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筷子的來歷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筷子在古代叫「箸」,殷商時期就開始使用。《說文解字》曰:「箸,飯攲也。從竹,者聲。」最早的筷子是以毛竹製成的,兩根小棍,助我們完成攝食大事,後來又有用獸骨、木頭、象牙等製作的筷子。
《史記》中就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的記載,意思是說紂王生活奢靡,使用的筷子都是象牙製成的,箕子為之哀嘆,替國家的前途擔憂。
(1)筷子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過去,一些地方常將筷子作為嫁女的陪嫁物品,當新人入洞房時,親朋好友一面扔筷子,一面叫喊「筷子筷子,快生貴子」。朋友之間,常以折筷盟誓來顯示團結的力量,或為同心協力成就一番事業,或表示忠心耿耿、矢志不渝。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十雙筷子寓意十全十美、團團圓圓。小小的筷子,因各時期各地方的不同民俗,被注入了越來越豐富的文化含量。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許多旅遊區專門銷售有紀念意義的筷子,材質也更加多樣,受到國內外遊客和收藏者的青睞。
「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滋味他人好,爾空來往忙。」這是古人程良規一首詠竹箸的詩。一副筷子,既輕巧又靈活,散發著歷久彌香的生活氣息。誰都不會否認,筷子是中國人的一項偉大發明,它與刀叉那種硬生生將食物切割的餐具迥然不同,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哲學思維——講究協調和合作。
2. 筷子的發源地及歷史
1.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
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
2.歷史發展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吉舍、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匕共同使用的餐具。
3. 筷子的歷史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
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我國是筷子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在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
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
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
(3)筷子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1、古人的筷子:
首先,筷子必須一頭圓、一頭方,圓象徵天;方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中國人講究「陰陽兩和」、合二為一」,意求圓滿;
這種暗含「靈與肉」、「理想與現實」相結合的觀念,在筷子上得以顯現,才有了「一雙筷子」的說法,中國筷子形狀近似長方體或圓柱體,較長且厚重,標准長度是七寸六分,象徵人的「七情六慾」。
材質多以木質或竹製,也有用象牙、紅木、金銀等名貴材料製作的工藝品箸,更善運用各雕刻工藝,彰顯典雅,極具古典氣質,為什麼明明是兩根筷子,卻叫一雙筷子呢?這裡面有太極和陰陽的理念。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這是中國人的哲學。
2、古人對筷子的使用及寓意:
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
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也有西方力學的杠桿原理,筷子還有點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舊時人們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雙筷子,有什麼毛病都能自己搞掂。
即便忘了帶,隨手掰根樹枝或蘆葦,折斷了,在石頭上磨一磨,在水裡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上的圖案代表不同的寓意:
龍鳳圖案寓意:送新婚夫妻,表達姻緣的珍貴恆久;
梅蘭竹菊寓意:代表了中華民族氣節及君子風范;
獅子圖案寓意:事事如意,辟邪鎮宅;
八仙過海寓意:吉祥、智慧與成與功;
貝殼圖案寓意:凝聚財務,有利正財及事業;
魚的圖案寓意:平步青雲,前程大好;年年有餘、富貴有餘;金玉滿堂,吉慶有餘;
五福臨門寓意:福、祿、壽、喜、財,喜鵲圖案,寓意:喜鵲登梅、喜上眉梢、喜上加喜。
4. 筷子,有誰知道筷子的來歷,有什麼典故
我國使用筷子抄的歷史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5. 筷子的由來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5)筷子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漢族人使用筷子用餐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古時又稱其為「箸」,日常生活當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我們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使用方法講究的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擺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的豎向擺放在飯碗的正中。
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里頭的菜。
6. 請問誰知道筷子的歷史還有關於筷子的小典故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一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一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一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姜子牙與筷子
這一傳說流傳於四川等地,說的是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一件也不會干,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你餓了吧?我給你燒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一隻鳥,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麼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一隻神鳥,於是裝著趕鳥一直追出門去,直追到一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一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麼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裡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麼發明創造了。不過有一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為筷。
