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曦歷史人物

曦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1-02-27 11:31:27

❶ 平南歷史上有那些英雄人物

平南縣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有:
李修其,平山七村人,曾留學日本。
蘇國忠,丹竹人。
梁嵩專,鵬化里龍街(屬大鵬)人,南漢進士第一。
袁崇煥,白馬圩人。
蒙得恩,大鵬花王水馬鈴村人。
胡以晃,官成新平人。
甘曦,六陳人。
蒙志,鎮隆社崗人。
韋樹模,丹竹都興村人

❷ 歷史上有叫吳靖曦的名人嗎

古代一般沒有這么復雜的名字。是你自己或身邊朋友用這個名字嗎?活出自己的獨特精彩!

❸ 興寧市的歷史名人

何子淵(1865——1941),字臨淑,諱東漢,漢族客家人;辛亥革命元老,老革命家、教育家、實業家、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是一位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歷史名人,他曾對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和中國現代教育以及「實業救國」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是一位堅強的民主革命戰士。
羅孟郊(1092-1153年),字耕甫,號休休,廣東循州府興寧縣刁坊鎮羅壩村人。羅孟郊早年喪父,侍母很孝順。少時家貧卻聰穎好學,精通經史。二十歲時,他在興寧神光山附近的羅嶺草舍里,勤奮攻讀,留下了「神光映讀」一段佳話。宣和五年(1123年)他考中舉人。宣和六年(1124年)考中進士,為一榜(亦稱一甲)第三名探花,始就太學博士職。後累官至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掌制誥。[1]

羅慶輝(清康熙、雍正年間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興寧福興鎮錦華村人。《羅家通書》創始人。

胡曦(1844~1907)字曉岑,號壺園,興寧興城鎮大巷裡人。晚清詩人、考據學家和書法家。一生詩作甚豐,有《湛此心齋集》共12卷,《湛此心齋詩話》2卷。以方言、諺語入詩,是湛此心齋集》的一大特色。其編輯的《梅水匯靈集》,搜集整理了嘉應五屬歷代詩人的優秀詩作。早年創作的《燕京感事》、《吊關天增》等,愛憎分明,被中外學者譽大推為黃遵憲新派詩的「同道先進」、「公度新派詩之先河」。同黃遵憲、丘逢甲一起被譽為晚清嶺南客家三大詩人。胡曦還是一位考據學家,編纂、整理了大量的鄉土文獻,計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類》3卷、《鄉哲良規》2卷、《宋鄉賢羅學士遺事考略》3卷、《興寧圖志考》12卷(今僅存卷一、卷二)等。《興寧圖志考》糾正了阮元《廣東通志》的錯誤,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貢獻之一。胡曦工書法,後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緩一起曦列為清代客家3位書法名家。

何南鳳(1588-1651),廣東梅州興寧市石馬人,是中國佛教「橫山堂」流派創始人,又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何南鳳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中舉。後來,他決意出家,歷游齊、魯、吳、越等地名山寺廟,曾住持平遠文殊、龍川石嶺、興寧曹源和祥雲等地寺廟;晚年住持江西豫章普濟寺。他博採各家,創立了「橫山堂」學說,即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勸人行善」為主要教義。由於其學說適應了當時客家地區群眾的需要,在粵東、贛南、閩西一帶以及東南亞都有其門徒,其學說頗有影響。

張天賦(1481~1547年),廣東興寧福興鎮人。他少負才名,早年考取秀才。後拜太司成(國子監的儒學訓導)湛甘泉為師,精研文史,深得興寧縣令祝枝山器重,並親自寫信聘請他到縣衙署,參與編修《興寧縣志》。明嘉靖九年(1531),興寧縣令吳悌主修《興寧縣志》,張天賦被邀請參加,剛告完成,廣東督學林次涯得悉張天賦的才華,又把他調到省城去參加編修《廣東通志》。嘉靖十七年(1539),興寧縣令方述主修《興寧縣志》,因張天賦有一套頗為完備的編修志書的體例法則,他又被邀請參加縣志編修工作。完成後,又到南京參加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這期間他留在南京國子監繼續鑽研學業,後來家中父母雙亡,張天賦悲痛萬分,不願出任官職。唯因族內父老再三規勸,才出任湖南瀏陽縣丞。抵任後,他勤政愛民,生活儉朴,把節余的薪金捐獻出來修建學宮,以培養當地人才。他為官清正,揚善抑惡,案無停滯,獄無循情,人心敬服。不久,張天賦因病退休回家,歸家時囊篋蕭然,歸家不久病逝,終年67歲,瀏陽士民莫不痛惜。

