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關於家的歷史故事

關於家的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15:49:46

A. 年世家族的歷史和有關年家的故事

年(Nián)姓源出
1、出自姜姓,為春秋時齊襄公之後,以祖名為氏。據《路史》雲:「齊太公後有年氏。」上古周初時,周相姜太公助武王建立周朝後,受封而建立了齊國,所以又稱之為齊太公。傳至春秋時齊國的齊襄公,是位昏庸荒淫之君,在他當太子時,就跟親妹妹艾姜私通。後來,艾姜嫁給魯桓公為妻,不久,魯桓公到齊國省親,這時齊襄公已經繼位,他利用這個機會又跟艾姜在宮中淫亂,後來這件事被魯桓公察覺,齊襄公怕醜事敗露,就暗殺了魯桓公,但這事還是被齊國大夫、齊襄公叔父夷仲年知道了,夷仲年長嘆道:「兄妹淫亂,已無廉恥,今後齊國必有大亂。」於是他辭去大夫之職,回到封地隱居起來,不再過問世事。過了不久,齊襄公果然被齊國大將連稱等殺死。他們立夷仲年的兒子無知為國君,可無知繼位一個月又被殺了,這又引起了齊國的內亂,幸好繼位的無知的兒子姜小白非常英明,他使齊國轉危為安。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

2、出自嚴姓,是由嚴姓訛傳為年姓而形成。明代有個叫年富的人,據《明史·年富傳》上記載他的傳記時說:「本姓嚴,後訛為年。」明朝初年永樂年間,年富考試中榜,當了縣官,他清廉而正義,做事認真積極,於是升為高官,做了尚書,因此史書里有《明史·年富傳》。他的家庭昌盛,於是又形成了一支年姓

3.得姓始祖:姜小白。齊桓公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齊厘公子,齊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稱霸中原的國君。齊襄公是一個暴虐的君主,國內怨聲載道,人人憤恨。姜小白進宮勸諫,齊襄公不聽。他在鮑叔牙的勸說下,出奔到莒國。公元前685年,齊襄公的族弟以公孫無知與大臣連稱、管至父串通發動政變,殺了齊襄公,篡奪了王位。一個多月後,雍廩、高傒諸大夫又殺了公孫無知等,准備迎接出奔在魯國的姜小白哥公子糾回國即位。而國內高氏、國氏等貴族支持姜小白繼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齊都臨淄,當上了國君,即齊桓公。齊桓公認為父親為君只一個月就被殺,這是一個凶兆,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為姓,稱年氏,世代相傳。齊桓公重用鮑叔牙,不計前嫌,任命曾輔佐公子糾的管仲為相國,把國家大家事委託於管仲,讓其一展才華。管仲確實是一個匡世濟時的良才。他認為君主要創建霸業,首先要能識賢、用賢,要防止小人的滲入。他建議齊桓公起用隰朋,寧越等五個人,同時懸榜國門,號召國人獻計獻策,招納四方誌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齊桓公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漁業,使齊國富強起來,為最後稱霸尊奠定了基礎。為了擴大影響,他興兵伐魯,大獲全勝,佔領了魯國的遂邑。後又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各國諸侯認為他是一個可信的賢德之君,願和他同盟,使他的聲譽鵲起。齊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剛繼位的周僖王,贏得了周天子的歡心。他召集各國諸侯到北杏開會,被推舉為盟主,後又在幽地與宋、魚、衛曹等八國歃血為盟,齊國稱霸的局面終於確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故年氏後人奉姜小白為年姓的得姓始祖

故事可以搜康熙朝年遐齡 雍正朝的年羹堯、年希堯和年貴妃

B. 關於家的故事(要那種很經典的,廣為人知的)

1.華盛頓砍樹後主動向父親承認錯誤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任總統。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淘氣的孩子。

一天,父親送給他一把小斧頭。那小斧頭是嶄新的,小巧鋒利。小喬治可高興啦!他想父親的大斧頭能砍倒大樹,我的小斧頭能不能砍倒小樹呢?我要試一試。

他看到花園邊上有一棵櫻桃樹,微風吹得它一擺一擺的,好像在向他招手:「來吧,小喬治,在我身上試試你的小斧頭吧!」

小喬治高興地跑過去,舉起小斧頭向櫻桃樹砍去,一下,兩下……櫻桃樹倒在地上了。他又用小斧頭將小樹的枝葉削去,把小樹棍往兩腿間一夾,一手舉著小斧頭,一手扶著小樹棍,在花園里玩起了騎馬打仗的游戲。

一會兒,父親回來了,看到心愛的櫻桃樹倒在地上,很生氣。他問小喬治: 「是你砍倒了我的櫻桃樹嗎?」

小喬治這才明白自己闖了禍,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從來不愛說謊,就對父親說:「爸爸!是我砍倒你的櫻桃樹。我想試一下小斧頭鋒利不鋒利。」

父親聽了小喬治的話,不僅沒有打他,還一下把他抱起來,高興地說:「我的好兒子,爸爸寧願損失一千棵櫻桃樹,也不願你說一句謊話。爸爸原諒誠實的孩子。不過,以後再也不能隨便砍樹了。」

小喬治望著父親,懂事地點了點頭。

2.斷劍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庄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隻箭。

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傳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

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一隻斷箭,箭囊里裝著一隻折斷的箭。

我一直刳著只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

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3.心中的頑石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菜園擺著一顆大石頭,寬度大約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園的人,不小心就會踢到那一顆大石頭,不是跌倒就是擦傷。

兒子問:"爸爸,那顆討厭的石頭,為什麼不把它挖走?"

