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歷史故事真實

歷史故事真實

發布時間:2021-02-27 15:52:22

A. 求 講古代歷史故事的 真實

可以看看百家講壇,講的很細,像易中天品三國,很真實,他評論曹操非常客觀,從實際出發,顛覆了傳統以蜀漢為正義的觀點,全部看完很有啟發意義,我基本上從幾年前開始經常看,所以覺得很不錯,推薦你試試

B. 具有真實性的歷史小故事

破鏡重圓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樂昌 公主恐國破後兩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銅鏡,各執其半,約於他年正月望日賣破鏡於都市,冀得相見。後陳亡,公主沒入越國公楊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見有蒼頭賣半鏡,出其半相合。德言題詩雲:「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得詩,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還之,偕歸江南終老。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或決裂後重又團聚或和好。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楊素與文帝楊堅的兩個兒子陳後主叔寶的嬪妃、親戚,其中有陳叔寶的妹妹棗陳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也就是陳國的樂昌公主。由於楊素破陳有功,加之樂昌公主才色絕代,隋文帝就亂點鴛鴦,將樂昌公主送進楊素家中,賜為楊素小妾。楊素既仰慕樂昌公主的才華,又貪圖樂昌公主的美色,因此就更加寵愛,還為樂昌公主專門營造了宅院。然而樂昌公主卻終日鬱郁寡歡,默無一語。原來,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兩心相知,情義深厚。陳國將亡之際,徐德言曾流著淚對妻子說:「國已危如累卵,家安豈能保全,你我分離已成必然。以你這般容貌與才華,國亡後必然會被掠入豪宅之家,我們夫妻長久離散,名居一方,唯有日夜相思,夢中神會。倘若老天有眼,不割斷我們今世的這段情緣,你我今後定會有相見之日。所以我們應當有個信物,以求日後相認重逢。」說完,徐德言把一枚銅鏡一劈兩半,夫妻二人各藏半邊。徐德言又說:「如果你真的被掠進富豪人家,就在明年正月十五那天,將你的半片銅鏡拿到街市去賣,假若我也倖存人世,那一天就一定會趕到都市,通過銅鏡去打問你的消息。」一對恩愛夫妻,在國家山河破碎之時,雖然劫後餘生,卻受盡了離散之苦。好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經過千辛萬苦,顛沛流離,終於趕到都市大街,果然看見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而且價錢昂貴,令人不敢問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銅鏡,知妻子已有下落,禁不住涕淚俱下。他不敢怠慢,忙按老者要的價給了錢,又立即把老者領到自己的住處。吃喝已罷,徐德言向老者講述一年前破鏡的故事,並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銅鏡。顫索索兩半銅鏡還未吻合,徐德言早已泣不成聲……賣鏡老人被他們的夫妻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答應徐德言,一定要在他們之間傳遞消息,讓他們夫妻早日團圓。徐德言就著月光題詩一首,托老人帶給樂昌公主。詩這樣寫道:鏡與人俱去, 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 空留明月輝。樂昌公主看到丈夫題詩,想到與丈夫咫尺天涯,難以相見,更是大放悲聲,終日容顏凄苦,水米不進。楊素再三盤問,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動。他立即派人將徐德言召入府中,讓他夫妻二人團聚。樂昌公主看到當年風流倜儻的徐德言兩鬢斑白,而徐德言看到變為別人小妾的樂昌公主(作為小妾一切要看人臉色行事),兩人感慨萬千。楊素見此情此景,於是讓樂昌公主對此景賦詩一首,於是樂昌公主吟道:今日何遷次,新官對舊官。笑啼俱不敢,方驗做人難。楊素聽後非常感動,於是決定成人之美,把樂昌公主送回給徐德言,並贈資讓他們回歸故里養老。府中上下都為徐陳二人破鏡重圓和越國公楊素的寬宏大度、成人之美而感嘆不已。在歡慶的感激之情。宴罷,夫妻二人攜手同歸江南故里。這段佳話被四處傳揚,所以就有了破鏡重圓的典故,[2] 一直流傳至今。