❹ 歷史上有鳳曦氏這個人嗎她是不是黃帝的妻子

沒有,這只是虛構的人物.黃帝的妻子是嫘祖。不信自己可以上網查查。

❺ 求歷史人物並稱。什麼雙煞、三傑、七賢之類的。

歷史人物並稱

一仙:詩仙李白。
一祖三宗:江西詩派以杜甫為「一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二潘: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叔侄。
二妙:西晉書法家衛瓘、索靖。一說金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
二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二主: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父子,稱為南唐二主。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二張:明朝文學家張溥(pǔ)和 張秉,稱為婁東二張。
二石:清朝畫家髡(kūn,石溪xī)、原濟(石濤)。
屈宋: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並稱。
班馬: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
揚馬:漢朝辭賦家楊雄、司馬相如。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鍾王:三國魏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潘陸:東晉太康體作家潘岳、陸機。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徐庾: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庾信。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和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
邢魏: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和魏收。
王孟:唐朝詩人兼畫家王維、詩人孟浩然。
高岑:唐朝詩人高適、岑參。
李杜:唐朝詩人李白、杜甫。
顏柳:唐朝詩人建書家顏真卿、柳公權。
張王:唐朝詩人張籍、王建。
沈宋:唐朝詩人沈銓期、宋之問。
韓孟:唐朝詩人韓愈、孟郊。
郊島:唐朝詩人孟郊、賈島。
劉柳:唐朝文學家劉禹錫、柳宗元。
劉白:唐朝詩人劉禹錫、白居易。
元白:唐朝詩人元稹、白居易。
皮陸:唐朝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姜張:宋朝詩人姜夔、張炎。
黃徐: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五代南唐畫家徐熙。
董巨: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五代宋畫家巨然。
陶謝:晉末南朝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運。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米薛:北宋書畫家米芾、薛紹彭。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周柳:南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高顧:明代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康梁:清末文學家思想家康有為、梁啟超。
湯戴:清代畫家湯昭汾、戴熙。
兩司馬: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
大小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及族弟謝惠連。
盧奇馬怪:唐代詩人盧仝、馬異。
郊寒島瘦:唐代詩人孟郊、賈島。
韓馬戴牛:唐代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綬、催子忠。
南洪北孔:清代兩位傑出的戲曲家洪升、孔尚任。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宋琬。
南歐北梅: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燕許大手筆: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
三聖: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三隱:東晉詩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被成為「潯陽三隱」。
三家:六朝畫壇三大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qiú)。
三柳:宋朝詞人柳永、柳三復、柳三接兄弟,又稱柳氏三絕。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謝惠連和齊詩人謝眺。
三孹(bò):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三人。
三蘇: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
三楊: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袁:明代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三魏:清代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三人。
三任:清代畫家任熊及弟任熏、任頤,加任預又稱「四任」。
嶺南三家:清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通州三范:清代今南通文學家范當世及弟范鍾、范鎧。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江南三布衣:清初無錫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
江右三大家:清代戲曲家蔣士銓、文學家袁枚、詩人趙翼。
四傑: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頫。
初唐文壇四傑: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
唐初書法四大家:歐陽修、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文章四友:唐朝詩人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北宋書法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蘇門四學子: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南宋詩壇四家: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又稱「尤楊范陸」。
南宋畫壇四家: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的並稱。四人都是永嘉人,照字靈輝,璣號靈淵,卷字靈舒,師秀號靈秀。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四家:明代大畫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明四家:明朝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允明)、文徵明、周義賓。
嘉定四先生:明朝詩人兼畫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
吳中四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
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吳中四傑:明朝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皇甫四兄弟:明朝詩人皇甫沖、皇甫涍、皇甫汸(pāng)、皇甫濂四兄弟。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冒襄。
曾門四弟子:清朝曾國藩門徒文人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四王: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
海洋四家:清朝畫家弘仁、査士標、汪之瑞、孫逸。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京劇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越劇四大名旦: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
現代戲曲四大聲腔:空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
五君:魏晉時的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敏、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並稱「竹溪六逸」。
清六家:清朝畫家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及吳歷、惲壽平。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烏程(今吳興)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麒。
六君子: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害死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六人於獄中,號稱「六君子」。
蘇門六君子: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zhì),被稱為「蘇門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清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遭殺害,稱為「戊戌六君子」。
七賢:魏晉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合稱「竹林七賢」。
七子:①漢末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鄅(yǔ)、應瑒、劉楨為「建安七子」。②明代文學家李夢陽、向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③ 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後七子」。
七對李杜:①李白、杜甫;②晚唐李商隱、杜牧;③漢代名臣李膺、李密;④漢代名士李固、杜橋;⑤漢代因「十常侍」被害的李雲、杜眾;⑥南北朝李沖、杜預;⑦宋代李韶、杜范。
嶺南七子:清初廣州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於1936年11月遭政府逮捕,時稱「七君子事件」。
竟陵八友:南朝齊代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位文學家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
史學八大家:魯國左丘明《左傳》,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漢班固《漢書》,唐朝劉知幾《史通》,唐朝杜佑《通典》,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南宋袁樞《通鑒記本末》,明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散文八大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汝陽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長生、而朱先生。
嘉慶八才子:明朝戲曲家兼文學家、詩人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
清代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清代八駢文家:袁枚、邵其燾、劉星煒、吳錫麒、曾燠、洪亮吉、孔星衍,孔廣森。
揚州八怪:清朝鄭燮、汪士慎、李鱓(shàn)、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秦淮八姬:馬湘蘭、柳如是、李香君、顧眉生、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門、陳圓圓,她們多與反清復明的志士、文人交往,其中馬湘蘭、柳如是等能詩善畫。
九老:唐代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稱「香山九老」。
九僧:宋初詩僧希晝、保暹(xīan)、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字昭、懷古、惠崇等九人的並稱。
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偁(chēng)、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稱「閩中十子」。
十大女詩(詞)人:西漢班婕妤,漢末蔡琰(文姬),西晉齊國左芬,十六國前秦蘇惠,東晉謝道韞,南朝宋時鮑令暉,唐朝薛濤,南宋李清照,南宋朱淑貞,近代秋瑾。
十八學士:唐太宗造文學館,以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xù)等十八人為學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jiǒng)、呂向、咸冀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
大歷十才子:唐代詩人盧綸、吉中孚、韓翃(hóng)、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wéi)、夏侯審、李端。
明代十才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阾、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