爸爸這么回答:"你說那顆石頭喔?從你爺爺時代,就一直放到現在了,它的體積那麼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麼時候,沒事無聊挖石頭,不如走路小心一點,還可以訓練你的反應能力。"

過了幾年,這顆大石頭留到下一代,當時的兒子娶了媳婦,當了爸爸。

有一天媳婦氣憤地說:"爸爸,菜園那顆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說:"算了吧!那顆大石頭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話在我小時候就搬走了,哪會讓它留到現在啊?"

媳婦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顆大石頭不知道讓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婦帶著鋤頭和一桶水,將整桶水倒在大石頭的四周。十幾分鍾以後,媳婦用鋤頭把大石頭四周的泥土攪松。

媳婦早有心理准備,可能要挖一天吧,誰都沒想到幾分鍾就把石頭挖起來,看看大小,這顆石頭沒有想像的那麼大,都是被那個巨大的外表蒙騙了。

4.贊美是暗室中的一隻蠟燭

據氣象台的天氣預報,最近將有台風襲擊一座海濱小城。

小城裡的百姓驚慌起來,積極地投入到預防工作中。

一位母親忙碌著,旁邊站著她的小女兒。「這該死的台風……」,母親一邊收拾東西,一邊詛咒。

「我喜歡台風」,旁邊的小女孩不同意母親的說法。母親感到很詫異,因為台風破壞力極強,壞莊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不便並造成損失,可眼前這個小不點兒居然說她喜歡台風。

「孩子,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喜歡台風?」母親小心翼翼地問。

「上次台風來了,就停了電」,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電又怎麼樣?」

「晚上就會點蠟燭。」

「你喜歡點蠟燭嗎?」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風吹過的晚上)我點著蠟燭走來走去,你說我像小天使。」

母親頓時無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計,抱起小女孩,親吻著她的小臉蛋,湊近她的小耳朵並說了一句話:「孩子,你永遠是天使!」

5.永不凋謝的玫瑰

在前蘇聯的一所學校,校園的花房裡開出了美麗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學前來觀看,但都沒有人去採摘。

一天清晨,一個4歲的小朋友(就讀於該校幼兒園)進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當她拿著花走出花房時,迎面走來了該校的校長。

校長十分想知道小女孩為什麼要摘花,便彎下腰親切地問:「孩子,你可以告訴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給誰的嗎?」

「送給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訴她學校里有一朵很大、很漂亮的玫瑰,奶奶不信,我這就摘下來送給她看,希望她早點好起來,等奶奶看完了之後我會把花送回來。」

聽完孩子的回答,校長的心顫動了。

他牽著小女孩的手,從花房裡又摘下了兩朵大玫瑰花,說道:「這一朵是獎給你的,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這一朵是送給你奶奶的,感謝她培養了你這樣的一個好孩子。」

這位校長是誰呢?他就是偉大的教育家、萬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蘇霍姆林斯基。

C. 家庭歷史故事作文

我的家族


今天的作業是寫《家族故事》。我想,我生活在這樣美好的家庭中,我的祖先也一定有十分輝煌的故事吧!我迫不及待地問爸爸:「我們家族的家譜在哪裡?哪一位老人最偉大?」爸爸只淡淡地回答:「沒有」。爸爸告訴我他只知道他的兄弟姊妹和我的爺爺奶奶,對我的曾祖父略知一二,再往上溯,一切都是空白了。我忙問:「曾祖父是幹啥的?偉大嗎?」爸爸又只是淡淡地回答:「農民,什麼偉大。」

我的曾祖父是農民,朴實,勤勞,默默無聞。他有三個兒子,大爺爺、二爺爺都是面朝河水背朝天的纖夫;我爺爺不甘貧窮,背井離鄉、浪跡天涯,學得一手雕刻、修配的手藝,靠小手藝度日,也沒干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

此時此刻,我真為我的家族沒有家譜,沒有偉人而自卑。此時此刻,我茫茫然然,真不知這篇作文怎麼下筆。但是,我突然想到,在我的家族裡面,或許真沒出過什麼偉人,但在那些和我同姓的偉人裡面,幾百年前他們或許真的和我沾親帶故,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如果是這樣,我可能就是懸壺濟世的孫思邈的後代;我可能就是古今中外被喻為軍事聖人的孫武的後裔;我可能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傳人;我可能就是……

是呀!孫思邈、孫武、孫中山確確實實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我們的家族中豈止是他們!還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張衡、李時珍、李四光、錢學森、袁隆平……我心潮澎湃,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英雄豪傑,有多少仁人志士,有多少風流人物,他們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

我又平靜地想起了朱自清筆下《背影》中躬著背的父親;想起了孟郊《遊子吟》中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有多少這樣的默默無聞、朴實無華的父親母親。這千千萬萬平淡無奇的父親、母親不都是我們中華大家族的一員嗎?是的,他們都是我們家族的一員。是他們———這些英雄豪傑、庶民百姓用他們的豐功偉績、平凡瑣事譜寫著我們中華大家族的家譜,譜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

D. 家裡老人講過哪些讓你有所觸動或震撼的家族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最高的品質是忠孝義,忠的代表是諸葛亮,體現在北伐時向劉禪所寫的《出師表》,從隆中出道直到六長原是一身為蜀國的統一事業而奮斗。

E. 關於歷史故事

勾踐卧薪嘗膽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
「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准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乾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里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喂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F. 關於歷史故事

關於歷史故事來講,中國歷史長達5000年,那肯定有很多歷史故事可以講的,那你可以講一些人家比較不清楚的事情,這樣子就能夠顯示出你的知識。

G. 歷史中有關愛家的故事

歷史上愛家的故事?
——一、孔融讓梨!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三、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閱讀全文

與關於家的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