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溫酒斬華雄
以袁紹、曹操等人組成的關東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前鋒孫堅在進軍汜水關時被華雄擊敗,華雄不可一世,在潘鳳等大將接連被華雄斬殺之時,關羽主動請纓前去戰華雄,在溫酒未冷卻的極短時間內斬殺華雄,關羽從此名震諸侯。
4、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5、單刀赴會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
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2. 中國著名的歷史故事有哪些神話故事有哪些簡短些的
歷史故事
一、卧薪嘗膽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蛇猛獸橫行,人們生活凄苦。誇父為使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凶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一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乾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誇父看到這中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麼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說:「太陽那麼熱,你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志,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拚命地追呀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裡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飢,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一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乾;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裡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誇父解渴。
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裡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鬱郁蔥蔥的桃林。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3.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有哪些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二、寓言故事成語:
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
三、動物成語大全
〖鼠〗鼠目寸光 鼠肚雞腸 鼠竊狗盜 投鼠忌器 獐頭鼠目 膽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 牛刀小試 牛鼎烹雞 汗牛充棟 對牛彈琴 九牛一毛
〖虎〗虎視眈眈 虎口餘生 虎頭虎腦 虎背熊腰 虎頭蛇尾 虎落平陽 虎穴龍潭 放虎歸山 談虎色變 如虎添翼 騎虎難下 為虎作倀與虎謀皮 藏龍卧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龍行虎步 龍吟虎嘯 龍爭虎鬥 龍盤虎踞 龍騰虎躍 生龍活虎 降龍伏虎
〖兔〗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鳥飛兔走 守株待兔
〖龍〗龍騰虎躍 龍飛鳳舞 龍馬精神 龍鳳呈祥 畫龍點睛 來龍去脈 攀龍附鳳 群龍無首 降龍伏虎 一龍一豬 老態龍鍾 筆走龍蛇龍潭虎穴 葉公好龍 望子成龍 車水馬龍 人中之龍
〖蛇〗蛇蠍心腸 畫蛇添足 驚蛇入草 龍蛇混雜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驚蛇 虛與委蛇 筆走龍蛇 春蚓秋蛇
〖馬〗馬到成功 馬不停蹄 馬革裹屍 一馬當先 老馬識途 汗馬功勞 萬馬奔騰 犬馬之勞 萬馬齊喑 一馬平川 天馬行空 快馬加鞭走馬看花 信馬由韁 蛛絲馬跡 兵荒馬亂 人仰馬翻 人困馬乏 鞍前馬後 人強馬壯 猴年馬月 青梅竹馬 單槍匹馬 招兵買馬 心猿意馬 懸崖勒馬 千軍萬馬 香車寶馬指鹿為馬 害群之馬 厲兵秣馬 塞翁失馬 盲人瞎馬 脫僵之馬 金戈鐵馬
〖羊〗羊質虎皮 羊腸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補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順手牽羊
〖猴〗猴年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殺雞嚇猴 殺雞儆猴
〖雞〗雞毛蒜皮 雞鳴狗盜 雞飛蛋打 雞犬不寧 雞犬不留 雞犬升天 聞雞起舞 殺雞嚇猴 殺雞取卵 偷雞摸狗 鶴立雞群 小肚雞腸鼠肚雞腸 呆若木雞
〖狗〗狗急跳牆 狗尾續貂 狗仗人勢 狗血噴頭 犬馬之勞 豬狗不如 雞犬不驚 兔死狗烹 鼠竊狗盜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偷雞摸狗畫虎類狗 關門打狗
〖豬〗豬突豨勇 豬狗不如 殺豬宰羊 封豕長蛇 鳳頭豬肚 一龍一豬
〖鳥〗鳥盡弓藏 笨鳥先飛 如鳥獸散 小鳥依人 驚弓鳥 飛禽走獸 珍禽異獸 衣冠禽獸 鳳毛麟角 鴉雀無聲 燕雀安知 鶴立雞群鶴發童顏 風聲鶴唳 鶯歌燕舞 草長鶯飛 燕語鶯聲 鵲巢鳩占 鸚鵡學舌 蜻蜓點水
〖獸〗困獸猶斗 如鳥獸散 人面獸心 飛禽走獸 珍禽異獸 衣冠禽獸 洪水猛獸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狽不堪狼狽為奸 豺狼成性 豺狼當道 引狼入室 聲名狼藉 杯盤狼藉 豺狼成性 狐疑不決 鹿死誰手 中原逐鹿 象牙之塔 盲人摸象 貓鼠同眠 黔驢技窮 一丘之貉 管中窺豹
〖魚蟲〗金蠶脫殼 蠅頭微利 花飛蝶舞 螳臂擋車 魚躍鳥飛 如魚得水 獨占鰲頭 井底之蛙 瓮中捉鱉 蝦兵蟹將 鷸蚌相爭 如魚得水沉魚落雁 緣木求魚
四、數字成語:
