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改革歷史故事

改革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15:38:28

⑴ 改革開放以來巨大成就小故事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編者按: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這30年,是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答「黃金歲月」,也是很多人改變人生命運的「黃金歲月」。對於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作為參與者、創造者、見證者和受益者的中國老百姓,可以說感受最真,情意最切,體會最深。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總結30年我們走過的光輝歷程,本報從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開放30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果和改革開放給百姓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和講述曾經的、現在的、未來的故事和畫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是一個人生活的棲息地,也就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
30年來,關於房子,有太多的變化。從土房到蓋板房、從木頭房到水泥房、從平房到樓房、從福利房到商品房,從一家幾口人蝸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現在一家人享受著上百平米的居室……這就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改革開放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是我們告別舊時代的一縷春風。

⑵ 古今中外改革歷史故事

1、伯利克里改革

這場改革發生在公元前5世紀,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並達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里克利。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2、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衛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4、劉裕改革

劉裕改革,指劉裕從東晉義熙年間到劉宋永初年間進行的各項改革。也有義熙改革的稱號。劉裕從公元405年開始,針對東晉以來的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問題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包括實行土斷法,恢復秀才、孝廉策試的制度、整頓賦役制度、取消苛捐雜稅、禁止豪強封固山澤、抑制兼並、賑濟窮人、振興教育、精簡僑州郡縣、削弱士族權力、強化中央集權等等。

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對勞動人民的痛苦亦有所減輕。 為「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礎,也奠定了南朝各代基本的政治格局。對江南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劉裕改革在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中,也起著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稱孝文漢化,是指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

⑶ 改革開放的小故事

1、聯產承包責任制

這是發生在1982年春天的一個小故事。那時,縣里派來了工作組,任務是推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一次群眾大會就在生產大隊的院子里舉行。

工作組幹部傳達了上級文件之後,用通俗的語言做了講解。多數農民聽了後都紛紛表示堅決響應上級號召,投身改革。但有一位60多歲的農民卻哭著說:「這不是分田單干嗎?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我想不通。」

改革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很快,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在筆者任教的小村子全面推進,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春潮滾滾,農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年後,那位想不通的農民的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他逢人就說:「還是聯產承包責任制好,繳足了集體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地還是那片地,人還是那些人,但生產出來的糧食卻比以前多了,肚子飽了,日子好了,干勁足了。」

2、「雇傭工人」引爭議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維西縣城冒出了彭天慧等一批萬元戶。當時的萬元戶可不簡單啊,你想想看,工齡在10年左右的普通幹部月薪也就是60多元,一年下來才有720多元,十年才7200多元。

萬元戶冒出來了,生產規模越來越大了,從事生產的勞動力不夠,需要雇傭工人了。當時,維西縣城以釀制白酒為業的個體戶施老闆僱傭了3個農村青年,也沒有簽訂什麼勞動合同,吃住外,每月每人48元的工資。

一時間,施老闆僱工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人們的議論。有人說:「這是在搞資本主義,搞剝削。」有人說:「施老闆就是資本家,他僱工就是搞剝削!」

但更多人說:「僱傭農村剩餘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是大好事,一方面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問題,另一方面加快了工商業發展,繁榮了經濟。」

爭議歸爭議,改革大潮洶涌澎拜,非公經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成為拉動維西經濟增長,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強大引擎,其經濟總量占據了縣域經濟的「半壁江山」。

(3)改革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的實質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⑷ 改革歷史小故事

孝公十三年抄(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變法內容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開始推行革新時,為了取信於民,他派人在城中豎立一木,並告知:"誰人能將之搬到城門,便賞賜十金。"秦民無人敢信,後加至五十金,於是有人扛起木頭搬到城門,果然獲賞五十金,從此宣示與開展孝公變法,史稱"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稱贊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⑸ 改革開放小故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內貸·款」的「三靠村」,容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1978年11月24日,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生產責任制,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就在這些農·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歷·史關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⑹ 關於歷史改革的故事

搬了五個過來,多了送你的不要錢。

商鞅變法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國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要使秦國強大起來,於是下了一道命令,說誰能使秦國強大,就封誰做官。

