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人故事 > 溫州歷史故事

溫州歷史故事

發布時間:2021-02-27 11:26:19

A. 溫州名人的歷史典故

溫州歷史悠久,人傑地靈。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將這座城市稱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這座山稱為「郭公山」。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之稱。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佑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璀璨: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B. 溫州歷史名人

王羲之:東晉『書聖』 ,著有《蘭亭集序》 。 曾任永嘉(今溫州)郡守。生平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王羲之墓,在嵊州城東20多公里的金庭鄉瀑布山。傳說金庭是書聖王羲之晚年養生之處,卒葬於金庭鄉瀑布山下。

C. 溫州古城的歷史

古城溫州與我國南方各古城的街巷布局基本相同,都保存了唐宋時期「里坊式」的城市布局。在古代,每一條街坊里弄建成之後,此處的主人就自發地給它起個名字,以作標志。這個名稱一旦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叫開了,就確確實實地代表了這條巷弄在整個城市中的方位,成為人們交往、通信、探訪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標志。這是巷弄名稱的實用指代作用。根據初步調查,明清之際,街道起名之後,只是口耳相傳,約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國二十年後,溫州才開始用文字將街道名稱製成標牌,掛在街口要沖,以便行人查詢。
溫州的地名,具體標出了它在溫州城內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溫州城的交通脈絡,而且還記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濃郁的文化生活氣息,體現著人們的思想和期望。它猶如一座民俗風情博物館,通過這個窗口,能夠看到當年溫州人的生活狀況,顯示著它的社會烙印。
溫州古城的許多條街巷,其名稱的由來除與古跡、典故、人物有關之外,還有很多與地形、特產以及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留意這些古樸、幽默、形象的原始地名,的確饒有風趣。至於那些富含故事、名人軼事、風物傳說的地名就更是寶貴的地方文化遺產。還有一些因諧音和雅化而變化多端的地名,它們深藏的內涵往往變成了一些「地名之謎」,這就更會引發人們考究的興趣了。
地名,應該是比較穩定的,一旦確定下來,最好保持長期不變。如果輕易改名,會給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造成障礙。但是,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地名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的頻繁,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自然環境的變遷而演變。因此,凡是通俗、好記、容易口傳的名稱都保留下來,並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奧、別扭的地名,則叫不響,也不容易被群眾接受,最後只能更改。
例如有些巷弄名稱,本來取得比較粗俗,後來一點點逐漸改文雅了,如「鬼神壇」改成了「舉人坦」等。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聽的字,屬諧音轉換,而且叫起來與原音又差不多,人們都樂意接受,因而就能流傳開來。但如果未經廣大群眾認可,強加給人們,就不會叫響。如文化大革命時把一些帶有明顯標語口號式的字眼強安在巷弄名稱上,像把「信河街」改名「興無街」,結果只叫了一時,很快就消逝了。同樣,幾年前,某市府領導東施效顰,硬是把新建的「信河廣場」起名為「星河廣場」,老百姓不答應,也一樣最終得改過來,這就說明地名並不是隨隨便便能改的。
也有些地名,其歷史沿革的關系意義實際上雖已失去,如「蒲鞋市」已不再賣蒲鞋而變成了居民小區、「瓦市巷」也已成了菜場,但其舊名稱卻一直還這么叫著,究原因,就因為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古城溫州,街巷縱橫,格局整齊,里坊暢通。但在解放以前,巷弄狹窄、街路不平、車馬難行、商肆凋零。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溫州城區比解放初擴大了好幾倍,環境也變得整潔幽美了。溫州不僅新建起許許多多高樓大廈、居民小區,同時也在進行著改造舊街小巷的建設。許多街巷名稱雖依然如故,但早已不是舊日模樣了。現在的溫州,已變得街巷開闊、四通八達、綠樹成蔭、市井繁榮。

D. 溫州民風民俗民間傳說

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
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免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
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
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

元宵燈會: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舉辦一夜,以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
門文化公園(青羊宮)舉辦,場面非常熱鬧,展出的燈具少則數千,多則上萬。過去
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太陽燈、碘鎢燈以及激光,微波傳輸,光電轉化,使燈更加
奇幻多姿,五彩繽紛。還配有文藝節目,與吃食等。因時間長,觀眾多達七、八十萬
人次。