❻ 求歷史人物並稱,有㊚也有㊛的那種

歷史人物並稱

一仙:詩仙李白。
一祖三宗:江西詩派以杜甫為「一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二陸:西晉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
二潘: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尼叔侄。
二妙:西晉書法家衛瓘、索靖。一說金文學家段克己、段成己兄弟。
二王: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二主: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父子,稱為南唐二主。
二程: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兄弟。
二張:明朝文學家張溥(pǔ)和 張秉,稱為婁東二張。
二石:清朝畫家髡(kūn,石溪xī)、原濟(石濤)。
屈宋:戰國時楚國詩人屈原、宋玉的並稱。
班馬: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
揚馬:漢朝辭賦家楊雄、司馬相如。
崔杜:東漢書法家崔瑗、杜操。
鍾王:三國魏書法家鍾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
潘陸:東晉太康體作家潘岳、陸機。
顏謝:南朝宋詩人顏延之、謝靈運。
休鮑:南朝宋詩人湯惠休、文學家鮑照。
徐庾:南朝陳文學家徐陵、北周文學家庾信。
陰何:南朝文學家陰鏗、何遜。
羊薄:南朝書法家羊欣、薄紹之。
顧陸:東晉畫家顧愷之、南朝宋畫家陸探微。
溫邢:北朝魏文學家溫子升和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
邢魏:北朝魏、齊文學家邢紹和魏收。
王孟:唐朝詩人兼畫家王維、詩人孟浩然。
高岑:唐朝詩人高適、岑參。
李杜:唐朝詩人李白、杜甫。
顏柳:唐朝詩人建書家顏真卿、柳公權。
張王:唐朝詩人張籍、王建。
沈宋:唐朝詩人沈銓期、宋之問。
韓孟:唐朝詩人韓愈、孟郊。
郊島:唐朝詩人孟郊、賈島。
劉柳:唐朝文學家劉禹錫、柳宗元。
劉白:唐朝詩人劉禹錫、白居易。
元白:唐朝詩人元稹、白居易。
皮陸:唐朝文學家皮日休、陸龜蒙。
姜張:宋朝詩人姜夔、張炎。
黃徐: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五代南唐畫家徐熙。
董巨:五代南唐畫家董源、五代宋畫家巨然。
陶謝:晉末南朝宋初詩人陶淵明、謝靈運。
楊劉:北宋文學家楊億、詩人劉筠。
蘇黃:北宋文學家蘇軾、詩人黃庭堅。
李郭:北宋畫家李代、郭熙。
米薛:北宋書畫家米芾、薛紹彭。
蘇辛:宋詞人蘇軾、辛棄疾。
周柳:南宋詞人周邦彥、柳永。
劉盧:元朝文學家劉因、盧摯。
姚盧:元朝文學家姚燧、盧摯。
高顧:明代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顧憲成。
康梁:清末文學家思想家康有為、梁啟超。
湯戴:清代畫家湯昭汾、戴熙。
兩司馬: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辭賦家司馬相如。
大小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及族弟謝惠連。
盧奇馬怪:唐代詩人盧仝、馬異。
郊寒島瘦:唐代詩人孟郊、賈島。
韓馬戴牛:唐代畫家韓滉善畫馬,戴嵩善畫牛。
南陳北崔:明末畫家陳洪綬、催子忠。
南洪北孔:清代兩位傑出的戲曲家洪升、孔尚任。
南施北宋:清初詩人施閏章、宋琬。
南歐北梅: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歐陽予倩、梅蘭芳。
燕許大手筆:唐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
三聖: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
三張:西晉詩人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三隱:東晉詩人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被成為「潯陽三隱」。
三家:六朝畫壇三大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
三羅:唐代詩人羅隱、羅鄴、羅虯(qiú)。
三柳:宋朝詞人柳永、柳三復、柳三接兄弟,又稱柳氏三絕。
三謝: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謝惠連和齊詩人謝眺。
三孹(bò):北宋文壇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三人。
三蘇:北宋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
三楊:明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袁:明代文學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
三魏:清代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兄弟三人。
三任:清代畫家任熊及弟任熏、任頤,加任預又稱「四任」。
嶺南三家:清詩人梁佩蘭、屈大均、陳恭尹。
通州三范:清代今南通文學家范當世及弟范鍾、范鎧。
浙中三毛:清初文學家毛先舒、毛奇齡、毛際可。
江南三布衣:清初無錫文學家朱彝尊、姜宸英、嚴繩孫。
江右三大家:清代戲曲家蔣士銓、文學家袁枚、詩人趙翼。
四傑:唐代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楷書四大家:唐顏真卿、柳公權,宋歐陽詢,元趙孟�\。
初唐文壇四傑: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
唐初書法四大家:歐陽修、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文章四友:唐朝詩人杜審言、蘇味道、李嶠、崔融。
北宋文壇四大家: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黃庭堅。
北宋書法四大家: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
蘇門四學子:出於蘇軾門下的詩人黃庭堅、詞人秦觀、文學家晁補之、詩人張耒。
南宋詩壇四家:楊萬里、尤袤、范成大、陸游。又稱「尤楊范陸」。
南宋畫壇四家:畫家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
永嘉四靈:南宋詩人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的並稱。四人都是永嘉人,照字靈輝,璣號靈淵,卷字靈舒,師秀號靈秀。
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
元四家:明代大畫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明四家:明朝畫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