商鞅(yang)原來是衛國人,聽到了這個消息,就來到秦國。商鞅和秦孝公談論國家大事,一連談了幾天幾夜。秦孝公非常贊同商鞅的主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改革舊的制度。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信他,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起了一根很高的木頭,並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誰十金。很多人都以為這是開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人們在木頭旁邊議論紛紛,終於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一直扛到了北門。結果商鞅真的賞給那人五十金。這件事在秦國引起了轟動,商鞅說道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於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商鞅變法公進行了兩次,變法的主要內容有:①廢除了井田制,打破過去土地上的界限,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②生產糧食布帛(bo)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yaoyi)。在戰爭中軍功越大,授予的爵(jue)位越高,賜給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舊貴族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特權。③在全國設置31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新法令剛剛開始推行,就遭到了舊貴族的強烈的反對。太子的兩個老師鼓動太子反對變法,商鞅就處罰了那兩位老師,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這樣,大家就不敢反對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得到加強,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尼古拉二世的改革與反改革-歷史故事
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的內部結構已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要影響到上層建築,經濟現代化的發展必然要對俄國的政治制度和國民的政治生活提出客觀要求,呼喚政治現代化的起步。1901年,普列漢諾夫在《火星報》上宣布:「政治自由將是20世紀俄國第一個巨大的文化成就。」到20世紀初,沙皇俄國這座歐洲專制制度的堡壘也終於動搖並最終坍塌。
「血腥沙皇」
尼古拉二世是羅曼諾夫王朝最後一代沙皇,他於1896年5月18日登基。按照傳統,俄國宮廷在莫斯科為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因謠傳沙皇將賞賜豐厚的禮物,使數十萬群眾聚集在莫斯科的霍登廣場,因擁擠而互相踐踏,造成三千餘人傷亡,史稱「霍登慘案」。自此, 尼古拉二世在民間就有「血腥沙皇」之稱。
尼古拉二世繼位之初,即逢俄國的動亂之秋。自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俄國便喪失了它在歐洲國際舞台上的霸主地位,它與昔日的盟國——德國間的政治和經濟矛盾越來越深。面臨身邊強國的威脅和不利的國際處境,沙皇政府不得不與昔日的死敵——法國結盟,希望藉助法郎和法國的軍事援助而站穩腳跟。在俄國國內,社會各階層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政治民主運動。在布爾什維克黨的宣傳和組織下,俄國的工人運動被賦予了嚴密的組織性和強烈的政治性,1895-1899年,俄國平均每年罷工147次,參加罷工人數4萬餘人。在革命形勢的推動下,布爾什維克黨加緊了革命的准備和發動。 列寧在1905年發表《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在這份綱領性的政治論文中,列寧強調即將發生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使命是反對專制制度,爭取政治民主,目標是徹底推翻沙皇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該掌握這場革命中的領導權,並且在民主革命獲得勝利之後,迅速地使其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
但是尼古拉二世和俄國統治階級不能冷靜地面對國內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以求明智地尋求出路,仍然堅持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尼古拉二世提出「維護國基」,壓制一切有悖於專制主義的言論和行動,取締一切政治團體。連一貫主張「勿以暴力抗惡」的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也在沙皇的授意下被革除了東正教教籍,列寧等一大批革命家相繼被捕和流放。
1905年1月9日,十餘萬彼得堡的工人及家屬前往冬宮廣場請願,結果遭到血腥屠殺。四千餘人的鮮血驚醒了俄國群眾, 使他們放棄了最後一點對沙皇本人以及沙皇政府的幻想。工人階級終於發自內心地喊出了:「打倒專制制度」、「打倒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口號。俄國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此爆發了。
《十月十七日宣言》
1905年10月8日,大臣會議主席維特上書沙皇尼古拉二世,勸說沙皇同意設立立法杜馬和實行憲政。沙皇尼古拉二世贊同有限度的改革,他責成維特製定一份詳細的政體改革方案供他參考。維特和他的助手奧德連斯基用了10天時間草擬出《整頓國家秩序宣言》,在10月15日面呈尼古拉二世。維特再次進言:「在當前的形勢下,只有兩條道路,要麼宣布軍事獨裁,鎮壓一切;要麼讓步,實行立憲改革。」 10月17日晨,沙皇尼古拉二世終於在《整頓國家秩序宣言》上簽字,同日該宣言立即以詔書的形式發布全國,因此該文件又稱為《十月十七日宣言》。