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
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

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說是公無前278年的那一天
,楚國大夫屈原為國勸主,頃襄王不聽,反聽讒言,被放逐,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
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辭人,將糯米團、雄黃酒投入江中,免被魚吞屍體,以
後成俗。吃粽子,雄黃酒、劃龍船等活動。現在樂山市利用其地理環境及旅遊資源,
將龍舟活動擴展為對外經貿洽談、文化、體育和旅遊活動的國際龍舟會,也是熱鬧非
凡。

中秋團園節: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賞月,吃月餅等,中國人特別重視
家人團聚,這一天把家人或親屬邀聚一起吃餅、賞月。分散在外地的親人不能團聚的
也長話聯絡祝家人平安。

重陽登高節:農歷的九月初九為重陽節,約友登高,或游園、賞菊、喝菊花酒,吃重
陽糕等活動。

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
,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
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
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
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康定轉山會:每年四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康定,在山頂草坪上,帳篷
綿延,人山人海,白天賽馬,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飲酒,載
歌載舞,通宵達旦。

黃龍廟會: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黃龍寺
,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川劇:是流行四川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劇,是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由於它歷史
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戲劇舞台上
佔有一定位置,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葉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

E. 溫州名人精神故事

溫州歷史文化名人》,並於昨晚與大家見面。十位曾在溫州乃至中國歷史舞台上熠熠閃光的人物正在向我們走來。他們是:中國山水詩鼻祖、永嘉太守謝靈運;宋代思想家、永嘉學派的主要代表葉適;明朝開國元勛、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劉基;戲曲史上卓越的劇作家、「南曲之祖」高則誠;畢生致力於治學、興業、辦校的朴學大師孫詒讓;詞學宗師夏承燾;著名數學家、教育家蘇步青;著名篆刻藝術家方介堪;著名文學史家、戲劇史學家王季思;卓越的考古學家、現代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一夏鼐。 攝制組在拍攝過程中,搜集了大量珍貴歷史資料,其中有些還是首次披露。我們選擇了部分資料,作為名片分發,希望我們的讀者將這些名片分發得更遠,更廣。 謝靈運 (385——433) 中國山水詩鼻祖 永嘉太守 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後移居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葉適(1150——1223) 宋代思想家永嘉學派主要代表字正則,號水心溫州市區人葉適墓 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1.jpg劉基廟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1005.jpg劉基墓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2.jpg高則誠 卓越的劇作家 南曲之祖 瑞安閣巷鎮柏樹村人瑞安閣巷高則誠紀念堂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1001.jpg南戲《琵琶記》各種版本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8.jpg孫詒讓(1848——1908) 朴學大師 字仲容,瑞安城關人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4.jpg孫詒讓故居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6.jpg夏承燾(1900——1986) 詞學宗師 字瞿禪,溫州市區人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7.jpg方介堪(1901——1987) 著名篆刻藝術家 字溥如,溫州市區人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0.jpg1947年,西泠印社40周年雅集左起:夏承燾、方介堪、馬一浮、馬公愚、張宗祥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87.jpg「文革」期間,蘇步青下放上海江南造船廠時,與工人一起探討生產 王季思(1906——1996) 著名文史家 戲劇史學家 學名王起,甌海梧埏人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5.jpg王季思(1906——1996) 著名文史家 戲劇史學家 學名王起,甌海梧埏人 抗戰期間,王季思和夏承燾執教於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圖為兩人曾居住的教師集體宿舍「風雨龍吟樓」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9.jpg上世紀80年代末,王季思在廣州中山大學 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93.jpg夏鼐(1910——1985) 現代中國考古學奠基人之一 字作銘,溫州市區人 1956年,夏鼐在定陵(地下宮殿)發掘現場 查看原圖 來源:http://www.wzrb.com.cn/node2/node9/node154/images/00000989.jpg1973年,夏鼐出席在英國倫敦舉行的首次中國出土文物展覽開幕式時,參觀斯道亨奇環狀列石

F. 請問溫州這個地名的由來,為什麼叫溫州,由什麼歷史故事嗎,

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溫州,簡稱溫或甌,浙江省地級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城市,浙江省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溫州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唐高宗上元二年,處州析置溫州,這是溫州得名的開始。據《浙江通志》引《圖經》。