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允明)、文徵明、周義賓。
嘉定四先生:明朝詩人兼畫家程嘉燧、李流芳、唐時升、婁堅。
吳中四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
吳中四士:賀知章、包融、張若虛、張旭。
吳中四傑:明朝詩人楊基、高啟、張羽、徐賁。
皇甫四兄弟:明朝詩人皇甫沖、皇甫涍、皇甫汸(pāng)、皇甫濂四兄弟。
四公子:明末清初文人侯方域、陳貞慧、方以智、冒襄。
曾門四弟子:清朝曾國藩門徒文人黎庶昌、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
四王:清初山水畫家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
海洋四家:清朝畫家弘仁、査士標、汪之瑞、孫逸。
京劇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京劇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
越劇四大名旦: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
現代戲曲四大聲腔:空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
五君:魏晉時的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向秀。
五子:宋哲學家周敦敏、程顥、程頤、張載、朱熹。
六逸:唐李白、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並稱「竹溪六逸」。
清六家:清朝畫家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huī)、王原祁)及吳歷、惲壽平。
浙西六家:清初浙江烏程(今吳興)文學家嚴遂成、厲鶚、錢載、王又曾、袁枚、吳錫麒。
六君子: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害死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顧大章六人於獄中,號稱「六君子」。
蘇門六君子: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zhì),被稱為「蘇門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清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遭殺害,稱為「戊戌六君子」。
七賢:魏晉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合稱「竹林七賢」。
七子:①漢末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鄅(yǔ)、應瑒、劉楨為「建安七子」。②明代文學家李夢陽、向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並稱「前七子」。③ 明代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後七子」。
七對李杜:①李白、杜甫;②晚唐李商隱、杜牧;③漢代名臣李膺、李密;④漢代名士李固、杜橋;⑤漢代因「十常侍」被害的李雲、杜眾;⑥南北朝李沖、杜預;⑦宋代李韶、杜范。
嶺南七子:清初廣州詩人梁佩蘭、程可則、陳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遠、方朝。
七君子: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時於1936年11月遭政府逮捕,時稱「七君子事件」。
竟陵八友:南朝齊代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的八位文學家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蕭衍。
史學八大家:魯國左丘明《左傳》,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漢班固《漢書》,唐朝劉知幾《史通》,唐朝杜佑《通典》,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南宋袁樞《通鑒記本末》,明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散文八大家: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汝陽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中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庄君平、李八百、范長生、而朱先生。
嘉慶八才子:明朝戲曲家兼文學家、詩人李開先、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
清代八大詩家:曹爾堪、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
清代八駢文家:袁枚、邵其燾、劉星煒、吳錫麒、曾燠、洪亮吉、孔星衍,孔廣森。
揚州八怪:清朝鄭燮、汪士慎、李鱓(shàn)、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羅聘。
秦淮八姬:馬湘蘭、柳如是、李香君、顧眉生、卞玉京、董小宛、寇白門、陳圓圓,她們多與反清復明的志士、文人交往,其中馬湘蘭、柳如是等能詩善畫。
九老:唐代詩人白居易、胡臬、吉皎、鄭據、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如滿,稱「香山九老」。
九僧:宋初詩僧希晝、保暹(xīan)、文兆、行肇、簡長、惟鳳、字昭、懷古、惠崇等九人的並稱。
十子:明朝福建詩人林鴻、王恭、王偁(chēng)、高棅、陳亮、鄭定、王褒、唐泰、周玄、黃玄,稱「閩中十子」。
十大女詩(詞)人:西漢班婕妤,漢末蔡琰(文姬),西晉齊國左芬,十六國前秦蘇惠,東晉謝道韞,南朝宋時鮑令暉,唐朝薛濤,南宋李清照,南宋朱淑貞,近代秋瑾。
十八學士:唐太宗造文學館,以杜如晦、房玄齡、於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敬、蓋文達、蘇勖(xù)等十八人為學士。
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張說、徐堅、賀知章、趙冬曦、馮朝隱、康子元、侯行果、韋述、敬會真、趙玄默、毋煚(jiǒng)、呂向、咸冀業、李子釗、東方顥、陸去泰、余欽、孫季良十八人為學士。
大歷十才子:唐代詩人盧綸、吉中孚、韓翃(hóng)、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wéi)、夏侯審、李端。
明代十才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阾、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