《整頓國家秩序宣言》宣布俄國實行君主立憲;確保人身自由和公民權力不受侵犯;立即舉行代議制機構——國家杜馬的選舉;任何法律未經國家杜馬認可不得生效。
六·三體制
改革未能滿足人民的要求,反而刺激了革命形勢的加劇。有「俄國的俾斯麥」之稱的斯托雷平擔任了內務大臣的職務,他提出「先安定,後改革」的口號,將行刑隊和戰地軍事法庭派往俄國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殺進步人士,行刑隊的絞索被戲稱為「斯托雷平的領帶」,1905年革命被血腥鎮壓了。
斯托雷平在繼任大臣會議主席後,立即著手制服「不聽話」的國家杜馬。1907年6月3日,斯托雷平借口國家杜馬中的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密謀發動「弒君奪權」的政變,解散國家杜馬並大肆逮捕社會民主黨人,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恐怖統治,鎮壓工農運動,史稱「六·三政變」。在「六·三政變」後,沙皇政府公布了新的選舉法。新選舉法的目的在於保證政治上保守的農民、地主和資產階級在各省的國家杜馬代表選舉中的優勢地位,第三屆國家杜馬選出的復選代表中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就占據了50%的席位,農民佔22%的席位,工人僅2%的席位。這樣在新的國家杜馬中出現了兩個多數:其一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十月黨在選舉中獲勝,成為杜馬中占據多數席位的議會黨團,十月黨領袖古契科夫擔任了國家杜馬主席的職務,俄國資產階級的政治影響達到了頂峰;其二是極右派——黑幫集團也在第三屆國家杜馬中占據了優勢席位,這個黑幫集團是由「俄羅斯人民協會」、「俄羅斯同盟」等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組織組成,大資產階級與斯托雷平,與極端反動的黑幫集團結成了政治同盟,這個政治格局被稱為「六·三體制」。
隨著俄國的政治形勢及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的變化,資產階級與沙皇政府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加大。當時俄國上層的具體情況是,一方面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是降低,而是不斷提高,大資產階級在國家杜馬中的勢力越來越大,表現為不僅要過問一般的立法議案,而且試圖干涉國防預算和大臣任免。另一方面是斯托雷平與十月黨的分歧越來越大,越來越感到國家杜馬已成為他實現個人野心的絆腳石。因此,資產階級與地主貴族階級及沙皇政府的矛盾再度加劇,最終上升為首要矛盾。
1911年3月,斯托雷平為關閉國家杜馬,公然蔑視代議制,因而在全國掀起了軒然大波。十月黨領袖古契科夫宣布辭去國家杜馬主席的職務,資產階級與沙皇政府的矛盾加劇,「六·三體制」內部出現危機。1911年斯托雷平在基輔遇刺。
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沙皇政府迅速地參加了這場帝國主義戰爭。十月黨、立憲民主黨以及其他的資產階級政黨站在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立場上,在國家杜馬中一致投票支持沙皇政府的戰爭政策。立憲民主黨代表表示:「只有戰爭才能徹底解決我們若干世紀以來的限制我們民族發展,取得通過向自由海洋的出海口。」但是俄國軍隊在戰場上的接連失敗再一次暴露了專制制度的極端腐朽性和反動性,同時引起了俄國國內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特別是引發了「上層統治危機」,資產階級與沙皇政府間的矛盾逐漸激化。資產階級屢屢彈劾沙皇政府,要求建立所謂的「責任內閣」。1917年2月初, 資產階級要求沙皇拋棄「同人民代議制經常擴大分歧的政府」,建立「人民信任的政府」。一些資產階級代表人物和自由派貴族開始密謀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尼古拉二世,另立新的沙皇。
然而,當資產階級還喋喋不休地在國家杜馬中向沙皇政府發難之時,布爾什維克彼得格勒(1914年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委員會早已向全體工人發出了「公開斗爭的勝利時刻到來了,徹底推翻沙皇專制政府」「人人都起來斗爭,人人都上街去」的號召。1917年2月25日(公歷3月10日),彼得格勒數十萬工人發動了總罷工,很快總罷工轉變成武裝起義。
二月革命的爆發,促使資產階級與沙皇政府分道揚鑣。2月27 日資產階級成立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在《告人民書》中宣布由於政府拒絕改革而導致國內局勢混亂,臨時委員會「有責任承擔起恢復國家和社會秩序」的使命。羅將科以臨時委員會主席的名義致電沙皇:原沙皇政府的「一切機構都不再起作用,它的職能由臨時委員會取代。」米留科夫勸說高級軍官「大家應當聽從惟一的政權,就是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的命令。」資產階級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沙皇統治的國家機器——軍事警察機構瓦解,僅3月1日和2日就先後有3500 名中高級軍官宣布「一致承認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的權力」,脫離頑固派陣營。
在全民民主浪潮的沖擊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於3月2 日宣布退位,他在日記中沮喪地寫到:「我把已簽署的退位宣言交給了他倆……深夜一點,我帶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普斯科夫。周圍盡是背叛、膽怯和欺騙。」統治俄國三百多年之久的專制制度終於轟然崩潰了,俄國的政治現代化取得了歷史性的躍進。