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意思是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潤,所以稱為溫州。

(6)溫州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溫州市位於中亞熱帶南緣,原始植被是典型闊葉林,組成樹種以殼斗科的栲、甜櫧、水青岡、桑科的二種榕樹、樟科的香樟、山胡椒、潤楠、以及多種冬青為主。

因受人類活動影響較深,原生林已少見,多為殘存的次生林。如泰順的烏岩嶺、天關山、上佛蛘、羅陽。

文成的石蛘、葉勝、金朱、山華,瑞安的奇雲、紅雙,平陽的懷溪、滿田,蒼南的莒溪,永嘉的四海山等處尚可見成片的次生林分布。

溫州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8種,有資源儲量的固體礦產18種,礦產地32處,其中有基礎儲量的礦產11種。

分別為鉬、鉛、鋅、銀、葉蠟石、明礬石、伊利石、高嶺土、硫鐵礦、石英閃長岩、鉀鈉長石等。礦產資源總的特點是以非金屬礦產佔主導地位,其中明礬石、葉蠟石礦藏量巨大,素有世界礬都、世界蠟都之稱。

G. 溫州的歷史和傳說故事 調查報告 急需,如若有請發到[email protected]

溫州 溫州五馬街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溫州古代稱甌越。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 據《溫州府志》載,當年建城時,太守郭璞登上西山,瞭望周圍諸山,錯立如斗,便對當地百姓說:城饒山外,當聚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建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於是他仿照北斗星體位置,圍繞諸山築城,故稱斗城。傳說在築城時,有隻白鹿銜花疾奔而來把花吐在城牆上,然後化作一團樣雲冉冉飛入天際,白鹿跑過的地方,一片鳥語花香。人們為取吉利,將這座城市稱為白鹿城或鹿城,也把郭璞登上的這座山稱為「郭公山」。 溫州歷史上以手工業發達著稱,是青瓷發源地之一,造紙、造船、絲綢、綉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國歷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時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溫州是南戲故鄉,14世紀中葉溫州著名劇作家高明的《琵琶記》被譯為多國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溫州 溫州夜景
歷代人才輩出,在學術、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在南宋時期,學術上形成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在我國學術史有著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文學方面,詩壇上出現了"永嘉四靈"詩派;戲曲上首創了"南戲"這種民間戲劇形式。南宋熙祐年間,醫學家陳元擇以《三因方》為理論基礎創立了永嘉醫派;兩宋及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不少傑出人才,如黃公望、劉基、孫詒讓等等。當代文化教育界更是群星燦璀璨:夏鼐、夏承燾、蘇步青、谷超豪、劉旦宅、孟慶江、林曦明、林劍丹、陳忠康、張素、張如元、馬亦釗、汪廷漢、戴宏海…… 溫州歷代鼎甲:溫州自唐玄宗大中十三年至清末廢科舉[公元859-1905年]的1050年間,共有文科狀元7人,進士1416人,其中唐代2人,兩宋1228人[北宋81人,南宋1147人]元代12人,明代139人,清代35。歷代共有武狀元19人,武進士近400人,其中兩宋310人[北宋1人,南宋309人],明代3人,清代約70-80人。

H. 溫州古城有哪些歷史故事

溫州歷史: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後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恆燠",故名溫州。

秦統一全國後屬閩中郡。西漢惠帝三年(前192)為東海王(俗稱東甌王騶搖)都地。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在甌江下游北岸今永嘉縣甌北鎮境內,是為溫境建縣之始。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析臨海郡南部永寧、安固、橫陽、松陽四縣置永嘉郡,郡治設在甌江下游南岸(今鹿城區),是溫州建郡之始。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置東嘉州,高宗上元二年(675)置溫州,自此以後,歷1300餘年至今,州名無改,州境亦無大變。辛亥革命爆發,1911年11月8日溫州成立"軍政分府",隸浙江軍政府。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里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

