尊,初年士兵多是鮮卑人很少漢人,又因為鮮卑女性地位較高(最初為母系氏族),女子主母也可領兵。所以木蘭應該是鮮卑人姓賀賴,後音譯為花。
花木蘭有首詩: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花木蘭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ān)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yān)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shuò),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ǎ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首詩贊頌了花木蘭的忠孝兩全、保家衛國的精神。贊揚了木蘭的聰明,勇敢,堅強的品質。花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在後世影響深遠。其事跡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甚至影響波及美國和全世界。花木蘭其人其事僅限《木蘭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史並無記載,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爭議。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
花木蘭
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樊梨花
編輯
樊梨花
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綉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她在民間很有人脈,《三休三請樊梨花》, 是一出流傳甚廣的傳統老戲,我國有好幾個劇種都演過這出戲。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負重,默默地承受一切,鮮明而生動地突出了她的倔強、自尊和自強。從三請樊梨花到梨花做元帥,是樊梨花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
相對於「三休」,
京劇人物綉像《樊梨花》
「三請」則從側面顯示了樊梨花的聰明智慧,以至性格粗莽的程咬金也稱贊說:「我平生走南闖北,結識人很多,最佩服的就是這樊梨花。」
經過一番曲折,夫妻兩人破鏡重圓。梨花受命於危難,擔任元帥。她治理寒江關的卓著政績和走馬上任後果敢堅決的調兵遣將等一系列行為,處處表現了樊梨花不僅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女將,而且是一位胸有韜略的女帥,她的領導才能不僅表現在軍令嚴明,不僅表現在身先士卒,而且表現在知人善用,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寬容風度。可以說,一直以來,樊梨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她的形象,近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已成為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王昭君
編輯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秦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
王昭君
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穆桂英
編輯
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
大破天門陣之後,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西夏,穆桂英親掛先鋒印,連破強敵,在虎狼峽(今古浪峽)遭到西夏的阻擊。為了探測敵情,穆桂英帶了兩名女將,沿一條小道爬過一座山頭,穆桂英向峽口瞭望,只見峽口處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西夏的兵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陣密集的冷箭射來,穆桂英等三名女將當場中箭身亡。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幾名女將見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趕緊一起上來救援,但是懸崖實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楊門功夫最好的女將爬了上去。由於寡不敵眾,女將們最後全部犧牲在崖頂。[2]
主要功績
1、抗遼---大破天門陣,痛殲遼國的蕭太後親率的侵宋遼軍主力,此後遼軍再也不敢南侵,遼宋邊境再無大戰事。
2、平南---廣西儂智高叛亂,穆桂英及夫楊宗保掛帥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亂。
3、穆桂英戰功卓著,被宋朝廷封為渾天侯。
4、征西---穆桂英率12寡婦征西,雖然她在虎狼峽中了埋伏壯烈犧牲了,但楊門女將最終還是大獲全勝,西夏議和臣服。
過人之處
人們敬仰她,奉若神明,這是因為她確有很多過人之處:
(一)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後來的武俠小說如《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都有以此為濫觴的;
(二)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樑,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面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
(三)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
(四)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裏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系。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五)對於朝廷,凡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六)雖然立志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斗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七)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梁紅玉
編輯
梁紅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飛同時代的大將軍韓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後來韓世忠升為將軍後,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並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韓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術在黃天盪對歭。當時,金兀術擁兵十萬,戰艦無數,而韓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盪,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 金兵果然中計,梁紅玉站在金頂上擂鼓台,韓世忠率船隊迎戰,只聽「咚,咚」戰鼓響,金兵被韓世忠引入黃天盪,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頓時火光沖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梁紅玉以燈為引,指揮宋軍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為世人歌頌。

秦良玉
編輯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巴渝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後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冼夫人
編輯
南朝至隋初時期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於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許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
冼夫人雕像
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冼夫人」。
梁武帝末年,羯族首領侯景起兵反梁,高州刺史李遷仕不但不去討伐,竟然還與侯景勾結起來,想利用馮寶所統率的軍馬。幸好李遷仕的陰謀被冼夫人看穿了,冼夫人帶領千名勇士進入高州城,猝不及防地出擊,很快平定了叛軍,李遷仕被迫狼狽逃竄。冼夫人協助馮寶治理嶺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公元569年,馮寶去世了,兒子馮仆當上了陽春(今廣東陽春)太守。廣州刺史歐陽訖起兵反梁,誘騙馮仆作為人質,想逼迫冼夫人一同反叛。兒子的性命和國家大局擺在冼夫人面前,她思量來思量去,最後毅然起兵平叛。慶幸的是,兒子也被平安救出。由於這次功勞,冼夫人被封為中朗將、石龍太夫人。隋朝時,冼夫人仍然積極協助朝廷治理嶺南,平定叛亂,被隋文帝封為譙國夫人。即使到了晚年,冼夫人還常常以國家大義教育她的子孫。冼夫人一輩子都致力於國家的統一,作為女流之輩,又是邊遠少數民族,因此她的事跡尤為人們所贊嘆。[3]