王安石變法
北宋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趙頊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寧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王安石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條例司撤銷後,由司農寺主持變法的大部分事務。呂惠卿、曾布等人參與草擬新法。這些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限制商人
供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稍稍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置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出售,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供應官府。

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系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布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谷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出售,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其所積現錢,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願原則,由農民向政府借貸錢物。收成後,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穀物或現錢。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至受「兼並之家」高利貸的盤剝,使農民能夠「赴時趨事」。

募役法
熙寧四年頒布實施。募役法(免役法)規定由州、縣官府出錢僱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雇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稅法
熙寧五年頒行。方田均稅法規定每年九月由縣官丈量土地,檢驗土地肥瘠,分為五等,規定稅額。丈量後,到次年三月分發土地帳帖,作為「地符」。分家析產、典賣割移,都以現在丈量的田畝為准,由官府登記,發給契書。以限制官僚地主兼並土地,隱瞞田產和人口。

農田水利法
熙寧二年頒布。條約獎勵各地開墾荒田,興修水利,修築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戶按戶等高下出資興修。在王安石的倡導下,一時形成「四方爭言農田水利」的熱潮。北方在治理黃、漳等河的同時,還在幾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貧瘠的土壤變成了良田。

穩定封建秩序
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有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

將兵法
作為「強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並軍營,另一方面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挑選武藝較高、作戰經驗較多的武官專掌訓練。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保甲法
熙寧三年頒行。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後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壯丁接受軍訓,與正規軍相參為用,以節省國家的大量軍費,又可以建立嚴密的治安網,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編制起來,以便穩定封建秩序。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變法派還改革了科舉制,整頓了各級學校,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

變法的影響
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從新法實施,到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後將近15年時間。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豪強兼並和高利貸者的活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級官員、皇室減少了一些特權,而鄉村上戶地主和下戶自耕農則減輕了部分差役和賦稅負擔,封建國家也加強了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增加了財政收入。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最終被罷廢。

管仲改革
春秋時期齊國的一次改革。內容:「案田而稅」,就是把田地按土質好壞,產量多少分為若乾等級,按等級高低,征取數量不等的租稅;「作內政而寓軍令」,就是把居民的組織和軍隊的編制統一起來;士農工商分居,職業世代相傳,保證了社會生產,也避免人們因謀職業而使社會動盪不安。
管仲的變法,雖然使齊國迅速發展,國力強盛,外交策略也相當成功,恩威並用,各國諸侯都尊重齊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但並沒有解決國內的矛盾和隱患,所以齊桓公死後,齊國霸業中衰,中原霸主的地位也逐漸被晉所取代。 商鞅的變法,由於得到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在秦國進行了大的改革,從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但是嚴酷的刑法,特別是商鞅開創的「焚書禁游說」的高壓政策,對我國古代文化也是一種摧殘,雖然後來商鞅被殺,但變法的結果已經在秦國生根發芽,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柴榮(921—959)後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和養子,後周開國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間,曾就恢復農業生產、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顯德元年(954),柴榮即位,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嚴明賞罰,懲治貪贓,倡導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安撫流民,招民墾殖逃戶田,編制《均田圖》,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實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動員民眾興修水利,疏浚漕運;停廢敕額(朝廷給予寺名)外的寺院 3 萬余所,敕額外僧尼一律還為編戶,禁私度僧尼;收購民間佛像銅器鑄錢,緩解了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面。軍事上,整肅軍紀。顯德元年,處決了與北漢作戰時臨陣潰逃並劫掠輜重,揚言周軍已敗的禁軍大將樊愛能、何徽以及中級將校 70 餘人。班師後,檢閱禁軍,裁汰老弱,選募壯勇,組成了精銳的中央禁軍。周世宗還修訂刑律,修訂歷法,考正雅樂,廣搜遺書,雕印古籍。顯德二年,世宗採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致力於統一全國的大業,先出兵後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經三年苦戰,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縣。六年征遼,收回燕雲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間,乘勝進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師,六月卒,年 39 歲。世宗柴榮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及成就,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⑺ 找歷史改革故事