❼ 歷史上的舒姓名人

老舍 (1899~1966)
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從事小說創作,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 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舒姓成功人士

舒北誠1970年生,湖北陽新人,教師,世界書畫家華北協會藝術家學術委員會副主席。90年從事教育工作,工作之餘,便揮灑鐵筆,沉醉於藝海之中。1994年初次投稿,便獲「中國國際文學藝術作品」三等獎,95年獲《當代書畫藝術名人證書》。此後多次被一些藝術團體邀約投稿,並被一些藝術團體特聘為書畫師。書法作品先後入選《中國古典詩歌墨跡大觀》、《中國硬筆書法大成》、《1996書畫精品鑒賞系列台歷》。1999年獲《中國書畫藝術家世紀獎》。藝術傳略先後入錄《中國硬筆書法史》(1725頁)、《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754頁)、《跨世紀/中國專家學者名錄》(719頁)。但藝無止境,認為自己的書藝還不夠成熟, 仍練習不止,以臻佳境。

舒洪滔 男,1921年出生,浙江縉雲人,中醫世家,自幼善篆刻、愛繪畫,抗日期間黃埔軍校十八期,在軍旅中長期不放棄藝術追求,輾轉南北,經名山、歷大川、法自然,師造化,對山水花鳥都有一定的造詣,近年來,在國內外省級多次獲獎,現為加拿大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1995年6月29日, 在日本東京舉辦的第三屆國際書畫展中獲三等獎。