1914年6月置甌海道,轄溫州、處州二府,道尹公署駐永嘉縣,屬浙江省。1932年 建立行政督察區。溫州區初稱浙江省第十縣政督察區,督察專員辦事處駐永嘉縣 。後數度更名,稱第四特區、第三 特區、永嘉行政督察區、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4月,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7日溫州和平解放,建立溫州市軍事 管制委員會;8月26日成立第五專區,並設溫州市。建國後,改稱為溫州區專員公署。其後,名稱和轄縣有所變動。1981年9月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並建立溫州市,實行市管縣體制。現轄鹿城、龍灣、甌海3區,瑞安、樂清2市(縣級)和永嘉、 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縣。

南宋時溫州在農業、造船、采礦等方面發展很快,並成為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此後溫州一直為歷代路、府所處。

由於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溫州物產十分豐富。已發現礦藏有鉛、鋅、錫等40多種,探明大小礦點300多處,明礬石儲量達2.2億噸,有「世界礬都」之稱。

溫州素以奇山秀水揚名海內外,境內雁盪山和楠溪江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區。北雁盪山號稱「寰中絕勝」,總面積460平方公里,有7個景區,500多個景點,奇峰怪石,移步換景,瀑飛泉涌,洞壑幽深,古人詩雲「欲寫龍秋難下筆,不游雁盪是虛生」。楠溪江100多公里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灣72 灘,灘灣風光四時晨昏變幻多姿,保持著田園式自然生態風光。沿岸還有古建築和大若岩等著名景點

溫州有泰順的「承天雪龍」、永嘉的「烏中早」、樂清的「饜盪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來中外馳名。

被稱為「神水」的泰順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療、旅遊兼得之地。

溫州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至今還保持著原始生態,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溫州的西雙版納」。

溫州位於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省的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閩北,西與麗水地區相連,北與台州市毗鄰,是浙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轄鹿城、甌海、龍灣3區和樂清、瑞安2市及洞頭、永嘉、平陽、蒼南、文成、泰順6個縣,總面積11784平方公里。總人口720萬,市區人口80萬。

溫州山川秀美,風光綺麗。

溫州山水甲東南。溫州的山脈有洞宮山、括蒼山、雁盪山等山脈,群山峰巒疊嶂,青翠欲滴。山體主要由流紋岩和凝灰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由於長期受流水侵蝕,或地震影響,山體崩塌形成了無數奇峰、異洞、怪石、陡壁、峽谷、飛瀑。奇特的造型,優美的神韻,深遂的意境,令人不能不慨嘆天工造物之美。

溫州河流眾多,主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三大水系,這些溪流由西向東注入東海。其中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發源於慶元縣的鳳陽山,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萬平方公里,其上游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嶺形成許多急流險灘,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昆島四個江中沙洲,苑如玉帶上的翡翠,給美麗的溫州城增添了許多資色。

溫州氣候宜人,物產豐饒。

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 7.6℃,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全年平均氣溫18℃,無霜期約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溫和濕潤的氣候,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沿海平原是溫州主要產糧區,一年三熟,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柑桔、茶葉、枇杷、楊梅、甘蔗等60餘種,西部山區有大量的林產品資源。溫州海域廣闊,海岸線長達355公里,有洞頭、北麂、南麂、樂清灣等漁場,海水魚有帶魚、黃魚、鰻魚、鯧魚、鱸魚等370多種,還有近百萬畝的淺海灘塗,養殖著蟶、蚶、蠣、蝦、蟹等海洋生物。

溫州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歷代名人輩出,旅遊資源豐富。擁有雁盪山、楠溪江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烏岩林、南麂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7個省級風景區,8個市級風景區。旅遊景區面積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5強。