一:一言九鼎 一心一意 一馬當先 一目十行 一落千丈 一舉兩得 一如既往
二:獨一無二 三心二意 三言兩語 二三其德 一分為二 一清二白 二三其德
三:三顧茅廬 三生有幸 三長兩短 三從四德 三言兩語 三令五申 三長兩短
四:四面楚歌 四平八穩 四面八方 四分五裂 四通八達 四海為家 低三下四
五:五穀豐登 五臟六腑 五湖四海 五彩繽紛 五花八門 五光十色 五體投地
六:六親不認 六神無主 五顏六色 六親無靠 六尺之孤 三頭六臂 三姑六婆
七:七竅生煙 七嘴八舌 七上八下 七手八腳 七情六慾 七拼八湊 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風 八面玲瓏 橫七豎八 八方呼應 八斗之才 半斤八兩 耳聽八方
九: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一言九鼎 九霄雲外 九牛二虎 三教九流 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 十拿九穩 五光十色 十惡不赦 十萬火急以 一當十 十室九空
百:百發百中 百戰百勝 百步穿楊 破綻百出 百折不撓 百里挑一 百無禁忌
千:千載難逢 千里迢迢 千篇一律 千鈞一發 千方百計 千變萬化 千錘百煉
萬:萬水千山 千變萬化 萬無一失 萬眾一心 千門萬戶 氣象萬千 萬紫千紅
1.神話傳說中的成語,如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海市蜃樓,天衣無縫,牛郎織女等
2.來源於宗教的成語:(佛)立地成佛,借花獻佛,降龍伏虎,當頭棒喝,(道)雞犬升天點石成金,靈丹妙葯,脫胎換骨,長生不老
3重疊成語,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詞和動詞的重疊:鬱郁蔥蔥戰戰兢兢吞吞吐吐
(2) ABAC式 間隔式的重疊成語 1、3 字重疊 2、4 同義 近義或反義相關的詞 善始善終 戒驕戒燥
(3 )AABC 式 首字重疊對後面的詞語起修飾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滔滔不絕 搖搖欲墜
(4)ABCC式 後面兩字重疊對前面的陳述與說明,如文質彬彬 得意洋洋 威風凜凜 生氣勃勃
(5)其他重疊成語數量不多僅列舉 ABCB心服口服以牙還牙 倚老賣老 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語中的近義詞 與反義詞
反義詞 深入淺出 前俯後仰 舍近求遠、前仰後合、前俯後仰、大同小異
近義詞 甜言蜜語 想方設法 胡思亂想、爭分奪秒、翻山越嶺、奇形怪狀
5成語中的修辭
(1) 比喻 如魚得水 如膠似漆 穩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湯
(2)誇張 度日如年 歸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里萬機 聞風喪膽 天崩地裂雲消霧散 霧里看花 冰清玉潔 (3)借代 汗馬功勞 巾幗須眉 (了解)
三個字的成語
鴻門宴 安樂窩 鐵公雞 冷不丁
4. 有哪些經典歷史故事
1、紙上談兵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2、負荊請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負荊請罪的圖片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3、黃袍加身 出自《宋史·太祖本紀》
宋太祖趙匡胤原為周世宗手下的都點檢,周世宗死後,周恭帝即位,趙匡胤掌握兵權。960年,北漢和契丹侵略中原,趙匡胤率軍還擊,駐軍陳橋時,將士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建立宋朝。
4、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
春秋時,有一次齊國和魯國交戰。當齊軍打過第一通鼓的時候,魯庄公也要下令擂鼓,准備沖擊,但大將軍曹判阻止住了。一直等到齊軍擂過第三通鼓時,曹判對魯庄公說:打仗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大大振作,第二次就要差一些,到第三次擊鼓時,士兵幾乎沒有勇氣了。當敵人已沒有勇氣時,而我軍勇氣正高漲,這才是取勝的最好時機。在曹判的幫助下,魯庄公打勝了這一仗。
5、圍魏救趙 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田忌准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
5. 歷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一:第一個皇後不是秦始皇的老婆!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後,肯定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秦始皇的皇後,但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後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呂雉,秦始皇雖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當年秦始皇並沒有立皇後,這個事情在歷史上也是一個謎團,秦始皇的母親趙姬,當年和大臣呂不韋來往密切,所以民間也有傳說,秦始皇是趙姬和呂不韋的孩子,並不是秦始皇父親子楚和趙姬所生,關於秦始皇為何不立皇後這個事情,我想可能和秦始皇小時候母親的經歷有關系,導致了秦始皇不再相信女人,所以後面就連公子扶蘇的生母是誰,史書上都沒有確切的記載,所以直到秦國滅亡,直到後面的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嬰都沒有立皇後!
二:聖旨的顏色!
說到聖旨,相信大部分人都只是在電視上見過真正見過聖職的人,估計沒有幾個,但是說到聖旨的顏色,我相信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黃色或者是金黃色,因為現在很多電視劇裡面演的甚至都是金黃色或者是黃色,但其實真正歷史上的聖旨分很多種顏色,並不是只有金黃色或者是黃色,並且真實歷史上的聖旨顏色和你的官階品級直接掛鉤,一般如果你是五品以上的官員,那麼可能會是金黃色的聖旨,如果你是五品以下的官員,可能就直接是白色的白綾,並且我們熟知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個是明朝以後的聖旨上面才會這樣寫,在明朝之前,甚至上並沒有這一句話所以現在大家看電視的時候,也要帶著一定的理性心理去看!