舒經文 1935年11月出生,湖南漢壽人,大學本科畢業,高級工程師,長沙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國際文人畫家總會執行理事、中原書畫研究院書法研究員等。歷年來,其書作數十次入選全國書展。95年在中國國際文學藝術博覽會活動中,其作品被認定為特別等級。97年香港回歸「中原杯」邀請展,獲「榮譽金獎」。作品入刻「中國西王母萬碑林」。作品入選「中日書法交流大展」、「國際中國書畫大展」。作品及傳略入編《國際現代書法集》、《全國中原杯書畫名家作品集》、《中國現代藝術精品集》、《中國改革二十年書法作品精選》、《世界華人書畫篆刻家大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等。

舒興達 女,1926年11月23日生,湖南漢壽人,原任北京161中學高級英語教師。北京海淀老齡大學國畫系寫意花鳥創作研究班畢業。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北京分會會員,中國科學院美協會員,北京海淀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員。國畫作品《梅花》、《荷花》、《牡丹》等參加1991年及1993年北京市普教系統老教育工作者書畫展,1991年參加紀念宋慶齡逝世十周年齊白石門下姐妹畫展;北京市1992重陽老年書畫展;1993年圖書城北京地區書畫展;1993年作品被《當代翰墨大觀畫集》入選,並且被收入《中國當代老年書畫家辭典》第一卷。曾獲1991年海淀老齡大學學員書畫賽第一名。國畫作品被送到日本東京練馬區展覽,作品多次贈與日本、美國、德國友人收藏。

舒應福 1959年生,土家族,作家。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1981年開始文學創作至今。以創作鄉土小說,散文為主,迄今為止已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計100餘萬字, 已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散文集《鄉情依依》、《戀土》和長篇歷史小說《賀龍傳奇》、《南葉》文學雜志頭條位置刊發了中篇小說《我和阿儀》、《四川文學》、《文壇風景線》、《蒼生》、《朔方》等文學雜志均發表了中篇小說。散文《父親》獲1992年四川省報刊副刊研究會頒發的一等獎,散文《建房》獲該研究會的二等獎。散文詩《春天是一種機會》獲全國散文詩大賽二等獎,總計獲省級以上各類文學大獎30餘次。供職於重慶市酉陽報社編輯部,任編輯、總編室主任。

舒展 1951年7月生,湖北仙桃人。藝名雪仙樓主。1969年入伍後,近26 年時間里,刻苦學習政治、軍事、文學理論,潛心鑽研軍旅書法藝術,注重新時期軍隊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尤其在師團領導和擔任南京軍區宣傳部長期間,為部隊思想政治建設作了積極貢獻。曾兩次榮立三等功。在軍內外報刊發表軍事、政治、文史等方面的學術文章100餘篇,著有《現代軍人的勇與智》出版。1997 年轉業地方工作後,側重於新時期廣播電視藝術的研究,發表數十數言論與漫談文章。於1997年1月選為省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其書法初學顏、柳,後追二王, 兼融篆隸之法,逐步形成了豪放飄逸、俊秀典雅的藝術風格。其作品十數次參加全國全軍書法展並獲獎,出版《舒展軍旅書法作品選》。傳略入編《中國百人名家錄》、《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著名書畫篆刻家潤格大全》。

舒 達 1969年生,女。土家族。湖南沅陵人。1987 年畢業於懷化師范專科學校。湖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張家界民族藝術團三級演員。1987年懷化市、懷化地區歌手大賽獲美聲唱法三、二等獎;1988年沅陵縣中小學文藝匯演及大型環境遊行活動中編導的節目獲一等獎和特別獎;1988年沅陵縣歌手大賽中分別獲美聲、通俗唱法一等獎;1989年湖南省文聯藝術研究會在沅陵召開,在第三屆聲樂大賽中獲通俗一等獎;1992年兩次在張家界市歌手大賽中獲美聲、民族唱法一等獎;1993年獲湖南省少數民族歌手大賽民族唱法一等獎;1994年獲』94湖南省「紅豆杯」歌手大賽三等獎。

舒 戈 1933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話劇團演員。 幾十年來扮演過主要角色及配角40多個,如《保衛延安》中的周大勇、《降龍伏虎》中的趙大康、《千萬不要忘記》中的丁少純、《年青一代》中的林育生、《赤膽紅心》中的張玉堂、《電閃雷鳴》中的丁強、《漁人之家》中的彼里特、《在那一邊》中的伊格拉采夫及傑尼索夫、《帶鐐銬的人》中的劉傑、《於無聲處》中的歐陽平等。除舞台劇外,還扮演了電影《翠谷鍾聲》中的主要角色姚書記,電視劇《湖南和平起義》中的康先生、《槍口下的搏殺》中的市委書記陳超、《一代詩人》中的周世釗等。