C. 求幾個歷史故事,真實的!最好長一點!

望梅止渴的真實由來—
話說三國時期,曹操有一次親率80萬大軍去攻打劉備,期間,把個劉備追的像只野兔子一樣到處亂竄,曹操為追趕劉備盡快剿滅他以絕後患,所以不願貽誤任何戰機,於是軍師司馬懿投其所好建議曹操命令官兵連續不停地行軍追襲劉備。當時恰逢驕陽似火、酷暑難耐的三伏天。又因戰火連天年代的緣故,沿途人煙非常荒蕪稀少,部隊又沒有衛星導航系統,所以造成大軍所需水源食物嚴重短缺匱乏,大軍所帶的糧草幾近吃光,水更是早就喝個精光蛋,所以官兵們都渴的要命,一片怨聲載道之聲,士氣極度低迷。曹操急的直跺腳罵謀士 娘希匹,軍師司馬懿趕緊及時獻計,讓曹操編瞎話說前方非常遙遠的一片樹林子是梅樹林子(梅是一種酸甜的果子,可以解渴),哄騙士兵們快速行軍.可是,可等到了樹林士兵才知上當,根本沒有梅樹何來梅果啊!失望之餘的官兵們更是又累、又疲、又渴、又乏、又氣憤!許多官兵甚至都假裝中暑暈倒,賴在樹林里不肯走(鄭重聲明這才是「望梅止渴」成語的真正由來,其他版本所述都不是真實的)
②曹軍鮮為人知的瓜地劫後餘生--
曹操正在無計可施之時,探子快馬來報:前方有個舉牌賣瓜的老者,卻又不見帶有西瓜!十分可疑!
司馬懿更是狐疑滿腹地說:「主公可要小心了,這可能又是諸葛亮設下的陰謀詭計啊…..!」曹操隨即令士兵將老者抓來細細審問才知,原來老者種的西瓜個頭太大,搬運不過來。所以只好空手趕來路口寫個賣西的牌,以便引導路過的人去買瓜.原來是虛驚一場!得此利好消息,士氣像牛市股一樣暴漲,於是曹軍便馬上浩浩盪盪跟著老頭前往瓜地,翻過一條大山谷後,突然出現了許許多多圓球狀的大山,曹操大驚問:「這是何等地方?怎會有如此奇特怪異的山丘啊?會否有伏軍?」老者笑曰:「此乃老朽種的西瓜地也!」
於是,還沒等談好價錢,口渴多日的80萬大軍便蜂擁而上選了其中一個相對較小的西瓜,刀砍劍撅,吃開了西瓜。大家吃了半天後都叫嚷西瓜不甜! 老者笑曰:瓜太大了, 現在吃的還是瓜皮部分呢,再往裡吃十幾公里就應該能吃到甜瓜瓤

D. 關於故宮真實的歷史故事

1、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獃獃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2、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故宮簡稱

故宮建成後,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竣工。

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

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後妃們得以進御。

(4)歷史故事真實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

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於明朝中晚期。

E. 中國民間的歷史故事有多大的真實性,哪些故事是虛構的

中國民間的許多歷史故事由於流傳時間太久、有的長達千年,所以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難免會被改編或者添油加醋,有些歷史故事的主線大體是真實的,可具體內容早已面目全非,只有那些正史中記載的事件和故事可信度較高。當然民間也有些歷史故事是真實的,許多古人在寫私人筆記的時候,也是秉承著實事求是的信念,給後人留下一些真實的歷史故事。而在歷史上有些流傳的經典故事其實是虛構、摻了很多水分的,比如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孟姜女哭長城、呂布戲貂蟬等。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人們都為孟姜女和丈夫之間的深厚感情而感動。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虛構的歷史故事,原型出自於《左傳》中的“杞梁妻哭夫”。故事的最初版本是齊庄公四年時,齊國大將杞梁在攻打莒國的時候戰死沙場,杞梁靈柩被運回家鄉時,杞梁妻在郊外的道路旁哭迎,齊庄公也派使者前來弔唁。杞梁妻認為齊庄公此舉太過敷衍就拒絕了使者,所以最後齊庄公只得親自登門前來弔唁,並且厚葬了杞梁。但這個故事經過戰國、西漢、唐朝、明朝的改編之後,逐漸演化成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F. 要真實的歷史故事

1.歷史上死亡最臭的皇帝---晉景公姬獳。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權傾天下的厲害人物,戎馬一生,過了一輩子在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到了晚年估計是有點老年痴呆了,也好奇自己到底還能活多久,於是便找了當時晉國的一位算命先生來給自己算一卦。

姬先生問:我還能活多久啊。算命先生也實在就說:「今年的新麥子你肯定吃不上了」。這話擱到誰身上誰也不痛快不是,於是作罷。等到今年麥子出來的時候,姬先生就把那位算命先生找來了,說:「你看我碗里的不就今年的新麥子嗎?