妲已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正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餚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已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一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有一次,妲已嘗到有幾碗佳餚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萊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已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讓工匠為她特製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一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已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說的是堯舜時代,洪水泛濫成災,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後,發誓要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別說休息,就是吃飯、睡覺也捨不得耽誤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來到一個島上,飢餓難忍,就架起陶鍋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後,因為燙手無法用手抓食。大禹不願等肉鍋冷卻而白白浪費時間,他要趕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兩根樹枝把肉從熱湯中夾出,吃了起來。從此,為節約時間,大禹總是以樹枝、細竹從沸滾的熱鍋中撈食。這樣可省出時間來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練就了熟練使用細棍夾取食物的本領。手下的人見他這樣吃飯,既不燙手,又不會使手上沾染油膩,於是紛紛效仿,就這樣漸漸形成了筷子的雛形。
雖然「傳說」主要是通過某種歷史素材來表現人民郡眾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嚴格地再現歷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產生使用筷箸的最初過程,使當今的人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傳說顯得更純朴和具有真實感,也符合事物發展規律。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較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夾。蒸煮谷黍時的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在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4000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
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創筷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到的制筷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子可能起源於禹王時代,經過數百年甚至於千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普遍使用的餐具。
7. 筷子的歷史演變經過了哪5個階段
筷子的歷史演變經過的五個階段是
1、前形態時期:燔炙時代至陶器飪物之內前;
2、過渡階段時容期:新石器時代;
3、梜的階段:青銅時代;
4、箸的階段:東周至唐;
5、筷的階段:宋至當代。
(7)筷子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一直沿用至今。目前筷子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它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發明於中國,後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而且現在連歐美許多人都能用筷子吃東西了。
筷子的出現是晚於刀和叉的,最早的發現筷子的是一座戰國時期的墓,說明筷子是否在遠古就誕生不得而知,但是它的存在也至少有3000年了,而在戰國之前,人們也普遍使用的刀、叉分食肉糜,用勺來吃米粟,後來筷子的出現叉被淘汰了,筷子用來夾肉,再到後來因為筷子的簡便和多功能,逐漸成為餐桌上最主要的餐具。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關於其起源的故事,總的有三個版本。分別是: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或者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
8. 中國的筷子的來源和故事
在世界各國餐具中,中國的筷子一枝獨秀,別具風采。據說許多西方旅遊者來中國之前,都把學會使 用筷子作為一項重要的准備工作,免得在豐盛味美的 中國酒席面前無從下手;等到他們結束旅遊准備回國 時,又常常買些中國筷子作為紀念。
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夏代。先 秦時期,筷子叫「梜」,有時也寫作「莢」。《禮記曲 禮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秦漢時 筷子叫「箸」。《史記.留侯世家》臣請借前箸為大 王籌之。」隋唐,筷子叫「莇」。陸羽《茶經》:「火莢, 一名莇。」至於後來怎麼叫「筷子」的,有人推測,可 能與「避諱」習俗和「諧音」辭格有關。
陸容《菽園 雜記》說:「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 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即筷子),幡布為抹布。」 這種說法的准確性如何也很難說; 但從字義上講,叫 「筷」確實比叫「梜」、叫「箸」、叫「莇」要貼切一些。 筷者,快也,是頗能表達出人們進餐時的動作節奏和 愉悅心情的。
遠古的筷子,多是就地取材的樹枝或竹棍,間或 也用天然的動物骨角。大約到了原始社會末期,大量 使用的是刮削後的木筷和竹筷。夏商,經過琢磨的牙 筷和玉筷問世。春秋戰國,出現了莊重古樸的銅筷和鐵筷。漢魏六朝,各種品格的漆筷生產出來。稍後, 又有了精緻名貴的銀筷和金筷。近代,美觀大方、質 料各異的筷子就多了,在各種筷子當中,最貴重的要 數象牙筷、犀角筷、烏木鑲金筷和各種玉筷。
筷子是日用必需品,而在實際生活中,它的作用 又並不僅僅是挾食。古時官宦人家,為了眩耀門第高 貴,迎賓盛宴常配以典雅的牙筷或金筷,藉以「亮富 《史記》上說「紂王象箸,而箕子唏。」箕子認為紂王 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極度奢侈,乃亡國之兆。《儒林外史》寫范進中舉不久,喪母守孝,湯知縣請他吃山珍 海錯,擺的是鑲銀筷子,范進不肯入席,湯知縣以為 范進嫌禮節不周,又換成象牙筷子,范進還是不肯進 餐。
最後,湯知縣省悟過來,換上白竹筷子,范進這才從燕窩碗里揀了個大蝦圓子往嘴裡送。原來在這位 「孝廉」眼裡,唯獨白竹筷子才符合「孝道」,至於是否大吃葷腥倒是無關緊要了。帝王之家常常用銀筷, 目的在於鑒別食品是否有毒。過去民間習俗,女兒出 嫁,嫁妝中必有筷子,取「早(快)生貴子」之意, 一些人逝世後,冥器中也少不了筷子,祝願亡靈在離 開人間後得以「溫飽」。
有關筷子的軼事很多。張良曾用筷子作形象示意, 為劉邦制定翦滅項羽的戰略;韓凝禮用筷子預卜唐玄 宗平定內戰的勝敗;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意識到曹 操在盤問試探自己,趕忙借驚雷之聲,將筷子失手落 地,表明自己是個膽小怕事、胸無大志的庸人,從而 化險為夷。據《秦饌古今談》所引資料,唐玄宗曾將 金筷賜給宰相宋璟,贊譽他的品格象筷子一樣耿直; 永福公主在自己婚事上不從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決 心已下,寧折不彎。自古以來,我國還有筷子詩、筷 子謎語、筷子歌舞雜技;內蒙的「筷子舞」草原氣息 濃厚,反映出解放以後牧民新生活的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