李悝,吳起,商鞅變法
王安石變法,慶歷新政
張居正改革,
戊戌變法

⑻ 有關大變革時代的歷史故事

如上所言,戰國時期的數次重要改革,包括吳起、商鞅等人,尤以商鞅的最出名。他的典故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商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放在鬧市中,下令說:「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去,就獎賞十金」,老百姓紛紛來看,但都抱懷疑的態度,無人去搬;商鞅把賞金加到五十金,大家更加猜疑:秦國可是從來沒有出這么重的獎賞的。有一人不信邪,心想:雖然沒有這么多的獎金,但總有一些吧。他扛起木頭,搬到北門,跟隨的觀眾很多。商鞅如數地兌現了獎金,大家這才相信:商鞅出令必行!」並且靠此贏得了「信用」。
到了漢代,最著名的當屬晁錯變法。他主張削侯,引起了七國之亂。但是他的政治遠見仍值得我們佩服。到了後來,漢武帝採用「推恩令」,也是源於晁錯的思想。這些可以看相關的網路。
漢末到三國主要的則是曹魏的屯田和後來的九品中正制,這是曹丕稱帝的基礎,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大變革!詳細的可以參考《易中天品三國》。
唐朝著名的則是三省六部制,典故那我就不知道了。
宋代的就更多了,不過大多都沒有成功。其中最大的變革還是宋初的集權措施,「削權、制谷、收精兵」,裡面就有杯酒釋兵權的著名典故!
元代的改革不少,但是沒有什麼特別著名的典故(本人主要研究三國,元代研究的少點,有知道的還可以再補充)。
明代的主要就是廢除丞相,也是加強了中央集權,典故我就不怎麼知道了。
清代的改革更多,尤其是外強入侵的時候的洋務變法、戊戌變法。典故只有你自己查查了。
另,本人寫的一本《易幻三國》打打廣告呵呵……

⑼ 關於改革的歷史故事

欠債

⑽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小故事

改革開放三十年
我在春節的時候長輩講述了三十年前的事。三十年前,正值改革開放的時候,回顧以前的事長輩們都頗有感觸。尤其是媽媽,她一下子講了好多事讓我印象深刻。下面列舉幾件:
1.「我小時侯,很久才來一次賣糖吃的糖販子。我那時唯一的零食就是地里的番薯,所以糖販子一來,我很多時候都要買來吃。家裡當然不捨得給我那麼多錢買糖吃,常常都沒得吃或只有一顆吃。有一次,糖販子來了,我向爺爺要錢買糖,爺爺沒給我錢,不知道是捨不得還是沒有那麼多錢。那時我還幼小,不懂得太多事,爺爺便拿一張紙給我,糊弄我,我還以為是錢呢,拿著紙興沖沖地去買糖吃。結果糖販子說這不是錢,糖就又沒吃成了。」我聽了,心裡暗暗想,再窮,不會連糖也買不起!再想想現在,有的孩子每天都要吃糖,還不只是一顆,要吃一大包。還有些孩子,每天都要吃一大堆的零食!
2.媽媽接著說:「以前大家無論如何去辛苦勞作,工資始終就是幾十塊,最多也不超600。再比比現在,一個清潔工一個月起碼七八百的工資。以前的話,恐怕只有幾十。幾十和七百誰都願意干七百的。中間擱了600多塊,再改革開放前的社會,600就差不多是個富翁了。不說七百的工作,很多人自己創業,一個月便是以萬為單位的收入。還有的是在家創業,方式各種各樣,收入逐漸日益增多。」
3.「以前人們大多都走路或騎三輪車,只有城市裡才有摩托車啊,等等。走路是個艱苦的活動,腿會癱軟,腳會酸痛。相比之下,城市裡那些騎摩托車可要舒服多啦!可是現在不同了。先談農村,有了以前沒有的摩托車,電瓶車,甚至還有小轎車。有些富一些的農家,竟然還蓋起了別墅。而城市裡更不用說了,處處是車。汽車、自行車、貨車、麵包車、小轎車……這些都是私家車,看一下公家車:客車,火車,巴士……還有水裡的船,天上的飛機,地下的地鐵……」
再想想,之所以有這天壤之別,是因為——想必大家都明白,那是傳奇千古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無限的幸福!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這是中國的頂樑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這是鄧小平爺爺的心血,這是中國的心血!改革開放拯救了中國!

閱讀全文

與改革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