溫州地名傳說

溫州東門外漲橋頭,住著一個叫柳美兒的人。他平日靠賣青鹽橄欖維持一家人生活。一年到頭勤力省徑,還是雙手空空。
這一年十二月三十日,財主人家都放炮仗,擺分歲酒,快快活活過年。柳美兒一家呢,鑊灶冰冷,細兒哭叫,他老安掛著眼淚,只是嘆氣。柳美兒怕別人來逼債,起五更就溜到外面避債去了。
他走呀走,走到一座土地殿前,腳剛伸進殿門,只見神櫥下早宿著一個人。柳美兒問他在這里做什麼,那人說自己姓花,住在西郭外,因做木材生意虧了本,只得到這里避債。柳美兒一聽,也把自己欠債避難的事對他講了。姓花的就問他欠多少債,柳美兒說欠了五十個銀番錢。姓花了聽了忙說:"老弟,這五十個銀番錢好解決,呶,我身邊還有,你先拿去還債,走歸與家人團聚。"柳美兒說:"人客,勿開玩笑,你自欠的債也還不了嘛!"姓花的講:"哎呀,我不是欠幾十,是好幾百呀,東借西借還是湊不攏。唉!兩家受苦,不如我一個人受苦好。老弟,勿推三阻四了。"
柳美兒見他恁講,就收下了錢。一走歸,那班討債的人正擠在房間里,見他進來,都圍攏討債。柳美兒兜里有錢,也就客客氣氣地一個一個還清了債,打發他們走了。
討債的走完了,柳美兒從兜里摸出銀番錢點一點,還剩下十五個。他老安見柳美兒還了債,覺得奇怪,問他這些錢是哪裡來的,柳美兒就把經過講了一遍,老安說:"世上還有恁好的人,真是難得啊!哎,你快去把他請來一起過年。""講是講是!"柳美兒邊講邊摸出五個番錢,吩咐老安買菜、舀酒。他自己跑去請那個大恩人。
一會兒,大恩人請到了,柳美兒老安也從菜市場里買來了一條大鯉魚,鯉魚活鮮鮮的,嘴還一張一合地動著。柳美我拎著魚,走到後門塘河埠頭去剖魚。正想動手刮鱗,哪曉得的一滑,魚掉到河裡去了。他就跳落水去摸,左摸右摸,魚就是摸勿著。奇怪了,腳下怎麼會有啷啷聲,他雙手伸到腳下去摸,摸上來一看,哎呀,是光溜溜的銀番錢啊。柳美兒快活煞,還叫姓花的恩人一起摸,兩個在塘河裡摸了半日,摸了滿登登三四籃兒。
柳美我得到了這些錢財,就對姓花的恩人說:"這財應該是你的,你拿去還債吧!"姓花的講:"動勿得,這財是你先摸到的,歸你!" 兩個推來推去,柳美兒老安講了:"勿推,勿推,聽我說,若不是恩人,勿講會得來恁多銀番錢,這年還不曉得怎麼過呢!錢嘛,依我看,你拿一半還債,另一半呢,不如拿來翻修這條塘河。 "
兩個人一聽,都覺得這辦法好,第二日就僱人來修塘河。塘河修好了,地方人都講他兩個人品德好 ,就把這條塘河叫做花柳塘,到現在大家還是恁叫呢。

"五馬街"的由來

很久以前,溫州五馬街不是叫五馬街,也勿曉得叫什麼。聽講,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裡都聽見一陣陣"得得得"馬跑過的聲音。開門一看,又不見馬的影子。
那時候,這條街上住著一個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塊石頭。每日打草鞋時節,他把草放在這 塊石頭上慢慢捶軟。 石頭是青色的,因為捶得長久了,光溜溜,也蠻好看。

一日,有個人看見這塊石頭,就去對老人說:"老伯伯,你這塊石頭賣給我吧,我給你五兩銀子!"老人聽了有些奇怪,搖搖頭:"我勿賣,這塊石頭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捨不得賣。 好多看熱鬧的人都覺得這人要花恁多的銀子買一塊石頭,實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頭被人偷去了,就把石頭搬到屋裡來。過了三日三夜,那個客人又來了。他帶來更多的銀子,想請老人將石頭賣給他。那客人一看石頭沒有了,很著急,趕緊問老人。老人告訴他,已經搬到屋裡來了。"幾日了?"那客人慌張地問。"三日三夜。"老人說。"唉!"那客人嘆了一口氣,說:"現在你就送給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寶客。我看到你這塊石頭上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外面,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長得活潑健壯。現在你把石頭搬到屋裡,五匹馬沒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說著,那采寶客就把石頭一翻,果真石頭上有五匹馬的影子,只是不動了。 聽的人都為老人嘆可惜,說他運氣不好。老人呢,一點不在乎。他說:"以前我不曉得它是寶貝,我當做寶貝恁愛它。現在這五頭馬不動了,我捶還是照樣便當,還象塊寶貝嘛!" 以後老人照舊勤勤懇懇打草鞋賣,照舊用這塊石頭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後,大家叫老人住的這條街為五馬街

閱讀全文

與溫州歷史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