舒 群1958年生,安徽旌德人。1982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 武漢大學建築系講師、美術教研室主任。1985年任北方藝術群體理事長。1986年8月任』85 青年美術思潮學術文獻展評選委員會副主任。1987年2 月參加「北方藝術群體雙年展」,並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1988年《絕對原則》等18件油畫作品收入《理性繪畫》專集。1989年台灣《藝術家》雜志曾專欄評介。同年2 月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展」,接受中央電視台國際部的采訪。1991年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史》。1992年收入《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並參加「中國廣州·首屆九十年代國際藝術博覽會」獲學術獎;參加香港」「亞洲同際藝術博覽會」。辭條收入台灣《中國大陸中青代美術家百人傳》、英國劍橋《國際名人辭典》。

舒 昭1936年生,雲南大理人。四川音樂學院教授,中國音協會員。1954 年入川音師從段啟誠教授,1956年始以獨奏參加一些重大演出,並創研了疊指持弓法。1957年畢業留校,曾到沈陽、中央音樂學院深造。1963年獲四川二胡演奏評比第一名。在教學中深受學生歡迎,先後培養專業學生80餘人和一大批校外生,其中不少人在全國、全軍大賽中獲獎。編寫的數種教材分別在第一、二次全國二胡教學研討會上獲得好評。1990年曾出國講學與演奏。1993年出席無錫阿炳國際學術會議。出版有《自學二胡》。《舒昭二胡教程》等書及論文《淺論二胡換把》、《二胡教學與心理學》、《瑣談「二泉映月」的再創造》等。舒長根男,1946年6月出生。 現任湖南省淑浦縣人民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五官科副主任。從事口腔工作33年,擅長用硬化劑治療口腔科腫瘤和口腔內科牙體牙髓病、牙周病的診斷與治療。撰寫論文「頜骨病灶刮除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在海軍口腔學術會議上交流,並還參加杭州全國光固化學術會;1991年參加湖南省第四屆口腔科學術會,並在大會交流了空管療法的論文。1994年在北京口腔疾病研討會上宣讀了「麥迪黴素治療牙齦出血」的論文;

舒承林 1935年生,筆名陳玲。江西貴溪人。1959年畢業於北京速記學校。 歷任貴溪縣文化局局長、文化局調研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鷹潭市影協理事,先後有百餘幅新聞圖片被省、地(市)報刊採用,其中1989年《洪澇災後自救紀實》、《畲鄉醫療衛生事業新發展》分別獲鷹潭市新聞攝影比賽一、二等獎。主要作品有《金秋》、《山泉》、《林間晨曦》、《仙山瓊閣》、《銀河蝶舞》等。作品《蓮花石》被《人民中國》雜志刊用,《空中迪斯科》刊登於《農民畫報》,作品分別入選於省攝影家協會年度作品展、新作展等攝影藝術展覽。1984年《金秋》、《山泉》分別獲得「三星」攝影藝術聯展一、二等獎。舒道德1945年生,山西孝義人。1965年畢業於山西晉中藝術學校。晉中青年晉劇團副團長。山西劇協會員。二級演員。1982年晉中地區中、青年演員調演獲優秀演員獎。1984年四省振興晉劇調演獲表演二等獎。1991年晉中地區摺子戲大賽獲二等獎。表演過《白水灘》中的青面虎,《三岔口》、《打焦贊》中的焦贊,《下河東》中呼延贊,《十三妹》中的紀多文,《卧虎嶺》中的鄧禹、唐丹、李膘,《陞官記》中的徐九經等以及新編歷史劇《楊儒傳奇》中的賈臣,《錢莊客店》中的錢通,現代戲《爹的醜事》中的張老六,《海港》中的錢守維,《瀟河風雲》中的賈忠賢,《醋工歌》中的陳二栓等。