荀灌
編輯
荀灌,西晉臨潁人,尚書左僕射荀嵩小女。13歲時,其父以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將軍之職,鎮守南陽,被賊將杜曾圍困,糧盡援絕,危在旦夕。荀灌見此情景,自薦出城討救,率勇士數十人於夜晚縋城突圍。賊兵發現,緊緊追趕,荀灌奮勇當先,激勵將士,且戰且進,直到進入魯陽山,才擺脫追兵。急速趕往石覽將軍處乞求發兵救助,接著又帶父親書信向南中郎將周訪請援,周訪當即派遣其子周撫率三千人會同石覽前去救嵩,杜曾聞訊,撤兵逃走,宛城解圍。

唐賽兒
編輯
唐賽兒,明代農民起義首領,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
唐賽兒
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1420年,組織農民軍數千人,於青州卸石棚寨起義。起義後,全殲了前來圍攻的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風的官軍,青州以東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和卸石棚起義軍聯為一起,共約萬人,「毀官衙、燒倉庫」,殺富濟貧,官吏紛紛逃命,告急文書傳至京師,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賽兒怒斬來使,於是明政府又派遣總兵柳升、都指揮劉忠帶領京營兵馬來鎮壓。唐賽兒抓住柳升狂妄輕敵的弱點,派人到敵營詐降,柳升信以為真,起義軍趁機於夜間向防備薄弱的敵大本營猛攻,打亂了敵軍,劉忠中箭斃。天亮後,柳升得知中計,帶領大隊人馬前來攻打,趕到山寨時,起義軍已經轉移。唐賽兒安然脫險,使明成祖十分惱火,一方面嚴懲地方官員,又令各地緝拿唐賽兒。後懷疑唐賽兒削發為尼,逮「天下出家婦女,先後幾萬人」,但「賽兒卒不獲,不知所終」。今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有「唐塞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有她的戎裝塑像。

楊娥
編輯
楊娥,明永曆帝護衛張小將的妻子,自幼習武,驍勇過人,將殉國,娥為報國仇家恨投身義軍,反清復明,化裝成賣酒婦,刺殺明朝叛將吳三桂,行刺未成,而壯烈犧牲。[4]

葛嫩娘
編輯
清兵入侵中原時,其父戰死,葛嫩娘無所依侍,被歹徒拐賣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結識孫克咸,兩人一同投入抗清軍隊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終至戰敗被俘,清兵主將欲娶葛嫩娘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頭,滿口鮮血噴向清將,清將來不及防備,猛地吃了一驚,順勢將劍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鮮血噴涌而出,染紅了大片的土地。

王聰兒
編輯
自幼隨父走江湖,練就一身武藝。16歲以後與丈夫齊林在農民中發展白蓮教組織,進行秘密反清活動。在縣衙任總差役的齊林被推為教首。原定嘉慶元年正月十五日起義,事泄,齊林等被捕犧牲。王聰兒繼承丈夫遺志,奔赴黃龍壋高舉義旗,被齊林弟子姚之富等推為總教師。提出「興漢滅滿」的口號,建元「萬利」。年僅20歲的王聰兒被推舉為八路兵馬總指揮。清政府先後調動重兵圍攻義軍,王聰兒轉戰川、楚、陝深山老林之中,多次出奇制勝,急得嘉慶皇帝束手無策,淚如泉涌,幾次易帥。
嘉慶三年三月,因戰斗失利,被清軍追擊包圍於鄖西卸花坡。義軍多次與清軍激戰,未能破圍。四月一日,防線被清軍突破,王聰兒率領十幾名女義兵且戰且退。在寡不敵眾、箭矢用盡又無後援的情況下,她和十幾名女義兵全部跳崖壯烈犧牲,年僅21歲。

㈤ 有名的歷史人物故事簡介

1、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

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㈥ 重慶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1、榮慶

榮慶(—1917年),字華卿,號實夫,鄂卓爾氏,蒙古正黃旗人,1859年12月31日,榮慶出生於重慶。他為人「持躬謹慎」,穩健隨和。

榮慶以科甲入仕途,曾經歷了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風雲變幻的四十多年。他的祖父、父親均曾在朝為官,後來其父染瘟疫身亡,不久他的祖父也去世了,榮家從此家境蕭條,日漸敗落。