你不是說我吃不上嗎?我這就吃給你看,不過我吃之前你得先死,是讓你算的不準呢」!出完算命老頭拉出去被砍了,正當姬先生准備吃飯的時候感覺身體不適,於是就上了趟廁所。侍衛等了半天,還看不到皇帝回來吃飯,四處尋找,最後在廁所發現了姬先生的屍體,已經一命嗚呼了。

2.歷史上死亡最奇葩的皇帝---秦武王贏盪

他生在當時秦朝正鼎盛的時候,年齡才23歲,風華正茂的歲數,並且他身體強壯,孔武有力,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他有點缺心眼,喜歡跟人家比力氣。跟他比過力氣的人都封了大官;比如:烏獲、孟說等人。

23歲那年,外出到洛陽,看見洛陽的大鼎頓時來了興趣,還聽說有個姓孟的也是個大力氣之人,這他就不服氣了,所以找人過來一比高低,非得說自己也能舉起來,最後舉是舉起來了,可惜沒抗住啊,最後鼎掉下來砸斷了大腿;放到現在不過是截肢的問題而已,可是當時醫療條件差了,沒幾天就死在了洛陽,真是英年早逝。

3.歷史上最無奈的宰相---崔杼

當時的齊國君主是姜光,姜光的能當上君主還是崔杼一起聯合起來才做到的,按說他們兩個的關系應該更加緊密才是,奈何姜光貪戀美色,把綠帽子帶到了昔日的戰友頭上,崔杼知道事情後一不做二不休,找人結果了君主的性命。

碰巧當時的史官心眼比較直,就如實寫到:"崔杼弒其君"。崔杼也覺得名聲不是好聽,再說自己也真的有情可原,史官不聽被崔杼給殺了,當時的時候史官都是世襲制的,史官的弟弟上台後還是這么寫;崔杼一怒又殺掉了,當史官第三個弟弟上台後崔杼聽說他還是這么寫,他就不敢再殺了,否則真的就遺臭萬年了。

4.漢武帝想殺奶媽

奶媽向東方朔求救,東方朔說道:「皇帝殘忍而執拗,別人求情,你反而死的更快。

皇帝要處決你的話,你記得回頭看我,我當想辦法激將皇帝。

」奶媽按照東方朔說的做,東方朔在武帝旁對奶媽說:「你最好趕快走吧,皇帝現在都已經長大了,怎麼會惦記著你小時候餵奶的恩情呢?」皇帝感到很悲傷,就不再提殺乳母的事了。

5.東坡肉故事

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於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觸犯了皇帝,被貶到黃州,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宋神宗駕崩後,蘇東坡重新被起用調到杭州作官時,西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後來被稱為蘇公堤。

老百姓為了贊頌蘇東坡的功德,到了春節時就給蘇東坡送豬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了豬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用自家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送給每家每戶。但家人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然而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之,此後被人們命名為「東坡肉。」

G. 求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這個總覺得跟春秋戰國時期某個故事相像。那個故事跟你說的都差不多,不過內那個人不容是當官的,他是個諸侯。有一次這個諸侯大宴群臣,其中有個將軍行為不檢點,起了色心,趁亂(好像是燭火滅了)輕薄了這個諸侯的妃子,而這個妃子很機靈,趁機把這個將軍身上的某件東西拿了(貌似是發昝之類的東西),後來再次點起燈,那個妃子就向國王說有人輕薄她,然後把東西交給諸侯,說誰身上少了這個東西就是那個輕薄她的大臣。而這個國王很寬容,讓所有大臣把發昝都拔了,這樣一來就保全了那個大臣的姓名和面子。而後,這個國王遇危,就是這個大臣拚死保護而脫難。

H. 三國演義里的故事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有來真有假,空城計自,孔明借東風是假;火燒赤壁,水淹七軍是真。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閱讀全文

與歷史故事真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