三: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黃帝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中最主要的一個人,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後開始實行了皇帝制度,這一制度從此一直延續到我國最後一個封建政權清朝,中國封建皇帝制度一共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時間,中國歷史上大約一共出現了400多位皇帝,那麼這其中哪一個才是活得最長的皇帝呢?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共活了89歲,但其實不然,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是,南越武帝趙佗,據記載趙佗從公元前203年繼位,一直活到公元元前137年,趙佗這一生活了103歲左右,趙佗年輕的時候是秦朝的一個大將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平定南越,趙佗當年是隨行的副帥,戰爭勝利後,趙佗便留在了這里,趙佗一共治理嶺南81年,他一直活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37年的時候去世,所以趙佗才是中國歷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
四:唐朝時期熊貓就出國了!
熊貓是中國的一級國寶,現在很多的外國都希望引進中國的熊貓,就是因為熊貓憨態可掬的表情和動作非常討人喜歡,所以我國在外交上也經常向一些國家「外借」熊貓,其實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現代才發生,中國歷史上最早「外借」熊貓發生在唐朝,去《舊唐書》記載,公元前685年,日本遣唐使來華訪問唐朝,向唐朝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經濟模式,當時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其實實際掌權的是武則天,為了表示自己大國的友好,就送給了日本的天武天皇兩只熊貓,並由遣唐使一並帶回日本,這個就是最早的「熊貓外交」!
五:為一個因為「古稀之罪」被處死的人!
曾經在乾隆年間發生了一起非常有趣的案例,公元1781年的時候,已經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銓,為了給自己的父親申請一個從祀文廟的待遇,於是他就上書乾隆,但隨後就被乾隆判處了死刑,原因是當年尹嘉銓在奏摺中說自己是古稀老人,在這之前乾隆已經詔告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乾隆用了古稀老人這個稱號,肯定是不允許其他人在用這個稱號,所以尹嘉銓的這個行為就是公然與皇帝搶名號,最後乾隆直接把尹嘉銓判出來絞死,罪名就是古稀罪,尹嘉銓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古稀罪處死的人!
6.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有哪些
聶政。
他是戰國時期的人。因為殺了人,帶著母親和姐姐逃到了齊國。以屠宰為業,勉強度日。若無意外,應該會平淡地了此一生。
韓國大夫嚴仲子與國相俠累有仇,兩人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嚴仲子害怕被殺,於是出逃,四處尋找可以為自己刺殺俠累的人。
遠在齊國的聶政的姐姐聶嫈聽說了這個消息,認為這具屍體可能是自己的弟弟。
於是她放棄一切,來到韓國,見到了弟弟的屍體。周圍的人問她,這個人是整個韓國的仇人,你怎麼還敢來認屍?聶嫈卻大喊,這是聶政,這是我的弟弟聶政!他劃爛自己的臉,是怕連累我,我又怎麼能怕死,不站出來讓他的名聲流傳下去?
聶嫈成功了,聶政這個名字跨越了兩千多年,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但是聶嫈也因為悲痛過度,死在了聶政的身旁。
聶政劃爛自己的臉,聶嫈大喊著弟弟的名字,姐弟倆何其相像,都是為了對方,都沒打算回去。
難以想像,那位在齊國逝去的老母親,得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女性,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一雙兒女。
易中天先生說過,春秋戰國就是中華民族的青春期。我深以為然。
以聶政、聶嫈為代表的戰國人,經常做出一些讓我們匪夷所思的舉動。我想,這就是文明發展的初期,那種簡單而強烈的價值觀吧。就像是一個少年,血氣方剛,行事莽撞,卻有著自己不移的信念。
我們今天當然不必做得這么決絕,但是在科技飛速發展,思想文化卻沒跟上的時候,回顧一下那顆赤子之心,一定不是壞事。
什麼是赤子之心?大概就是簡單的邏輯,卻堅決地貫徹。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
而聶政、聶嫈,大概就是中國人小時候吧。
7. 歷史故事有哪些.神話故事有哪些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卧薪嘗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3、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4、女媧補天
遠古的時候,四根擎天柱倒了,九州大地裂開了,天不能滿蓋大地,地不能遍載萬物,大火蔓延不熄滅,洪水泛濫不止息,猛獸吞食善良的人們,凶禽捕捉老人孩子。於是女媧煉成五色石修補蒼天,斬下鰲足作擎天柱,斬殺黑龍來平息大地,積聚蘆灰制止洪水。
5、大禹治水
遠古的時候,江河提防失修,洪水成了人們的災害,於是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
8. 有關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1、一葉障目
楚地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
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抬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
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斗回家。 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
這人一聽心裡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著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
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 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獃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
2、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
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
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4、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
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 ,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 。不一會 ,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
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
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5、掩耳盜鈴
春秋時候,晉國世家趙氏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錘子,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鍾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
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
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