2、竹禪

竹禪(1824~1901),俗姓王,法名熹,清代著名書畫大師、佛學大師、古琴大師, 曾為慈禧太後作畫、傳戒。

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仁賢鄉人,雙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擅長書畫、金石雕刻、繪畫自成一格,水墨人物、山水、竹石,別成一派,題畫詩亦佳,多為禪機佛語,與「揚州八怪」齊名,居清中晚期書畫名家之首。

㈦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㈧ 清朝歷史著名人物

1、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東街(今屬福州市鼓樓區)人。。生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

父林賓日,字孟養,號暘谷,教書為業;母陳帙,做針線、剪紙花,以助家用。林則徐4歲隨父入塾啟蒙,少年擅文名。嘉慶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讀於鰲峰書院,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

2、朱耷(1626-1705),八大山人是我國明末清初傑出的寫意畫藝術大師。生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

他從小聰慧異常。又受過良好的藝術熏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並能懸腕寫米體小楷,並進官學為諸生。

3、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

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4、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實際執政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

乾隆與其父雍正、祖父康熙共同開創「康乾盛世」,他在位期間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定大小和卓、滅准噶爾汗國,安定西藏、平定大小金川,整飭吏治、重視農業、興修水利、發展漢學,始置伊犁將軍,完善治理新疆等。

5、曾國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函,號滌生,謚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今湖南省雙峰縣)人。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中興名臣之一,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現屬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鎮天子坪。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求學嶽麓書院,師從歐陽厚均。

㈨ 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

1、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論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2、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佔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名政(正),嬴姓秦氏,又名趙政(趙正。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秦莊襄王之子,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戰國末期秦國君主、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4、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5、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6、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㈩ 歷史上姓洪的有哪些名人

洪姓洪姓人口雖然不多,但是來源相當復雜,源於黃帝的有兩支,具體情況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子孫後代便以翁為氏,世代沿襲。下傳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個兒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後進士及第,他便讓六個兒子一個人姓一個姓,除老三繼續姓翁之外,其他五個兒子都改了姓,從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龔、汪,老大處厚易姓為洪,並繁衍至今。這六個姓的血緣關系,被姓氏學者稱為「六桂聯堂」。很顯然,出自翁乾度長子之後的這一支洪姓,理所當然是黃帝後裔。
二、山東省汶上縣、河南省偃師市《姬氏志》都介紹:「洪姓,系出安樂郡,姬姓,衛大夫弘演之後。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諱,改為洪姓。」此支洪姓顯然也是黃帝後裔。
三、其他來源:1、出自共氏,為炎帝之後。2、古代共工氏部落後裔,由祁連山一帶逐步往東遷徙至河南靈寶以至朝鮮、日本,有的姓共,後來又有的加一個三點水,姓了洪。譬如:漢武帝時,共工氏後裔共勛之子共普,為躲避朝廷內亂,去敦煌後改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為避諱唐太子宏而改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趙弘,江西、江蘇的弘姓人、劉姓人因避諱,改為洪姓。
洪姓鼎盛於閩、粵、台。唐朝長安人洪扈遷居福建仙游;宋朝慶歷年間又有洪忠去福建;傳至洪浩之孫遷居廣東。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嬌、兄長洪仁達、洪仁發,親屬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兒子洪天貴福,都是廣東花縣人。起義失敗後,紛紛逃至南洋、美國。
洪姓名人還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妹妹嫁給洪家生第四子,長子洪朋隨黃庭堅學詩法,弟弟洪芻、洪炎、洪羽的詩文都不錯,被譽為「四洪」。洪普後裔、宋朝洪皓與金人談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個兒子洪適、洪遵、洪邁,都有成就,洪邁擔任龍圖閣學士,著有歷代政治家所鍾愛的《容齋隨筆》。宋代重臣洪咨夔、學者洪興祖,明朝萬曆進士、崇禎時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清朝文學家洪亮吉,戲曲家洪升,出任德國、澳大利亞、荷蘭大使的洪鈞,當代將軍洪學智,黨政要員洪虎、洪蘭友、洪陸東、洪紱(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東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號:
雙忠堂(宋朝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皓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三瑞堂:源自洪皓,他在公元1115年登進士,狀元及第,中進士後任海寧主簿時,蠲免賦稅,撫恤貧民,縣中的荷、桃、竹都成連理,便命名自己的住房為「三瑞堂」。
飛白堂、平山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義居堂、招隱堂、積德堂、聽彝堂、務本堂、懷本堂、敦本堂、本立堂、楚寶堂、永錫堂、和順堂、敬愛堂、洪福堂、著存堂、光裕堂。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人物李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