舒發達 1936年10月出生,主任醫師、教授,畢業於江西醫學院醫療系。 現任江西上饒地區人民醫院腦外科主任。兼任江西省神經外科學會委員。從事醫療工作近40年,具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對外科急腹症、腦外科出血、腦損傷,顱內腫瘤,腦血疾病診斷有較豐富的臨床經驗及技能。尤擅長神經外科顯微手術,依底腫瘤手術等具有一定的造詣。系院腦外科學術帶頭人。認真總結經驗,潛心研究,著述頗豐,先後在全國及省級醫學學術會議上和各類雜志上發表論文40餘篇,並獲省級優秀論文二次。主要論文有:「再次開顱探討顱內血腫多發原因」、「腦血管風狀細胞瘤診治體會」、「遲發性血腫瘤分析」、「重度顱腦損傷血氣酸鹼紊亂30例報告」、「急性腦腫脹27例診治經驗」等論文,在全國第二屆天津顱腦損傷會議及99年全國醫療臨床醫學會交流會上交流,並編入匯編。

舒高福 1936年生,筆名舒夫。山東博興人。1952 年畢業於山東省惠民地區第五速成師范。歷任傅興縣文化局副局長、局長、調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山東省文聯民間文學學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地、縣書法展覽。

舒廣德 男,於1960年應征入伍,在部隊從事醫務工作,於1965 年退伍轉業到新疆建設兵團工作,1981年退休,退休後從事醫務工作。在工作期間曾先後三次參加過涪陵科技服務中心中醫骨傷科專業培訓,華夏中醫研究院特技培訓,中國平衡醫學研究會培訓,均獲畢業證書和資格證書,現為醫師,全國委員。經過培訓和自己在工作中實踐經驗的積累,運用針灸治療各種疑難雜症、骨傷科、氣功點穴治療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在工作中除了從事醫務外還熱衷於各種驗方的研究和配製,並撰寫多篇學術論文發表,經自己研究配製的神龍散,在治療腸炎,紅百痢疾有特效,此方和論文被國家級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醫師靈驗奇方真傳》評審錄用,並獲優秀論文二等獎。用江湖牙痛術治療牙痛有特效,此方和論文被國家級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民間靈驗方相真傳》評審錄用,並獲論文一等獎。論文王味散及配方在治療雷蓖性陰道炎有奇效,被中國醫學文庫《中國特色醫療新技術》審評錄用並獲成果進步獎。

❽ 姓胡的歷史名人

姓胡的歷史名人有:胡廣、胡曾、胡宏、胡得生、胡三省、胡渭、胡天游回等等。

1、胡答三省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字身之,寧海(今浙江寧海)人,宋元之際史學家。南宋理宗寶佑年間進士,歷任縣令、府學教授等職。應賈似道召,從軍至蕪湖,屢有建言,然賈似道專橫不用。後隱居不仕。

2、胡曾

胡曾(音層)(約840—?),唐邵州邵陽人,號秋田。懿宗咸通中舉進士不第 。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權臣而著稱。《唐才子傳》稱贊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著作有《詠史詩》。

3、胡得生

胡得生(863~937)法名齊己,晚年自號衡岳沙門,湖南長沙寧鄉縣塔祖鄉人,唐朝晚期著名詩僧。著有《白蓮集》十卷、詩論《風騷指格》一卷傳於後世。

4、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國北宋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世稱安定先生。慶歷二年至嘉祐元年歷任太子中舍、光祿寺丞、天章閣侍講等。

5、胡廣

胡廣(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號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銓之後。明朝文學家,學者,官員。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❾ 河南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老子,春秋晚期楚國(今河南鹿邑)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的版創始人,著有權《道德經》。
司馬光,生於河南光山縣,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編撰了《資治通鑒》。
張衡,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召縣石橋鎮)人。傑出的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
張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司馬懿,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三國時期的著名軍事統帥,以謀略著稱,是晉王朝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玄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人,是我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代高僧,也是一位成績卓著的翻譯家,被後人尊稱為"唐三藏"。
杜甫,祖籍襄陽,創作了"三吏","三別"
等大量優秀詩篇,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千古絕句。

白居易,生於河南新鄭,留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處曾相識"等許多不朽詩句。
吳道子,出生於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素有"吳帶當風"
的美譽,他的人物繪畫更是"冠絕於世",被後人尊稱為"畫聖"。
岳飛,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華民族一代英傑。

❿ 晨曦公主歷史原型是誰

有的,當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竄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害死了原本應該繼承皇位的扶蘇專,讓胡亥坐上了皇屬位,而胡亥就聽信了趙高的話,殺死了自己二十多個兄弟姐妹。
晨曦公主自然也在這些兄弟姐妹之中,也被殺了,當時的晨曦公主尚未婚嫁,所以她是一生未嫁的,可惜啊!
她並不是《楚漢傳奇》的虛構人物,如果是虛構的,導演肯定會說明的,畢竟這是歷史劇。

閱讀全文

與曦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